写《长恨歌》时候的白居易年纪不大,大概三十岁左右,刚刚考取进士,在陕西做一个小官,听到别人在讲五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是经过这一带到四川去的。安禄山造反之后,战争发生,有一天早上,皇宫的宫门打开,有一队人马往西去。老百姓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密报来了,说潼关已经破了,京城即将不保。皇帝匆匆忙忙带着重要的大臣、贵妃,三军护卫出了城。老百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到了马嵬坡,军队发生了政变,要求杨家的权力受到约束,杨贵妃被赐死。这样一个事件,在当地一直在传述,五十年之后,白居易写了《长恨歌》。
从《诗经》、《楚辞》以降,中国很少长篇史诗。《长恨歌》、《琵琶行》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善于写精简短诗的风气被白居易改变了。白居易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不容错过,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也在于此。《长恨歌》中那种大篇章进行历史叙事的能力非常惊人。一个写“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种精简绝句的诗人,不一定能够写出这种长篇史诗。希腊有长篇史诗,印度也有,中国很少有史诗传统,我想这与文字结构有关,与文字本身的涵盖力量有关。我觉得直到今天,《长恨歌》、《琵琶行》还是非常重要的文学范本,因为这两首诗能够押韵,有诗的节奏、结构,还能清楚地叙事。
“汉皇重色思倾国”,唐朝人讲皇帝的时候,不直接讲唐朝的皇帝,而是比喻成汉朝的皇帝。“思”在讲唐明皇,这个皇帝非常爱美丽的女子,“重色”,所以“思倾国”,每天在思念有倾国倾城美貌的女子。“御宇多年求不得”,在这个皇帝所掌管的这么大的宇宙空间当中,这么多年老是找不到他满意的。与白居易写的“上阳宫的白发人”做对比,会感觉到蛮有趣:他年轻的时候写对美的寻找,晚年的时候写了这种寻找里的残酷。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用字非常漂亮,让人感觉到用任何语言去写少女的青春,都没有“初长成”好,好像在发芽一样。生命的美刚刚透露出来的那种新鲜的气息,几乎扑面而来。我相信其他任何一个人写,都很可能用很多文字去形容少女的美。白居易不是,就是简单的“初长成”,这三个字实在太美了。五官长得好不好都不重要,只是生命一种清新的力量。她一直在家里面住着,也没有人知道她美。
白居易如果只有社会意识,是写《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的状态,不会懂得欣赏这种美。无论如何,《长恨歌》、《琵琶行》是非常值得传诵的文学作品,用字的准确,对于画面的精彩形容,对于人的同情,都值得好好欣赏。《长恨歌》如果是从白居易写《卖炭翁》的角度去写,可能会变成另外一首诗。折臂翁为什么折臂?因为天宝年间要征兵。如果折臂翁是主角,唐明皇就是最大的祸因。我们看到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时候,他的同情甚至扩大到了唐明皇身上,他感觉到一个男子在爱情上的不能完成,是非常大的哀伤。
《长恨歌》读起来非常感人,会令人忘掉唐明皇是皇帝。唐明皇本身也非常矛盾。如果从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去讲,他充满许多可以被批判的部分。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女子,嫁给了唐明皇的儿子寿王,成为寿王妃。在家族宴会当中,唐明皇看到儿媳妇这么美,硬是抢过来。这背后隐藏了很多让我们非常惊讶的事情,白居易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去除了。他单纯写一个男子被一个美人惊动以后的专注——我不知道跟“花非花,雾非雾”这种美学精神有没有关系。从历史上去看唐明皇与从美学上看唐明皇,可能是两个很不同的角色。从历史上去看唐明皇,他有很多值得批判的地方;从美学上去看,就觉得他留下来的那种美的崇高性,让人非常感动。我想这种矛盾在唐代发生在很多人的身上。
白居易把发生在五十年前的事,用非常完整的结构叙述出来。第一大段大概在讲女子美的长成。“天生丽质难自弃”,真正的美是你自己要遗弃都不行的,她不觉得她自己美,可是那个美会惊动人间。春天花的开放也是如此,花的开放会使人对美有无法言喻的一种亲近。如果是一个意识形态强烈的诗人,很可能会觉得那是一个祸水。白居易就写她真的是美,美没有罪过,青春的美的绽放,像花一样的绽放让人感动。“一朝选在君王侧”,也许错误只是后来到了“君王侧”,如果没有这些,美只是天生丽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非常对仗的句子,形容女子的美。我们今天也经常讲“回眸一笑”,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白居易创造的诗句。为什么用回眸一笑,而不是说她面对你一笑?回眸一笑里面有动作,有旋转,有委婉,有很多好像要消失,可是又刹那出现的美。白居易绝对是一个好诗人,虽然他后来不赞成大家重视文字、修辞和形式,可是他绝对懂这些。“回眸”中的“回”字,本身有曲线的意义在里面。回眸一笑,不呆板,有更生动的感觉。
一个好的艺术家,在形象塑造上是非常懂得如何表现笑的,“回眸一笑百媚生”,虽然用“百媚生”去形容笑,可还是没有办法让人了解到底有多美,后面是“六宫粉黛无颜色”,皇宫里面所有美丽的女子,每一个都很美,她们全部都黯然失色了,白居易用这种方式凸显了一个发亮的生命状态。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写《新丰折臂翁》,写《卖炭翁》的白居易,非常懂美。这是他与一般社会意识强的诗人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样板戏不耐看?因为没有这个部分。这是诗人心里面的真实感觉,他对美的事物是有所追求的。
中国文化一直缺乏对女性身体的描述,在儒家的道德教育下,对女性身体的描述等同于罪恶,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唐朝。“春寒赐浴华清池”,在春天寒冷的时候,皇帝赐她去华清池泡温泉。“温泉水滑洗凝脂”,我们看到了文学史上非常少有的对女性肉体的直接描述,“凝脂”这两个字,大概不是会被经常运用的,也很少会被男子拿来形容女子的身体。用温泉的水滑去形容女性肉体的某一种质感,尤其是唐代那种比较饱满丰盈的身体,用字到了精准的程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少有的一次对女性身体的描写,是很健康的描述。我说“健康”,是说没有让人感觉到淫欲,就是美,就是在讲皮肤的感觉。
如果有过泡温泉的经验,就会记得在寒冷的季节里,身体泡完以后,从温泉池出来,坐在那边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身上冒着烟的感觉。这是身体健康的状态。不是说白居易看到了杨贵妃从温泉里出来的样子,我相信是因为他自己常常泡温泉,所以有身体上的感觉。一个好的创作者是要有自己的生命经验,这个经验包括到民间去,了解民间的经验,也包括感官上的经验。一个从来没有泡过温泉的人,大概很难写出“温泉水滑洗凝脂”。
这都是我觉得《长恨歌》一开始就非常动人的部分。“侍儿扶起娇无力”,我们在上中国美术史讲到唐朝的时候,常常说,不太能够想象为什么唐朝的女人这么胖,可是这么娇。照理讲她应该很壮,可是她同时又很娇弱。她的身体、体态非常胖,非常圆,眉眼和手,还有嘴角的部分非常细腻。在造型美术上,这很奇特,唐朝综合了雄壮与纤细两种精神。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唐代那种非常胖的女子,整个又很娇弱,这种感觉不是做作出来的——那么胖,还要故意在那边好像站不起来,当然很讨厌。她是因为泡完温泉身上有一点软。白居易对女性身体的形容,表现出一种慵懒的美,刚好也是唐代女性最常有的美学感觉。再去对比“始是新承恩泽时”,这里面有性的暗示,在古代“承恩泽”就是与皇帝发生关系。
我觉得唐代对肉体与感官健康面对的态度在中国历史上也很少见,到宋以后这些内容都隐讳不见了,到明朝以后简直到了很可怕的状态。唐代对身体有比较健康的描述,这一段对女子的肉体直接的描述,到皇帝对她的宠爱,都写得比较直接。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一个受宠爱的妃子,梳着唐代的那种高发髻。什么叫“金步摇”?古代一种插在头发上,垂下来的黄金首饰,走路的时候会随着身体摇动。女子的美前面写过了,现在在讲女子的被宠爱,所以讲到了“云鬓花颜金步摇”,避开了五官跟身体,美是女子自己本身的,宠爱是外面加上的东西。“芙蓉帐暖度春宵”,用芙蓉花的花色染出来的薄薄的纱帐,这里面当然是在描述性,讲他们每一天晚上相爱的过程。下面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大家一定要注意到这里面的结构,真是了不起,白居易其实一直在转,一步一步地推。我们都知道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可是我们去写的时候,可能会遗漏很多细节,白居易却是关注细节,从这个杨家女孩长成,到她很美,被选到皇帝的身边,到她回头笑,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到赐浴华清池,到承恩泽,到云鬓花颜被打扮起来,到芙蓉帐暖度春宵,到君王耽溺于她的美,从此早上都不愿意去上朝了,一步一步讲下来。
我刚才提到“同情”这个词,意思是说,从批判的角度与从同情的角度写,这首诗会非常不一样。当我们看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会有同情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可能每一个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当你一旦发现美、感觉到美的时候,你会耽溺,你会眷恋那个美。白居易没有批判这种眷恋,相反他觉得这种眷恋是可以了解的。我用同情这个词,是说他可以了解这种美,所以他才写到“春宵苦短日高起”。我们现在常常对新婚的朋友说春宵苦短之类的,都是从这里来。我们非常了解人在欢爱的眷恋当中的耽溺之深。可惜因为他是君王,如果他不是君王呢?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男子,也许我们会说深情男子。他是君王,就牵涉到另外一些问题。
在这里,白居易用同情的方法,尽量把君王的角色慢慢拿掉,而变成一个很中立的男子的角色,所以“君王从此不早朝”,有一点像李白写的“长得君王带笑看”,都是耽溺,都是对美的眷恋。唐明皇认识杨贵妃的时候,是在中年以后。他是一个一生经过政变取得权力,功业非常彪炳的帝王。他是一个有才能的男子,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历史上称为“开元之治”。这种人物常常在中年以后会有一种幻灭感,他会觉得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意义何在?其实这些人是爱美的,唐明皇又是一个很好的鼓手,在梨园里面打鼓,是一个艺术家。所以他又感觉到他君王的部分满足了,可是艺术家的部分没有满足。他就想追求浪漫的那个部分。他中年以后碰到十六岁的杨贵妃的美时的惊动,常常会在这一类人身上看到。
毕加索在六十岁左右碰到安琪拉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碰到一个年轻的女孩,他一下子吓呆了,在超级市场像呆子一样跟着她跑,完全忘掉他自己不应该这么失态。男子在某一个年龄,他的身体感觉到她,因为身体的转换是非常明显的,而那个明显的转换里,他想抓激情的东西。唐明皇在杨贵妃的身上想要抓住青春的激情,这个恋爱当然一定是一发不可收拾。你看《失乐园》也知道,到这个年龄这样去追求激情,大概是蛮麻烦的。
下面是对他们欢爱的形容,“承欢侍宴无闲暇”。以前皇帝常常到这一边喝喝酒、吃吃饭、睡一觉,然后又跑到那一边去,现在“承欢侍宴”,“承欢”是承皇帝之欢,“侍宴”,皇帝来这边吃完饭叫侍宴。这是讲杨贵妃的忙碌。“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两个“春”两个“夜”,两个春天两个夜晚,好诗人才会写出这种句子,不是那么容易解释,就是春天过不完,夜晚连绵不断。“春从春游夜专夜”,每一个夜晚都是跟这个女人在一起。我有一个朋友结婚,我就送他这个句子。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非常形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白居易在形容一个被宠爱的女子的美,以及她受的这种专宠。同时我们开始看到一个在恋爱激情中的男子迷失的感觉。原来唐玄宗绝对是一个聪明的皇帝,可是一下昏了头了——爱会让人昏头,如果他不昏头,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这么动人的浪漫故事。我们那么爱读《长恨歌》的故事,大概也觉得自己不够昏头。文学非常有趣,常常会让你感觉到你到底喜欢什么。这首诗在日本流传很广,到樱花季节,很多人坐在树下,拿着酒,唱出来的都是翻译成日文的《长恨歌》,喜欢得不得了。日本人日常生活非常规矩、理性,所以他们忽然看到唐明皇可以不要规矩就很欣赏。“金屋妆成娇侍夜”,因为他是皇帝,可以用纯黄金的东西打造房子,来宠爱这个妃子。“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非常漂亮的两个对仗句子,用金玉堆砌出来一个华美的世界。
更严重的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哥哥杨国忠是宰相,虢国夫人、秦国夫人、韩国夫人,杨贵妃的三个姐妹都列为国夫人。在中国美术史里有一张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现在在辽宁博物馆,里面描述了虢国夫人当时进宫的时候竟然是骑着皇帝的马,而且穿男装。可以看到这个家族受宠到何种程度。这里也谈到一个帝王因为在爱里面陶醉,已经失去了帝王的身份。白居易并没有批判,而是有一点觉得:生命大概会有这样的时刻吧。我觉得这就是同情,不要把这当成他为唐明皇说话,不是,同情真正的意思是说,你觉得如果当时是这样,你会不会也做同样的事。这个同情并不是说我要去可怜他,而是了解到生命的状态里面有一种无奈。白居易作为诗人,他写折臂翁的成功,卖炭翁的成功,与他写《长恨歌》的成功一样,都来源于他的同情。他会变成那个角色来发言,这是好文学的基础,好的文学不能永远是你自己在批判,你必须设身处地成为这个人。“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件事使得所有的人都慨叹,不要再生男孩,生一个女孩子,你看多么光宗耀祖。
好,然后下面一大段整个在讲政变的发生,从宠爱,从这种欢乐,急速转成战争悲剧的发生,所以下面这一段非常难写。大家在阅读时,可以仔细注意他怎么样转。“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在讲宫廷里面的享乐,每天歌舞的感觉。“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每天都在唱歌,每天都在跳舞,皇帝每天坐在这个妃子旁边,好像都看不够,觉得她这么美。
在这样的一种发呆状态当中,忽然“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的军队的鼓声起来了。白居易用前面宫廷里的缓歌慢舞去对比军队的战鼓,两个都是声音。缓和的声调忽然变成战鼓的声音。“惊破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是当时特别为杨贵妃编的一个最美的舞蹈。就是形容她穿着霓虹一样的彩色羽毛的衣服跳的一个舞。“九重城阙烟尘生”,战争开始了。“千乘万骑西南行”,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有一天早上,城门忽然打开,一队人往四川逃难,百姓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那个政变是一刹那发生的。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我去乾陵的时候,路上经过一个地方叫马嵬,就是我们讲的马嵬坡,我在那个地方停了下来,看了杨贵妃的坟墓,旁边好多诗,所有的文人就在讲他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当时这里发生了政变,所谓政变就是“六军不发”,所有的军队说你必须要处理这个案件,国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都是因为你专宠杨氏。所以杨贵妃就变成了一个替死者。那个时候唐玄宗本身被威胁了,所有的军队不听命令,手上拿着武器,唐玄宗当时可以被处死。所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张爱玲一直提“宛转”这两个字,她说很少读诗读到这么美的句子,讲一个女子的死的委屈。“宛转”是在讲曲线,也是在讲女子死前的一种委屈,这个女子只是因为长得美,她什么也没有做,最后政变的时候死亡的重心竟然落在她身上,她被拖出去绞死的时候,那种心里的委屈就用“宛转”来形容。“蛾眉”是唐代女子的妆容,把眉毛剔掉,在额头上画飞蛾,哀伤很容易表现在额头这个位置。
“花钿委地无人收”,头上戴的花、那些黄金首饰,都没有人收,因为军队匆匆忙忙又赶快逃难了。“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刚才是“云鬓花颜金步摇”,现在是“翠翘金雀玉搔头”,三句诗都是写首饰,头上戴的首饰。当年作为受宠爱见证的物品,都还在她身上,可是她已经死亡。这里可以看到诗人的笔法转得非常好。下面一句很动人:“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一句把唐明皇的形象救回来了,至少你还看到他掩面救不得的无奈与心里面的痛。如果是一首存心批判唐明皇的诗,绝对不会用这种句子。我们读到这里,忽然有一种震动,感觉到这个男子还是有他的深情,只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办了,也无奈了,因为这是一个政变。
下面就讲军队继续走了,继续走的时候,你会看到白居易描述风景,其实不是风景,是唐明皇的心情:“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到四川去要爬山,一层层地绕来绕去,在《明皇幸蜀图》里,整个右上角的队伍这样慢慢盘旋下来到山谷,再盘旋上去,然后进到四川,就是过蜀道。那个地方叫剑阁,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地方。李白写的《蜀道难》就是写这一段路程。这一段路程好像在讲风景,可是又在讲皇帝所爱的女子死了以后,他心情上的落寞痛苦,所以“萦纡”好像在讲山路的盘旋,又在讲他自己的柔肠寸断;好像在讲黄埃漫漫,又在讲他自己心情上的寂寞与寥落。这一段很精彩,他是写风景,又在写心情,两者交织在一起。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这是在讲很沉默的逃难队伍慢慢走,然后心情黯淡的感觉。下面很明显直接讲到了皇帝的心情,已经到了四川了,可是“蜀江水碧蜀山青”,看到四川的山,看到四川的水,“圣主朝朝暮暮情”。这些地方都把唐玄宗的形象救回来了,你会觉得这个君王真是有情意,好像在那个政治的无奈里,他还有这么大的爱与思念。如果没有这些句子,我绝对不相信唐明皇后来在历史上是一个让大家觉得可以变成戏剧里的男主角的人,他可能会变成一个蛮让人家讨厌的人,又抢儿媳妇做太太,又把国家弄得乱七八糟。经过白居易这个诗人的处理,会觉得对皇帝真的有很多同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在讲住在四川的行宫当中,看到月亮时心里面伤心的感觉。“夜雨闻铃肠断声”,晚上下着雨,听到铃声时心情的悲哀。
下面一段就讲皇帝又回长安了。“天旋地转回龙驭”,就是要起驾回宫,重新回到长安去。“至此踌躇不能去”,是讲马嵬坡,好像马嵬坡这个地方构成了他很大一个心情上的纠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已经找不到当年死掉的这个美丽女子了。“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所有的人想到那件事情都哭了,然后皇帝有一点落寞,有一点迷失,离长安城已经很近,就让马随便地走回家去。
如果是叙事诗的话,叙述到这里应该做一个总结。可是我们看到后面几乎还有一大半,在那一大半里面,我们很明显看到皇帝的真情,他在寻找跟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