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吴郡志[标点本] » 吴郡志[标点本]全文在线阅读

《吴郡志[标点本]》吴郡志卷第三十六

关灯直达底部

郭外寺五

兴福寺,在常熟县西北九里。唐《寺记》云,始于齐始兴五年。按:齐无始兴年号,但有延兴、中兴二号,皆止一年,流传之误如此。既是唐碑,姑存之。即常建题诗处。

《再修功德记》:

此寺始自齐始兴五年,因邑人郴州牧倪德光舍居第置之,是禹大慈寺。至梁大同三年,改为兴福寺。自为邑为寺,历陈、隋四代,迄于我唐甲辰岁,逾三百年。会昌末,释教中圮,僧难聿兴。武宗斥去浮屠,法兹寺在毁拆数。大中践祚,再恢释教,俾饰伽蓝。先是,大檀越主吴兴钱公某、吴郡顾罕、汝南周坦,与彼亲友兼募信士,助修塑像,添建殿堂,奂赫垂芳,传之不朽。以隽侨居是邑,废之兴之,耳目相接,俾书其事,有愧斐然。

时中和四年六月五门记。

李湛:

云门十里长,殿塔明朝阳。

半夜风雨至,满山松挂香。

清猿啸远树,好乌呜虚廊。

尘土斯可濯,胡为语沧浪。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僧皎然:

秋风落叶满空山,古殿残灯石壁间。

昔日经行人去尽,寒云夜夜自飞还。

寿圣院,在常熟县西十八里。梁大同十二年,置为顶山惮院。治平四年,改赐今额。

钱藻《顶山瑞石庵记》:

顶山之巅,直上绝险。怪篁奇木,阴森郁翠之中,有瑞石峭拔,不可穷极。而龙母之冢,神龙之池,环窟其方。邑民祷让水旱,曾不告召而千里毕至。明道纪元之初,浮层守常者,能默诵《妙法莲华经》,邑民陈氏屋其下为庵,召守常者持事之。自是攘祷必应,福在一方。守常死,庵其下者不得其人,则让祷不效。水旱相仍,嘉生不遂,邑民以为戚。迨今治平丙午,县大大向侯因民之欲。命僧惠安拯废举坠,益广其方,以起民人岁时祈祷之诚。夫穷岩绝境,龙神之窟宅,足以为一方之福。遇人而兴,其信诚之应效,盖不可轻已。神之为灵,尝阴寂无形,不可得诘。而若依人以为报,其能不逆民之心。以严香火之地,以致诚于阴寂不可诘之间,而为民取福善之应。盖亦贤于无所用心,而欺合以悖人者之为也。

丁未春正月,承奉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充秘阁校理、通判秀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钱藻撰。

陈于《新瓮顶山路记》:

常熟居海滨,地无大山。县依山之阳,是为隅山,以濒海之隅也。又名虞山,以昔人虞治于此也。山北行九里,是为破山,以斗龙破山而为涧也。又北行九里马顶山,又北行六七里为小山。山之南北相距,才三四十里,名已不一矣。又合而名之,或曰乌日山焉。县人往还,以舟航为安。向视道路,无不劳苦者。自县至破山,即有兴福寺。又至顶山,即有顶山寺。其路随山,山皆砂石。人迹不频,则榛卉为之莽。云雨暴至,则泥潦为之涂。昔之僧于兴福音,悼〔惮〕其如此,累甓以瓷之。然自县之北门,以至兴福之寺门而已。因仍持久,未有以动心者。今顶山中峰庵主怀素,始自破山之双塔,瓷之以抵顶山之寺门。

兆于熙宁八年之孟春,成于元丰二年之手夏。虽以坚为之心,感向化之人,而必更五年,方即成功。古之治田,浍上有道,川上有路。而道路不除,当责于任事者。虽州县之吏,时有锐意临之,而后或无成,亦又有其意,而不得自任以为责者。今怀素非徒能甃路而已,又能建双石塔以镇交街之街,开四石桥以济往来之阻。是能为县官之未为者,而以佐县官之不逮。吾其可以无书?

元丰三年三月日,文林郎、试书省校书郎、守县尉陈于记。

广安寺,在常熟县东一百里直塘,旧名宝林寺。淳化二年晓师萄建。

寿圣晏安禅院,在常熟县东北六十里许浦镇。始自陈朝祯明元年。皇朝治平四年十月,敕额为寿圣晏安禅院。绍圣二年,僧智通始建钟楼,次以浴室廊藤,阶砌鼎新。

永安寺,在常熟县东北七十里。兴于乾元间,咸通二年,易其幢塔。显德中,得州符而鼎新之。

灵宝寺,在常熟县东南涂菘一百二十里。

净居弹院,在常熟县西北八十七里,旧尊胜禅院也。始于梁大同二岁,唐会昌废。大中初,诏复天下精舍,院复兴。广顺中,钱氏有土,仆射陈满悯其隳陋,首出己财,集群庶同作佛殴。其后始获禅子尧锄荒以广其地,端径以辟其门。圣宋咸平六纪,遍募豪族,以重新之君。

李湛《游顶破二山净居院》诗:

入门松桂深,清气生人心。

霞影迷窗绮,花光照地金。

微风起层阁,初月升高林。

中夜魂自健,满空钟磬音。

净惠禅院,旧仁王禅院。《旧经》无,今据碑修入。原在西北隅七十里。

***

圣像院,在常熟县陆河。

僧仲殊《记》:

生民之欲者。富与贵而已。富贵知道德,称为君子。君子所居,乡党归之。是故博施济众,君子之所职也。率人为善,君子之常分也。在西方之教,谓之居士。长者乃利益及物,因以为氏。故释迦如来号刹利氏,谓利益所及一刹上耳。中国有大圣人作,自太祖皇帝至今,天王推原,开辟以来,未有太平如此之盛(也)。教化隆侈,天下富乐,此屋可封,余力闲暇。人人得以讲性命之宗,究死生之本,览罪福之要。互相劝饬,思所以因教而达于道。夫三教之用,虽趣尚各异,要之为善,其揆一也。佛法之盛莫如姑苏,白沙又居其上游。附海膏腴,地力十倍。朱君肱承父业起家,称为右族。父某,天资好善,尝游陆河圣像院。观大殿摧圮,首施家财,募众兴功。嘉祐八年夏,绩用成就。

熙宁初,再造佛像,未毕而终。君能追诵先志,绍圣三年工毕。刻石作记,以告后来。

绍圣四年十月,霅川空叟僧仲殊记。

吴江县双林禅院,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昔倪林里有寺,因湖涨圮坏,儒林里始兴建招提。倪林之人,讼于有司。时郡将曹公琼以其事上于朝,遂谓之双林。

报恩禅院,在吴县东北二十五里。唐大中年,顾文通舍甲第而创为精舍。释迦大殿,岁远屋弊。庆历间,沙门圆窘等重建。

法喜寺,在吴江县东九里。后唐长兴元年,统军趟君之倡也。始曰崇福,本朝更赐今名。

应天禅院,在吴江县西南一百里。

僧昙义《记》略云:

唐大中七年岁癸酉,里民沈揆舍庄第营之。迄乾符二年乙未岁,刺郡者始以状闻,诏下赐今额。周显德二年,岁在乙卯,始建殿宇,始立貌像。香炬钟梵,蔚为道场。年里绵涉〔渺〕,名存实亡。大宋咸平五年壬寅岁,超师进道之外,慨然缮葺。市木召匠,运斤畚土,不历数稔,壮丽宝坊。

大中祥符四年辛亥岁,重建正殿,巍巍大壮,屹若山立。金碧丹喽,焕赫显敞云。

无碍院,在吴江县松江之上。

孙觌《普贤应梦记》云:

西方有圣人,悬隔山海,在中州千万里之外,累数十驿不能通。而学道之士,秉心端严,不入诸相。一念瞥起,造抚四海于俯仰之中矣。予尝过松江无碍院,兵火凋残,寺之入于草莽者十九。独有普贤一堂,像设中峙,丹青轮奂之饰炳然。余问其故?僧曰:邑人宋邲者,营筑此堂,为公媪追福之地。梦一大士,戴华冠,被珠珞,乘白象,手执如意。而翁媪导其前,神清安隐,萧散如平生不见,留滞溟莫幽阴之态。既寤,叹曰:此普贤菩萨也。于是敬信之心,日以精进。又图其像于家,事之益虔。道俗咸共瞻仰焉。

余闻维圣人而后知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人子念亲属绩之后,影向昧昧,然不知其所之也。归依佛祖,涕泪请救。援之火宅,为清凉山。出之苦海为极乐国,解六结为解脱门,破十习为无上道。诸佛赴感,示现神通,起幽作匿,捷逾向报,无可疑者。答曰:如是,请书其末。

绍兴二十年岁在庚午三月望日,晋陵孙觌记。

永福院,在吴江县,地名八赤。

李杼《记》:

累土画沙,童子戏也,皆足以成佛。况乎运心广博,勤苦功用。以是因缘而作佛事,利益一切众生。则佛之道。岂难成哉!平望之北二十里有墅焉,曰八赤。前俯洞庭太湖,旁连震泽甫里。鱼稻之美,商旅舟楫之所趋会。居处聚落,殆且百家。其民淳而乐业,日以迁善。农夫合耦以相助,几于上古之遗风。旧有精庐,中更煨烬,仅存遗址。比丘宗润即其所处,为接待院。延伫四方云水之客,若见若闻,皆争舍施。贫者出力,富者出财,巧者出技。皆舍所爱,及诸结集,讫用有成。三门、方丈堂宇、庖湢,皆易新之。严丽洁精,具足众妙,为往来者骇心动目之观。序其实以告,具石请记之,为书其略云。

绍兴二十一年八月日,右承议郎、差权通判秀州车州、主管学事李杼记并书。

殊胜院,在吴江县,地名平望。

草创于崇宁间。时承相奎乐趋朝,道由平望。因观寺僧书《华严经》,僧以寺额为请。蔡问书经至何品?僧云:至《殊胜功德品》。蔡笑曰: 

“当以殊胜为额。”已而蔡当轴,遂得“殊胜”敕额。

寺有僧,诵《金光明经》,深得三昧,日课至百部。人窃疑之,僧有顷云:我诵《光明经》,自得三昧力。举起便周圆,何用高声觅。一日三百部,日轮犹末昃。见者总生疑,我自心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