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 »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全文在线阅读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1 认知误区:你是否自己主动选择了不幸 痛苦是无法掌控的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常常不愿意接受这个真相。

女儿感冒了,姥姥教育她:“你看,谁叫你平时不好好喝水,生病了吧。”

妻子立刻反驳:“这跟喝水没关系。”

虽然是随口一说的话,但仔细想想,姥姥的确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她在两件独立的事情之间建立了因果联系。喝水很重要,但是不能把“喝水”和“生病”这两件事说成一件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每天多喝水就可以不感冒。

这当然有一个背景,就是女儿最近不好好喝水。

姥姥其实也是一片苦心。她是想拿生病这件事作为契机,让孩子更加重视喝水。很多老年人都有这种思考方式。他们不需要用科学研究来证明,这次感冒确实是因为喝水不够导致的。假如孩子挑食,这个理论完全可以变成“不爱吃蔬菜的孩子才会生病”。想让孩子出门活动,就可以说“运动量少了会生病”。

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查明病因,而在于“借题发挥”。反正孩子没办法分辨,就借着这个机会夹带一点儿私货。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有它的用处。

然而,如果对这样的说法不加以反驳,久而久之,可能就会把“病”和“错”混为一谈。孩子也许会形成一种理念:“只要按家长的要求做到了,就可以不用生病了。”或者说:“如果我生病了,就说明我哪里做得不对。”

这种理念,把不可控的事情当成了可控的,是一种错觉。

万一有一天孩子问:“我什么都做对了,怎么还会生病?”要怎么回答?

就只能告诉他真相——“人就是会生病的,再怎么防也防不住。”

其实,如果孩子有一天能发现这个真相,是幸运的事。更多的孩子会不断地找到“我做得不够好”的理由,来维持这个错觉,直到成年。

是的,有时候成年人也会相信这样的理念。刚刚说我岳母的例子,那是相对清醒的状况:她知道“感冒”和“喝水”没关系,只是为了教育的方便,人为地构造了一层关系。有的人,甚至不觉得这是构造出来的,在他们内心深处,这就是板上钉钉的因果关系——孩子生病了,那肯定是有人没照顾好他啊!(至于“有人”是谁,决定了他们是自责还是责怪他人。)

对于生病这件事,我们总是可以找出很多似是而非的原因:不好好吃饭啦,睡太晚啦,平时不运动啦,心理压力太大啦……中医里还有一个概念,叫“风”,特别好用。“昨天玩出一身汗,着了风!生病了吧!”风在哪里,谁也看不见,但昨天那身汗总是实实在在的证据吧?所以,不要再贪玩了!

不光是生病,只要肯开动脑筋,千千万万的不如意事都可以找到哪里“做得不对”。一开始是大人替孩子找,等到孩子长大了,形成了习惯,他们就会自己给自己找。我在一所很好的大学当老师。上这所学校的都是全国第一流的学生,他们从小到大,几乎从来没有在学习成绩上落后过;等到上了大学,很多学生讲都排到中游甚至垫底。他们会怎么解释这件事呢?都在自责:“怪我上课不认真听讲”“我的斗志松懈了”“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很少有人理直气壮地说:“我尽力了,但我上了最好的大学,我就是没办法再拿第一。”虽然这才是真相,但这是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真相。

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当了父母,会把同样的理念传给下一代。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也多多少少受了影响吗?我们看育儿书,遵照书上的指示一条条执行,从怀孕之初就补充营养,加强锻炼,生下孩子也悉心照料,如履薄冰,唯恐出了差错……我所认识的同龄人,当了父母的,都觉得太累了,又是工作,又是带孩子。为了保障孩子安好,已经尽到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几乎无可指摘。然而孩子还是会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这样那样的意外还是难以避免。如果我们仍然不愿意承认真相的话,就只能从鸡蛋里挑骨头:“我们做得还不够……”

生病的本质是什么呢?

它是痛苦的。对孩子、对全家人来说都很痛苦,甚至恐怖。我们有很多手段去预防,去积极应对。但这种痛苦的本质,仍然是无法掌控的。

有时,我们会听到身患绝症的病人,在心灵层面获得解脱,升华生命的故事。虽然这么说有点儿不近人情,但这种无法掌控的痛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命运的无常,修正不切实际的生活信念,让我们接受无法掌控的噩运,从而放弃毫无必要的自我苛责——它很糟糕,但意识到糟糕的恒常存在,却是好的。

而我们坚持说:“只要做得够好,就可以不生病。”这是什么呢?只不过是用虚幻想象的方式,以严厉的苛责为代价,换取短期的掌控感而已。

这当然也是一种公平的交易。譬如说,如果我女儿每天只要按时按量喝水,就可以减轻对生病的忧虑(当然,事实上总有生病的可能),那我觉得也划得来。毕竟喝水不是什么苛刻的条件。但是,如果换一个条件,比如,需要全家人每月初一去庙里烧香才能安心,我就要重新考虑了。因为这个代价有点儿高。

但真正最高昂的代价,还不是具体做什么事,因为总有可能做到。最让人头疼的是“我也不知道还能做一点儿什么,但肯定是有办法的”。

如果一个人有那种信念,他的人生就充满天罗地网式的苛刻。我有时接触到一些学生家长,一听到孩子学业困难,或者被诊断为抑郁症,就会不能置信地追问:“他怎么会这样?他那么优秀、那么聪明,我们也没有给过他什么压力……你给我们一个说法!他出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有时他们甚至愤怒地想:一定是你们学校做了什么错事,不然为什么说不出原因!

他们恐怕常常会有那种无能为力的愤怒吧。

我们没法说出原因,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的研究本身就没有探明病因。孩子做得很好,家长做得很好,校方也做得很好,也没有天灾人祸发生——即使这些条件全都满足,仍然不能保证一个正常人不抑郁。有时候就是不知道原因啊。“人有旦夕祸福”,怎么办呢?除了接受这一点,没有办法。

探究原因有时候是为了自我安慰。孩子走路摔了一跤,哭了。有的大人会说:“谁叫你走路不看着点儿!”其实,责怪孩子不看路并不是大人的初衷,大人其实在心疼孩子,但他们心疼的方式就是去找“原因”,仿佛孩子不会再摔了,大人的心就没那么疼了——但是比起被指责,也许摔跤反而没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