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全文在线阅读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代后记

关灯直达底部

阅人有数 采访龙应台的故事

尊敬的龙应台女士:

我是《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李宗陶,在同行前人访过、写过您无数遍之后,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赴台拜访您。我的挑战是:如何写得更深切、更细微一点,让它们配得上您这个人,您这颗心。

如果一年前,我可能会把这封担负采访提纲功能的信写得长些,好比对着一个同性、同好的前辈慢慢讲话。但考虑到您现在的生活节奏以及每天要面对的诸多事务,有必要提高表达的效率,用尽量少的文字讲明我的方向。

首先,我不想放过这个背景:在您的身后,不仅有马英九先生“以文化立台湾”的志向、他向公众示范的姿态,以及在您履任期间可以想见的坚实支持,还有台湾文化人的爱护和襄助。想听您讲这部分正进行时的、或者完成时的故事。一个批评者能够进入“内阁”成为一个理念的践行者,这背景是一个必要条件,一种弥足珍贵的生态,对于大陆,应能产生意义。

我大概要写一个“官员龙应台”,把正在发生的记录下来,而将那些较远一些的事物,比方我很喜欢的您的第一本书《龙应台评小说》,以及之后种种著作言说、行动经历,垫在底下。

哀公问孔子“为政”,孔子回答说“敬妻”,看似答非所问,实在揭示根本——人伦之始,乃王化之基。我想,作为母亲的那个龙应台,和出现在议会讲坛上的那个龙应台,是相通的。所以,日常的一面,容我多问几句。比如,2月您离港赴台任职,安德烈为什么哭了。

若您应允受访,申请跟随一天:参加会议,会见某人,演讲,或者与某人共进工作午餐,等等,扮演一台带颗头颅的摄像机。能否在寻常的日程中随意挑选一天,容我先“看”再“访”,尽管这样的截取是不可能穷尽一切的。请理解,我只是在尽一个记者的本分:如果条件允许,不该只听受访者说,还应当看看他的做。如果写成的报道里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至少海明威先生会比较欣慰。

期待与您会面。致礼 2012.7.31

提纲,人物采访常常从这里正式开始。传达问题、方法、态度和别的什么,我管它们叫情书。

电脑里,存着不少这样的情书。书信体、提问体,有温婉的,有尖锐的,都还算诚恳,最长数千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一单单接活,我眼看着它们从紧绷,到自然。

作为一个来料加工者,经年的劳作会给你一种方向感,西北偏北,还是东南之南,大致有点谱。它基于你对人的理解。所以我信:选择做什么人,就决定了怎么做。

龙应台是一个有镜头感的人,争取贴身访问,合适。我很难想象同样的方法用在……阿城身上。好在,媒体盛大,有镜头感的人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