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活在自我耗竭中,就是活在自我封闭中,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在“他建议我”与“他期待我”之间,其实还留有空间——虽然不大,但生活的智慧能让我们游刃有余——不是每个期待都需要被满足:我们可以接纳他人的期待,但并不一定要满足它们。
父母亲期待你结婚生子,上司期待你助他一马,心理老师期待你践行理论,闺密期待你与她们一样,这些都是大家的期待,但是你总有选择——你可以选择收到他们的期待,满足他们;也可以选择收到期待,不满足他们。不过,你永远无法决定让他们不期待,因为那是别人的事。
比如你也许会说,我无法面对父母亲失望的眼神,所以我还是踏踏实实地尽快找个人结婚生子吧。这也是一种选择,在接起父母亲期待的同时,你必须同时放下对自己的一些期待:期待自己可以找到喜欢的人,期待自己有更多的事业,期待自己有不同的生活……但是你总有选择。
又或者你可以选择接受他们的期待却不满足他们:“我理解父母亲有这样的期待,但是我对自己有更重要的期待。”做不一样的事情,你必须承担父母亲的失望与压力……但是你总有选择。
唯一不太可能的,是质问“为什么父母亲要这样想”或者“为什么我会这样”。事实上,父母亲和你一样,都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且由于时间更长,他们比你更加坚定。而你已经是这样了,关键是下一步——你会怎样。
生命不长,你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期待,但是能够满足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你会把谁的、哪些期待排在前面?我喜欢美国心理协会会长塞利格曼(Seligman)的说法,他认为人生只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扩张期,一个是收缩期。他这样描述一个人从第一时期进入第二时期的转变:
“你慢慢发现,你接触过的事物、你所爱的人,并非达成任何目标的手段,而是以这些事物本身为目的。你对那些新鲜、疯狂的事情不再感兴趣,你离别人的期望越来越远。”
定见的所有修炼,都是为了有一天面对他人的期待时,淡淡地微笑,说一句:
谢谢,这很好,但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