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藏经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
宋 净源编叙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
晋水沙门 净源 编叙
大首楞严经者。乃九界交归之要门。一乘冥会之妙道也。征诵咒则六时围坛。辨证果则百日宴坐。虽事仪而冲邃。实理观以融明者也。若夫修三观而均七大。黜魔境而历圣位。则近古章句。亦云备足。景佑初。(净源)忝授斯经於长水疏主。暨缙云尊者之门。虽学以植其志。思以笃其道。而唯务节录奥义。编述钞文而已。至若结界持咒之宏规。铨次礼请之懿范。则未暇执笔也。熙宁四年。讲道于青墩宝阁兰若。诲人之余。历观长水孤山诸疏。金衡闻熏等钞。博采坛场之量。遐求敷设之仪。刊修恳愿之功。缉缀忏罪之要。并皆考文责实。条析异同。亦酬门学(宗礼)之再请也。然则丽藻鸿辞。大有惭於前喆。而迁善远罪。亦无愧於后昆云耳。
修忏法仪。略明十种。
一者。坛场方轨。 二者。启请贤圣。 三者。供养观门。 四者。称赞如来。 五者。礼敬三宝。 六者。围坛诵咒。 七者。涤业规品。 八者。忏悔发愿。 九者。旋绕念诵。 十者。析通观法。
(若夫净身方法。备如圆觉行愿二本忏仪。愿诸学者。详而观之。禀祖训焉)。
坛场方规第一
昔者吾佛大圣。以中人之过易生。惟其静也。可以制诸本。於是梵剎坛仪。多附于深邃岩谷。幽僻林泉。既与居民相远。扬扬之尘不惊。辚辚之车不来。情伪无以动其心。是非不得交其意。心意既静。庶几进道耳。今经之建坛也。此於既无雪山白牛。准经。但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以旃檀。沈水。苏合。熏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鸡舌(香名出处。具如续汉书。并异物志)。以十香。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国语云。坛之所除地。曰场)。方圆丈六。为八角坛(郑玄注礼云。封土曰坛。封者。起土界也。谓先除地为场。后取黄土。和香为泥。於场上。以泥涂起。令成坛相高低之量。随供具之多少。可以意取。古人以一角二尺。二八十六。为一丈六。集解谓其太窄。当取径有丈六。如方等行法。亦令作坛。纵广一丈六尺耳)。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或以木刻莲华用金银薄贴之。亦从所宜。仍装饰函子。盛首楞严经。置於莲华之前)。华中安钵(或绀色。白色瓷钵亦通)。钵中先盛八月露水(余时但盛净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沈水。无令见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於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旧云白茅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於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享献也或作飨)。令其四外。徧悬幡华(供圣之物随方有无。有须尽求。当须日日尽力供养。以希冥助。如力不及。听从初日至终。率己长财。以伸竭诚)。於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於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荼利。与毗俱知。四天王等。频那夜迦(翻梵从华。义见诸文)。张於门侧。左右安置。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於初七日。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於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徧(诵咒数仪。见下文)。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柰耶。先有愿教(具如金衡钞文)。第三七中。於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乃至。从三七日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建坛。并修方便正修。并宜六斋日建首。礼诵仪谓。若尽依教文。立坛致敬等。实为难事。但随方所辨。量力而行。理应无咎。然则去圣踰远。遵教弥寡。苟待缘具。方成礼诵。则使未习。望涯自绝。斯言有征。吾尝取之。特注于兹。将告来者)。
启请贤圣第二
(圆通忏主。本证妙觉。号正法明。迹居补处。名观世音。造修者。初入道场。称念尊号。旋绕一匝。至坛场前。或法座前。敷尼师坛。正身伫立。发殷重心。恭请三宝。虽诸佛贤圣。无所不在。若不虔诚。礼请无所感降。故此经云。於初七中。至诚顶礼诸佛菩萨罗汉。乃至十方如来。一时顿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於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瑠璃。今应一心慎勿散乱。五体投地。三处翘耸。心存目想一切三宝。主忏者。首唱云)。
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三宝(总礼三宝一拜。互跪执手炉。烧众名香。恭请贤圣。或独自修者。除初四字。但顶礼三宝。依圆觉忏仪。皆先请。次供养耳。然仪文请卢舍那者。以坛场中张其形像。疏中亦云。灌顶部者。彼有五部。此当其一。毗卢为主矣)。
一心奉请。南无大道场经。灌顶部主。理智圆融卢舍那佛(三请一礼。下皆仿此)。 一心奉请。南无顶光宣咒释迦文佛。同示六根轮回解脱微尘诸佛。 一心奉请。南无当来下世弥勒尊佛。东方阿閦。西方无量寿。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奉请。南无佛顶光聚。无上宝印。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及十方一切真净法宝。 一心奉请。南无密持神咒文殊师利菩萨。入真三昧观世音菩萨。同说圆通二十四圣。权实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常随心咒金刚藏王菩萨。将求密义恒沙菩萨。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发挥妙教阿难尊者。启明性相满慈尊者。尽楞严会中。一切声闻缘觉贤圣僧。 一心奉请。南无至诚发愿。保卫行人。梵释四王。天龙八部。日月天子。诸宫星曜。风雨神等。及此境内主执鬼神。此所住处。护道场神。守正法者。一切贤圣。
(此一位。但三请。不应作礼。俗众无妨)。
供养观门第三
(准经。以钵盛水。安诸华叶。与大三昧海经。以手擎献草木之华。其文大同。近人修忏。多献彩华者。盖值霜雪时耳。余时依经求之。奉献三宝。应当摄心仰想。诸佛三乘圣众不违我请。於其自住三摩地中。不起三昧。慈悲应感。赴我机缘。畟塞坛场。徧虚空界。知见我等观想供养。声德者。秉炉唱云)。
是诸众等。各各互跪。严持香华。如法供养(至此停唱。以手擎华。应拟想默念云。诸佛净法身。功德无有量。不住亦不坏。湛然而常安。我所执香华。皆从草木生。奉献於诸佛。持此想供养。发身诸毛孔。令一一毛孔。出无数香华。愿供一切佛。化成香华台。诸佛既受之。於十方世界。施为作佛事。还复成金台。住於我等前。想念已散华。复执手炉。口发诚言云)。愿此香华。徧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菩萨。声闻缘觉众。唯愿诸如来。镜交光影处。受此香华云。以为光明台。广於无边界。无量作佛事(上多依观佛三昧海经意。但添本经两句。以备坛仪。兼发次文。又前注中偈辞。一十八句。亦是彼经长行。今但撮略大旨为偈。欲使行人。默念仰想无遗耳。若自修。除是诸众等八字。余例此知。无量下一句。众皆接和。供养下七字。声德者自唱)供养已一切恭敬(起礼一拜)。
称赞如来第四
(既供养已。次整威仪。曲穷。同赞诸佛微妙功德。亦须观想明白。方得能赞所赞。如镜形影。重重相涉)。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护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剎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土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於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赞已。当述修忏之意。如别有所祷。当以实语。於此陈之)。
礼敬三宝第五
(既赞叹竟。应当一心。忆念诸佛真身。应物现形。如对目前。受我礼拜。又复应知。身心空寂。无有礼相。随缘影现。一一佛前。悉有此身。头面敬礼。准勒那三藏说。七种礼。清凉加三为十。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二唱和礼。高声喧杂。辞句浑乱。此二非仪。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五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徧。礼不可礼。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八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九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十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若据经文。至诚顶礼。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以疏义通之。即正辨第五第十。实通后八)。
一心顶礼。大道场经。灌顶部主。理智圆融卢舍那佛。 一心顶礼。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宣说神咒释迦文佛。 一心顶礼。同音宣示。解脱轮回。皆由六根。微尘诸佛。 一心顶礼。寄位四天。分形八相。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一心顶礼。东方阿閦。西方无量寿。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佛顶光聚。无上宝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一心顶礼。如来开示。修证了义。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及十方一切。真净法宝。 一心顶礼。密持神咒。兼询真见。拣选圆通。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从闻思修。入真三昧。妙契群机。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同说圆通。灭尘合觉。旋根归性。一切圣众。 一心顶礼。皆述修证。湛识循源。复大同本。一切圣众。 一心顶礼。常随心咒。金刚藏王菩萨。将求密义。恒沙菩萨。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楞严会上。示迹迷真。发挥妙教。阿难尊者。 一心顶礼。启明性相。满慈尊者。尽楞严经中。善超诸有无学声闻。并其初心。无量缘觉贤圣僧。
诵咒围坛第六
(举经结经。或依礼诵仪。但声音小异)。
经云。恒於六时。诵咒围坛(先标六时行道诵咒)。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徧(次释每一时行调徧数)。覆推此文。盖约初七日。围坛诵咒。而疏中谓。每一时。诵一百八徧。即正诵此心咒。是也。今造修者。不局十人。若於新岁之初。圣制之前。修兹忏法。或以七日为限。随意堪任。或遇三八僧徒既多。或於坛场法座之前。通诵咒文一徧(诵咒方法。具如慈云式师念诵仪。此文亦厉声诵之。令声不得有间)。咒辞如第七经(既礼佛已。次整衣趺坐。如安禅貌。唯声德者。互跪秉手炉云)。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三称已。次举经)
尔时如来。告阿难言。若诸众生。所有宿业。未除灭者。汝教是人。一心诵持佛顶光咒。此是如来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或诵一七。二七徧。至一百八徧。随时广略)。
跢侄他(一) 唵(二) 阿那隶(三) 毗舍提(四) [鞥-合+(白-日+田)]啰跋阇啰陀哩(五) 盘陀盘陀你(六) 跋阇啰谤尼泮(七) 虎[合*牛]都嚧瓮泮(八) 莎婆诃(九)(诵咒既毕举经者再互跪。秉炉结咒)
经云。若有众生。无始已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
菩提心无始已来所造诸罪犹如□□□□□□。罪无不尽。故须对三。宝前忏责先心。陈其所犯。上品罪者。方便心重。作时作已。三时皆重。心境相应。复是逆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作业数利。迷因谬果。不识於犯。又不识法。名为上品。言中品罪者。方便正作。二时心重。作已心轻。境重心微。又非三极。利而不数。不迷因果。名为中品。言下品罪者。前后心重。正作是轻。境与心违。又非出众之犯。数而不利。识法识犯。明信因果。名为下品。夫欲忏前三品。还有三种忏门。一者伏业忏。二者转业忏。三者灭业忏。所言伏者。依三乘局教悔。初四篇。但伏而不起。名之为忏。既经发露。本罪不增。无隐过覆藏等罪。应生不生。名之为伏。二转业者。以促时换长时。用轻苦偃重苦。於三恶道中若应受报。愿於今身偿。不入恶道受。此名转业忏也。三灭业者。必须观解明白。深发大菩提心。无始已来。所造诸罪。犹如暗室。忏悔正慧。喻若明灯。明灯一照。昏暗皆除。不以暗多。能拒灯也。迷因谬果。具造诸愆。佛性潜辉。故如暗室。发真慧火。事等明灯。灯起暗除。解生惑丧。业无不灭也。愿诸行者。推诸愆累。起心忏涤。存乎正慧耳。
忏悔发愿第八
(既知罪有三品。忏有三门。次端一心。正身威仪。虔敬互跪。烧诸名香。存想观音菩萨。无量庄严。眷属围绕。为忏悔主。如对目前。发露无量劫来。所造一切恶业。断相续心。更不复造。而以正慧。观罪性空。不在内外。敬发大菩提心。摧灭洹沙烦恼。应一心念言。我与众生。无始所作。一切罪障。惟愿三宝。哀愍拔济。顿袪恶业。翻作净因。身心齐空。罪福无主。了见真性。等佛法身。三业罪愆。成三解脱。六根重障。翻作六通。念已唱云)。
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众生。悉愿断除诸障。归令忏悔(唱已。起礼一拜。当运逆顺十心即念清凉偈云。自从无始起无明。亦值恶友增我情。无随喜心善永灭。纵自语意恶渐生。心心徧布触处染。念念相续日夜营。不欲人知藏过失。不畏恶道任纵横。无惭无愧魔。罗网。拨因拨果阐提坑。如是顺流背本已。生死苦海浩然盈。幸识由来长者子。今欲逆流舍贫里。正信因果破阐提惭愧人天破无耻。恐怖恶道破不畏。发露罪业破覆佌。断相续心破常念。发菩提心破徧起。修功补过破纵恣。守护正法破无喜。念十方佛破恶友。观罪性空破结使。上之六偈。初三。顺生死十心。以为所治。后三逆生死十心。从后翻破。应当熟诵默念。次作是言)。至心忏悔。我比丘(某甲)等。归命十方无尽三宝。愿起哀怜。为作明证。我与法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以想不真。故有轮转。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赖有善根。得生人中。忝奉释迦像法遗教。身虽出家。心不入道。犯遮律仪。毁性戒体。加以昏散。罔修定慧。今始觉悟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我等又念。与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始於淫习。纳想为胎。终於讼因。交喧覆藏。盖由众生六识造业。从六根出。如是各各引招恶报。当堕三涂。备受众苦。尘沙劫波。莫之遏绝。唯愿本师释迦文佛。圆通忏主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等。哀愍沦溺。方便提携。愿受忏悔。出於苦海。我所忏悔眼根功德。愿令此眼。彻见十方诸佛菩萨。清净法身。不以二相。我所忏悔耳根功德。愿令此耳。常闻十方诸佛贤圣所说正法。如教奉行。我所忏悔鼻根功德。愿令此鼻。常闻香积入法位香。舍离生死不净臭秽。我所忏悔舌根功德。愿令此舌。常餐法喜禅悦之食。不贪众生血肉之味。我所忏悔身根功德。愿令此身。披如来衣。着忍辱铠。卧无畏床。坐四禅座。我所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想。洞达五明。深观二谛空平等理。我等又愿。奉持神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天龙欣庆。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民富寿。圣帝明王。恩威兼被。五侯百辟。忠孝咸敦。师僧父母。外护檀那。平等冤亲。幽显品类。皆生四信。发菩提心。所有旷劫一切业障。仗此咒心微妙章句。如是积业。犹汤销冰。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此忏悔文并礼请诸圣。应须预诵。悉令通晓。若於道场之内。旋观生文。是则意无诚恳。岂有感降。而求罪灭耶。又散华等诸偈。有别行印本。皆欲造修者。默而诵之)
旋绕念诵第九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道场经主卢舍那佛 南无顶光宣咒释迦文佛 南无教光普被十方诸佛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 南无密持神咒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圆通忏主观世音菩萨 南无同陈修证权实菩萨 南无将求密义恒沙菩萨 南无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
(夫右绕者顺向殷重瞻望不足也。如是三匝。乃至百匝。亦无定数。次诵观音圆通声德者举云。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其或修一席之仪。秪於道场讽经。如以七日为期限者。须於道场外别置禅观堂。将入坛场。并出忏已。即於此堂。举经耳。其讽经规式。亦如行愿仪辨之)。
析通观法第十
或谓。系念数息。实乃内行根本。三乘要道。今兹忏仪。何不遵禀。答曰。夫观法之设。有方便门。有称实门。方便则局乎偏修。称实则通於圆证。今经虽有数息方便。局而不通。乃为文殊所夺。故经云。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经文有依根识者。今举其一耳)。若乃称实圆证。通而不局。即为妙德所与。故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趣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疏中兼释云。教体既成。然后思惟修习。入三摩提。成大解脱)。既宗观音一门为最。自余诸方便。非是长修习。吾之所以不取数息者。职此也。矧以修法垂范。导利有缘。而礼觐供养。其福与六十二亿河沙菩萨正等。岂胜言哉。若以称实。摄於方便。则数息亦修止观二门。今经根尘结解门。决定修乎止。因果同异门。决定修乎观。厥或造修者。於道场中。行诸法事。瞥起妄念。则失於止也。暂时忘照。则阙於观也。夫然则寂照双流。止观齐运。方为正修。其诸事仪。皆为助行耳。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终)
两浙临安府北山精进教院住持。传贤首教观比丘(净照)伏睹晋水崇教法师所撰华严楞严忏仪二本。昨因烽火。焚毁几尽。良恐后进不复闻见。谨施长财三十贯文。足恭依古本。命工刊勒楞严忏仪一本。所集妙利。上严都僧录无际海印法师。先本讲和上。前住本府广慧教院卿华严。先受业和上。祥符寺文殊院然法华大德。同登华藏者。
时绍兴戊辰岁。十二月十五日。比丘(净照)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