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 »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全文在线阅读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第三章 愉快社交:带孩子“走出去”,沐浴友谊的阳光

关灯直达底部

1.只要不是十分严肃的场合,都带孩子参加

在浪漫的晚会中,交响乐想起的那一瞬间,你会看到法国孩子穿着公主裙和绅士服像个小大人一样出现在你的眼前,在气氛融洽又活力四射的KTV练歌房里,你会听到稚嫩的童声唱着法国最可爱的儿歌《mignon mignon》,甚至是在法国街头的酒吧里,你也能看到孩子戴着面具和父母一起参加假面舞会……

如果你身在法国,看到这样的情形时千万别觉得奇怪,也不要认为法国家长很不负责任,因为这就是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只要不是十分严肃的场合,他们都会带着孩子参加。

曾在《性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上看过这样一项调查:社交活动不仅能帮助你结识许多朋友,还能让你变得聪明。不仅如此,还有研究证明社交越多的人认知水平越高。

法国父母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带孩子参加各类活动能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法国父母很热衷于带孩子参加各类活动,例如露天晚会、KTV、婚礼以及户外活动等,让孩子在参加活动的同时,结交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给孩子表现自己和发现自身优点的机会。

有些家长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与他人交往、不喜欢去热闹的场合、不喜欢跟他人打招呼等,这些都是自闭的表现。但是,即使很多家长绞尽脑汁,也分析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

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下面的一个案例会带给你很多启发:

炎炎平时在家的时候总能表现得很好,算得上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可是一出家门就变得羞涩起来,每次遇到熟人,妈妈让炎炎叫“伯伯、阿姨、爷爷、奶奶”时,炎炎总是低着头,小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

为此,炎炎妈妈在熟人面前总觉得不好意思,同时也很担心,觉得炎炎这么害羞,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不讲礼貌的人。据炎炎的班主任说,炎炎在学校也不爱和同学交往,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很少提问,学习很被动,所以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而最让炎炎妈妈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孩子在家很活泼,一见生人就羞涩呢?

班主任问:“你们平时怎样安排孩子的课外生活呢?”

对此,炎炎妈妈解释说由于工作忙,她和爱人常常有应酬,所以孩子一般都是爷爷奶奶给带。平时炎炎总是在家看动画片、复习功课,家人很少带她出去玩。并且,炎炎妈妈也认为一些场合并不适合带孩子出席。

同样在法国:

在艾米父母的记忆中,艾米从小就比较开朗,喜欢和别人相处,无论是家里来了朋友,还是父母带她去参加各种活动,艾米都有办法让自己成为焦点。

艾米很喜欢表现自己,她会唱歌,有时还会给爸爸妈妈的朋友表演舞曲,或者是带着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她熟悉各种场合,小小年纪就成了善于交际的“小天使”。

不仅如此,艾米见多识广,大人们谈论的话题她也能对上几句,常引得父母朋友哈哈大笑,忍不住要夸她几句。艾米性格开朗,在班级里也喜欢和同学、老师打成一片,她兴趣广泛,还是班里的班长,虽然她总是出去玩,但由于学习效率高的原因,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有人问艾米的父母,如何教育出一个如此优秀的孩子呢?艾米的妈妈笑了笑,说道:“其实没什么诀窍,我们就是喜欢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让她多接触人群,多与人交往,培养她良好的性格,还能很好地打开她的思路,我想这对她的学习很有帮助吧。”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对比,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中法两国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差异。很显然,中国父母对孩子采用“封闭式”的管理,而法国父母则是“开放式”教育。事实证明,“开放式”的教育很成功,完全击败了“封闭式”管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法国孩子比中国孩子要积极乐观的原因。不得不说,法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的确值得借鉴。有研究表明:孩童时期的交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孩子人格的健全和身心健康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都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也只有与同伴交往,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才能凸显出来。如果孩子不与人交往,心理发展就不健全,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常常会引发冲突。

事实上,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后天养成的,正是在这种不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渐渐成长,逐渐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所以,法国父母重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他们通常会在孩子参加各类活动时鼓励他们与人交往。与此同时,父母还喜欢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例如他们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带孩子放风筝、植树、去农场摘果子、骑车、滑雪等。

通过户外活动,孩子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认识外界许多事物,还能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家长回家后可以跟孩子一起交流,让孩子回顾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

法国家长不仅重视带孩子参加各类活动,即使是平时也很注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遇到朋友或者同事时,法国家长都会把孩子正式介绍给他们,同时也会把对方介绍给孩子。

不仅如此,法国父母还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想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孩子,或者是让孩子为贫穷受灾的人群捐款捐衣捐物。通过这些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同情弱者的善良之心,从而养成孩子与人为善的美德。

其实,多带孩子参加活动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还能够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为亲情架起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对那些喜欢宅在家上网打游戏、看电视的孩子,有很好的预防、缓解的作用。

有关研究也表明,孩子频繁参加活动,不仅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开朗,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多参加活动,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帮助他们认识这丰富多彩的世界。

哪些活动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呢?

第一,带孩子参加增进亲子关系的夏令营活动,活动中通过孩子和家长的亲密接触,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夏令营这一组织,让孩子结交更多的小朋友,在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协作的同时,明白团结的重要性。

第二,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例如,可以去敬老院,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感恩,学会怎样孝敬老人。或者是带孩子去孤儿院,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同时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幸的孩子需要帮助。

第三,带孩子去参加一些社区的表演秀,例如小型演唱会,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自己。

第四,带孩子参加一些科普活动,物理知识活动或者化学知识的活动,让孩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既能开阔他的眼界,还能增长见识。

第五,带孩子参加自己朋友的聚会,让孩子见识各种各样的场合,通过和不同的大人、小朋友打交道,克服恐惧心理。

现代社会注重合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不可能与别人融洽沟通的,更谈不上什么合作了。

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否优秀,对他的整体能力的发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长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要因此耽误了孩子的发展。

快乐妙语

歌德说:“人不能孤独,他需要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还能帮助人走向成功。

可是很多有才华的孩子,都因为不合群而感到孤独,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不知所措,常常懊恼自己错失良机,制造出所谓的“怀才不遇”。相反,那些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他们性格乐观积极,总能博得大家的喜欢。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中国家长要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只要不是十分严肃的场合,都可以带孩子参加。

2.参加聚会,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爷爷,他没别的本事,就是会种树,他种的树每棵都枝繁叶茂的,长得特别好。

同村的人都很奇怪,于是便向他请教:“为什么您的树长得这么好呢?”

老爷爷回答:“我其实没什么窍门,只是觉得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培的土不能过多,当然水也不可多浇。”

而有的人,总是担心树长不好,一天到晚看几遍也不肯作罢,还要不时掐掐树皮和树叶,晃晃树根。正是这种过分的照顾,反而违背了树的天性,妨碍了树的自然生长。

种树尚且如此,培养孩子难道不是这样吗?可以说,孩子们都是天才,但需要父母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孩子才能长大长好。

在中国,很多父母忽略了这一点,习惯为孩子安排一切,不给他们空间,甚至有的父母怕其他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带坏,而做出把孩子关在家里的事情。有的父母更为夸张,如同学聚会、组织春游等活动通通不让孩子参加。家长以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怕耽误学习,怕孩子出现安全问题等,怎一个“怕”字了得……

即使有的家长同意孩子出去,也会全程陪伴。

法国父母就绝对不会这样做,他们尊重孩子的自由,更不会限制孩子的行动,相反,法国父母鼓励孩子去和同伴玩耍、参加聚会以及各种活动。可以说,法国父母培养孩子,完全是以让孩子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的角度为出发点的。

法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所以,会从小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例如自己动手修坏的玩具车,周末去参加劳动等。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国父母从不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孩子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法国孩子约翰过生日,他准备在家里举办一个Party,邀请同学和伙伴们共同来家里为他庆祝,于是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

约翰的父母很支持,他们认为孩子的生日怎样过,他自己拿主意就好。

因为要提前准备Party时用到的各种食物和饮料,父亲让约翰确定邀请的人数以及同学的名字和性别。约翰父母很用心,在征求约翰的同意下提前做好了请柬,上面写了被邀请孩子的名字,Party开始的时间和地点,还有家里的电话。另外,请柬上面的图案设计也是约翰的一张卡通的大头像。

约翰那些被邀请的同学,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能来到约翰家,所以约翰分别交代了一下同学们,说如果他们的父母同意,就请亲自往约翰家里打个电话,告知约翰的父母即可。

由于约翰的同学们年纪还小,所以生日礼物一般都是由他们的父母准备的,这表示对约翰的尊重。而家长要做的,除了准备礼物外,就是负责接送孩子,他们并不会参与到Party中,直到Party结束,他们再来接孩子回家。而在约翰家里发生的一切,父母一般都会不闻不问。

这在中国人看来,完全是种放任孩子的做法,但法国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孩子既然是家庭中的一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有权利掌握自己的行动自由,任何人都不能横加阻拦,并且,给孩子自由也是给孩子尊重的表现。

法国人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尊重别人,怎样与朋友互相信任,让孩子知道他的地位和大人是平等的,是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的。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给孩子留下任何财产,都不如培养孩子能够独立生活的本领,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重要。

没有行动的自由,就不会有思想的自由。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精力旺盛的时期,如果把孩子置身到一个与他们身份、想法不协调的地方,或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一点点地去学习。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独自面对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做选择,独立完成各项事情。

柏拉图曾说:“教育者只能给予推动,使学生自己去找到必须认识的东西。”

所以,家长应该放手,向法国父母学习,让孩子多尝试新鲜事物,自己探索,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选择,让他们顺应天性,自然发展。

怎么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呢?

第一,要学会看懂孩子的心思,时刻关注孩子要表达的思想,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

第二,家长要注意不要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例如,给孩子独立的卧室,不与父母同住一屋,这是孩子独立的开始。

第三,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要自己动手,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不用家长帮忙或催促,主动整理书包,自己穿衣吃饭;有义务承担家庭中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等。

第四,家长还要注意给孩子灌输独立自主的思想,让孩子从小就有这方面的意识。

快乐妙语

有一首歌唱道:“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所以,家长能让孩子飞得更高更快的时候,也要学会适时“放手”。独立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能力,是人的成长本能,家长应该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基本的生存能力。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孩子只有学会了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才能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少走弯路。

相反,那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遇事总是喜欢让别人帮忙,生活一塌糊涂,常常不知所措,很容易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3.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父母视而不见

某幼儿园里,小军趁圆圆不注意,抢了圆圆的书包,还边跑边喊:“来追我啊,来追我啊!噢,追不到喽!我把你的书包扔厕所喽!”圆圆气得呜呜地哭了起来,只能眼睁睁地看小军把她的书包扔在厕所旁边。

这样的情景也时常发生:

某个周末的下午,夏洛特带几个好伙伴到他家玩,本来几个人关系挺好,玩得也很开心。但是,没过一会儿,几个孩子便互相抢起玩具来。

原来,夏洛特他们在玩过家家,其中三个小朋友都想扮“爸爸”的角色,都争抢着一个皮带的道具,不过几个孩子只抢了一会儿,就自然地和好了,然后又蹦蹦跳跳玩在一起了。

孩子跟同龄人交往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小孩子之间的矛盾。面对这样的情景,家长会怎么做呢?

相信大多数中国父母会上前阻止或者批评那个稍微强势一些的孩子,或者直接把参与矛盾的孩子一同教训一番。有的父母还会因为怕孩子打架而受伤,去包庇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做到“不吃亏”,这些都是不对的。

法国父母是绝对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的,他们认为这是孩子之间正常的社交行为,是善意的。小军抢圆圆的书包,其实是想和圆圆一起玩,而夏洛特和同伴,正是在这种争抢游戏中升华了友谊,只是这么简单而已。

小燕读一年级,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常常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尤其是同桌小林的欺负。

有一次,她又被小林戏弄,小林总喜欢把她的文具盒和书本藏起来,放在垃圾桶或者老师的讲台下,让她找不到,小燕每次被小林这样捉弄,都会哭着跑回家。

小燕将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心疼之余,这样教育小燕,说:“以后别理他了。如果他再欺负你,你就立刻用同样的方式来对他!”

在妈妈的“教导”下,小燕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小燕了,她变成了一个爱欺负别人的小燕,她和当初的小林一样,也喜欢上制造各种恶作剧了,如果有人不小心得罪了她,她会一言不发地以同样的方式还回来。例如,前排的小宁不小心将她的书碰到了地上,小燕立刻就将小宁的书扔到地上。

此后在班级里,小燕越来越不受欢迎,因为没有同伴玩,她的性格也越来越孤僻。

父母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应该给孩子灌输攻击对方、唯我独尊的思想,而例子中小燕显然是受到了妈妈的“教导”后,才那么“胆大妄为”的。

法国父母就不会这样做。在法国,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和同伴交往中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他们并不会把孩子之间的冲突看得太严重,更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直接介入到孩子的冲突中来。

法国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厌恶’或干脆‘抗拒’的消极态度。”

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发生冲突在所难免,但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是很平常的事情,大人们不必大惊小怪,更没必要插手孩子之间的冲突。其实,孩子之间有冲突并非都是坏事,只有在冲突中,孩子才能懂得对他人尊重和谦让,并在冲突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意识地会用“不冲突”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一年春天,马先生到法国参加国际画展,在好朋友凯文家借住,凯文一家人热情地欢迎了马先生。这天晚上,凯文家的两个小家伙为了争抢三明治而打了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

因为火腿没有了,只有熏鸡肉,凯文做了四个三明治,只有一个是火腿的,但两个小家伙都想吃火腿三明治,大儿子手快先抢到便咬了一口,小儿子也想吃,于是跟哥哥抢了起来。两个孩子就这样打起来了,马先生正准备将两个小家伙拉开,但凯文却制止了他,并说:“不用管,让他们打!”看到凯文保持旁观的态度,马先生疑惑了好一会儿。

显而易见,凯文的小儿子打不过大儿子,两个孩子打了一阵后便陷入僵局。由于哥哥有力气又有经验,他把持着制服弟弟的力度,并不过分,弟弟因为完全不是哥哥的对手,但眼睛里充满了不服气。就这样,持续了好一会儿,哥哥放手了,而弟弟也走到了一边。

事后,凯文告诉我,孩子打架,大人最好不要插手。他认为孩子之所以会打架正是说明了他们身上有那种不可遏制的“成长怒火”,而在他们发生冲突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会对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都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这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待人态度和情绪宣泄都起到积极作用,是孩子的宝贵财富。

这也是法国家长一般不会阻止孩子的冲突行为的原因。当然,他们会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装作视而不见,任由孩子打闹推搡。但这绝不是说法国父母就是对孩子纯粹的不管不问。

事实上,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冲突问题,不一定要成年人来为他们解决。法国父母明白,在什么时候应该视而不见,什么时候需要调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所以,家长要注意,当孩子之间产生争吵时,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立刻插手,而要让孩子“独自”去面对,去学会如何解决和同伴间的交往问题。

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学习和尝试运用一些方法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不必过多干涉,而是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家长要做的只是给孩子讲明道理,循循善诱,这样就足够了。

那么,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父母具体要怎么办呢?

第一,能不管就不管。孩子们在一起玩,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像大人发生矛盾那样是真的生气,孩子之间发生“斗争”大部分都是一会儿就会烟消云散了,所以家长没必要大惊小怪,静观其变就可以了。

第二,如果孩子间的冲突“升级”了,大人就不能坐视不管了。两个人之间有矛盾,错不在一个人,孩子也一样,所以家长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解释,然后做进一步协调。

第三,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让孩子们选择决定该如何化解矛盾,取一种折中的办法,让孩子提早学会处理矛盾。

第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教导孩子明事理,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

快乐妙语

孩子之间有矛盾是很正常的,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也不过是一时的,家长不要急着插手,反而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自己解决矛盾的机会。孩子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会逐步增强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任何一个父母都要正确把握好孩子之间的冲突问题,在保证孩子冲突不升级、人身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解决。

4.与什么人做朋友,孩子自己做决定

每个孩子都需要朋友,但是在中国,父母总是希望孩子结交一些品学兼优的好朋友,认为只有这样,孩子会因为“近朱者赤”而同样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而父母眼中那些“坏孩子”,是绝对不让其接近自己的孩子的。也就是说,孩子结交什么样的朋友,父母先要把关并同意,再去结交。

法国父母通常不会要求孩子与什么人做朋友,而是由孩子自己决定。法国人认为,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孩子们有自己特定的价值观,有他们自己对待友谊、成功或是失败的看法和定位,所以不会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

法国父母不会替孩子做决定,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强加给孩子自己意志的做法,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法国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交往的自由。因为孩子只有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会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怎样去关心和帮助别人等。

威廉一家住在美丽的巴黎,当他知道儿子与一位抽烟、撒谎、逃课甚至是经常和别人打架、有多种不良行为的同学交上朋友时,他虽然很担心,却并没有阻止孩子与那位同学交往,只是时刻保持着警觉。

威廉还允许儿子和这位朋友一起出去吃饭、K歌,甚至是夜不归宿,但是,威廉也常常这样对儿子说:“他既然是你的好朋友,如果你看到了他身上的缺点,就应该努力帮助他改掉。”

儿子说:“爸爸您放心吧,我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我也非常了解我的朋友,他并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坏。如果他真的做了坏事,放心,我不会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就包庇他的!”

听儿子这样说,威廉感到很欣慰,他很庆幸自己并没有干涉或者阻止孩子选择朋友的权利。后来,儿子的这位朋友逐渐改掉了那些恶习。

威廉确实为所有父母提供了一个对待孩子交友很好的方法,而他在成功教育孩子交友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主选择交友的权利,有自己的社交圈子,父母不能对孩子的交友进行干涉、阻拦,但是可以从别的角度对其进行引导。

法国家长尊重孩子,孩子再小也是有思想的人,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都可以,在这一点上,法国父母也有底线。

法国的马赛有一个9岁的小男孩亚当和一个叫阿尔瓦的男孩是好朋友,亚当经常到阿尔瓦家去玩,两个小朋友十分谈得来。

阿尔瓦的父母很开明,他们喜欢孩子多交朋友,所以从不约束孩子的行为,尽管两个孩子常常搞一些恶作剧,甚至是往经过的汽车下扔鞭炮,阿尔瓦的父亲都没有责备过他们。

有一次,亚当去阿尔瓦家里玩时,发现阿尔瓦的爸爸有一个没上锁的抽屉,里面全是枪。亚当有些害怕,于是回家后就将此事告诉了父亲。

亚当的父亲其实也很喜欢阿尔瓦,但为了孩子的前途和人身安全着想,就要求亚当不要再去阿尔瓦家玩了。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亚当的父母对孩子交友的担忧很有道理,因为他们并不了解阿尔瓦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要在家里藏那么多的枪?

可以想象,如果亚当的父亲不及时阻止亚当和阿尔瓦交往,任由两个孩子发展下去,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孩子年龄小,是非分辨能力弱,需要家长给予指导,家长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指导孩子应该跟什么样的人交往,而必须要远离什么样的人。

但是在中国,很多家长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去选择朋友,如果发现孩子的朋友有缺点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时,往往会限制孩子的交友自由。

开学了,小云在新的班级交到一位好朋友小蕾,两人经常在一起玩。

周末的一天,小蕾应邀到小云家玩。由于两个孩子玩得很尽兴,所以小蕾走后,小云的家里被弄得一团糟。小云和小蕾约定好,每个周末的下午都到小云家玩。但由于每次小蕾走后,家里的玩具和沙发垫子都会“满天飞”,导致小云的妈妈忍无可忍,强行限制小云不准再和小蕾交往。

有一次,小蕾到小云家玩,敲门时,被小云的妈妈拒之门外,不许小蕾进她的家门,小蕾觉得很委屈,哭着跑回了家。从此,小蕾再也不和小云一起玩了。伤心的不只小蕾一人,小云也很伤心,并为此事哭了好多次,甚至发誓再也不会理妈妈了。

在孩子的心中,好朋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父母总是限制孩子与他的朋友交往,或者是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朋友,往往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

也许孩子交的朋友不一定都能令家长满意,但也不能盲目阻止或者直接禁止孩子之间的交往,这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人能离开群体,也没有人能离开人际交往,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甚至严重时会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所以,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才能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呢?

第一,父母要转变陈旧的观念,支持孩子自主选择朋友,尊重孩子的意愿,或者指导孩子多交一些不同个性的朋友。

第二,家长要重视孩子在交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果孩子遭遇到了交友挫折,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第三,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朋友,不定时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好好招待,让孩子的朋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样孩子的朋友觉得自己被重视了,自然也会珍惜和孩子之间的友谊。

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选择与什么人做朋友,因为一个能为自己的人生作决定的孩子,日后成功的机会更大!

所以,亲爱的家长,把权力下放给孩子吧,给他们选择自己交友的权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果断、更自信、更坚强、更从容,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快乐妙语

人生的航船该驶向何方,唯有自己才是掌舵的舵手。要想孩子有这样的能力,父母必须及早放手,让孩子自主选择,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主见和果断力。法国父母重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所以,在选择朋友上,家长非常尊重孩子的意愿。

与什么人交朋友,这是孩子的自由,父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指导孩子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这方面,让孩子打造属于他自己的友谊。

5.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

从前,有一个修行多年的老和尚,他收了一个非常中意的弟子,准备传他衣钵。但是这位老和尚有“忧患”意识,佛门规矩很多,其中就有戒酒肉、戒杀生、戒女色等,老和尚生怕他的弟子会受女人诱惑,于是就把弟子封闭起来,不准他下山,不准他出去见女人,而且反复说教:“女人是老虎”。

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老和尚带着徒弟外出,他的徒弟因为从没见过女人,所以,在见到第一个女人时,就被女人的“不一般”迷住。

回到寺庙后,老和尚问徒弟:“今天在集市上,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徒弟却说:“我最喜欢那个‘老虎’。”

虽然这只是则笑话,却深刻体现出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孩子,父母越是禁止他干某件事,他越会跟父母对着干。同理,如果父母反对孩子和异性交往,得到的结果就会是相反的。

一般来讲,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与异性之间的交往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然、随意,而这时候,家长为防止孩子早恋,会做各种各样的“隔离”措施,禁止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一切交往。然而,这种“隔离”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法国人却认为,孩子有异性朋友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因此,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与异性交往。

法国父母认为孩子们之间的感情是纯真的,他们尊重并会帮助孩子处理与异性间交往时遇到的问题。

艾德里安夫妇很开明,他们支持儿子与女孩子交往,因为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和异性之间的感情原本是很单纯的。

但是有段时间,他们发现儿子有些“诡异”,总是和同一个女孩子在一起,艾德里安不想让孩子有心理压力,又想好好引导他,于是他用了这种办法:

他说:“你平时不是总炫耀好朋友多吗?但是我发现你人缘也没有那么好嘛,不然怎么只有一个女同学成为你的好朋友呢?”

艾德里安说完,还故意表现出失望的表情,然后仔细观察儿子的表情,这时他发觉儿子不好意思地脸红了。

艾德里安和妻子便合唱了一出“双簧”,妻子抱着传授人际关系的姿态,巧妙地告诉儿子应该怎样与女同学来往,要与所有的女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传授儿子怎样才能“征服”更多的女孩,和她们成为好朋友。

自此,儿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与哪一个女孩子经常单独在一起了。

这就是法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事实上,他们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因为知道异性交往有利于孩子对异性的了解,从而减轻好奇心,以积极的心态和异性正常交往。

法国父母认为健康的异性交往有助于克服孩子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原本不修边幅的男孩,在与女孩交往时,会自觉地讲究起个人卫生、注意起文明礼貌等。同样,一个原本斤斤计较的女孩,在男孩面前,会表现得大方、可爱、宽容待人。

不仅如此,法国家长还会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他们会带孩子去邻居家串门,或者发邀请帖,请孩子的伙伴来家里做客,或者鼓励孩子去朋友家玩等。

法国家长认为孩子青春期里对异性的情感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有可能是相互爱慕的萌芽,但也有可能是纯粹的友情。在法国家长的观念里,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够通过交往,让自己学到如何与异性相处,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

法国家长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同时也会告诉孩子如何跟异性交往,或者是在交往过程中怎样才能互相信任,以诚相待。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爱情就像燃烧的炉火,你越是想扑灭它,可能会烧得越旺。”所以,家长不能去阻止,但可以适时地给孩子以引导。

这一点上,一位优秀班主任的做法值得借鉴:

小梅老师是某校初一的班主任,她平时很注重怎样和学生交朋友,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之一。

有段时间,她发现魏超和同班的女同学陈丽关系过密,经过一番观察,小梅老师得到了一个结论:两个孩子早恋了。仔细调查后,才知道原来他们两个早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开始来往密切。经过深入地了解,小梅老师还打听到他们曾受到父母的指责,原来的班主任也对他们进行了多次劝说,但两个孩子依旧很固执,对家长和老师的说教都置若罔闻。

小梅老师曾学过心理学,在用心思考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决定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并且把他俩安排成了同桌。

刚开始,小梅老师发现他们确实非常亲密,但她并没有制止,只是在例行班会上说几句,从没有刻意批评他们,仍然装作不知情。没过多久,陈丽就主动找到小梅老师,要求老师调换位置,小梅老师故作吃惊,问道:“怎么了?和魏超闹翻了?”

陈丽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我觉得他挺好的,可自从我们同桌以后,在一起经常闹别扭,他其实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老师,你还是把我们调开吧!”

原本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异性接触,接触多了,孩子就会看清异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只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并不适合自己,这样孩子就不容易早恋了。

相反,如果父母把孩子封闭起来,不让他们与异性接触,孩子们就会因为对异性的好奇而导致孩子更加容易被异性所吸引,从而发生早恋。

以下是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正确与异性交往的方法:

第一,正确看待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不要一看到孩子与异性交往就认为是在早恋,其实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只是对异性感到很好奇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恋,也有很多是“哥们儿”的感情。

第二,告诉孩子与异性交往要真诚坦率,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家长鼓励孩子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信任,真诚相待。

第三,可以让孩子邀请同性和异性朋友一起来家做客,家长负责好好招待这些孩子,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

快乐妙语

法国父母开明,遵循自然原则,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建立广泛的友谊,培养孩子健康的交往意识。与异性交往有很多好处,可以免除孩子对异性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培养孩子交往自由和发展的天性,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

异性之间的交往还可以促进彼此的学习,女生普遍文科较好,男生理科较好,所以异性之间交往能够促进双方互相学习。

不仅如此,异性之间的交往还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仅仅局限在同性之间,那生活岂不是太单调乏味了?况且,男生的洒脱是女生值得学习的地方,而女生的细心又是男生需要借鉴的地方。

6.妈妈烤的比萨,让孩子拿去与同学分享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痛苦,两个人分担,只有半个痛苦;一个幸福,两个人分享,就能有两个幸福。”这句话告诉我们:分担可以使人减轻痛苦,分享可以让人拥有快乐。

分享是一种境界,是人生的升华,分享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特别是孩子,教孩子学会分享,孩子才能更有爱心和同情心。分享还能在无形之中帮助孩子赢得友谊。有句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所以分享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增强孩子的人际关系,为日后的成功增加砝码。

很多中国父母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当家里来客人时,父母给客人拿食物或是其他东西,孩子会表现出很不高兴的样子,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直接抢过原本要递给客人的东西,这就是因为,中国的孩子普遍不懂得分享的原因。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件法国圣诞节发生的事:

罗曼的妈妈从小就教育她,要做个学会分享的人。在圣诞节那天,罗曼带着姐姐送她的洋娃娃蹦蹦跳跳地走在路上,那个洋娃娃有着漂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罗曼按动娃娃身后的按钮后,它还能唱出动听的歌来。

罗曼边摆弄洋娃娃边朝回家的路上走去,突然,她看到一个比自己小的女孩子双眼直直地盯住她手上的洋娃娃,十分赞叹地问道:“你好,请问这是你的洋娃娃吗?真漂亮!”

“当然是我的啊,这是我姐姐送给我的圣诞礼物!”罗曼自豪地说道。

女孩满脸惊讶,接着用她那清脆的声音问道:“你姐姐送你的礼物,真的吗?我也非常希望……”

罗曼想,女孩肯定是希望能有个送她礼物的姐姐,然后得到这样一个漂亮的洋娃娃。但是罗曼错了,她没想到女孩居然说:“我也好希望能送这样漂亮的洋娃娃给我的妹妹。”

罗曼怔住了,她惊愕地看着那女孩,过了一会儿,罗曼又说:“你家在哪里,我陪你一起回家吧,我可以借给你妹妹玩一会儿这个娃娃。”

女孩非常高兴地点头答应了,于是两人便手拉手来到了女孩子的家中。但是眼前的一幕又一次让罗曼惊呆了,她没想到,女孩的妹妹此时坐在轮椅上!

原来,女孩子的妹妹由于先天缺陷,从出生就没有站起来过,家里人为了给女孩的妹妹治病,花了很多钱,现在已经捉襟见肘。所以女孩就是因为没有钱给妹妹买洋娃娃,才那么希望送她一个。

罗曼和姐妹俩玩了一会儿,便说要回家了,姐妹俩舍不得她走,送她时,在门口处停留了很久。罗曼走着走着,突然想起了什么,她转身向姐妹俩跑来,把手里的洋娃娃交给了那个坐轮椅的孩子,说:“送给你了,这可是你姐姐送你的礼物哦!”说完便跑远了……

这个圣诞节,虽然罗曼没有了洋娃娃,但她好像比有洋娃娃时还要幸福!

文中的罗曼被那两个女孩的姐妹深情打动,同时和她妈妈的教育也有直接关系。

在法国,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法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很重视教会孩子学会分享。不仅如此,法国家长还会以实际行动来让孩子亲身感受到分享的乐趣。他们时不时地会给孩子一些东西,让他拿去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路飞的法国朋友朱丽叶就曾给她讲过一个教孩子分享的案例:

路飞的好朋友朱丽叶是巴黎一家幼儿中心的老师,她大学期间主修心理课程,也曾花费大量时间用来研究幼儿的心理成长历程。

朱丽叶有一个6岁的儿子,小家伙很可爱,整天围着妈妈问这问那,好像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引起他的兴趣。

不仅如此,小家伙还很乐观,小小年纪却很懂事,会谦让。最可贵的是,小家伙从来不吃独食,就算是心爱的玩具也懂得与别人分享着玩。

路飞很好奇,直到看到了那一幕……

有一天早上,路飞到朱丽叶家拿她前几天落在朱丽叶家的衣服,那时正好看到朱丽叶烤好三张披萨,路飞觉得很奇怪,也没多问。不一会儿,她就听到朱丽叶对孩子们说:“把披萨带到学校,记得分给其他同学吃哦。”

无独有偶,路飞忽然想起自己家里发生过的一幕:

路飞的小侄子5岁,一天,奶奶给他买了一盒巧克力,小侄子就一直将巧克力抱在怀里,生怕别人抢去了似的。

这时,奶奶便说:“宝贝,去给妈妈拿一块吃。”小侄子却摇了摇头表示不给!无论奶奶怎样说好话,小侄子就是不松手,不给妈妈吃。于是,路飞因为实在看不过去,直接抢了小侄子一块巧克力,迅速放进嘴里,还说:“不给妈妈吃,那就给姑姑一块吃!”

结果惹得小侄子又哭又闹了好半天。

父母爱孩子,也希望孩子能给予相同的回报,但是,事情往往不尽如人意,但归根结蒂,还是要归结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正确,孩子自然会懂得怎样与人分享,否则,孩子很容易养成自私、凡事斤斤计较的小气性格。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总是不肯把爱心给别人,哪怕是一点。”

父母若真是爱孩子,就应当让孩子学会分享。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阶梯,不懂得分享的孩子,一般难以做到和他人很好地合作,这样的孩子,将很难走向成功。

下面一个例子就很好地阐述了这个道理:

据说在20世纪初期,英国有一家送奶公司,他们每次给客户送奶时从来都不用盖子,瓶口从不封闭,这就让一些调皮的小动物有了可乘之机,例如麻雀和红襟鸟,它们都能很容易喝到凝固在奶瓶上的奶油皮。

后来,送奶公司的人发现了麻雀和红襟鸟的这一“偷食”行为,为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锡箔纸把牛奶的瓶口给封起来,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良好效果。

但几十年过去了,英国的麻雀居然又学会了用嘴把牛奶瓶子的锡箔纸啄开,仍旧兴致勃勃地偷吃起“美食”来。然而,同样的几十年过去了,红襟鸟却一直没学会这种方法。

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人们发现,麻雀其实是喜欢群居生活的鸟类,不喜欢单独行动,如果有一只麻雀会某项技能,其他的麻雀也就跟着学会了。而红襟鸟喜欢单独行动,不喜欢和同伴交流,很自闭,所以,即使有个别红襟鸟会,也只是极少数而已。

动物是这样,人亦如此。所以在生活中,父母要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只有分享,才能使人产生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最终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呢?

第一,让孩子学会满足。自私的孩子往往不容易满足,不懂得分享。例如,孩子只有一块饼干时,他是不舍得分给别人的;如果他有了一袋饼干,却很乐意分给其他孩子。所以说,父母要让孩子懂得满足。

第二,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的孩子愿意为他人考虑事情,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学会分享。

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例如父母在吃东西的时候,分一半给身边的人,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能受到熏陶。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凡的意义,家长不要忽视了它的作用。

分享还能够让孩子学会怎样与别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使眼界更加开阔,从而丰富孩子的生活,能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所以,亲爱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学会分享吧,例如让孩子给长辈夹菜,好东西分给别人一半,让孩子从帮助别人和分享中体验生活。

快乐妙语

有句话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自己独享;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和他人分享。”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分享的重要性。确实,人生在世,一定要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给你带来给予的快乐,同时带来友谊,甚至是带来成功。而不懂得分享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其实,人的智慧与情感是在分享中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的,分享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也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美德。

7.鼓励孩子邀请同学看电影

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可见,友谊在人际交往中有多么重要。你的孩子有同龄玩伴吗?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会感到孤独吗?也许你没有注意到,但是这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你的身边。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陪伴,离不开群体生活,孩子和同龄人之间交往时,作为父母,你又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呢?也许你怕孩子耽误学习而阻止、剥夺孩子交友的权利,甚至不允许孩子出门。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就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将来你的孩子只知道学习、工作,却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你觉得他能适应社会吗?

法国父母鼓励孩子与同学交往,并会为孩子创造许多交友的条件,如让孩子邀请同学来家里玩,不让孩子做“宅男宅女”,鼓励孩子邀请同学看电影等。

法国父母认为孩子有朋友是一件好事,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朋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依靠,因为有朋友的支持,孩子在做事情时就会比较大胆,有时候孩子的自信来源于朋友的支持。

相反,没有朋友的孩子常常会感到孤独,会因为长期得不到同学的认可而感到自卑,甚至有的孩子会嫉妒别人的友谊,甚至远离人群。

曾看过这样一个例子:

树丽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成绩名列前茅,但是自从她上学以来,好像就没什么朋友。

这主要是因为树丽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比较严格,不允许孩子和其他同学交往,每天上下学都是独来独往,回家就做作业。周末的娱乐活动也很少,仅仅是待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漫画书。

有段时间,树丽的班主任发现她越来越自闭,成绩也有所下滑,于是找树丽谈心,正好看到一群学生在校园里嬉戏打闹,便随口问了句:“树丽,在咱们班里你有几个好朋友?怎么平常不见你出去玩啊?”

“老师,我没有朋友。”树丽低着头摆弄着衣服纽扣,冷冷地说道。

“为什么不和同学一起玩啊?”班主任一阵心酸。

“我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她说和同学玩只会耽误学习,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树丽仍旧低着头说。

在中国,很多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不允许孩子和其他同学交往,本以为是对孩子负责任,实际上却是害了孩子。

法国家长就不会这样做,相反,他们鼓励孩子与同学交往,如果孩子之间有矛盾,也会想方设法告诉孩子主动和别人讲和,并重新成为朋友。

在某论坛上,曾看过法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

卢卡7岁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带着卢卡来到美国生活,并把卢卡送到了当地的一所小学读书。

那所小学比较偏僻,学校里大部分都是美国人,在卢卡的班级里,只有他一个法国人。正是因为如此,卢卡在学校没有朋友,就连他的同桌托尼也不怎么理他,还经常联合班级里的另外一个“小霸王”欺负他。

卢卡觉得很委屈,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得不到同学的友爱?想了半天,他决定将这些事情告诉妈妈。卢卡的妈妈听完儿子的诉说,觉得应该好好开导儿子,于是问他:“托尼为什么欺负你呢?”

“我也不清楚,但听到他和其他同学说我们法国人是猪头,学习笨,什么都干不好,所以他们说不理法国人。”卢卡说。“那你就好好读书,每门功课都要比他们好,积极参加文娱活动,你表现优秀了,他们自然就不会说法国人是猪头了。”妈妈说道。

卢卡听了妈妈的话,非常用功地学习,他的成绩进步很快,无论是功课还是其他方面,卢卡都是名列前茅。时间长了,同学们都不说卢卡笨了,可是,托尼还是经常欺负卢卡,这让他很难过,他决定再次寻求妈妈的帮助。

妈妈问卢卡:“托尼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卢卡回答:“他没什么优点,也不好好学习,就喜欢调皮捣蛋,什么都不会,平时整天和班里的小霸王在一起,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看电影。”

妈妈又说:“是这样啊,那你有想过在学习上帮助托尼吗?说不定他会因此而感激你,然后和你成为朋友呢!”卢卡气愤地说:“我才不要帮他,他总是欺负我!我躲还来不及呢!”

妈妈摇摇头,又说:“要想不让他再欺负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变成你的朋友,你不是说他喜欢看电影吗,妈妈这里有两张电影票,之前想和你一起看,但是,妈妈现在觉得你们两个去会更有意思!”

卢卡虽然很不解,但还是听取了妈妈的建议,鼓起勇气邀请托尼看电影,没想到一场电影看下来,托尼果然主动和卢卡示好,两人真的成了朋友。

不仅如此,卢卡还主动担负起托尼的家教老师,帮他补习功课,没过多长时间,托尼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两个人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能和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孩子最大的期盼。但是,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种种难题又是避免不了的,这位法国妈妈在“以和为贵、发展友谊”的基础上,鼓励孩子用心与同学沟通,最终赢得了友谊。

法国父母鼓励孩子邀请同学来家里玩,让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强信心,学习怎样与人交往。但在中国,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只会耽误学习,不会干什么“正经事”,事实上并非如此。

法国父母还鼓励孩子去同学家做客,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绝佳机会。毕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事情都需要孩子自己来决定和应酬,这样能让孩子增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法国父母眼里是很宝贵的。

除此之外,法国家长还善于发现不同孩子身上的优点,鼓励自己的孩子向他们学习,这些心理品质和能力都是孩子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如果孩子只是在父母身边的话,局限性很大,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与别人相处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怎样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

第一,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和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

第二,鼓励孩子带同学来家里做客,父母帮助孩子热心招待同学,这会让同学对孩子产生好感,从而更加愿意和孩子成为朋友。

第三,鼓励孩子与不熟悉的人交往。与陌生人交往能增强孩子的胆识,尤其是女孩子,“怕生”是常常会出现的状况,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与不熟悉的人交往,来克服自己“怕生”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快乐妙语

法国家长认为,如果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即使他才高八斗,也只是个闭门造车的书呆子。有关学者做过调查,人生活得快乐与否与人际交往有很大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与人合作的基础。合作,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每个孩子都要适应的社会能力。

一个不善于交际的人,他的世界是窄小、狭隘的,甚至对生活燃不起任何激情,从而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对交际产生厌倦心理,以至出现自闭的倾向。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于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