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花雨满天悟禅机 » 花雨满天悟禅机全文在线阅读

上篇:慧海佛光

关灯直达底部

释迦牟尼佛为法舍身

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来这里读书又复得闻佛法呢?!今这样真是好极了!诸生得这难得机缘,应各各起欢喜心,深自庆幸才是!

我今讲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为法舍身几段故事给诸位听。现在先引《涅槃经》一段来说: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当无佛法时代,曾作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品格清高,与众不同,发心访求佛法。那时忉利天王在天宫瞧见,要试此婆罗门有无真心,化为罗刹鬼,状极凶恶,来与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半偈【印度古代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要求罗刹再说后半偈,罗刹不肯。

婆罗门力求,罗刹便向婆罗门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你应把身上的血给我饮,身上的肉给我吃,才可许你。”婆罗门为求法故,即时答应道:“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罗刹以婆罗门既然诚恳地允许,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婆罗门得闻了后半偈,真觉心满意足:不特自己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去。

婆罗门在各处树木山岩上书写此四句偈后,为维持信用,便想应如何把自己肉血给罗刹吃呢?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跳跃下来,自谓可以丧了身命,便将血肉给罗刹吃。罗刹那时,看婆罗门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动。当婆罗门在高处舍身跳下,未坠地时,罗刹便现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这婆罗门因得不死。罗刹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试试婆罗门的,今见婆罗门求法如此诚恳,自然是十分欢喜赞叹。若在婆罗门,因志求无上正法,虽弃舍身命,亦何所顾惜呢!

刚才所说,婆罗门如此求法困难.不惜身命。诸位现在不要舍身,而很容易的得闻佛法,真是大可庆幸呀!

还有一段故事,也是《涅粱经》上说:过去无量劫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一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当在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应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因向贫人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这位穷人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洽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这穷人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到一个月,病才痊愈。

当穷人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如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这穷人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有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那国王听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少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着落,便就实行。”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那时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那时国王马上就实行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芯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

国王听了,无限的满足,便把身上一千盏灯,齐点起来。那时万众惊骇呼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也后悔吗?”国王答:“绝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哲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大孔,悉皆平复,并无些少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开元寺好几次,即住在贵院的后面,早晚闻诸生念佛念经很如法,音声亦好听,每站在房门外听得高兴。因各种课程固好,然其他学校也是有的,独此早晚二堂课诵,是其他学校所无,而贵院所独有的。此皆是贵院诸职教员善于教导,和你们诸位努力,才有这十分美满的成绩。

我希望贵院,今后能够继续精进努力,不断的进步,规模益扩大,为全国慈儿院模范。这是我最后殷勤的希望。

注释:

已有十年:指一九二八年首次抵闽,至当时一九三八年,首尾合为十年。

贵院:指设于泉州慈儿院,为泉州佛教界之慈善机构。

菩萨璎珞经自誓受菩萨五重戒法

初礼敬三宝

一心敬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佛;

一心敬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佛;

一心敬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佛。

一心敬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法;

一心敬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法;

一心敬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法。

一心敬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僧;

一心敬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僧;

一心敬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僧。

二受四依

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法戒【三说】。

三悔罪

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如是悔过已,三业清净,如净琉璃,内外明照【按此亦应三说】。发四弘誓愿。

四自誓受戒

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菩萨五重戒【三说】。

五说戒相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杀生;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淫;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盗;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六叹戒德

受戒已,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回向】。

案灵峰藕益大师依《梵网》、《璎珞》、《地持》重定授菩萨法,与此大同。但悔罪之后,应发四弘誓愿【三说】。叹戒德后应回向,今亦可增入。弘一。

随分自誓受菩萨戒文析疑

自誓受戒文

我名xx,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菩萨学处净戒中xxxxx,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三说】

初释自誓受

自誓受者,未得良师,开自受故。

若五戒八戒自誓受者,如南山《羯磨疏》等委明。

今约菩萨戒自誓受者,如《梵网经》、《占察经》等,及《瑜伽师地论》所说。梵网自受须见好相。其他经论,皆无好相之文。各被一机,随宜用之。授菩萨戒师具德如《梵网》义寂《疏》中略明。师具德者,应依师受。若不尔者,则开自誓。

《梵网古迹记》云:问:自受功德劣耶?答:不尔!虽无现缘,心猛利故。如《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云:自受从他【或自受、或从师受】;若等心受,亦如是持。福德无别。

二释随分

随分受者,唯受一二戒等。若五戒八戒随分受者,见南山《羯磨疏》。

今约菩萨戒随分受者,见《璎珞本业经》、《梵网古迹记》及《菩萨戒本宗要》中。据此经义,广为劝赞。彼云:随其受者,意乐所堪。或受一戒或多戒,皆得成戒名为菩萨。乃至唯受一戒,犹胜二乘一切功德。菩萨一戒为度一切,无一众生不荷恩故。

今文空白之处客,应补写受者名及随分所受之戒名。

三释今文改易及具列三聚名

今文依瑜伽自誓受文稍有改易,因须适合随分受故。

问:今既随分受一二戒,何以文中犹具列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三聚名耶?答:《梵网》贤首《疏》云:摄三聚戒者有二义:一若从胜为论,各戒一一别配;二若通辨,每一戒中皆具三聚——谓于此不犯,律仪戒摄。修彼对治之行,摄善法摄。以此二戒,教他众生令如自所作,即为摄众生戒云云。

今据疏中第二通辨之义,虽受一戒,即三聚摄,亦无妨也。

菩萨戒受随纲要表

以上曾依贤首疏判定。依《瑜伽师地论》云:若无随顺之人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若有所犯,随时忏之。虽以缘务迟延,应于半月布萨之前,必须忏净。因有犯者,不能闻说戒也。

龙集乙亥十月一日于惠安净峰寺集录 沙门一音

略诵四分戒菩萨戒法

依南山律主《行事钞》,盛夏严冬,应略说戒。

四分戒本 二不定诵毕,续云:诸大德!是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僧常闻。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僧常闻。诸大德!是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僧常闻。诸大德!是众学法,僧常闻。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僧常闻。此是佛所说戒经云云。

菩萨戒本 十重戒诵毕,至八万威仪品当广明。【续云】诸大德!以下四十八轻戒,诸大德常闻。诸佛子!是四十八轻云云。

释弘一。

注释:

南山律主:唐代道宣律祖;《行事钞》:唐代道宣要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毗奈耶质疑编

问:说教时节,既云十二年前略教所被,云何于五年即说广教?

答:制与说二字不可混:制即随时制戒也;说乃半月半月布萨时所说者也。五年虽制广教,但佛犹自说略教也。

问:未知僧尼广教即全说耶?抑陈其所有犯者?

答:讲义中云:随犯便结;若漏未起,不先制也。此广教虽五年已制,但佛半月半月仍自说略教。至十二年后乃重犯【即以前所制而重犯者】,佛止不说,乃令弟子说。即改说广教也。

问:《四教仪集》注云:“经通五人,律唯佛制。如礼乐出自天子……”云何后付弟子乃广说耶?

答:“制”与“说”二字不同。若论制戒,始终唯佛能之,等觉以下犹非所堪;若说戒【半月半月】者,十二年前佛自说略教,十二年后,因重犯戒,佛止不说。乃令上座持律者说之,即是改说广教也。但以后制戒仍由佛制,决非由弟子制。

问:淫戒犯相表内,觉境与是非道二句名义如何?

答:觉境者,有知觉之境,非睡眠等;非道者,死形半坏,已下七条皆是也:或坏烂不成道形【前四】,或是异物【后三】。

问:同上表内,为怨家逼,云何为自入他道?

答:为怨家逼持,令自体入他人道中也。是时,自无丝毫抵抗之能力。

问:同上戒境想表内,既云入道,云何又生道想、道疑、非道想三名相?

答:此是夜间黑暗之地、或饮酒微醉之时等。

问:表七页、南山《行事钞》盗三宝物,先明知事人是非。是非二字,是否即因果耶?又并师心处分,师心是否即训为私心?

答:是。非者,即是能否【有资格否】为知事人。读《宝梁经》等之文可知。师心者,刚愎【杜撰】自慢者,谓之师心自用也。

问:同上。忧心念道,缘境既局。缘境是否指本戒?少应清洁。少字是否训稍?

答:缘境既局,此四字与下文多众务三字相对。少字训稍是也。

问:午后每多口渴,多饮茶水,有多不便,未知吃些冰糖有违戒律否?

答:可尔。

问:律唯佛制,等觉已下,犹非所堪;而南山判四分,依成实论分通大乘,亦制起心。若重缘者,即犯突吉罗。如此岂无圣凡滥制之咎耶?

答:唯佛能制戒,南山决非制戒也。四分本与成实同属空宗,南山依此而判,以契此土大乘之机,功在万世!对于南山教旨,乞仁者以后万勿怀疑!请以余以往之事,为前车之鉴可耳。

问:表七页十四行,云何谓望十方凡圣,则一一结罪?

答:常住常住物,为十方凡圣所共有,故云也。一一结者,非谓多罪,但此一夷,总望多境,故云一一耳——【录灵芝记】。

问:同上行,诸部五分,指哪五分?

答:五分律。诸部者,应谓诸部中之一也。

问:《含注本》七页,云何为叹誉死、快劝死?

答:叹誉:赞叹,誉扬;快劝:称心,劝勉。

问:表八页第四分,比丘以咒药乃至为按腹等堕他胎——波罗夷云何堕胎后母死儿活,母死无犯,但结方便堕胎偷兰遮?

答:对母决无杀心故。

问:表六页,境想后【第四分】取男物,作女物想;取女物,作男物想。二条同罪,为同波罗夷抑其他罪耶?

答:满五——夷;不满五——兰。

问:表十二页正面:灵芝《资持记》,染意窥看,念念重吉。深寮坐起,一一单提。重吉单提二句,是否为结罪意也?

答:是结罪。重吉:大淫远方便;单提:第四十五独与女人露地坐戒。

问:表十五页,无主僧不处分过量房戒。境想过重表,兹拟于下。是否有讹?

过量

答:是!

问:表十六页第七戒,具缘成犯内第三缘。《资持记》既云:此由有主,大小从他,故无过量。云何又制长佛六磔手广四磔手已上房?亦在具缘内耶?

答:长六广四已上房,乃乞处分,不满此量则不须乞,有主者,大小从他,所以决无过量之罪。至乞处分,则别是一事耳。第七戒长六广四之言,专就应处分否而说,与过量罪无有关系也【因第七戒中无有过量罪】。

向:表十九页正面,罪相表内,羯磨有三:单白、白二、白四,今作白竟,是否为单白?若是者,则作白一羯磨竟,乃至白三羯磨竟三条,将如何配合于羯磨中?若非者,则作白竟,为哪一段文?请详细示知。

答:僧羯磨有三:

【此是白文】

一,单白………………………………

………………………………诵一遍

【此是白文】

二,白二………………………………

……………………………………诵一遍

【此是羯磨文】

白与羯靡………………………………

共计为二………………………………………………

故名白二…………………………诵一遍

【此是白文】

三.白四………………………

…………………………………诵一遍

【此是羯磨文】

白与羯靡………………………………………………

共计为四………………………………………………

故名白四………………………………………………诵三遍

破僧羯磨,属于白四,与前二种无涉。

问:忏僧残法中,直与摩那埵法与增上摩那埵法,有何差别?请示知。

答:犯僧残后,当日发露,向僧乞摩那埵法,僧即作羯磨与法。即日依行,共经六日夜,然后出罪。此直与法也。若犯僧残后覆藏者,须先依一、二【乞看讲义】,然后增上与摩那埵法。增上者,即是后与之意也。

问:讲义内,大小二字以下之小注云:即三法下三品之事,三品指何三品?

答:此一句依灵芝记写录。下字稍未明白,应是依法所成之事也。三品即大事中事小事,如疏中所明【疏中指此为三品】。此品字不可与八品九品相混同,分别观之可也。

问:僧集约界小注中云:若戒场大界,并须尽唱制限集之。请详示知。

答:戒场【有场大戒】四处共集,如疏所明;大界【无场大界】二处共集,因说恣法通于界内外也。其他羯磨,当界自集【不通界外】。上且略答,后讲结界法时再详说也。四处共集【共集至大界】。

因说恣法须在大界作也。有难乃开戒场。

二处共集

其他羯磨当界自集

问:戒场大界,疏中云。何谓无场大界?

答:有场大界在后文。

以上大意,乞转告诸师,因他人亦应怀疑也。

问:简众是非四满数中:不应诃、应诃、不得诃、亦得诃,请示其差别之大意。

答:共二种:不应诃同不得诃;应诃同亦得诃。惟文字稍有变化,其义无异也。

问:与欲、受欲、说欲,其意云何?

答:与欲者,即托汝传欲;受欲者,即领受代为传欲;说欲者,即至僧中代为说欲也。

问:五种与欲中,是否均为与欲者之言相耶?

答:是也。

问:五与欲中,前三种,其言词将何分别、方应与欲者之言相?

答:所分五种,悉依律文也。前三种,意同文别。病重之人,可随己意用一种,即成就与欲。不拘何种文句。

问:自然界六相,与界场外大界内之自然界有何差别?

答:不同!戒场外之自然,仅指无法之空地而言。无此界字【他处或作兰若,亦此意也。】;若自然界,则加一界字。

问:现时各处丛林传戒,印有忏罪单一纸,于中列某甲须礼千佛忏若干乃至念大悲咒若干遍。未知此单出于何时?受戒以后是否必须行持?

答:此单出于近世。受戒以后必须行持。

问:七众自知有犯边罪。今欲全舍戒法,再乞受五八等戒。未知是先行忏悔后再受戒或先受戒后行忏悔?

答:若约已犯边罪【前曾受五、八、十,具而犯前四重者】,今虽舍戒,亦不能即受五戒八戒。萨婆多论云:“犯边罪者,更受五戒不得。”若约已前受七众戒时,或境不称心、或心境俱不相应决定不能得戒者,虽破四重,亦可不名边罪。仅名恶业,则不须舍戒【以无可舍故】,可以先忏悔七日以上【但至诚恳切忏之,不必得清净相也。】即自誓受三归五戒八戒,或受菩萨戒可也。

至于沙弥、比丘戒,非不可受,以无师故。必须礼占察忏法得清净相已,则菩萨、沙弥、比丘三戒同时可得也。

问:比兵受具已,因有难事,不理已而必须犯夷罪者,先舍戒已,而后行之。他日复欲受具戒.是否为已犯边罪?

答:五、八、十,具皆舍之,非已犯边罪也.

问:对首羯磨,约事已分三品。而忏次兰众多对首,得中上品。应居众法对首之上,云何列相不列小众对首、而仅收入但对首中?

答:乞阅疏记可知。

问:从生偷兰,即从他而生。他字为指何境!

答:初二篇。

注释:

突吉罗:梵文音译。佛教戒律,意指包括恶作、恶语在内的一切轻微违犯之罪。

灵芝记:指宋代灵芝律学名著《行事钞资持记》。

《含注本》: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含注戒本》之略称。

波罗夷:梵文音译。佛教戒律,意指极重的罪,违犯者被逐出僧【教】团。

偷兰遮:梵文音译。佛教戒律,意指重罪、大罪。

萨姿多:说一切有部【有部律】的音译。

《行事钞资持记》随讲别录

《行事钞》一部,分为上、中、下三卷:

且据大途,如上所判,至论互相投寄,不无相兼。

释书名《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即律题;删繁补阙行事题:即钞题;资持记:即记题。上十字为所解本文,下三字即能解之记。

四分律:如常释;删补者:示异古也;行事者:行以运载为义,事即对理彰名。然事通善恶,此唯善事,又局戒善也;钞:有二义,一采摘、二包摄也;资持者:资以助发为义,持即对犯彰名也。

依《长养功德经》或《四分随即羯磨》受八戒者之区别。

今若依《长养经》受八戒,而发心据大乘戒旧疏家所判者行持,实与依《四分随机羯磨》所受者,无大异也。

八戒可以一月、乃至尽形寿;值难缘,则退去。后再受之。

甲戌二月十一日始录 弘一。

注释:

《行事钞资持记》:全名为《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资持记》,宋代灵芝律学名著。

《行事钞》: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之略称。

律刻《钞记会本》:即天津刻经处所刻《行事钞资持记》【与钞合会本】。

《羯磨》: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之略称。

《戒本疏》: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含注戒本》之略称。

《戒本》: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含注戒本》之略称。

⑦《四分随机羯磨》:全名为《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唐代道宣律学名著之一。

⑧《业疏》:唐代道宣律学名著《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之略称。

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

一 印造经像之功德

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而后灯传无尽。以是之故凡能发心:

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种种印造等法,或竭尽己心独立营办,或自力不足广劝众人,或将他人之已印造者为之流通为之供养,或见他人之方印造者为之赞助为之欢喜,其人功德皆至广至大,不可以寻常算数计。何以故?佛力无边,善拔诸苦;众生无量,闻法为难。今作此印造功德者,开通法桥,宏扬大化,遍施宝筏,普济有缘。其心最之广大,实不可思议。故其功德之广大,亦复不可思议也。敬本诸经之说,略举十大利益,谨用浅文,诠次如左:

【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贪瞋痴——为造孽种子;身口意——为作恶机关。清夜自检,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计。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业,多于寒地之冰山。能勿骇惧?!虽然罪性本空,苟一动赎罪心机,誓愿流动圣经,庄严佛像;罪恶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灭于无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人间种种恶报,无往而非多生恶业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业,而从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上做去,其感动吉神而蒙护卫,此中实有相互获益之关系。盖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为夙业所驱,未脱长劫轮转之苦因。所以如来说法,常有无数天神恭敬拥护,阿难集经,四大天王为之捧。案印造经像为诸天龙神非常欢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为拥护;终此报身,离诸灾厄,宜也。

【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人间一切争持,嫉妒、诈欺、诬陷、掠夺、残杀等种种构怨行为,莫不起因于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执,为救苦雪难第一工程。印造经像,普益人间,为不可思议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广。法雨一滴,熄灭多生怨对之瞋火而有余:化仇而为恩,转祸而为福,其权何尝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铿贪丑行,为堕落鬼道之深因;瞋火无明,为降作毒虫之征兆。结怨多生,寻仇百劫,恶缘未熟,任尔逍遥;时会已来,凭谁解救?鬼魁相侵,虎蛇见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上惕之!印造经像,预行忏罪,于是纵有恶缘,悉皆消释。倘临险地,胥化坦途矣!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尘世多众,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丧痛苦中,盖为找计者,我以外各各皆立于敌对之地位:孤与众抗,危孰甚焉!兄手欲心难餍,有如深谷,无事自扰,不风亦波——此所以形为罪薮、身为苦本也。佛法善火诸苦本。彼印造经像者,或以亲沾法味而开明,或则暗受加被而通利:诸障雪消,心安神怡,润及色身,有断然者。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至人行事,所见独真,事机一至,急起直迫做去,无顾虑无希求,发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挚,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经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恳挚,至诚格天!至心奉法之人为之,虽不计功德,而所得功德实无限量。即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问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无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发心不真切,结果即微薄,可决言焉!虽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细,皆不虚弃,皆有无量胜果。譬之粒谷播于肥地,一传化百,五传而复得百万兆。作宏法功德者,乌可无此大计无此决心哉!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夙生存嫉妒心造诽谤语,扬人恶事暴人短处称快一时者,殁后沉沦百劫,惨苦万状,备受一切苦报,一旦出生人间,因缘恶劣,任至何地,动遭厌恶——作任何事都无结果。而宏扬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报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净三业,作写经画像功德;或舍多金,作印经造像功德,所得胜福,不可称量。现在一切受人众欢敬之人,原从夙生宏法功德中来;往后一切令大众欢敬之人,实从现今宏法功德中出。植荆得刺,栽莲得藕。一一后果,胥由自艺也。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夙生吝于教导,以及肆口谤法,肆意毁谤有德之人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蠢愚无知报;夙生为贪口腹、恣杀牲禽,以及曾为渔夫屠夫猎户庖丁、与曾操制造凶器火器毒药等权助成他人凶杀之业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恶疾残废报;夙生贪欲无厌、止知剥人以肥已,悭吝鄙啬、不肯周急而解囊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贫穷困厄报;夙生知见狭劣、心存谄曲,巧言令色、掩饰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浅窄,因循怠惰、倚赖性成,烦恼垢重、怨愤易发,妒忌心深、情欲炽盛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女身报。唯有佛法,善解诸缚;苦海无边,回头即岸;罪山万仞,息念便空。是以虔作流布佛经庄严佛像之无上功德者,过去积罪,自然逐渐铲除;未来胜福,稳教圆满成就。

【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一切含灵,舍身受身,往返之道,如车轮转。千生万劫,常在梦境,作善不已,罪毕斯升。骄纵忘本,种堕落因,作恶多端,福削寿倾,百千万倍,恶报堪惊。地狱饿鬼以及畜牲,堕三恶道,万劫沉沦,难得易失。如此人身,作十善业,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轻。诸佛如来,悲悯同深,广为说法,首重摄心。正念无作,离垢超尘。是故印造经像,上契佛心,仅此微愿,已种福田。自是厥后,做再来人,诸福圆具,出类超群。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佛世有一城人众,难于摄化。佛言此辈人众,与目连重有缘,因遣目连往。全城人众,果皆倾心向化。诸弟子问佛因缘。佛言目连往劫,曾为樵夫,一日入山伐木,惊起无数乱蜂,其势汹汹,谷来相犯。目连戒勿行凶,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年我若成道,当来度汝等。今此城人众,乃当日群蜂之后身也。因目连曾发一普度之念,故与有缘。种因于多劫之前,一旦机缘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议之胜果。

由此观之,吾人生生所经过之时代,在在所接触之万类,一一皆与我有缘;一一众生至灵妙之心地,皆可作为自他兼利之无上福田;我既于一一众生心田中散布福德种子,众生皆与我有大缘;一一众生心田中所结无量大数之福果【虽谓此无量大数生生不已之福果】,即为播因者道果成热时期之妙庄严品,亦无不可。

且吾人能先行洁治自已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之无上法宝,作为脱胎换骨转凡成圣之种子。吾身即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有大因缘,诸佛愿海胜功德一一摄于我心中;我愿与佛无差别,诸佛慈愿互相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无边胜福,即缔造于此日印造经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愿现在未来,一切有缘,善觅福田,善结胜缘。勿任妙川现前之大好光阴,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飞过也。

目连:系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者,其余成为:“摩诃目犍连”。

二 印造经像之机会

印造经像者之所得功德,已略如上述。但何时何处足以适用此种植福之举,特为研究,以便力行。今仅约述如次:

【一】祝寿

生本无生,无生而生。法身寿算,本来无有限量。其现在幻驱,乃从业报中来。报尽便休,无异昙花一现,何寿之足云?!今为随顺俗情故,姑且开此祝寿方便门。

凡自己家中或长者或侪辈或自身举行祝典时,切勿杀生宴客,浪掷金钱,妄造怨业;亦勿贪恋无足重轻之虚誉,征文征诗接受过情之称许。作此虚文,对众即为欺饰,问心适足惭汗。以故莫善于扫除一切俗尚而从事于印造经像:有力则刻经造像,无力则写经画像。仰以报四重恩,俯以济三途苦——既能获无量福庆,又可留永久纪念。此种胜举,尊者居士,尤宜悉心提倡,留良榜样与多众看。

若亲戚朋友家举行庆祝时,亦劝准此行之。为造胜福,双方所得功德不可称量。

【二】贺喜

一念妄动,而起欲爱。于本空中,幻出色身,终此天年。但见百苦交煎,诸怨环逼,闻法而觉醒者,方惭愧痛苦之不暇,又何喜之足云?!夫妻父子,无非夙债牵缠;安富尊荣,尽是生理境界。是以觉王眼底,在在可悲。今为多方汲引故,姑且开此贺喜方便门。

凡男娶女嫁时,生儿育女时,职位升迁时,新屋落成时,公司行号开张时,凡百营业获利时,以及其他一切世俗所认为欢喜之事,事而在己,应省下欢喜钱财,作此刻经造像之殊胜功德。其戚友之表情道贺者,宜预向声明所定意旨,俾知所遵循。群以宏法范围内事,为多众示范。

由知识阶级开此风气,转移俗尚,响应至捷,而主宏远,可以断言!事在戚友,亦宜迎机利导,免作无谓之举。省下金钱,作此自他兼益之图。

【三】免灾

天灾人祸,无代蔑有。灾分大小,胥由一切众生别业同业感召而至。災字从水从火,示其来势猛烈,有一发而不易收拾之概。灾殃之种别:若刀兵、若瘟疫、若饥馑、若牢狱;若洪水为患,田庐淹没;若大地震裂,城邑为陷;此外如毁灭一切所有之风灾火灾,以及其它猝不及防之一切悲惨之结果,皆得以灾祸之名目括之。触目而惊心,思患而预防,讲求避免之方,不可一日缓!今为饶益一切有情故,特别开此免灾方便门。

无论山居水居平壤居,所有种种因境而生之特异灾厄,以及刀兵寇盗疫疠火患牢狱,与多生怨对寻仇报复之一切祸灾或为父母师长及诸眷属与诸戚友祈祷免祸;或为并世而生之一切众生发大慈悲心代为祈祷免祸;或为过现未来四生六道中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代为祈祷免祸。其最实际最有效之胜举,当以流通佛经庄严佛像为第一美举。

是何为者?以十方三世诸佛悯念众生故;三界灾厄惟佛威神力善能消除故;矢诚宏法之人与诸佛慈悲救拔之深心宏愿默相感通故。

【四】祈求

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则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不动道场中,本来一切具足,又何欠缺驰求之有!今为多众劝进故,特别开此祈求方便门。

凡为自己及六亲眷属之忧年寿短促者求延寿,为子嗣艰难者求诞育,以迄疾病之求速愈,家宅之求平安,怨仇之求解释。营业之求顺遂。一切作为之求如意【但有伤道德之行为及职业,与佛道不相应故,均在屏除之列】;求国内和平,求世界平和,求现在未来一切法界众生回心向善离诸魔难;以至一切闻法之人求增长智慧;求证念佛三昧;求临终时无诸苦厄,心不颠倒,往生极乐,皆宜作此写经印经造像画像功德,至诚祈祷,终能一一满足其所愿。

【五】忏悔

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有云: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斩舍。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竟生末法?何障而不见金身?抚躬自问,能不惶悚无地?!今为消除罪障故,特别开此忤悔方便门。

修持戒行,为末世众生度脱生死苦海最乖要最切用之一方法,欲修戒行,当向律藏诸法典参求。在家弟子,宜读《十善业道经》、《在家律要广集》、《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木经浅要》、《梵网经合注》、《出家戒律不备录》,夫然后子知一切过咎所在。对于自己前此曾作诸不善事,深自追悔。而欲以忏悔开灭罪之门辟自新之路者,当以流通佛经,庄严宝像,为最有效!

作此功德时,至诚忏悔,以赎前愆。前此所作诸不善业,可以立即消灭。若代为他人忏悔者,亦适用此方法。

【六】荐拔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能养而亲不在——此普天下为子女者对于父母养育之恩酬报无从而抱无限之悲痛者也!然而吾父于母,躯休难殁,尚有不与躯体俱殁者在。是何物?曰灵性是。此灵性者,舍身受身,被夙业所驱,重处偏堕,自难作主。循环往复,三途六趣,从劫至劫,了无出期。吁嗟乎!三界火宅,岂得留恋?!善哉莲池大师于有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以善报亲恩者,当虔修出世法,使我今生之生身父母,仗我不可思议之愿力,脱离生死苦海为第一要图;并使我百劫千生之生身父母,现尚滞留于六道中受苦无量者,咸得仗我不可思议之愿力,方便脱离生死苦海为第一要图。以念多生父母深恩故,作彻底酬报想;以念多生父母沉沦六道故,视六迫众生皆父线——作六道众生未度尽时誓不成佛想。无论先觉后觉,人人皆有一亲恩未报之大事因缘在。今求浅近易行故,特别开此荐拔方便门。

凡值父线丧亡,或亡后七七纪念、一周年纪念,以至数周年无数周年纪念,或死期或诞辰或冥寿作诸纪念,皆宜举行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其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与其他一切平辈幻辈,亦宜作此功德以资冥福。若亲戚朋友丧亡之时,亦宜以此类宏法功德,代却一切无益之礼教。其所获功德至无限量。

以上所述,不过仅就大概而言之,此外植福机会不胜枚举。欲悉其详,广诵一切经典自知。

三印造经像之方法

【一】写经

凡《大藏经》中诸经及诸律论,以至古今来一切大德之著作——长篇短段,集联题颂,皆可恭敬书写;或与通达佛法之人商量,酌定一切,尤为妥善。若自己不能写者,可以托人为之;若自己能写,则以自写为是。书法虽不必如何精美,但须工整,不可苟且潦草。普陀山印光法师云: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又谓:古人写一字,礼三拜,绕三币,称十二声佛名。慈训殷勤,感人至深。敬录之,为作写经功德者劝!

【二】画像

凡佛菩萨像皆可绘画——或大或小,或坐或立,或墨画或著色,均好。长于作画、长于画人物而又熟览内典者,尤易得法;如于画学毫无根抵,下笔之宜忌;漫无把握者,勿轻易为此,致惹亵慢而招过咎。

【三】刻经印经

或刻木版或排印或石印,均可酌量行之;或出资向流通处指请现代经典,赠送有缘,以广流布,而宏劝化;或于他人劝募之时,出资赞助,作见闻随喜功德,悉可种植善根获大利益。有光纸落墨不可用。若贪贱用之,所得功德,较用本国纸当减十倍。不可不知!

【四】刻像印像

得名画家画就之佛菩萨像,求其流传久远广行摄化者,莫善于制版刷印。或请名手镌刻坚质木版,或勒石,或制铜版锌版及玻璃版,均佳。

四发愿文之程式

此种发愿文,应附书于经像之后。格式甚多,不胜具述。今略举六例如下:

【一】写经

某年月日,弟子某敬写某经若干部。以此功德,愿我震旦国中以及世界各国,风调雨顺,物阜时雍。灾难消除,十戈永息。共沐佛化,同证菩提【祝愿辞尽可随意活变,此特备一格式而已】。

【二】画像

某年月日,弟子某敬舍微资,请画师某恭画某佛某菩萨像若干纸。愿我身体安康,资生具足,现世永离衰恼,临终往生西方。并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度迷津,齐成佛道。

【三】刻经

某年月日,某居士【或其他相宜之名称】几旬生辰。弟子某某等咸以戚好,窃援昔人写经祝寿之例,敬刻某经,井印送若干部,以广弘愿,亦祈难老。伏唯三宝证知。

【四】印经

某年月日,第几男某诞生。弟子某敬施资印送某经若干几部,以结法缘。并愿法界无子众生,皆得诞生福德智慧之男,绍隆家业;弘宣佛法,普利有情,绵延相承,尽未来际。

【五】刻像

某年月日,弟子某某等,舍资合刊某佛像或某菩萨像,并印送若干纸。惟愿吾等罪障消除,福慧增长。早证念佛三昧,共生极乐莲邦。普度众生,同圆种智。

【六】印像

某年月日,弟子某敬施资印送某佛像【或某菩萨像】若干纸。伏愿仗此功德,为母某氏【若为他人者,可随改他名称】忏某罪某罪。诸如此罪,愿悉消除,或不可除,愿皆代受:令现前病苦速得安痊;若大限难逃,竟登安养,仰乞三宝,证明摄受。

如欲广览愿义格式者,可请阅《录峰宗论》。此朽系扬州尔乡砖桥法藏寺刻版,价两元。上海有正书局及上海北泥城桥北京路佛经流通处、北京卧佛寺佛经流通处,以及他处著名之佛经流通处,皆有寄售,价约二元左右。此书首卷全载愿文,如能熟读此愿文,不仪能通愿文之格式,并能贯通佛法之精义。奉劝有志之,其毋忘焉。又发愿虽为自己之事,必须附以普及众生等语,如是则愿力普遍功德更大矣!

五写时画时之注意

写经画像之时,宜断荤洒,沐浴,着净衣,拂拭几案,焚香礼佛,然后落笔。如是乃能获胜功德得大利益。

故印光法师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又《印光法师文钞》中,有竭诚方获实益论,言此事最为详明。宜请阅之。《印光法师文钞》,系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增广本.各埠分局皆有,可就近请之。

六结论

观以上所说,写画刻印佛经佛像,有如是等胜妙作用,及如是等种种应用方法,以是吾人应随时随力,依此方法,欢喜奉行。

其家境富裕者,可以任刊刻经像等事;即资用不充者,亦可自己抄写映画。及量己力所及,请已经印就之经像等,转施他人,以结善缘而增福德。虽施经一部、施像一纸,倘出以至诚恳切之心,其功德亦无量也。

又无论男女老幼得见此文,而能欢喜踊跃出至诚心广大心,随时随处向人宣说流布佛经庄严佛像。如上所述,种种消灾救难种福获益之事,开导大众,不厌不倦;虽遇无知谤阻,不校不馁。此一团宏扬大法之真诚,如纯粹之黄金然——愈经烈火锻炼,光彩愈焕发。精诚所至,天地鬼神皆将感格;何况无知之人,天良同具,而终无感化之机乎!又乐成人美,奖人为善之道,尽人可行。不论何时何处,随见随闻。有人偶尔发心作宏法功德,不问已作现作将作,一一出吾欢喜赞叹之语,以温慰之策进之。使当人向善之心愈坚壮,余人恭善之心咸热烈。此不费分文之无上功德,尽人可为。

此《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传达之处,无论见者闻者,皆得方便为之。彼盛倡手无斧柯,为之奈何之说者——乃自暴自弃自误误人之言也。如来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此稀有之福德舌相,实从万劫千生赞叹随喜之功德中来。

至诚宏法之人,随时随处迎机利导,方便善巧。勤作赞叹随喜功德之人,善于运用其广长舌相。谁谓不可以此胜妙功德,革除众生罪业之相,而获福无浅哉!?

惜福习劳持戒自尊

——养正院开学讲稿

弘一法师

养正院从开办以来有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誉很好。这是因为在瑞金法师的主办及各位法师的爱护之下,所以才有这样好的声誉。

我这次到厦门来,参观养正院,心里非常地欢喜。各方面布置得都很完美,就是地下也很干净。在其他的地方是少有看到的。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承本院诸位特写一封公函,各人都签了名,慰问我的病状;并且又承大家念佛七天,代为忏悔;诸如等事,真使我非常的感激!

我再过几个月,要到鼓浪屿日光岩方便闭关。其期限,大概要有几年。因有这很长久的相隔,所以这次我自己发心愿与诸位见面谈叙谈叙,以为纪念。

今天所要跟诸位谈的,约有四项:

一、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掉。诸位要晓得:在末法时代,人的福气,甚为微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受既尽,那就要受莫大的痛苦,那是所谓“乐极生悲”了。我记得从前做小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请人写了一幅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挂在大厅抱柱上;其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才,缘惜福”以后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久而久之即念熟了,一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皆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都不敢把它糟掉;而且我的母亲也常常教我,对于身上所穿的衣服,时时当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们恐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因而短命故。

诸位要晓得,当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六岁时我练习写字,对于写字的纸,都是乱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当时我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形,就正颜厉色的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的父亲在世,莫说这样大的整纸不肯糟蹋,贵贱是连一寸许的纸条,也不敢随便丢掉啊!”这是一种惜福的表现。我小的时候,因受了这样家庭教育影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由小而大,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仍旧有这样的习惯。且我身上所穿的衣服而论,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黄鞋子,还是民国九年在杭州的时候,有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诸位如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看看我的绵被面子,还是未出家已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民国初年买的。纵有破坏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及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也有五六年换一次的。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约都是在家时或初出家后所制的。

从前也常有人送给我好的衣物,但我大半都转送给他人。何以故?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对于好的衣或物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当生病之时可以吃一些好的食物,除此以外不敢随便乱买好东西吃。

惜福的事情,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且如当代净土宗的大德——印光老法师,有人送给他的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都送到观宗寺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你为什么不吃这样好的补品呢?”他说:“我底福气甚薄,不堪消受故。”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的性情刚直,是不顾人情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很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的时候,和他一齐坐在桌上吃饭。这位居士先丢饭碗的,碗里就落剩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印光法师当时就不客气地大声呵斥说:“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么?你要赶紧将他吃光。”

诸位!以上我所说的话,都要句句牢记。要晓得:我们纵然有十分福气,只享受二三分就好了;所馀的福,何妨留到后来享受;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皆布施与一切象生共同享受,那就更好的了。

二、习劳 “习”者练习,“劳”者劳动。关于习劳之事,我来讲讲:诸位请看我们的身体,上有两只手,下有两只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它去劳动,对于身体,反而不好。换一句话说:若常常劳动,那身体必定会很康健了。要晓得劳动这件事,是人类本分上所应做的;不唯我等寻常的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就是一直到佛的地位,也是要常做劳动的事的。现在我且讲讲:所谓佛者,即是释迦牟尼佛,以下所说的几件事情皆出于经律之中。当初佛在世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在平常人想起来,以为佛在界时亦同在所谓方丈和尚的样子,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佛自己决不会做甚么劳动的事情。但是不然,怎样讲呢?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甚清洁,佛随时就拿扫帚来扫地,于是许多的大弟子,看到佛既亲身扫地,也就过来帮扫,一时就扫得十分清洁。扫了之后,佛即到讲堂里说法,说:“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云云”。

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酒醉了的弟子,已不省人事;于是佛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走到井边,佛自己用桶汲水,即叫阿难洗灌。又有一天,佛看到门前的木头横楣坏了,自己就去修补。又有一次,佛看见有一个弟子有病,没有人照应。佛问:“你既有病,为什么没有人照应你呢?”那个病弟子说:“因为从前人家有病,我不会发心照应人家,现在我有病,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既没有人照应你,那末,我来照应你。”于是就将病弟子身上大小便等种种污秽,都洗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同他将床铺理好,然后才扶病弟子上床睡下。佛并不像现在的人,各事都要人做;佛,他是手动的,而不是单靠嘴动的。我再说一椿事情给大家听,如《弥陀经》中所载的一位大弟子阿【上少下兔】楼陀。他因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而佛就亲身替他裁衣服,并命其他的弟子帮忙做;又有一次,佛见一老年比丘,眼睛花了,欲穿针缝衣,看不清楚,嘴里叫着:“谁人能替我穿针么?”佛即立刻答应,说:“我代你穿。”

以上所举之例,虽仅数则,可见佛是常常做劳动事的,毫无疑意了。我盼望诸位,也须依佛的模范,常常练习做些劳动的事才好。

三、持戒 持戒二字,大家知道。我们想欲来生再做人的话,最低限度也要能持五戒。现在挂名受戒的人很多,对于能持五戒的人有多少呢?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犯起罪来,比较不受戒人所应得之罪,更加一倍大哩!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如现在普通一班传戒的情形,我也不忍说了!最好随自己的力量而受,万万不可敷衍了事,自寻苦恼。戒中最重要的,就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最足惹外人的讥嫌。至于吃烟的事,在律中虽无明制,但是在我国习惯上看上,也是甚受讥嫌的。

四、自尊 “尊”者尊重。自尊者,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平常人都欢喜望他人尊重自己,而不知自己尊重自己。但是我们想欲他人尊重,必须先自尊重。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做一个很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欲做一个清净高僧,就拿《高僧传》来看,他怎样行的,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又比方我欲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末,就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之心。但自尊与贡高是截然不同的,贡高的心,就是人家胜过他,反而谓人家不如他。而自尊之心,是尊重自己,并没有看不起他人的意思。

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小和尚;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呢?那就糟了,那就随随便便,自暴自弃,永远地堕落下去了!诸位应当知道:年纪虽然小,志气却要高。

我还有一句话要向大家说:我们现在依佛出家,所处的地位是非常的尊贵。就剃发披袈裟的形式而论,可以算是人天师表。例如国王及诸天人来礼拜我等之时,皆可端坐直受。你们还知道这个道理吗?你们自今以后岂可不尊重自己吗?

以上四项已讲完了,不久我要闭关,不能和诸位时常在一块儿谈话这是很抱憾的一回事!然而,我还想以后在关内讲律,大概每星期讲三四次。大家在例假中,也不妨去听听。今天和诸位见面,我非常欢喜。但我所讲的四项,希望诸位牢记在心,以作永久之纪念。

讲的时间很久,不免有费大家的精神,请原谅!

自恣法略例

行法次第——

预白  于自恣日小食时,维那打静二下自言:

大德僧听,今黑月一日众僧和合,某时某处自恣。

打静二下。

众具  堂中庄严,应先期为之。自恣日晨,应具净水香

汤鲜花手巾及筹。并预觅干软草,长二尺许,剪

已束之,人别一握,以备展坐。

敷座席  准余法事,床席两通。独此自恣,唯局席地。

若有沙弥者,亦有同行别行二法。今例约无沙

弥。

鸣钟集僧  应长打百二十下。众集堂外,同说闻钟偈云:

降伏魔怨力,除结尽无余,露地击犍槌,比

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

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入堂恭摄  说偈已入堂。烧香礼佛已,互跪合掌,同说

偈云:持戒清净如满月,身口皎洁无瑕秽,大

众和合无违诤,尔乃可得同自恣。说已,各

依位随次而坐。

盥掌浴筹  维那行事时,令年少比丘数人助之。维那先

取净水及香汤洗手已,取筹浴之,亦浴打静

槌柄。浴已,合众同说偈云:

罗汉圣僧集,凡夫众和合,香汤浴净筹,自

恣度众生。维那复座。

行众汤水  次令年少比丘二人,持净水器及手巾,自上

座起次第行之。各以水盥掌,取巾拭净,各

说偈曰:

八功德水净诸尘,盥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禁戒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

次行香汤如前,各说偈曰:

香水熏沐澡诸垢,法身具足五分充。

般若圆照解脱满,群生同会法界融。

打静唱告  维那取筹至打静处互跪。左手捉筹,右手打

静二下,告云:

大德僧听,众中说小,小者收护【三说】。

又打静一下,告云:大德僧听,外有清净大

沙门入【三说】。

又打静一下,告云:大德僧听,此众小者已

收护,外清净大沙门已入。内外寂静,无诸

难事,堪可行筹,广作自恣。我比丘某甲,为

僧行筹,作自恣事。僧当一心,念作自恣。愿

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三说已,复

云】。并受嘱授人筹,打静一下。

行筹自数  维那行筹时,令一年少比丘助之。复令一人

收筹。行筹时,自上座起,维那互跪授之。上

座互跪合掌,说偈云:

金刚无碍解脱筹,难得难遇如今果。

我今顶戴欢喜受,一切众生亦如是。说时受

取,两手擎而顶戴之。次收筹者亦自上座起。

同前威仪,说偈云:

具足清净受此筹,具足清净还此筹。

坚固喜舍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说已即

还筹。收筹已,互跪授与上座,便数知之。次

维那至上座前,互跪取数时,上座当告云:僧

有若干。维那即起,至打静处互跪。打静一

下,自云:

大德僧听,此一住处一自恣,大僧若干,各

于佛法中清净出家。上顺佛教,中报四恩,下

为含识。各诵经中清净妙偈。打静二下,大

众同声说偈云:清净如满月,清净得自恣,身

口业清净,尔乃应自恣。维那复座。

散洒供养  年少比丘持净水,于僧前左右洒之。次洒香

汤及散花。后以水花合着一盘,却行布散。初

散花时同说偈云:

散华庄严净光明,庄严宝华以为帐。

散众宝华遍十方,供养一切诸如来。

散花已,维那打静二下。梵呗者唱云: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

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

法常住,是故我归依。梵呗时,却行散花水。

呗竟,年少比丘互跪佛前,烧香炉中。维那

打静一下,自云:行香说偈。大众同偈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十方。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维那打

静二下复座。

灵芝云:说清净妙偈已,即须梵呗、散洒花

水、亦须供养。今准《尼钞》先散洒乃梵呗

也。说戒法亦同。

差五德  羯磨师即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

互跪合掌自言:

僧集否?维那互跪合掌答云:僧已集。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问言:和合否?答云:和

合。同前未受具戒者出。答云:此众无未受具

戒者。

同前不来诸比丘说欲。若有说欲者,应互跪合

掌云:大德僧听,比丘某甲,我受彼欲自恣。彼

如法僧事,与欲自恣【一说】。维那互跪合掌云:

说欲已。若其他羯磨时,说欲者应云:我受彼

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问言:僧今何合何所作为?

维那互跪合掌答云:自恣羯磨。

同前众中谁能为僧作五德自恣人?五德二人互

跪、合掌各答云:某甲能。

羯磨师打静一下。次又二下,乃唱白辞:大德

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一下。次又一下,乃作

羯磨: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次

又一下,乃诵下文:僧已忍乃至如是持。打静

二下复座。

五德白和  两五德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

互跪合掌。一人白言:

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二下复座。

行草 五德白和已,令年少比丘次第行之。先至上座前,

互跪授已,乃至下座,各取草已,于所坐席外地

上敷之。

五德唱告  行草及各敷布已,两五德乃从座起,至上座

前,互跪合掌云:

一切僧就草座,偏祖右肩,互跪合掌,如法

自态。告已,五德立起。大众即离本座处,坐

于草上。俟后正对五德自恣时,方乃互跪合

掌也。

正行自恣  第一五德至第一上座前互跪合掌。此时,第

二五德应在第二上座前立。第一上座见第一

五德来,即从草座起,互跪合掌云:

大德一心念众僧乃至当如法忏悔【三说】。第

一上座复本座。第一五德复至第三上座前立。

第二五德于第二上座前互跪合掌,第二上座

亦互跪合掌对说。如是展转乃至下座。其两

五德自恣,各至本座处应行之。不得待僧竟。

说讫告众  众僧既自恣已,两五德至上座前,互跪合掌

告云:僧一心自恣竟。两五德后座。

灵芝云:五德归位已,咒愿何向。然后梵呗,

说自庆偈,三归礼散。

祝赞回向及梵呗  维那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

白云:上来行法所有功德,奉祝梵释

四王、天龙八部、伽蓝真宰、土地灵

聪,各轸威神,安神护法。今xxx

圣化无穷。文武官僚,长居禄位。师

僧父母、善恶知识、十方信施、法界

众生,承此善根,俱登彼岸。打静二

下退座。梵呗者唱云:

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

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

自庆礼散  大众皆互跪合掌,同声说自庆偈云:

诸佛出世第一快,闻法奉行安隐快。

大众和合寂灭快,众生离苦安乐快。

次大众至佛前作礼,说三归偈云: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大众退散。

以上所集略例数种,匆促属稿,未暇详审。又以老病缠绵,精神昏馈,其中文义,不免讹误脱略。俟后再为精密研审而修改也。

编写竟并记 弘一

丁丑二月初九日

注释:

本文辑自《随机羯磨随讲别录》。自恣:梵文音译。意为佛教仪式:佛教徒每年安居期满之日举行检举忏悔集会,请别人尽情揭发自己的过失,由自己进行忏悔;同时也随别人的意愿,尽情检举揭发。

说戒法略例

行法次第——

预白  于说戒日小食时,维那打静二下白言:

大德僧听:今x月xx日众僧和合,某时某处说戒布萨。打静二下。

众具  堂中庄严,应先期为之。说戒日晨,应具净水香汤鲜花手巾及筹。并应预敷座席或床。

筹:梵言舍罗。极短五寸,极长尺八。极粗不过小指,极细不得减箸,多以竹木为之。

鸣钟集僧  应长打百二十下。众集堂外,同说闻钟偈云:降伏魔怨力,除结尽无余,露地击键槌,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若大小同行法,沙弥应与大僧同集一处。若别行法,应二处集。今例约大小同行法。

入堂恭摄  说偈已,入堂烧香。礼佛己,互跪合掌。同说偈云:

持戒清净如满月,身口皎洁无瑕秽。大众和合无违铮,尔乃可得同布萨。

说已,各依位随次而坐。

盥掌浴筹  维那行事时,令年少比丘数人助之。维那先取净水及香汤洗手已,取筹浴之。亦浴打静槌柄。浴已,合众同说偈云:

罗汉圣僧集,凡夫众和合.香汤浴净筹,布萨度众生。维那复座。

行众汤水  次令年少比丘二人,持净水器及手巾,自上座起,次第行之。各以水盥掌,取巾拭净。各说偈云:

八功德水净诸尘,盥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禁戒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

次行香汤如前。各说偈曰:

香水熏沐澡诸垢,法身具足五分充。

般若圆照解脱满,群生同会法界融。

打静唱告  维那取筹,至打静处互跪。左手捉筹,右手打静二下。告云:

大德僧听,众中谁小?小者收护【三说】。

又打静一下。告云:大德僧听,外有清净大沙门入【三说】。

又打静一下。告云:大德僧听,此众小者已收护,外清净大沙门已入。内外寂静,无诸难事,堪可行筹,广作布萨。我比丘某甲为僧行筹作布萨事,僧当一心念作布萨,愿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三说又复云】并受嘱授人筹【打静一下立起】。

行筹白数  维那行筹时,令一年少比丘助之。复令一人佐助收筹【令年少持筹,一一授与维那】。行筹时自上座起,维那取筹一枝,互跪授之。上座互跪合掌说偈云:

金刚无碍解脱筹,难得难遇如今果。

我今顶戴欢喜受,一切众生亦如是。说时受取,两手擎而顶戴之。

次收筹者亦自上座起,同前威仪。说偈云:

具足清净受此筹,具足清净还此筹。令年少随维那后执筹。维那互跪,上座说偈:

坚固喜舍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说已,即还筹。收筹已,互跪授与上座,便数知之。上座不言,即交还维那置几上。

维那又打静一下云:次行沙弥筹【三说】。打静一下。

行筹、收筹、付数,皆同前。

次维那至上座前,互跪取数时,上座当告云:

僧有若干,沙弥若干,都合若干。

维那即起,至打静处互跪。打静一下,白云:

大德僧听,此一住处一布萨,大僧若干,沙弥若干,都合若干人。各于佛法中清净出家,和合布萨。上顺佛教,中报四恩。下为含识,各诵经中清净妙偈。打静二下,大众同声说偈云:

清净如满月,清净得布萨,身口业清净,尔乃应布萨。维那立起。

请说戒师  应先请上座说戒,纵已别差,仍须请之。维那至上座前互跪合掌。白言:

大德慈悲,为僧说戒。若上座堪说,即答云:

此说戒事,正当我作。即便说之。若不堪者。

答云:今此说戒,任当某甲。但为老病,言词浊钝,恐恼众僧,令次座说。

维那即至次座前,如上请之。若辞不说者,维那即还至上座前云:次座亦辞不堪。

上座先预知有诵利者,应语维那至某甲所云:

僧差说戒。维那即往被所互跪合掌白云:僧差说戒。维那即还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白言:大德僧听,僧差律师某甲为僧诵律,梵音某甲。律师升高座。打静二下复座。

说戒人出。众礼僧已,互跪合掌白言:小比丘某甲稽首和南,敬白众僧。僧差诵律,恐有错误,愿同诵者指授。白已一礼升座。

散洒供养  年少比丘持净水,僧前左右洒之。次洒香汤及散花。后以水花合著一盘,总从一头却行布散,使及两边。初散花时,同说偈云:

散华庄严净光明,庄严宝华以为帐。

散众宝华遍十方,供养一切诸如来。

散花已。维那即从座起,打静二下。梵呗者唱云: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优波离为首,及余身证者。

今说戒要义,诸贤咸共听。

梵呗时,却行散花水。呗竟,年少比丘互跪佛前,烧香炉中。年少复座,维那打静一下白云:行香说偈。大众同说偈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十方。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维那打静二下复座。

座上问答  说戒师打静二下,秉拂诵戒【已下随宜打静】。

诵至未受具戒者出,诸沙弥等各从座起,礼僧互跪合掌。上座告云:此众僧布萨说戒。汝未受具足,不预闻之,各随本业诵习,谨慎莫放逸。至鸣槌时,同赴堂来。告已,沙弥应答云:顶戴持。诸沙弥随次而出。维那在本位前互跪合掌云:未受具戒者已出。又诵: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若有说欲者,应出众,互跪合掌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维那互跪合掌云:说欲及清净已。又诵: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维那互跪合掌云:此众无尼来请教诫。又诵: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维那互跪合掌云:说戒羯磨。

说竟偈呗  诵略教已,当更鸣钟,令沙弥集。然后诵明人能护戒等。维那至打静处,打静二下。梵呗者唱云:神仙五通人,造设于咒术,为彼惭愧者,摄诸不惭愧。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已说戒利益,稽首礼诸佛。

说戒人于梵呗时,自高座下。礼僧已,互跪合掌。白云:小比丘某甲,致敬众僧足下,敬谢众僧。僧差诵律,三业不勤,多有忘失。愿僧慈悲,施与欢喜。复本座。

祝赞回向  维那复打静二下。互跪合掌,白云:

上来行法所有功德,奉祝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真宰,土地灵聪,各轸威神,安神护法。今xxx圣化无穷。文武官僚,长居禄位。师僧父母、善恶知识、十方信施、法界众生,承此善根,俱登彼岸。打静二下复座。

自庆礼散  大众皆于本座前互跪合掌,同声说自庆偈云:

诸佛出世第一快,闻法奉行安隐快。

大众和合寂灭快,众生离苦安乐快。

次大众至佛前作礼,说三归偈云: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轻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大众退席。

弘一

丁丑四月二十日  第二次草稿  时居青岛湛山寺

安居法略例

对首安居法应对一人具议,互跪合掌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伽蓝前三月夏安居【三说】。

所对者云:知,莫放逸。

答云:受持。

所对者又问云:依谁持律者?

答云:依某甲律师。

所对者云:有疑常往问。

受戒法略例

戒场图【如别纸】——

旁桌上应加拂及静,此是羯磨师问难及说随相四依等处。又于戒场外【距作羯磨处眼见耳不闻处】设一座一几,加拂及静,拟屏问难用。

行法次第——

敷座席

打犍槌

集僧  僧坐已,十师烧香礼佛,互跪合掌。同声说偈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

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

见闻普熏证寂灭。

说已入座。

白告  众僧坐已。维那立起,礼僧足。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僧应互跪,

而亦通长跪。若尼则唯长跪】。

白云:

诸大德僧等,莫怪此集。今有受具足戒事,须僧同秉,各愿齐心,共成遂也【打静二下,复座】。

诸师  引请人引受者持三衣及钵入。先礼佛,次礼众僧足。复至和尚前,致礼已。互跪合掌。引请人云:

所以请和尚者,此是得戒根本所归投处。若无此人,承习莫由,阙于示导,不相生长。必须请之,计汝自陈.不解故教也。教如是请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三说】

和尚答云:可尔。教授汝,清净莫放逸。

受者答云:顶戴持。

夏至羯磨师前,致礼已,互跪合掌。引请人云:羯磨阿阇梨者,受戒正缘。若无此人秉于圣法,则法界善法无由得生。故须增上重心请者,方发无作【请言中,应改云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答词同上】。

教授师前云:教授阿阇梨者,为汝教授引导开解。

令至僧中发汝具戒。缘起方便,并因此师。重心请者,方乃发戒。请言同上,应改称教授阿阇梨。

七证师【唐时名曰尊人或尊师,宋时名曰尊证】前云:尊师者,以羯磨法非是独秉,必须此人证无错谬。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故须请之【应总请七师,请言同上,应改称落师】。

案准《行事钞》,请师后,由师说法开导。教发戒缘,应在事先,故今略之。《钞》云:必受前时智者提授,不得临时方言发心。若约临时师授,法相尚自虚浮,岂能令受者得上品耶?!

安受者所在  受者持三衣及钵,至眼见耳不闻处,以衣钵等安置一边,遥向众僧礼已,一心合掌,虔诚而立。引请人复座。

差人问缘  羯磨师即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问言:

众中谁能与某甲作教授师?彼受请者互跪合掌。

答云:

我某甲能。复座。

羯磨师打静二下。问言:僧集否等?和合否等?

未受具戒者出等。并同前问答。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问言: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若无者答云:此无说欲及清净者。同前:僧今和合何所作为?

答云:受戒羯磨【此愿答也,别答有四】。

羯磨师打静一下,次又二下,乃唱白词。次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二下,复座。

出众问法  教授师应下座,礼僧已,至和尚前,彼此互跪合掌。问云:

度此人否?

答云:已度。

又问:作和尚否?

答云:已请。

又问:衣钵具否?

答云:已具。

教授师至受者所入座。受者互跪合掌。教授师把拂打静二下,安慰言:汝莫恐惧,须臾持汝著高胜处。

《钞》云:教授师至受者所,正敷坐具,坐已。今依他本,别设几座。教授师应取其衣等示之。先执五条衣,语言:此是安陀会。复指七条衣,语言:此是郁多罗僧。执大衣已,语言:此是僧伽梨。复言《萨婆多》论云:此三衣名,九十六种外道所无,唯佛法中有,故今示汝。又执钵已,语言:此是钵多罗。《十诵律》云:钵是恒沙诸佛标志。问言:此衣钵是汝有否?答言是。打静二下。

《钞》云:又指身所著者此名郁多罗僧,似受者先已著七条衣。今稍变易,谓受者先唯着缦衣,至屏问后始著五、七条衣。

次受者,应持三衣及钵而加受法,今略不载。次屏问遮难。受者互跪合掌,教授师把拂打静二下,应语言:善男子谛听乃至若实言实。问遮难文,《钞》中稍有增改,今依《羯磨》。又问言:汝不犯边罪耶乃至汝不有耶?答言无。又言:汝不污比丘尼耶乃至正乖道器?皆答言无。应赞言:善男子,已问难事,十三既无,戒可得受。

准《业疏》畜生二形应转语问。问畜牲者应语云:世有群龙及余精魅能变化者,趣摄畜牲,戒法无预,汝非此等耶?问二形者依《记》应语云:世有形挟两境者,志致懦弱,善恶不成,殊非道器,汝非此等耶?!

又言:更问诸遮,汝今字谁?答言某甲。

和尚字准?答言:我因事至,说和尚名,和尚名某甲。

年岁满二十否?答言满。

三衣钵具足否?答言具。

父母有否?答言有。复问父母听汝否?答言听。

汝非负人债否?答言无。

汝非奴否?答言无。

汝非官人否?答言无。

汝是丈夫否?答言是。

丈夫有如是病乃至汝无如此诸病否?答言无。

应赞言:汝无遮难,定得受也。打静一下。

又言:如我乃至如是答。打静二下。

应教受者立起。为著五条衣,上着七条衣,令威仪齐整,余衣揲袱。钵置囊中,袱囊执手中立。

语言:待至僧中,召命当来!

白召入众  教授师还来众中。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合掌立白言: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二下。白已,至门限内举手呼言:某甲来!

来已。为捉衣钵,令礼僧足已,至羯磨师前,互跪合掌吃戒。

乞戒  教授师至羯磨师前,互跪合掌,将衣钵付羯磨师。

立起,为受者正衣服,安慰其心。语云:此戒法唯佛出世,树立此法。秘故胜故,不令俗之闻之。

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得具受。汝今既无,甚是净器。当深心乞戒,须臾之间入三宝数。若轻浮心,戒不可得。又语言:计乞戒法乃至拔济我。三乞已,教授师复坐。教授受差所任事已毕。

戒师和问  羯磨师乃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白言: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二下。

正问  羯磨师即著本座,受者往座前互跪合掌。羯磨师打静二下,把拂应言:

此安陀会乃至汝今有如是病无耶?并如上一一具答,打静一下。又云:六道众生乃至谛受。打静二下。《钞》中广说受前开导之语,应事前预习,故今不录。

正授戒体  羯磨师即从座起,礼僧已,至打静处。受者礼僧已,互跪合掌。羯磨师打静二下,互跪合掌,应先告僧言:大众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愿勿异缘,令他不得。应四顾望之,不令有非别之相。又告僧言:众僧听作羯磨。

又打静二下言: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一下。又应语受者言:已作白己,僧皆随喜。

今作羯磨,动彼戒法,莫令心沉举,常用心承仰。又白僧言:当听羯磨。

打静一下言: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

又应语受者言:已作初羯磨,僧皆默可。今十方法界善法,并皆动转。当起欣心,勿纵怠意。

打静一下言: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

又应语受者言:已作二羯磨法,僧并和合。今十方法界善法,并举集空中。至第三羯磨竟时,当法界功德入汝身心。余一羯磨在,汝当发身总虚空界,心缘救摄三有众生,并欲护持三世佛法。又白僧言:愿僧同时慈济前生,同共合掌佐助,举此羯靡。

打静一下言: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

次又打静一下言:僧已忍乃至如是持。打静二下,羯磨师还著本座,受戒者立起。

此时应须量影,为记受戒时日,如律所明。今从略。

说随相及四依  次受戒者至羯磨师前,互跪合掌。师打静二下把拂应言【依《钞》应先说劝持之文,今略】:善男子听乃至能持。此说随相四重戒。

打静一下复言:善男子听乃至得受。此说四依法。

打静一下复言:汝已受戒已乃至阿阇梨。

打静二下,羯磨师立起复位。

自庆礼辞  受者至佛前,礼佛已互跪。说自庆偈云:

遇哉值佛者,何人谁不喜?!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

次礼众僧。复礼和尚二阇梨及七证师,在前而去。大众退席。

且依《事钞》《羯磨》等略录,其错脱处俟后改正。南山晚年,别撰《戒坛图经》,广明受戒之法。俟后暇时,精密研审,再依彼辑录。丁丑二月居晋水南阤初稿,四月居青岛湛山寺第一次修正,弘一。

结戒场及大界法略例

是为兰若处僧坊院相周匝。依院相结大界中结戒场之例。

古传戒场图  在露地,以小墙围之。此图且依日本密宗所学说一切有部图而慕写,与南山律颇有不同,聊备参考。

一 小墙高二尺许。

二 旁开小门。

三 地基约高五寸。

四 中有小塔高与人齐。

五 塔前供桌。

六 受戒时羯磨师问遮难处。

七 打静用砧及槌。此是秉羯磨处。

八 众僧坐处。

新拟定湛山寺戒场图【依讲堂结】:

新拟定湛山寺戒场及大界图【大界依院相结】:

行法次第——

敷座席  戒场内外各敷座.

打犍槌  应长打百二十下。分初、中、后,各四十下。若僧少者,唯打初四十下,名三通也【或有先打二下,作前方便】。

图见附录:

打静用槌——

砧——

取槌法  屈右手第四、五指,以余三指把之。灵芝云:打槌止为白告静众,不同钟磐打为事用也。

集僧  兰若处僧坊院相周匝。若依院相结大界者,宜准可分别聚落,但集院内之僧。白告  众僧生已。维那立起,礼僧足。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僧应互跪,

而亦通长跪;若尼则唯长跪】,白云:诸大德僧等,莫怪此集。今有结戒场及大界事,须僧同秉。各愿齐心,共成遂也。打静二下,复座。

唱戒场相  预差一比丘唱之。其人应从座起。礼僧足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作如是言【以下唱相依湛山寺戒场及大界图】:

大德僧听:我【此住处】比丘为僧唱四方戒场相:从堂内东南内角,西回至西南内角;从此北回至西北内角;从此东回至东北内角;从此南回还至东南内角。此是戒场外相一周讫。三唱已告僧云:已唱戒场相讫。打静二下复本座。

结戒场法  秉羯磨师乃从座起,礼僧足已。至打静处,打静二下,互跪合掌——

问言:僧集否?

维那互跪答云:僧已集。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问言:和合否?

答:和合。

同前:未受具戒者出。若有即遣出。

答云:未受具戒者已出。若无即云:此众无未受具戒者。

同前:僧今和合何所作为?

答云:结戒场羯磨。

羯磨师打静一下,又二下。乃唱白辞:大德僧听乃至白如是打静一下,次又一下。乃作羯磨:大德僧听乃至谁不忍者说。打静一下,次又一下。乃诵下文:僧已忍乃至如是持。打静二下,众僧出戒场外。

依《僧衹律》作白已问僧成就否?僧中知法者答言:成就。羯磨已,亦尔。若白四羯磨者,第一第二第三,亦如是别别问答。此唱相文甚简略。若委明者,如《事钞》。

唱大界相  同前——

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内外相。先唱内相:戒场墙外东南穿墙成就外角,此是大界内相东南角标。从此西回至西南穿墙成就外角,从此北回至西北穿墙成就外角,从此东回至东北穿墙成就外角,从此南回还至东南穿墙成就外角。此是大界内相一周讫;次唱外相:寺院正门内大墙东南内角,此是大界外相东南角标.从此西回至正门内西南内角,从此北回穿西院墙成就凹入西南内角,又从此西回至西院内西南内角,从此北回穿墙至西北内角,从此东回至东北内角,从此南回还至东南内角。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彼为内相,此为外相,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讫。三唱已,告僧云:已唱大界内外相讫。复本座。

结大界法  依前可解。

阤此乃草稿,不免错脱,俟后改正。丁丑二月,居晋水南初稿。四月居青岛湛山寺,第一次修正。弘一。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今日万寿禅寺念佛堂开堂,余得参末席,深为荣幸!近十数年来,闽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师发愿创建,开闽南空气之先。大众欢喜,叹为稀有!

本妙法师英年好学,亲近兴慈法主讲席已历多载,于天台教义及净上法门悉能贯通。故今本其所学,建念佛堂,弘扬净上,可谓法门之龙象、僧中之芬陀也。

今念佛堂既已建立,而欲如法进行,维持永久,胥赖护法诸居士有以匡辅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会规则,约分两端。一为长年念佛;二为临时念佛。

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

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

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持,犹可为也;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今略引之:

《与徐蔚如书》云:“至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何但丧期?!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惟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余决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

又《复黄涵之书》数通中,皆言及此。文云:“至于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余与知友言.皆今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日舌亦不能诵。懒人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

“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持欲者,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云:“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终随之而念;女眷则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则不但尊夫人令眷实获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见闻无不获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临坛,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

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详言之。析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

又《复周孟由昆弟书》云:“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

又云:“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

统观以上印光老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又云念经拜忏做水陆等事皆属场面。又云徒作虚套。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告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

厦门泉州诸居士,归依印光老法师者甚众。惟望懔遵师训,努力劝导诸亲友等,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闽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闽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注释:

万寿禅寺:位于厦门万寿岩【又名山边岩】;念佛堂:为该寺所新增设。此举亦为闽南佛寺首开新风气。

本妙法师:又名广演,福建同安人。一九二七年在厦门万寿岩出家,二年后参侍兴慈法主。不久寺主圆寂,即归任万寿禅寺住持。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委托性愿法师礼请李叔同首居万寿岩。翌年在厦门加入南山律学苑,成为李叔同之学律弟子。一九三六年谢世,李叔同特撰《本妙法师传》。

印光老法师文钞:即《印光老法师文钞》。一九二〇年由周孟由、朱赤萌、黄幼希根据初续编增订编定为四卷本【又名增广本】,交由商务印书馆印行。书前刊有李叔同《题词》。

周孟由:为近代温州名居士。一九二一年,曾与人迎请李叔同首次移居温州庆福寺。李叔同居此多年之饭食资由其弟周群铮布施。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儿回。每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来这电读书又复得闻佛法呢?!今这样真是好极了!诸生得这难得机缘,应各各起欢喜心,深自庆幸才是。

我今讲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为法舍身几段故书给诸位听。现在先引《涅槃经》一段来说。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当无佛法时代,曾作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品格清高,与众不同,发心访求佛法。那时忉利天王在天宫瞧见,要试比婆罗门有无真心,化为罗刹鬼,状极凶恶,来与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半偈【印度古代的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要求罗刹再说后半偈,罗刹不肯。

婆罗门力求,罗刹便向婆罗门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你应把身上的血给我饮,身上的肉给我吃,才可许你。”婆罗门为求法故,即时答应道:“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罗刹以婆罗门既然诚恳地允许,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婆罗门得闻了后半偈,真觉心满意足,不特自己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去。

婆罗门在各处树木山岩上书写此四句偈后,为维持信用,便想应如何把自己肉血给罗刹吃呢?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跳跃下来,自谓可以丧了身命,便将血肉给罗刹吃。罗刹那时看婆罗门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动。当婆罗门在高处舍身跳下,未坠地时,罗刹便现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这婆罗门因得不死。罗刹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试试婆罗门的,今见婆罗门求法如此诚恳,自然是十分欢喜赞叹。若在婆罗门,因志求无上正法,虽弃舍身命,亦何所顾惜呢!

刚才所说,婆罗门如此求法困难,不惜身命。诸位现在不要舍身,而很容易的得闻佛法,真是大可庆幸呀!

还有一段故事,也是《涅槃经》上说。

过去无量劫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一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当在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应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因向贫人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这位穷人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洽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当时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这穷人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到一个月,病才痊愈。

当穷人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如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这穷人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有如此勇猛。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当时有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吗?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那国王听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少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着落,便就实行。”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那时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那时国王马上就实行起来,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芯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

国王听了,无限的满足,便把身上一千盏灯,齐点起来。那时万众惊骇呼一号,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切众生。”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也后悔吗?”国王答:“绝不后悔。”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大孔,悉皆平复,并无些少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开元寺好几次,即住在贵院的后面,早晚闻诸生念佛念经很如法,声音亦好听,每站在房门外听得高兴。因各种课程固好,然其他学校也是有的,独此早晚二堂课诵,则其他学校所无,而贵院所独有的。此皆是贵院诸职教员善于教导,和你们诸位努力,才有这十分美满的成绩。

我希望贵院,今后能够继续精进努力,不断的进步,规模益扩大,为全国慈儿院模范。这是我最后殷勤的希望。

古今尺略图记

自清吴【上客下心】斋大澂所撰《权衡度量实验考》摹写。

是书为扶桑阿井荃庐旧藏,清季上虞罗振玉复刊。书中专据实物改验,舆摭拾陈言者异也。丁丑二月,演音并记,南陀别院。

周尺考记

南山律尺量,皆用周尺。今考周尺一尺二寸,当唐尺一尺。《行事钞》谓唐朝用尺,五种不同,必以姬周尺种为定,官市衡量,无事不平。《资持记》释云:五种者:旧云南吴尺【短周二寸】、姬周尺【十寸为定】、唐尺【加周二寸、尺二为尺】、山东尺【加唐二寸、尺四为尺】、潞州罗柯尺【加山东二寸,尺六为尺】,国家不禁,致此多别。至于公用,还准周尺【参看《资持记》第十册第十九卷二十一页,及下附《古今尺略图》并《周尺别形》】。

周尺别形记

此为清冯云鹏著《金石索》中载。

彼云:周尺一尺、当宋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弱,当今营造尺六寸四分强。此外,如日本古代学者所考据,有种种异说,今不具录。

断食日记

弘一法师

丙辰,新嘉平一日始。断食后,易名欣,字叔同,黄昏老人,李息。

十一月廿二日,决定断食,祷诸大神之前,神诏断食,故决定之。

择录村井氏说:妻之经验,最初四日,预备半断食。六月五日、六日,粥、梅干。七日、八日,重汤、梅干。九日始本断食,安静。饮用水一日五合,一回一合,分五六回服用。第二日,饥饿胸烧,舌生白苔。第三、四日,肩腕痛。第四日,腹部全体凝固,体倦就床,晨轻晚重。第五日,同,稍轻减,坐起一度散步。第六日,轻减,气分爽快,白苔消失,胸烧愈。第七日,最平稳,断食期至此至。

后一日,摄重汤,轻二碗三回,梅干无味。后二日,同。后三日,粥、梅干、胡瓜,实入吸物。后四日,粥,吸物,少量刺身。后五日,粥、野菜、轻鱼。后六日,普通食,起床。此两三日,手足浮肿。

断食期内,或体痛不能眠,或下痢,或嚏。便时以不下床为宜。

预备断食或一周间,粥三日,重汤四日。断食后或须一周间,重汤三日,粥四日,个半月体量恢复。半断食时服リチネ[ リチネ:西药名。英文richine。]。

到虎跑携带品:被褥帐枕、米、梅干、杨子、齿磨、手巾、手帕、便器、衣、漉水布、リチネ、日记纸笔书、番茶、镜。

预备期减间:一日下午赴虎跑。上午闻玉去预备。中食饭,晚食粥、梅干。二日、三日、四日,粥、梅干。五日、六日、七日,重汤、梅干。八日至十七日断食。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重汤、梅干。廿一日、廿二日、廿二日、廿四日,粥、梅干、轻菜食。廿五日返校,常食。廿八日返沪。

三十日晨,命闻玉携蚊帐、米、纸、糊、用具到虎跑。室宜清闲,无人迹、无人声,面南,日光遮北,以楼为宜。是晚食饭,拂拭大小便器桌椅。

午后四时半入山,晚餐素菜六簋[音读癸,是盛食物的圆形器具],极鲜美。食饭二盂,尚未餍。因明日始即预备断食,强止之,榻於客堂楼下,室面南,设榻於西隅,可以迎朝阳。闻玉设榻於后一小室,仅隔一板壁,故呼应便捷。晚燃菜油灯,作楷[字]八十四字。自数日前病感冒,伤风微嗽,今日仍未愈。口干鼻塞,喉紧声哑,但精神如常。八时眠,夜间因楼上僧人足声时作,未能安眠。【据《觉有情》杂志编者按:“据前节所记预定期间十二月一日下午赴虎跑。而此节所记,只三十日午后四时半即已入山,当系临时改定。”】

十二月一日,晴,微风,五十度。断食前期第一日。疾稍愈,七时半起床。是日午十一时食粥二盂,紫苏叶二片,豆腐三小方。晚五时食粥二盂,紫苏叶二片,梅干一枚。饮冷水三杯,有时混杏仁露,食小橘五枚。午后到寺外运动。

余平日之常课,为晨起冷水擦身,日光浴。眠前热水洗足。自今日起冷水擦身暂停,日光浴时间减短,洗足之热水改为温水,因欲使精神聚定,力避冷热极端之刺激也。对於后人断食者,应注意如下:一,未断食时练习多饮冷开水。断食初期改饮冷生水,渐次加多。因断食时日饮五杯冷水殊不易,且恐腹泻也。二,断食初期时之粥或米汤,於微温时食之,不可太热,因与冷水混合,恐致腹痛。

余每晨起后,必通大便一次。今晨如常,但十时后屡放屁不止。二时后又打嗝儿甚多,此为平日所无。是日书楷字百六十八,篆字百零八。夜观焰口,至九时始眠。夜嗽,多恶梦,未能人眠。

二日,晴和,五十度。断食前期第二日。七时半起床,晨起无大便,是日午前十一时食粥一盂、梅一枚、紫苏叶二片。午后五时同。饮冷水三杯,食桔子三枚,因运动归来体倦故。是日舌苔白,口内粘滞,上牙里皮脱。精神如常,但过则疲□□,运动微觉疲倦,头目眩晕。自明日始即不运动。

晚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写字百三十二,是日鼻塞。摹“大同造像”一幅。原拓本自和尚假来,尚有三幅,明后续□□[似为“摹写”]。八时半眠,夜梦为升高跳越运动。其处为器具拍卖场,陈设箱柜几椅并玩具装饰品等。余跳越於上,或腾空飞行於其间,足不履地,灵捷异常,获优胜之名誉。旁观有德国工程师二人,皆能操北京语。一人谓有如此之技能,可以任远东大运动会之某种运动,必获优胜。余逊谢之。一人谓练习身体,断食最有效,吾二人已二日不食。余即告余现在虎跑断食,亦已预备二日矣。其旁又有一中国人,持一表,旁写题目,中并列长短之直红线数十条,知计算增减高低之表式,是记余跳越高低之顺序者。是人持以示余,谓某处由低而高而低之处,最不易跳越,赞余有超人之绝技。后余出门下土坡,屡遇西洋妇人,皆与余为礼,贺余运动之成功,余笑谢之。梦至此遂醒。余生平未尝为一次运动,亦未尝梦中运动,头脑中久无此思想,忽得此梦,至为可异,殆因胃内虚空,有以致之欤?

三日,晴和,五十二度。断食前第只日。七时半起床。是晨觉微饿,胸中扰乱,苦闷异常,口干,饮冷水。勉坐起披衣,头昏心乱,发虚汗作呕,力不能支,仍和衣卧少时。饮梅茶二杯,乃起床,精神疲倦,四肢无力。九时后精神稍复元,食桔子二枚。是晨无大便,饮药油一剂,十时半软便一次,甚畅快。十一时水泻一次,精神颇佳,与平常无大异。十一时二十分食粥半盂,梅一个,紫苏一枚。摹“普泰造像”、“天监造像”二页。饮水、食物,喉痛,或因泉水性太烈,使喉内脱皮之故。午后四时,饮水后打格笃,食小梨一个,五时食粥半盂。是日感冒伤风已愈,但有时微嗽。是日午后及晚,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八时半眠。入山预断以来,即不能为长时之安眠,旋睡旋醒,辗转反侧。

四日,晴和,五十三度。断食前第四日。七时半起床。是晨气闷,心跳、口渴,但较昨晨到轻减多矣,饮冷水稍愈。起床后头微晕,四肢乏力。食小桔一枚,香蕉半个。八时半精神如常,上楼访弘声上人,借佛经三部。午后散步至山门,归来已觉微疲。是日打嗝儿甚多,口时作渴,共饮冷水四大杯。摹“大明造像”一页。写楷字八十四,篆字五十四。无大便。四时后头昏,精神稍减。食小桔二枚。是日十一时饮米汤二盂,食米粒二十徐。八时就床,就床前食香蕉半个。自预备断食,每夜三时后腿痛,手足麻木【余前每逢严冬有此旧疾,但不甚剧】。

五日,晴和,五十三度。断食前第五日。七时半起床。是夜前半颇觉身体舒泰,后半夜仍腿痛,手足麻木。三时醒,口干,心微跳,较昨减轻。食香蕉半个,饮冷水稍眠。六时醒,气体甚好。起床后不似前二日之头晕乏力,精神如常,心胸愉快。到菜园采花供铁瓶。食梨半个,吐渣。自昨日起,多写字,觉左腰痛。是日腹中屡屡作响,时流鼻涕,喉中肿烂尚未愈。午后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微觉腰痛,不如前日之稳静。三时食梨半个,吐渣,食香蕉半个。午、晚饮米汤一盂。写字百六十二。傍晚精神稍差,恶寒口渴。本定於后日起断食,改自明日起断食,奉神诏也。

断食期内,每日饮梨汁一个之分量,饮桔汁三小个之分量,饮毕漱口。又因信仰上每晨餐供神生白米一粒,将眠,食香蕉半个。是日无大便,七时起床。是夜神经过敏甚剧,加以鼠声人鼾声,终夜未安眠。口甚干,后半夜腿痛稍轻,微觉肩痛。

六日,晴暖,晚半阴,五十六度。断食正期第一日。八时起床。三时醒,心跳胸闷,饮冷水桔汁及梅茶一杯。八时起床,手足乏力,头微晕,执笔作字殊乏力,精神不如昨日八时半饮梅茶一杯。脑力渐衰,眼手不灵,写日记时有误字,多遗忘。九时半后精神稍可。十时后精神甚佳,口渴已愈。数日来喉中肿烂亦愈。今日到大殿去二次,计上下甘四级石级四次,已觉足乏力,为以往所无。是日共饮梨汁一个,桔汁二个。傍晚精神不衰,较胜昨日,但足乏力耳。仍时流鼻涕,晚间精神尤佳。是日不觉如何饥饿。晚有便意,仅放屁数个,仍无便。是夜能安眠,前半夜尤稳安舒泰。眠前以棉花塞耳,并诵神人合一之旨。夜间腿痛已愈,但左肩微痛。七时就床,梦变为丰颜之少年,自谓系断食之效

七日,阴复晴,夜大风,五十四度。断食正期第二日。六时半起床。四时醒,心跳微作即愈,较前二日减轻。饮冷水甚多。六时半即起床,因是日头晕己减轻,精神较昨日为佳,且天气甚暖故早起床也。起床后饮桔汁一枚。晨览《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八时后精神不振,打呼欠,微寒,流鼻涕,但起立行动如常,午后身体寒益甚,拥被稍息。想出食物数种,他日试为之。炒饼、饼汤、虾仁豆腐、虾子面片、十锦丝、咸胡瓜。三时起床,冷已愈,足力比昨日稍健。是日无大便,饮冷水较多。前半夜肩稍痛,须左右屡屡互易,后半夜已愈。

八日,阴,大风、寒,午后时露日光,五十度。断食正期第三日。十时起床。五时醒,气体至佳,如前数日之心跳头晕等皆无。因天寒大风,故起床较迟。起床后精神甚佳,手足有力,到院内散步。四时半就床,午后益寒,因早就床。是日食欲稍动,有时觉饿,并默想各种食物之种类及其滋味。是夜安眠,足关节稍痛。

九日,晴、寒、风,午后阴,四十八度。断食正期第四日。八时半起床。四时醒,气体极佳,与常日无异。起床后精神如常,手足有力。朝日照人,心目豁爽。小便后尿管微痛,因饮水太多之故。自今日始不饮梨桔汁,改饮盐梅茶二杯。午后因饮水过多,胸中苦闷。是日午前精神最佳,写字八十四,到菜圃散步。午后寒,一时拥被稍息。三时起床,室内运动。是日不感饥饿。因天寒,五时半就床。

十日,阴,寒,四十七度。断食正期第五日。十时半起床。四时半醒,气体精神与昨同。起床后精神至佳。是日因寒故起床较迟。今日加饮盐汤一小杯。十一时杨刘二君来谈至欢。因寒四时就床。是日写字半页。近日神经过敏已稍愈,故夜间较能安眠,但因昨日饮水过多伤胃,胃时苦闷,今日饮水较少。

十一日,阴寒、夕晴,四十七度。断食正期第六日。九时半起床。四时半醒,气体与昨同。夜间右足微痛,又胃部终不舒畅。是日口干,因寒起床稍迟,饮盐汤半杯,饮梨汁。夕晴,心目豁爽。写字百三十八。坐檐下曝日,四时就床,因寒早就床。是晚感谢神恩,誓必皈依。致福基书。

十二日,晨阴、大雾、寒,午后晴,四十八度。断食正期第七日。十一时起床。四时半醒,气体与昨同,足痛已愈,胃部已舒畅,口干,因寒不敢起床。十一时福基遣人送棉衣来,乃披衣起。饮梨汁及盐汤、桔汁。午后精神甚佳,耳目聪明,头脑爽快,胜于前数日。到菜圃散步,写字五十四。自昨日始,腹部有变动,微有便意,又有时稍感饥饿。是日饮水甚少。晚晴甚佳,四时半就床。

十三日,晨半晴半阴,后晴和,多风,五十四度。断食后期第一日。八时半起床。气体与昨同,晨饮淡米汤二孟,不知其味,屡有便意,口干后愈。饮梨汁、桔汁,十一时饮浓米汤一盂,食梅十一个,不知其味。十时服泻油少许,十一时半大便一次甚多,便色红,便时腹微痛,便后渐觉身体疲弱,手足无力。午后勉强到菜圃一次。是日不饮冷水。午前写字五十四。是日身体疲倦甚居。断食正期未尝如是。胃口未开,不感饥饿,尤不愿饮米汤,是夕勉饮一盂,不能再多饮。

十四日,晴,午前风,五十度。断食后期第二日。七时半起床。气体与昨同,夜间较能安眠。五时饮米汤一盂,口干,起床后精神较昨佳。大便轻泻一次,又饮米汤一盂,饮桔汁,食苹果半枚。是日因米汤、梅干与胃口不合,於十时饮薄藕粉一盂,炒米糕二片,极觉美味,精神亦骤加。精神复元,是日极愉快满足。一时饮薄藕粉一盂,米糕一片。写字三百八十四。腰腕稍痛,暗记诵《神乐歌序章》。四时食稀粥一盂,咸蛋半个,梅干一个。是日不感十分饥饿,如是已甚满足。五时半就床。

十五日,晴,四十九度。断食后期第三日。七时起床。夜间渐能眠,气体无异平时。拥衾饮茶一杯,食米糕三片。早食藕粉米糕,午前到佛堂菜圃散步,写字八十四。午食粥二盂,食梨一个,桔二个。敬抄《御神乐歌》二叶,暗记诵一、二、三叶。晚饮粥二孟,青菜咸蛋,少许梅干。晚食粥后,又食米糕饮茶,未能调和,胃不合,终夜屡打嗝儿,腹鸣。是日无大便。七时就床。

十六日,晴,四十九度。断食后期第四日。七时半起床。晨饮红茶一杯,食藕粉、芋。午食薄粥三盂,青菜、芋大半碗,极美,有生以来不知菜等之味如是也。食桔、苹果。晚食与午同。是日午后出山门散步,诵《神乐歌》,甚愉快。入山以来,此为愉快之第一日矣。敬抄《神乐歌》七叶,暗记诵四、五下目。晚食后食烟一服。七时半就床,夜眠较迟,胃甚安,是日无大便。

十七日,晴暖,五十二度。断食后期第五日。七时起床。夜间仍不能多眠,晨饮泻油极少量。晨餐浓粥一盂,芋五个,仍不足,再食米糕三片,藕粉一盂。九时半,大便一次,极畅快。到菜圃诵《御神乐歌》。中膳,米饭一盂,粥二盂,油炸豆腐一碗。本寺例初一、十五始食豆腐。今日特因僧人某死,葬资有馀,故以之购食豆腐。午前后到山门外散步二次。拟定出山后剃须。闻玉采萝卜来,食之至甘。晚膳粥三盂,豆腐青菜一盂,极美。今日抄《御神乐歌》五叶,暗记诵六下目。作书寄普慈。是日大便后愉快,晚膳后尤愉快。坐檐下久。拟定今后更名欣,字叔同。七时半就床。

十八日,阴、微雨,四十九度。断食后期最后一日。五时半起床。夜间酣眠八小时,甚畅快,入山以来未之有也。是晨早起,因欲食寺中早粥。起床后大便一次,甚畅。六时半食浓粥三盂、豆腐青菜一盂,胃甚涨。坐菜圃小屋诵《神乐歌》,今日暗记诵七下目,敬抄《神乐歌》八枚。午,食饭二盂,豆腐青菜一盂,胃涨大,食烟一服。午后到山中散步,足力极健。采干花草数枝,松子数个。晚食浓粥二孟,青菜半盂,仅食此不敢再多,恐胃涨也。餐后胸中极感愉快。灯下写字五十四,辑订断食中字课,七时半就床。

十九日,阴、微雨,四时半起床。午后一时出山归校。嘱托闻玉事件:晚饭菜、桔子、做衣服附袖头。

廿二要:轿子油布,轿夫选择,新蚊帐,夜壶。自己事件:写真,付饭钱,致普慈信。

惠安弘法日记

弘一法师

后二十四年乙亥四月二十一日夕,自泉州南门外,乘古帆船航行。

十二日  晨到崇武,改乘小舟,风逆浪大,午前十时抵净峰寺。

十六日  往崇武,居普莲堂。

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  讲三皈五戒、《观音菩萨灵感》及《净土法门》等。

十九日  下午返净山。

二十一日  为亡母冥诞,开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五月一日  讲竟。

初三日  为灵峰蕅益大师圣诞。午后讲大师事迹。

六月七日  始讲《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记》。【二十一日,第二册讲竟。】

七月三十日  为地藏菩萨圣诞,午后讲九华山示迹大意。

八月五日  为亡父讳日。开讲《普贤行愿品偈颂》,七日讲竟。听者甚众,大半为耶教徒也。

二十三日  性愿老法师到净峰。

二十五日  请讲佛法大要。

二十七日  请师往崇武晴霞寺,代余讲《法华经普门品》。

二十九日  讲讫,每日听众一百人左右。

十月  将去净峰,留题云:“乙亥四月,余居净峰,植菊盈畦,秋晚将归去。犹复含蕊未吐,口占一绝,聊以志别:‘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二十二日  去净峰,到惠安城,遇诸居士留宿。

二十日  上午到科峰寺讲演,并为五人证受皈依,下午到泉州。

十一月十九日  复到惠安城,寓黄善人宅。

二十三日  到科峰寺讲演,并为十人证受皈依。

二十一日  上午为一人证受皈依。下午乘马,行二十里,到许山头东堡。寓许连木童子宅。

二十二日  在瑞集岩讲演。

二十三日二十四日  在许童子宅讲演,并为二十人证受皈依及五戒。

二十五日  上午到后尾,寓刘清辉居士菜堂。下午讲演。

二十六日  上午到胡乡,寓胡碧连居士菜堂。下午开讲《阿弥陀经》。

二十八日  讲经竟。为十七人证受皈依及五戒。

二十九日  上午到谢贝,寓黄成德居十菜堂。三十日讲演。

十二月初一日  午到惠安城,寓李氏别墅。今为某小学校。

初二日  到如是堂讲演,听众近百人。

初三日  到泉州,卧病草庵。

壬丙南闽弘法略志

弘一法师

壬申十月  在厦门妙释寺,念佛会期讲《净土法门》大意。

十二月  同上,讲人生之最后。

癸酉正月十二日  同上,讲余之改过实验谈。

正月二十一日  始在妙释寺开讲《四分律含注戒本》及《戒相表记》。至二十五日,初二篇讲讫。

三月九日  在万寿岩讲《随机羯磨》。至五月八日,上卷讲讫。

四月七日  在万寿岩讲《地藏菩萨灵感》。

八日  授三皈依大意。

五月十五日  在泉州大开元寺讲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闰五月五日  同上,讲敬三宝。

六日  同上,讲《佩玉篇》共数次。

七月十一日  在承天寺讲常随佛学。

同日  在大开元寺讲读诵《华严经》文之灵感。

七月下旬  同上,讲《梵网戒本》七日讫。

八月十一日  同上,讲《普贤行愿品》大意。三日讫。

八月二十四日  同上,续讲《四分律含注戒本》及《随机羯磨》。十月初三日讫。

十一月十五日  在草庵讲《梵网戒本》。三日讫。

十二月一日  讲《药师经》。三日讫。为故瑞意法师回向菩萨。

除夕夜  同上,讲蕅益大师普说二则。

甲戌元旦  在草庵讲《随机羯磨初》二篇。十四日讲讫。

十九日二十日  补讲。

二十一日  为蕅益大师涅槃日,讲大师遗作二首。

三月十八日  在南普陀寺讲《行事钞大盗戒》。

四月六日  讲讫。

七月  讲《一梦漫言》。半月徐讲讫。

十一月  万寿岩开创念佛堂。讲说三日。

除夕夜  在万寿岩念佛堂讲说。

乙亥元旦  在万寿岩开讲《阿弥陀经》,七日汔。

二月  在泉州温陵养老院讲说。

二月  在开元慈儿院讲说。

二月  在大开元寺念佛会讲说。

三月  在大开元寺讲《一梦漫言》。半月讫。

十月  在承天寺戒坛讲《律学要略》三日。

十一月  同上。讲参学。

除夕  在草庵病榻讲说。

闰三月一日  在南普陀寺开讲《四分律含注戒本》初二篇。半月讲讫。

五月  在鼓浪日光岩讲《净土法门》大意。

行脚散记

弘一法师

癸酉十一月+一日  居草庵。

十五日  讫二十日讲《梵网经》戒本。

十二月一日  讫三日讲《药师经》。迥向故瑞意法师。【二月二日复念佛回向。】

除夕  夜讲蕅益大师普说二则。

甲戌  元旦讫。

十四日  讲《四分律羯磨》初二篇。

十九日二十日  讲《羯磨》。

二十一日  为蕅益大师涅架日设供,并请大师遗作《祭颛愚大师文德林座右铭》二首。

二十二日  夜与大众行蒙山施食。回向鬼众及草庵已故诸蜜蜂等。

二月三日  之厦门南普陀寺开讲《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为书弘律愿誓句,并记二月馀行事,赠芳远居士,以为遗念焉。沙门演音,时年五十又五。

西湖夜游记

弘一法师

壬子七月,予重来杭州客师范学舍。残暑未歇,庭树肇秋,高楼当风,竟夕寂坐。越六日,偕姜夏二先生游西湖,於时晚晖落红,暮山被紫,游众星散,流莹出林,湖岸风来,轻裾致爽。乃入湖上某亭,命治茗具;又有菱芰,陈粲盈几。短童侍坐,狂客披襟,申眉高谈,乐说旧事,庄谐杂作。继以长啸,林鸟惊飞,残灯不华。起视明湖,莹然一碧,远峰苍暮,若现若隐,颇涉遐想。因忆旧游,曩岁来杭,故旧交集,文子耀斋,田子毅侯,时相过从,辄饮湖上。岁月如流,倏逾九稔,生者流离,逝者不作。坠欢莫拾,酒痕在衣。刘孝标云,魂魄一去,将同秋草。吾生渺茫,可喟然感矣。漏下三箭,秉烛言归。星辰在天,万籁俱寂;野火闇闇,疑是青磷;垂杨沉沉,有如酣睡。归来篝灯,斗室无寐。秋声如雨,我劳何如。目瞑意倦,濡笔记之。

记厦门贫儿舍资请宋藏事

二十二年夏历六月,厦门妙释寺寡资乞请宋《碛砂藏》,既已倡布。于十五日,有贫母携儿诣僧房中,舍资一圆,谓愿以此助请宋藏。问:何人施?曰:小儿施。问:是一圆何因而得?曰:曩母常持一钱与儿,自求所须,儿不靡用,乃以聚储。母数数与,绵历岁时,始为一钱,暂盈一圆。久置儿怀,视若球璧。今日侍母诣寺礼佛,闻他人言募请宋藏,欢欣舞跃,叹为胜缘。遂舍所宝而随喜焉。儿衣敝衲,赤足无履,未及童年,名武彝也。甲戌正月沙门弘一演音撰。

了识律师传

师名传心,字了识,姓柳氏,晋江县人。父母从父皆域外医士,师幼亦习其术。十六年岁次丁卯,游禾屿,晤了智上人,愿依出家。上人谦谢,乃介于定贤和尚,落【上髟下采】染衣,愿为同门昆秀焉。而于上人犹尊以师礼,上人亦督责备至,无少宽假。师尝欲习应赴忏仪,上人厉声诃云:初始出家,何无志气若此!必欲尔者,可归俗家去。师乃忏悔谢罪。既具戒已,上人命侍兴慈法主讲席。师性聪慧,锋辩天逸。从学数载,淹通教义,登座覆讲,妙尽渊旨。一时僧英如林,罕与师抗者。复往观宗,参谛闲、摩尘诸老宿。尝辑录十界十如略释表,观宗学社为之刊布。二十一年壬申,余居万寿,始与师识,探相契合。逮及岁晚,病肺偃卧,览余所述人生最后章,因兴朝露溘至之感。乃屏医药,专诵佛名。翌年癸酉,余讲律于妙释、万寿、开元诸刹,师力疾往听,并别习根本说一切有部诸律。自是严持戒检,逾午不食。且诵义净三藏所传食罢发愿文,华严十回向品自誓受菩萨戒发愿文等,以为恒课。精进刻励,无有懈倦。六月疾剧,于开元戒坛自誓受梵网菩萨戒。八月就庆禾屿,遂迁逝焉。春秋二十有七。师尝请余为撰病中发愿偈,并录传末,聊志遗事,且示后贤焉。偈曰:

稽首释迦尊、阿弥陀如来、观音大势至、地藏菩萨等。我婴诸病苦,数月久缠绵,今发弘誓愿,自利利一切。若寿命将尽,愿早生西方,速证无生忍,普利诸含识。若寿命未尽,愿即获轻安。誓以此残生,舍身护正法。弘演毗尼藏,广宣净土宗,普救众生苦,勤修诸福业。所获胜功德,悉回施含灵。惟愿诸众生,皆先成佛道。虚空界无尽,我愿亦复然。仰叩三宝尊,证明垂摄受。

厦门万寿岩瑞山禅师传

师名寂精,字瑞山,姓柳氏,惠安县人。业制黎祁,眷属悉习蔬食。二十九岁,南安雪峰寺转初法师莅惠安讲阿弥陀经,师闻法发心出家,遂依剃染。既受具戒,乃随喜江浙禅席。三觐普陀,并礼五台、九华诸胜。尔后归卧南闽,水边林下,高蹈息止。闲云野鹤,未足喻其疏旷焉。师于禅宗故事,多所记诵,而惟归心极乐。化导后进,亦以远名利勤念佛,谆切策励,不作玄赜之说。晚岁恒居禾山万寿岩。时有群寇执刃,入岩劫剽。师跌坐泰然.称诵佛号。群寇遍巡寺舍,不及师室,遂免于难。逊国后二十二年岁在癸酉,嘉平月首,示微疾。师先与了智上人居万寿久,友爱厚笃。既示疾已,时相瞻视。十三日语上人云:数载道侣,复历三日,当别离矣。上人诫其专意净念,书生恋著。乃大欢喜,屏绝医药,一心念佛,蕲向安养。万寿诸土人亦资助称念,昼夜靡懈。逮十六日晨六时,安详舍报。气息不属,唇吻掸动,犹复未已。厉时既久,肢体悉冷,顶门温暖,容采朗润。往生极乐,信有征也。春秋五十有七。余于壬申十月始识师,方觌面时,师呼善来,有如旧友。同居半载,罕有言说。观其风仪俊逸,动止闲适,有以异于常人,深致敬礼。师既迁化,从了智上人谘其遗事,略诠次第,为赞述焉。

心灿禅师传

师名传正,字心灿,姓叶氏,台湾冈山郡湖内庄人。弱冠之岁,诣打鼓岩元亨寺,礼开专和尚披剃。十三年岁次甲子,至厦门南普陀寺,入景贤佛学社,亲承性愿法师。未久,复侍法师往泉州月台。乙丑秋,往福州大雪峰寺禅堂,修习禅定,后任斋堂行食,苦节卓绝,众所称赞。庚午岁暮,返厦门,居万寿岩。及妙释寺复兴,师往司香灯事,时余常至妙释,随喜念佛,因与师识。癸酉正月,创讲律会,历妙释、万寿、开元、南陀,师悉预焉。尝标点《行事钞资持记》二十巨册,并录科文。正襟危坐,秉笔终日。点画端严,毫末不苟,历十数月,乃获卒业。其任事庄敬有恒,类如此也。甲戌仲夏,律会罢讲,师亦卧病。余劝其屏弃医药,专持佛名。师韪余言,精进不懈,疾遂差除,容采焕发,胜于平日。自谓专一念佛,身心安宁,获益甚大。乃以报缘垂尽,不久复病,缠绵未已。一日过余石室,稽首伏地,泪下如雨,云将归台岛矣。

逮及岁晚,获其二简:一谓病危,受恩未报,愧泪告别。一谓谢世,遗嘱代讣。二简所述,一日间事。病危于十二月十二日,谢世为十二夜也。余复乞人致言台岛,询其详委。续获报书曰:师返台岛,居大岗山超峰寺。同门昆季心耀上人,侍奉周至。命终之际,为集数僧,助其念佛。由是师乃正念现前,朗诵佛名,安详而逝,春秋三十有七。师在俗时,即奉佛茹素;出家而后,操行端谨.异于常伦。昔讲律会中,多绩学聪辩之士.师处其间,沉默谦冲,不露圭角。随众进退,碌碌无所表建,人或以是轻之。而居心诚实,罔谙机巧。出言朴质,有似纳涩。事上以恭,不事馅谀。交友以敬,不生妒嫉。从善如流,无有疑贰。闻过则喜,未尝瞋怨。自比淡泊,远离权门。严护威仪,莫敢放逸。高风贞节,盖亦旷世希有。人谓师愚,岂非其愚不可及耶?余与师识,未及三载。于其心迹,知之独详。故并记之,以垂范来叶焉。南山律苑沙门一音撰。

法空禅师传

师讳今实,惠安陈族。十六落发,常诵金刚、法华。胁不着席,食不逾午。严冬之际,屏除冠履,苦行精进,迈于恒伦。

改元后七年戊午,远适庇能,建观音寺。庇能为英吉利属海峡,闽粤商者习称槟城。其地繁盛,而乏游观之所。师以极乐寺寺前多旷土,乃发宏愿,营筑苑囿。集诸宇内珍禽奇兽,靡资巨万,尽其轮奂之美。师故善知物性,抚摩虎犴,若玩掌珍。海南诸粟散王,乃至欧美名士,游庇能者,悉踵师门,展谒礼敬。或致简牍,达其诚款。以是盛誉及于万国,闻师名者,咸生欢喜。

师又工书;下逮武技幻术,靡所不谙。震域彼土.或值灾祲。或筑学黉,集会演技而求资者,师每佐助,复施财宝。凡所希求,皆令满足。彼土报章,竞致赞颂。中外士庶,仰之若慈父母焉。岁次辛未,师返南闽。施千金石鼓,修置杂物,而利行者。时以墨妙,颁致诸山。其得之者,珍逾球琳.今岁丙子二月,示疾迁化,春秋五十有九。

师之奇行瑰节,辄有轶于党轨,岂余凡愚可得窥测?所及知者,巍巍德量,弘廓渊冲,高山仰止,未能忘怀耳。彼诸化迹,颇多流传,今所记述,不及什一。语其详委,当俟来哲。赞曰:一人首出,万类归依。化及禽兽,恩洽蛮夷。人谓菩萨,亦云力士。随机所见,称名致美。如天覆物,若海朝宗。化迹昭垂,忆劫攸崇。

本妙法师传

本妙,名广演,一字白云,南闽同安人。幼时丧父母,改元后十六年,师十八岁。游厦门万寿岩,获晤真常老人,因从剃染,明年受具足戒。十八年,参兴慈法主,深以契合,遂即依止_,常侍讲席。未儿,万寿老人示寂,护法缁素请师返南闽,乃归任万寿住持,并重兴同安梵天寺。劳瘁致疾,于二十五年二月七日谢世。先二日预知时至,付嘱寺务并勖徒众。逮及七日午后几时,起坐念佛,含笑迁化。历四时余,顶门犹温暖。往生极乐,信有征矣。春秋二十有七。师根性聪利,侍兴慈法主未久,遂能精通教义。辩才无碍,有如老宿。盖多生熏习,岂偶然也。著《心经论解》一卷,序跋甚繁。于师行迹、言之详委,故今不复述焉。岁次玄枵木槿荣月,惠安瑞集岩大华严寺沙门胜祐。

记陈敬贤居士轶事

十六年丁卯二月,余在杭州云居山常寂光寺,敬贤居士过谈,所言皆禅理。余勖以净土法门,未能契也。戊辰以后,余数至闽南,时敬贤方习止观,时时询除瞋习法。因检贤首梵网疏示之,颇为首肯。尔后音问久疏,闻人言其居杭州复习秘密部。甲戌九月十九日,共存【敬贤之子】至南普陀后山石室。余问敬贤近状,彼谓已遵印光法师教导,专修净业矣,余为庆悦。翼岁乙亥,敬贤来书,谓十数年仿徨歧路。近始一心专修净业,迩来工夫颇能得力。并乞结夏杭州,为彼讲解菩萨律仪。余以先受惠安净峰请,答简谢之。后数月居焦山,复绍二友致书与余,谘询念佛方法。其于净业,可谓专且笃矣。敬贤既殁,林德曜居士嘱为輓章,乃摭拾轶事所及知者,粗述梗概焉。后二十五年岁次玄枵、月旅姑洗、晋水南山律苑沙门一音书。

绍兴开元寺墓建殿堂疏

绍兴开元寺,建于梁天监中。当昔全盛之时,金刹梵宇,峻极云表,实为爽垲栖心之所。开堂接众,数逾千百,道风蔚盛,冠于东浙。郡邑士夫,祝釐肄礼,诵宣诏敕,亦聚于是。二千年来,兴衰之迹,记载阙佚,末由详考。今所存者,有乾隆四十五年宋明府拨田开元常住碑记。寻绎词旨,粗可悉其概末焉。清季以来,浸以零落。殿梁摧朽,金像颠覆【罗汉堂中五百罗汉,大半残阙】。池桥之胜,崩榛引塞【晋渡桥、万工池,皆为昔放生之所,今唯存基地。】岁月鹜过,芳流歇绝,不其惜乎!比者,闻愿法师卓锡是间,将集善侣,重建殿堂。乃制缘册,倡募资财。余以夙庆,至德同时。预奉余论,顶戴踊跃。辄述缘起,为弁册首。建立佛塔僧坊,福德之殊胜者。冀诸善侣,铭佩仁诱,共加弘赞也。于时岁在昭阳报沙月,释昙昉书于西安莲花寺。

西安:即衢州古地名

大中祥符朗月照禅师塔铭

吴嘉禾问,将军郑平舍宅建大中祥符禅寺,胜境标绝,为三衢诸刹之冠。绵世浸远,盛衰之迹,靡得详考。清道光中叶,住持僧某,重葺梵宇,敷扬洪业。兴继之美,见述后代。百年以来,玄风坠替,金刹废圮。其有嗣徽绪于往哲、穆道俗以归怀、崇振颓流、阐固法道、若朗月照禅师者,诚末化之芬陀,昏途之宝炬矣。师讳能照,字朗月,一字天心。家浙江江山,族周氏。髫龀之岁,投诣祥符,出家披剃,长禀具足于钱塘昭庆律寺。二十三,任副寺,作务劬勤,行业贞简。后十五年,嗣法住持,严勒清规,增置寺田,缮治祖堂丈室十数楹。自奉俭约,未尝虚糜僧物。性耽寂静,晨灯夕香。晏坐斗室,披寻群典,以自娱适。老儒吴子弓、汪鞠如辈,时扣禅寮。师便延召,披襟致契,谈笑竟夕。宰官缙绅,数数参访者,辄屏不纳。抗行峻节,与世寡和,有古德之遗风焉。宣统二年,僧众集会兴学,延师长其事,固辞不就;而楷定章则,求觅典籍,悉力任之。

上海赈济会,募资于衢,师为倡缘;不足,自捐巨金实其数。爱人之周,皆类此也。师于徒众,督课勤肃。再传弟子永祚,根性聪利,师尝器许。提奖道趣,接诱无倦。寺役龚叟,人至朴质,侍师日久,尝教念佛,注心西极,今犹传诵遗德,称道不衰。夙志参学,寺务羁制,未遂其愿。今岁三月,师寿五十,屏除庆祝之文,先期孑身如钱塘,将欲舣舟天目,以盗乱未宁,旋归三衢。五月四日,示微疾,自知不起。诏命弟子,承嗣寺业。弥留之夕,神志清澈。遗嘱修葺大殿,改建斋厨,乃吉祥卧,泊然迁化。时十二年岁在癸亥七月十八日也。师住世时,博览内外玄籍,于大慧《禅林宝训》,尤所心折。病卧之暇,披检研味,常不释卷。既而龛殓,乃举《宝训》,供置灵右,慰其幽魄焉。世寿五十,法腊十有二年。弟子妙玄、再传永祚、永仁等。是岁十一月十二日,严霜之晨,葬于鹿鸣山登高亭下。余以宿缘,承侍窆礼。睇朝阳之颓景,悼至人之殂化。辄从眷徒,略承遗德。深心追往,寄怀毫素。乃为铭曰:

住持之道,宝训其资。亦既末运,圣教陵迟。至人示生,继承法位。不务荣名,不干时贵。卓哉师德,季叶之贤。渟心独得,唯宗是篇。标举一行,以该万德。旌彼幽光,百世昭式。大慈沙门昙昉撰并书。

题永嘉庆福寺缘册

庆福之名,志乘不载。今所传者,嘉道间事耳。逮乎清季,寂山上人驻锡是间,整顿清规,增筑精舍,勤修净业,广行众善。又复建莲池会,劝导缁素,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远绍庐山之遗轨,近媲法雨之高躅。胜名流传,遍及中国。承其劝导,临终正念,示现瑞相往生莲邦者,时有所闻。懿欤盛哉!上人光显法门.阐扬佛化,功在万世矣。余于辛酉,参学永嘉,依止上人,同住十载。尔者城垣渐废,观瞻不尊。寺主因弘贤首,与上人谋,将欲重建殿宇,易其方位,以协形相。为立缘册,集募资财。凡诸善信,当必生欢喜心,随力而助。所获功德,无量无边矣。

清故渊泉居士墓碣

渊泉居士姓蔡,讳宗沈,诸暨月陇村人。累世力田,勤苦自给。居士生有异禀,从塾师读三四年,已能为帖括文。逮入邑庠,遂厌弃之。率意怀素狂草,颇得错综变化之妙。精篆刻,偶作小印,识者珍焉。顾性傲岸,未肯下人,荐绅咸畏惮,不获于世。坎壈而终。维时逊国后三年,岁次甲寅,春秋六十有一。先娶斯孺人,继配金孺人,生子冠洛。十载孺人殉,由是不再娶。破屋瓦灶,一镫荧荧。养息稚儿幼女,蓬发跣足其侧。居士手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之讲说曰:圣道在是矣。今岁五月,冠洛书来,陈述轶事。以彼父母,悉积善业,世称其德,久而勿衰。近将合葬濮院之原,愿乞题碣,亦犹亡亲得闻难闻法也。冠洛字丏因,博学能文,笃信佛乘,为余善友;重韪其意,略记遗行。附以偈曰:

金刚般若,是最上乘。圆顿极谈,实相正印。居士往昔,植般若因,故于此生,获逢妙典。愿当来世,更值胜缘,得闻净土,归元捷径。般若开解,净土导行,解行相资,犹如目足。命终见佛,华敷上品,早成正觉,广利含识。今依圣教,聊述津要,惟冀见闻,同证菩提。岁次辛未,沙门演音书。

重兴草庵碑

草庵肇建,盖惟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有龙泉岩,其地幽胜。尔时十八硕儒,读书其间,后悉进登,位跻贵显。殿供石佛,昔为岩壁,常现金容。因依其形,雕造石像。余题句云:“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盖记其事也。胜清御宇,浸以零落。昔日金刹,鞠为茂草。中华建业十二载,瑞意、广空上人,伤其废圮,发意重兴。绵历岁时,营治堂宇。壬申十月,复建意空楼三楹。虽未循复旧观,亦可粗具规范。余于癸丙之际,岁暮春首,辄居意空。淹流累月,夙缘有在,盖非偶然。乃为述记,垂示来叶焉。于时二十五年岁次玄枵,慧水瑞集岩大华严寺沙门演音撰。

玉泉居士墓志铭

居士姓吴,字建东,梵名演定,复名衍,闽浦城杨溪尾人。改元后七年,余始剃染,与程子中和住玉泉,闻居士名。逮及岁晚,乃获展晤,深以忻憙,因共栖止。居士闻法最早,乐玩般若,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句,常致三复。程子专讽华严,后出家字曰弘伞,与余同师门也。翌年冬,结期修净业。十二月八日共燃臂香,依天亲菩提心论发十大正愿。居士先一夜未尝睡眠,惟持佛号。尔后道念日进,盖善友同集,互以策励而致之也。余尝披《灵峰宗论》法语示居士,览未终卷,自谓心意澄澈,异于平时,历数日,入市求橘,童子昂其直,居士瞋诃,遂复常度。辛酉季春,余徙永嘉,掩室城寮,盖由居士为之容介。尝致书曰:凡所需求,无虑难继,有某在耳。后五载丙寅,余归钱塘,乃知居士先已迁谢。居士貌温和而性刚直,守正不阿,好义忘利。年未四十,遂尔淹逝,知其人者,悉为叹惋。住玉泉久,自号玉泉居士。今岁丙子,介弟涧东夫妇,为卜葬于玉泉寺畔青石桥石虎山中,属铭于余。因忆往事,粗述其概。系以铭曰:

常乐出家,勤修佛法。胜业未就,薤露朝溘。冀其再来,乘愿不忘。一闻千悟,普放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