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须开展两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她期待从事的工作;其次,充分了解教具的功用。
准备从事此项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谨记以下原则:从事这份职业可不仅仅是借助各种教具教孩子认知如大小、形状和颜色之类的特征,其任务也不单是训练孩子正确使用各种教具。这样就会使教师们将我们的教具跟其他人使用的教具进行比较,譬如福禄贝尔发明的教具。此外,还要求教师不断积极地提供信息,在孩子学会某种本领之前纠正他们的每个错误。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具并非什么新方式,尚不能成为“主动施教型教师”手中开展教学的武器。
准确地讲,我们的教育方法有一种根本变化。主动性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特长,但我们的训练教育体系,将主动权留给了儿童。
教育工作主要从教师与环境两方面开展。对教师来说,它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代替。在实施儿童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各种教具共同发挥着作用。
我们的教育方法与旧教育体系选用的所谓“目标课程”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即教具不再充当教师的辅助手段。
与之相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教具转变为孩子的“助手”。他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倾向及特殊爱好挑选需要的教具配合使用。这样一来,教具就变为促进成长的辅助手段了。
并非是教师给予的教导,教具本身才是产生某种效果的根本因素。教具的使用者是孩子,而不是教师,是儿童在发挥积极能动性,而不是由教师主导。
尽管如此,教师仍然需要履行许多棘手的职责,根本不能把她的协助作用排除在外。但这种协助应该小心谨慎、恰当得体,并且协助形式也需多样化。她既不用多费口舌,也无须劳心费力,更不需要严厉苛刻,但她必须要进行审慎的观察,以便上前辅助儿童自由发挥或者暂时回避,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进行口头指导或干脆保持沉默。教师必须具备清醒的道德意识,迄今为止,其他教育体系对这一点均不作要求。清醒的道德意识通过安静、耐心、慈爱以及谦逊表现出来。美德才是教师应具备的主要素养,并非语言教导。
简言之,在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说明教具的用途。教具与儿童之间发生联系的重要环节在教师身上。以往的学校教育中,教具仅仅被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师的思维活动,而教师把自己的想法硬性传授给儿童,并强迫其依次接受掌握。由此可见,此项原本简单适度的任务,在现行教育体系中更需要细腻的技巧。
在我们学校里,教师仅仅发挥促进及向儿童解释使用方法的作用,而作为主体的儿童在完成为其设计的一项需要积极投入的任务时,可自由选择并运用教具。在体育馆里进行的活动与此有点类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时离不开指导教练和运动器械。指导教练会向学生演示双杠、回环、举重等项目的方法。然而,这些器材的使用者是学生本人,通过利用各种器械锻炼肌肉的运动,从而增加力量,提高敏捷度以及其他方面的发育。
健身教练是指导者,并非说教者。若仅凭教练通过口头讲授体能训练理论,没有学生能增强体能。传统学校教育在发展儿童性格特征方面取得的效果,同样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学校恰与之相反,教师的职责仅限于向孩子提供指导,因此学校也就成了开发儿童智力的“健身房”。在这里,他们增强了体格,发展了鲜明的性格特征,接受了充分的训练,并且具备了健康的心智,这是儿童思维得以放松所取得的最直接、最显著的成果。
教师必须开展两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她期待从事的工作;其次,充分了解教具的功用。换言之,要对促进儿童成长的教具了如指掌。从理论上讲,培养这样一个教师很不容易。她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学着观察,必须保持冷静、学会谦逊,必须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并且能够按要求小心谨慎地完成重要的实践活动。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智力水平相比,教师更需要一个用于提升灵魂的“健身房。”
尽管如此,她还可以轻松明确地了解分内职责积极的一面,即如何促成孩子对教具做出反应,并发生联系。她必须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并且可以用易于理解和激发强烈兴趣爱好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孩子面前。
因此,教师一定要十分熟悉教具及使用方法,并时刻牢记于心。教师不仅要详细了解那些已经试验验证的教材呈现出的方法,而且还必须掌握应对儿童的方式,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所有这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她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掌握日后有利于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性原则,但对待不同个体所需的审慎的洞察力却只能通过实践获得。她不应再向有进步的儿童传授低于其能力水平的教学内容,防止限制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或令其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她也不该教授儿童尚不能理解的内容,从而挫伤儿童最初特有的求知热情。
了解教具
教师要想熟悉教具,就不应该只是看看它,通过书本学习它,或通过他人的讲解了解其用途。与此相反,她必须长时间亲自运用,争取通过自身实践预测儿童使用每一件教具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涵其中的乐趣,尽管不够全面,但仍要尽己所能向儿童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除此之外,如果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可以,像儿童那样反复多次地重复一项练习,那她就能以自己为参照物,衡量出特定年龄段儿童具有的体能和耐力。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级,这样就可以断定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完成某种特定活动的能力水平了。这一问题将在有关个体发展顺序的章节中做进一步探讨,到时将会配有各项练习。
订立规矩
除了让孩子接触教具之外,教师还要使之对外界环境固有的规矩秩序有所认识。教师为孩子设立规矩,而这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外部训练的基础。这一点虽然十分简单,但却足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
所谓规矩是指,每件教具都必须摆放在特定的位置,即使不用也不能乱放。
孩子仅能从特定的位置拿取一件教具,使用完毕必须保持原样地放回原处。
这也就是说,在随心所欲地满足自己的愿望以后,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轻易离开,出于对外界环境和规矩秩序的考虑,他必须继续完成该做的事情。决不允许孩子把自己手中的教具随意丢给小伙伴,更不可能容许他们抢夺他人手中的教具。
如此一来,从一开始就给每项任务规定了终点,不把物件摆放好你就别想再找到它。不管多么想要的东西,也只能耐心等待小伙伴用完放回原处后,才能拿到自己手里。
维持纪律
最后,教师要进行密切的监视,以确保孩子不受小伙伴的干扰,能够全神贯注于手头上的活动。头顶“保卫天使”的名号,保证孩子集中注意力,这是教师诸多神圣职责中的一项。
教授技能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明辨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阶段,对那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正确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干预并启发他们。如果时机成熟,她可以决定适时通过语言描述儿童业已察觉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