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吉斋丛录 » 养吉斋丛录全文在线阅读

《养吉斋丛录》养吉斋丛录卷之二

关灯直达底部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詹事府詹事、庶子、洗马、中允、赞善等官向沿明制,兼翰林院读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衔。乾隆五十四年停止。又国初有兼掌詹事府者,如居易录所载礼部尚书张公英兼掌翰林院、詹事府事。又康熙四十二年,高士奇进御制诗集表文,结衔作内廷供奉、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此侍郎兼学士衔也。

天聪三年,命儒臣分为两直,巴克什达海同笔帖式刚林、苏开、顾尔马浑、托布戚翻译字书籍,此即日讲之义。巴克什库尔禅同笔帖式吴巴什、查素喀、胡球、詹霸记注本朝政事,此即起居注官之义。顺治十二年,设日讲官。十七年,诏翰林各官直宿景运门,备顾问。掌院哲库纳、王熙请分日入直,并以读、讲学士至编、检,每日八员轮直,此曩时日讲之制。

康熙九年,复设起居注官国初有起居注,后裁。轮直,日讲以掌院学士、翰林等官充补,满四员,汉八员。自后屡有增损。此以起居注兼日讲也。熊孝感自陈疏云:康熙十年二月,充经筵讲官;三月,充日讲官;五月,充起居注。是其时日讲与起居注为分职。二十五年,停日讲,而起居注官仍击「日讲」二字于衔上。五十七年,裁起居注,事归内阁,惟令翰林五员于听政时轮直班行。雍正元年,复设日讲起居注,满六员,汉十二员。乾隆、嘉庆间,两次增满官四员。于是日讲、起居注合而为一。以翰林、詹事、坊、局官原衔兼充,皆由简派。惟满、汉掌院学士及詹事,得坐充日讲起居注官。

按:旧缙绅及当时所刊官书,讲官结衔皆作日讲官起居注,经筳日讲官起居注,不作日讲起居注官也。私家着撰,结衔亦然,盖与今异。

翰、詹兼日讲官,如升任别衙门,则不复兼充。而汪公由敦以常少,许公王猷以阁学仍兼充,特旨也。

起居注衙门在太和门西廊。新授讲官到任,仅一至焉。朝廷有大政,令依旧式书之,月为二册。封印时,诸官蟒服补褂,■缮定清册,用「翰林院印」钤缝,以钱匦扃鐍封识,至午门具奏。旨下,则送内阁,藏之大库。

按:起居注前序后跋,两掌院属讲官之能文者撰之。除夕筳宴,派二讲官与宴,即是年撰文者。

日讲官二十缺,满八缺,汉十二缺。以汉讲官修起居注也,满讲官则俟稿定后专司翻译正本。又两掌院学士以经筵日讲带起居注衔,是以满讲官实止七缺,汉讲官实止十一缺。以十一人分修五个半月之书,余月之书由编、检中派出协修。先是讲官缺出,列名具本请旨。有协修者,注于名下。其后改为俸深十员引见之例。

国初,以大学士知经筵事。后定经筵讲官满、汉各六人。满讲官以内阁学士、掌院学士、读、讲学士、詹事、少詹事及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副都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卿之由内阁翰林升任者,以原衔兼充。汉讲官兼充者,有祭酒,而无通政、大理,余皆与满官同。若大学士,则不充经筵讲官。故杨绳武撰陈文贞廷敬神道碑,有故事阁臣不进讲经筵,而上仍以命公之语。自徐公元文、熊公赐履、张公英相继以尚书擢大学士,仍与兼充,后遂沿为成例。

乾隆四十一年,建文渊阁以藏四库全书。置领阁事二员,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兼充。直阁事六员,以科甲出身之内阁学士、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兼充。

校理十六员,以庶子、读、讲、洗马、中赞、修撰、编、检及科甲出身之内阁侍读等官兼充。

又设检阅官八员,以科甲出身之内阁中书兼充。派内务府大臣一员,兼充提单阁事,司启闭。

又充直阁、校理等官者,如升至不应兼充之官,即开缺。惟纪昀、陆锡熊、陆费墀初兼直阁事,后洊升至侍郎、尚书,仍兼充。戴衢亨以尚书特授直阁事。皆旷典。又章宝传、刘谨之、刘锡嘏以给事御史兼校理,盖三人本四库馆提调,故预选,非定制也。

国初,满掌院学士缺出,以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祭酒、庶子暨科甲出身之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为应升。侍读、侍讲、洗马、司业暨科甲出身之通政使参议、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科道等官,为其次应升。汉掌院学士缺出,以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祭酒为应升,庶子、侍读、侍讲为其次应升。由吏部开列具奏。康熙二十八年谕:「大学士翰林掌院一官,职任紧要,必文学淹通,弃所推服者,始克胜任。凡翰林撰拟之文,亦须掌院详加删润,然后成章。闻明代大学士有兼管掌院之例。大学士徐元文着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自是之后,皆以重臣兼领。缺出,恭候特简。如奉旨令开列,以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缮单进呈。

按:掌院学士初为专官,故定为一品。而亦有兼领者,如顺治十五年库勒讷以礼侍兼掌院学士之类。以大学士兼领则始于徐元文。

教习庶吉士,国初以内院学士为之,侍读等亦间有与者。其后以掌院兼其职,如顺治十八年折库纳、王熙皆以掌院兼教习也。康熙九年,专设翰林院,历科皆以掌院学士领其事,而内阁学士时参用焉。至六十一年辛亥科,始以工部尚书陈元龙领教习事。其后尚书、侍郎、内阁学士之不掌院事者,并得开列请派。其始或一、二人,或三四人,谓之大教习。乾隆以后,皆用满、汉各一员。小教习则由掌院选派资深翰林为之,始于康熙三十三年,以教习满、蒙庶吉士也。五十三年,汉庶吉士始派小教习。雍正八年停止。乾隆十年复旧制。

又国初有命教习武进士者,如遏必隆、鳌拜皆尝为之。

附录:乡、会座师投帖,称门生,后避师生嫌,用名帖,不书称谓,惟教习以特派,故用门生帖。乾隆间程文恭景伊教习乙未翰林,以平生未掌文衡,仅作戊辰同考一次。属同馆改用名帖,自此遂成定式。又康熙癸丑,徐秉义授编修,其母弟掌院学士徐元文为教习,具疏题明,特免秉义赴馆。癸未,查慎行选庶吉士,时掌院学士教习揆叙为慎行受业弟子,特免慎行赴馆。

翰林官结衔,旧例:若经筵日讲,则书于本官之上;若兼官,则书于本官之下;其教习庶吉士及充各馆总裁、纂修等官,则又书于本官及兼官之下。按:掌院兼礼部侍郎衔,詹事、庶子等官兼翰林衔,已于乾隆间裁去。今经筵讲官及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校理、结衔在本官上,其余总裁、纂修及一切差使,俱系于本官下,如旧例云。

康熙间,特开书局于武英殿,实为词臣纂辑之地。乾隆以后,书馆盛开,武英殿专司刊校,未尝废置。刊行经、史、子、集,谓之殿板。向以亲、郡王一人领殿事,而设总裁、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其下则为校录之士、收掌之员,若剞劂、装钉,工匠尤伙。道光二十年后,以经费支绌,刊书甚少,仅存其名而已。

顺治十八年缙绅,内阁有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杨义。是时常少一官另有人,此当是兼衔。其时,四译馆亦归内阁也。

顺治十三年,以翰林官陈圹等十八人外转,遇缺即补。是时定制:詹事以布政使用,食正二品俸,少詹以布政使用,侍读学士以按察使用,侍读、中允以参政用,编、检以副使用。

十六年定议:「侍读、侍讲以参政用,修撰以副使用,编、检以参议用。」迨康熙二十八年,编修李涛等始外用知府。三十七年,以吴涵请,复用检讨刘涵为知府。雍正、乾隆间,屡有编、检才堪道府者,大学士掌院拣选带领引见之谕。嘉庆五年,定开坊之翰、詹等官,京察记名,以道、府用,编、检以同知、直隶州用。寻改资俸已进前二十名者,简道、府。道光二年,定未进二十名,亦简道、府。

按:康熙二十七年,擢在籍检讨卫既齐为山东布政使。四十年,擢庶吉士董新策为宁夏道。嗣又擢庶吉士徐景曾、饶呜镐为知府。皆异数。又顺治己丑会试,二甲授参议,三甲授知府,释褐即官四品。时两广甫定,开国之规模也。

国初,庶常散馆,间改科道。以编、检改科道,自康熙二十九年冯云绣、汤右曾等六人始。

雍正元年,命于俸浅编、检内择满、汉各二员,主定稿、说堂之事。此清秘堂办事翰林之始。其后人数稍增,有奏办、协办之目。以积劳当得京察一等,可外补,故竞趋之也。

附录:清秘堂本名东斋房。高宗幸翰林院,赐「集贤清秘」额,御制有清秘堂偶题一诗,遂更今名。堂后马成乐轩,石刻董其昌成乐轩记。堂前亭曰瀛洲亭,池曰凤凰池。

顺冶间。改分省绾选旧例。见渔洋文畧。雍正元年癸卯,汉军及河南、四川无馆选。二年甲辰,蒙古及山西、阿南、陕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无馆选。四年,太常寺少卿李锺峩上疏,请广储才之路。敕部议,行。五年丁未,各省始俱有馆选。今每科分省馆选自此始。

附录:馆选后,馆人送认启单。凡前一科以上授职编修、检讨及未散馆之庶常,其人尚在者,无论在本衙门,在别衙门,在原籍,在外任,均列名,而以大学土冠于首。汇刊一纸,名曰认启。次第则序科,不序爵,惟大学士序爵,不序科。至奉旨由别衙门改授馆职者,如曾拜前辈,亦得列名,即附于是科庶常之末,其未拜者不列。

按:雍正癸卯馆选六十一人。茶余客话作五十六人甲辰馆选四十二人。茶余客话作四十人。其时考试诗文之外,仍命九卿保举。然或馆选,或用为主事、知县,不尽凭保举也。

国初,庶常隶内弘文院,专设翰林院后,乃隶翰林。雍正十二年,拨给官房为庶常馆。

向例,散馆后始授职,虽传胪亦然。惟雍正元年,二甲一名张廷珩即授检讨;十一年,二甲一名张若霭即授编修。皆未选庶常而授职者。

按:二甲授检讨者张廷珩外,康熙间则钱金甫,乾隆间则陈兆仑、夏之蓉、周长发。三甲授编修者,康熙间则李铠、钱中谐、曹禾,乾隆间则董泰。或召试诃科,或特旨拔用,故未依甲第。

雍正元年,新进士内有记名十七员。奉旨传问,有愿在各馆効力及在内官学学习者,令自陈。至三年四月,授景山官学教习夏之芳为编修,姜颖新、黄岳牧、陆宗楷为检讨。此未选庶常,而以行走勤慎授编、检者。

散馆改用他官,即不得复入翰林。惟张逸少由庶常散馆改知县,迁秦州牧,以父大学士张玉书奏乞内用,改授编修。又翰林已改御史而复人词馆者,如康熙间彭始搏,以会试分房持正,仍授检讨。出为外任而复人词馆者,乾隆间山西布政使朱珪,特授讲学;嘉庆间广东按察使邱庭膛,请终养,特授读学。皆殊数。至翰林已任大僚,缘事罢官,复赏给编、检者,则又弃瑕录用之意也。

翰、詹衙门,由他官改授者,如钱以垲以左通政授少詹事,赵殿最以按察使授少詹事,揆叙以二等侍卫授侍读,康五瑞以给事中授侍读,张允钦、陆锡熊俱以郎中授侍读,王士祯以郎中授侍讲,高士奇以中书授侍讲,王原祁以给事中授中允,王延年以国子监学正授司业,黄钹以主事授赞善,杜缜、陈聂恒、程晋芳以主事授编修,励杜讷以州同授编修,魏学诚、陈厚耀以中书授编修,赵申季以知县授编修,尼满以笔帖式授编修,王懋竑以教授授编修,臁学海以御史授检讨,廖必琦以主事改庶吉士,侍朝以国子监丞改庶吉士。

进士论甲第授修撰、编修、检讨,无升降也。惟顺治九年,擢编修程芳朝、蒋超为修撰,检讨李爵、沙澄、傅作霖、刘泽芳、石申为编修。又顺治己丑,姜元衡以编修降检讨。

嘉庆六年,散馆改部属者三十五员,改知县者十五员。嗣以满洲及边省翰林人数甚少,复以改用之二甲进士吴其彦、张惠言、陈寿祺、李翊、吴荣光、花杰、李端、李象鹄、王鼎、杨世英、胡大成仍授编修,三甲进士贵庆仍授检讨。

钱塘梁启心,乾隆己未庶常,以父老侍养于家,其弟诗正方以侍郎侍从禁廷,因即家授启心编修,未散馆而授职。康熙间,王兰生以庶吉士充武英殿总裁。皆异数。

顺冶九年,题准每科分省选取庶吉士四十人,直隶、江南、浙江五人,江西、福建、湖广、山东河南四人,山西、陕西二人,广东一人。以二十名读汉书,二十名读满书。

康熙时例,庶常年四十五岁以下者,读清书。又甲辰、丁未、庚戌三科庶吉士皆习清书。癸丑始分习清、汉书。其时盖甚重此选。雍正以来习清书者渐少,然每科尚有十四、五人,十七、八人。高宗以边省及北五省馆选人少,声律未娴,既习清书,汉文益就荒落,散馆时或以清书优等留馆,迨试以诗赋,往往列入下等改宫。因命云、贵、川、广五省庶吉士不必习清书。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视其人数在三、四人以上,派一、二人;江、浙等省人敷在五二八人以上,派二、三人。率以三十岁以下者充之。或丁忧告假,散馆时年齿已长,仍准改习汉书。每科通计在十人内外,宁缺无滥。道光戊戌科以后,不复派清书矣。

清书散馆分一、二、三等。

康熙间,庶吉士读满书者,每员颁给辽、金、元史、洪武宝训、大学衍义、日讲四书解义等书,旋停止。

雍正初元,尝以三等侍卫依都额真伊尔登为国子监祭酒。此亦仅见之事。

中书旧由考取。乾隆三十三年,御史蒋纶奏称:「中书考试无定期,士子无从按期齐集,且中书官阶在主事之下,知县之上,而考试以一论一诗得之,未免视为快捷方式。请于每科新进士以庶吉士、主事、知县三项分用外,添用内阁中书一项,则名器益昭公慎一云云。下部议,准。盖行之数十年。道光间,新进士用中书者少,缺员待补,复开考取之例。

按:乾隆五十五年,谕落卷内录取中书、学正、学录之例,概行停止。是其时,中书又有由落卷挑取者。

附录:近日公私文字皆称内阁中书,惟缙绅内尚存舍人字耳。古夫于亭杂录云:「唐、宋以来,中书省为宰相之署,今内阁中书舍人,尚沿古中书舍人旧名,若止云内阁中书,则是以古署名为官衔,踌误甚大。此不可不知也。」故附书于后。

国初,官制与今异者,通政司除满、汉通政各一人外,有理事、左右通政各一。满人左右通政各一,汉人参议亦不止二人。大理寺少卿有左右,有寺副、左右寺正,今称寺丞。评事旧分左右。鸿胪寺有寺丞,有司宾、序班,有行人、司正。宗人府仅有府丞一,放心郎一,经历一,余官尚未设也。

院、寺旧无员外、主事之名,俊翰林院起居注添设主事四员,太仆寺员外郎八员,皆以满洲人为之。见居易录。此康熙时制也。

国初,以诸王、贝勒管部院事,设启心郎一员。顺治十五年裁,惟宗人府如故。今宗人府亦无启心郎。按:张文贞所撰李文襄墓志,裁启心郎非十五年,似尚在前一、二年也。

又纪文达内务府郎中姚公墓表言,堂郎中为上下之枢纽,职任繁重,似国初六部之启心郎。

观此,则启心郎之职掌可知矣。又顺治十八年。命前此启心郎改主事者,仍以四品用。是当时启心郎为四品秩。今内务府有堂郎中、堂主事,六部惟堂主事掌清文稿、片、册、档。

顺治八年,以索尼总管内务府事,见本传。然内务府之名,盖旧有之,非自顺治始也。

国初,设御用监。顺治十二年,改设银库、缎库、衣库、皮库。二十八年,设茶库、瓷库。六库隶内务府广储司。

总管内务府大臣,清语称包衣昂邦,即包衣大。张文贞云:「包衣大之职前代所未有,自乘舆、服御以及饮食日用之节,出入起居,罔不综理。盖如周礼职内、职崴、掌舍、掌次、篷人、幂人诸事总于天官之属者,皆得领之。任繁责重,与外朝迥异。」明制以内监治宫禁事,外点关、盐、织造等差,为害甚大。本朝设内务府总管,以大臣兼掌,无定员。下设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都虞司、慎刑司、营造司、织染局,有郎中、员外、主事各员,盐政、税关、织造诸差,即于郎中等员内简派,较前明立法为善。

顺治初设御马监,十八年改为阿敦衙门,康熙十六年改上驷院。顺治初置鞍楼,十一年改兵仗局,十八年改武备院。若奉宸院,康熙二十三年始设,国初为上林苑也。此三院旧属内务府管理,无定员,乾隆十四年,命三院卿各定为二缺,以侍卫、内务府各一员分用。

国初,銮仪使管卫事。銮仪使、协同管卫事各一人,皆满人。协同管卫事都督同知二人,皆汉人。余官与今同。驾座旧称驾库,今分金、玉、象、革、木五辂,旧惟玉辂辇、大辂辇、大马辇、小马辇。旧有品级山整仪尉、篦头整仪尉,今无。又侍卫旧有钦选侍卫,一等虾及随虾学习,二三四品服俸名目,今为一、二、三等侍卫。

登闻院在西长安门外街东,旧设满、汉科道各一员。雍正二年,统于通政司,主受诉讼之事。国初,刘公余佑请革带地投充疏,有御状、鼓状、通状纷争无已语。鼓状,即登闻院之状。通状,通政司之状也。其后控诉者赴都察院及提督衙门,外藩则赴理藩院,无所谓鼓状、通状矣。

国初沿明制,设教坊司,隶礼部,与太常分掌乐事。有奉銮一员,左右韶舞二员,左右司乐二员,协同官十五员。又有俳长、色长、歌工、乐工,凡一百三十五人,司宫悬大乐。又宫内行礼、燕会,用领乐宫妻四人,女乐四十八名,序立奏乐。衣绿缎单长袍、红缎月牙夹背心,用寸金花样金发箍、青帕首。顺治十六年,八年停乓后复用。裁女乐,改用太监。旧时本有随銮细乐太监十八名。雍正七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乾隆七年,设乐部,凡太常寺、神乐观乾隆八年改神乐所,二十年改神乐署。所司祭祀之乐,和声署掌仪司所司朝会、燕飨之乐,变仪卫所司铙、歌、鼓、吹前部大乐,即大罕波。皆隶焉。

京师十三仓:日禄米、南新、旧太、富新、兴平,在朝阳门内;日海运、北新,在东直门内;曰太平,在朝阳门外;均国初建。日本裕,在德胜门外清河桥;[一]以上康熙间建。

万安在朝阳门外;曰储济、裕丰,在东便门外;曰丰益,在德胜门外安河桥。以上雍正间建。又通州两仓专储白粮,备京师一、二品大员俸米,自行到通领运。又圆明园两仓备宫内外食官米者领用。共十七仓。故部尚有稽察十七仓之差。

旧时仓场皆兼任。如康熙三十三年,以户部仓场侍郎常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又派教习庶吉士。四十六年,以左都御史富宁安兼仓场侍郎,明年为礼部尚书,仍兼仓场事。

[一]「清河桥」原误为「曰清河」,据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二仓廒条改。

禁城以内,诸王及满洲文武大臣、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轮流直宿,谓之六大班,自嘉庆六年定。侍卫宿卫以干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们为内班,太和门为外班,亦六班。宫内及圆明园有管激桶大臣、官员、兵丁,谓之火班。火班见上谕。

旧制,八旗每旗设十五缺,为十五善射,清语谓之托佛霍托。无论王公、文武大臣、侍卫官员、拜唐阿兵丁、闲散宗室,概行拣选引见。而拜唐阿兵丁列班在后,挑取极难。乾隆三十九年,命专以拜唐阿、兵丁、闲散宗室拣选引见。又于上三旗内每旗别设十五缺,八旗王公大臣、侍卫官员善射者报名,本旗都统列名,以请上亲阅,取定若干人。或马射,或步射,或鹄射,随其所长,不限一格。清语步射曰撂扑他拉,鹄射曰通克恩。揢扑他拉,骑射曰呢鸦。木呀,皆有定员。凡十五善射,皆戴翎。又武殿试于紫光阁。阅马、步箭,先期派十五善射为先导,谓之引射。

太医院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分班侍直。给侍宫中者,日宫直;给侍外廷者,曰六直。习业旧分十一科,后以痘疹归小方脉,而咽喉、口齿并一科,是为九科。然近世无良医,供官者尤多庸猥。王公大臣及草泽医有精脉诀者,每召入诊视。道光间,九江道魏襄知医,特转京卿,亦命之视疾也。

钦天监旧用西洋人推算,有为监正、监副者。道光间,高拱宸等或归本国,或病殁,时监中已谙西法,无须用彼土人,遂奉旨停止西洋人入监。宣武门内迤东城根,有西洋天主堂,康熙间修建,极宏丽,十九年己酉,亦命拆毁,咸丰间,和议既定,复建此堂。

[一]按:顺治间缙绅,管钦天监印务者,敕赐通元教师,加通政司使,用一品顶戴大西洋人汤若望,其左右监副仅二人,皆汉人。有五官保章正(今称五官正)、司历、司书,又有回回科博士,而无司晨、漏刻、时宪诸科。

附录:明万历中西洋人利玛实与其徒汤若望、罗雅谷等奉天主教来游中国,极言授时历之误,当时未之信也。至国朝顺治元年,若望进浑天星球、地平、日晷、窥远镜各一具及舆地屏图,请依西洋新法推算二年仲秋朔日食。若望先期进时、刻、分、秒,起复方位,至期,令廷臣公同测验,诸法俱舛,而新法独合。于是令若望用新法,修时宪历。时天下初定,海禁尚弛,西洋人来者愈多,散居中国。于济南、淮安、扬州、镇江、江宁、苏州、常熟、上海、杭州、金华、兰溪、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南昌、建昌、赣州、广州、桂林、重庆、保宁、武昌、西安、太原、绛州、开封等处共建天主堂三十余所。人其教者,厚与金帛。无籍之徒羣相依附,其焰遂炽。有歙民杨光先者,着辟邪论,又着孽镜、中星说、选择议、摘谬十编,痛詈新法之非,总名其书为不得已。又以若望等邪党惑众,包藏祸心,具请诛邪教疏,康熙三年赴部投递。下吏部会审,若望得罪革职。四年,以光先为监副。

[一]「和议既定,复建此堂」稿本作「夷酋犯顺,复建此堂。」光先五上疏辞职,不准。寻升监正。西法中废。后西洋人南怀仁复具疏讼冤,又革光先职。用南怀仁,而西法复行。至雍正间,严海禁,毁各处天主堂,止留京师一处,俾西人修历者居之。有潜来内地,妄称传教者,皆严绳以法。岁月既久,禁防稍疏。迨道光、咸丰以来,传教者益纷纭,疆吏不敢过问矣。[一][一]「道光、咸丰以来,传教者益纷纭,疆吏不敢过问矣」此段文二稿本原作「道光间海夷内寇,顽梗不驯,于是旧制皆格不行。咸丰以来,夷氛猖獗,传教者益纷纭,疆吏不敢过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