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本章的要点,观点很明确:在没有专门训练的前提下,会说英语的普通成年人也可以轻松地回答上文中的威诺格拉德模式问题。
在这个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这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就是我们的智能行为需要解释的内容!
作为科学家,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行为是像重力或光合作用一样的自然现象。但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解释人类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显然,人们不仅仅要回想起他们听到或读过的东西。就像鳄鱼问题一样,答案不会出现在任何文本中。而且人们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来伪造这些行为吗?也许,这种问题的两个版本中的一字之差使这种可能性降到更低。(更多相关信息,请参阅第7章中的相关内容。)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上文中提到的“泡沫聚苯乙烯塑料/钢”问题。我们可能会考虑把问题中的“泡沫聚苯乙烯塑料”和“钢”等特殊词语换成其他词语。如果特殊词是“花岗岩”,替代词就是“大球”;如果特殊词是“轻木”,替代词就是“桌子”,等等。但假设我们要在这个问题上使用一个完全未知的词语:
大球从桌上坠落,因为它是由“kappanium”制成的。(The large ball crashed right through the table because it was made of kappanium.)
什么是由kappanium制成的?
• 大球
• 桌子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正确”的答案:被试者不应偏爱某个答案。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我们已经提前告知了被试者有关kappanium的信息:
它是陶氏化学公司的产品。
它通常是白色的,但也有绿色和蓝色的品种。
它的98%是空气,这使得它轻巧易浮。
它是由瑞典发明家卡尔·乔治·蒙特斯(Carl Georg Munters)首次发现的。
有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发问了:在了解这些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被试者何时能够猜到正确答案?很明显,只看第三条信息就可以了,因为它包含的信息最重要。但更普遍的情况是,人们得到正确的答案(泡沫塑料)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第三条事实。(上述四个事实都是从维基百科中“泡沫塑料”的页面提取的。)这种背景知识至关重要。没有它,被试者的行为反应会完全不同。
所以,这带我们回到了上一章中关于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讨论。我们从这里得到的经验教训也是一样的:为了了解人类如何做出特定形式的智慧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威诺格拉德模式测试的按钮行为进行测试。而我们关注的重点也应当放在他们完成任务时所使用的背景知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