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德!今诵出三十尼萨耆波逸提。
舍堕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毗舍离瞿昙庙中。
尔时,世尊听许诸比丘[受持]三衣。六群比丘因世尊听许受持三衣,以一三衣入村,以其他三衣住僧园,以另外三衣沐浴。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以六群比丘蓄持长衣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诸比丘!汝等实蓄持长衣耶?”“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蓄持长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蓄持长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长老阿难得长衣。长老阿难欲以此长衣奉赠长老舍利弗,适遇长老舍利弗住沙祇。时,长老阿难念:“世尊制‘禁蓄长衣’学处。我得此长衣,欲赠长老舍利弗,长老舍利弗住沙祇,我当如何作耶?”于是,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
“阿难!舍利弗几日还耶?”“世尊!应在九日或十日还来。”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限于十日内听蓄长衣。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限于十日内可蓄长衣。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三
(一)
“衣已竟”者,[安居后之衣时而]令比丘作衣,或失、或坏、或烧、或无得衣之望时[令作衣]也。
“迦絺那衣舍已”者,从八事中之一事而舍,或由僧于中间舍。
“限于十日内”者,最长可蓄十日。
“长衣”者,非受持衣,未经说净也。
“衣”者,六种衣中之任何一衣,谓应说净之最下量。
(二)
“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者,于十一日明相出时,为尼萨耆。应舍于僧、别众或人。“比丘!应如是舍:
其比丘至僧伽处已,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此衣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舍堕衣)。我今以此舍于僧。’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之忏悔],还与所舍之衣。
‘大德僧!请听!此衣乃某甲比丘之舍堕衣,已舍于僧。若僧时机可者,僧当以此衣[还]与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众多比丘处,偏袒右肩……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此衣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诸大德。’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还与所舍之衣。
‘诸大德!请听!此衣乃某甲比丘之舍堕衣,舍于诸大德已。诸大德!若时机可者,此衣当还与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一比丘处,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如是:‘大德!此衣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大德。’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彼比丘摄受其罪,还与所舍之衣。[言:]‘我以此衣与大德。’”
四
于过十日有过想者,舍堕;于过十日有疑想者,舍堕;于过十日有不过想者,舍堕。
于非受持有受持想者,舍堕。
于不说净有说净想者,舍堕。
于不舍有舍想者,舍堕。
于不失有失想者,舍堕。
于不坏有坏想者,舍堕。
于不烧有烧想者,舍堕。
于不被夺有被夺想者,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不过十日而有过想者,突吉罗;不过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过十日而有不过想者,不犯也。
受持十日以内、说净、舍、失、坏、烧、被夺而取[衣]、以亲厚想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
其时,六群比丘舍衣不还与。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大德!不得不还与舍衣,不还与者,突吉罗。”
舍堕 二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唯着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其衣久置有污损,诸比丘晒其衣。长老阿难巡行诸房时,见诸比丘正在晒衣。见已,至诸比丘处作如是言:“友!此污损之衣,何人之物耶?”尔时,彼诸比丘以此事告阿难。长老阿难讥嫌非难:“何以诸比丘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唯着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耶?”如是,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其诸比丘实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唯着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其愚人等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乃至……]出游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虽一夜离三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一比丘病于憍赏弥。亲戚遣使至其比丘处,“大德!请来!我等看护[汝病]。”诸比丘亦如是言:“友!请去!亲戚看护汝[病]。”其比丘言:“友!世尊制立学处,不得离三衣。我病不能带三衣去,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为病比丘,听许给与不失[三]衣之认可。
诸比丘!应如是与:其病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我病不能持三衣去。诸大德!我乞僧认许不失三衣。’
应二次乞请、三次乞请。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三衣去。彼乞请僧认许不失衣。若僧时机可者,僧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衣。’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乞[……不失衣],僧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衣。诸大德中,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衣,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依僧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衣竟。众僧已忍……知解。’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虽一夜离三衣者,除僧之认许外,尼萨耆波逸提。”
三
(一)
“衣已竟”者,比丘之作衣,衣或失、或坏、或烧,或无得衣之望而[作衣]也。
“迦絺那衣舍已”者,八事中依一事舍之,或依僧于其中间舍之。
“虽一夜离三衣”者,离僧伽梨、郁多罗僧或安陀会。
“除僧之认许外”者,除比丘之许可者外。
“尼萨耆”者,明相出现时即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
“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三衣,僧无认许我离一夜,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乃至……‘…[僧]当还与。’……乃至……‘……[别众]当还与。’‘……我还与大德。’”
(二)
聚落同界、异界,住处同界、异界,小屋同界、异界,塔同界、异界,帐幕同界、异界,重阁同界、异界,别屋同界、异界,船同界、异界,队商同界、异界,田同界、异界,谷场同界、异界,园同界、异界,精舍同界、异界,树下同界、异界,露地同界、异界。
(三)
“聚落同界”者,一族之聚落有篱,若衣置于聚落内,[身]应住聚落内[此为不失衣];若无篱,衣置一家,应住其家或[身衣之距离]掷石所及者,为不失[衣]。
“聚落异界”者,多族之聚落有篱,衣置一家,应住于其家、或集会所、或村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至集会所,衣置于掷石所及处,应住集会所、住于村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衣置集会所,应住于集会所、村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聚落]无篱,衣置一家,应住其家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四)
一族之住处,有篱而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住处之内,应住住处内;无篱,衣置一室,应住其室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有多族之住处,有篱而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一室,应住其室、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无篱,衣置一室,应住其室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五)
一族之小屋,有篱而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小屋内,应住小屋中;若无篱……[参照(四)]…多族之小屋……无篱……为不失衣。
(六)
一族之塔(远望之瞭望台),衣置塔中,应住塔中。多族之塔,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一室,应住其室、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七)
一族之帐幕,于帐幕内……[参照(六)]多族之帐幕……为不失衣。
(八)
一族之重阁,于重阁内……多族之重阁……为不失衣。
(九)
有一族之别屋,于别屋内……有多族之别屋……为不失衣。
(一〇)
有一族之船,于船中……有多族之船,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于一内室,应住其内室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一)
有一族之队商,置衣于队中,前后有七尺者,为不失衣;侧面有一尺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队商,以衣置队中,若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二)
有一族之田,若有篱,衣置田中,应住于田中;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田,若有篱,衣置田中,应住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若无篱者,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三)
有一族之打谷场,若有篱,衣置于打谷场内,应住于打谷场内;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打谷场,若有篱,衣置打谷场内,应住于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四)
有一族之园,若有篱[……参照(一三)]……若无篱……有多族之园……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五)
有一族之精舍,若有篱,衣置于精舍内,应住于精舍内;若无篱,衣置于精舍,应住于精舍中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精舍而有篱,衣置于一精舍,应住于精舍内、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若无篱,衣置于一精舍,应住其精舍内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六)
有一族之树下,日中[树]荫遍满之时,衣置于荫中者,应住于荫中。有多族之树下,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七)
“露地同界”者,于无村之空处,周围以七尺为同界,其外者为异界。
(一八)
于离衣有离衣想,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于离衣有疑想,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于离衣有不离衣想,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
于不捉有捉想者……乃至……
于不舍有舍想者……乃至……
于不失有失想者……乃至……
于不坏有坏想者……乃至……
于不烧有烧想者……乃至……
于不被夺有被夺想者,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不离衣而有离衣想者,突吉罗;不离衣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离衣而有不离衣想者,不犯也。
(一九)
夜明以前取衣、舍、失、坏、烧、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比丘僧认许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三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一比丘得非时衣,于彼不足以作衣(不够长)。于是,其比丘[欲令其延长而]举其衣反覆擦磨之。世尊巡行房舍,见其比丘举衣擦磨。见已,至比丘处言:“比丘!汝何故举此衣反覆擦磨耶?”“世尊!我得此非时衣而不足为衣,故我举此衣反覆擦磨也。”“比丘!汝尚有得衣之望乎?”“世尊!有也。”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得非时衣时,尚望能得衣者听蓄之。”
(二)
尔时,诸比丘[思:]“由世尊听许得非时衣时,尚望能得衣者可蓄之。”而彼等得非时衣,蓄过一月,其衣聚束存于衣竿。长老阿难巡行房舍,见衣聚束存于衣竿,言诸比丘曰:“友!聚束存于衣竿者是谁之衣耶?”“友!我等之非时衣,望得衣故而蓄之。”“友!此衣蓄几日耶?”“友!已过一月。”长老阿难讥嫌非难:“何以诸比丘得非时衣而蓄过一月耶?”尔时,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诸比丘!比丘等得非时衣,实蓄过一月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汝愚人等得非时衣,蓄过一月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比丘若可得非时衣,当由冀望[衣]之比丘纳受。纳受之后应速作[衣]。若非满足时,唯限一月,其[期限]以内有望可满足者,其比丘得蓄其衣。若蓄过此,虽有望[满足],亦尼萨耆波逸提。”
二
(一)
“衣已竟”者,……[同舍堕二.三(一)]……于其中间舍之。
a'“可得”者,或由僧、或由别众、或由亲戚、或由友得,或得粪扫衣、或由己之财而得。
“非时衣”者,非行迦絺那衣式时,于十一个月中得者,于行迦絺那衣式时,在七个月中得者。又于[衣]时中指名为[非时衣]而与者,此言非时衣也。
a “冀望”者,期望纳受者可纳受之。
“纳受之后应速作”者,当于十日[内]作。
“若非满足时”者,作而不足。
“限一月[……]其比丘得蓄其衣”者,最长可蓄一个月。
“其以内[……]满足”者,望于其期限以内满足。
“有望”者,可望由僧、或由别众、或由亲戚、或由友得,或得粪扫衣、或由己之财而得之。
(二)
“若蓄过此,虽有望”者,于得本衣之日得望衣,应在十日内作衣也。得本衣以后,二日得望衣,应于十日内作。得本衣以后三日……乃至……四日……乃至……五日……乃至……六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后十日得望衣,应于十日内作之。
得本衣以后,十一日……乃至……十二日……乃至……十三日……乃至……十四日……乃至……十五日……乃至……十六日……乃至……十七日……乃至……十八日……乃至……十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后二十日得望衣,应于十日以内作之。
得本衣以后,二十一日得望衣,应于九日内作。二十二日……乃至……二十三日……乃至……二十四日……乃至……二十五日……乃至……得衣后,二十六日者,应于四日内作之。二十七日……乃至……二十八日……乃至……得本衣以后,二十九日得望衣者,应于一日内作之。
得本衣以后,三十日得望衣,应于即日受持、说净或舍;若不受持、不说净或不舍者,于三十一日之明相出时,为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非时衣由我蓄过一月,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三)
得异于本衣之望衣,日限尚有余时,不冀望[衣]者不应作。
于过月有过想者,舍堕;于过月有疑想者……乃至……于过月有不过想者……乃至……不受持而有受持想者……乃至……不说净而有说净想……乃至……不舍而有舍想……乃至……不失而有失想……乃至……不坏而有坏想……乃至……不烧而有烧想……乃至……不被夺而有被夺想者,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不过一月而有过想者,突吉罗;不过一月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过一月而有不过一月想者,不犯也。
(四)
受持一月以内、说净、舍、失、坏、烧、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四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之故妻出家为比丘尼。其女常至优陀夷处,长老优陀夷亦常至其尼之处。时,长老优陀夷至其尼处给食。时,长老优陀夷于晨着内衣,持上衣与钵,至其比丘尼处,于比丘尼前露出生支而坐。其尼亦于长老优陀夷前露出生支而坐。时,长老优陀夷心起欲念,思念其尼之生支而泄不净。时,优陀夷言其尼曰:“妹!取水来,我欲洗安陀会。”“大德!取来!我洗。”即以一分不净以口取,一分投入于生支内,彼尼因此妊娠。
诸比丘尼言:“此比丘尼行非梵行而有娠也。”“大姊!我非是行非梵行也。”以此事白诸比丘尼。诸比丘尼讥嫌非难:“何以大德优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诸比丘尼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大德优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优陀夷!汝实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实然!世尊!”“优陀夷![比丘尼]是汝之亲里耶?非亲里耶?”“世尊!非亲里。”“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女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令非亲里之比丘尼洗故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于二众之受具戒者。
“故衣”者,已着过之衣。
令浣者突吉罗,被浣者舍堕。令染者突吉罗,被染者舍堕。令打者突吉罗,虽一次被槌打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故衣由我令非亲里比丘尼浣之,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故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染、打故衣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故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浣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打、浣故衣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故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浣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浣、染故衣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疑念……乃至……于非亲里有亲里想……乃至……。
浣他人之故衣者,突吉罗。令浣尼师坛者,突吉罗。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罗。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三)
由亲里之比丘尼浣之、以非亲里比丘尼为助力时、不语而浣、令浣新衣、令浣衣以外之资具、令式叉摩那、令沙弥尼[浣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五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尔时,莲华色比丘尼住舍卫城。时,莲华色比丘尼晨着内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城。于舍卫城乞食已,受食后归,为日中入定休息而至安陀林。入于林中,坐于一树下休息。时,巧于贼业之诸贼,杀牝牛,持其肉入安陀林。贼主见莲华色比丘尼于日中休息,坐于一树下。见已,作如是思惟:“若我子弟见之,可能害此比丘尼。”[是故]即由他路而行。时,其贼主取已煮熟肉中最佳之肉,而入于棕榈叶之笼,悬挂于莲华色比丘尼附近之树上,云:“施与沙门婆罗门中见者,请持去!”而离去。莲华色比丘尼由三昧起,闻贼主言此语。于是,莲华色比丘尼取其肉而归住房。时,莲华色比丘尼,过夜取其肉,以郁多罗僧包之,飞于空中再现于竹林中。
(二)
时,世尊为乞食而入村落,留长老优陀夷以护精舍。时,莲华色比丘尼至优陀夷处,作如是言:“大德!世尊往何处耶?”“妹!世尊为乞食而入村落也。”“大德!请以此肉供奉世尊。”“妹!汝以此肉使世尊喜悦。汝若与我安陀会,我亦如是因安陀会而将得喜悦。”“大德!我等女人衣实甚难得,此乃我最后之第五衣,我不能与。”“妹!譬如人与象亦应与之草。如是,汝供奉肉于世尊,亦应与我安陀会也。”如是,莲华色比丘尼被长老优陀夷强索,即与安陀会而归住房。诸比丘尼受取莲华色比丘尼之衣钵,而对莲华色比丘尼曰:“大姊!汝之安陀会在何处耶?”莲华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诸比丘尼。诸比丘尼……非难:“何以长老优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女人得衣甚难。”时,诸比丘尼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优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优陀夷!汝实受比丘尼之衣耶?”“实然!世尊!”“优陀夷!汝亲里耶?非亲里耶?”“非亲里也,世尊!”“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女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受非亲里比丘尼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从非亲里比丘尼之手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诸比丘畏慎不受比丘尼之交易衣。诸比丘尼……非难:“大德!何以不受我等之交易衣耶?”诸比丘闻比丘尼等之讥嫌非难。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许受五众之交易衣,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之交易衣]也。诸比丘!听许接受此等五众之交易衣。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受非亲里比丘尼之衣,除交易外,尼萨耆波逸提。”
三
(一)
“任何”者,……[见舍堕四.二(一)]……出家者也。
“衣”者,六衣中之一衣,应说净之最下量[以上]之谓也。
“除交易外”者,交换除外也。
[决定接]受而将要受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以非交易受于非亲里比丘尼,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舍堕。
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之[比丘尼]受衣,除交易外是突吉罗。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三)
亲里者、交易物、与轻物得重物时、与重物得轻物时、比丘以亲厚想而取之、以暂取想而取之、除衣外而受其他资具、由式叉摩那受之、由沙弥尼受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六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优波难陀释子善能说法。尔时,一长者子至长老优波难陀处,敬礼而一面坐。其长者子坐已,由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说法……而令欢喜。时,其长者子由于优波难陀释子之说法……欢喜而对长老曰:“大德!有所需要者请说,凡是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其中任何一种,我等得与大德。”“贤者!汝若有意与我者,请以汝此着用之一外衣与我。”“大德!待我回家。归家,从我着用之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再次对长者子如此曰……三次[……乃至……]“请……与我。”“大德!我等良家之子,唯[着]一外衣如何回去。大德!请待我归家,我归家即以此着用之一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来。”“贤者!汝无施与之意而言乎?汝言出而不与。”如是,长者子由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强索而与一外衣而去。
(二)
诸人见长者子而如是言:“贤者!汝何故[唯]着一外衣而还耶?”时,长者子以此事语众人。众人……非难:“此等沙门释子多求不足,因彼等说法而请求施与,实非容易。为何说法被长者子请求施与时,而取长者子之衣耶?”诸比丘闻众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乞长者子之衣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乞长者子之衣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是汝亲里或非亲里耶?”“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乞非亲里长者子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非亲里居士或居士妇乞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众多比丘从沙祇长途往舍卫城。于途中,盗贼出现而夺比丘[之衣]。时,彼诸比丘[思:]“世尊禁止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衣。”故畏慎而不乞衣,恰如裸形外道而来舍卫城,向诸比丘致敬。诸比丘如是言:“友!邪命士好!彼礼诸比丘。”彼等言:“友!我等非邪命士,我等是比丘。”诸比丘如是言长老优波离曰:“优波离大德!请检问彼等。”如是,长老优波离检问诸比丘已,告诸比丘等曰:“友!彼等是比丘,以衣给与彼等。”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诸比丘裸形而行乎?宜以[软]草或[树]叶覆之而行也。”
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被夺衣或失衣者,听许向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乞衣。最先往[僧]之住处,若僧有精舍衣、卧布、敷布、褥覆(垫具之表层布)者,可受取以覆身。若僧无精舍衣、卧布、敷布、褥覆者,可以草或叶覆之而行,不得裸形而行。裸形而行者,突吉罗。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乞衣者,除具其条件外,尼萨耆波逸提。于此所谓之条件者,比丘衣被夺时,或失衣之时,是其条件也。”
三
(一)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衣”者,六衣中之一衣,当说净之最下量之物。
“除具其条件外”者,具其条件除外。
“衣被夺”者,比丘之衣被王、贼、赌者或任何人所夺。
“失衣”者,比丘之衣或被火烧、水流或为鼠、蚁所啮或着破之。
(二)
除具其条件外而乞者,将要乞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衣为我未具条件向非亲里之居士乞来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三)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除具其条件外,乞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除具其条件外,乞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除具其条件外,乞衣者,舍堕。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四)
具其条件时、亲里者、被招待者、为他而乞者、依己之财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七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至衣被夺之比丘处,作如是言:“友!被夺衣、失衣者,世尊听许向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衣。友![去]乞衣!”“友!我等所得衣已足矣。”“我等为诸长老乞衣。”“友!去乞焉!”时,六群比丘至诸居士处,作如是言:“贤者!有衣被夺之比丘来,请与彼等衣。”如此乞甚多衣。时,一居士坐于集会处,言他居士曰:“贤者!有衣被夺之比丘来,我等已以衣与彼等。”彼亦如是言:“我等亦与之矣!”其他[居士]亦如是云:“我等与之矣!”彼等……非难:“何以沙门释子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沙门释子可作布商或开商店矣!”诸比丘闻居士等……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不知量而多乞衣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不知量而多乞衣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彼比丘,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有多衣供奉而令恣意择取,彼比丘最多亦当由其衣中取用内衣、外衣。若取用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一)
“若彼比丘”者,意指衣被夺之比丘。
“非亲里”者,……[见舍堕六.三(一)]……谓住于俗家之妇人。
“有多衣”者,有多量之衣。
“供奉而令恣意择取”者,谓令师随所欲择取之。
“彼比丘最多亦当由其衣中取用内衣、外衣”者,若失三衣者,当受二衣;失二衣者,当受一衣;失一衣者,任何物皆不可受也。
“取用过此”者,乞此[二衣]以上,将要受用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为我从非亲里居士处过量求来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乞衣过此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见舍堕六.三(三)]……不犯也。
(三)
云:“我取余额。”即取而去、云:“余额是汝物。”而与之、非被夺衣故与时、非失衣故与时、亲里者、受请者、依己之财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八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居士对其妇作如是言:“以衣施与优波难陀大德。”一乞食比丘闻此居士语,即至优波难陀释子处,对彼如是言:“友!优波难陀!汝大福德之人也。某处一居士对其妇言:‘施衣与优波难陀。’”“友!彼乃我檀越也。”如是,长者优波难陀释子至居士家而言彼曰:“贤者!汝实欲以衣与我乎?”“大德!我实如是思惟:‘我以衣与优波难陀大德。’”“贤者!汝若欲以衣与我者,应与如是之衣,如与我无著用之衣,与我何用?”
时,其居士……非难:“此等沙门释子多求而不知足,以衣与彼等实非容易。为何大德优波难陀未被我请,先来我处,于衣作指示耶?”诸比丘闻此居士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先至居士家,于衣作指示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未受请先至居士家,于衣作指示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汝之亲里或非亲里乎?”“世尊!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未受请,先至非亲里之居士家于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若为比丘豫备衣资,以此衣资购衣,使某甲比丘披覆,此时若其比丘未受请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贤者!以此衣资购如斯之衣与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一)
a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a'“若为比丘”者,为比丘,以比丘为对象,欲与比丘披覆。
“衣资”者,或黄金、或钱、或真珠、或宝珠、或珊瑚、或铁板、或绵布、或丝、或绵。
“此衣资”者,意指豫备[交换之]物。
“购”者,交换也。
“使披覆”者,施与之意。
“此时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备衣资时有关之比丘。
“未受请先往”者,于未言:“大德!汝需如何之衣耶?要我购如何之衣耶?”之前。
“往”者,往其家或至某处。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希望或长、或宽、或厚、或软柔者。
“此衣资”者,豫备物之意。
b'“购”者,交易也
“如斯”者,或长、或宽、或厚、或软。
b “与我披覆”者,施与我之意。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或冀望高价。
由彼言购或长衣、或宽衣、或厚衣、或软衣,在令购之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当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衣由我未受请先至非亲里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而得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三)
亲里者、受请者、为他人者、依己之财者、令欲购高贵衣者购便宜衣,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九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居士对他居士如是言:“我将以衣令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彼居士亦云:“我亦将以衣令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一乞食比丘闻彼居士等之谈话。于是,其比丘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而言彼曰:“友!优波难陀!汝大福德人也。在某处,一居士对他居士如是言:‘我将以衣令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彼亦如是言:‘我将以衣令优波难陀大德披。’友!彼等乃我檀越也。”如是,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至彼等居士家,对彼等如斯言:“贤者!汝等实欲以衣与我乎?”“大德!我等实如是思惟,我等将以衣与优波难陀大德披。”“贤者!汝等若欲以衣与我披者,应与如是之衣;若以我不欲披用之衣与我,何用?”尔时,彼等居士……非难:“彼等沙门释子多欲而不知足,以衣与彼等实非容易。为何优波难陀大德,我等未请先来,就其衣作指示耶?”诸比丘闻彼等之……非难。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如是,其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汝之亲里或非亲里耶?”“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两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各自为比丘豫备衣资,思:‘我等将各自以此衣资,各自购衣,与某甲比丘披覆。’此时若其比丘未受请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贤者!以各自衣资,两人共同购如斯一衣与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萨耆波逸提。”
二
“若[……]为比丘”者,……[见舍堕八.二(一)]……欲与比丘也。
“两”者,二人也。
“非亲里”者,非系属……。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衣资”者,谓黄金、或钱、或真珠、或宝珠、或珊瑚、或铁板、或绵布、或丝、或绵。
“此衣资”者,指豫备物之意。
“购”者,交易。
“与[……]披”者,施与之意。
“此时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备衣资时[被指定]之比丘。
“未受请先[往]”者,未受请而前来。
“往”者,……。
“就其衣作指示”者,或长……。
“此衣资”者,为豫备之物。
a'“两人共同”者,二人一齐。
“如斯”者,……。
“与我披覆”者,施与我之意。
a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冀望高价。
由彼言购若长衣、若宽衣、若厚衣、若软衣,在令购时,突吉罗……[同舍堕八.二(一)─(三)。然“非亲里居士、居士妇”换为“亲里居士、居士妇”等]……令欲购高贵之衣者购便宜衣,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〇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之檀越大臣,遣使者送衣资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言:“以此衣资购衣。然后,以此衣与优波难陀大德披!”如是,其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而作是言:“大德!此衣资乃为大德送来。大德!请取衣资。”如是说已,长老优波难陀对其使者曰:“贤者!我等不取衣资。然而,我等时机到时,当取净衣。”于是,使者对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曰:“大德!谁是执事人耶?”
尔时,一居士为某事务来僧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谓使者曰:“贤者!其优婆塞为诸比丘之执事人也。”时,使者令优婆塞同意,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而对长老曰:“大德!长老所示之执事人居士,我已得其同意。大德!届时请往[彼处],彼以衣施与师。”尔时,其大臣遣使者至长老优波难陀处,[言:]“大德!请受用此衣!我等冀望大德受用此衣!”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对其优婆塞亦不言何事。其大臣再遣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言:]“大德……冀望……。”优波难陀释子对其优婆塞亦勿语何事。大臣三次遣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大德!……冀望受用此衣。”
(二)
尔时,市民有集会,由市民订规约:“后至者课五百钱。”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至优婆塞处而对他曰:“贤者!我要衣。”“大德!请待今日一夜。今日,市民有集会,由市民订规约,后至者课五百钱。”[长老言:]“贤者!今日,与我衣。”而执其衣带。如是,优婆塞因长老优波难陀之强索,为优波难陀释子购衣而后至。诸人对其优婆塞曰:“大德!汝何故后至乎?取汝五百钱。”
尔时,其优婆塞以此事言彼等。众人……非难:“彼等沙门释子,多欲而不知足,为彼等之执事人实非容易。何以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诸比丘闻众之……非难。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于优婆塞言:‘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如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于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为何于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三)
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以使者为比丘送衣资,言:‘以此衣资购衣,与某甲比丘披。’其使者至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为长老送来衣资,长老当领受此衣资。’其比丘对其使者而作是言:‘贤者!我等勿领受衣资,我等适当之时,当受净衣。’其使者如是言其比丘曰:‘长老有执事人乎?’诸比丘!冀望衣之比丘当指示执事人、净人或优婆塞而言:‘贤者!其人乃诸比丘之执事人。’其使者得执事人之同意,至其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长老所指示之执事人,我已得其同意矣。长老!届时,请往[彼处],彼当以衣与尊师。’诸比丘!若有冀望得衣之比丘,可至执事人处,二三次催促:‘贤者!我要衣。’二三次催促,而得其衣者可;若不得者,四次、五次至六次,为[其衣]而寂默立之;四次、五次至最多六次,寂默立之,得其衣者可;过此尽力求得者,尼萨耆波逸提。若不得时,至送衣资之施主处,自去或遣使者。‘诸贤!汝等为比丘送来衣资,对其比丘无任何之利益。卿等当取还自己之物,以免汝等失自己之物。’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二
(一)
“若[……]为比丘”者,为比丘,以比丘为对象,要与比丘也。
“王”者,为统治之人。
“大臣”者,食王之俸禄者。
“婆罗门”者,婆罗门种姓之人也。
“居士”者,谓除王、大臣、婆罗门外,其他之居士。
“衣资”者,为黄金、或钱、或真珠、或宝珠。
“以此衣资”者,为豫备之物。
“购”者,为交易之意。
“与[……]披”者,施与之意。
若其使者至比丘处而言:“大德!为长老而持来此衣资,请长老受领衣资!”其比丘如是对其使者曰:“……贤者!其人乃诸比丘之执事人也。”不应如是说:“与彼!”或“彼蓄之!”或“当交易!”或“彼当购之!”
若彼使者得执事人之同意,至比丘处而作如是言:“大德!长老所指示之执事人,我已得其同意。请长老时机到来,往矣!彼当以衣与汝。”诸比丘!冀望得衣之比丘至执事人处,当二、三次催促。“贤者!我要衣。”当勿云:“与我衣!持我衣来!交易我衣!去购我衣!”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
若得者善;若不得者,至彼处寂默[为其衣]而立,不得坐、不得取食、不得说法。若问:“汝为何而来?”之时,即云:“贤者!知之。”若坐、若取食、或说法者,即立破。应二次立、三次立。
四次[说]催促者,可得四次[默]立;五次促之者,得立二次;六次促之者,不得立。
(二)
若越过此限求得此衣,得之,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衣由我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而得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若不得时,至送衣之施主处,当自往或遣使者:“诸贤!汝等为比丘送衣,对于比丘无领受何等之利益,卿等当取还自己之物,勿失自己之物。”
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此乃于此时之随法行。
(三)
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过想而得者,舍堕。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疑想而得者,舍堕。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减想而得者,舍堕。
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过想者,突吉罗。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疑想者,突吉罗。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减想者,不犯也。
(四)
三次催促、六次默立、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不催促而与、施主催促而与,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迦絺那品———
摄颂
十日与一夜 一月及浣.取
非亲里.指示 两人及使送
舍堕 一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阿罗毗邑阿伽罗婆精舍。其时,六群比丘至养蚕家如是言:“贤者!多煮蚕茧与我等,我等欲作杂绢丝之卧具。”彼等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来我等之处而作是言:‘贤者!多……欲作[……]卧具。’耶?此于我等亦是福薄不善之业,我等为生活、为妻子之故,而多造此小生物之杀生。”诸比丘闻众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亦非难:“何以六群比丘至养蚕家而作是言:‘贤者!多……欲作卧具。’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至养蚕家而作是言:‘贤者!多……欲作卧具。’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至养蚕家而作是言:‘多……欲作卧具。’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以杂绢丝作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一)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若以……作”者,虽杂一绢丝,自作或教人作者,突吉罗;作成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杂绢丝之卧具,由我自作,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a'“卧具”者,摊开而制作,非织物也。
(二)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自作未成而他人令作成者,舍堕。
他人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舍堕。
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罗;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者,突吉罗。
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二
一
尔时,佛世尊在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其时,六群比丘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诸人巡行精舍,见而……非难:“何以沙门释子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乎?宛如在家受欲者。”诸比丘闻彼等诸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令作纯黑……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令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黑”者,有二黑,生黑或染黑也。
“卧具”者,摊开而制作,非织物也。
“令作”者,自作或教他人作也。欲令作之……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纯黑色羊毛之卧具,由我所作。’……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三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思:]世尊禁止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于是,彼等仅于边缘加白色羊毛,仍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唯边缘加白色羊毛,仍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仅于边缘加白色羊毛而[……乃至……]令作卧具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仅于边缘加白色羊毛……令作卧具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作新卧具时,当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若比丘不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而令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新”者,取“作”而言。
“卧具”者,摊开而制作,非织物。
“作[……]时”者,正在自作或教他人作时。
“取二分纯黑色羊毛”者,即加入二多罗量。
“第三分白色羊毛”者,即一多罗量之白色羊毛。
“第四分褐色羊毛”者,即一多罗量之褐色羊毛。
“若比丘不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者,谓不入白色羊毛一多罗、褐色羊毛一多罗,而作新卧具,或令人作,欲作之时,突吉罗;作成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卧具由我不加白色羊毛一多罗,褐色羊毛一多罗而作,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自作未成而令作成之者……[见舍堕一一.二(二)]……受用者,突吉罗。
入白色羊毛一多罗和褐色羊毛一多罗而作、入其以上之白色羊毛和其以上之褐色羊毛而作、以纯白色羊毛和纯褐色羊毛而作,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四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诸比丘年年令作卧具。彼等言:“与羊毛!欲羊毛!”而多求多乞。众人……非难:“何以沙门释子年年令作卧具,言:‘与羊毛!欲羊毛!’而住于多求多乞乎?我等卧具,作一次存用五年或六年,我等有诸婴儿排大小便、或被鼠所啮。然而彼等沙门释子年年[……乃至……]住于多求多乞乎!”诸比丘闻众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诸比丘年年令作卧具,……与羊毛……住于多求多乞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比丘等实年年令作卧具,……与羊毛……住于多求多乞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年年令作卧具,……与羊毛……住于多求多乞乎?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令作新卧具者,应持用六年。其卧具若于六年以内,或舍或不舍,而令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一比丘病于憍赏弥。诸亲戚遣使至比丘处,[言:]“大德!归来!我等看护[汝]病。”诸比丘亦如是言:“友!去!亲戚要看护汝病。”彼比丘言曰:“友!世尊已制立学处,‘若比丘作新卧具者,应持用六年。’我有病,不能持卧具去。我无卧具,不易安身,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当听许与卧具认可。诸比丘!应如是与:其病比丘至僧众处已,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我病不能持卧具而往。诸大德!我乞请僧认许卧具。’
应二次乞请、三次乞请。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卧具而往,彼求僧认许卧具,若僧时机可者,僧与某甲比丘认许卧具。’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求认许卧具,僧与某甲比丘认许卧具。诸大德中,与某甲比丘认许卧具,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僧与某甲比丘认许卧具竟。僧已忍……知解。’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新作卧具者,应持用六年。其卧具若于六年以内,或舍或不舍,而作新卧具者,除僧之认许外,尼萨耆波逸提。”
三
“新”者,……非织物。
“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也。
“应持用六年”者,最少持用六年。
“若于六年以内”者,六年以下也。
“舍其卧具”者,施与他人也。
“不舍”者,不与任何人也。
“除僧之认许外”者,僧不认许,而自作或令他作新卧具,将要作者,突吉罗;作已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乃至……]“‘诸大德!此卧具由我于六年以内,僧不认许而作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他未作成而他令作成者,舍堕。
六年作、六年以上作、为他人作或令作、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得僧认许,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五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我欲入静处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皆不应至我处。”“诺!世尊!”诸比丘应诺世尊,除一送食比丘,谁皆不至世尊处。
尔时,舍卫城僧制规约:“友!世尊欲入静处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谁皆不许至世尊处。’若至世尊处者,应处以波逸提。”时,优波斯那朋健陀子率众至世尊处,顶礼世尊,退坐一面。与客比丘互相问讯,乃是诸佛之常法。世尊对退坐于一面之长老优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言:“优波斯那!诸事安稳否?乞食易得乎?长旅而来不疲倦乎?”“世尊!我等轻安,乞食易得,远路来而不倦也。”时,长老优波斯那之弟子比丘坐近世尊。时,世尊对其比丘曰:“比丘!汝喜粪扫衣乎?”“世尊!我不喜粪扫衣。”“比丘!汝何故是粪扫衣者?”“世尊!我和尚是粪扫衣者,故我亦是粪扫衣者。”尔时,世尊对长老优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曰:“优波斯那!汝此徒众实甚可爱。优波斯那!汝如何教导此众乎?”“世尊!若来向我求出家者,我即如是言:‘贤者!我是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若汝亦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我当许汝出家。’彼若应诺者,许出家;不应诺者,不得出家。来求依止我者,我即如是言:‘贤者!我是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若汝亦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我与汝依止。’彼若应诺者,我与依止;不应诺者,不与依止。世尊!我如是教导此众。”
(二)
“善哉!善哉!优波斯那!善哉!优波斯那之率众。优波斯那!汝于舍卫城知僧之规约乎?”“世尊!我于舍卫城不知僧之规约。”“优波斯那!舍卫城由僧自作规约:‘友!世尊欲入静处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不得至世尊处。’若至世尊处者,当处以波逸提。”“世尊!舍卫城之僧自制规约乎?我等于[世尊]所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废,取[世尊]所制立学处而实行。”
“善哉!优波斯那!未制者不应制,已制者不应废,取所制立学处而实行。优波斯那!诸比丘中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听许随意来见我。”
尔时,众多比丘立于门外。“我等处分长老优波斯那朋健陀子以波逸提。”时,长老优波斯那率众从坐而起,顶礼世尊,右绕而去。其时,诸比丘对长老优波斯那如是言:“友!优波斯那!汝于舍卫城知僧之规约乎?”“友!世尊亦如是言我曰:‘汝[于舍卫城]知……而实行。’友!世尊言:‘诸比丘中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听许随意来见我。’”其时,彼等诸比丘[言:]“长老优波斯那所言是实,‘未制者不得制,已制者不得废,取所制立学处而实行。’”
(三)
诸比丘闻世尊言:“阿兰若比丘、乞食比丘、粪扫衣比丘,听许随意来见我。”诸比丘因欲见世尊,舍其卧具,受持阿兰若者分、乞食者分、粪扫衣者分。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巡行房舍,见处处舍去卧具而言诸比丘曰:“诸比丘!何故此等卧具于处处舍之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以十利故,我为诸比丘制立学处,为摄僧、为僧安乐……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作座卧具,以坏色故,应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若比丘不从旧卧具取入一佛搩手,而令作新座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a'“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之时。
“座具”者,谓座垫。
“卧具”者,摊开而制作者,非织物也。
b'“以坏色故,从[……]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者,为坚固而应切取周围或四隅,铺敷在[新卧具]之一处,或擘松而铺敷。
a “旧卧具”者,铺过一次或用过一次。
b “若比丘,不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者,若不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而自作或令作新座卧具,当豫备作时,突吉罗;作已,是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座卧具,由我非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而作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自作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见舍堕十一]……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罗。
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而作、不得时取入小量以作之、不得时不取入而作之、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者,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六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一比丘往舍卫城途中,于拘萨罗国得羊毛。时,其比丘将羊毛包于郁多罗僧而行,众人见其比丘而取笑曰:“大德!汝买若干,有若干利益乎?”其比丘被众人所嘲笑而有瞋恚。如是,其比丘至舍卫城[已疲倦如投木材者],立掷羊毛而去。诸比丘对彼比丘曰:“友!汝何故立掷羊毛而去乎?”“友!我实为此羊毛被众人所取笑。”“友!汝从多远之地持来此羊毛乎?”“友!超越三由旬。”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比丘持羊毛过三由旬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实持羊毛过三由旬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汝持羊毛过三由旬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行路时得羊毛,有需要当可领受。领受已而无持者时,欲自持得限三由旬。若持过此者,虽无持者,亦为尼萨耆波逸提。”
二
“若比丘行路时”者,正在道路行之意。
“得羊毛”者,从僧、或别众、或亲戚、或友得,或自粪扫物得,或由己之财物而得。
“需要者”者,谓希望之[比丘]。
“可领受。领受已[……]自持得限三由旬”者,最远可自己持三由旬之意。
“无持者时”者,无其他任何持者,或女子、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众者。
“若持过此,虽无持者”者,过三由旬之最初一步,突吉罗;过第二步者,舍堕。立于三由旬内,掷于三由旬外者,舍堕。不令知而放置于他人之乘物或行李上,过三由旬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羊毛由我[持]过三由旬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过三由旬,有过想而行过者,舍堕;于过三由旬,有疑想而行过者,舍堕;于过三由旬,有不足想而行过者,舍堕。
于不足三由旬有过想者,突吉罗;于不足三由旬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不足三由旬而有不足想者,不犯也。
持三由旬、持三由旬以下、持三由旬又持回、意欲停留而行三由旬之后由此处持往他处、被夺[再]获得而持、获得已舍物可再持、作为行李令他人持,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七
一
尔时,佛世尊在释迦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其时,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染、梳松羊毛。诸比丘尼为浣、染、梳松羊毛而怠废说教、质问、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至世尊处,礼世尊已,退立一面。于一面立已,世尊对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作如是言:“瞿昙弥!诸比丘尼实热心精进,制约自己而住耶?”“世尊!比丘尼如何得热心耶?大德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羊毛……怠废于说教、质问、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也。”其时,世尊对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说法……令欢喜。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闻世尊之说法……欢喜,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六群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实令比丘尼浣、染、梳羊毛乎?”“实然!世尊!”“比丘!汝等之亲里耶?非亲里耶?”“世尊!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等以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梳羊毛。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或梳羊毛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于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令“浣之!”如此命令者,突吉罗;浣之者,舍堕。令“染”者,突吉罗;染之者,舍堕。令“梳”者,突吉罗;梳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羊毛由我令非亲里比丘尼浣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羊毛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染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梳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染、梳羊毛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羊毛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梳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浣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梳、浣羊毛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梳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梳、浣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梳、浣、染羊毛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疑想……乃至……。
于非亲里有亲里想……乃至……。
令浣他人之羊毛者,突吉罗。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罗。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由亲里比丘尼浣之、以非亲里比丘尼为助力者时、不语而浣时、令浣未使用之羊毛制品时,令式叉摩那、令沙弥尼[浣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八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为王舍城一常施食檀越家之比丘,凡是在此家得嚼食、瞰食,其中必留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之分。一日将晚,其家有肉,留优波难陀释子之分。其家之儿至夜晓时起而哭曰:“与我肉!”时,居士对其妇曰:“大德之分与儿,我等别购与大德。”
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于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其家,在已设座位上坐。尔时,其居士至长老优波难陀之前敬礼而退于一面坐。一面坐已,彼居士如是言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曰:“大德!昨晚得肉,从其中为大德留置一分。大德!至夜晓时,此儿起而哭曰:‘与我肉!’故以大德之分与儿。大德!可以一钱持来何物耶?”“贤者!此一钱为我留存乎?”“然!为大德留存之。”“贤者!其一钱当与我。”如是,居士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一钱而讥嫌非难:“恰如我等持金钱,彼等沙门释子亦如此受持金钱。”诸比丘闻居士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欲受持金钱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受持金钱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欲受持金钱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自捉金银及钱,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捉”者,自取者舍堕。
“金银”者,言黄金[等]。
“钱”者,迦利沙槃钱、铜钱、木钱、树胶钱等,言一般所通用者。
a “令捉”者,令他取之者舍堕。
“受其留置者”者,云:“此乃大德之物。”而[为他]留置(保存)者,受之,舍堕。
应舍于僧中。“诸比丘!应如是舍: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我捉(取)金钱,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若此有净人或优婆塞来时,彼应如是言:‘贤者!知此。’若彼虽言以此持来何物,亦不得言:‘持来如斯如斯之物。’当示酥、油、蜜、石蜜等净物。若彼由其[钱]交换净物而持来,则除捉(取)金钱之比丘,所有之人皆可受用。如是得此者可;若不得者,彼当言:‘贤者!应舍之。’若彼舍即可;若不舍者,应选具足五法之比丘,任舍金钱[之比丘]。即无爱行、无瞋行、无痴行、无怖行、知舍不舍也。
诸比丘!当如是选任。初,乞请其比丘,乞请已,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若僧时机可者,僧选任某甲比丘为舍金钱[比丘]。’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僧选任某甲比丘为舍金钱比丘。诸大德中,选任某甲比丘为舍金钱比丘,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僧选任某甲比丘为舍金钱比丘竟。僧已忍……知解。’”
由其所选任之比丘,当不作相而投之,若作相以投者,突吉罗。
于金银有金银想而捉金银者,舍堕;于金银有疑想而捉金银者,舍堕;于金银有非金银想而捉金银者,舍堕。
于非金银有金银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非金银想者,不犯也。
于僧园内或于住处自捉或令捉而藏之言:“所有者当持去。”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九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买卖种种金银。众人……非难:“何以沙门释子恰如在家受欲之人,买卖种种金银耶?”诸比丘闻彼众人……非难。彼等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欲买卖种种金银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买卖种种金银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买卖种种金银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为买卖种种之金银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为”者,以已成购已成者,舍堕;以已成购未成者,舍堕;以已成购已成未成者,舍堕。
a1“种种之”者,言已成、未成、已成未成。“已成”者,[已做成]头饰、颈饰、手饰、足饰、腰饰。“未成”者,其整块物[尚未制为成品]之谓。“已成未成”者,言前面两者。
a2“金银”者,谓黄金、迦利沙槃、铜钱、木钱、树胶钱等,一般通用之物。
以未成购已成……以未成购未成……以未成购已成未成……。
以已成未成购已成……以已成未成购未成……以已成未成购已成未成者,舍堕。
应舍于僧中。“诸比丘!应如是舍: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我买卖种种宝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
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若此有净人或优婆塞……[见舍堕十八.二。‘捉金钱之比丘、捉金钱’换以‘购金银之比丘、购金银’]……。”
于非金银有金银想,而购金银者,舍堕;于非金银有疑想,而购金银者,舍堕;于非金银有非金银想,而购金银者,舍堕。
于非金银有金银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非金银想者,不犯也。
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〇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善巧作衣。彼由外衣布片作僧伽梨,调缀鲜艳赤色而披之。时,一游行者着高贵外衣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而对彼曰:“友!汝之僧伽梨实是好衣,与我!”“友!汝真知。”“然!我知。”“友!诺!”而与之。
如是,游行者着其僧伽梨归游行者园。[其他]游行者如是对彼游行者曰:“友!此僧伽梨于汝真美好,汝从何处得此耶?”“友!以我外衣交换而来。”“友!此僧伽梨[已旧]已无几日可用,还是汝之外衣好。”
时,其游行者[思:]“彼等言真实,此僧伽梨于我已无几日可用,还是我之外衣好。”即至优波难陀释子处作如是言:“友!此是汝僧伽梨,还我外衣。”“友!我已语汝,汝自知耶?我不还。”时,其游行者……非难:“在家对在家之后悔者尚可还,为何出家对出家而不还耶?”诸比丘闻此游行者之……非难。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优波难陀释子与游行者交换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优波难陀!汝实与游行者交易耶?”“实然!世尊!”“愚人!汝为何与游行者交易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交易种种[物品]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若交易”者,言以此与彼、以此取彼、以此交换彼、以此购彼、如此行动者,突吉罗。由是有买卖,己之物入他人之手,他人之物入己之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我以种种物作交换,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a'“种种”者,衣服、饮食、卧具、病资具、药、乃至粉药丸、杨枝、未织之丝等之谓。
于交易有交易想者,舍堕;于交易有疑想者,舍堕;于非交易有交易想者,舍堕。于非交易有交易想者,突吉罗;于非交易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交易有非交易想者,不犯也。
问价、言于造净物者、言此为我等之物、言我等要此物,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二蚕绵品———
摄颂
蚕绵.纯.二分 六年座卧具
羊毛二.捉取 并种种交易
舍堕 二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积蓄众多之钵。诸人巡拜精舍见[此],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积蓄众多钵耶?沙门释子为钵商或开陶器店耶?”诸比丘闻彼等……非难。彼等中少欲者……非难:“为何六群比丘蓄长钵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蓄长钵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蓄长钵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蓄长钵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尔时,长老阿难得长钵,长老阿难欲以此赠长老舍利弗,适遇舍利弗住沙祇。时,长老阿难如是念:“世尊已制立学处,不得蓄长钵。我今得此长钵,欲赠长老舍利弗,而长老舍利弗住沙祇,我当如何处理?”于是,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阿难!舍利弗几日回来耶?”“世尊!九日或十日内也。”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限十日以蓄长钵。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限十日得蓄长钵,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三
“限十日”者,最长得蓄十日。
“长钵”者,非受持之物,又未说净之物。“钵”者,有二种钵:铁钵、泥钵也;又有三种钵:大钵、中钵、小钵也。大钵者,可容阿罗伽量之饭、四分之一主食物,[其余为]适当之副菜;中钵者,容那利量之饭……副菜;小钵者,容拔陀量之饭……副菜也。过大非钵,过小亦非钵也。
“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者,于十一日之明相出现时,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此钵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还与所舍之钵。‘大德僧!请听!此钵是某甲比丘之舍钵,已舍于僧。若僧时机可者,僧以此钵还与某甲比丘。’其比丘近于众比丘……[见舍堕一.三─四]……。”
于不坏有坏想者,舍堕。
于不破有破想者,舍堕。
于不被夺有被夺想者,舍堕。
舍堕钵,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不过十日而有过想者,突吉罗;不过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过十日而有不过想者,不犯也。
受持十日以内、说净、舍、失[钵]、破坏、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
时,六群比丘舍钵不还与,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不得不还与舍钵,不还与者,突吉罗。”
舍堕 二二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释迦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时,一陶师向诸比丘敬曰:“诸大德中要钵者,我供奉。”其时,诸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钵。彼等中,持小钵者,乞大钵;持大钵者,乞小钵。于是,其陶师多为诸比丘作钵,不能作其他之卖品,生活不得,妻子亦为他而困扰。众人……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不知量而多乞钵耶?陶师多为彼等作钵,不能作其他之卖品,生活不得,妻子亦为他而困扰。”诸比丘闻彼等之……非难。彼等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为何诸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钵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比丘等实不知量而多乞钵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彼等愚人为何不知量而多乞钵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责已、说法已,语诸比丘曰:“诸比丘!不得乞钵,乞者,突吉罗。”
(二)
尔时,一比丘之钵破坏。时,其比丘[思:]“世尊制乞钵事。”而畏慎不敢乞,以手行乞食。众人……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以手乞食,恰如外道耶?”诸比丘闻彼等众人之……讥嫌非难。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失钵者或坏钵者,听许乞钵。”
(三)
其时,六群比丘知:“世尊听许失钵者、坏钵者乞钵。”彼等小破、小坏、微损,即多乞钵。于是,陶师亦如此为六群比丘多作钵,不能作其他之卖品,生活不得,妻子亦为他困扰。众人亦如此……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不知量而多乞钵耶?陶师多为彼等作钵,不能作其他之卖品,自己无以生活,妻子亦为他困扰。”诸比丘闻彼等之……讥嫌非难。彼等中少欲者……亦讥嫌非难:“为何六群比丘小破、小坏、微损而多乞钵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小破……而多乞钵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汝等小破……而多乞钵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钵不至五缀而换新钵者,尼萨耆波逸提。其钵应由彼比丘舍于比丘众,比丘众中,当以最下之钵与彼比丘。‘比丘!此是汝钵,当持至破坏。’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二
(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不至五缀”者,钵之无补接、或一补接、或二补接、或三补接、或四补接者。
“无缀量钵”者,言无二指[长之]痕迹。“缀量”者,言有二指长之痕迹。
a'“换者”,乞也。欲得者,突吉罗;已得者,舍堕。当舍于僧中,全比丘当持所受持之钵而集合。下钵者不得欲持上钵,若下钵者欲持上钵者,突吉罗。
“新钵”者,言乞取之钵。
a “诸比丘!应如是舍: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此钵由我未至五缀而乞得,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
应选具五法之比丘为分钵人,即无爱行、无瞋行、无痴行、无怖行、知取不取也。诸比丘!当如是选任。初,应乞请其比丘,乞请已。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若僧时机可者,僧选某甲比丘为分钵人。’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僧选某甲比丘为分钵人。诸大德中,选某甲比丘为分钵人,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
僧选某甲比丘为分钵人已。僧已忍……知解。’
由被选任之比丘分钵,向上座曰:‘大德!请上座取钵。’若上座取[其钵]者,上座之钵应与第二上座,对彼之怜愍,不得不取,不取者,突吉罗;于无钵者,不得令取。以如是方法,令至比丘僧中之下座取之,其比丘众中,最下钵当与彼之比丘。‘比丘!此是汝钵,当持至破坏。’”
其比丘不得以此钵置于非处,不得盛非食物而食。无论如何失此钵,或坏、或破,不得舍去。若置于非处、或盛非食物而食、或舍者,突吉罗。
“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者,于此场合,为随顺法之意。
(二)
以无缀钵换无缀钵者,舍堕;以无缀钵换一缀……二缀……三缀……四缀钵者,舍堕。
以一缀钵换无缀……一缀……二缀……三缀……四缀钵者,舍堕。
以二缀钵……以三缀钵……以四缀钵换无缀钵……乃至……一缀钵……乃至……二缀钵……乃至……三缀钵……四缀钵者,舍堕。
以无缀钵换无缀量钵者,舍堕;以无缀钵换一缀量钵……以四缀钵换四缀量钵,舍堕;以无缀量钵换无缀钵者,舍堕……。
以四缀量钵换四缀钵者,舍堕;以无缀量钵换无缀量钵……以四缀量钵换四缀量钵者,舍堕。
失钵者、坏钵者、亲里者、被招待者、为他人乞者、依己之财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三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长老毕陵伽婆蹉欲在王舍城边作住处窟,而令清扫山窟。时,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毗娑罗至毕陵伽婆蹉长老处,礼长老而退坐一面。坐已,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毗娑罗对毕陵伽婆蹉长老曰:“大德!上座令[他人]作何事耶?”“大王!欲作住处之窟,而令[人]清扫山窟也。”“大德!尊者需要净人耶?”“大王!世尊不听许用净人。”“大德!若是,即请问世尊,然后告知我。”“然!大王!”长老毕陵伽婆蹉如此应诺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毗娑罗。
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为频毗娑罗说法……令欢喜。时,王由长老毕陵伽婆蹉之说法……欢喜,从座而起,礼长老已,右绕而去。由此,长老毕陵伽婆蹉遣使至世尊处而言:“世尊!摩揭陀王频毗娑罗欲奉施净人。世尊!此当如何耶?”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许[用]净人。”
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毗娑罗再至长老毕陵伽婆蹉处,礼长老而退坐一面。坐已,言长老曰:“大德!世尊听许用净人耶?”“然!大王!”“若此,大德!我奉施净人与尊者。”
时,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毗娑罗忘却应诺施净人于长老毕陵伽婆蹉事,久后得忆念,言一事务大臣曰:“我应诺[施]净人于大德,汝已奉施耶?”“大王!尚未与净人于大德。”“至今已过几日耶?”时,其大臣算其日而告频毗娑罗王曰:“大王!已五百日矣!”“然!汝以五百净人奉施大德。”“是!大王!”其大臣应诺于大王,奉施五百净人于长老毕陵伽婆蹉,因此而成一村,此名净人村,亦称为毕陵伽村。
(二)
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依住此村。时,长老毕陵伽婆蹉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毕陵伽村。尔时,其村行祭典,童女等盛装着华鬘而戏。时,长老毕陵伽婆蹉顺次行乞食至一净人之家已,坐在所设座位上。其时,净人妇之女儿,见少女等装饰华鬘游戏而泣:“与我华鬘!与我装饰具!”时,长老毕陵伽婆蹉问其净人妇曰:“此少女何故而泣耶?”“大德!此少女见其他少女盛装着华鬘而泣:‘与我华鬘!与我装饰具!’我等贫人,何处能有华鬘装饰具耶?”
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取一草轮言其净人妇曰:“来!以此草环结在少女头上。”时,其净人妇取草环结于少女之头,即成黄金之华鬘,庄严美丽,王之后宫亦无如此之金华鬘。众人告摩揭陀王频毗娑罗曰:“大王!其净人家有黄金之华鬘,庄严美丽,王之后宫亦无有如此之金华鬘。其贫人何处得来?必是窃盗而来之物也。”于是,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毗娑罗令捕缚净人之一族。长老毕陵伽婆蹉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再入毕陵伽村乞食,于村顺次行乞食而至其净人家,问邻居曰:“此净人一族至何处耶?”“大德!因黄金华鬘故,被王所缚也。”
(三)
于是,长老毕陵伽婆蹉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毗娑罗宫殿。至已,坐在所设座位上。时,频毗娑罗王至毕陵伽婆蹉长老前,敬礼而坐一面。一面坐已,于是,长老毕陵伽婆蹉对王曰:“大王!何故缚净人之一族耶?”“大德!彼净人有金华鬘,庄严美丽,我后宫亦无此金华鬘。彼之贫人何处得来?必是盗取而来也!”时,长老毕陵伽婆蹉作念:“使摩揭陀王频毗娑罗之宫殿成为黄金。”[因]此宫殿皆成黄金。“大王!王此众多之黄金,从何处来耶?”“大德!知矣!由大德之神通力也。”而放其净人一族。
众人知大德毕陵伽婆蹉于大王座前,示现神通不可思议之过人法而欢喜信仰,为长老毕陵伽婆蹉持来五种药物,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虽然,长老毕陵伽婆蹉为应得此[五种药]者,而[彼]以所得许多五种药喜舍于徒众。其徒因多得而成骄奢者,将所得藏满瓶瓮也,又充于漉水器、囊袋,挂于窗上。令此等[物品]互为结缠粘着,亦因鼠食而散布于精舍。众人巡拜精舍,见[此]而讥嫌非难:“此沙门释子内藏货物,恰如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毗娑罗。”诸比丘闻彼等之……非难。彼等中少欲者……非难:“为何诸比丘思如是骄奢耶?”于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比丘等实思如是骄奢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为何汝等愚人思如是骄奢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病比丘当有病残药,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也。此等得后,限蓄七日得以食用,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病比丘当有病残药”者,“熟酥”是牛乳酥、山羊乳酥或水牛乳酥等,其净肉之熟酥也。“生酥”者,是此等之生酥。“油”者,胡麻油、芥子油、蜜树油、蓖麻油、兽油也。“蜜”者,蜂蜜也。“石蜜”者,从甘蔗而得者也。
“此等得后,限蓄七日得以食用”者,最长可食七日。
“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者,于第八日明相出时,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药由我蓄过七日,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过七日有过想者,舍堕;于过七日有疑想者,舍堕;于过七日有不过想者,舍堕。
于非受持有受持想者,舍堕。
于不舍有舍想者,舍堕。
于不失有失想者,舍堕。
于不坏有坏想者,舍堕。
于不烧有烧想者,舍堕。
于不被夺有被夺想者,舍堕。
已舍而得,不得用于涂身、不得食用,当用于灯火或涂足。由他比丘[得],可用涂身而不得食用。
于不过七日有过想者,突吉罗;于不过七日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不过七日有不过想者,不犯也。
受持七日以内、舍、失、坏、烧失、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由未圆具者之舍去或残留或放弃之物、受用不求而与之物,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四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听许诸比丘用雨季衣。六群比丘知“世尊听许用雨季衣”,即早求雨季衣,早作雨季衣而着用;因雨季衣破坏,裸形被雨淋也。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六群比丘,早求雨季衣,早作而着用,因雨季衣坏而裸形被雨淋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愚人!汝等实早求雨季衣,早作而着用,因雨季衣坏而裸形被雨淋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早求……着用……雨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热季之最后一月,比丘当求雨季衣,热季之最后半月,当作而受用;若热季之最后一月以前求雨季衣,热季之最后半月以前作而受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热季之最后一月,比丘当求雨季衣”者,至前曾施雨季衣之诸人处,当作如是言:“雨季衣之时也,雨季衣之时令也,其他众人亦施与雨季衣。”不可言:“与我雨季衣,雨季衣持来与我,为我交换雨季衣,为我购雨季衣。”
“热季之最后半月,当作而受用”者,热季之剩半月,当缝制受用也。
“热季之最后一月以前”者,于热季剩一月以上之时,求雨季衣者,舍堕。
“热季之最后半月以前”者,于热季剩半月以上之时,缝制着用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雨季衣由我于热季剩一月以上时求;于热季剩半月以上时作而着用之,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热季剩一月以前,有过想而求雨季衣者,舍堕;于热季剩一月以上,有疑想而求雨季衣者,舍堕;于热季剩一月以上,有一月以下想而求雨季衣者,舍堕。
于热季剩半月以上,有过想而制作着用雨季衣者,舍堕;于热季剩半月以上,有余想而制作着用雨季衣者,舍堕;于热季剩半月以上,有半月以下想而制作着用雨季衣者,舍堕。
有雨季衣而裸形被雨淋者,突吉罗。
于热季剩一月以下,有过想者,突吉罗;热季剩一月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罗;热季剩一月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热季剩一月以下,有过想者,突吉罗;热季剩半月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罗;于热季前半月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于热季剩一月求雨季衣,于热季剩半月作而着用;于热季剩一月以下求雨季衣,热季剩半月以下作而着用;以所求之雨季衣度过雨期,着用雨季衣度过雨期,可洗浣收藏者,有理由时始可着用;衣被夺者、失衣者、有意外事故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五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如是对兄之弟子比丘言:“友!来!我等出去游行诸方。”“大德!因我是披弊衣者,我不去!”“友!来!我与汝衣。”而将衣施与彼。其比丘闻:“世尊将要出发游行诸方。”于是,其比丘作如是思惟:“我今不共长老优波难陀游行诸方,愿共世尊出游诸方。”时,优波难陀长老对其比丘言:“来!友!今出游诸方。”“大德!我不与大德出游诸方,我愿共世尊出游诸方。”“友!我与汝衣,乃望汝共我出游。”忿怒不喜而夺回[其衣]。时,其比丘以此事语诸比丘,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自以衣施与比丘后,忿怒不喜而夺回[其衣]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自以衣施与其比丘[……乃至……]夺回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为何自以衣施与比丘后,忿怒不喜而夺回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自以衣施与比丘后,忿怒不喜,自夺或令夺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自”者,自施与。
“衣”者,谓六种衣中之一衣,当说净之任何衣之最下量。
a'“比丘”,其他比丘也。
“忿怒不喜”者,谓不适意、心受打击、瞋恚。
“夺”者,自夺之即舍堕。
“令夺”者,令他夺者,突吉罗;一次命令而屡夺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自与比丘后而夺回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与衣后,忿怒不喜,夺或令夺者舍堕;于受具戒者有疑想,与衣……或令夺者,舍堕;于受具戒者有不受具戒者想,与衣……或令夺者,舍堕。
与他资具后,忿怒不喜,夺或令夺者,突吉罗。
于未受具戒者与衣或其他资具之后,忿怒不喜,夺或令夺者,突吉罗。
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罗;于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罗。
或与彼、或对彼有亲厚想而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六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六群比丘于作衣时,多乞丝。作衣已,丝多残余。时,六群比丘言:“然!友!我等再乞丝令织师织衣。”于是,六群比丘更乞丝令织师织衣,织衣已,丝又多剩余。六群比丘再乞丝令织师织衣,织衣已,丝又多剩余。第三次……令织[师织衣]。众人……非难:“为何沙门释子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耶?”诸比丘闻彼众人之……非难。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六群比丘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耶?”“实然!世尊!”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比丘”之意。
“自”者,自乞也。
“丝”者,有六种丝,即麻丝、绵丝、绢丝、毛丝、大麻丝、粗麻也。
“令织师”者,使织师织之,欲令织时,突吉罗;已织成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自乞丝令织师所织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织物有织物想者,舍堕;于织物有疑想者,舍堕;于织物有非织物想者,舍堕。于非织物有织物想者,突吉罗;于非织物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织物有非织物想者,不犯也。
为缝衣之线、带、肩纽、钵囊、漉水器,亲里者、受请者、为他乞者、依己之财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七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居士为往远地而对其妻言:“持丝与某甲织师,织成衣后保存之,余归,当以衣供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一乞食比丘闻此居士语。于是,其比丘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作如是言:“友!优波难陀!汝是大福德人。于某处,一居士为往远地,如是语其妇:‘持丝……披。’友!彼乃我檀越也。”彼织师亦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之檀越。于是,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至其织师处而作是言:“贤者!此衣乃为我而织,汝应该作更长、宽、厚、善织、密致、平滑又易理。”“大德!彼等持丝来与我而言:‘依丝而织衣。’大德!不可能作长、宽或厚也。然而,大德!巧织、密致、平滑又易理是可为。”“否!贤者!汝勿拘此丝,当作长、宽、厚矣。”时,其织师将持来之丝挂织机已,至其妇处而作是言:“大姊!还要丝。”“贤者!我非谓汝依此丝织之耶?”“大姊!汝实告我依此丝织之。然而,大德优波难陀如是言我:‘否!贤者!汝勿拘……厚矣。’”于是,彼妇又与同量之丝。
长老优波难陀释子闻:“彼居士由远地归来。”于是,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至其居士家,坐所设座位。时,居士至优波难陀释子处,敬礼而退坐一面。坐已,居士问其妇曰:“其衣已织耶?”“然!夫君!其衣已织矣。”“持[衣]来,我供大德优波难陀披。”时,其妇持衣来,以其事语夫君。时,居士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衣而讥嫌非难:“沙门释子多欲不知足,以衣与彼等实非容易。为何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未受我请之前,即至居士之织师家,就其衣作指示耶?”诸比丘闻彼居士之……非难。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不受请而先至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不受请先至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汝之亲里耶?非亲里耶?”“世尊!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不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为比丘令织师织衣。其时,若比丘于[居士]未受请之前至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贤者!此衣为我而织,作长、宽、厚、善织、密致、平滑又易理,我等亦会以物赠贤者耳。’彼比丘如是语已,若赠以物,虽仅托钵食,亦尼萨耆波逸提。”
二
a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a'“为比丘”者,以比丘为对象,欲与比丘着用。
“令织师”者,使纺织师。
b'“[令]织”者,使织之。
“衣者”,六种衣中之任何一衣,应说净之最下量。
b “其时,若比丘”者,云为比丘而织衣之比丘。
“未受请之前”者,未言:“大德!冀望何衣耶?我为尊师织如何之衣耶?”之前。
“至织师处”者,至其织师家,于何处即至何处。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贤者!此衣乃为我而织也,要作长、宽、厚、善织、密致、平滑又易理。我等亦可能以物赠贤者。”
“彼比丘如是语已,若赠以物,虽仅托钵食”者,“托钵食”乃粥、饭、嚼食、粉药丸、杨枝、未织之丝乃至说法也。
依彼语作长、宽或厚,欲使作之者,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于未受请之前,至非亲里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未受请之前至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未受请之前至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未受请之前至居士之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亲里者、受请者、为他乞者、依己之财者、欲织高贵衣而令织便宜衣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八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大臣要往远地,遣使至比丘处。“诸大德!请来!我当施安居[之衣食物]。”诸比丘因住安居者,世尊不听许受安居施,畏慎不往。尔时,其大臣……非难:“为何诸大德,我遣使请而不来耶?我往军阵,难知生死。”诸比丘闻彼大臣之……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许受蓄特施衣。”
(二)
尔时,诸比丘[知:]“世尊听许受蓄特施衣。”彼等受特施衣,蓄过衣时。其衣聚束挂于衣竿,长老阿难巡行房舍,见衣聚束挂于衣竿。见已,如是言诸比丘:“友!谁之衣聚束挂于衣竿耶?”“友!我等之特施衣也。”“友!此特施衣可蓄几日耶?”其诸比丘如其所蓄语长老阿难。长老阿难……非难:“为何诸比丘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耶?”如是,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比丘等实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为何彼等愚人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有十日而未至[前]迦提月之满月,比丘得特施衣者,比丘知特施衣,当领受之,领受之后,可蓄至衣时。若蓄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有十日而未至”者,未到自恣日,还有十日之意。
“迦提月之满月”者,谓[前]迦提月之自恣日。
“特施衣”者,或往军阵者、或远行者、或病中者、或妊娠者、或不信者起信时、或不净信者而起净信时,若彼遣使至比丘处,言:“大德!请来!我作安居施。”此名为特施衣也。
“比丘知特施衣,当领受之,领受之后,可蓄至衣时”者,谓认识此是特施衣之后可蓄之。
“衣时”者,无授与迦絺那衣时,是雨期最后之一个月;有授与迦絺那衣时,是五个月之谓也。
“若蓄过此”者,无授与迦絺那衣之时,过雨期最后日[八月十五日]者,舍堕。有授与迦絺那衣之时,过迦絺那衣[特权]停止之日[十二月十五日]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特施衣由我[蓄]过衣时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特施衣有特施衣想,而过衣时者,舍堕;于特施衣有疑想,而过衣时者,舍堕;于特施衣有非特施衣想,而过衣时者,舍堕。
于不受持有受持想……乃至……
于不说净有说净想……乃至……
于不舍衣有舍想……乃至……
于不失衣有失想……乃至……
于不坏衣有坏想……乃至……
于不烧衣有烧想……乃至……
于不被夺衣有被夺想,而过衣时者,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于非特施衣有特施衣想者,突吉罗;于非特施衣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特施衣有非特施衣想者,不犯也。
于[衣]时中受持、说净、舍、失衣、坏衣、烧衣、被夺而取、以亲友想而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九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雨季安居竟而住阿兰若处。迦提贼[思:]“比丘得财”而袭之。以此事白世尊。其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许住阿兰若处者,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村落]之民家。”
(二)
尔时,诸比丘[知:]“世尊听许住阿兰若者,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彼等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他行而过六夜。其衣失、坏、烧、鼠啮,诸比丘粗服恶衣。他比丘如是言:“友!汝等何故粗服恶衣耶?”尔时,诸比丘以此告他比丘等。他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诸比丘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他行而过六夜耶?”于是,他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实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他行而过六夜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为何彼等愚人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他行而过六夜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夏安居竟后至迦提月之满月,住任何具有危险与恐怖之阿兰若住处,住如是住处之比丘,愿意者,可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比丘若有任何离衣因缘,彼等比丘得离其衣,以六夜为限。除僧之认许外,若离过此限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夏安居竟”者,已住过雨安居。
“至迦提月之满月”者,言后迦提月之满月。
a “具有危险”者,于僧园、于僧园境内,可见贼所住、立、坐、卧之处。
“[具有]恐怖”者,于僧园及僧园境内,曾见为贼所杀、所夺、所打也。
a'“住任何……阿兰若住处”者,阿兰若住处者,言离[村]最少五百弓之处。
“住如是住处之比丘”者,意指住如此住处之比丘也。
“愿意者”者,有冀望者。
“以三衣中之一衣”者,或僧伽梨、或郁多罗僧、或安陀会。
“置于民家”者,放置于行乞界周围之村。
“比丘若有任何离衣因缘”者,有因由、有应作之事。
“比丘得离其衣,以六夜为限”者,最长得离六夜。
“除僧之认许外”者,除比丘之许可者外。
“若离过此”者,于第七日明相出时,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僧无认许,离六夜以上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僧无认许,离衣过六夜,而有过想者,舍堕;僧无认许,离衣过六夜,而有疑想者,舍堕;僧无认许,离衣过六夜,而有减六夜想者,舍堕。
于不捉有捉想……乃至……
于不失有失想……乃至……
于不坏有坏想……乃至……
于不烧有烧想……乃至……
僧无认许,不被夺而被夺想者,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六夜以下有过想者,突吉罗;六夜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罗;六夜以下有减想者,不犯也。
离衣六夜、离衣六夜以下、离衣六夜再入村界内住而不出,六夜内捉衣、舍、失衣、坏失、烧衣、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僧认许,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三〇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于舍卫城有一集团为僧伽备衣食,云:“我等供奉衣食。”时,六群比丘至其集团处而作是言:“贤者!此衣与我等。”“大德!我等不能与,我等每年备衣与食布施僧。”“贤者!众僧有多施主,而有多食。我等唯依止于汝等,见汝等而住此处。汝等若不与我等,谁与我等耶?贤者!此衣与我等。”
时,其众人豫备之衣被六群比丘强索,而全与六群比丘,[仅]以食供养众僧。诸比丘中,知为众僧豫备衣食,而不知[衣]与六群比丘者作是言:“贤者!以衣与众僧。”“大德!无有,所备有限之衣,为六群大德回入为己有。”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六群比丘明知为供养僧之所得物,而回入为己有耶?”
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知供养僧之所得物,而回入为己有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知其为供养僧之所得物,而回入为己有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明知为供养僧之所得物,而回入为己有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者,……“比丘”之意。
“明知”者,自己知、他人告彼或彼告之也。
a'“供养”者,破“我等见、我等作”等语。
“僧之[……]物”者,布施僧之物。“所得”者,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汤乃至粉药丸、杨枝、未织丝之谓。
a “回入为己有”者,前方便为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系我知是供养僧之所得物,回入为己有,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供养有供养想而回入为己有者,舍堕;于供养有疑想而回入为己有者,舍堕;于供养有非供养想而回入为己有者,舍堕。
以供养于僧者回入他僧或塔者,突吉罗;以供养于塔者回入于他塔或僧或人者,突吉罗;以供养于人者回入于他人或僧或塔者,突吉罗。
于非供养有供养想者,突吉罗;于非供养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供养有非供养想者,不犯也。
被问:“我施与何处?”而言:“施与汝可得受用布施物之处、可得果德之处、可常住之处、或能令汝心清净喜悦之处。”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三钵品———
摄颂
二钵.药.雨衣 第五之布施
自.织与特施 有难及僧物
大德!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尼萨耆波逸提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