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 » 解放战争(上)(1945年8月—1948年9月)全文在线阅读

第六章 朗照边区胜利花 “他们也未必愿意永久打仗”

关灯直达底部

一九四七年冬天来临的时候,共产党人萌生了攻击和占领一个国民党军设防坚固的大城市的念头。这种念头在过去的一年中还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那时他们在国民党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退出了所有已经占据的大城市。

令聂荣臻产生这一念头的那座大城市是石家庄。

石家庄那时名为石门,它犹如揳进华北解放区腹地的一颗钉子。可以说,自正太战役开始,晋察冀部队在华北地区发动的每一场战役,都有孤立它的意图。聂荣臻对夺取这座城市几乎到了朝思暮想的程度,因为拔掉这颗钉子,就割断了国民党军队山西与中原、华北与山东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把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接起来。那样一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就真的可以在华北地区自由驰骋了。

清风店战役刚刚结束,聂荣臻立即意识到,石家庄四周全是解放区,这座城市已经成为深陷于解放区内部的一座“孤岛”。十月二十二日,他与萧克、罗瑞卿、刘澜涛四人联名向中央军委发去了攻打石家庄的电报:

敌第三军军部直属队,率第七师全部及第二十二师之第六十六团[共四个团及一个军部和一个师部]在定县、望都之间被我包围,经两昼夜激战,已于今晨被我全部歼灭[内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已被活捉]。现石门仅有三个正规团及一部杂牌军,我拟乘胜夺取石门。军委是否批准此方针,请即复。

他们的作战理由是:“石家庄没有城墙,守军只有三个团,周围二十公里长的战线,第三军正、副军长被俘,内部动摇,情况也容易了解。乘胜进攻,有可能打开,即使打不开,如能诱使第十六军等部南援,在石家庄、保定之间将其消灭,也是十分有利的。”

但是,石家庄终究是国民党军自内战爆发以来重点防御的大城市。

对这样规模的城市发动攻击,晋察冀野战军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晋察冀野战军在清风店战场上缴获了一份《石家庄半永久防御工事、兵力部署及火力配系要图》,从这份要图上看,石家庄的防御不像想象的那么薄弱。

石家庄之所以没有城墙,是因为它是近代才逐渐形成的一座城市。一九〇〇年平汉铁路穿过这里,并设立了一个小车站。而此前,这里仅仅是河北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相传只有十来户人家,十来户人家都姓石,所以名叫“十家庄”或“石家庄”。一九〇三年这里成为正太铁路的起点,一九〇七年铁路通车后设立了铁路局,自此商贾云集地面繁华。石家庄在华北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平汉、正太和石德三条铁路交会于此,这里西出太原、东接山东、南连豫鄂、北通北平,扼守着太行山和华北平原。内战爆发后,石家庄成为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重要战略依托,驻守城中的第三军连年修筑城防工事,虽然该城没有城墙,但第三军还是围绕城市边沿修筑了三道防御体系,碉堡总数达到六千多个。第一道防御体系,是当年日军修筑的封锁沟,沟深三米、宽两米、周长约为三十多公里,沟外设有地雷群、铁丝网、鹿砦等防御设施,沟内设围墙、电网,每隔数十米筑有碉堡一座,碉堡、暗堡和交通壕、散兵坑彼此相连。第二道防御体系,是以环绕市区的大建筑物和北兵营为依托构成的内市沟,内市沟宽五米、深五米、周长为十八公里,沟内修筑有碉堡和地堡组成的工事,还筑有一条周长二十五公里的铁路,上有铁甲列车昼夜巡逻,犹如活动的堡垒。第三道防御体系,是以市区的正太饭店、大石桥、铁路工厂、电灯厂和火车站构成的核心阵地,阵地上部署着严密的火力网。

虽然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已率主力离开了石家庄,但城内的留守总兵力依然高达两万五千多人。其中,三十二师主力和第三军直属的两个坦克连、一个山炮连、一个汽车连和一个野炮营配置在第二、第三道防线上;外围的第一道防线由石家庄外围十九个县的地主武装防守;国民党河北省保安第五、第九、第十团分别负责防守元氏、获鹿以及大郭村机场等要点。守城部队由三十二师师长刘英统一指挥。

刘英认为,晋察冀部队没有飞机、坦克和重炮,就连山炮和野炮都不多,想攻下石家庄这样的大城市,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凭石家庄的工事,国军可坐守三年。”刘英的自信还来自蒋介石对他的承诺:“共军若敢进攻石家庄,兄当亲率陆空大军前去支援。”——刘英也知道这种承诺不可能兑现,但这无疑是一个小小的师长能够得到的最高礼遇了,他已经受宠若惊。还是身在保定的孙连仲做了点实在事,他给刘英空运来了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排以及八吨弹药。

二十三日中午十二时,毛泽东复电晋察冀野战军:

清风店大歼灭战胜利,对于你区战斗作风之进一步转变有巨大意义。目前如北面敌南下,则歼灭其一部,北面敌停顿,则我军应于现地休息十天左右,整顿队势,恢复疲劳,侦察石门,完成打石门之一切准备。然后,不但集中主力九个旅,而且要集中几个地方旅,以攻石门打援兵姿态实行打石门,将重点放在打援上面。

毛泽东设想的是“围城打援”,与聂荣臻的设想有出入,但是聂荣臻下定决心要占领石家庄:“我们也知道石家庄是设防城市,可是设防再坚固,也要兵来守,兵不多是不行的,再说即使打不下来,也没有什么危险,四周都是解放区。何况不论从兵力上、士气上看,打下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决心打石家庄是对的。”

二十五日,晋察冀野战军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讨论和部署攻打石家庄的作战计划。三十一日,年过六旬的朱德亲自来到会上,他对野战军的干部们说:“今天到会的都是旅以上干部,你们如何学会攻坚战术,对这次作战将起重要作用。要把石家庄当作一所难得的大学校,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如同老教员一样,讲授如何打地堡和暗堡,如何迫近作业和坑道作业,如何集中火力支援突击队,如何避免过大的伤亡。朱德说:“打下石家庄,可以学会打攻坚战,学会打大城市。”为了加强攻击时的炮兵力量,他还特地从华东野战军调来一个榴弹炮营。朱德对晋察冀军区炮兵旅的干部们说:“炮兵很重要,为步兵开辟道路,可以减少伤亡,炮不打,口不开,打开缺口可以胜利向纵深推进,扩大战果……打炮时要猛,要突然,火力齐整集中,集中里面还要再集中,还要注意运用不同地形实施射击,不打则已,一打就打得猛,打得准,打得狠。步、炮协同好,胜仗不断打。”

晋察冀野战军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攻击石家庄后,如果国民党军抽调主力南下增援,就在半路歼其一部,然后继续攻城;如果国民党军不增援,则一举攻克石家庄。为此,决定集中第三、第四两个纵队和冀中军区独立第七、第八两个旅、冀晋军区独立第一、第二两个旅和炮兵旅,共五万六千人攻打石家庄;以第二纵队和独立第九旅、第三、第九军分区部队在定县南北地区展开,构筑阻击工事,准备阻击援敌。攻击石家庄的具体作战部署是:第三纵队从西南、第四纵队从东北担任主攻;冀中军区部队从东南、冀晋军区部队从西北担任助攻。炮兵分成四个炮兵群,第一炮兵群以山炮、野炮和迫击炮二十四门配属第三纵队攻击方向;第二炮兵群以山炮、野炮、战防炮、重迫击炮和榴弹炮十七门,配属第四纵队攻击方向;第三炮兵群以野炮和迫击炮十五门,配属独立第七旅;第四炮兵群以山炮、野炮十二门,为炮兵指挥所机动火力。

晋察冀野战军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他们首次攻击大城市前谨慎的心态。官兵们反复斟酌攻坚作战的每一步:如何挖掘坑道、如何把炸药送上去,如何破坏鹿砦和电网,如何巩固突破口……登城的云梯如何才能轻便而结实更是让他们彻夜难眠,最后他们研究出一种可以折叠的“合页云梯”,下半部靠在沟的外沿,上半部可以折到内沿的墙上,上面铺上木板,可以迅速通过大量人员。三纵一个名叫刘维春的战士琢磨出一种巨大的弹弓,可以把炸药包弹射出去,对破坏铁丝网和碉堡效果奇好。而何增奎排长发明的九二重机枪夜间瞄准器,实际上就是个白铁皮卷成的大喇叭,但确实好用,不用标尺但准确度极高。听说守军的内市沟里有铁甲列车,列车是快速活动的,很不好打。侦察员多次潜伏侦察,最后计算出提前瞄准的办法:列车的速度是每秒八至十米,一千二百米的射击距离,炮弹飞行时间约两秒,事先瞄准沟内的一棵大树,等列车到达二十米之外另一棵大树的时候开炮,炮弹就能与列车正好撞上。为了让炮火更猛烈和更突然,炮兵们竟然把火炮秘密地推到了最前沿,不但将炮身埋入了地下,上面还铺上了各种伪装,只待攻击命令一下,炮口就能突然伸出来射击——这些年轻的战士,都是解放区内的翻身农民,他们身上聚积了太多的战斗热情,当他们把自己的发明和建议向朱德总司令汇报时,朱德微笑着对他们说:“我们很快就要接二连三地攻打全国所有的大城市了,你们的每条建议都是革命的宝贵财富!”

此刻,同样在进行作战准备的是解放区内的几十万百姓。不到十天,近十万民兵、民工和万余副担架、万余头牲口、四千多辆大车、八万多发各种炮弹、一百五十多万发各种枪弹、六万多斤炸药、二十多万斤各种攻坚器材以及二十四万斤主副食被送到了前线。

十一月三日,晋察冀野战军攻击部队相继渡过滹沱河,完成了对石家庄的包围。

六日凌晨,外围攻击战开始。冀晋军区独立第一、第二旅猛烈攻击机场,国民党守军在飞机的掩护下数次反击,但最终无法控制局面。七日拂晓石家庄机场被独立第一、第二旅占领。同时,四纵十旅的攻击目标是外围的云盘山据点。云盘山不是山,是距离外市沟仅六百米的一个大土堆,是石家庄外围唯一的制高点,顶部平坦并建有一座庙宇,守军仅为一个连,但筑有三层钢筋水泥地堡,还有地道直通市区。四纵十旅第一次攻击时,爆破组用二十五公斤炸药把云盘山地道口炸开了一个缺口,突击组刚一冲上去,就受到国民党守军的猛烈火力压制。十旅政委傅崇碧换了个突击连,连夜组织挖壕沟,直至在守军的地堡下放置了几百斤炸药。八日凌晨,十旅再次攻击,在炮火的配合下,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突击部队冲上了山顶。傅崇碧亲自走上山顶察看守军的地堡,发现果然坚固,炮弹只在地堡上打出了一片白点,而自己的部队得以冲上来是因为炸药威力巨大,地堡里的国民党守军一个不落都被震昏了。

石家庄外围据点被肃清之后,攻击部队采取土工作业的办法逐步迫近守军的第一道防线。外市沟防线实际上就是石家庄的外围地下城墙,环行的开阔地沟里布满了地堡和电网,并有地面和空中的交叉火力配合拦截。八日晚,三纵七旅首先在西兵营爆破成功,将外市沟炸开了一个大缺口,二营突击进去夺取了守军的前沿阵地。接着,四纵十旅在云盘山以西突破,十二旅也从西北方向突破,冀晋军区部队突破后占领了高柱村、市庄、柏林庄,冀中军区部队自东南方向突破,包围了元村和彭村。至九日,除了少数据点之外,石家庄外市沟防线已被全部突破。

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命令,派少数兵力继续围困和攻击剩下的几个据点,其余所有部队迅速向第二道防线推进。

内市沟的第二道防线由国民党军三十二师主力防守。

为了接近守军前沿,大规模的土工作业又开始了。无法设想那是一个何等奇特的景象。从上千米之外向攻击目标挖壕沟和坑道的攻城战法,在人类战争史上极其古老。挖掘的过程中没有枪炮之声,夜幕下四野一片寂静,但挖掘却以巨大的规模进行着。支持晋察冀野战军作战的民兵都是精壮的农民,他们拿着自家打理田地的农具,带着母亲或媳妇准备的干粮,从四面八方会集到石家庄城外。与他们一起挖掘的还有晋察冀野战军官兵,这些官兵本来就是农民,他们与土地打交道的本领几乎是天生的。在石家庄第二道防线外侧约两千米的开阔地上,成千上万的战士和农民挥汗如雨,却悄无声息。晋察冀野战军官兵把这种作业称之为“改造地形”:他们挖出又宽又深又长的坑道,密密麻麻地伸向国民党守军的前沿,挖出的土则用来填塞守军的防御壕沟。他们还要在坑道中挖出各种各样的掩体,挖成单人掩体后再挖成井筒再掏成丁字形,使通道与掩体互相连接。当坑道挖到靠近守军防御阵地和防御壕沟时,他们就挖出一个巨大的炸药室,然后放进去数千公斤的黑色炸药。工兵部队的技术人员趴在坑道上面一遍又一遍地计算着土层的厚度和炸药的威力,以达到他们设想的最理想的爆破效果。

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国民党守军从前沿的壕沟里探出头来一看,不禁魂飞魄散,有人立即进城向师长刘英报告。刘英无论如何难以置信,等亲自来到前沿着实吓了一跳。他弄不明白共产党军队到底用了什么办法,到底使用了多少人力,一夜之间在他的第二道防线外侧挖出了如此密集而绵长的交通壕。更可怕的是,一夜之间自己的部队竟然没有捕捉到任何动静。刘英知道大事不好,他立即跑回指挥部,向石家庄周围各友邻部队连续发出四十多封求救电报。然而,等天大亮的时候,刘英更加恐惧了,因为除了保定的孙连仲回电让他“固守待援”之外,北平和南京方面竟然没有任何回音。

炮声响起来了。

爆炸声惊天动地。

大口径榴弹炮压制守军纵深,山炮打碉堡,平射炮和步兵炮打地堡,迫击炮轰击守军前沿。攻击部队炮火准备的猛烈程度,在晋察冀野战军历史上前所未有。

一个名叫魏巍的前线记者记述了二十三团突击四连的战斗:

十一月十日,暗淡的落日,照着石家庄。尽管敌机来回地扫射轰炸,我军已经以各种形式的阵地,迫近了敌第二道防线五十多米的距离。四点,总攻的炮声开始响起。密集的炮火连续排射,引起了整个战壕兴奋的骚动。大家挤着、看着、指着、叫着。眼看这道两丈多深,布着电网的深沟的里沿上,那些用铁轨构成的密密的地堡和密密的枪眼,顷刻都被烟雾罩住。这时,同志们纷纷脱下棉衣,有绑鞋带的,紧腰的,还有人就在鞋底上磨起刺刀来。战壕里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标语:“坚决解放石家庄!”“打到哪里占到哪里!”“打进去就不出来!”

三纵八旅二十三团首先爆破成功。他们的地道是斜着向下挖的,一直挖到国民党守军内市沟的下面,官兵们用一口大棺材把炸药运了进去。炸药被引爆的那一瞬间,深深的内市沟先是土石向天空腾起,然后纷纷落下使沟壕变成了缓坡。冲击部队的官兵蜂拥而上,刚刚落下的泥土十分松软,前面的官兵一踏上便陷了进去,后面的官兵停不下来,只有踩着他们的身体前进。在血肉铺成的突破口上,八旅的四个团潮水一样冲击上去。傍晚时全旅攻入第二道防线,占领了东里村和西南兵营。

四纵十旅二十九团二营六连指导员王鸿禧,是晋察冀野战军著名的战斗英雄,六连长在保北战役中牺牲之后,连队军事指挥员的职位一直没人接任,王鸿禧决心带领全连再立战功。战前,他带着三排长阎连喜和八班长张喜顺到内市沟前沿侦察,阎连喜和张喜顺都曾在驻守石家庄的国民党军第三军里当过兵。张喜顺说,当年在国民党军当兵的时候,他“在内市沟里垒过砖头”,因为站岗的时候他的连队跑了三个兵,连长说是他放跑的,在禁闭室里关了半个月,拷打的伤口溃烂化脓,疼得他死去活来。巧的是,逃跑的三个士兵中,一个被打死了,一个被抓回来枪毙了,只有一个成功地跑到了解放军队伍里,这个士兵就是现在的三排长阎连喜。侦察的时候,王鸿禧就觉得八班长的情绪不对劲,果然,战斗一打响,张喜顺打疯了一样,挎着只装满手榴弹和炸药包的荆条篮子拼命往上冲。攀登的梯子被炸断了,他跌落下来浑身是血,但爬起来继续投手榴弹,边投边喊:“同志们!冲呀!别让王八蛋们跑了!”卫生员上来了想给他包扎一下,他把卫生员推到一边,顶着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火焰一寸一寸往前爬。六连的官兵个个打红了眼,一个战士从一个死去的国民党兵身上扒下军装穿在自己身上,然后孤身一人跑进敌人的一个大碉堡里,碉堡从里面爆炸了,砖石瓦块冲天而起。爆炸声平息下来,指导员王鸿禧冲过去查看了一番,他把一支手枪递给了已经站不起来的张喜顺:“你恨的那个连长被打死了,这是他的枪。”

随着各路攻击部队的全面突破,战斗随即在城中的第三道防线展开,交战双方逐屋逐房地争夺。十旅政委傅崇碧带领两个侦察连深入市区。他们在混乱陌生的市区里摸索了两个小时,午夜时分占领了一座高高的水塔。傅崇碧命令其中的一个连继续向前摸索。不久,侦察员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报告说,他们捉到了三十二师的师长和副师长。傅崇碧不相信,战斗还在激烈进行,怎么就捉到了最高指挥官呢?他急忙赶过去,用手电筒一照,俘虏中确实有两个将军,一个是三十二师师长刘英,另一个是副师长杉定颐。原来这个连向前摸索的时候,竟然摸到了大石桥附近的守军指挥部。

傅崇碧对刘英说:“我代表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命令你,立即写信让你的部队投降。”见刘英没有理睬,傅崇碧火了,拔出手枪哗啦一下顶上子弹:“不写就枪毙你!”刘英写了,并让他的参谋给各部属送去。

十二日中午十一时,石家庄国民党守军停止抵抗。

接着,冀中军区第七、第八旅攻克了元氏县城,毙伤俘获守军河北保安第五团五千余人,击毙团长魏永和。

至此,石家庄及其附近地区全部被晋察冀野战军攻占。

此役,晋察冀野战军伤五千零九十人,亡九百八十八人,失踪六十九人。国民党军死伤三千一百五十六人,被俘两万一千一百三十二人。

蒋介石说:“这是我们重要都市第一次失陷。”

共产党人将这座城市由“石门”更名为“石家庄”。

从军事角度讲,在晋察冀野战军攻击这座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大城市的行动中,国民党军方面竟然毫无作为,不但没有任何增援的举动,甚至连这个想法都没有,这着实令人不可思议。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华北这个重要的铁路枢纽一旦丢失,将对全国战局产生攸关影响,况且这里是距北平最近的一个重要军事堡垒。国民党方面如果不是决定放弃的话,他们的无所作为还能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呢?问题是:在全国战局正处于极其微妙之际,石家庄如此轻易地失守,军事上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第一次走进了大城市。

晋察冀野战军发布了进入石家庄的“约法九章”:

……力争解放石家庄与保证入城纪律优良,此为各参战部队的两大中心任务,望各级首长负责,全军努力,充分顺利同时完成。为此发布入城纪律要项如下:

一、实行一切缴获归公,增加边区财政收入,统一分配胜利品,坚决反对本位主义、自私自利、发洋财及贪污腐化现象。高度提高政治自觉性,不受各种形色所引诱,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发扬人民军队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精神与作风。

二、一切行动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入城后卫戍机关为维护秩序所公布的一切纪律和规定,任何部队人员必须切实遵守,并自觉的(地)成为遵守与维持秩序的模范,防止居功骄傲,不听指挥。一切物资的没收与处理,户口的清查、反革命的逮捕,均由地方党政机关负责,调查材料可交有关机关,不得私自动手,以求处理完善。

三、严禁破坏机器、工厂、医院、电灯、自来水、电话电线、玻璃及一切城市建筑和设备[除军事行动必须]。向全军深入说明,城市一经解放,即为人民的城市,为人民所有;深入思想教育,教育全军爱护物资,爱护建设,反对破坏行为。解放后的石家庄,对发展解放区生产建设,繁荣经济,支援前线,作用极大,任何损失将为人民的损失,必须加以爱护。

四、不许自行动用与搬运一切物资资财及房舍用具,对仓库、贮藏室只有爱护的任务,报告的责任,没有动用的权利。一切军用物资,除战场缴获者外,统归军区机关处理。

五、不侵犯城市工商业,不侵占学校、不私入教堂,尤应保护城市贫民的生命财产,讲话和气,买卖公平,对于新从蒋介石与日寇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人民,应给予同情和帮助,加强对广大人民的宣传解释工作。

六、于战斗结束之后,除逮捕奸犯外,严禁私自鸣枪或投掷炸弹等。凡试枪试炮,必须经卫戍机关或高级军事机关之批准。

七、加强战斗团结,防范部队之间、部队与地方人员的不团结、闹纠纷等现象的发生;强调互助、互让,如发生问题,均应以冷静态度寻求解决。

八、严禁个别人员徘徊闲游茶楼酒馆,尤其娼寮地区,不许大吃大喝,注意军风纪与军装整齐。

九、非因军事特殊需要,不准民工、民兵进入城市,并予以善意的说服解释。

但是,还是发生了“争缴获、争功劳”等问题。十二月一日,朱德在晋察冀野战军团以上干部会上作了讲话:

凡是依靠党的力量、群众的力量,就能取得胜利。相反,个人英雄主义,一切听我的,就不行。这次开展了立功运动,动员了群众,但争功就要不得。人家的功,你争来有什么用?功是谁的?是战士和工人、农民的,领导人不经过他们,就一点功也没有。中国的工人、农民在革命战争中流了许多血,世界上晓得他们英勇,但不晓得那样多的名字,那样多的详细的事迹,有时就记住了他们的领导人。比如我是总司令,有时把我当作他们的代表,把他们的功挂在我的名字上。如果我因此而夸功,那岂不可笑!不经过工农群众,哪里来的功!纪律很重要。打开了城市,缴获的东西,第一不能打烂,第二必须归公,决不能归私。以后大城市打下来以后,一个时期内应该实行军事管理。一面打仗,一面建立家务,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要这样建立起来。

“一面打仗,一面建立家务”,共产党人自这一时刻起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崭新的任务也许比打仗还要艰难,解放大城市之后管理大城市将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毛泽东致电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第二政治委员杨成武、参谋长耿飚:“庆祝晋察冀我军攻克石家庄歼灭两万余人之大胜利。”

一九四七年就要在开始解放大城市的紧张而兴奋中结束了。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杨家沟是一个很大的村子,全村二百七十多户人家,仅地主就有七十二户。这里不通大道,偏僻安静,窑洞很多,适合召开较大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彭德怀、贺龙、林伯渠、张宗逊、习仲勋、马明方、叶剑英、张德生、甘泗淇、王维舟、李井泉、王明、谢觉哉、李维汉、赵林、李涛等。

中国共产党人的这次会议,在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周恩来所作的军事报告用大量的统计数字说明了共产党方面令人乐观的前景:“战争的第二年,各条战线无例外地转入主动。开始于七月的刘邓渡河,使南线形势根本改变。现在,南线不但是大别山,就是江汉、桐枣地区也已站住了脚。比小河会议时不同,敌已完全被动。敌二百四十八个旅中,受过歼灭或歼灭性打击的达到一百四十五个旅。地区则发展得更快。停战令时原有二百三十万平方公里,现已恢复,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三十二。解放区人口现有一亿五千万。在蒋管区群众斗争方面,学生运动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发生了三次高潮:抗暴、反饥饿、反内战、反暴行。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工人斗争也是如此。农村游击战争在粤、闽、浙、皖有很大发展。”“我军到十月份已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以上。而敌人作战部队下降到二百五十六万。”

而毛泽东所作的主题报告名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为了将解放战争进行到底,毛泽东在这篇报告中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这是值得毛泽东一生骄傲的军事论述,是指导共产党军队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军事法典: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人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的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读后,不仅惊讶于毛泽东对战略战术的精通,更不解的在于国共战争正处在决战前夕,共产党人竟然把自己的战略战术公开给对手,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十分罕见。他在给国务卿马歇尔的信中说:“就大使馆所能断定的来说,毛氏的详尽分析共产党战术与战略是对共产党军队确定如何作战的一个非常率直的解释。共产党毫不迟疑地说明他们的战略,也许是表示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思想与情报之鄙视,应该承认这种战略到现在为止并不是没有成功的。”

无法得知蒋介石如何看待毛泽东关于战胜他的军队的战略战术。不久前,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出席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时,呼吁美国政府承认他所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呼吁必须以经济援助给予中国国民党政府——马歇尔的呼吁让蒋介石心情复杂:美国人这个时候发表这样的呼吁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盟友明确地感到自己的政府已经摇摇欲坠,而共产党人也许会赢得胜利。第二,没有美国人的援助,自己面对的局面会迅速恶化。蒋介石写出了“本月反省”:

全国各战场皆陷于劣势被动之危境,尤以榆林(陕西)、运城(山西)被围日久,无兵增援;十二日,石家庄陷落之后,北方之民心士气尤完全动摇;加之,陈毅股匪威胁徐州,拆毁黄口(江苏)至内黄(河南)的铁路,而后进逼徐、宿(安徽);陈赓股匪窜扰豫西,南阳、安阳震动;江南各省几乎遍呈风声鹤唳之象;两广、湘、豫、浙、闽伏匪蠢动。李济深、冯玉祥且与之遥遥相应,公然宣告叛国,以诚存亡危急之秋也。

蒋介石开始冷遇美国驻华大使,因为司徒雷登在接受《燕大双周刊》采访时主张:中国民众应该和蒋介石一起,采取“积极的办法”挽救危局。他开列的“积极的办法”有三:一、人民应该行使自己的权利,民主不能单靠政府来负责,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二、美国应继续向中国提供各类援助并派遣专家,以帮助和刺激中国政府,使其觉得有存在的希望才会进行改革,反之,在现在的情况下让政府自动改革是根本不可能的。三,政府内部应进行革新。政府也有自由分子,但遭到了压制。这些人应该得到大家的帮助,以便有所作为。司徒雷登说:“国共问题靠武力是解决不了的,和谈现在已无希望,只有用这种积极的办法试一试。如果实现了,共产党方面一定有好的反应,他们也未必愿意永久打仗。”

毛泽东终于决定离开陕北了。

毛泽东要去的地方,是河北境内一个名叫西柏坡的村庄,村庄距离晋察冀野战军刚刚攻占的石家庄很近很近。

以往,毛泽东的电报里常常出现“南线”和“北线”,这只是毛泽东心中以黄河为界的战场划分,并不具备地理上的“南”与“北”的概念。毛泽东不在乎黄河是如何弯曲流淌的,他把黄河以北以东的东北、华北、山西等战场皆称为北线,把黄河以南以西的山东、河南,直至长江北岸,乃至包括黄河以西的西北战场都称为南线。毛泽东离开陕北去河北,等于从南线战场转移到了北线战场。

“他们也未必愿意永久打仗。”

共产党人渴望结束战争的愿望空前强烈,因为他们渴望着建设一个新的中国。但是,此时结束战争的方式在他们心中已发生决定性的变化,那就是以更加猛烈的作战把对手彻底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