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真诠 » 真诠全文在线阅读

真诠卷中

关灯直达底部

按:仙道中衰,正法不振,邪说盛行。初机之士,未知所趋,进而求之人,则真师难遇,以盲引盲,同入火坑。退而求之书,则枝叶蔓延,穿凿日甚,真乘易隐,旁门充塞,遂使进退无据,茫然沮止。亦或轻信妄为,殒身丧性,深可悲悼。今为之扫开陈腐,辟所未辟,使后人豁然知彼为讹谬,此为的切。洞然分晓,从何入手,从何归宿,庶几可以少振宗风,大障狂澜矣。见精神而久生之道。〉

张紫阳曰:还丹之道至简至易,如此○而已矣。

俞玉吾曰:○者何易之?太极是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基。此造化之妙,道之自然者也。

张三峰曰:太极者,虚无自然之道也。两仪者,一阴一阳也。太极者,元神也。两仪者,精气也。太极者,丹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夫太极即无极,又谓之太易,即是父母未生前面目也。太乙含真炁,则二气未判之称,太初之境界。

颐真子曰:形不能生形,生形者非形也,气也。气不能生气,生气者非气也,道也。又云:形之万殊,化而不留,惟气之一者不变。夫气之不变者,殆有所以不变者存。

〈按:仙道虽不外阴阳五行,然阴阳五行非太极则不能自运。太极者,阴阳五行之纲也。苟欲运吾身之阴阳五行,切忌在阴阳五行上着力,须向去太极上用心,做父母未生以前功夫,则阴阳五行不求运而自运,此提纲挈领之玄旨也。若迷迷焉,以运阴阳五行为事,则阴阳五行非人之智术所可运,作用一差,变怪百出,阴阳五行卒,不可运,而死不旋踵矣。〉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按:大丹固是取法造化,然非一一比拟而为之也。古之人心与天契,动与道俱,则其一身之气运,自然与天相合。若以今世市井尘俗之心拘拘焉,比拟造化之迹以求大丹,则未矣。

或问曰:‘何为炉鼎?’李淸庵曰:‘身心为鼎炉。丹书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干,心也;坤,身也。今人妄向外面安炉立鼎者谬矣。’

〈按:炉鼎者,此身心是也。夫修炼必有此身,然后神气可以依附而不散,功夫有所凭借而可施。所谓借假修真是也。天下之器能盛贮品物,而烹链之,使其变化于中者,惟炉鼎为然。故关尹子谓之釜,后变为炉鼎,以此喻身,可谓巧而切矣。《参同契》所载内炉外炉之类,异名尚多要其义意,亦不越此。故俞玉吾曰:‘丹法以太虚为炉鼎。太虚之中,自有天然妙用。’夫太虚则无我、无人、无内、无外,何炉鼎之足言?玉吾盖借其近似以立论,非本意也。〉

《中和集》曰:干宫交姤罢,一点落黄庭。

〈按:‘一点落黄庭’,毕竟落在何处?殊不知修行人,只要去交姤,神炁不必要问他下落,为他自有下落处也。医书云:‘水糓入胃,胃乃受之。’游泆精气,上输五脏,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当其输时,自然上下五脏膀胱亦自然受其委输,不须人为之安顿也。身中真气一升一降,升至于天,降至于泉,从本源生,还归本源,亦自然有个栖泊处,何须人想见其所,预为之地以安顿之哉?〉

《参同契》曰: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流布,因气托初。

〈按:人之生也,固以父精母血凝媾成形。然其所以生者,实天地元和之气也。使无此气,虽有精血,不能成物。可见元和真气,是有形之根柢,生身之处也。人未生时,受此元气,便能从无生有,而长育此身。然则今日即此元气而烹链之,岂不能长生久视,脱胎神化耶?〉

抱一子曰:太乙火符,修炼金丹,只链二物。二物者,精与魄也。寥阳老师在冲虚观普说曰:‘总来大众且道修链,为何要以黄芽为根。大众人身中元气,日日发生,只为不知保养,故被二邪侵削。何为二邪,风寒暑湿,乃气之邪;喜怒哀乐,是情之邪。此二邪,为元气之贼,日夜攻伐,所以元气薄弱,遂至死亡。古仙知道保命在留得元气住,只没奈他容易走,作何惟是元精方能留得他住,所以立修链之法,教人升元精,保元气,合做一处,至坚至固,不耗不散,禁得二邪攻伐,然后能长生久视而不死矣。张紫阳曰:精实于内,而气融之,随气上升,为真铅者此也。

〈按:上二仙所云,此修丹所以用元精之旨,后所指乃元精之用也。〉

张紫阳曰:用精用元,精非交感,淫泆之精。

〈按:‘元精’与‘淫泆之精’,本非二物。凡人未交感时,身中无处有精。医书云:‘肾为精府。’又云:‘五脏各有藏精。’其实并无有精停泊于其所,盖此时精皆涵于元气中,未成形质。惟修道家能萃会元气,而醖酿之。不因交感,此精自生。故名元精。常人不知醖酿,不能取此精而用之,而元精亦不能生。惟男女交感,此元气化而为精,自泥丸顺脊而下,至膀胱外肾而施泄,则此精即是渣滓之物,而为交感之精矣。自其生于真一之中则为元精,漏于交姤之际则为淫欲之精,其为元气所化则一也,岐而二之,谬矣。〉

紫阳真人曰:元气生则元精产。

〈按:胡混成曰:‘聚先天祖炁,以为药物。’夫先天真一之炁,混于杳冥恍惚之中。仙家惟取此炁交链成丹,谓之真种子。盖太乙含真之炁,乃天地未判混融之炁,身中元气之交会也。元炁生而后元精产,乃身中一阳生之时也。精炁只是一物,言炁则精在其中矣。此施肩吾所以说炁是添年药也。〉

俞玉吾曰:大丹之道,惟一味元和之气,以盛其变化。紫阳真人曰:保元和者,莫先于去情识。

〈按:凡物不生于夏秋冬,而生于春者,和也。人惟无情识,则其气和,气和则融畅滋息,而天地之和且应之,岂有不能长生?今人日用之间,六欲七情之感,激乎其中,则其气之所发,飘忽震荡,勃郁沉结。譬如天地忽冷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