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篇首至“则实可活。此其候也”,见《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自“黄帝问岐伯曰:愿闻虚实之要”至“入虚者,左手闭也”,见《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自“黄帝问曰:何谓虚实”至末,见《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人之所病,五实具有者,不泄当死;所病五虚具有者,不下食当死也。
编者按:《素问》无“问于岐伯”四字。
【黄帝曰:何谓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其皮热,腹胀,前后不通,悗瞀,此谓五实。】
人迎、脉口脉大洪盛,一实也;皮肤温热,阳盛,二实也;心腹胀满,三实也;大小便不通,四实也;闷瞀不醒,五实也。悗,音闷;瞀,木候反,低目也。
编者按:“黄帝曰”《素问》作“帝曰”,下同,不再举。《素问》无“其”字。
【脉细,皮寒,气少,泄注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人迎、脉口脉小细,一虚也;皮肤寒冷阳虚,二虚也;心腹少气,三虚也;大小便利,四虚也;饮食不下,五虚也。
编者按:注“脉小”盛文堂本作“脉少”。“五虚也”,仁和寺本无“也”字。
编者按:“注”《素问》无。
【黄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浆是谷液,为粥止利,具有五虚,粥得入胃,即虚者可生也。
【身汗得后利,则实可活。此其候也。】
服药发汗,或利得通,则实者可活也。
编者按:“则实可活”《素问》作“则实者活”。
【黄帝问岐伯曰:愿闻虚实之要。】
虚实是死生之本,故为要也。
编者按:岐伯二字,《素问》无。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气,谓卫气也;形,身也。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食多入胃,曰谷盛也。胃气多,曰气盛也。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谓人迎寸口脉也。血,谓经络血也。
【黄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
卫气虚者,阴乘必身冷。今气虚,其身更热,故为逆也。
编者按:“此谓反”《素问》“反”后有“也”字。注“逆”字,仁和寺本空一格,盛文堂本作“逆”,据经文,当作“反”。
【谷入气少,此谓反;谷不入气多,此谓反;】
食多入胃者,胃气还多;食不入胃,胃气还少,此为顺也。食多入胃,胃气反少;食不入胃,胃气反多,此为逆也。
编者按:“谷入气少”,《素问》、《甲乙经》作“谷入多而气少”。二“反”字后,《素问》均有“也”字。“谷不入”三字后,《素问》、《甲乙经》有“而”字。二“此谓反”,《甲乙经》均作“曰反”。
【脉盛血少,此谓反;脉少血多,此谓反。】
寸口、人迎脉盛,经络血盛;寸口、人迎脉少,经络血少,此为顺也。寸口、人迎脉盛,而血反少;寸口、人迎脉少,而经络血多,此为逆也。
编者按:二“反”字之后,《素问》均有“也字”。
【气盛身寒者,病得之伤寒。气虚身热者,得之伤暑。】
卫气盛者,其身当热,今反身冷,此以伤寒所致也。卫气虚者,其身当冷,今反热者,此以伤热所致也。
编者按:二“者”字,《素问》无;“病”字,《素问》无。
【谷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居湿下也。】
多食当噫,胃气多也,而反少者,此为脱血虚劣,安卧处湿,湿伤脾气,故少气也。
编者按:“谷多”《素问》作“谷入多”。
【谷入少,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食少当胃气少也,而反多者,因胃及肺受于邪气,以为呼吸,故气多也。
编者按:“少”字后《素问》有“而”字。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寸口、人迎脉小,经络之血当少,今反多者,因伤热饮,故经络血盛也。
编者按:“小”,仁和寺本作“少”。
编者按:“小”《甲乙经》作“少”。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寸口、人迎脉大,经脉之血应多,今反少者,因脉有邪气,浆水之液不得入脉,故血少也。
编者按:“此之谓也”,《甲乙经》作“此谓反也”。
【夫实者,气入也;夫虚者,气出也。】
以下方刺之法,邪气入中为实也,正气出中为虚也。
编者按:注“正气出中”,“中”字仁和寺本残,玩其所余,非“中”字,待考。
编者按:“夫虚者”,《素问》无“夫”字。
【地实者,热也。地虚者,寒也。】
地者,行于补泻病之处者也。以手扪循,其地热者,所病即实,可行泻也;其地冷者,所病即虚,宜行补也。
编者按:两“地”字,《素问》作“气”。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
左手以针刺入于实,行其泻已,可徐出针,用左手开其针空,令气得出,以为泻也。
编者按:“空”字后,《素问》有“也”字。《甲乙经》“空”作“孔”。
【入虚者,左手闭也。】
右手刺入于虚,行其补已,可疾出针,用左手闭其针空,使气不出,以为补也。
编者按:“左手闭也”,《素问》作“左手闭针空也”,《甲乙经》作“左手闭针孔也”。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风寒暑湿客身,盛满为实,五脏精气夺失为虚也。
编者按:“答曰”《素问》作“对曰”。
【何谓重实?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伤寒热病,大热曰实。经络盛满,故曰重实也。
编者按:“何”字前,《素问》有“帝曰”二字,下同,不再举;“曰”字前,有“岐伯”二字。“言”《甲乙经》作“内”。又,何谓重实前,《素问》有“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三十六字。
【问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答曰:经络皆实,是络急而尺缓也,皆当俱治之,故曰滑则顺,涩则逆。】
脉,寸口阳也,尺脉阴也。脉急寒多也,尺缓热多也。寸口是阳,今反急寒;尺地是阴,今反为热,是为经络皆实,可俱泻之。经络虽实,脉滑气盛为顺,易已;脉涩气少为
逆,难已也。
编者按:“络急”《素问》作“寸脉急”,据杨注“寸口是阳,今反急寒”,当作“寸脉急”。“皆当俱治之”《素问》无“俱”字;“顺”作“从”;“逆”后有“也”字。又按:“何如”,盛文堂本作“如何”,今从仁和寺本。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终始,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
万物之类,虚实终始,皆滑利和调,物得久生也。是以五脏六腑筋脉骨肉柔弱滑利,可以长生,故曰柔弱者,生之徒者也。
编者按:“终始”《素问》无“终”字。“五”字前,《素问》有“故”字。“久”字后《素问》有“也”字。注“徒”字,仁和寺本此字残甚难辨,盛文堂本作“徒”。又,《素问》此节后有“帝曰:络气不足”至“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一百六十三字,《甲乙经》无,与《太素》同。
【问曰:寒气暴上,脉满实,如何?答曰:实如滑则生,实如逆则死矣。】
虽实,柔滑可生也。实而寒温涩,死之徒也。
编者按:“脉满实”《素问》作“脉满而实”。二“如”字《素问》作“而”。“矣”字《素问》无。
【问曰:其形尽满何如?答曰:举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也,如是者,顺则生,逆则死。】
举身满闷,曰形尽满也。寸口之脉寒,气盛坚,然尺脉不应其满闷,然手足温者顺疗之易已,故生手足寒者逆,故死也。
编者按:《素问》“举形”《素问》作“其形”。“尺满”作“尺涩”;“顺”作“从”。
【问曰:何谓顺则生,逆则死?答曰:所谓顺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寒气满身,手足冷者,阳气尽,故死;手足温者,阳气在四体,渐来通阳,气和则生。
编者按:二“顺”字,《素问》皆作“从”。
【问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答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乳子病热,脉应浮滑,而反悬小者,足温气下,故生;足寒气不下,逆者而致死也。
【问曰:乳子中风病热者,喘鸣肩息者,何如?答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乳子中风病热,气多血少,得脉缓,热宣泄,故生;得急,为寒不泄,故死也。
编者按:“中风病热者”《素问》作“中风热”。“喘鸣”《甲乙经》作“喘喝”;“脉实大”作“脉急大”。
【问曰:何谓重虚?答曰:脉气虚,尺虚,是谓重虚也。】
寸口脉虚,尺地及脉不虚,故曰重虚也。
编者按:“脉气虚”《素问》作“脉气上虚”。注“不”字,疑是“亦”字之误。
【问曰:何以知之?答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也。脉虚者,不象阴也。】
恇,偘方反,怯也。谓行步虚怯然也。重虚者何以知其候也?膻中气虚不足,令人无言志定。诊得尺脉虚者,阴气不足,腰脚有病,故行步不正也。诊得寸口之脉虚,则手太阴肺虚,阴气不足,故曰不象也。
编者按:“何以知之”《素问》作“何以治之”。“恇然也”《素问》无“也”字。
【问曰:如此者何如?答曰:滑则生,涩则死。】
寸口虽不得太阴和脉,而得温滑者生,寒涩者死也。
编者按:“问曰:如此者何如?答曰”,《素问》作“如此者”三字,《甲乙经》同。
【问曰:肠辟便血何如?答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血虚阳乘,故死。血未甚虚,其身犹寒,所以得生也。
【问曰:肠辟下白沫何如?答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脉沉,阴气犹在,故生;脉浮,阴尽阳乘,故死也。
【问曰:肠辟下脓血何如?答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脉悬绝,阳气尽绝也,故死;滑大,气盛犹温也,故生也。
【问曰:肠辟之病,身不热何如?答曰: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曰生,悬涩皆曰死,以脏期之。】
脉不悬绝,阴气犹在;滑大是阳气盛好,故生。其脉悬绝,涩为寒,是为阳绝,以其脏之病次传,为死期也。
编者按:《素问》“之病”作“之属”;“身不热何如”作“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皆”作“者”。“答曰:身不热,脉不悬绝”《素问》无。
【问曰:癫疾何如?答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大者,气多血少;滑者,气盛微热。以其气盛微热,故久自差。脉小,气血俱少,坚急为寒,是则阳虚阴乘,故死之。
【问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答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癫疾阳盛病也,故阳脉盛而实者,不离于死,阳虚阴和,故可疗也。
【问曰:消瘅虚实何如?答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死。】
脉实又气多血少,病虽久,可疗。其脉悬绝,血气俱少,又脉坚病久,不可疗,当死。
编者按:死字《素问》无。
【问曰:虚实何如?答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足寒,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是也。】
气虚者,肺气虚也。脉虚,故足寒,寒为气逆也。秋时肺王,肺气虚者为死,余时肺气虚不死。如有肝气虚,肝气逆者,足逆冷当春时肝气王时虚者,为死,非其时为生。如此,余脏以为例也。
编者按:足寒《素问》作者足寒也。
【问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答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下则阳虚阴盛,故手足冷也。上则阴虚阳盛,故头热也。春之时阳气未大,秋时阴气未盛,各处其和,故病者遇之得生。夏日阳盛阴格,则头热加病也。冬时阴盛阳闭,手足冷者益甚也。故病遇此时即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