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那一天起,你不一定接触过幸运,但是你一定接触过苦难。
佛陀说,苦海无边。
人生充满“求不得,伤别离,已失去”的苦难、雨果笔下《悲惨世界》中的苦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里悲怆的苦难、罗素座右铭中“对人类生命不能承受的悲悯”的苦难……我们大部分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也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无法躲避苦难,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苦难?
我想谈三个人,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苦难。
第一个人:高中老师艾巴
第一个人是名字特长的尼日利亚高中老师穆罕默德·巴哈·艾巴(Mohammed Bah Abba)。
1964年,艾巴出生于尼日利亚北部农村的一个家庭,家里是做陶罐的。他毕业后被分配到沙漠边缘的贫困地区的一所高中当物理老师。
当老师期间,他观察到,很多当地的孩子并没有机会读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家庭的收入低。因为沙漠的气温很高,而当地没有电力冷藏,收获的瓜果如果不能在两天之内卖出去就会腐烂。瓜果蔬菜存不住,买主可以随意压价,因而收入被压得很低。另一方面,要在两天内把瓜果蔬菜送去市场需要大量的劳力。村里的孩子必须在长到一定年纪之后开始工作,否则家庭生存都成问题,很多孩子因为这个原因离开校园。更加可怕的是,很多女婴因为以后不能当壮劳力,在出生后就被丢弃。
这是沙漠的事,是政府的事,是传统观念的事,一个高中物理老师,面对这种持续几世纪的苦难,又能干点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又能做些什么呢?
艾巴决心改变这个问题——他有这样的信念:如果你必须面对一个苦难,那么你一定已经拥有了改变这苦难的资源。
他在陶罐世家长大,熟悉陶罐的制作,因此他结合高中物理知识,设计出一个无须电力就能在沙漠地区保持低温的罐中罐(pot-in-pot)系统来。这个设计简单到你不相信——他用陶土做了一个大的陶罐,套在另一个的外面,在两个陶罐之间,放满沙子,浇上水,用湿布覆盖在沙子之上,一个罐中罐就完成了。
看似不起眼的罐中罐却展现出绝妙的隔热作用。陶罐透气,会让夹层中沙子的水分缓慢蒸发,吸走大量的热。罐中罐本身是一个很好的隔热系统,所以只要持续向中间加水,罐子里的温度就能保持在8~15度左右。这样一来,无须任何电力,仅用最原始最古老的技术,干旱地区蔬菜水果的保持时间,就能延长至10天甚至一个月。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罐中罐,颠覆性地改变着古老地区的经济——因为收获的东西不会轻易腐烂,以往着急出售蔬菜的农户有了更好的议价能力,村民的收入明显提高。同时因为不用着急在一天之内赶到集市,节省出很多人力,这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可以重返学校接受教育。在坚持一段时间后,该地区的女性人口比例开始上升——女孩子也能够成为生产力,人们不再丢弃女婴了。
艾巴停止了教书,开办了专门制作这种廉价陶罐的非营利性组织,帮助更多沙漠地区的人使用这种古老的工具。至2005年年底,他的工厂已经制作了91795个罐中罐。这些陶罐改变了整个尼日利亚农村。今天,在海地、印度和洪都拉斯,直到那些不通电的乡村,这种罐子还被用于运输及保存胰岛素和疫苗,保住了百万人的生命。
就这么简单,没有高科技,没有大投资,一个高中老师用最简单的物理学常识,改变了他看到的苦难,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因为他相信:如果你必须面对一个苦难,那么你一定已经拥有了改变这苦难的资源。
千万别认为自己渺小、卑微、无力。每个人身上都有改变世界的因子,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世界。
第二个人:美国人乔布斯
一般的职业规划师总是绕开乔布斯不谈,因为他是踢我们这个行业场子的人——他是个不规划的典范。他上大学的时候,就没有好好制订自己的学业规划,而是选修了什么书法课(这非常不利于提高就业能力);当他离开大学的时候,他没有找一份要维持生存的工作,而是跑到了印度学习冥想(如果这经历写在你的简历里,面试时HR会怎么看?);当他开始自己的生意的时候,甚至也不写商业计划书——几年做到几千万,然后上市。
面对这种人,我们怎么混饭吃啊?!
但正是这些“不正经”的规划外的部分,才有了苹果今天的魔力。因为大学读不下去,乔布斯在校园里面晃晃悠悠学习书法课:英文只有26个字母,书法通过安排字体、字间距、节奏和形体展现出整体的美感。乔布斯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正是书法的学习,让他意识到“如果字母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美感,那么电子工具也是一样的”,这构成了苹果今天的工艺美学。
那场轰动的被苹果公司放逐的苦难,也成为日后苹果帝国建立的核心。乔布斯那几年埋头搞动画科技,帮助日后的Mac和iOS系统成为最漂亮的系统,把微软比得灰头土脸。中国最早一批果粉都是美术设计师和影视人员,他们在微软的灰色框框主题中间干了十多年,当他们发现还有这么漂亮的界面时,就纷纷为之疯狂,愿意花几乎贵一半的价格买一台苹果电脑——这都是托乔布斯被赶出去做了几年动画的福。
乔布斯就这样把每一次跌倒都变成一个机会——他每摔倒一次,就抓起一把命运的沙,吹走污泥,找到里面的宝石。
美学家蒋勋在一次座谈中谈到,他以一个美学家加果粉的角度,研究过乔布斯的照片。在年轻的时候,乔布斯就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帅哥,抵死聪明优秀的那种。自从从胰腺癌那里捞回来一条命,乔布斯的眼神就开始改变,洗去了商人的世故,变得深邃、干净而坚定。在死亡旋涡里转了一圈,他决定做一些真正不死的东西,这份坚定造就了苹果的辉煌。当诺基亚、三星等品牌每年出200款手机的时候,苹果坚持每年只出一款手机——iPhone。
顺便说一句,这梦想并不赚钱。讽刺的是,乔布斯的遗产共有65亿,44亿来自迪士尼(乔布斯把皮克斯卖给了他们),只有21亿来自他的梦想布道场苹果——即使是最伟大的梦想家,商业市场也不太为之埋单。如果你既有一个梦想,又想赚钱,那就不如全力去赚钱,这样财富会来得更快。
职业规划强调预先规划,躲避风险和苦难,让自己更快成功。但是这种规划往往只有3~5年的效度,一旦环境改变,则需要重新调整。
乔布斯的人生规划方式则完全一反常态,他先设定出一个目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当他把这面旗帜插到生命的终点,然后回过头来经历时,他的生命开始变得淡定。
一切的经历都是学习,一切的苦难都是机遇。当他被苦难击倒,他琢磨这苦难与目标的关系;当他重新回到路上,他带回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智慧与能力——而我们大部分人,目标都太短浅,所以我们害怕失败;也正是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才缺乏那些不寻常的精彩与可能。
所以在职业生涯中,比能力更强的能力、比功利更大的功利、比风险管理更安全的管理,是拥有一个终极的愿景与梦想,并且以此为核心,整合你的经历与能力。这种事情需要巨大的恒心、渴望与毅力——乔布斯大概花了35年让我们明白他的哲学,巴菲特大概是26年——这样的事,如果三五年做成,就见鬼了;但是如果三五十年都做不成,也不太可能。梦想家对此保有信心,因为他们觉得,路途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乔布斯是个受尽苦难的人:他幼年被弃,大学辍学,迷幻青年,印度冥想,早年得志,后被逐出公司,改变动画,王者归来,改变音乐,改变手机,改变世界。有人说他死得太早,但他的56年生命恰如56部绚烂的电影,精彩漂亮。大部分人也许能活70岁,却可能只是这样一部电影:上班、下班、花钱、赚钱,反复地播放——你说谁活得更长?
总有一天,你的生命会像电影一样,在你眼前一闪而过,请确定它值得一看。
第三个人:卖羊肉串的阿里木
阿里木是个新疆人,在贵州毕节以卖羊肉串为生。我看到他是因为一档节目,叫《世间有情人》:阿里木是羊肉串慈善家,八年捐助10万元,帮助160个贵州贫困孩子读书,贵州大学外语系有他赞助的奖学金。
柴静说自己看到他一边卖羊肉串一边和美女插科打诨,决定采访他。
我理解她的意思,从心理的角度,我们应该区分“奉献”“需要被需要”以及“过度付出”。前者是自己杯子不满倒给别人,后者则是幸福满溢出来,倒给别人。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活得苦哈哈(是指内心痛苦,不是物质清贫)还在疯狂付出,那么付出就只是一种自我逃避或者治愈的自助手段而已。自助比自残好很多,但并不算纯粹。而如果一个人不断付出,而且还内心快乐,活得幸福,这则是一个人自我实现后,最干净、纯粹的付出。
这世界悲剧英雄太多,欢乐英雄太少,在看到这样一位欢乐英雄的时候,我们都想了解更多。
关于阿里木的经历,柴静的博文写得太好,直接搬过来。
他们乡里一共只有七个人念过初中,他上到高二,当兵去了,回来进了供销社,乡亲们都来赊东西,他脸软,不好意思不(给),东赊西赊。三年后,上级来查账,他去收钱,硬不起心,收不上来,工作也丢了。
哥哥赌博,把家里房子都输没了,家里天天没个安宁,他想着得让他们活好点,就背个烤炉子,拿了五百块,出来了。
到了西安,刚支起炉子,卖得还不错,来了二十几个同乡,说,你得给我们干。他不,被打了一顿,挺狠的,他没敢回旅馆拿行李就背着炉子走了,身上只一块钱,买张站台票,上了火车,车不知道往哪儿开,开到实在饿得不行了,下了车,是郑州。
沿着铁路线走了出去,到市里,他进了一个餐馆,给他们烤串打工。别的伙计每天黑老板三十块钱,他不忍心,都交给老板。那些伙计大部分是老板亲戚,也不好赶走,老板(只能)教育大家。伙计们逼他也要黑这点钱,他不同意:“老板对我好,知道我不吃辣的,给我炒西红柿。”又被打了一顿。
他身上只有一块钱,没有领工资,也没跟老板说,走了。
……
走到了北海,一个盗窃团伙逼他给放风,他不愿意,头朝下被吊在风扇上,说你干不干,他说不干,对方按一下按钮,他觉得心里头五脏六腑都快绞出来了,醒来的时候躺在地上,脚已经绞折了。隔了十几年,我今天摸(他)的时候,脚背上的骨头还凸着一块,他站久了疼。
之所以要到贵州毕节,他就想找一个最穷、没人找他麻烦的地方,活着安生点就成。
……
卖一串肉挣不到三毛钱,一开始他全攒着,给家里寄回去,盖房子,让他们过得好点,每次寄完钱只给自己留十块。他住的房子,连个窗子都没有,太阳永远进不来,连个闹钟也舍不得买,让邻居叫他起床。
家里有了钱,但没人快活,为争这点钱,闹得更厉害。
他想着,都有了钱就好了,把哥哥们都带出来,他出生意的本钱。
到了毕节,他们(兄弟们)联合起来要赶他走,他躲起来。过一阵子,哥哥们自己内部打起来了,都跑了,他才敢出来露头。
至此,老家——西安乡下——西安市里——北海——毕节,阿里木流浪了五个城市,仅仅希望做个城市里最下层的小贩,却无处容身。
“为什么世界是这样子的?”阿里木想,想了八个月。
时间让他的答案清晰。“这都是教育的问题,”他说,“他们从小到大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有一天我有了钱的话,我就把所有的钱一定用在教育上。”
他认为自己的遭遇与别人无关,而是那些人从小缺乏教育。
阿里木是个苦命人。只想做个城市里最下层的阿里木,一次次遇到折磨迫害的阿里木,最后却活成了这样一个快乐的人。这本来就是一个奇迹。
更让人吃惊的是,经过思考,他把自己遇到的苦难归因于“他们从小缺乏教育”,并且尝试靠自己来改变这一切。这真让人吃惊。他没有像有些网民一样,一边在网上抱怨高考制度黑暗,一边送孩子上最好的奥数班;他好像也没有意识到,他自己都只是一个高二的辍学生——他本人就是缺乏教育的受害者之一。如果当年把他吊在电扇的那群人听到这个想法,估计会狂笑着把电扇开到最大一档——教育?!你转晕了吧?
这念头有多不自量力,阿里木就有多坚定。从在烤肉钱里面翻出300元递给一位求助的慈善人士开始,到在贵州大学建立奖学金5000元……一直到今天,阿里木一共捐出10万元善款,帮助了160名贫困学生。一根羊肉串利润三毛,这是他33万串的利润。在这期间,他继续住棚屋,在被老板娘骂“抠得要死”的小店吃馒头和凉粉,和他的老婆嬉皮笑脸地拌嘴,继续在夜市里面嬉皮笑脸地卖他的羊肉串。
这篇文章几乎有一大半是柴静的博文,肯定有人要说我文章一大抄。其实柴静也没有“写”,她只是安静地记录下来这个人的生活状态。你可以找到这个叫《世间有情人》的视频,看看他没法被写出来的快乐。
阿里木最后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好像大家认为这么穷苦还在助人的人,道德水平实在是高。但让我欣赏的除了他的道德,还有他的快乐。推动他助人的,不仅是道德,更是他洋溢出来的幸福和快乐。
有个笑话说:一个人去医院急诊室,发现医生都不见了。问干吗去了,答学雷锋日,上街学雷锋去了。
和这个笑话一样,在教育培训界多年,我见过太多抓狂的情商教练、无人知晓的营销专家、迟到的时间管理讲师,和从来不按自己讲的方式管理公司的管理专家。
我们难道不应该快快乐乐地先让自己活好,然后再帮助更多的人?
因为一个“自我牺牲”到悲伤的母亲不可能带出快乐的孩子;一个全天工作20小时的老板不能指望他给你安排工作能做到与生活平衡;当然,千万别选择一个自己工作得不快乐的生涯规划师。世间不缺苦兮兮的“助人者”,世界缺元气淋漓的欢乐英雄。
传说菩萨是佛教中仅次于佛的果位,按修为本可成佛,却因为他们深知世间苦难,决定留在凡间度人,所以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说法。
阿里木的活法如菩萨,是我们人类这个种族中最值得尊敬的一种。当他们自己掉入、面对然后走出黑暗的苦难后,他们眯起眼睛看看前面的光,深吸一口气,重新折返到这黑暗里来。因为知道苦难有多痛,他们决心带更多人离开那片黑暗。
他们转身极快,甚至很多人以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光,但是如果看看他们快乐的眼睛,你就能知道,他们从光明而来。
天劫背后必有天赋,天赋背后必有天命。苦难是我们理解自己的使命的门。
这三个故事清晰地表明我的苦难观。
高中教师艾巴代表着我们面对苦难的能力:“如果你必须面对一个苦难,那么你一定已经拥有了改变这苦难的资源”。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别总等待别人来拯救自己、来主持正义、来改善世界。艾巴的故事告诉我们,凭你现在的资源,你一定已经能够做些什么。
美国人乔布斯代表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把苦难升华成伟大。”别人认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我却认为他的一生充满苦难,只是他把所有的苦难,都升华成了传奇。如果你手边有一台iPhone4,记住:这不仅是个美丽的工业艺术品,更加是一个人此生苦难的结晶。
小贩阿里木则代表苦难对于人类的意义:“苦难是天命的开始。”承受苦难让我们能理解世界的苦难,而这理解让我们背起自己来这个世界的使命。
对于任何一个苦难,我们有能力,有态度,也有意义。每个人都能完成对苦难的修炼。
为什么我们常常不被演讲家的滔滔雄辩打动,却被一个清晨环卫工人的背影感动?为什么我们常常不为打破世界纪录的马拉松健将激动,却为一个跑完半程马拉松的残疾人欢呼?就是因为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勇气、智慧与态度,是我们人类这个种族的灵魂中最高贵的东西之一。
我并不准备说苦难其实有多美好,有多快乐。在我的感受中,每一段苦难都是痛苦的、黑暗的、让人绝望的。真正让人鼓起勇气的是苦难背后的意义:发现自己,创造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佛家说:“烦恼即菩提。”每一次面对苦难,都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严肃思考的开始,苦难让我们发现自己的资源、创造自己的伟业、明白自己的使命。然后我们拯救自己,变得强大,开始改变世界。
所以,我们应该有勇气,把苦难酿为美酒,把深渊变成大河,把破口补成鲜花,让苦难成为信仰,让自己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神。
练习:
生涯中,你会发现人们有面对苦难的三种生命模式:生存、恢复与升华。列出你认为自己受过的最大的三个苦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看看,你如何面对这些苦难?
生存模式:面对苦难与挫折,从此在苦难、损伤的地方一蹶不振,这种模式叫作生存。
恢复模式:面对苦难时状态下降,但有自己的弹性,在一段时间后,他们慢慢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升华模式:苦难没有打倒他们,却让他们得以在苦难中更强大,获得新的技能和思考,这种模式叫作升华。
你常用的苦难模式是哪种?
你在哪些领域模式比较好,哪些领域模式比较糟糕?
从那些用升华和恢复模式处理的苦难中,你学习到了什么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