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错了吗?是我们要得太多,还是人生本就是一场悲剧?
追寻幸福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预期——世界是场无限丰盛的自助餐会,但是你只有一个胃。如果你误以为人生会有40度,你就会按照这个人生脚本过一辈子:希望——奋斗——救火——累死——心死——碌碌无为。你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期望自己在每一个维度都得满分。你不知道,生命的本质就是不完美,生涯的总体能量守恒。
刚开始关注生涯四度时,你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项都同时提升。比如工作初期,我们能力上升、职位提升、宽度增加,同时还自由自在。但是一旦过了某个界限(比如8分),我们就会遇到精力的极限。希望在管理上再进一步,就很难同时照顾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希望在专业方面有所投入,就不容易在管理方面保持进步。想要在某一个维度提高一分,就必须在另一个维度降低一分。
你期望事业更成功,那就意味着你得放弃一些专业提升进度,容忍一些人超过你;或者放弃一些家庭与朋友对你的期待,承认你只能做到这些;或者你可以加班,把给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压榨。又或者你觉得宽度和温度你很难放弃,那么你必须接受有人将慢慢比你更加成功。
如果你要些什么,你就必须放弃些什么。如果你要得特别多,你就需要放弃特别多。这才是人生。
翻翻世界上最卓越的一批人的传记,你能发现这群世界上最优秀的人,都不是完人,甚至都是某方面的烂人。生涯的能量守恒:某一个维度的巨大成功,一定意味着其他维度的下调。
乔布斯的高度让人望尘莫及,生涯温度也很高。但是他在宽度方面则非常糟糕——他绝对不是任何一种意义上的好父亲和好丈夫,他一直到女儿18岁才承认自己的私生女丽萨,而且在孩子出生后前几年对于陪他们玩毫无兴趣;他56岁匆匆离开,留给家人很少的时间。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很多史上最卓越的名人身上:爱因斯坦的儿女们称他为“不负责的父亲”;爱迪生的太太则称他为“工作虫”;圣雄甘地的女儿们对他颇有微词;麦克尔·杰克逊终生孤独;博弈论发明者纳什常年患精神分裂,长达30年无生活自理能力;凡·高、卡夫卡则不用等到逝世——他们在世时就是著名的家族“祸害”。我们的孔老夫子,他有生之年大部分时光都带着弟子游走六国,从未获得过真正的生涯高度,连他自己也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的孩子估计也不会特别满意他这个爹。老子则更加潇洒,先是在东周洛邑任守藏吏(国家图书馆馆长),然后坐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如果不是守关将士坚持,连500多字的《道德经》也不愿留下。他们的深度没得说,高度、宽度却欠奉。拍《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对传统的家庭生活不感兴趣。“什么人都能做父亲、做丈夫,但是这世界上只有五个人能做我现在做的事。我要做这个。”
天才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做严肃的人生选择。
小人求全,君子守缺
这些例子反过来也成立。当你看到有人的某一个生涯维度很低,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在其他维度也不伟大。
二战后,爱因斯坦给苏联女间谍玛加丽达写过这样的信:
如果这封信能抵达你那儿,问候你、亲吻你。愿恶魔带走拦截我们通信的人。
你的阿·爱。
——《伟人情书》
闷骚的爱因斯坦
智慧的爱因斯坦
哈哈,你能想象这种闷骚小情书是那个对着镜头摆thinker pose(思考者的姿势)的爱因斯坦写的吗?不管你怎么看,也不能让我们否认他的科学成就,今天相对论依然是物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乔布斯是个“烂人”,忽悠哥们儿,抛弃老婆,不理儿女,却不影响全世界喜欢他做出来的产品。如果我儿子的哥们儿是莫扎特,我肯定把我儿子往死里打,逼他们绝交,因为莫扎特这个家伙酗酒、爆脏话、寻花问柳、举止不端,活到35岁就挂掉了,但是他写出来的音乐,一尘不染,堪称天籁。屈原、苏东坡、李白、杜甫,他们文采绝世,但他们都不算成功。
为什么非要成功?
喜欢一个完美的人或事物,不能叫欣赏力——因为傻子都会。欣赏是总能绕过对方的缺陷,看到真正美丽的部分。
比不会欣赏更加可怕的人,是那群能力恰恰相反的人:总绕过别人的优点看到真正缺陷的部分,然后上升到道德层面,喷上大粪,在批倒批臭的同时,为自己的平庸找回几分安慰。
范冰冰?靠男人上位!成龙?被女人上位!
杨振宁?呸!找个那么年轻的老婆!
挺网民?装公知!挺政府?给你五毛钱!
我敢保证,这些人从未读过任何一篇杨振宁的论文,也不一定心平气和地读完过真正公知的文章。在和平年代,这种人就是满腹牢骚的小坏蛋,在网上发发帖子蛊惑人心,如果到“文革”这样的年代,他们很有可能就是那群出卖邻居、揭发同事、毫无底线的人。
这种人既然从别人的生涯四度缺陷里面获得了邪恶的快乐,自然也会恐惧自己的小辫子被人抓到。所以他们也不敢在任何维度有所减分,他们唯一的努力就是不要让自己犯错,在他们完美的“道德”背后不是良知,而是无能。
所以他们注定是一群庸人。而曾国藩说“小人求全,君子守缺”,就是这个意思。
不求完美,但求值得
生涯四度的能量守恒,让我们停止十全十美的幻想——在竭尽全力的前提下,如果你希望在一个方面再优秀一些,你必须在另外一个维度做些妥协——没有人能同时过上功成名就、智慧卓越、生活宽广,同时又自由自在的生活。既然历史的各路枭雄天才都无法幸免,我想你也不能。
生涯能量守恒让我们有机会看清楚与人攀比是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回归家庭者觉得同学的职位比你高,成功者又羡慕你的家庭生活;上班族羡慕自由职业者的自由自在,自由职业者却也羡慕你的安全稳定;体制内羡慕创业者的精彩跌宕,创业者也在羡慕体制内的资源庞大……他们全部都被一个幻想困扰,那就是他们以为应该有个40度的生涯。其实我们也许只有32度。
与其羡慕,不如为自己做个选择。
如果车子要转向,我们必须减速。如果我们要选择自己生涯方向,也必须放慢一下脚步。停下来一分钟,重新做做生涯四度游戏,预演自己的一生——接下来的人生中,如果你有机会放下所有的期待和评价,如果你可以重新分配你的32度,你期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幸福与成功的方式不止一种,你可以永远在某个维度遥遥领先,也可以某段时间在所有维度十全十美,但是你永远无法在所有时间里十全十美。
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定义自己的完美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