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诸经要集 » 诸经要集全文在线阅读

卷第十九

关灯直达底部

诸经要集卷第十九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送终部第二十九(此有九缘)

 ·述意缘

  ·瞻病缘

  ·医疗缘

  ·安置缘

  ·敛念缘

  ·舍命缘

  ·遣送缘

  ·受生缘

  ·祭祠缘

述意缘第一

夫三界遐旷。六道繁兴。莫不皆依四大相资。五根成体。聚则为身。散则归空。然风火性殊。地水质异。各称其分。皆欲求适。求适之理既难。所以调和之。乖为易忽。一大不调。四大俱损。如地大增。则形体[黑*敢]黑。肌肉青淤。症瘕结聚。如铁如石。若地大[虛*予]。则四支尪弱。多失半体。偏枯残戾。毁明失听。若水大增。则肤肉虚满。体无华色。举身痿黄。神颜惨怛。长脚洪肿。膀光胀急。若水大损。则瘦削骨立。筋现脉沈。唇舌干燥。耳鼻燋闭。五藏内煎。津液外竭。六府消耗。不能自立。若火大增。则举体烦镬。燋热如烧。痈疖疽肿。疮痍溃烂。脓血流溢。臭秽竞充。若火大损。则四体羸瘠府藏冰冷。焦隔凝寒。口若含霜。夏暑重裘。未尝温慰。食不消化。恒常欧逆。若风大增。则气满胸塞。府胃否隔。手足缓弱。四体疼痹。若风大损。则身形羸瘠。气裁如线。动转疲乏。引息如抽。咳嗽噫哕。咽舌难急。腹厌背偻。心内若冰。颈筋喉脉。奋作鼓胀。如是种种。皆是四大。乍增乍损。致有病疾。既一大婴羸。则三大皆苦。展转皆病。俱生前恼。四大交反。六府难调。良由宿积恶因。今遭苦报。无愧无耻。无恩无义。常随四时。资给所须。昼夜将养。未曾荷恩。片失供承。便招病苦。既知无恩。徒劳养育。纵加美食华服。终成粪秽。但趣得支身。以除饥渴。终不为汝。踵前蓄积。以劳我心。废求修道。寔由身伪苦器。阴是坏瓶。易损难持。剧同泡沫。四大浮虚。极相乖反。五阴缘假。多生恼患。所以禀形人世。逢此秽浊之时。受质为身。居斯怖畏之境。幽冥无量神鬼恒沙种族尤多。草筹未辩。或依房依庙。附岳附丘。凡有含灵。并皆只响。致使神爽冥昧。识虑昏茫。至于寤寐。多有恐怖。庶得临危摄念。无俟三称。在险逢安。宁劳千遍。愿增益神道。加足威光。以善利生。无相恼害。诚言可录。信验有征矣。

瞻病缘第二

惟居凡位。谁之无病。以有报身常加疾疹。或有舍俗出家孤游独宿。或有贫病老弱无人侍卫。若不互看命将安寄。故四分律。佛言。自今以去。应看病人。应作赡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乃至路值五众出家人病。佛制七众。皆令住看。若舍而不看。皆结有罪故。诸佛心者。以大慈悲为体。随顺我语即是佛心也。

如僧祇律云。若道逢出家五众病人。即应觅车乘驮载。令如法供养。乃至死时。亦应阇维殡埋。不得舍弃病人。有九法成就。必当横死。一知非饶益食而贪食。二不知筹量。三内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擿吐出。五已消应出而强持六食不随病。七随病食而不筹量。八懈怠。九无慧(如药师经亦有九横大意可知)。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缛。云何为五。一瞻病之人不别良药。二懈怠无勇猛心。三常喜嗔恚。亦好睡眠。四但贪衣食故瞻视病人。五不以法供养故。亦不与人语谈往反。是谓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翻前五法病得速差)。

又生经世尊以偈赞曰。

人当瞻疾病  问讯诸危厄

善恶有报应  如种果获实

世尊则为父  经法以为母

同学者兄弟  因是而得度

又法句喻经云。昔有一国。名曰贤提。时有长老比丘。长病委顿羸瘦垢秽。在贤提精舍中卧。无瞻视者。佛将五百比丘。往到其所。使诸比丘传共视之。为作浆粥。而诸比丘闻其臭处。皆共贱之。佛使帝释取其汤水。佛以金刚之手。洗病比丘身体。地寻震动豁然大明。莫不惊肃。国王臣民天龙鬼神。无央数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佛为世尊。三界无比。道德已备。云何屈意洗病比丘。佛告国王及众会者言。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供养病瘦沙门道人。及诸贫穷孤独老人。其福无量所愿如意。会当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困病积年疗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恶行。治政严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暑。若欲鞭者赍其价。数得物者鞭轻。不得鞭重。举国患之。有一贤者。为人所谋。应当得鞭。报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无罪过为人所枉。愿小垂恕。五百闻是佛弟子。轻手过鞭无著身者。五百寿终堕地狱中。拷掠万毒。罪灭复出堕畜生中。恒被挝杖五百余世。罪毕为人。常婴病痛不离身。尔时国王者。今调达是。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时贤者今吾身是。吾以前世为其所恕鞭不著身。是故世尊躬为洗之。人作善恶。殃福随人。虽更生死不可得免。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挝杖良善  妄才无罪  其殃十倍

灾迅无赦  生受酷痛  形体毁折

自然恼病  失意恍惚  人所轻笑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时病比丘。闻佛此偈及宿命事。克心自责。所患除愈。得阿罗汉道。贤提国王没命奉行。得须陀洹道。

又善生经云。瞻病人不应生厌。若自无物出外求之。若不得物贷三宝物。看差已十倍还之。

又五百问事云。看病人将病人物。为病人供给所须。不问病者。或问起嫌并不得用。若已取者应偿。不还犯重罪。

又四分律云。看病得五功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便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故看。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病若命终。五能为病人说法欢喜。己身善法增长。

医疗缘第三

夫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畅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精。阴用其形。人人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惴。竭而为焦。故良医导之以针石。救之以药济。圣人和之以王德。益之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病。天地有可消之灾也。

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为三。一风为大患。二痰为大患。三冷为大患。然有三良药治。若风患者。苏为良药。及苏所作饭食。若痰患者。蜜为良药。及蜜所作饭食。若冷患者。油为良药。及油所作饮食。是谓三大患。有此三药治。如是比丘。亦有三大患。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然有三良药治。一若贪欲起时。以不净法治。及思惟不净道。二若嗔恚大患者。以慈心法治。及思惟慈心道。三若愚痴大患者。以智慧法治。及因缘所起道。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有此三药治。

又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此之八万四千。皆从四病起。一贪二嗔三痴四毒等分此之四病。各分二万一千。以不净观。除贪欲二万一千烦恼。以慈悲观。除嗔恚二万一千烦恼。以因缘观。除愚痴二万一千烦恼。总用上药。除等分病二万一千烦恼。譬如宝珠能除黑闇。般若波罗蜜。亦能除三毒烦恼病。

安置缘第四

盖闻三界之宅。寔四大之器。六尘之境。是五阴所居。良由妄想虚构。惑倒交兴。致使万苦争缠。百忧总萃。今既报熟。命临风烛。然众生贪著。至死不觉。恐在旧所。恋爱资财。染著眷属。佛教移处。令生厌离。知无常将至。使兴心正念也。

如僧祇律云。若是大德病者。应在露现处上好房中。拟道俗问讯生善。瞻病人每须烧香燃灯。香汁涂地供待人客。

依西域只桓寺图云。寺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堂号无常。多生厌背去者极众还唯一二。其堂内安置一立像金色涂者。面向东方。当置病人在像前坐。若无力者。令病人卧。面向西方观佛相好。其像手中。系一五色彩幡。令病人手执幡脚。作往生净土之意。坐处虽有便利。世尊不以为恶。原其此土本是杂秽之处。犹降灵俯接下类群生。况今将命投。佛宁相弃舍。随病人所乐何境。或作弥陀弥勒阿閦观音等形。如前安置。烧香散花供养不绝。生病者善心。

敛念缘第五

夫三界非有。五阴皆无。四倒十缠。共相和合。一切如电。挥万劫于俄顷。丘井易沦。括百年于抵掌。迷途遂远。弱丧亡归。区区七尺莫知其假。耳目之外。终自空谈。靡依靡救。不信不受。生灵一谢。再返无期。所以抚心自测。临危修念也。

如十诵律云。看病人应随病者。先所习学而赞叹之。不得毁呰。退本善心。

又四分律云。为病人说法。令其欢喜。

又毗尼母论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语。看病人违病者意并得罪。又花严经。临终为病人说偈云。

又放光明名见佛  彼光觉悟命终者

念佛三昧必见佛  命终之后生佛前

令彼临终劝念善  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复劝令归依佛  因是得成见佛光

述曰如前教已。复将经像至病人所。题其经名像名。告语示之。使开目睹见。令其惺悟。兼请有德智人。读诵大乘。助扬赞呗。幡花乱坠宛转目前。香气氛氲常注鼻根。恒与善语勿传恶言。以临终时。多有恶业相现。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之人。特须方便善巧诱訹。使心心相续刹那不驻。乘此福力。作往生净土之意。故智度论云。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又维摩经云。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持戒之人。于破戒病人不求恩慧。心不疲厌供养病人。命终生普观天五欲纵逸不知厌足。

又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为五。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

又随愿往生经云。佛告普广菩萨。若四辈男子女人。临终之日。愿生十方佛刹土者。当先洗浴身体。著鲜洁之衣。烧众名香。悬缯幡盖。歌赞三宝。读诵尊经。为病者说因缘譬喻。善巧言词。微妙经义。苦空非实。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无有实。又如电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鲜当归坏败。精诚行道可得度苦。随心所愿无不获果。

舍命缘第六

惟四大毒器。有秽斯充。六贼狂主。是境皆著。无复逆流之期。唯有循环之势。至如析一毛以利天下。则吝而弗为。撤一餐以续余粮。则惜而不与。沦滞生死。封执有为。诸佛为其敛眉。菩萨于兹泣血。窃见俗徒贵胜。父母丧亡多造葬仪。广杀生命。聚集亲族。供待人客。苟求现胜。不避业因。或畏外讥。不修内典所以父亡于斯重苦。母终偏增汤炭。是以宛转三界。绵历六道。四趣易归。万劫难启。痛慈母之幽灵。愍逆子之酬毒。但亢阳如久。必思甘雨之泽。灾励若多。克待良医之药。惟斯考妣既是凡夫。能无恶业。罪因不灭业报难排。若不凭诸胜福。乐果何容得证。庶使临终发愿。令入尸陀葬具资财并修功德。冀济飞走之饥。得免将来之债也。

如十二品生死经云。佛言。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无余死者。谓罗汉无所著也。二曰度于死者。谓阿那含不复还也。三曰有余死者。谓斯陀含往而还也。四曰学度死者。谓须陀洹见道迹也。五曰无欺死者。谓八等人也。六曰欢喜死者。谓行一心也。七曰数数死者。谓恶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谓凡夫也。九曰横死者。谓狐独苦也。十曰缚著死者。谓畜生也。十一曰烧灼死者。谓地狱也。十二曰饥渴死者。谓饿鬼也。比丘当晓知。是勿为放逸也。

又净土三昧经云。若人造善恶。生天堕地狱。临命终时。各有迎人。病欲死时。眼自见来迎。应生天上者。天人持衣伎乐来迎。应生他方者。眼见尊人为说妙言。若为恶堕地狱者。眼见兵士持刀楯矛戟索围绕之。所见不同。口不能言。各随所作得其果报。天无枉滥平直无二。随其所作天网治之。

又华严经云。人欲终时见中阴相。若行。恶业者见三恶。受苦或见阎罗持。诸兵杖囚执。将去或闻。苦声若行。善者见。诸天宫殿。伎女庄严。游戏快乐。如是胜事。

又法句喻经云。昔佛在只桓精舍。为天人说法。有一长者。居在路侧。财富无数。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为娶妻未满七日。夫妇相敬欲至后园上春三月看戏园中。有一柰树高大好花。妇欲得花。无人取与。夫为上树乃至细枝。枝折堕地死。居家大小奔走儿所。呼天嗥哭。断绝复苏。闻者莫不伤心。棺[僉*殳]送还家。啼不止。世尊愍伤其愚。往问讯之。长者室家大小见佛。悲感作礼具陈辛苦。佛语长者。止息听法。万物无常不可久保。生则有死罪福相追。此儿三处。为其哭泣懊恼断绝。亦复难胜。竟为谁子。何者为亲。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命如华果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  可望入胞影

受形命如电  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  精神无形法

作命死复生  罪福不败亡

终始非一世  从痴爱长久

自从受苦乐  身死神不丧

长者闻得。意解忘忧。长跪白佛。此儿宿命作何罪衅。盛美之寿而便中夭。唯愿说本所行罪。佛告长者。乃往昔时有一小儿。持弓箭入神树中戏。边有三人。亦在中看。树上有雀。小儿欲射。三人劝言。若能中雀。世间健儿。小儿美言引弓射之。中雀即死三人共笑。助之欢喜而各自去。经历生死数劫之中。所在相会受罪。三人中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为化生龙王。一人今日长者身是。小儿者前生天上。为天作子。而终堕树命终。即生海中。为龙王作子。即以生日。金翅鸟王而取食之。今日三处懊恼涕泣。宁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受报如此。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识神造三界  善不善三处

阴行而默至  所生如响应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  自然报如影

佛说偈已。长者意解。大小欢喜。皆得须陀洹道。

又四分律云。尔时世尊为利益众生命终。说偈云。

一切要归尽  高者会当堕

生者无不死  有命皆无常

众生堕有数  一切皆有为

一切诸世间  无有不老死

众生是常法  生生皆归死

随其所造业  罪福有果报

恶业堕地狱  善业生天上

高行生善道  得无漏涅槃

遣送缘第七

述曰。生死连环。不离俗谛。虽复出家志求胜道。分段难舍。变易未除。仍依三界。随俗迁流。至于存亡。皆依内外。临终之日。安置得所。葬送威仪。具存下说。且论亡尸。安置南北。魂魄不同。今此略述。礼记礼运曰。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死者北首。生者南向。

郊特生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

左传昭二年。子产对赵景子曰。人生死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乎。

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魂曰以无有形乎。魂曰有形也。若也无有。何而问也。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

问曰。既知魂与魄别。今时俗亡。何故以衣唤魂。不云唤魄答曰。魂是灵魄是尸。故礼以初亡之时。以己所著之衣。将向尸魄之上。以魂外出故。将衣唤魂。魂识己衣。寻衣归魄若魂归于魄。则尸口纩动。若魂不归于魄。则口纩不动。以理而言。故云招魂不言唤魄。故萧丧服要记曰。鲁哀公葬其父。孔子问曰。宁设魂衣乎。哀公曰。魂衣起伯桃。伯桃荆山之下。道逢寒死友人羊角。哀往迎其尸。愍魂神之寒。故改作魂衣。吾父生服锦绣。死于衣被。何用衣为。问曰。何须幡上书其姓名。答曰。幡招魂置其干地。以魂识其名。寻名入于闇室。亦投之于魄。或入于重(直龙反)室。重者重(徒用反)也。以重之内。具安祭食。以存亡各别。明闇不同。故鬼神闇食。生人明食。故重用蘧蒢。裹其食具。以安重内。置其神地也。

依如西域。葬法有四。一水漂。二火焚。三土埋。四施林。五分律云。若火烧时安在石上。不得草土上。恐伤虫故。四分律云。如来轮王二人悉火葬。余人通前五分律云。尸应埋之(此谓王法不许施身复恐夏烧杀虫故令埋之自外无难水林亦得)依四分律及五百问事云。若见如来塔庙。及见五众出家人冢塔。大于已者。皆须展转依生时年腊而设礼。若一切白衣。见出家人冢塔不简大小。皆须敬礼。

述曰既知此诸道俗等。若见师僧父母亡柩。外人吊来。小于亡者。至其尸所。如常设礼已。先至孝子所。默慰吊之。后至大德所。具展哀情吊而拜之。亦见愚痴白衣。妄行法教。展转教他。不听礼父母叔伯尊亲亡灵。口云我既受戒。彼为鬼神。故不合礼。恐破戒故。此不会圣意。反招无知之罪。伏惟师僧等。长养我法身。父母叔伯等。长养我生身。依斯乳哺长大成人。思此恩德昊天难报。历劫酬恩岂一生能谢。不存敬恩。反起慢堕。继踵鄙夫。何成孝子。故世尊极圣。尚自躬扶亡父尸送。况下凡愚辄生怠慢。故涅槃经云。知恩者大悲之本。不知恩者甚于畜生。

又净饭王泥洹经云。白净王在舍夷国。病笃将终。思见世尊及难陀等。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去此悬远五十由旬。世尊在灵鹫山。天耳遥闻父思忆声。即共阿难等乘空而至。以手摩王额上。慰劳王已。为王说摩诃波罗本生经。王闻得阿那含果。王捉佛手捧置心上。佛又说法。得阿罗汉果。无常对至。命尽气绝。忽就后世。至阇维时。佛共难陀等丧头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在丧足后。阿难陀长跪白佛言。唯愿听我担伯父棺。罗云复言。唯愿听我担祖王棺。世尊慰言。当来世人。皆凶暴不报父母育养之恩。为是不孝众生。设其化法。故如来躬欲担于父王之棺。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众山颇俄涌没。如水上船。尔时一切诸天龙神。皆来赴丧。举声啼哭。四天王将鬼神亿百千众。皆共舆丧。白佛言。佛为当来诸不孝父母者故。以大慈悲亲欲自身担父王棺。四王俱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从佛闻法。得须陀洹。以是之故。我曹宜担父王之棺。佛听四王担父王棺。即变为人一切人民莫不啼泣。世尊躬自手执香炉。在前行诣于墓所。令千罗汉往大海渚上。取牛头旃檀种种香木。以火焚之。佛言。苦空无常。犹如幻化水月镜像。烧身既竟。尔时诸王各持五百瓶乳。以用灭火。灭火之后。竞共收骨。盛置金刚函。即于其上便共起塔。悬缯幡盖供养塔庙。佛告众会。父王净饭是清净人。生净居天。

又佛母泥洹经云。大爱道比丘尼。即是佛姨母。不忍见佛后当灭度。欲先灭度。与除馑女五百人(即是比丘尼也康僧会注法镜经云凡夫贪染六尘犹饿夫贪饭不知厌足令圣人断贪除六情饥馑故号出家尼为除馑也)以手摩佛足。绕佛三匝稽首而去。现神足德。于自座没从东方来。在虚空中作十八变。八方上下亦复如是。放大光明以照诸冥。上曜诸天。五百除馑变化俱然。同前泥洹。佛劝理家。作五百舆床麻油香华。种种梓材。事各五百。真伎正音。当以供养。一切凡圣。睹之莫不哀泣。阇维毕捧舍利诣佛所。于是四方各二百五十应真神足飞来。稽首佛足。至舍利所。千比丘俱皆就坐。佛告阿难。取舍利盛之以钵。著吾手中。阿难如命。佛告诸比丘。斯舍利本是秽身。凶愚恶暴。嫉妒阴谋。败道坏德。今母能拔。与丈夫行。获应真道。迁灵卒无。何其健哉。敕令兴庙供养。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陀罗云。汝等舆大爱道身。我当亲自供养。尔时释提桓因四天王等。前白佛言。唯愿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佛言止止。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过去未来诸佛母。先取灭度。诸佛皆自供养阇维舍利也。时毗沙门天王。使诸鬼神往栴檀林。取旃檀薪至旷野之间。佛躬自举床一脚。难陀举一脚。罗云举一脚。阿难举一脚。飞在虚空往至冢间。尔时佛自取栴檀木。著大爱道身上。佛言。有四人应起塔供养。一者佛。二者辟支佛。三者漏尽阿罗汉。四者转轮圣王。皆以十善化物。尔时人民即取舍利。各起塔供养。

依杂阿含经。爱道姨母。即是难陀亲母也。又增一阿含经云。四部弟子中。略取前后者。且列八人。比丘中最初得道者。如拘邻比丘。善能劝化不失威仪。最后得道者。如须跋陀罗。临得道日入般涅槃。比丘尼中最初得道者。如大爱道尼。最后得道者。如陀罗俱夷国尼。优婆塞中最初得道者。如商客男。最后得道者。如俱夷那摩罗。优婆夷中初得道者。难婆女。最后得道者。如蓝优婆夷。

受生缘第八

夫生则八识扶持。死则四大离散。迅矣百龄终归磨灭。循环三界回转靡停。故经曰。有始必终。既生则灭。圣教不虚。目睹交臂。所以于此缘中。略述六门。

第一门中。临命终时。捡身冷热。验其善恶。具知来报。故瑜伽论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为命者大小皆同。死通渐顿。诸师相传。造善之人。从下冷触。至脐已上暖气后尽。即生人中。若至头面热气后尽。即生天道。若造恶者。与此相违。从上至腰热后尽者。生于鬼趣。从腰至膝热气尽者。生于畜生。从膝已下乃至脚尽。生地狱中。无学之人入涅槃者。或在心暖。或在顶也。然瑜伽论云。羯罗蓝义。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生。即从此处最后舍命。释云依瑜伽论。由造善生上故。从下渐舍。至肉心后方说上舍。由造恶生下故。先从上舍。至肉心后从下舍也。

依俱舍论云。若人正死。于何身分中意识断灭。若一时身死。根共意识一时俱灭。若人次第死。此中偈曰。

次第死脚齐  于心意识断

下人天不生

论中释曰。若人必往恶道受生。及人道。如此人等次第。于阿罗汉。此人于心意识断绝。有余部说于头上。何以故。身根于此等处。与意识俱灭故。若人正死此身根如热石水。渐渐缩减。于脚等处次第而灭。释云俱舍论。述小乘义故云。身死于此等处。与意识俱灭。若依大乘。身根于此等处与本识俱灭也。

第二受生方法者。依俱舍论云。为行至应生道处故。起此中阴。众生由宿业势力。所生眼根。虽住最远处。能见应生处于中见父母变异事。若变成男。于母即起男人欲心。若变成女。于父即起女人欲心倒。此心起嗔。此中有众生由二起颠倒心。故求欲戏往至生处是即乐得属己。是时不净已至胎处。即生欢喜。仍托彼生。从此刹那。是众生五阴和合坚实。中有五阴即灭。如此方说受生。若胎是男。依母左胁。面向母背蹲坐。若胎是女。依母右胁面向母胁而住。若胎非男非女。随欲类托生。住亦如此。无有中有异。于男女皆具根故。是故或男或女。托生而住。后时在胎中增长。或作黄门。若托生胎卵二生。道理如此。若众生欲受湿生。爱乐香故至生处。此香或净或不净。随宿业故。若是化生。爱乐处所故至生处。如是若尔地狱众生。云何生乐处所。由心颠倒故。此众生见寒风冷雨触恼身。见地狱火猛炽盛可爱。欲得暖触故往入彼。复见身为热风光。及火焰等所炙。若痛难忍。见寒冷地狱清凉。爱乐冷触故往入彼。胎卵二生。于父母变异事生处。湿化二生。不由托赤白为身。故无此变。湿生但爱著香故。至所生处。随业善恶。所爱之香自有净秽。化生但爱所依之处。地狱虽是苦处。然罪人乐。亦得爱处于中受生。何以故。非爱不受生故。论云。如往昔造作能感如此生。乐见身是如此位。见彼众生亦尔。是故往彼。先旧诸师作如此说。若众生年三十时。行杀生业。网捕众生。行此事时。必有伴类。此业能感地狱生。后于中阴中见自身。如昔年三十行网捕时。故言位。又见昔伴与昔不差。见地狱时。如昔见江湖诸伴。类等相牵共入其中。缘此起变。即于中受生。后解昔所造业虽多。必以一业牵地狱生。或于年二十时作此业。或三十时作此业。后于中阴中见自身。如昔作业少老。见地狱众生。并如己年时。年时既相似。于此众生起变。即往就彼。由此爱故受生。依经部师作如此释。

又瑜伽论云。若居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见。

又俱舍论云。若人临终起邪见心。是人以先不善为因。邪见为缘。故堕地狱。有论师言。一切不善皆是地狱因。此不善之余。生畜生饿鬼中。又往业盛故。堕畜生中。如淫欲盛故。生于鸽雀鸳鸯之中。嗔恚盛故。生于蚖蝮蛇蝎中。愚痴盛故。生猪羊蚌蛤中。憍慢盛故。生于师子虎狼中。掉戏盛故。生猕猴中。悭嫉盛故。生饿狗中。若有少分施善余福。虽生畜生于中微乐。身口二业虽由心为主。然其口业受报者多。如骂人轻躁。喻如猕猴。即生猴中。若言贪悷如鸟。语如狗吠。騃如猪羊。声如驴鸣。行如骆驼。自高如象。恶如逸牛。淫如鸟雀。怯如猫狸。谄如野狐。如是诸恶。随口受报。然由三毒为本。三毒之中贪爱为重。如捉布一头。余则尽随故。智度论云。若不断爱爱则同生。是故四生皆由爱起。如说多欲生鸟雀中。多贪味故厕中受生。又爱欲故卵生胎生。贪香味故受湿生。随其所爱故起殷重业。则受化生。若殷重心乐行罪业。死时妄见地狱。受其化生。若殷重受福上界化生。故成论云如树根不拔其树犹生。贪根不拔苦树常在。

又瑜伽论云。云何生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如白衣光。或晴明夜。俱舍论云。此中有具足五根。金刚等所不能碍。须弥山下金刚中。有虾蟆于中受生。中有细色金刚不能碍之。有天眼者能见此事。更举所闻事。证曾闻人说。烧铁令热。破之见虫。

第三寿量长短者。俱舍论云。若不定生处于余处。此道中皆得受生。譬如牛于夏时欲事偏多。狗于秋时。熊于冬时。马于春时。野干等欲事无时。是时此众生应生牛中。若非夏时则生野牛中。若应生狗中。非时则生野干中。又俱舍小乘师。有四释不同。一说促时死已即受阴生。二说得住七七日满已处中有。不限时节。三说得住四十九日。生缘未具死已更受。亦不限时节。四说随受生缘。乃至经劫住不命终。第五依瑜伽论云。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死而复生。乃至七七日受死生。自此已后。决得生缘。此与前四皆不同也。

第四通力迟速者。俱舍论云。此中阴游空而去。如人舍命。应至无量世界外受生。俄顷即到。二乘通力未出一世界。中阴已至无量世界外。纵佛神力。亦不得能遮。令不往生。得住余道。以业力定故。论通胜者。据胜凡夫二乘神通。婆沙论云。神足胜者。据佛神通速也。

第五互见不同者。依俱舍论云。若同生道中阴。定互相见。若人有天眼最清净。是一道慧类。此人亦得见彼生。若报得天眼。则不能见以最细。故如萨婆多部云。若同于人道中受生。同是人道中阴。互得相见。此义为定。不能见余道中阴。若人修得天眼。此天眼则是道类。能见中阴色。若报得天眼。则不能见中阴色。中阴色细余色故。依正量部云。天道中阴。备能见五道中阴色。人道中阴。能见四道。除天道中阴。非其所能见。如是次第除前。乃至地狱道中阴。除前四道中阴。非其所见。唯见地狱道中阴。

第六身量大小者。俱舍论云。身量如六七岁小儿。而识解聪利。菩萨在中阴。如圆满少病人。具大小相。是故虽在中阴。正欲入胎。而能遍照万俱胝剡浮洲。

祭祠缘第九

窃闻金玉异珍。在人共宝。玄儒别义。遐迩同遵。岂必死生自国。便欲师之。佛处远邦。有心捐弃。不胜事切。辄陈愚见是非之理。不敢自专。昔孔丘辞逝庙。千载之规模。释迦言往寺。万代之灵塔。欲使见形克念。面像归心。敬师忠主。其义一也。至如丁兰束带。孝事木母之形。无尽解璎。奉承多宝佛塔。眇寻旷古。邈想清尘。既踵成林。于理不越。又案礼经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卿士各有阶级。故天曰神。祭天于圆丘。地曰只。祭地于方泽。人曰鬼。祭之于宗庙。龙鬼降雨之劳。牛畜挽犁之效。由或立形村市树像城门。岂况天上天下三界大师。此方他方四生慈父。威德为万亿所遵。风化为百灵之范。故善人回向。若群流之归溟壑。大光摄受。如两曜之伴众星。自月支遗影。那竭灰身。舍利遍流。只桓遂造。乃圣乃贤。凭兹景福。或尊或贵。冀此获安者矣。

如长阿含经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街巷道陌屠脍市肆。及诸山冢。皆有鬼神。无有空处。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若人初生。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人欲死鬼收精气。行十恶人若百若千。共一神护。行十善者。犹如国王以百千人而侍卫之。又十方譬喻经云。天上天下。鬼神知人寿命罪福。当至未至。不能活人不能杀人。不能使人富贵贫贱。但欲使人作恶犯杀。因人衰耗而狂乱之。语其祸福。令人向欲得设祠祀耳(故知空祭鬼神欲求现福难可得力也)。

又普曜经。于时迦叶以偈报佛。

自念祠祀来  已历八十年

奉风水火神  日月诸山川

夙夜不懈废  心中无他念

至竟无所获  值佛乃安宁

又杂宝藏经云。昔日有一婆罗门。事庙室天。昼夜奉事。天即问言。汝求何等。婆罗门言。我今求作此天祀主。天言彼有群牛。汝问最前行者。即如天语。往问彼牛。汝今何似为苦为乐。牛即答言。极为大苦。刺刺两[月*勒]柴戾脊破。驾挽载重无休息时。复问言。汝以何缘受是牛形。牛答之言。我是天祀主。自恣极意用天祀物。命终作牛受是苦恼。闻是语已即还天所。天即问言。汝今欲得作天主不。婆罗门言。我观此事。实不敢作。天言。人行善恶自得其报。婆罗门悔过。即修诸善改往前恶。

又杂宝藏经云。昔有老公其家巨富。而此老公思得肉食。诡作方便。指田头树语诸子言。令我家业所以谐富。由此树神恩福故尔。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祀。时诸子等承父教敕。寻即杀羊祷赛此树。即于下立天祀舍。其父后时寿尽命终。行业所追。还生己家羊群之中。时值诸子欲祀神树。便取一羊。遇得其父将欲杀之。羊便[嘌-示+土][嘌-示+土]笑而言曰。而此树者有何神灵。我于往时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等同食此肉。今偿殃罪独先当之。时有罗汉遇到乞食。见其亡父受于羊身。即借主人道眼。令自观察。乃知其父。心怀懊恼即坏树神。悔过修福不复杀生。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或有说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受诸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贪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劝作福德(正法念经大意亦同)若有祠祀谁是受者。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若说杀生祠祀得福。是义不然。何以故。不见世人种伊兰子生栴檀树。断众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祠者。当用香华乳酪苏果。为亡追福则有三时。春时正月。夏时五月。秋时九月。

若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住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或有说言。终已便失是义不然。何以故。物坏不用。二时中失。非命尽失。

若出家人效在家人。岁节之日弃饮食者。随世法故非真实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随家所有好恶。常乐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于人者。是则名为不思议施。

又婆沙论云。为饿鬼作福。鬼得饮食。亦增益身。臭者得香。恶色得好色。又经云。如诸鬼等所食不同。或脓或粪。得是施已。一切变成上妙色味。若鬼异处受生。亲为施时。彼鬼业力遥知生喜。若还在家受苦报者。亲为施者。鬼自亲见生喜。

又婆沙论云。有人不如法求财。及其得时以悭惜故。于己眷属尚无心与。况复余人。以无施心故。身坏命终堕饿鬼中。若在本舍边。不净粪秽厕溷中住。诸亲里等生苦恼心。作如是念。彼积聚财自不受用。又不施人。以苦恼故欲施其食。请诸眷属亲友知识沙门婆罗门。施其饮食。尔时饿鬼亲自见之。于眷属财物生己有想。作如是念。如此财物我所积聚。今施与人。心大欢喜。于福田所生信敬心。若生余道多不得力。纵令亡人不得此福。故为修善自得大利。如似起慈自常获福。

又智度论云。如慈心念诸众生令得快乐。众生虽无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若不乐施。纵生天得圣。还乏衣食。故优婆塞戒经云。持戒虽得罗汉不遮饥苦。若乐行施。虽堕鬼畜常饱无乏。

又未曾有经云有王白佛言。我父先王奉事外道。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如斯功德生何天耶。佛告王曰。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亦无失也。后罪毕时方当受福。当知修福不与罪合。先帝大王。有五种恶业生地狱中。一者慠慢姤弊。事无粗细便起鞭罚。不忍辱故。二者贪爱宝货。断者不平。致令天下怀怨恨故。三者游猎嬉戏苦困人民。伤害众生所爱命故。四者耽著女色。得新厌旧抚接不平。致怨恨故。五者破戒。以此文证故知。事邪修福善恶恒别。苦乐两报不相杂乱。何况利根多闻正信三宝。而招苦报。又惟无三昧经云。佛告阿难。善男子人求道安禅。先当断念。人生世间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秽念多故。一念来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亿四千万念。念念不息。一善念者亦得善果报。一恶念者亦得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是故善恶罪福各别。

又中阿含经云。若为死人布施祭祀者。若生入饿鬼中者得食。除余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故。若亲族不生中者。但施自得其福。乃至施主生六趣中。施物常随。以持戒故。虽得人身必须余福助报。

又往生经云。亡后作福。死者七分获一。余者属现造者。

又灌顶经云。阿难问佛言。若人命终送著山野。造立坟塔。是人精魂在中以不。佛言亦在亦不在。若人生时不造善根。不识三宝。而不为恶。无善受福。无恶受殃。无善知识为其修福。是以精魂在冢塔中。未有去处。是故言在。或其前生在世之时。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三十三天。在中受福。或生人间豪姓之家。到处自然随意所生。又不在者。或其前生在世之时。然祷祀邪道。不信真正。邪命自活。谄伪欺人。堕在饿鬼畜生之中。备受众苦经历地狱。故言不在冢塔中也。或不在者。或是五谷之谷骨未朽烂时。故有微灵。骨若糜烂此灵即灭。无有气势。亦不能为人作诸祸福。灵未灭时。或是乡亲命终之人。在世无福。又行邪谄应堕鬼神。或为树木杂物之精。无天福可受。地狱不摄。纵舍世间浮游人村。既其无食。恐动于人作诸变怪。扇动人心。或有[魅-未+夭]魅邪师以倚为福。觅诸福祐。欲得长生。愚痴邪见。杀生祠祀。死入地狱饿鬼畜生无有出时。可不慎之。又若人命终之日。当为烧香然灯续明。于塔寺中表刹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生神使生十方无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愆应堕八难。以幡灯功德必得解脱。若有善愿。应生父母在于异方。不得疾生。以幡灯功德。皆得疾生无复留难。若得生已。当为人作福德之子。不为邪鬼之所得便。种族豪强。是故应修福善幡灯功德。又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命过。是其亡日。造作黄幡悬著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风吹微尘其福无量。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灯四十九照诸幽冥。若痛众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皆得休息。又净度三昧经云。八王日诸天帝释镇臣三十二人。四镇大王。司命司录。五罗大王八王使者。尽出四布覆行复随。四王十五日三十日。所奏案校人民立行善恶。地狱王亦遣辅臣小王。同时俱出。有罪即记。前斋八王日犯过。福强有救。安隐无他。用福原赦。到后斋日。重犯罪数多者。减寿条名。克死岁月日时。关下地狱地狱承文书。即遣狱鬼持名录名。狱鬼无慈。死日未到。强催作恶令命促尽。福多者增寿益算。天遣善神营护其身。移下地狱拔除罪名。除死定生后生天上。

又观佛三昧经云。尔时旷野鬼神白佛言。我恒啖人今者不杀。当食何物。佛敕鬼王。汝但不杀。我敕弟子常施汝食。乃至法灭。以我力故令汝饱满。鬼王闻喜受佛五戒。故涅槃经云。制诸声闻弟子。出众生食济野鬼神。又智度论云。鬼神得人少许饮食。即能变使多。令得充足。

又譬喻经云。佛与阿难到河边行。见五百饿鬼歌吟而行。复见数百好人啼哭而过。阿难问佛。鬼何以歌舞。人何以啼哭。佛答阿难。饿鬼家儿子亲属为其作福行得解脱。是以歌舞。好人家儿子亲属唯为杀害。无有与作福之者。后大火逼之。是以啼哭也。

又宿愿果报经云。昔有婆罗门夫妇二人。无有儿子。财富无数。临寿终时自相谓言。各当吞钱以为资粮。其国俗法死者不埋。但著树下。各吞五十金钱。身烂钱出。国中有一贤者。行见愍之泫然流泪。伤其悭贪取为设福。请佛及僧。尽用供办擎饭佛前。称名咒愿。时悭夫妇受饿鬼苦。即生天上为请四辈。时生天上者。即得天眼知为作福。从天下来化作年少。佐助檀越。佛言此厨间年少是真檀越。佛为说法即得道迹。贤者亦得道迹。众僧欢喜皆得生天。

又百喻经云。昔有贾客欲入大海。要须导师。即共求觅得一导师。相将发引至旷野中。有一天寺。当须人祀然后得过。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尽亲。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即杀导师以用祭祀。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穷困死尽。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宝。当修善行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涂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终致困死。

颂曰。

高堂信逆旅  怀业理常牵

玉匣方委观  金台不复延

挽声随径远  萝影带松悬

讵能留十念  唯应逐四缘

幻工作同异  变弄巧多身

愚俗诤人我  谁复非谓真

谬者疑久固  达者知幻宾

升沈苦乐异  徒祭哭仓天

诸经要集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