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全文在线阅读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为乱世难民找到生存之路

关灯直达底部

浙东观察使刘汉宏虽然官运亨通,升任了义胜节度使,却是一头有勇无谋的笨熊。他雄心万丈,却才能平庸,与杭州刺史董昌交战四年来每战必败。老天爷似乎为了捉弄他,偏偏给他制造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对手——董昌手下的大将、都知兵马使钱镠。这钱镠用兵神出鬼没,总是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以区区一个州的兵力,抵抗着浙东七个州的进攻,而且游刃有余,渐渐将刘汉宏的强大兵力和雄厚财力消耗殆尽。到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刘汉宏只剩了一副外强中干的空架子。

不久,钱镠便用计攻下越州,刘汉宏弃城而逃,率领着残兵败将一路向南溃退。当他的士兵与钱镠打仗时,人人草包,但抢劫老百姓一个比一个穷凶极恶。他们从越州到台州(今浙江临海),一路烧杀掠抢,将沿途的人家洗劫一空!

苦命的百姓哭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唯有携妻带子,背井离乡,四下逃难……

 

布袋和尚望着蜂拥而来的难民,除了在岳林庄的路口设立一座粥棚,为过往逃难的人们施舍一碗稀粥之外,再也无计可施了——附近已经没有可以修筑大堤、围海造田的地方。就算还能造田,也是远水不解近渴,无法救济眼下这成千上万的流民。

他感到很惭愧。作为一个佛弟子,眼看着无辜受难的人们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自己却无能为力,他的心如同浸泡在海水里一样苦涩。他用禅杖挑着那只布袋,漫无目的地在岳林庄后面的山野里经行。

 

苍山如黛,残阳泣血,

流浪儿踯躅暮色,

叹一声犹如呜咽。

风声凄凄,海潮瑟瑟,

断肠人沦落天涯,

怎一个苦字了得!

 

不知不觉,布袋和尚已经接近了山顶。这里是那位智慧无边的神秘老僧神秘消失并遗留给他这只布袋的地方。

像是冥冥中有什么昭示,他几乎是本能地向老僧插禅杖的山顶望去——

于是,夕阳西照下,一株小小的松树蓬勃如火炬,燃烧在他的眼睛中。他不敢相信,那光溜溜的大石头上竟然能长出一棵活生生的松树!

他趋步向前,豁然发现,这株松树居然就是当年无名老僧插在这里的那根禅杖!

虽然它已经生长出了枝条与针叶,但树干的形状,分明就是那禅杖的模样。

犹如一线金色的阳光穿透了满天的乌云,布袋和尚心中灵灵明明,他双手合十,向天空之中喃喃说道:“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礼敬三称之后,他开始采摘小松树上那些又细又长、明显与众不同的奇异松针。他手里不停地采,嘴里循环往复地念着准提咒:

 

南无飒哆喃 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 怛姪他 唵 折戾主戾  准提娑婆诃 南无飒哆喃 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

 

他将树上所有的松针全部采摘了下来,装进他的布袋里,向山下走去。

夕阳已经坠落西山,大地一片苍茫,唯有远处的大海涛声依旧,犹如一个孤苦的魂灵,向弥漫的夜色倾诉着什么。

布袋和尚扛着他的布袋,悄然来到海边,撩起长衫,一步步走入松软的泥水里。他打开布袋,一边往海涂上撒松针,一边念起了那个曾经在撒黄沙时用过的神奇的慈氏咒语:

 

那谟 婆誐缚帝 舍 吉也 母那曳 怛他 誐多野……

 

几天之后,那些经常赶小海——挖小蛤、捉小蟹、摸滩涂鱼的人发现,滩涂上渐渐生长出一层青苔。它们或随着潮流漂浮,或植根在海床上,放眼望去,整个滩涂一片油光光的绿色。

人们只知道淡水里会生长颜色青青的地衣,何曾见过海洋里面长出过青衣?这是究竟是什么变故?

正当人们不知如何是好,布袋和尚在海边出现了。他扑通扑通趟着海水,兴高采烈地在海涂上采那些地衣植物。看他那手舞足蹈、喜形于色的样子,好像是捡到了什么宝贝似的!人们不禁好奇地喊叫道:“布袋师父,那是什么东西?你采那些青衣干什么?”

布袋和尚双手忙个不停,像是无暇回答人们一样,直到人家再三询问,他才说道:“这不是你们常见的淡水青衣,而是珍贵的海苔。”

“这些海苔看着毫不起眼,有什么可珍贵的?”

布袋和尚总算直起了腰,手里举着一把海苔对大家说:“地上的香菇,海里的苔菜,都是人间难得的美味佳肴。把它洗净,或者做汤,或者用开水烫过之后凉拌,味道鲜美极了!”

有人不大相信,说:“这海苔与青衣没啥区别,嚼起来一定没滋没味。”

这时,布袋和尚已经采了一大把海苔回到了岸上,他说:“你们若是不信,可以跟着我回岳林庄试一试。到时候,只要你们闻闻味道,恐怕会把舌头都咽进肚子里!”

本来就十分好奇的人们,早已被他引逗得欲罢不能了,便浩浩荡荡地跟随他而去。布袋和尚在庄里的厨房忙乎了一会儿,果真端出了一大盆凉拌海苔。他把一双双筷子发给人们,让他们都尝尝鲜。然而,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尝试第一口。布袋和尚一笑,自己首先夹了一大筷子,嚼得有滋有味。于是,大家就跟着小心翼翼地尝试一点点。品尝过第一口之后,都感到味道十分独特,既有海产品的鲜美,又有山珍的醇香。人们不禁食欲大动,三下五除二便将一大盆海苔抢了个精光。

几乎是同一天晚上,岳林庄附近几十里的广大海涂上,都生长出了大片大片的海苔,绿油油、青光光,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些无地可种、无业可就的难民们纷纷赶海采海苔,除了自己吃,还拿到集市、内陆去卖,换回一些粮食。布袋和尚告诉大家,鲜海苔可以一丝一丝晒干,做成苔条,这样就可以长期储存、长途贩运了。

从这时起,那些丧失了生活资本的难民们,只要凭着自己的辛劳,采海苔、加工海苔、贩卖海苔,就能找到一条生存之路。于是,这些毫不起眼的海苔,养活了成百上千流离失所的人。

从此,海苔成了浙东名产。到清朝时期,小小的海苔被皇家纳入了贡品行列,每年都要专程送往遥远的北京,供皇帝品尝。

说来也怪,中国海疆辽阔万里,大大小小的滩涂多得不计其数,可是盛产海苔的地域屈指可数,而且其他地方出产的海苔品质,根本不能与象山海苔相提并论。

 

一年一度的春节将近,岳林庄附近的乡亲们记起了大肚子庄主一年来带给他们的种种好处,于是都不约而同地来到田庄,请布袋和尚到家里吃顿斋饭,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上百户人家你也请,我也约,庄主的肚子再大,也无法都去吃个遍。何况,僧人过午不食,不能供晚斋。离过年只剩下十几天时间了,也就是说,布袋和尚最多只能到十几户乡亲家去赴斋。于是,每天中午,人们为了将他拉到自己家吃饭,有的拽胳膊,有的抱腿,你争过来,我夺回去,布袋和尚差点被“五马分尸”!

这一天一大早,陆陆续续有八户人家前来岳林庄请布袋和尚。而他竟然一家也没拒绝,一一都答应了下来!到中午的时候,布袋和尚如何同时到八户人家赴斋?莫非有分身术不成?

那些得到布袋和尚亲口答应的人家,都感到自己十分幸运,连跑带颠地回家准备斋饭去了。和尚不吃荤腥,庄户人家喜欢的大鱼大肉派不上用场,所以那几户人家前前后后都到一家豆腐房打了豆腐。能将布袋和尚请到自己家里,是一件十分长脸、十分荣耀的事,所以他们不请自说,都声称打豆腐是为了给布袋和尚设素斋。

卖豆腐的小伙计既奇怪又纳闷:你布袋和尚一个人,如何能同时到这么多人家吃斋饭?

然而,到了那天,那些人家以请布袋和尚赴斋的名义,前来造访岳林庄。但他们全部扑了空。布袋和尚呢?大肚子庄主呢?那个神奇的活佛呢?早已没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