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序
序曰:《珠韬玉札》云:太上老君降迹行教,远近有四。其一,历劫禀形,随方演化,即千二百号,百八十名散在诸经,可得征验矣。其二,此劫开皇之始,运道之功,孕育乾坤,胞胎日月,为造化之本,为天地之根,播气分光,生成品汇,自五太之首逮殷周之前,为帝王师,代代应见,即郁华、录图、广成、尹寿,因机表号是也。三皇迭往,五帝不归,云纪龙师,时迁数革,鸟官火运,川逝风移,步骤不同,浇淳渐变,虽揖让斯在,而干戈屡兴。阪泉有前戮之师,丹浦有专征之旅。智诈行而大朴隐,仁爱显而孝慈生,玄默希夷,日以寝薄。陶唐以耄昏厌位,虞舜以历试登庸,忧翰万方,服勤庶政。老君号尹寿子居于河阳,以《道德真经》降授于舜。经之旨也,道以无为居先,德以有称为次,亦犹三皇之书,言大道也。五帝之书,言常道也。其下薄栽非之义,节兼爱之仁,损俯仰之礼,挫铦巧之智,斥用兵之暴,抑谲诈之谋,使人复朴还淳,以无为无事为理。舜虽力而行之,窜凶举相,明目达聪,敦睦九族,平章百姓,而恬和清静之道莫能致也。故禹汤之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道既隐,玄化不流,礼乐滋繁,政刑大用矣。其三,老君以商阳甲之代降神,寓胎武丁之年,诞生於亳,即今真源县九龙井,太清宫是其地也。或隐或显,潜化群方,当周昭王癸丑之年,以此二经授关令尹喜,尹传於天下,世得而闻焉。其四,将化流沙,与尹喜期会於西蜀青羊之肆,示现降生,即昭王丁巳之年也。此《道德经》自函关所授,累代尊行。哲后明君、鸿儒硕学诠疏笺注六十余家,则有:
节解上下、老君与尹喜解。
内解上下、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
想尔二卷、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河上公章句、汉文帝时降居陕州河滨,今有庙见存。
严君平指归十四卷、汉成帝时蜀人,名遵。
山阳王弼注、字辅嗣,魏时为尚书郎。
南阳何晏、字平叔,魏驸马都尉
河南郭象、字子玄,向秀弟子,魏晋时人
颖川锺会、字士季,魏明帝时人。
隐士孙登、字公和,魏文明二帝时人。
晋仆射太山羊祜、字叔子,注为四卷。
沙门罗什、本西胡人,符坚时自玉门关入中国、注二卷。
沙门图澄、后赵时西国胡僧也。注上下二卷。
沙门僧肇、晋时人,注四卷。
梁隐居陶弘景、武帝时人,贞白先生,注四卷。
范阳卢裕、后魏国子博士,一名白头翁,注二卷。
草莱臣刘仁会、后魏伊州梁县人,注二卷。
吴郡征士顾欢、字景怡,南齐博士,注四卷。
松灵仙人、隐青溪山,无名氏年代。
晋人河东裴楚恩、注二卷。
秦人京兆杜弼、注二卷。
宋人河南张凭、字长宗,明帝太常博士,注四卷。
梁武帝萧衍、注道德经四卷,证以因果为义。
梁简文帝萧纲、作道德述义十卷。
清河张嗣、注四卷,不知年代。
梁道士臧玄静、字道宗,作疏四卷。
梁道士孟安排、号大孟,作经义二卷。
梁道士孟智周、号小孟,注五卷。
梁道士窦略、注四卷,与武帝、罗什所宗无异。
陈道士诸糅、作玄览六卷。
隋道士刘进喜、作疏六卷。
隋道士李播、注上下二卷。
唐太史令傅奕、注二卷,并作音义。
唐嵩山道士魏征、作要义五卷,为太宗丞相。
法师宋文明、作义泉五卷。
仙人胡超、作义疏十卷,西山得道。
道士安丘、作指归五卷。
道士尹文操、作简要义五卷。
法师韦节、字处玄,注兼义四卷。
道士王玄辩、作河上公释义一十卷。
谏议大夫肃明观主尹惜、作新义十五卷。
道士徐邈、注四卷。
直翰林道士何思远、作指趣二卷,玄示八卷。
衡岳道士薛季昌、作金绳一十卷,事数一卷。
洪源先生王袭,注二卷,玄珠三卷,口诀二卷。
法师赵坚、作讲疏六卷。
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吏部侍郎贾至、作述义十一卷,金钮一卷。
道士车弼、作疏七卷。
任真子李荣、注上下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兴、作注义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作契源注二卷。
道士张惠超、作志玄疏四卷。
龚法师、作集解四卷。
通义郡道士任太玄、注二卷。
道士冲虚先生殿中监申甫、作疏五卷。
岷山道士张君相、作集解四卷。
道士成玄英、作讲疏六卷。
汉州刺史王真、作论兵述义上下二卷。
道士符少明。作道谱策二卷。
玄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讲疏六卷,即今所广疏矣。
所释之理,诸家不同,或深了重玄,不滞空有。或溺推因果,偏执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归空寂。莫不并探骊室,竞掇珠玑,俱陟锺山,争窥珪瓒,连城在握,照乘盈怀。敷弓口则光灿缣缃,演畅则彩文编简。语内修,则八琼玉雪,雪霭於丹田;九转琅膏,晶荧於绛阙。尽六气回环之妙,臻五灵夹辅之功。忘之於心,息之於踵,得无所得,而了达化元矣。语品证也,则摆落细尘,超登上秩,游八外而放旷,指三境而跻升,蹈太一之位矣。而揔内外之要,兼人天之能者,未有其伦。我开元至道昭肃孝皇帝降神龙变,接统象先,戡内难以乘乾,咨中兴而御极,无为在宥四十五年,汾水襄城,靡劳辙迹,具茨大院,自得朋游。廓八溟为仁寿之庭,普万寓为华胥之国。至道至德,超哉明哉,钦若尊经,本朝家教。《象》《系》不足以拟议,《风》《雅》不足以指陈。横亘古今,独立宇宙。虽诸家染翰,未穷众妙之门,多士研精,莫造重玄之境。凝旒多暇,属想有归,躬注八十一章,制疏六卷。内则修身之本,囊括无遗,外即理国之方,洪纤毕举。宸藻遐布,夺五云之华,天光焕临,增两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辉映《二南》。若亲禀於玄元,信躬传於太上。冠九流而首出,垂万古而不刊。则《大风》《朱雁》之诗,诚难接武,《典论》《金楼》之作,讵可同年。但以疏注之中引经合义,周书鲁史,互有发明,四始漆园,或申属类。后学披卷,多瞢本源。辄采摭众书,研寻篇轴,随有比况,咸得备书,纂成《广圣义》三十卷。大明在上,而爝火不休;巨泽溥天,而灌浸不息。诚不知量,粗备阙文。
天复元年龙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