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樫原辰郎
宫崎骏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迷。不过大塚康生才是日本动画界的军事迷鼻祖。
就动画中的枪支车辆的写实度而言,大塚要比宫崎更胜一筹。
大塚在电视动画《鲁邦三世》的草创阶段便参与了制作工作。据说他曾在策划案中写道:“我不认可‘车’这般笼统的概念。在我的作品中,只有奔驰、科罗娜(CORONA)[1]、蓝鸟(BLUE BIRD)[2]这样有固定的名字与形态的商品。它们既是商品,也是机械。”不久后,由大隅正秋担任总导演、大塚康生担任作画导演的《鲁邦三世》正式登陆荧屏。主人公鲁邦使用的武器是德国枪械公司卡尔・瓦尔特(Carl Walther)出品的名枪“瓦尔特P38”,他的爱车也是德国产梅塞德斯奔驰SSK。此前的日本动画主角决不会使用如此真实的机械产品。鲁邦明明有法国血统,为什么偏爱德国产品呢?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大塚偏爱德国产品吧。顺便提一下,对《鲁邦三世》产生巨大影响的“007系列”的主人公,超级间谍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用的是瓦尔特PPK。起初,邦德用过意大利著名枪械厂商皮埃特罗・伯莱塔有限公司(Pietro Beretta)的手枪,但不久后就换成了瓦尔特。007爆红之后,世界各国开始争相拍摄间谍影片,其中最具人气的系列莫过于《秘密特工》[3](The Man from U.N.C.L.E.)了,这部片子的主人公所使用的枪械也是经过改造的瓦尔特P38。
且不论瓦尔特的口碑到底有多好,反正拜鲁邦所赐,瓦尔特P38在从没接触过枪支弹药的日本小学生中迅速打响了知名度。加藤一彦的原作中并没有对枪械做出精细的描写,看不出鲁邦用的是哪种型号的手枪。因此,瓦尔特P38的脍炙人口绝对是大塚的功劳。
在成为动画师之前,大塚曾是一名缉毒官,经常接触枪支,所以他在制作动画时才能描绘出如此真实的武器。
后来,宫崎骏从大塚手中接过了《鲁邦三世》系列。大隅和大塚打造的鲁邦世界比较“酷”,更适合成年人观赏,而宫崎骏在作品中加入了许多适合青少年观众的娱乐元素,但在机械方面,他忠实沿用了大塚的设定。
提起宫崎骏笔下的鲁邦,大家都会联想到他的坐骑“菲亚特500”。其实它本是大塚的爱车,宫崎骏本着娱乐精神,将它画进了作品中。起初由鲁邦驾驶的奔驰SSK则被五右卫门一刀两断报废了,自此再也没有出现在屏幕中。据说这是因为奔驰SSK的外形比较复杂,作画难度太高,除了大塚,无人驾驭得了,所以制作组才用了苦肉计,给鲁邦换了一辆车。
在后来制作的动画电影《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中,菲亚特500始终活跃在大银幕之上,东跑西驰好不热闹。虽然大塚也参与了这部电影,但宫崎骏对这辆车的细致刻画也算是写给大塚的一封“情书”了,毕竟大塚是他刚进东映动画时的顶头上司,也是长久以来与他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按理说宫崎骏才华过人,不至于画不了奔驰SSK,不过仔细想来,SSK的风格比较复古,的确不太符合宫崎骏的口味,反倒是线条圆润的菲亚特与他的作画风格更搭配。况且SSK是高档车,而菲亚特是公认的平民车,想必这也是宫崎骏选择这款车的原因之一。
虽说大塚与宫崎同在东映动画工作,但两人的年龄相差将近10岁。无论是制作动画的语法,还是对枪支、车辆或坦克等机械的喜好,宫崎都明显受到了大塚的影响。
其实,宫崎骏并不执着于机械与兵器的写实度。他的线条弧度非常明显、圆润,即便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机械,也会瞬间变成“宫崎世界的居民”。
只有在现实主义与稍稍偏离现实之间的灰色地带,宫崎骏才能发挥出他的全部潜能。
我想借此机会给大家推荐一本大开本的书——《宫崎骏的杂想笔记》,其中收录了宫崎骏在1984年创刊的月刊模型杂志Model Graphix上刊登的不定期连载,包括他亲自绘制的插画、漫画与随笔,是一本如假包换的笔记本。
Model Graphix是月刊模型杂志Hobby Japan(主打枪支模型与手办)的员工自立门户后创办的杂志。它的开本比Hobby Japan更大,强化了视觉效果,目标年龄层也比Hobby Japan更高。
Model Graphix的创刊号中有《风之谷》的特辑,宫崎骏的连载也是从这一册开始的。卷头彩页的主角是日后因加入“小猫俱乐部”而一炮走红的偶像艺人岩井由纪子。她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位得到官方认可的娜乌西卡扮演者。照片中的她手持长枪,摆出帅气的姿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还在另一册的卷头彩页中扮演了《捉鬼敢死队》(Ghostbusters)中的角色。不久后,小猫俱乐部红遍全国,而她也成了备受追捧的明星。我后来才知道,她的亲姐姐就在Model Graphix的编辑部工作。
由此可见,早在Model Graphix刚刚创刊时,宫崎骏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本人也是这本杂志的忠实读者,更是不折不扣的模型爱好者,所以他才能在这本杂志上随意发挥想象力,想到哪里画到哪里。
连载的第1期题为《无人知晓的巨人幺弟》,故事发生在虚构的国度“波士特尼亚王国”,插画与随笔围绕着该国的空军展开。此次连载描写的飞机虽为想象的产物,但又与德国制造的容克(Junkers)G38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设定虚实交织、奇妙无穷。标题中的“巨人”指的就是“容克”。
连载的第2期描写的是潜水舰。其中提到的两艘潜艇——“莫尼特号”(Monitor)与“梅里麦克号”(Merrimack)[4]——以及达尔格伦炮(Dahlgren gun)[5]都有历史原型,但宫崎骏亲手绘制的内部机械解剖图异常详细,也不知道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在连载的第3期,宫崎骏又将镜头转回了波士特尼亚王国。这一次的主角是坦克与陆军。不用说,画中的坦克出自宫崎骏之手。这架名为“恶役1号”[6]的坦克后来还推出了原创模型。
在这一期中出场的人物也非常重要。男主角像极了巴斯,女主角则是跟希达一般大的克蕾莉丝。而且,敌方的士兵全都是猪!
最关键的是,宫崎骏在文末手写了一段“广告”——“如果您想看这样的动画电影,那么请资助我两亿日元,再耐心等待一年左右,我便会呈上一部70分钟的天然色动画电影!”其实,《红猪》的创作灵感就来自这一期连载。由此可见,《宫崎骏的杂想笔记》就是他的策划案草稿。
《红猪》的原作是连载的第14—16期的《飞行艇时代》。后来它以单行本的形式重新出版,作者名则是“波鲁克・罗梭”。
先看《宫崎骏的杂想笔记》,再看《红猪》,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了。在这部作品中,既有真实存在的飞机,也有仅存在于想象世界中的飞机。主人公波鲁克驾驶的Savoia S・21实验战斗机是虚构的机型,但他的宿敌卡地士驾驶的则是柯蒂斯(Curtiss)R3C-0的改装版,后者是存在于现实中的真飞机。
不过,宫崎骏笔下的飞机以水上飞机居多,飞行艇也不例外。水上飞机不仅能在陆地与天空行驶,还能在水面降落,像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是一种海陆空三栖的机械(可惜飞机不能在陆地上高速行驶)。也许只有水上飞机才能承载着宫崎骏的梦想肆意翱翔吧。
在将“杂想笔记”整理成书时,宫崎骏在序言中写道:“本书没有丝毫参考价值。”换言之,他也很清楚自己所描绘的并不是实际存在的机械,而是空想的产物。大塚则一心想要在荧屏上再现瓦尔特与奔驰的缜密细节。这便是两位动画大师的区别所在。《宫崎骏的杂想笔记》的卷末附有大塚的点评。他提到,这个连载就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之下诞生的,这对始于东映动画的“机械迷组合”果然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搭档。
[1] 丰田的车型。
[2] 日产的车型。
[3] 美国古董间谍剧。
[4] 这两艘潜艇都参加了1862年的汉普顿锚地海战。
[5] 一种前装滑膛炮。它的明显特征是外形像啤酒瓶,那是因为设计上需要,在压力最大的部位使用了最厚的金属。
[6] “恶役”在日语中是“反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