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真经广圣义 » 道德真经广圣义全文在线阅读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一

关灯直达底部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一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叙经大意解疏序引

将释此经,大分二段。先明制疏,后解正文。今初述制疏之由者,我大唐玄宗皇帝垂衣之暇,锺想妙门,以大道为天地原根。老君乃玄元圣祖,二经敷演,绵历岁年,说自舜朝,传於周代。诠注疏解六十余家。言理国,则严氏、河公杨镳自得。述修身,则松灵、想尔逸轨难追。其间,梁武、简文、僧肇、罗什、臧、陶、顾、孟霞举於南朝,任、黎、二张星罗於西蜀。其余祖述,互有否臧,未尽发挥,孰窥堂奥?以开元十一年躬为注解,下诏曰:在昔元圣,强着玄言。

义云:诏者,勑命之书也。在天子为诏、为诰、为勅、为制。在皇后、太子、诸王为教、为令,皆君命於臣、上命於下之词也。曰者,《字林》云:曰者,从口,出言为曰。亦云张口吐舌为曰。《说文》云:曰,词也。从口乙声,象口出气有声,而成言诃也。故云曰。昔者,往也。在者,存也。元者,始也。圣者,灵通之德也。《书》曰睿作圣是也。强者,力取也。着者,述作也。玄者,深妙也。言者,词也。谓老君为道化之宗,元弘睿圣之至德,阐微妙无名之道,为强名演畅之词,将以恢振玄风,化导於代,理深义奥,故谓玄言。居万圣之先,故谓元圣矣。

诏曰:权舆真宗,

义云:权舆,始也。真者,纯正不杂也。宗,尊也。

诏曰:启迪来裔。

义云:启,开也。迪,进也。通,达也。来,谓将来也。裔,嗣续也,边也。谓此《道德》二篇垂於万代,传范后王,广化人天,永敷秘妙也。

诏曰:遗文诚在,精义颇乖。

义云:遗,留也。谓老君玄化既毕,上登九清,所着真经遗留於代,百王所仰,万古常存。诚,信也,信为不刊之典也。精者,纯粹深奥也。义者,经之文理也。颇,甚也。乖,爽也。谓此经玄奥精纯之理,世所未穷,虽百家诠注,尚甚乖爽。谓下句也。

诏曰: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

义云:撮者,采结之谓也。指者,趣向也。归者,义理会聚也。蜀严者,仙人严君平居於蜀肆,作《道德指归》一十四卷,恢廓浩瀚,为时所称。蜀都杨子云昌言於汉朝曰:蜀严道德沈冥。言其识量深厚,玄德隐微,非常俗之所知。而犹病耳。当时以为道德之说,文止五千,指归之多将及数万,演之於世,谓为富赡广博,议之於理,伤於蔓衍繁丰。故云虽蜀严而犹病也。

诏曰: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

议云:摘者,采撷分判也。章者,裁断音句也。句者,言之所绝也。自,从也。河公者,河上公也。太极葛玄仙公《道德经序诀》云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即今陕州黄河之侧,有河上公庙。路左有汉文帝望仙台存焉。时人不知公之姓名,常见识履为业,居於河上,故号河上公尔。或略者,圣旨以为道德尊经并包万法,围制三才,理国理家之宗,修身修道之要,无所不摄,无所不周。而河上公分为八十一章,局於九九之数,有失大圣无为广大之趣。故云自河公而或略也。

诏曰:其余浸微,固不足数。

义云:其余者,言自蜀严、河公之外五十余家注义也。浸,远也。微,细也。数,计也。严虽犹病,可以议於重玄。河虽或略,亦足明其至妙。自外诸家浸远微细,不足比方,固非圣旨之所计数也。

诏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

义云:我者,皇帝自谓也。玄元妙旨,谓二经玄妙之旨也。圣旨叹道德隐奥之文、上下玄妙之趣,未有了达,解释之人自蜀严、河公之后,注疏者去圣逾远,述道益疏,岂可坠废湮绝,而不弘畅於代矣。

诏曰:朕诚寡薄,常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

义云:朕,我也。古人相谓皆呼人曰卿,称己为朕。庄子云:云将鸿蒙,皆自称朕是也。自秦始皇制法,以天子一人自称曰朕,其余臣庶不得复僭而称焉。寡者,道未广也。薄者,德未丰也,圣旨自谦之词也。每仰感此经,恐玄理抑绝,不得人皆开悟,而我绍圣祖之玄阴,居万寓之至尊,安可使无为之文壅而不流,道德之训晦而不显也。有后者,谓老君垂裕,光启圣唐是也。且夫弓冶之子尚不失於箕裘,折薪之家或虑旷于负荷,况睿德光於尧禹,圣文迈於古先。固当润色玄玄之功,使炳焕于千古也。

诏曰:每因清宴,辄扣玄关,随意所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

义云:圣旨以万机之暇,深入玄关,扣寂求音,探真远妙,以契合希微之理。圣文释冲寂之文,得自神襟,谐於祖训矣。笺,表也,解也,注释也。尚以谦德,不欲同吕氏、丘明自为一家之述作,但备众人所注解未了之义尔。

诏曰: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

义云:绝笔者,经理既畅,制述已周,释笔罢书,是谓绝笔。如昔仲尼自卫反鲁,因鲁史而修《春秋》,自隐公讫哀公一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褒贬行事至哀公十四年戊午春,西狩於大野,叔孙氏之车子姐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焉。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夫麟凤五灵,王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笔於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今注经既终,乃下明诏,将以宣行圣作,博问群贤。绝笔之义虽同,非因感叹之事,是表圣德谦让,问于王公卿佐、逮於道释二宗,旁求辨博之才,更俟发明之理也。

诏曰:有能起予类於卜商针疾,同於左氏渴於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

义云: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也。《论语□八佾篇》 云:子夏问於夫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诸家所注,云此诗上二句在《卫风□硕人》之二章,闵庄姜之诗也。其下一句逸也。比喻庄姜有盼倩之色,而能以礼自持,喻如绘画稀绣,先以五彩分布,荫映成文,然后以白色分别其间,乃能一一彰显分明也。夫絺刺之成文为绣,画之成文为绘。此夫子喜子夏闻绘事后素之言,即知以盼倩美色须以礼自持。故云礼后乎。夫子乃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盖喜卜商明了夫子言《诗》之意,故云能起发我言《诗》之旨也。左氏者,左丘明也。夫子着《春秋》,丘明传之。经有所误,则丘明正之。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春秋》之得丘明,若良医缄疾矣。圣旨延伫群才,共畅玄理,若仲尼之於子夏,《春秋》之俟丘明,不拒直言,唯在进善,以虚怀俱望,以厚赏访求。明圣情采纳之至也。赏以劝善,亦以报功也。

诏曰: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

义云:谈臣自圣者,《尚书□冏命篇》云:仆臣谀厥后自圣是也。贤良在用,固无谀佞之臣。英睿垂乾,岂有自圣之失?诚非此流也。

诏曰: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

义云:悬市相矜者,昔吕不韦为秦丞相,封万户侯,威望之盛,冠於海内。聚宾客着书,书成悬於市曰:有增减一字者,赏千金。号曰《吕氏春秋》,大夸於时。今圣旨注述既成,下访才彦,开直言之路,垂不讳之恩。则悬市矜夸,诚为小道矣。不韦后得罪始皇,窜之於蜀也。

诏曰: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义云:不德者,谓失无为之德也。玄经奥旨,演畅既周,再垂博采之言,乃下奖延之诏。则九围之外,八极之中,孰不仰感圣明,朝宗至道矣。暨明年,乃御书四石幢注经,立於左街兴唐观、右街金仙观,又诸州节度使、刺史各於龙兴观、开元观形胜之所,各立石台,以传不朽。又寻御制此疏,宣布寰瀛。勅曰:道德五千,实惟家教。理国则致乎平泰,修身则契乎长生。包万法以无伦,冠六经而首出。宜升《道德经》居九经之首,在《周易》之上。以《道德》《周易》《庄子》为三玄之学,仍以《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灵真经》。准明经例,赴举其老君传内,析出韩非,不令同传。上来述制疏之由已竟,向下入解正文於中。大分为二,一者先解疏题,二者入文科判。今初也,先解疏题曰:

《老子道德经疏》者,疏题即经题也。向下当辩所言疏者,疏决开通之义也,谓经含众义,玄妙幽探,虽诠注已终,而文义未尽。故述此疏,开通幽迹,疏决玄微,分释意义,令可会入,故谓之疏。亦云疏者,条也,条理经义,令人易晓。或云钞,钞以抄集为名。或云记,记以纪录为目。此盖随时立名,皆是包括义理之义也。疏释题训者,释以销解为义,言将疏决经文,先当销解经目。题者,训视之首,凡经籍记传、史策篇章,先标首目,视之可会,总以此义,名之曰题,即标举纲领之意也。训者,教言也,随文训解之义,谓六书不同也。大凡文字之兴,云篆初凝,传於天上,仓颉象迹,兴於人间。大体有六。一谓象形,日月字是也。二谓指事,上下字是也。三谓假借,行虽字是也。四谓形声,江河字是也。五谓会意,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反正为乏是也。六谓转注,考老左右字是也。制文字六意不同,形声、假借、转注等意,以成文字,须以训之,乃明其义理。《尔雅》有释训,《毛诗》有诂训,即其类也。

疏御制者,向来已明。所作疏文,明御制述作之。圣即谓玄宗皇帝也。乃太上老君三十六代孙,睿宗第三子,大唐之第六帝也。龙文表圣,日角标奇。叶太平之符,应壬辰之运。母曰昭成顺圣太后窦氏。以则天垂拱元年乙酉八月五日戊戌生於东都。生而聪明睿哲。及长,宽仁孝友,好学善属文,英武果断,尤工楷隶,兼善骑射。三年闰月丁卯,封楚王。天授二年十月戊戌,出阁开府,置官属。长寿二年,封临淄王,居於兴庆里。景龙二年,出为潞州别驾。是时州境日抱戴月重轮,逐鹿渡河,赤龙据按,嘉禾合穗,黄龙乘城,仙洞自开,童谣累应,黄龙再见,赤鲤腾波,李树连理,神蓍翘立,寝堂瑞气,壶口紫气,伏龙疑山,巨人留迹,夏禹表气,圣人金桥,及神人传庆,凡一十九瑞,编於史策。唐隆元年入诛韦后,平内难,迎睿宗即位。至开元元年,自相国平王登极,在位四十四年。天宝十四年传位皇太子。宝应元年壬寅崩,年七十八岁,御者,临制之称,如御寓、御天义也。制者,作造之谓,如制礼作乐之言也。

上来释疏题已竟,次入正文。将释下文,约疏大料二段。一曰总标宗意,二曰开章释文。总标中,又分为二,一者所诠之法,即指道德二字也。二者能诠之教,即经之一字也。解释具在,向下经题中当辨。

夫此道德二字者,宣道德生畜之源,经国理身之妙,莫不尽此也。昔葛玄仙公谓吴王孙权曰:《道德经》者,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宜遵之焉。就此门中大略宗意,有三十八别。

第一,教以无为理国。经云:绝圣弃智,人利百倍;绝仁弃义,人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云:爱人理国,能无为乎?又云:我无为而人自化。

第二,教以修道於天下。经云: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又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又云: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教以道理国。经云:以道薇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又云: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第四,教以无事法天。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又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第五,教不以尊高轻天下。经云: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云: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又云: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六,教不尚贤、不贵宝。经云:不尚贤,使人不争;不贵虽得之货,使人不为盗。又云: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第七,教化人以无事无欲。经云:常使人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理矣。又云:我无事而人自富,我无欲而人自朴。又云: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八,教以等观庶物,不滞功名。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又云:行不言之教。又云: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第九,教以无执无滞。经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云:去甚、去奢、去泰。又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十,教以谦下为基。经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又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又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又云:大国宜为下。又云:善用人为下。又云: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以上皆本天子而言

第十一,教诸侯以正理国。经云:以正理国。又云:以智理国国之贼,不以智理国国之福。又云:民之难理,以其智多,是以难理。

第十二,教诸侯政无苛暴。经云:理大国若烹小鲜。又云: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又云;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十三,教诸侯以道佐天子,不尚武功。经云: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又云:兵强则不胜。又云:善胜敌不争。又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又云: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又云:胜而不美。

第十四,教诸侯守道化人。经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又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第十五,教诸侯不玩兵黩武。经云: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又云:抗兵相加,哀者胜。又云:祸莫大於轻敌。又云:善为士不武。又云:攘无臂,执无兵。又云:不争之德。

第十六,教诸侯不尚淫奢,轻摇薄赋,以养於人。经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又云: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第十七,教诸侯权器不可以示人。经云:鱼不可脱於泉,国有利器不可以示人。又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十八,教以理国、修身、尊行三宝。经云: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十九,教人修身曲己则全,守柔则胜。经云:曲则全。又云:柔胜

刚,弱胜强。又云:柔弱胜刚强。又云: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又云: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二十,教人理身无为无欲。经云:常无欲观其妙。又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第二十一,教人理身保道,养气以全其生。经云:致虚极,守静笃。又云:专气致柔。又云: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又云:知其白,守其黑。又云:知其子,守其母。又云:我独异於人,而贵求於食母。又云:绵绵常存,用之不勤。

第二十二,教人理身崇善去恶。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又云:善人不善人之师。又云:挫其锐,解其纷。又云:上善若水。

第二十三,教人理身积德为本。经云:含德之厚。又云:上德若谷。又云: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又云: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第二十四,教人理身勤志於道。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又云:勇於不敢则活。

第二十五,教人理身忘弃功名,不耽俗学。经云:绝学无忧。又云:功成名遂身退。又云:成功不居。又云:为道日损。又云:名与身孰亲。

第二十六,教人理身不贪世利。经云: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又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又云: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二十七,教人理身外绝浮竞,不衒己能。经云: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又云:大辩若

讷,大巧若拙。又云:广德若不足。又云:大音希声。又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第二十八,教人理身不务荣宠。经云:宠辱若惊。又云: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第二十九,教人理身寡知慎言。经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又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又云: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又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第三十,教出家之人道与俗反。经云: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又云: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第三十一,教人出家养神则不死。经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又云: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又云: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第三十二,教人体命善寿不亡。经云: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教人修身外身而无为。经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三十四,教人理心虚心而会道。经云:虚其心,弱其志。

第三十五,教人处世和光於物。经云:和其光,同其尘。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又云:被褐怀玉。

第三十六,教人理身绝除嗜欲,畏慎谦光。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又云: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三十七,教人裒多益寡。经云:以有余奉不足。又云: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第三十八,教人体道修身,必获其报。经云: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又云:以其无死地。

举此三十八别,以明经之大意所诠之法。然则此经大则包罗无外,细则入於毫间,岂止三十八门便尽其要?为存教义,泛举大纲,比之秋毫,万分未得其一也。《礼记》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若为君之无道德,如瞻视之无两目。若为臣之无道德,如胸腹之无五藏。理家之无道德,如尸强而无气。由是论之,道之於人不可阙矣。其若离言教,绝指陈,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斯可以神照,不可以言传,道之极矣。

上来总标已竟,向下开章释文。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