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检问者应问呵责者:“友!汝呵责此比丘,依何而呵责彼耶?依戒坏而呵责耶?依行坏而呵责耶?依见坏而呵责耶?”若彼言:“我依戒坏而呵责、或依行坏而呵责、或依见坏而呵责”者,应对彼如是言:“具寿!汝知戒坏否?……[大品四.一六(一一)~(一五)。‘禁止此比丘自恣’改为‘呵责此比丘’。‘我禁’、‘彼禁’、或‘禁自恣’改为‘我呵责’、‘彼呵责’]……由外道之弟子闻而疑耶?”
二
见与见一致,见与见合致。
[若然]因见而不清净之疑不来。
彼人依[清净之]自白,应与彼共为布萨。
闻与闻一致,闻与闻合致;因闻而……应为……。
觉与觉一致,觉与觉合致;因觉而……应为……。
三
何为呵责之初、何为中、何为后?求听羯磨为呵责之初,羯磨之执行为中,灭诤为后。
呵责有几种根、有几种事、有几种地、有几种行相耶?
呵责有二根、有三事、有五地,依二种行相而呵责。
何为呵责之二根?有根或无根,呵责有此二根。
何为呵责之三事?由见,由闻,由疑,呵责有此三种事。
何为呵责之五地?我以时而言,不以非时;以实有而言,不以非实;以柔软而言,不以粗暴;以有利而言,不以无利;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责有此五种地。
依何等之二种行相而呵责耶?以身而呵责,或以语而呵责,依此二种之行相而呵责。
四
呵责者应如何行?被呵责者……僧众……检问者应如何行?
呵责者应如何行耶?呵责者应立于五法而呵责他:以时而言,不以非时……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责者应如是行。
被呵责者应如何行耶?被呵责者应立于二法而行:真实与不瞋也。被呵责者应如是行。
僧众应如何行?僧众应知有欲无欲,僧众应如是行。
检问者应如何行?检问者依法、依律、依师教,如灭彼诤事,应如是灭诤事,检问者应如是行。
五
布萨为何?自恣为何?别住为何?本日治为何?摩那埵为何?出罪为何?
布萨是为和合,自恣是为清净,别住是为摩那埵,本日治是为惩诫,摩那埵是为出罪,出罪是为清净。
由贪、瞋、怖、痴而非难长老者,是无智而伤[害]并破坏[身等之五根],愚痴而且不恭敬学者,身坏而至地狱。
不依利养又不依人,此等俱舍,而应如法行。
有忿、有怨、又粗暴而恶口者,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行耳语,求恶失,[无视决断]而交往,说邪道(罪),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以非时而呵责,以非实,以粗暴,以不利,有瞋心而呵责,无慈心,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不知法、非法,对法、非法无智,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
不知律、非律,对律、非律无智,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
……所言、非所言……。
……常法、非常法……。
……所制、非所制……。
不知有罪、无罪,对有罪、无罪无智……。
……轻罪、重罪……。
……有残罪、无残罪……。
……粗罪、非粗罪……。
……前说、后说……。
不知适用之语法,对适用之语法无智,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呵责品终———
摄颂
呵责与检问 初.根与布萨
于呵责品趣 令确立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