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瑜伽师地论略纂 » 瑜伽师地论略纂全文在线阅读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二(论本第三第四第五)

关灯直达底部

基撰

意地之中。大文分二。上以五门。辨意地体。下以十门。释意地义。文分为三。初牒前五门三处所摄。标起论端。次今当先说色聚诸法下。别释十门。后总以颂结。

除假法者。无别种生。又无别体。故今除之。非意地下。此地中辨四相故。

言十门者。下颂云。色聚相应品。世相及与缘。善等差别门。巧便事为后。其善等中有三门。一三性。二十二处增数。三释十二处名义。色中有二。初标。后释。释分为七。初明大种五因造色。二明极微有无差别。三明大造二不相离。四明色聚诸事多少。五明诸色相续间断。六明三类色聚差别。七明色聚依六处转。

大种造色能为五因。一生因。二依因。三立因。四持因。五养因。如文配属 依因中。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者。此说即质造同聚造。实造非假造。由诸日光。孤行香等。离大种故。生无色界定道戒色。无四大故。势依彼有。皆有依因 持因中。由随大种等量不坏者。亦依同聚四所造义。击质发声大质故。或五境附质。皆等质量。疏远已去。方大于质 养因中。对法第一说。谓由大种养彼造色。令增长故。彼说一切大种。皆养造色义。今此论中。唯说长养。四大资四缘生。能养造色。然所造色。大种亲养。大种要藉四缘资长。方养造色。今说外缘。大方能养。非外四缘。是此养因。相依而有。是造义故。生等五因。皆增上摄。或有五义。或不具五。非谓定具。如上可知。若依实义。亲所造义。必同性造非异性。必同类造非异类。有漏无漏。必类同故。必同界造。非异界。定散必同。非异法造。若假说造。疏相依造。随应无遮异熟长养等流三类。或各亲造。或绮互造。理亦不遮。种种义门。如别章说。

于色聚中曾无极微生等者。此显顿变。非渐积义。不同萨婆多聚中有极微。

又非极微集成色聚者。极微无体。不同经部种成大义。合前一种。不同胜论粗细俱实。如唯识第一疏解。

极微亦有方分者。方谓诸方。分谓细分。虽有诸方。而无细分极微。乃是粗色所有。自更无他。唯识第一云。极微无方分。方即是分。非诸方义。二文虽别。亦不相违。

二不相离中。文分为二。初略解二种。又此遍满下。重解二种 同处不相离者。随无根处。诸无根色。随有根处。诸有根色。自类大造。皆同一处相涉入义。非是极微各别住义 和杂不相离者。谓自类大种。与余类大种。更相涉入。俱一处义。故论下云。前是共大种聚。后是不共大种聚。此解和杂中。亦云。即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能所造色处俱。故不同萨婆多极微各别。同聚体异。俱舍颂云。欲微聚无声。无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今者大乘。同异类。一切大造。无别极微。随所有聚。皆相涉入。名不相离 又同处不相离者。随有根无根。一切大极微中即有。随应一切所造色极微。更相涉入。合成一物。无别极微二处而住 和杂不相离者。即此一大种极微。与余一切大种所造极微。虽同一处。非成一体。性各别故。用各异故。知非一性。诸根于中遍受用故。不相碍故。知同一处。名同处不相离。性各别故。用各异故名杂。同一处故名和。处所无二。俱依一所。体仍各别。故名处俱。其不相杂义意可知 又此遍满色聚下。因文便故。先解和杂不相离 又一切所造色下。方解同处不相离。胡麻等聚。体类别居。大造极微。不同于彼。但如诸物石磨为末。以水和合。处所难分。其性各别。是和杂不相离义 又一切所造色下。乃至大种所据处所。其即质造 诸所造色还即据此。大种造色。同依一处。不同他宗。类各别住。是不相离义 上来所释后之二文。顺前解二处中后复次义。若依初复次义。同类异类大造相望。义准应悉。此义如决择五十四。六十五等。对法第五疏解。

色聚诸事多少中分二。初总明事多少。后又约相摄下。别显摄义。事者体也。物也。总诸色聚。有十四物。除胜定之果。非定有故。此说实体。除一切假。

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者。五十四云。如眼若据相摄唯一。谓眼清净色若相离摄有七。谓眼身地色香味触。若界摄有十。加水火风。耳鼻舌亦尔。若身根除眼等四。独可得故。唯可有九。界者因义。顺经部宗。色能持种说有。彼界。或彼聚中。可有能生彼色等用。增上缘中。立为界称。或界者性也。即彼体事。如欲界有眼等四定有身根。有师于此起妄计云。若得天眼。亦得彼地身根。不相离故。其义不然。杂心云。极微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身根九余八。谓在有香地。若以在四根有十种故定有身者。有香地言如何通。俱舍亦通云。欲微聚故。迦延亦言。颇有成就彼地眼。不成就彼地身根耶。曰有。谓身在欲界。起天眼通。故知彼说非理 相摄者。约体摄也。各自以体自摄故。如有色。自有故 界摄者。以体对用也。不相离摄者。体用不相离也。

诸色相续间断中有六。一声。二风。三明闇色。四大小无间生。五释经。六显有法界声。界者造声因四大也。恒行风者。持世界日轮等风。恒续闇色。谓世界中闇。不说空劫。故知彼无。或义不然。说为迥故。不与闇名。坚即彼界者。谓地界。坚摄。谓余相。非执受种子者。谓无漏种子。虽依于识。识不缘故。名非执受。

色聚有三种流转者。业果名异熟。现在四缘之所资长名长养。非前二种。但自类相生名等流。不同小乘别立刹那。大乘即是定长养摄。或是等流。有漏得引无漏法故。现行从彼种子生故。况初道色体是假邪 处宽遍者。谓体增宽。遍满处所。相增盛者。处所仍旧相状转增 变异等流者。谓变旧相。如青变黄。清变浊等 自性等流者。谓住旧位。相续生灭 初异熟生。谓引业果。后异熟生。谓满业果 诸法有二。一有为。二无为。无为无此三。无差别故。有为有之。有为为二。一有漏。二无漏。有漏具三。无漏唯二。无业果故。且无漏中。诸根唯一。无等流。内余色有二。若执受。唯长养。非执受者通等流。外五尘色。亦通二种。上说有长养及等流者。各具二种。长养等流胜定果色。诸心心所有二。等流唯一。长养除处宽遍。此说法处诸假色法定果实色。或通处宽遍。上说无漏已。有漏蕴中。内五根。唯长养异熟。无等流。具二长养。无初异熟。内诸余色。具有三种。若外诸色。唯除异熟。法处摄色。假唯一长养。除处宽遍。通二等流。诸心心所。一切皆具。唯无处宽遍一种长养。若于八识。法处五色。后应分别。恐繁且止 五十四中。总聚为文。若五根色。有长养异熟。无等流。非根诸色。具三种流。诸心心所。有等流异熟。第二长养所长养流法处摄色。无异熟生。余如心心所。虽作此说。亦不相违。复有三界差别。长养有殊。问答分别。皆如五十四。若说异熟。初生刹那。及后相续。分之为二。说与前殊。后应思准。

六依处中。建立者。风金轮等。相依持法。覆藏者。屋宇等。

第二段明相应蕴中。文分为五。初标心及五十三心所法。次四一切。辨五位心所差别。合烦恼随烦恼为一故。三辨由根境等诸识生。四又识能分别事之总相下。明心心所行相。五作意云下。明遍行别境。二位心所。体业差别 一切处者。唯识第五解云。谓三性处。

一切地者。有二义。一云。有寻等三地。二云。色四无色四。并欲界一。合为九地 一切时者。心生必有 一切耶者。随其自位。起一必俱。遍行具四。别境非后二。善十一中。通一切地。非一切处者。唯善性故。非一切时者。非心生时即皆起故。非一切耶者。轻安不遍诸善心故。一切地者。有义通九地。以定加行亦名定地。彼亦微有调畅义故。由斯欲界亦有轻安。有义不然。论说欲界由阙轻安。名不定地。通一切地者。有寻伺等三地皆有故。如唯识第六说。烦恼随烦恼。合名染位。四种皆无。不定唯有一切性处。唯识第五云。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别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染四皆无。不定唯一。谓一切性。如下第八。及五十五。五十八。五十九。唯识第五六。对法第一等广解。

辨由根境等诸识生中。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下。解识乃得生。

根二因不坏。一不灭坏故。非全无。二不羸劣故。非劣弱。五十四中。释灭坏羸劣。及由四缘。诸根变异。翻彼即是此中二义。此说色根。其意根不坏者。彼说由四缘意根坏。翻彼即是彼意根第六。是不同五根。不说七八根不坏义。思准可知。

境界现前中有六故。谓所依处故等者。五十四云。问如本地分说。六种所行性。此何差别也。即随次第。释此中六故。应寻彼文 所依处者。内身所依。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显了不显了者。彼云。谓取实不实差别。谓各于自境中。取实有体者。显了可知得。取不实者。名不显了 全分及一分故者。彼云。谓取一分事。及遍满事。谓于一聚境中。总遍缘名全分。缘一分事名一分。

四种障中。覆弊障者。屋宇等 隐没障者。谓神通药草等。隐令不见 映夺障者。谓胜力映夺。即日光等。影众星火光等 幻惑障者。谓由鬼魅等。及咒术等。诸幻惑障。

处所极远者。谓诸方住处各远故 损减极远者。谓先成粗色。虽近现前。损减至细。名损减远。即磨麦成面等。五十四云。非极细远。名现前故。别说诸根境现前义。皆如彼说。

作意四力。初时三种。如其次第。缘未来过去现在境界。第四一力。通缘三世 若异此者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者。若异前说。四力生作意者。应于一境。一作意恒生。由此故知。必由四力。

又非五识有二刹那下。明识乃得生中。文分为四。一明五识刹那。二明五心差别。三释经一心言。四明五心缘境之世。五识刹那中。唯识第四有二说。一云。五识唯一刹那。自类前后。定无二刹那。相随而生。亦非五识展转无间。更互而生。以此文为证。决择等言。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者。言总说六。意说五识前后定唯有意识。意识便通生故 二云。此依未自在位。多分率尔心唯一刹那。非等流心。及自在位。广引理教皆如彼说。彼开导依。第三正义。虽各自类。不说五识相续刹那。同前同后。皆不违理。然取后义。多顺诸文。

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等者。此说五识率尔心后。定有寻求。寻求之后。若时散乱。生即不定。若不散乱时。决定心生。染净心生。由分别及先所引二因故。起分别者。曾未得境。今分别故 先所引者。前已得境诸悉故生。意由二因。五唯由一。此说五识等流。意等流亦尔。此中唯说寻求后不定。不说决定后。及染净后不定。理皆通故。然今不说率尔后。生寻求不定。故知率尔后。定起寻求。决择亦言。在定耳识率尔闻声。若有希望。后时方出。希望即是。寻求心故。余义如五心章说。

一心刹那者。意说。于一境中专一性心。虽多念仍名一心。又以前后性类相似名一心。

又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下。明五心缘境之世。此有二说。一云。意识非强分别。而任运生。不在定中。而散乱生。若缘不串习境。不与别境欲等俱生。尔时意识。创缘于境。名率尔堕心。无希望故。不名缘未来。虽缘现在。但是曾得境种类故。唯名缘过去境。此说独生意识。初率尔心所起行相。缘于过去境种类故。名缘过去。若强分别。及在定心。缘串习境。与欲等俱。此意识率尔心。缘世不定。其五识率尔堕心无间。所生意识。谓寻求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刹那论之。实缘过去。依分位三世。及依亲所缘相。唯应说缘现在 设有难云。寻求决定。并缘前念五识境生。缘过去世。云何今言缘现在 故论通言。若此即缘彼境生。谓若此二心。即缘彼前念五识所缘之境。应名缘过去。但以相似相续。在现在世。为此寻求决定二心之所缘。取应名缘现在。非于本质。不名缘过去。此意影显五识率尔。唯缘现在。意识率尔之寻求决定。亦缘过去二解名率尔堕心已前。释意识率尔堕心。前来未释意识率尔故。若强分别。及定心。并串习境。有欲等生。尔时意识。不名率尔堕心。若任运等。乃至无欲等生。方名率尔故。前来未说意率尔心。故今说也。

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下。此释五识后寻求决定。意识取前念五识本质境故。唯缘过去境。由此意识所缘前率尔境之影像。相似相续。在寻求决定二心上现故。唯应说缘现在境。即从本质。唯缘过去。若从影唯缘现在。其意识率尔心。缘现在境。其理何疑。总说缘过去。便招妨难。故应长读。唯缘过去下文。摄属寻求决定二心。其缘现在。亦属二心。义道便远。亦无妨难。若此缘现在境心。即缘彼过去境生。故通二世。本质影像。有差别故。染净等流。必随前转。故知二心。亦缘现在。余世五心。复亦不定。

又识能了别事之总相等者。成唯识云。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摸填彩。心王不能取境别相。但取总境。心所非但取境总相。亦取境上随应别相。故此说言即此所未了别等。唯识解云。此言表心所。亦取境总相。此总境上。所未了别。境之别相。

所了境相其能了别者。说名作意。即显作意取诸心所所取别相。皆如彼说。此中但说心起必俱故。唯说遍行心所行相。由此兼显遍行别境。通三性心。行相增强。偏说体业。余略不论。并如唯识。境之分齐。是言说因。想能取之。境上顺理违理之相。是三业行因。由思能取。虽诸心所皆能通取。就偏增说。亦不相违。

作意谓心回转。触三和等。皆如唯识第三卷初。回转者。起动义。彼云应非遍行。非为切理。

定令心一境。名心一境性。

触业唯受想思为所依者。唯识解云。思于行蕴为主胜故。实通为依。

世中有三。一道理三世。二唯识三世。三神通三世。如唯识第三卷疏。

谓诸种子不离法故如法建立者。随顺萨婆多言。种子不离心法。如心法建立三世。彼说种子体即心故。随顺经部言。种子不离色心等法。如色心法建立三世。彼说色心能持种故。今大乘释。种子不离第八识法。如第八识法。建立三世。又种不离现行之外。条然有体。如现行法。依种子上建立三世。云何建立。种子之上。当可生果名未来。能生种因名过去。种子自体名现在又现行诸法。多分间断。种恒相续。种既不离现行诸法。条然有体。法既有三世。故今种子。如法建立三世之义。此为总标。建立三世。所依体依种子立。下别释世义。恐有外难。种既恒有。应非世摄。故如于法。亦世所收。

又由与果未与果故者。此释过未二世。依现在种子之上立义。现种子上已与果义。名过去。未与果义。名未来。二所依体。名现在。今唯依道理。以辨三世。今大乘中。能为因义。名为取果。唯现在世。故唯识云。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方有因用。若果起时。因付于果。名为与果。现在种上。有于曾世付果之义。名过去。现未与果当来方付。名未来。现在正取名现在故。

若诸果法若已灭相下。释依现行建立世义。

四相中分三。初辨所依。次辨相状。后辨分位假立。大乘生灭。既即法辨。更无别体。小乘说有。百论难言。有灭。灭法令无入过去。灭法现在说名有。有生。生法令有入现在。生法未来应说无。此难四相体俱成有。

论云。谓于一切处识相续中一切种子相续俱行建立者。总标四相依种子立。一切处者。三界九地。识相续者。谓第八识。一切种子相续者。种刹那灭。无间断故。名为相续。俱行者。种与本识恒俱行故。建立者。依此九地与第八识。相续俱行。一切种子。建立四相。不依现行。由三义故。一种相续故。二诸法因故。三不离识故。若说种子。即说诸识 又解云。于本识中。一切种子。相续俱行法上。建立四相。即是依一切有为法上。建立四相。一切有为有漏无漏。若起必与种俱行故。即是通说依现及种。说四相义。于生之后即说异有者。此有二义。一令生厌。欲显生体自性变异不可爱乐。若即说住。便多生爱乐生住故。二欲显诸相无别用时。即此生相。与前后别名异。既尔随转名住。后必不住名灭故。不同余宗。二异性中。初是同类法前后异。后是异类法前后异。此唯说生。由有缘力故起。余依此立。不待因成。故言约法分位别立。显扬颂云。生因相违故。无住灭两因。自然住常过。当知任运灭。此如五十二。唯识第二等说。

四缘。文分三。一标名。二总出四缘体。三又由种子故下。别指于心以显四缘。如唯识第七广释 因缘体者。彼云。谓有为法亲辨自果。一现行。二种子。今此唯言种者。彼会云。有唯说种是因缘者。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等无间缘者。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彼第四卷会此文云。若此识无间彼识决定生者。言总意别。义不相违 所缘缘者。彼云。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一疏。今此总说。亦不相违 增上缘者。彼云。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彼自会云。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为显诸缘差别义故。故今此云。谓除种子余所依及助伴。余所依者。乃除等无间依故。不说境界显然。亦知除所缘。故唯依心显四缘。不说心所为等无间。

第六善等增数中唯立三善无胜义者。说有为故 福分善者。顺生死善 解脱决择分善。如对法第十三。及决择释 正胜善者。即四正勤。亦名正断。胜诸恶故。勤体胜故。非邪勤故。名为正胜 无量善者。四无量也 有依善者。有所依求。求三有善 无依善者。无所依求。希涅槃善。又有物施名有依善。无物随喜名无依善。或有相善名有依善。诸无相善名无依善。修慧之体名根本善 相应五蕴名为眷属善。修慧品故。或根本方便二业道。名根本方便善。合二为一业道品故。唯说闻思非修慧者。随其所应余善根故。

八福生者。谓欲界粟散王为一。臣为二。加六欲天为八。不同古解。欲界除臣而取轮王。轮王为九。不动善为十。谓色无色善。及无漏善。

善了知事者。知因智也。

工巧中但为戏乐等者。余处说此。实通三性。今但简染。相难知故。谓为戏乐贪掉等生。不为活命习业简择故。此戏乐工巧染污。活命习业体实无记。简择是善。善心慧等简择生故。

言慧眼者。实非是色眼类同故。此中说之。非是五中之一。慧眼总揽五中慧法佛三。为今慧眼。慧为体故。因便故来 有瞚眼者。即瞬动眼。如人等眼 无瞚眼者。不瞬动眼。如蟭蟟等眼 依处眼者。即本肉眼。由此为依。起变化眼。名依处眼。或扶根尘眼之依处。世俗呼之为眼故。今亦假立名 审谛耳者。亦非是色。体即闻慧等。因说耳故。文便故来。欲显眼耳俱有胜用故 高听耳者。闻善法胜法有义法耳 非高听耳者。听恶法劣法无义法耳 身中释一切遍诸根所随逐者。明身根遍在四根中义。

堕施设意者。施设谓名言。缘在名言名堕施设。

十一种中内外者。自他身异故。

七识住者。俱舍第八云。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无色十三。故识住有七。余非有损坏。一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欲界天及初静虑。除劫初时。二身异想一。如梵众天劫初时。三身一想异。如第二静虑。厌根本喜入近分舍。厌近分舍入根本喜。四身一想一。如第三静虑。初定由染想名想一。二定由二善想名想异。三定由异熟想名一。善喜动故。余三即下三无色。余处坏识。不说识住。

增语触者。第六俱触。能起语故。能缘语故。于声法二处皆增。由触增长名增语触 有对触者。五识相应触。根有对故 依耽嗜者。谓欲界 出离者。色无色及无漏 有爱味。谓有漏 无爱味。谓无漏 世间。谓分别 出世间。谓无分别。

九有情居者。俱舍颂云。应知兼有顶。及无想有情。是九有情居。余非不乐住。前七识住。及第一有。并无相天。名九有情居。余恶趣等非有情居。不乐住故。广如彼说。

增色中。有依光明者。即质光明。无依光明者谓离质光明。或附质光明名有依。远质光明名无依 正不正光明者。谓日月盈亏等光明 积集色者。谓诸形色 九种中不说内外。纵自他身是外处。定与根别说。其实相似声唯二性。不善有覆者。由彼思发故得彼名。显扬云。表假通善恶。实体非也。前色界亦尔。

声中。若犯若出者。犯己还净也 圣言者。称实名圣。圣者正故。

香中率堵鲁迦香者。即旧云。斗楼婆香。地持云求求罗香。素泣继罗者。如胡麻许大。赤色堪染。绯等。此土所无。极大香也。三辛香者。西域多以胡麻.荜钵.于姜三事。和为丸食之。令人消食 一指香等者。形如指相故。

休愈味者。除止差病味。

五触中。蚊虻为二故。六中俱生为第四。内身之中与身俱故。所治。即垢等。能治。即水等。

法界法义。如唯识等。

释法界中三种。有色无色及有为无为者。有为有二。谓有色无色。并无为为三。或一有色。二无色。三有色无色。即有为无为。

增四中。唯言假色不说实者。律不律仪等。诸宗通色。今说为假略不说实。

无色无为假非假所摄法者。依相说真如是实。余皆是假。

善无记无为者。并依相说。真如等善。空等无记。

增十中。一作意。二受。三想。四思。五触。六虚空。七择灭。八非择灭。九真如。十中有三句。初句是不动无为。下二句是想受灭无为。非受者是想故。此随胜说。故无所余。或第一即除受想思。余心所法。逐心生故。第五即不相应。略不说色。或初即触。随心初生故。随增胜说。

结云内外六处诸法差别有六百六十者。此据十二处。各增至十。一一皆有五十五种。此成六百六十。所可应有增数之法。理实不然。五根增中。皆无增十。而有十一。已剩其五。意处至十二。而无增十。后剩十三。于此增数合剩十八。况复不计法界所摄八十七法等。由此应知。但据十二处。各增至十之总大数。

释名中。眼者梵云斫刍。斫者行也。刍者尽也。谓能于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今言眼者。体义当故 耳者。梵云戍(输聿反)缕多。此云能闻。如是我闻之闻也。言耳者体义当故 舌中能除饥渴。正是舌根。发言论者。舌之依处。世俗名舌。故以为名。

计为我所我及我所者。我所者。我外所有。我我者亦是我所。谓计前念我。是后念我之我。即前念我。是后念我之我也。

有情等义。如摄异门分具释。重嗢柁南者。上明众义。皆是意地之差别义故重颂。出体显义。是彼地体义故。

唯说六善巧者。辨中边通说十善巧。决择下。说六七善巧。显扬论中成善巧品。说诸善巧。皆为破执。故数不同。广如于彼。

生起事谓缘起缘生者。对法云。因名缘起。果名缘生。

差别事谓无量界者。即五无量。谓世界有情界法界所调伏界。调伏方便界。下自当释。

后嗢柁南有十门。一色聚。二相应品。三世。四相。五缘。六三性。七十二处增数。八释十二处名。九善巧。十者事八众。随增胜者说。

第四卷

九地境中。分之为四。上之二地明境体。此有寻有伺等三地。是境相。下上粗细异故。是谓来意。寻谓寻求。伺谓伺察。谓思及慧推粗名寻。察细名伺。一念不俱。粗细异故。今依彼法有无。此二建立三地。是谓释名 出地体者。释有三师。初说云。此之三地。就二前后相应建立。无心地。说初之二地名为心地。故知下地诸色等法。皆名无寻无伺地 第二师云。此三就二离欲建立故。此卷中。既以离寻伺染。名无寻无伺地。故知随应有彼染故。名初二地 第三师云。此三俱就界地建立。此卷中说欲界。及初静虑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等。故知但依界地建立。徴破前师皆为非正。今释彼文并如彼说。

就此地中。大文分三。初问。次略答。后云何界施设建立下。别释前标。于中即五 界施设中分三。初问。次答八门。后随别释。第一数建立中分二。初标堕界非堕界。后此中欲界下。别释三地。堕者。在也。落也。落在界摄故 非堕摄界谓方便并萨迦耶灭及无戏论无漏界者。三乘通释 方便。谓道谛。趣灭因故 萨迦耶灭者。谓虚伪身灭。即择灭 无戏论无漏界者。谓真如。性离分别。无漏体故 唯大乘解。或方便者。一切化身。三轮方便利众生故。萨迦耶灭者。谓法身。虚伪身灭显故 无戏论无漏界者。谓报身。无漏五蕴离分别故 若定者。在上下地得彼定 若生者。谓生彼地。无寻唯伺 随一有情由修此故得为大梵者。虽共初禅。同一地系。无别品数。离于寻染要伏寻贪。方得彼定。如在欲界修不净观。虽未品数。折伏下染。要暂伏贪。方能入观。此亦如是。故名别得为大梵。劫初之时。极光净天先来有此中间。定业故得下生。初为大梵。非在二定生报下生 此中由离寻伺欲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等者。释论第二师。引此为证。未离寻伺染。欲界初定诸法假者。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诸法假者。已离寻染。未离伺染。名无寻唯伺地。二定已上诸法假者。俱已离染。并名无寻无伺地。即显欲界教导差别。若已离欲。亦名无寻无伺地等。不尔何故第三地中。唯离二染名第三地。不说有彼下二地染。名初二地。实义不然。此三但依界地建立。谓欲界初定有漏无漏诸法聚中。寻俱可得。已离欲未离欲。皆名彼地等引。次上文为证。不由有染名为彼地。若已离染名非彼地。若作此解。便大杂乱。故此论云。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初静虑亦名有寻伺地等。若就相应及三离欲。立三地别。此等诸文皆有过失。广如释论。此言寻伺由离欲故。名无寻无伺地者。然唯欲。彼二定已上。无寻无伺。一地有漏无漏。皆决定离寻伺染故。下地不然。不得以有染为彼地。无染便非。故唯说彼二定已上。由此不说下之二地。随离彼染。即非彼地 教导作意者谓在欲界。住心无相。无寻伺故。出彼定者。身在欲界。已离初定欲。入无寻伺定。后出定时。还起寻伺。若生二定等。亦起下寻伺。故论说言。如出彼定。及生彼者 若无漏界有为定所摄者。即初静虑根本智。此有二义。唯识第七。一说后得智在因位亦寻伺俱。若依此义。彼根本智依此寻伺。后得智处法。缘真如境起故。名有寻有伺地。非根本智。与分别现行寻伺俱。名有寻有伺地。二云。后得智亦非寻伺俱。此无漏有为定者。即是二智。依初定寻伺处法。缘真如觉故。名有寻有伺地。非是二智与分别寻伺现行俱。名为彼地。

第二处所中。有三界别。即为三。欲界三十六处。谓八热八寒那落迦。鬼处。非天处。四大州。八中州。六欲天。其魔宫即他化天。独一近边二那落迦。即八寒八热。随应所摄。人中一分亦尔。故不别立所。由此欲界文即分二。初明本三十六处。魔宫已下释即彼摄。

从此下三万二千逾缮那至等活等者。此文意说。地平之下。三万二千逾缮那。方至等活。等活广十千逾缮那。次下过四千逾缮那。方至黑绳。黑绳下二千至众合。如是八那落迦。皆广十千。下六地狱。相去皆二千。无间地狱底。去地平计一十二万八千逾缮那。苏迷卢山入水八万。此乃过彼四万八千。以此准知。八热地狱。深于俱舍。彼说无间底去地平。四万逾缮那。彼论颂云。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俱舍。水轮虽深八亿。依风轮上。金轮复厚三亿二万。在水轮上。故妙高山据彼金轮。今者大来。金在水下。次据金轮。水在金上。虽不言深数。无间之底。既计一千二万八千。妙高入水。但言八万。明知妙高不据金轮。半上半下水中浮住。赡部州地。在水之内。深妙高山义甚难悉。七金展转倍小须弥。何为此州独深诸类。由有地狱安布不同。恶业者多处所须广。特深余类此复何愆。俱舍虽不别陈。毗婆沙第一百七十二有三说。一云无间底去此四万。下二万是无间。次上一万九千。次第有余七。此七一一。纵广万逾缮那。恐错勘草本。次上五百白墡。五百是泥。二云无间同前。次上三万五千。安立余七。余七一一。纵广五千。次千青土。次千黄土。次千赤土。次千白土。次五百白墡。次五百泥。三云无间在中。余七围绕。此赡部州。犹如谷聚。上尖下阔。故得容受。由此经说。四大海水。渐入渐深。虽无评家。俱舍所取不知何者。且看文势。第三为正。不相违故。余义皆有自宗相违。今者大乘应理为善。八寒地狱。八热相当大小量同。故不别说。鬼及非天。如前已说。不见近边亦属寒文。独一可尔。

取缘豆子者。即摩诃没特迦罗。宗轮所云采菽氏也。旧云大目揵连。广说此缘。如弥勒疏 烧然等三。少分多分全分别也 一聚者不见形容。但见一聚火相故。

色界十八处者。下三定各三。第四定八。无想天即广果摄。故不别说。并大自在天故成十八。四禅各三天。但言熏修。故唯有漏熏。五净居天。既言五品杂修故生。明通有漏无漏杂修之法。不异旧说业虽凡位而造。由今无漏。资有漏定。更助故业。令胜上生大自在住处。

由极熏修者。唯无漏修。诸有漏第六识已不现行故。即凡夫位所造。广果天处业。将入第八地。生广果天。无漏极熏。资彼先时后报之业。至第十地满心。方生于彼。华严经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广如唯识第七卷疏。并十地论第十二卷。

修禅有三。唯有漏熏下四定。二唯无漏。八地以上变易生死。三有漏无漏。如前所说。五净居业。变易生死。七地已前二乘。俱通有漏无漏。无明为缘故所起定唯无漏。八地已上唯无漏。不起无明故。

无色界有处所者。业果异故。即于入定死处而施设故 无处所者。谓无色身。或现定色故名有处所。无异熟身故名无处所。

第三有情量中。文分五。一人。二天。三地狱。四非天。五无色界。此州身量。寿长时大。寿短时小。大小虽殊。然随自身三肘半量。故量不定。东州决定自身三肘半。西北二州亦随自身三肘半量。然展转大。俱舍第十一与此不同。彼云。赡部州人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州人倍倍增如次。彼说此州或三肘半四肘。东州八肘。西州十六肘。北州三十二肘。今说转大不言倍增。以不定故。

三十三天增一足者。足谓分也。分一俱卢舍为四分。四分之中一分。复分为四分。增此一分故言一足。下言增一足者。其义亦然。显知足天半俱卢舍余一分。乐化天余二分。他化天身余三分 或有释言一足者。即俱卢舍分为四分。一分之中复分为二。足此二中之一分。故言一足。即显知足天身半俱卢舍余半分。乐化天身一俱卢舍中三分。他化天身三分余半减一俱卢舍也。俱舍不同。彼云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乃至他化天一俱卢舍半。余皆同此 问若依俱舍。梵王寿一切半。量一逾缮那半。大乘既以六十劫为一劫。何故梵王不说一逾缮那半为一耶。答劫是时名。随法即施。逾缮那是分量。不可辄说。

无云减三者。无量光天四逾缮那。极光净天八。少净十六。无量净三十二。遍净六十四。无云一百二十五。以减三故。如是倍倍增。乃至色究竟天。身长万六千逾缮那。业不同故。身量有殊。不可徴诘。不说无间身量。遍处故知小也。非天亦然。不同余宗大地狱唯在此下。余三有独一及近边。业胜故。说造恶业来入此地狱中。

第四寿建立中分三。初别明三界寿。二明有中夭。三明滓身。欲界分七。一人。二天。三大那落迦。四非天。五傍生鬼。六寒那落迦。七近边独一。由善恶业品类不同。寿量亦别。应细(此数易而不论)。

第五受用建立中分二。初标三门。后随别释。别释之中。复分为四。一明受苦。二又于四种那落迦中无有乐受下。明受乐。三总明苦乐胜劣差别。四复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下。劝厌三界欣求无漏 受苦中复分为二。初明三界苦。后明无漏非苦。初中复二。初明欲界苦。后色无色界苦。欲界中分二。初略明五趣苦。后广明五趣苦。广即分五苦。地狱苦中。复分为四。一解大那落迦。二近边。三寒。四孤独 众合有三。一两头颈。二铁槽压。三上下山 号叫有三。谓烧热极烧然等者。少分多分全分别故。下皆准知 烧热有三。一铁热薄二铁串贯。三铁棒打 极烧热有三。一三支串贯。二铁锁缠裹。三沸汤煎煮 无间有六。一四方火刺。二铁炭揃簸。三上下铁山。四铁钉钉舌。五铁丸烧口。六洋铜灌之 近边四围者。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 锋刃有三。一刀刃路。二釰叶林。三铁刺林狱卒狗乌蠰炬吒虫等。二十唯识。叙诸宗不同。萨婆多师经部大乘。说是非情。然少差别。上座部师说为情类。广如彼破。

娘矩吒虫身长一尺。身白头黑。设拔末梨。状如皂筴树形多诸刺故。

寒中三种色为别者。苦具轻重如次不同。出声有异。

地狱唯在此州下有。余处皆无。极重恶生唯此州故。余二州断善作无间业。来此受苦。婆沙说三州皆有边地狱及独一地狱。有说言二州有此二地狱。非北州。净乐处故。

鬼中口或如铁或如炬不者。如针之小不受食故。吐火如炬。自烧然故。其颈多瘿。不能自持。常挭塞故。其腹宽大。持不能胜。镇曰饥虚。纵食难满。故多受苦。

人苦有八。第四逼切追求摄受等。苦者打骂逼切未得。追求得已摄受守护等苦。

由有广大福聚成熟及广大五欲天子生时者。梵行大德天子生时。名大福聚天生。非梵行者。俱于五欲广大受用。名广大天。

斫截破坏者。此唯在彼地。若诸天余皆通有。

四种苏陀味者。谓青黄赤白四色妙味。彼文自释。

又诸非天天趣摄者。诸教不同。如法花第一疏会释。今依大乘。此文自会。唯是天趣。佛地论与此文同。

色无色界有烦恼障故等者。由有烦恼故于死不自在。尚有死由有障。即长寿天难故。于住正法不自在。

又于四种那落迦中下。明受乐分三。三界别故。初在此卷。后二在第五。欲界分三。地狱为一。鬼畜人为二。天为三 四种地狱者。谓八热。八寒。近边。独一 三种饿鬼者。即前所说三种饿鬼。无乐受者。乃至等流乐亦皆无有。世亲摄论说有等流乐者。唯识第五会云。应知彼依随转理说。随萨婆多等。或彼通说余杂受处。无异熟乐。名纯苦故。此说除地狱余鬼畜生。亦有等流乐。无异熟乐名为纯苦。故此文云。大力鬼傍生人。有资具乐。此中无乐。唯言三鬼。决择即言一分傍生。亦名纯苦者。傍生虽实尔。无别相可标。略而不说。

七宝中。五情。二非情。谓轮宝珠宝。此二天帝所有。下应轮王。象宝。即前非天胁中。善住龙王五百子之中一子。马宝。亦是天帝龙马。女臣兵三。亦皆天帝之臣妾也。后之五宝。下生阎浮。以应轮帝。轮帝化息还死归天。余二俱从天中应下。轮宝。即腾空摧敌。千辐金成。众宝雕饰。象宝。七支櫡地。轮王乘之。腾空自在。马宝。朱鬘髦尾。亦能腾空。王乘骏远。珠宝能放光明。所求皆雨。女宝。柔软无骨。端严美丽。不生子息。生知后宫。主藏臣宝。敦信无二。能知伏藏。主兵臣宝。经纬之才。止戈之用。动身奋怒。四兵云集。所向无前。御?警卫。如华严经具陈其事。余三轮王。虽皆轮应银铜铁别。亦无余宝。

天趣之中分四。初总明诸天乐。二明非天乐。三明北州乐。与天相似故便说之。四明帝释别受乐相。初文之中。复四。一外洁不臭。二内无腑藏。三台观庄严。四十种随欲。

北州中竟无系属决定胜进者。由习无我故无系属。于衣食等不起我所。由此当来决定胜进。彼洲定有生天后报业。无我观前修十善业。故此言决定当得胜进。有处说彼有后报业定堕鬼中。未审诚说。

第四文中有十。天者四园。一缋车。绮饰车处。二粗涩。战器战场。三和杂。受欲乐处。四喜林。游肆之处。其四胜地四园。各一或四色地。其善法堂。圆成树喜林园等。所起因缘。如宗轮疏中叙帝释之因起也 如意石者。称可天心故也。

第五卷

上辨欲界乐。下辨色界 初静虑受离生喜乐等者。显扬第二云。离者谓由修习。对治除断所治障。所得转依。即是随修有无漏定。彼于欲界欲恚寻等。所得转依无为名离生者。谓从此所生。谓从此转依之所生也 喜者。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谓得转依已。依诸识转所得。轻安所生喜受名喜。虽怡五根。亦名为喜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 受所摄。谓即轻安。及彼喜受。虽复不与第八识俱。然依第八能摄受。彼所依之身适悦名乐。即此喜乐。由离所生。名离生喜乐 第二静虑受定生喜乐者。定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即前所得定。生者谓从定所生。喜乐如前。非如初定创初得离。故言定生。初定之先。未有定故。但言离生不言定生 第三静虑受离喜妙乐者。谓或缘离第二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见第二静虑喜相过失。而厌离之 妙乐者。谓已转依者。离喜离勇安适受。受所摄。此中不言定生妙乐者。创离喜故名离喜。乐胜故名妙乐。非初因定而生乐故。虽第二定受。离寻伺之喜乐。喜乐二种。创因定生。从胜为名。亦无过失 其第四定受舍念清净无动之乐者。离下三定粗染。不动法故。谓初定离忧。二定离寻伺苦。三定离喜。四定离乐及入出息故。名寂静不动 舍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乐等。下三定中。一切动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动转。而安住性 念清净者。谓超过彼一切动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此二最胜。所以偏说。无色界中空处。离色相。灭有对相。息种种相。识处离空相。缘空处无边之识。无所有处。离识无边相。推求识处上境界。无少所得。除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超无所有想。缘无所有处上境界。唯得无所有极细心心所。由此想故。名极寂静。随离下障。名解脱乐。对法亦言。寂静异热。由彼界中有灭定故。心行细故。无业色故。果长时故。名为寂静解脱之乐。此及第四定受。彼身心安适名乐。体非乐受(广如彼释)。

第三总明苦乐胜劣差别。中分三。初明六处殊胜。次明圣非圣财。后明受欲尘别苦。六处殊胜中。意显地狱从上至下身量渐大。展转柔软。苦具渐多。时分渐长。转无简择。不知己业。翻瞋狱卒展转痴故名无简择。苦器渐增。苦转殊胜 苦器者。谓由先造恶业多故。受苦弥广。即以恶业。名所依器。或苦器者。即所依身。由上所说苦身增故。苦展转多。乐翻苦中有简择者。能知先业。获今善果。而更修善。乐果乃增。若言由我自然得乐。不由先业。善既渐微。乐便速灭。故非殊胜。

圣非圣财中分二。初明粗二体。后明细二别。

滋长具中无寻思等者。谓受数无有寻伺。无所学习。任运得之。但欲令身长养调适摄受名受故。

无寻伺轮石等者。皆是按摩调适之具。或以石等。从头至足。次第轮之。令身调适。或复以轮。回轮其身。以石捶等。打筑其身。而取调适。此等体皆非寻伺故。名无寻伺。

清净具中吉祥草者。婆罗门法。欲行等时。或目见人持。或有人遗道。吉祥草者。定是吉祥之相故 频䗍果者。频婆果也。此吉祥果螺贝者。吉祥贝。或贝即螺。或螺贝别 满瓫者瓫盛满物。吉祥相也。西方见此。或有人与桴为吉祥。咸生喜乐。名清净贝。

七圣财体。随其所应。通有漏无漏。或闻多有漏。舍即慧施。或通舍数。此七胜故。偏立圣财。非圣多起。相违七故。下差别中。以三界乐及不系乐。为圣财故。由此准知。诸善所感三界异熟。不顺出世。名非圣财。顺出世善。三界一切。及不系法。皆名圣财。

圣非圣财。文分为三。初标问。后十一又字。辨十五种差别之相。初十各一。后一有五。初十差别者。一起善恶行。二生有无罪。罪谓当恶果。三遍不遍身。四时节长短。外缘谓资具。内缘谓圣道正法。五地宽狭。六引长短。七有无尽。八夺不夺。夺即五家侵损也。九持不持。十足不足。足谓三乘无学道满。第十一有五。一有怖畏二有怨对。三有灾横。四有烧恼。五不能断后世大苦。

有烧恼中。如疥癞病者。如患疥时得生乐。似乐实苦。妄生乐想。世乐亦然。癞为虫钻。妄生乐觉。富贵亦尔。

三又外有欲者受用欲尘下。明受欲尘差别。复有十种。初一又字有五种别。后五又字各一种别。初五别者。一染不染。二毕竟不毕竟。三定不定。定谓常受。四共不共。五实不实。

第四云余慧命者。外道邪慧命也。此中诸受欲者。明受顺三毒。释前差别。非更别门。无简择舍者痴也。

后五又字复五别者。一得舍别。二喜忧别。三进退别。四真妄别。五制生别。后二相似合翻。一正法魔军。谓烦恼等。魔事谓善不善业 又解受用欲差别中。初之五种。明圣慧命清净自活解。遗教经云。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也。

此中诸受欲者下。如其次第。诸处欲者。翻五清净受欲差别。后二又字。合之为一。明所受欲皆非真实。不能制魔及诸魔事。是故总置一圣慧者受用正法不如是言。审披其文。亦应允矣。又释后之十种净秽活命。重解前十五圣非圣财。二种乐境差别之义。更非别门 复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当云何观下。第四观厌三界。欣求无漏。文分为三。初观三苦。次又说有爱味喜等。释所欣厌二受差别。后又薄伽梵下。明所欣乐 乐受坏苦故苦者。坏时生苦故 苦受苦苦故苦者。本性已苦。更逢缘苦苦中之苦故名苦苦。或逼迫苦之苦故名苦苦 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者。有漏迁流名行。性自不安名苦。广百论叙自宗云。福灭时生苦。福报即乐受灭也。外难云。罪福既相违。应罪生时乐。答福灭时生乐。罪福相违故。即令罪生时乐。亦应福灭时生苦。福罪相违故。罪灭时生乐。福生时既乐故。罪起时生苦。以苦为难可齐俱乐。为徴不等。苦苦唯欲界。坏苦通欲色。行苦遍三界。

有爱味喜。有离爱味喜有胜离爱味喜。堕二界摄者。此有五解。一有爱味。欲界染喜。离爱味。欲界非染喜。胜离爱。色界喜。前二是欲界。后一色界。故堕二界 二多界中说三界。谓色界无色界断界。欲色两界。俱名色界。此中有爱味。是欲界喜。离爱味。是色界喜。此二合名三中色界。胜离爱味。是无漏断界摄故。名堕二界 三有爱味。是欲界喜。离及胜离。是色界喜。有漏定有二。一味定。二净定。净定有四。一退分。二住分。三胜进分。四决择分。离爱味。是味定。及退分住分。离欲界染。与染污心。相入出故。胜离爱味。是胜进决择分合。是欲色二界所摄 四欲色无色。如次配三。初二是喜爱。后一适悦。而与喜名。如前乐义。此于多界三中。二界所摄。除断界 五初是欲界在家者喜。次是色界喜。后是欲界出家者喜。故三俱是下二界摄。

想受灭乐此依住乐非受乐者。谓入灭定。六识虽灭。而有灭定住在身中。名为住乐。又由灭定住在身中。息诸劳虑粗重定障。故名住乐。又五乐中。此断受乐。寂静而住。故名住乐。非乐受数。

又离贪瞋痴名常乐者。此皆断界。离三所得无为为性。非是断三无漏受乐。体通伏断 所得无为。

受用有三。上明苦乐受用。第二饮食受用。初总后别 将生有情者。谓中有 已生有情。谓五趣有。显出三界不假四食。别中有二。谓界趣粗细。欲界有睡眠等。故假段食。上二界无。

又于那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细段食谓腑藏间有微动风等者。诸大地狱。皆有此食。六十六说无粗食。今说细者。其粗物小地狱亦有。由诸段食于变坏时。方能起用。资诸根等。由此因缘。彼得久住。非如小乘吞铁丸时。暂除饥渴说之为食。不资长故。唯损坏故。四食之义。广如决择及别章说。阿含经说八食。如法花疏。

第三淫欲受用中分三。一行事。第二摄事。第三生相。四种地狱皆无彼事。或有说言者八寒热无。独一等有。今释同大。亦不相违。

四大天王各一主以得名。三十三天以何所而为名。妙高四面。各有八天。帝释居中。故三十三臣主合目。夜摩天名时分。受乐有时分故。都史多天名知足。受乐知足故。余二下自释。

大力鬼等摄受妻妾者。有力摄受。无力鬼不能。

下四天摄受上二天无者。由获胜果。不生守护。执为己物。又彼二天能化为男女。其行欲事。故无别摄受。如俱舍说。北俱卢州既无摄受。云何知有父母等耶。由往彼树将行事时。枝条垂覆乃为彼事。枝条不垂。知是父母俱愧而还。亦有难言。上之二天。既无摄受。云何有彼不与取欲邪行业道耶。答于化无摄受业果者有之故。有二业道。或彼无此。亦复何爽。上三受用界中第五门讫。

生建立者。第六门中分三。初明三欲生。次明三乐生。后明立二所以 三欲生者。一现受欲尘生。二自变欲尘生。三他化欲尘生。欲谓贪欲。因妙境贪。今取所贪。故名欲尘。生谓众生。爱欲尘众生故。余皆准知。恶趣境乖。故不建立三种乐生。如文自显。

三求者。希求于欲生。希求于有果。梵行求梵名梵行求。梵谓涅槃也。

求无漏界者。真正梵行求。第四禅不动。及四无色邪梵行求。求生第四定已上。不执为涅槃者。少欲不说三求。略以五门分别。如别章说。对法第六等。与此不同。如别章说。

第七门中。游戏忘念意相愤恚者。此即欲界四空居天。下之二天。俱句摄故。非天杀故。萨婆多宗二说。或四天王天摄。或三十三天摄。今则不然。

其第三句。谓即彼众生处已生位等者。纵非处羯逻蓝位。至已生位时。湿化生等。皆是此句。今顺前文。且言彼生处已生位。此文狭故。非唯彼位。

如来使者者。如有女人先来怀孕。佛记是男。后未生位母便命终。外道讥诃佛记无验。焚烧母日。佛令使者入火取儿。母虽丧亡。其儿不死。使者入火。抱儿将还。由佛力持。火不烧使。佛但记儿不记母故。

住最后身者。谓佛身及诸阿罗汉。住最后身。有化火烧身。任运自灭。非为二害故。迦留陀夷。他杀。致于马粪。后作神通。方入寂灭。乃至广说。中有亦然。虫仙等类其事非一。

第八果因缘中有二。初标四门。后随别释。此辨三法。一十因。二四缘。三五果。亲因为先。次胜为立。疏力名和合 内分力有七德 无事业障者。多觉事业。名事业障。由多思觉。发诸事业。绕攘其心。痴修善品。名事业障。无此事障。名为无事业障 外分力有五德。施主资给方得修习。故说施主名外分力 住正法者。随顺为善友。不为善友。不为障难。

何法成中。所知胜解爱乐为先者。即因明云。随自乐为。此以自性差别。而为所立故。宗为建立。

成辨中。又爱为先由食住者。此意说言。由过去爱为先。现在身为建立等。假有情安住也作用中。自种子为先如此生为建立等者。显扬十八云。即彼前生为建立前生缘和合。意显生性及与生缘。皆先业故名之为先。与此无违。

十因四缘五果等义。皆如下第三十八。显扬十八。对法第四。唯识第七八论及疏释。

下既明因依处。及缘得果。即是自释因缘依处 其五果体。我今当说。异熟果。以一切业所招无记五蕴为体。别报从总。总名异熟 等流果。以一切有为有漏无漏三性自类同品。劣法前聚。生后同品胜法后果为性。瑜伽唯识。皆又说言。或似先业。后果随转。如由杀生得短命。此实增上。假名等流。短命同故 离系果。以断烦恼障。所得果所证择灭真如为性。断所知障。所得择灭等。但是增上果。所断障体非系法故。六行所得亦增上摄。不断种故 士用果。有二义。一云五蕴假者作用所得四尘为性。三十八云。占卜稼穑为自性故。二云。通以一切有为无为为性。别别诸法名士夫故。此能招得俱生无间隔越不生四种果故 增上果。以一切有为无为性为性。宽通故。略出体已。余如别章。

建立中有三。初因缘果依处立。次释因缘果义。后有三复次。重显建立因。初中即三。依处名者。语因即依处。乃至无障碍则依处。皆持业释。既依依处即建立因随说。即因乃至不相违即因。亦皆持业。或有不然。如别章解。

体是依处。义称为因。义依体立。故说十因依十五处 出体性者。初语依处。体唯是语。成唯识云。谓法名想所起语性。由随见等。能说众义。此语名因。显义果故。语体之上。有能诠用。体为依处。用则称因。故言随说因依语依处立。观此文意。乍似依他之语。自言说转。理实不然。初语是依。后语是因。以语说于所见闻等。名为因故。因想起语。名依处故。欲显依因。所望各别领受依处。此所观待能所受为性。能受则受数。所受则一切法。受是遍行。能领纳境分位差别。胜余法故。故对所受独立为性。有得能受而有所受。以能受为依处。有待所受而有能受。以所受为依处。有待能受而有能受。以所得为依处。有待所受而有所受。亦以所待为依处性。总以能待为因之果。即以此义释今论文。以所观待。而为因也。故唯识云。谓所观待能所受性。此中论云。于彼生缘。于彼断缘。或为远离。或为求得。等者远离彼生缘。求得彼断缘。论文但有染净二因。略无无记 习气依处。以有漏无漏内外所有实种假种未成熟位。而为自性。去果远故。此文唯依杂染种说之。净不净业引内外果故。不依无记清净因说。唯识宽通 有润种依。体同习气。但成熟位。与前不同。此亦唯说染。染中唯说业。不说名言种。乘前以说故。亦应如唯识摄受因中 无间灭境界依处。即是二缘。根则六根 依用依。谓作具作业。即除因缘所余疏助。作具作用 士用依。以除因缘外亲作现缘。作者作用。此五皆通有漏无漏。故唯识云。具摄受六辨无漏法。此唯说有漏。辨有漏法故 真见依处。以无漏见为性。除引自种。于相应法能助。于后无漏能引。于无为能证。故疏缘摄受。皆除种子 随顺依处。以三性有为有漏无漏。若现若种。自界他界。同品胜品。有为无为。自性生。自乘相引能引为性。此中论云。欲系善法。能引无色界系及不系法者。此依波罗蜜多声闻独觉。诸大菩萨。超禅之位。得相引生。对法第五。显扬十八。许相生故。下第十二。唯云第三劫菩萨及如来能超一切地。据胜者说。亦不相违 又言无记法能引三性名随顺。依处者。谓诸种子。略有二性。摄用归性。可言无记。将因属果。性乃通三。唯识依后义。说此依处其性必同。今依初义。无记生三性。除斯以外现行诸法种望种。更无别性。成随顺因故。彼此文不相乖返差别功能依。以一切有为。各于自果。有为能起。无为能证。而为自性。此等同性。及得异性。异熟无记果故。今论总说不违余文。前随顺依。论性即狭。各自性故。谈界即宽。引三界故。此差别依。论性即宽。招异熟故。谈界即狭。唯各自界。各定别故。前随顺依。望劣非依。此差别依。一切皆得和合依。以第二领受依。乃至差别功德依处为体。此说果宽通生和合。故唯识等。因果俱宽。彼说生住成得四果。成有二种。一立。二辨。摄此成辨无此作因。住谓金轮依风轮等。此论所无。义各别故。所望别故。彼依作用。离体无故。所以不论。此无住者疏故不论。亦不相违也 障碍无障碍二果。皆通二。因宽遍顺违有异。法体并同。因依于处。如论自陈。处体既然。因体可悉依种子缘依处施设因缘等者。唯识有两说。一云十五依处中。第三习气。第四有润。十一随顺。十二差别。十三和合。十五不障碍。此六依处中。诸因缘种。并名种子缘依处。依之立因缘。除第三四。外余四依处。所有现行多断故不说。或亦名种。能辨果故无间灭者。诸依处中。第五无间灭。第十真见。十三和合。十五不障碍。此四依处中。无间缘义。皆名无间灭依处。依之立等无间缘境界依处者。诸依处中。第六境界依处。第十真见。十三和合。十五不障碍。此四依处中。境界缘义。并名境界依处。依之立所缘缘。此之二缘。非唯五六。余依处中。有二缘故。除此余处皆增上缘。二云种子。唯属第四有润种子依。依之立因缘。亲能生果显故偏说。余名等疏隐故。略而不论。无间唯第五境界。唯第六。如名自显。余依处中。虽有此二。隐故不说。此三已显初之三缘故。余十二处。皆增上摄。非唯增上依。

习气随顺因缘依处施设异熟果及等流果者。唯识别配。此中论云。习气依处。得异熟果。随顺依处。得等流果。各别得果。有胜功能故离别说。非习气处不得等流。唯识释此得五果中有二说。一云习气处者。即显第三第四十二十三十五。此五依处。得异熟果。随顺处者。即显第三第四第九第十十一十三十五。或并第八作用。如是或八或九。此诸依处得等流果。真见处者。即显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或第八第九。如是或五或七。此诸依处。得离系果 士用依处。复有两义。一五蕴假者。二别别法。如前果中说。若依初义。即显第二第九十三十五。此四依处得士用果。若依后义。即显第二第三第四第八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此十依处得士用果。所余处者。即显第一第五第六十四。此四依全。余十一中随应少分。得增上果。得前四果之所余故。不尔便应大宽大狭。二云习气唯第三得异熟果。随顺唯第十一得等流果。真见唯第十得离系果。士用唯第九得士用果。所余十一得增上果。若随义增。其名后显。独说得果。非余不得。得果所由及诸义门。论及别章皆如彼说。

释名中。体用不违。能资长彼。顺益是因。为由兴济建立是缘。假因藉缘所成所辨。是为果义。

三复次解建立因中。初复次。依因于果有亲疏义。次复次依因于果有染净义。后复次依因于果有七相义 初复次中。能生因方便因摄十因尽。唯识二说。一云牵引.生起.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此六因中。若现若种。皆名能生。亲辨果故。所余四因。及六少分。皆方便因。疏助起故 二云。唯生起因。名能生因。余之九因。名方便因。生起去果亲近偏说。非唯因缘。余多疏助。故作偏说。然菩萨地说。牵引生起。此二种子。名能生因。余方便摄。彼亦两说。恐繁且止。故此二因摄法周备。后之三因。重显此二。俱有一种。显前方便。虽摄三缘。所缘增上二皆俱有。论据增上。且言如眼于眼识等。略不论余。义显方便摄三缘尽。其能生因。虽因缘性。隐而难故。开之为二。被润已去种子得果。名无间因。俱时无间。非前后无间。或被润已转成有支等。望后生支。亦成无间灭。未润已前名久远。由隔润位其果方生。能所引等。望果远故。名久远因缘。

第二复次中。流转即生死因。此有可爱不可爱及增长。还灭谓出世。亦有可爱及增长。可爱不可爱是有支因。增长者名言因。由有支增长故。或先未有今有。名可爱不可爱。先有今逢润。名增长因。

七相中。即是种子六义 一无常是因者。即刹那灭。有取与故。此辨因缘。故除无为 二他性为因者。即果俱有。同念生。与后念自性为因者。即恒随转。非此刹那生。此第二因摄六义中第二第三 三已生未灭方能为因者。显与果俱。及恒随转二为因世。不同小宗二因于正灭。三因于正生等。大乘取果与果。必同世故。不现在故 四然待余缘者。即六义中第五待众缘 五然变异者。显前待缘而本性异方能生果。更无别义 六功能相应者。即六义中第四性决定 第七相称相顺者。即六义中第六引自果。如是总显。此中第三第五。六义中无。余五即彼六。如唯识第二。摄论第二等疏。枢要等会释。

上来解此地中。初界门讫。第二释相中。缘名身等为境者。唯识二说。一云五有。今说意俱境。胜故非五识无。二云唯意识俱。此文为证。但言缘名等义。不说缘色等故。

寻伺等起谓发语言者。但显寻伺能发语言。非说语言必寻伺起。谓佛身中身语业等。不由寻伺。但思起。如说寻伺能起五识。非五识起必由寻伺。故唯识云。显多由彼起。非说彼相应。问寻伺引欲五有五非二引。寻伺引欲身语业。亦有欲业非二引。答此难不齐。欲身语必粗。起必由二引。欲五识通细。有起不由生。或齐无失。欲五由二生。有生不由引。欲业由二引。有起不由生。

寻伺差别中。唯识第七。有二师义。一依对法。一依此文。广如彼说。

寻伺。决择中诸寻伺必是分别。唯识第七。亦有两师。一云分别唯有漏五法之中第三分别也。故寻伺体不通无漏也。二云分别通无漏后得智。俱有分别故。即寻伺体亦通无漏。此分别言。非五法中之分别也。以狭问宽故。顺前句答。亦广如彼。

寻伺流转中。那落迦寻伺。引发于苦。与忧相应。唯识二说。一云。五识有寻伺。意感受名忧。此言引发苦者。意俱寻伺。能引发苦。不说五识无寻伺俱。但言寻伺意识者。胜多相续故。与忧相应。不遮苦俱。亦无过失。二云。五识无寻伺。此文为证。如文可知 不说舍者。一切心所定与俱故。意逼迫受。实是苦根。似忧名忧。或随他宗意戚受名忧。不相违也 问喜乐寂动。及初定得俱生。忧苦动寂殊。地狱得俱起。答资色资心别适悦。不乖得俱起。迫重迫轻殊逼戚相乖各别转 问二义常齐。俱生不等。故于此义应设劬劳。

初静虑地喜相应者。虽亦乐俱。而不离喜。总说喜名地。

第三大文如理作意中。文分二。初开八相。次别释前事中难义。其六依处。五十五说。决定时有信。止息染时有惭愧起。作善业时有精进三根。世间道时有轻安。出世道时有不放逸舍。摄众生时有不害。唯识第六有两说。一云诸善不俱。以此为证。二云诸善俱时。散位除轻安。决择分说。十善心所。定不定地。皆通善心。定地心中增轻安故。今说六位起十一者。依彼彼增。作此此说。八种中第三修。四无量也。第六修除无量外余一切修。此八事中初三。施戒修三福业事。外世俗修。次三三慧内胜义修。第七第八。智德恩德。二利圆满故唯八事。

寻伺受用中。不染者。不生烦恼。不住者。不住守与。不耽者。不非分爱乐。不博者。不为系缚舍诸善业。不闷者。不忧苦生。不著者。不贫忧生。亦不坚执。为胜妙等。有解此七唯意识俱。义别说七。或初五种。由意寻伺。引生五识。如其次第。于财不尔。后之两种。意识相应。

第二释难义中分三。一释俗所学。施戒修三。教俗修习。二又受施下。释内胜义。学三慧者应受彼施。教可应受。三复有六种摄益下。释前七八智德恩德。

除匮乏者。施为除他资具阙乏。非为施彼随他富饶 结桥梁者。出生死河因 不现行者。隐行持戒。不现其相 欲解净者。意乐净也 引摄净者。起神通 胜解定净者。修四无量等净 智净者。生净智。

受施六种中。受学者。学三学时。应受施。活命者。时急济命 弃舍者。诸欲受施辨舍乐。自已无物。应受他施。不然无得 羁游者。若无居住。受济所须 耽著者。悭贮恋受故受施。前五应受。后一不应。

八损恼等。由此损恼。难以获安。应受他施。

有覆障者。虽有屋宇。众事阙之。故生损恼。

六损恼中。俱生者。有身即染病 逼切者后苦缠身 时变异者。寒暑改节 流漏者。屋宇破坏 事休废者。无业径求。如斯损恼应受他施。

释前七八智德恩德中分七。一任持者。与为依止。

勇健无损者。威势引接 覆护者。藏其过失 二善恶支相中。引彼非爱者。爱彼怨家。遮彼所爱者。憎彼智友。引非所宜者。陷以非法 三引接中。引摄离喜乐者。得第四定等。及证无为 四随转供事。供事于彼。而随彼转。非知旧者。非与相知。亦非旧识。其随转者。非彼先时摄属知旧供事随转 五由此供事。

依四处得五果。无摄受处。即非知旧者。先非摄受故 无侵恼处。即诸亲友。废供养处即所尊重 同分随转处。即福慧者。由具福慧。是众多人。所共归趣处。既归趣已希学福慧。与彼分同名同分随转 得五果者。由于四处供事随转行施等故。总获五果。非各别招。或第三四果由供事。第四具福慧者。同分随转之所获得。余如次配。其义可知 于善决定。信而无疑 于善坚固。勇而无退也。戒以一切戒。定以一切定。慧以一切慧。为三学体。各随自乘。而无杂乱。依其位次。渐次而修。亦非乱错。若依乱越。所修三学说即不定。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二

旹享保七年(壬寅)正月二十九日交合并加粗点毕

沙门高范(五十六夏胎生六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