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犍度部 » 犍度部全文在线阅读

第一 大犍度

关灯直达底部

(一)

尔时佛世尊初成现等觉,止优楼频螺[村],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时世尊于菩提树下,一度结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脱乐。

(二)

时,世尊是夜初分,于缘起顺逆作意。[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忧悲、苦、恼。如是集起一切苦蕴。又无明灭尽,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尽一切苦蕴。

(三)

时,世尊了知此义,即于此时自唱颂曰:

 力行静虑婆罗门

 若是显现诸法者

 了知有因诸法故

 灭彼一切疑惑尽

(四)

时,世尊其夜中分,于缘起顺逆作意。[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如是集起一切苦蕴……乃至灭尽……。

(五)

时,世尊了知此义,即于此时自唱颂曰:

 力行静虑婆罗门

 若是显现诸法者

 了知灭尽诸缘故

 灭彼一切疑惑尽

(六)

时,世尊其夜后分,于缘起顺逆作意。[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如是集起一切苦蕴。……乃至灭尽……。

(七)

时,世尊了知此义,即于此时自唱颂曰:

 力行静虑婆罗门

 若是显现诸法者

 则彼端立破魔军

 犹如照虚空日轮

———菩提[树下]因缘终———

(一)

时,世尊过七日后,从三昧起,离菩提树下,往阿阇波罗榕树处。往已,于阿阇波罗榕树下,一度结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脱乐。

(二)

时,有一傲慢婆罗门,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而立一面。于一面立已,彼婆罗门白世尊曰:“汝瞿昙!依何为婆罗门?以何成为婆罗门法耶?”

(三)

时,世尊了知此义,即于此时自唱颂曰:

 婆罗门若除恶法

 无慢无浊但自制

 通达吠陀成梵行

 是得自称婆罗门

 如彼世间无多人

———阿阇波罗[榕树下]因缘终———

(一)

时,世尊过七日后,从三昧起,离阿阇波罗榕树下,往目支邻陀树处。往已,于目支邻陀树下,一度结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脱乐。

(二)

此际,不时起大云,连续降雨七日,天阴风起,空气流寒。时,目支邻陀龙王,从己栖处出,局蜷七匝,绕世尊身,举巨首覆[世尊]头而立,[心中念言:]“毋寒世尊,毋热世尊,虻、蚊、风、热、蛇毋触世尊。”

(三)

时,目支邻陀龙王,过七日后,见雨止而空中清明,从世尊身解去局蜷,舍去本形,化孺童相,合掌立世尊前,归依世尊。

(四)

时,世尊了知此义,即于此时自唱颂曰:

 乐知足闻法 并见法远离

 乐于世无瞋 于有情制御

 乐于世离贪 并超越诸欲

 调伏我慢者 此为最上乐

———目支邻陀[树下]因缘终———

(一)

时,世尊过七日后,从三昧起,离目支邻陀树下,往罗阇耶他那树处。往已,于罗阇耶他那树下,一度结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脱乐。

(二)

尔时,多富沙与婆梨迦二商人从郁迦罗[村],来至此地路上。时,多富沙与婆梨迦二商人[有于前生]具亲族血缘一鬼神,告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曰:“诸兄!世尊于此初成现等觉,在罗阇耶他那树下。汝等应以麨子、蜜丸往供彼世尊。将于长夜得其利益、安乐。”

(三)

时,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即持麨子、蜜丸,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于一面立。一面立已,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白世尊言:“愿世尊受我等麨子及蜜丸,使我等于长夜得其利益、安乐。”

(四)

时,世尊心生思念:“诸如来不以手受,我当以何[器]受麨子、蜜丸耶?”时,有四大天王,以心知世尊念处,分从四方来献世尊四石钵[曰]:“世尊!请以此[器]受麨子、蜜丸。”世尊受此新石钵,受麨子、蜜丸而食。

(五)

时,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见世尊洗钵及手已,以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于此归依世尊与法,愿世尊容我等从今日起至命终止为优婆塞。”彼等于世间,初唱二归依为优婆塞。

———罗阇耶他那[树下]因缘终———

(一)

时,世尊过七日后,从三昧起,离罗阇耶他那树下,往阿阇波罗榕树处。往已,于此,世尊住阿阇波罗榕树下。

(二)

时,世尊于静居宴默,心生思念:“我证得此法,甚深、难见、难解、寂静、美妙,超寻思境而至微,唯智者所能知焉。然此众生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而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众生,难见此缘依性、缘起处也。亦甚难见一切诸行寂止,一切缘依断舍,渴爱灭尽,离、灭、涅槃处。我若说法,彼不了解我时,我唯疲劳、困惫而已。”

(三)

然而未曾闻稀有偈句,于世尊[心中]显现:

 我困苦所证 今为何应说

 贪瞋所恼者 不易悟此法

 导引逆世流 深微而难见

 欲着痴闇覆 是人不得见

(四)

世尊如是思择,心念默然,不欲说法。时,有索诃主梵天,心知世尊之所思念而念:“啊!世间败坏!啊!世间败坏!如来、应供、等正觉心念默然,不欲说法。”

(五)

时,索诃主梵天如力士屈伸臂,伸屈臂,[迅]没梵界而现世尊前。

(六)

此时,索诃主梵天偏袒上衣一肩,右膝着地,合掌面世尊而白世尊曰:“愿世尊说法!愿善逝说法!有情有少尘垢者,若不闻法,即退堕;若[闻]法,即得悟也。”

(七)

索诃主梵天如此说,如此言已,且更说曰:

 曾于摩竭国现前

 垢秽所思不净法

 愿欲弘开甘露门

 令闻无垢所觉法

 恰如壁立山顶峰

 普见低处诸众生

 汝乃胜慧普眼者

 升登法所就高楼

 自超忧苦望鉴临

 沈忧生老恼众生

 跃起雄者.战胜者

 商主债无游世间

 愿请世尊为说法

 能悟入者应有人

(八)

如是说时,世尊告索诃主梵天曰:“梵天!我心生思念:‘我所证得此法,甚深、难见、难解……困惫而已。’然而,梵天!未曾闻稀有偈句,现于我[心]:‘……覆[不得见]。’梵天!我如是思惟,心念默然,不欲说法!”

(九)

索诃主梵天重白世尊:“世尊!愿为说法……应得了知!”世尊重告索诃主梵天曰:“我心生思念:‘我所证得此法,甚深、难见、难解……困惫而已。’然而,梵天!未曾闻稀有偈句,现于我[心]:‘……覆者[不得见]。’梵天!我如是思惟,心思默然,不欲说法!”

(一〇)

索诃主梵天三白世尊曰:“世尊!愿为说法,……应得了知!”时,世尊因知梵天劝请,并哀愍有情,乃以佛眼观察世间。世尊以佛眼观察世间时,见有情有尘垢少者、尘垢多者、利根者、钝根者、善行相者、恶行相者、易教导者、难教导者,有知他世与罪过之怖畏而住者。

(一一)

譬如于青莲池、赤莲池、白莲池;或如青莲、赤莲、白莲有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出水面,沉于水中而繁茂者;或如青莲、赤莲、白莲有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住于水面者;或如青莲、赤莲、白莲有生于水中,长于水中,出住水面,不为水所染者。

(一二)

如是世尊以佛眼观察世间,见有情有尘垢少者、尘垢多者、利根者、钝根者、善行相者,恶行相者、易教导者、难教导者,有知他世与罪过之怖畏而住者。见已,以偈[告]索诃主梵天曰:

 有耳得闻甘露门

 闻时弃舍昔所信

 思欲娆惑恼害者

 不为演说妙法音

(一三)

时,索诃主梵天已知“世尊许为说法”,敬礼世尊,右绕而没其处。

———梵天劝请因缘终———

(一)

时,世尊心生思念:“我应为谁先说法耶?谁[能]速悟此法耶?”时,世尊心生思念:“彼阿罗逻迦罗摩贤明、聪敏、伶俐,长夜甚少尘垢,我宜先为阿罗逻迦罗摩说法,彼将速悟此法。”

(二)

时,有天不显身,白世尊:“阿罗逻迦罗摩,已命终七日矣。”世尊亦自知“阿罗逻迦罗摩已命终七日。”时,世尊心生思念:“阿罗逻迦罗摩是大损失,彼若闻此法,当速悟也。”

(三)

时,世尊心生思念:“我应先为谁说法耶?谁能速悟此法耶?”时,世尊心生思念:“郁陀迦罗摩子贤明、聪敏、伶俐,长夜甚少尘垢也,我宜先为郁陀迦罗摩子说法,彼将速悟此法。”

(四)

时,有天不显身,白世尊:“郁陀迦罗摩子于昨夜命终矣。”世尊亦自知“郁陀迦罗摩子于昨夜命终。”时,世尊心生思念:“郁陀迦罗摩子是大损失,彼若闻此法,当速悟也。”

(五)

时,世尊心生思念:“我应先为谁说法耶?谁能速悟此法耶?”时,世尊心生思念:“五比丘为我多所饶益,于我专心精进时,承事于我,我宜先为五比丘说法。”

(六)

时,世尊心生思念:“五比丘今在何处耶?”世尊以清净超人天眼,见五比丘在波罗㮈国仙人堕处之鹿野苑。时,世尊于随意间住优楼频螺后,向波罗㮈游行。

(七)

有邪命外道优波迦,见世尊在迦耶与菩提树途中。见已,白世尊:“汝诸根清净,汝肤色清净皎洁,汝依谁出家耶?以谁为汝师?爱乐谁之法耶?”

(八)

彼如是言时,世尊以偈告优波迦曰:

 一切胜者一切知

 我不污染一切法

 渴爱解脱离一切

 自证知须法谁人

 于我无有师 无有等我者

 人天等世间 无与我比伦

 此世间应供 我为无上师

 我独等正觉 而清凉寂静

 乃为转法轮 赴迦尸都城

 于盲闇世间 击彼甘露鼓

(九)

[优波迦言:]“如汝自称,汝适为无边胜者。”[世尊以偈曰]:

 若得诸漏悉灭尽

 即与我同为胜者

 胜诸恶法.优波迦

 是故我乃为胜者

如是说时,邪命外道优波迦言:“或然。”摇头取别路离去。

(一〇)

时,世尊次第游行至波罗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近五比丘住处。五比丘从远方见世尊来,见而相约言:“从彼处来者是沙门瞿昙,彼奢侈而弃精进,堕于奢侈。勿礼彼,勿起迎,勿取彼衣钵,但为设座,彼若欲时得就坐。”

(一一)

世尊渐临近五比丘,五比丘即不守己约,起迎世尊。或取世尊衣钵,或与设座,或持来洗足水、足台、足布。世尊坐于所设座上,就坐已,世尊洗足,而[五比丘]以“卿”称呼世尊。

(一二)

彼等如是称呼时,世尊即告五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切勿以名、以‘卿’称呼如来。诸比丘!如来是应供等正觉。诸比丘!谛听!证得不死已,我应教诲,我应说法。随所教而行者,不久必能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究竟无上梵行而住。此乃善男子离家、出家之本怀也。”

(一三)

如是说时,五比丘白世尊言:“瞿昙!汝以彼行、彼道、彼难行,尚未证得上人法、至尊殊胜之智见。今汝奢侈弃精进,堕奢侈,如何能证得上人法、至尊殊胜智见耶?”

(一四)

如是说时,世尊告五比丘曰:“诸比丘!如来非奢侈而弃精进,非堕奢侈。诸比丘!如来乃应供等正觉也。诸比丘!谛听!证得不死已,我应教诲,我应说法。随所教而行者,不久必能于现法自证、现证,具足究竟无上梵行而住。此乃善男子离家、出家之本怀也。”

(一五)

五比丘重白世尊:“……乃至……”世尊重告五比丘曰:“……乃至……”五比丘三白世尊:“瞿昙!汝于彼行、彼道……[何能证得]至尊殊胜之智见耶?”

(一六)

如是言时,世尊告五比丘曰:“诸比丘!汝等于今以前知我有如是说否?”“否。”“诸比丘!如来乃应供等正觉也。[诸比丘!]谛听……出家之本怀也。”世尊已说服五比丘。时,五比丘倾听、善听如来故,发了知心。

(一七)

时,世尊告五比丘曰:“诸比丘!于世有二边,出家者不得亲近。何为二耶?[一]于诸欲欣爱、贪着为事,乃下劣、卑贱凡夫所行,而非圣贤,无义相应也。[二]自以烦苦为事,乃苦而非贤圣,无义相应也。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以现等觉中道,为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者也。

(一八)

诸比丘!何为如来所现等觉,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中道耶?此即八圣道也!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以此为如来所现等觉,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之中道也。

(一九)

诸比丘!苦圣谛者,如此: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之,五取蕴苦也。

(二〇)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如此:持生后有,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也。

(二一)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如此:无余离灭、舍弃、定弃,解脱此渴爱而无执着也。

(二二)

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如此:即八圣道。谓:正见……正定也。

(二三)

诸比丘!‘苦圣谛者如此’,于先未闻之法,于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遍知此苦圣谛者……乃至……已遍知,于先未闻之法,于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二四)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如此’……光明生。诸比丘!应断此苦集圣谛……乃至……已断……时……光明生。

(二五)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如此’时……光明生。诸比丘!应现证此苦灭圣谛,……乃至……已现证…………光明生。

(二六)

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如此’……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苦灭道圣谛……乃至……已修习…………光明生。

(二七)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以如此三转十二行相,如实智见尚未为完全清净期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界,不称现等觉无上等正觉。

(二八)

诸比丘!然我于此四圣谛,以如此三转十二行相,如实智见已完全清净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界,称现等觉无上等正觉。

(二九)

又于我智生、见我心解脱不动。此我最后生,不更受后有。”世尊如是说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世尊所说。又,[世尊]说此教时,具寿憍陈如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三〇)

世尊转法轮时,地居诸天,发声言曰:“如此世尊于波罗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所转无上法轮,是乃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任何人所不能复者。”闻地居诸天声已,四天王诸天发声言曰:……乃至……闻四天王诸天声已,忉利诸天……乃至……焰摩诸天……乃至……兜率诸天……乃至……化乐诸天……乃至……他化自在诸天……乃至……梵身诸天发声言曰:“如此世尊于波罗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所转无上法轮,是乃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世间任何人所不能复者。”

(三一)

如是于彼刹那、须臾间,其声乃至达彼梵天,剧烈动摇、震、撼此十千世界,无量广大辉煌,超越诸天荣耀光明现于世间。时,世尊赞叹曰:“憍陈如悟矣!憍陈如悟矣。”由此,名具寿憍陈如曰阿若憍陈如!

(三二)

时,具寿阿若憍陈如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具寿具足戒也。

(三三)

时世尊说法、教导、教诫其余比丘。于世尊说法、教导、教诫时,具寿婆颇及具寿跋提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三四)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诸具寿具足戒也。

(三五)

时,世尊食用彼等持来施物,并说法、教导、教诫其余比丘曰:“三人比丘行乞食,以其所得供养六人。”

(三六)

时,世尊说法、教导、教诫时,具寿摩诃男与具寿阿说示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三七)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具寿等具足戒也。

(三八)

时,世尊告五比丘曰:“诸比丘!色无我。诸比丘!若色有我者,此色应不致病,于色应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诸比丘!然色无我故,色乃致病,于色不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三九)

受无我。诸比丘!若受有我者,此受应不致病,于受应得谓:‘我用此受,不用彼受。’诸比丘!然受无我故,受乃致病,于受不得谓:‘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四〇)

想无我……乃至……行无我。诸比丘!若行有我者,此行应不致病,于行应得谓:‘我用此行,不用彼行。’诸比丘!然行无我故,行乃致病,于行不得谓:‘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四一)

识无我。诸比丘!若此识有我者,此识应不致病,于识应得谓:‘我用此识,不用彼识。’诸比丘!然识无我故,于识不得谓:‘我用此识,不用彼识。’

(四二)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色常耶?无常耶?”“世尊!无常也!”“无常者,苦耶?乐耶?”“世尊!苦也!”“观无常、苦、有变坏之法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本我自身。’然耶?”“世尊!不然!”

(四三)

“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常耶?无常耶?”“世尊!无常也!”“无常者,苦耶?乐耶?”“世尊!苦也!”“观无常、苦、有变坏性之法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本我自身。’然耶?”“世尊!不然!”

(四四)

“是故,诸比丘!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色,应以正慧如实如此观察: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本我自身。

(四五)

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识,应以正慧如实如此观察: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本我自身。

(四六)

诸比丘!多闻圣声闻,若如此观察,则厌患色、厌患受、厌患想、厌患行、厌患识。若厌患,则离贪;若离贪,则解脱;解脱者,则‘我已解脱’智生,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四七)

世尊如是说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世尊所说。又,[世尊]说此教时,五比丘无取,而由诸漏得心解脱。其时世间有六阿罗汉矣。

———诵品一[终]———

(一)

尔时,波罗㮈国有名耶舍者,为族姓子、长者子,富贵受宠溺。彼有三时殿,为:一冬、一夏、一雨季。彼于雨季堂殿,为不搀杂男子妓人围绕侍奉。入雨季历四月间,不下殿堂。时族姓子耶舍,被侍女围绕备足沉迷五妙欲乐,彼先睡眠,而后侍女等亦睡,终夜燃灯。

(二)

时,族姓子耶舍先醒,见已睡眠中诸侍女,或置琵琶腋下、或置小鼓项畔、或置鼓于胸、或乱发、或流涎,或寐语,如现丘冢。见已,彼生过患,其心决定住于厌离。时,族姓子耶舍,叹而言:“厄哉!祸哉!”

(三)

时,族姓子耶舍,着黄金履趣向家门。诸非人开门言:“任何人皆勿妨害族姓子耶舍离家出家。”时,族姓子耶舍趣向城门,诸非人开门言:“任何人皆勿妨害族姓之子耶舍离家出家。”时,族姓子耶舍,乃向仙人堕处鹿野苑而去。

(四)

尔时,世尊早晨起而于露处经行。世尊见族姓子耶舍从远处来。见即自经行处降,敷座而坐。时族姓子耶舍趋近世尊叹曰:“厄哉!祸哉!”时,世尊告族姓子耶舍曰:“耶舍!此处无厄,此处无祸。耶舍!来!坐!我为汝说法。”

(五)

时,族姓子耶舍[闻:]“此处无厄,此处无祸。”欢喜踊跃,脱黄金履,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于一面坐。族姓子耶舍于一面坐已,世尊为之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

(六)

知族姓子耶舍生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明净心,世尊乃为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如此族姓子耶舍,亦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七)

时,族姓子耶舍之母,上彼堂殿,不见族姓子耶舍,即至长者居士处。至已白长者居士曰:“居士!不见汝子耶舍。”时,长者居士即令使者乘马遣往四方。自己趣向仙人堕处鹿野苑。长者居士见黄金履迹,见而追其踪迹。

(八)

世尊见长者居士由远处来。见已世尊生如是思念:“我应现神通变化,使长者居士虽于此坐,但不见坐于此处之族姓子耶舍。”时,世尊即如是现神通变化。

(九)

时,长者居士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世尊见族姓子耶舍否?”“啊!居士!请坐此处。若坐此处,汝或见族姓子耶舍坐此处。”时,长者居士[念:]“若坐此处,我即见族姓子耶舍坐于此处。”而欢喜踊跃,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一〇)

长者居士,坐于一面时,世尊为之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知长者居士生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明净心,世尊乃为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如此长者居士亦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时,长者居士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妙哉!妙哉!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如教迷者道,如暗中提举灯火,令有眼者见色。如是,世尊亦以种种方便,显示教法。我于此处归依世尊、法及比丘众,请世尊容我从今日起至命终止归依为优婆塞。”彼乃世间始唱三归依之优婆塞。

(一一)

时,为其父说法时,族姓子耶舍,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解脱。时,世尊心生思念:“为其父说法时,族姓子耶舍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族姓子耶舍不能还俗,如前在家时享受诸欲乐。我应止神通变化。”时,世尊即止神通变化。

(一二)

长者居士见族姓子耶舍已坐所座,见已,告族姓子耶舍曰:“汝耶舍!汝母充满悲忧,勿使母死。”

(一三)

时,族姓子耶舍瞻视世尊。时,世尊告长者居士曰:“居士!汝意云何?耶舍以有学智、以有学见,观法犹如汝也。彼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居士!耶舍应得还俗,享受如前在家时诸欲乐否?”“否!”“居士!族姓子耶舍,以有学智、以有学见,观法犹如汝也。彼随观、随知以观察地,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居士!族姓子耶舍不能还俗而享受如前在家时之诸欲乐。”

(一四)

“族姓子耶舍其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族姓子耶舍之利也,族姓子耶舍之妙利也。世尊!愿受我请,今日与我进食,令族姓子耶舍随从沙门。”世尊默然受请。时,长者居士知世尊受请,即从坐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一五)

时,长者居士离去未久,族姓子耶舍白世尊曰:“我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具寿具足戒也。其时,世间有七阿罗汉。

———耶舍出家[因缘]终———

(一)

时,世尊于早晨着下裳,持钵、衣,以具寿耶舍为随从沙门,往长者居士住处。往已,坐所设座。时,具寿耶舍母与原妻,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二)

世尊乃为彼等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世尊知彼等生起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彼等如是亦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三)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妙哉!妙哉!……乃至……我等于此处归依世尊、法及比丘众。愿世尊容我等,从今日起以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夷。”彼等乃世间始唱三归依优婆夷。

(四)

时,具寿耶舍之母、父及原妻,亲手供奉世尊与具寿耶舍嚼食、啖食,令充足饱满。[知]世尊食讫,洗钵及手已,坐于一面。时,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使具寿耶舍之母、父及原妻庆喜,从座起去。

(一)

时,具寿耶舍有四在家友,乃波罗㮈国长者、随长者族姓子,[名]离垢、善臂、满胜、牛主,闻:“族姓子耶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而出家。”闻已,彼等心生思念:“此非下劣法、律,此非下劣出家。何以故?族姓子耶舍于此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而出家故。”

(二)

彼等四人至具寿耶舍处。至已,敬礼具寿耶舍,立于一面。时,具寿耶舍与彼等四在家友,俱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具寿耶舍白世尊曰:“此等四人我在家友,波罗㮈国长者、随长者族姓子,[名]离垢、善臂、满胜、牛主,请世尊教导、教诫此等四人。”

(三)

世尊为彼等顺序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世尊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彼等如是亦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四)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等具寿具足戒也。时,世尊说法、教导、教诫诸比丘。世尊说法、教导、教诫时,彼等之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其时,世间有十一阿罗汉矣。

———四在家出家[因缘]终———

一〇

(一)

具寿耶舍有五十在家友,故里之旧家、随旧家族姓子。[彼等闻:]“族姓子耶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而出家矣。”闻已,彼等心生思念:“此非下劣法、律,此非下劣出家。何以故?族姓子耶舍于此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离家而出家故。”

(二)

彼等至具寿耶舍处。至已,敬礼具寿耶舍,立于一面。时,具寿耶舍与彼等五十在家友俱,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具寿耶舍]白世尊曰:“此五十人我在家友,故里之旧家、随旧家族姓子也。请世尊教导、教诫我等。”

(三)

世尊为彼等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乃至……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彼等于其座,亦如此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四)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处出家,得具足戒。”“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等具寿具足戒也。时,世尊说法、教导、教诫彼等比丘。世尊说法、教导、教诫之时,彼等皆心无取,由诸漏得心解脱。其时,世间有六十一阿罗汉矣。

一一

(一)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解脱天、人一切罗网。诸比丘!汝等亦解脱天、人一切罗网。诸比丘!去游行!此乃为众生利益、众生安乐、哀愍世间、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切勿二人同行。诸比丘!教说初善、中善、后善,且具足义理、文句之法,显示皆悉圆满清净梵行。有情有少尘垢者,若不闻法者退堕,[闻]法者即得悟也。诸比丘!我将至优楼频螺军村说法。”

(二)

时,魔波旬诣世尊住处。诣已,以偈白世尊:

 汝缚于天人

 等一切罗网

 汝缚于大缚

 汝无解脱我

 天人等一切

 罗网我解脱

 我已脱大缚

 死魔汝坏落

 此有意罗网

 往来翔虚空

 以此我缚汝

 汝无解脱我

 色声及香味

 所触成意乐

 于此全无欲

 死魔汝坏落

时,魔波旬苦恼悲叹:“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于其处隐没。

———魔缘终———

一二

(一)

尔时,诸比丘从诸方、诸国偕来,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请“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诸比丘既甚疲劳矣。时,世尊于静居宴默,心生思念:“今诸比丘由诸方、诸国偕来,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请‘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诸比丘疲劳,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皆疲劳。我当许诸比丘,应言:‘诸比丘!汝等应各自于当地、当国使之出家,授其具足戒。’”

(二)

时,世尊于傍晚从宴默起,由此因缘,于此时机,集会比丘众说法。之后,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今于静居宴默,心生思念:‘今诸比丘由诸方、诸国偕来,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请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诸比丘疲劳,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皆疲劳。我当许诸比丘,应言:“诸比丘!汝等应各自于当地、当国使之出家,授具足戒。”’

(三)

诸比丘!我许汝等,各自于当地、当国使之出家,授具足戒。诸比丘!出家授具足戒者,当如此为之:始令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令偏袒上衣,令蹲踞,令合掌,令礼比丘足,如此唱曰:

(四)

‘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再归依佛、再归依法、再归依僧。我三归依佛、三归依法、三归依僧。诸比丘!许以此三归依,使之出家授具足戒。’”

———三归依、具足戒因缘终———

一三

(一)

时,世尊于雨季过后,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如理作意,如理正勤,获得无上解脱,现证无上解脱。诸比丘!汝等亦如理作意,如理正勤,获得无上解脱,现证无上解脱。”

(二)

时,魔波旬诣世尊住处。诣已,以偈白世尊:

 汝缚于天.人

 死魔之罗网

 汝缚于大缚

 汝无解脱我

 天.人与魔之

 罗网我解脱

 我脱离大缚

 死魔汝坏落

时,魔波旬苦恼悲叹:“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于其处隐没。

一四

(一)

时,世尊于随意间住波罗㮈后,向优楼频螺游行。时,世尊离道路,到一密林处。到已,于其密林,坐一树下。尔时,有三十贤众友辈伴随夫人游玩密林。有一无夫人,因此而伴随妓女。时,彼等放逸游玩,其妓女取财物而逃。

(二)

时,彼友等为助其友寻找其女,徘徊密林,见世尊坐一树下。见已,诣世尊处。诣已,白世尊曰:“世尊曾见一女人否?”“诸孺童!汝等与一妇女何为耶?”“今我等三十贤众友伴随夫人游此密林,有一无夫人者,伴随妓女。时,我等放逸游玩,其妓女取财物而逃。故我友等助是友寻找其女,徘徊于此密林。”

(三)

“诸孺童!汝等于意云何?汝等以何为胜耶?寻妇女乎?寻自己乎?”“我等以寻自己为胜!”“诸孺童!若尔且坐,我为汝等说法。”“唯!唯!”彼等贤众友,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四)

世尊为彼等次第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邪害、杂染、出离功德。世尊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软心、欢喜心、明净心,乃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譬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彼等亦如此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

(五)

彼等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为彼等具寿具足戒。

———贤众友事终———

———诵品二终———

一五

(一)

时,世尊次第游行至优楼频螺。其时,优楼频螺住三人螺髻梵志,[名]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其中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乃五百人螺髻梵志之导师、遍导师、最尊、上首、最上,螺髻梵志那提迦叶乃三百螺髻梵志之导师、遍导师、最尊、上首、最上,螺髻梵志伽耶迦叶乃二百螺髻梵志之导师、遍导师、最尊、上首、最上。

(二)

时,世尊至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庵。至已,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过夜。”“大沙门!我不介意,然彼处有具神通猛恶龙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无害者,可也。”世尊再次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过夜。”“大沙门!我不介意,然彼处有具神通猛恶龙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无害,可也。”世尊三次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过夜。”“大沙门!我不介意,然彼处有具神通猛恶龙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无害,可也。”“无害我事,迦叶!许入火堂。”“大沙门!请随意而住!”

(三)

时,世尊进入火堂铺草为敷具而坐,结跏趺坐,正身持念现前而住。时,彼龙见世尊入,见而苦恼悲叹、吐烟。时,世尊心生思念:“我当以威力灭尽威力,不损此龙皮肤、肉、筋、骨髓。”

(四)

时,世尊即现如此吐烟神通行。时,彼龙不胜忿怒而吐火焰,世尊亦入火界三昧而放火焰。两者放光明故,火堂炽然如焚,出火焰,放光明。时彼螺髻梵志等围绕火堂,如此言:“端正大沙门,将为龙所害。”

(五)

时,世尊过是夜后,以威力灭尽威力,不损其龙皮肤、肉、筋、骨、髓,盛于钵中,示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此汝龙也,其威力已以威力灭尽矣。”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何以故?有神通猛恶龙王、有猛毒毒蛇之威力,已以威力灭尽故也。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六)

时,世尊于尼连禅河边,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若汝不介意,欲于火堂过此月夜。”“我不介意,欲令汝安稳而停留。彼处有具神通猛恶龙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无害,可也。”“无能害我,迦叶!许入火堂!”知彼已许可,无所恐惧,超越怖畏而进入焉。见仙人入,蛇龙悲叹、吐烟。人龙适意无惑,亦于是处吐烟。蛇龙不胜忿怒,犹如燃火而放火焰。善于火界人龙,亦于是处散放火焰。两者放光明故,螺髻梵志等睹[炽燃]火堂而言:“端正大沙门将为龙所害。”

(七)

时,是夜过后,蛇龙火焰消除。具神通[世尊]火焰仍有多种彩色,有青、赤、深红、黄、水晶多种色彩火焰,现于鸯耆罗娑身上。蛇龙盛入钵中,以示婆罗门[曰]:“迦叶!此汝龙也,其威力已以威力灭尽矣。”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因世尊如此神通、神变,乃起信心,白世尊:“大沙门!请住此处,我恒常供汝食。”

———初神变[终]———

一六

(一)

时,世尊住一密林,近于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庵。时,四大天王于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四面,如大火聚。

(二)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食时至矣。大沙门!何人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汝住处,诣已,礼汝,立于四面,如大火聚耶?”“迦叶!彼四大天王诣我住处,欲听受法。”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四大天王亦诣,彼欲听受法。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第二神变[终]———

一七

(一)

时,释提桓因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较前色光,更为殊胜美妙。

(二)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大沙门!食时至矣。大沙门!何人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汝住处,诣已,礼汝,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较前色光,更为殊胜美妙耶?”“迦叶!彼释提桓因诣我住处,欲听受法。”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释提桓因亦诣,彼欲听受法。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第三神变[终]———

一八

(一)

时,索诃主梵天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较前色光,更为殊胜美妙。

(二)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大沙门!食时至矣。大沙门!何人深夜现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诣汝住处,诣已,礼汝,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较前色光,更为殊胜美妙耶?”“迦叶!彼索诃主梵天诣我住处,欲听受法。”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索诃主梵天亦诣,彼欲听受法。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第四神变[终]———

一九

(一)

尔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将举行大祭典,全鸯伽、摩竭国人,赍来嚼食、啖食。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我今将举行大祭典,全鸯伽、摩竭国人,赍来嚼食、啖食。若大沙门于众人中行神通、神变,则增大沙门利养恭敬,衰退我利养恭敬,望明日大沙门不来。”

(二)

时,世尊知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所思念,至郁单越,由是处取抟食,至阿耨达池而食,于是处行昼间坐。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大沙门!食时至矣。大沙门!何故昨日不来耶?我等忆念汝,汝何故不来耶?留有汝分之嚼食、啖食。”

(三)

“迦叶!汝非心生思念乎?‘我将举行大祭典,全鸯伽、摩竭国人,赍来嚼食、啖食。若大沙门于众人中行神通、神变,则增大沙门利养恭敬,衰退我利养恭敬,望明日大沙门不来。’

(四)

迦叶!我知汝心所思念,至郁单越,由是处取抟食,至阿耨达池而食,于其处昼间坐。”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能以心知心。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第五神变[终]———

二〇

(一)

尔时,世尊得粪扫衣。时,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处洗粪扫衣?”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以手掘池而白世尊曰:“世尊!请于此处洗粪扫衣。”时,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处揉粪扫衣?”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即置大石于前言:“世尊!请于此揉粪扫衣。”

(二)

时,世尊心生思念:“我攀何物以出[水池]?”时,有住迦休树天知世尊心所思念,即垂树枝而言:“世尊!可攀此而出。”时,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处晒粪扫衣?”时,释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即置大石近世尊前曰:“世尊!请于此晒粪扫衣。”

(三)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大沙门!食时至矣。大沙门!此处本无水池,何以此处今有水池耶?此处本亦无石,何人置此石耶?此迦休树枝本未垂下,[何以]此枝今垂下耶?”

(四)

“迦叶!我于此处得粪扫衣。时,我心生思念:‘我于何处洗粪扫衣?’迦叶!时,释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以手掘池而白我曰:‘世尊!请于此处洗粪扫衣。’此池非人手所掘。迦叶!我生思念:‘我于何处揉粪扫衣?’迦叶!时,释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置大石于前曰:‘世尊!请于此处揉粪扫衣。’此石非人所置。

(五)

迦叶!时,我生思念:‘我攀何物以出[池]耶?’迦叶!时,有住迦休树天知我心所思念而垂树枝曰:‘世尊!请攀此出。’此乃迦休树与其手也。迦叶!我心生思念:‘我于何处晒粪扫衣?’迦叶!时,释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置大石于前曰:‘世尊!请于此处晒粪扫衣。’此石非人所置。”

(六)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神变,故释提桓因欲为供给。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七)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时至曰:“大沙门!食时至矣。”“迦叶!请往!我将随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遣往后,乃取阎浮提名称由来之阎浮树果,先至火堂而坐。

(八)

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见世尊坐于火堂。见而白世尊曰:“大沙门!汝由何路而来耶?我先汝出,然汝先到火堂而坐。”

(九)

“迦叶!我于汝去后,取阎浮提名称由来之阎浮树果,先至火堂而坐。迦叶!此阎浮果乃具足色、具足香、具足味,若喜请食。”“大沙门!止!汝独能适此,请汝自食。”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先遣我往后,取阎浮提名称由来之阎浮树果,先至火堂而坐。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时,世尊食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供食,住彼密林。

(一〇)

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是夜过后,诣世尊住处。诣已,白世尊曰:“大沙门!食时已至。”“迦叶!请往!我即随往。”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遣往后,即取阎浮提名称由来之阎浮树近处所生庵婆树……乃至……阿摩勒树……乃至……阿梨勒树……乃至……往忉利天取波利质多罗华,先至火堂而坐。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见世尊坐于火堂。见而白世尊曰:“大沙门!汝从何道而来耶?我先汝出,汝却先至火堂而坐。”

(一一)

“迦叶!我送汝后,至忉利天取波利质多罗华,先至火堂而坐。迦叶!此波利质多罗华具足色、具足香,若喜请取。”“大沙门!止!汝独能适此,请汝自取。”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送我后,即至忉利天取波利质多罗华,先至火堂坐。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二)

时,又彼螺髻梵志等欲供养火而不能折薪。时,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我等所不能折薪者,无疑是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也。”时,世尊告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应折薪否?”“大沙门!应折薪!”[时]五百薪一时俱折。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薪折。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三)

时,又彼螺髻梵志等欲供养火而不能燃火。时,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我等不能燃火,所以者无疑大沙门有神通、威力也。”时,世尊告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应燃火否?”“大沙门!应燃火!”五百火皆一时燃。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火燃。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四)

时,又彼螺髻梵志等供养火已,不能灭火。时,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我等不能灭火,所以者无疑大沙门之神通、威力也。”时,世尊告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应灭火否?”“大沙门!应灭火!”五百火皆一时灭。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火灭。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五)

时,又彼螺髻梵志等于寒冷冬夜,八日祭与其次八日祭间降雪时,入尼连禅河,或沈、或浮;或浮、或沈。时,世尊化作五百火炉。彼螺髻梵志等出,即自烘烤。时,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化作此等火炉,所以者无疑大沙门之神通、威力。”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化作火炉。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六)

又,于非时现大云降雨,起大洪水。世尊住处为水所浸覆。时,世尊心生思念:“我当于四面水退尘土所覆地上经行。”时,世尊于四面水退尘土所覆地上经行。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思念:“不得使大沙门被水所漂!”率领诸多螺髻梵志乘船至世尊处。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见世尊于四面水退尘土所覆地上经行。见已,白世尊曰:“大沙门!汝在此处耶?”“迦叶!我在此处!”世尊即飞虚空,立于船上。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心生思念:“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故不为水漂。然犹未若我阿罗汉。”

(一七)

时,世尊心生思念:“此痴人犹长久心想:‘大沙门有大神通、大威力,然犹未若我阿罗汉。’我当使此螺髻梵志感奋。”时,世尊告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汝非阿罗汉,亦非具足阿罗汉道。汝尚未有可为阿罗汉,或具足阿罗汉之道。”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以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我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一八)

“迦叶!汝乃五百螺髻梵志导师、遍导师、最尊、上首、最上,且告彼等,彼等可随其所思惟而行。”时,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到彼诸螺髻梵志处,告彼诸螺髻梵志曰:“我欲往大沙门处修习梵行,汝等随所思惟而行。”“我等久已信乐大沙门。若愿于大沙门处修习梵行,我等全部即往大沙门处修习梵行。”

(一九)

时,诸螺髻梵志将毛发、螺髻、担荷、祭火具皆付流水,诣世尊住处。诣已,以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乃彼等具寿之具足戒。

(二〇)

螺髻梵志那提迦叶见水漂流毛发、螺髻、担荷、祭火具。见而心生思念:“愿我兄等无灾祸!”言:“往访我诸兄。”已,即遣诸螺髻梵志又自率三百螺髻梵志至具寿优楼频螺迦叶住处。至已,言具寿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以如此为最胜耶?”“然!以如此为最胜也。”

(二一)

时,彼诸螺髻梵志将毛发、螺髻、担荷、祭火具皆付流水,诣世尊住处。诣已,头面礼世尊足而白世尊曰:“我等愿于世尊处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诸具寿之具足戒也。

(二二)

螺髻梵志伽耶迦叶见毛发、螺髻、担荷、祭火具漂流于水。见而心生思念:“愿我诸兄无有灾祸!”言:“往访我诸兄。”已,即遣诸螺髻梵志,又自率二百螺髻梵志至具寿优楼频螺迦叶住处。至已,言具寿优楼频螺迦叶曰:“迦叶!以如此为最胜否?”“然!以如此为最胜也。”

(二三)

时,彼诸螺髻梵志将毛发、螺髻、担荷、祭火具皆付流水,诣世尊住处。诣已,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彼等之具足戒也。

(二四)

依世尊加持故,五百薪或劈或不劈,火或燃或不燃,或灭或不灭,并化作五百火炉。依此理趣,生三千五百神变。

二一

(一)

时,世尊于随意间住优楼频螺后,率千大比丘众向伽耶国象头山游行,此皆故旧螺髻梵志也。于是与比丘千人俱住伽耶国象头山。

(二)

于是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一切炽燃。诸比丘!如何一切炽燃耶?诸比丘!眼炽燃,色炽燃,眼识炽燃,眼触炽燃,缘眼触生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亦炽燃也。以何为炽燃耶?我说以贪火、瞋火、痴火为炽燃,以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为炽燃。

(三)

耳炽燃,声炽燃,……乃至……鼻炽燃,香炽燃,……乃至……舌炽燃,味炽燃,……乃至……身炽燃,触炽燃,……乃至……意炽燃,法炽燃,意识炽燃,意触炽燃。缘意触生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亦炽燃。以何为炽燃耶?我说以贪火、瞋火、痴火为炽燃,以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为炽燃也。

(四)

诸比丘!多闻圣声闻如是观察,即厌患眼,厌患色,厌患眼识,厌患眼触,厌患缘眼触生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也。厌患耳,厌患声,……乃至……厌患鼻,厌患香,……乃至……厌患舌,厌患味,……乃至……厌患身,厌患所触,……乃至……厌患意,厌患法,厌患意识,厌患意触,厌患缘意触所生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若厌患即离贪,离贪即解脱,解脱则所谓‘我已解脱’智生,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世尊]说此法时,彼千比丘无有取着,心自诸漏解脱。

———炽燃品终———

———诵品三优楼频螺神变终———

二二

(一)

时,世尊于随意间住象头山后,与大比丘众千人向王舍城游行,此皆旧时螺髻梵志。时,世尊顺次游行至王舍城。于是,世尊住杖林园善住灵庙。

(二)

摩竭国洗尼瓶沙王闻:“从释种出家沙门瞿昙释子,到王舍城住杖林园之善住灵庙。彼世尊瞿昙受如此善名称扬,[谓:]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说自证知法,现证天、魔、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彼说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义理文句之法,显示一切圆满悉皆清净梵行。善哉!见如此阿罗汉。”

(三)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为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所围绕,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彼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亦或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或与世尊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坐于一面;或向世尊住处合掌,坐于一面;或世尊前称言姓名,坐于一面;或唯默然,坐于一面。

(四)

时,彼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心生思念:“大沙门从优楼频螺迦叶修梵行耶?又或优楼频螺迦叶从大沙门修梵行耶?”时,世尊心知彼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心所思念,以偈告具寿优楼频螺迦叶曰:

 “优楼频螺居住人

 瘦削躯体人见称

 汝何所见舍火天

 汝何故舍事火法

 我以此事相问询

 祠祀色.声.味.欲.女

 知如此者执垢秽

 是故我不乐祠祀”

(五)

世尊乃言曰:“迦叶!

 若于此处汝心意

 不爱乐着色.声.味

 人.天.世间有何处

 汝心不爱乐着耶

 迦叶就此覆语予

 我见寂静道无著

 无所有.不执欲有

 不变异.难令变异

 是故我不乐祠祀”

(六)

时,具寿优楼频螺迦叶即从座起,偏袒上衣,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世尊是增益我师,我是声闻!世尊是增益我师,我是声闻!”时彼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心生思念:“优楼频螺迦叶依大沙门而修梵行。”

(七)

时,世尊心知彼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心所思念,顺次说示,谓:施论、戒论、生天论、诸欲过患、杂染、出离功德。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软心、离障心、欢喜心、明净心,世尊开阐诸佛本真说法。[谓:]苦、集、灭、道。

(八)

犹如清净无有缁斑原布领受正色,以此瓶沙王为上首,摩竭国婆罗门、居士十二那由多亦如此于其座,生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一那由多诸人言愿为优婆塞。

(九)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已见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弃除犹豫、得无畏,以行师教不依他缘,白世尊曰:“我前为太子时怀有五愿,我今成就此等。我前为太子时心生思念:‘我愿受灌顶为王。’此,我第一愿,我今成就此矣。‘愿应供、等正觉降临我土。’此,我第二愿,我今成就此矣。

(一〇)

‘我愿得承事彼世尊。’此,我第三愿,我今成就此矣。‘愿世尊为我说法。’此,我第四愿,我今成就此矣。‘愿我证悟世尊法。’此,我第五愿,我今成就此矣。我前为太子时,有此五所愿,我今成就此等矣。

(一一)

妙哉!妙哉!譬如扶起倒者,揭露覆者,教迷者道路,暗中提举灯火,令有眼者见色。世尊如此以种种方便显示教法,我于此处归依世尊、法及比丘众。世尊!容我从今起至命终止归依为优婆塞,愿世尊与比丘众俱于明日受我供食。”世尊默然受请。

(一二)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知世尊受请,即从座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是夜过后,令调殊妙嚼食、啖食,白世尊时至曰:“食时至矣!”时,世尊于早晨时,着下裳,持钵、衣,率大比丘众千人入王舍城。此皆旧时螺髻梵志也。

(一三)

尔时,释提桓因化现孺童色相,立于佛为上首大比丘众前而说偈曰:

 己已调御解脱人

 率领螺髻梵志群

 己已调御解脱者

 一同进入王舍城

 此如金镮.金世尊

 率旧螺髻梵志等

 今已自由.解脱人

 解脱者.入王舍城

 此如金镮.金世尊

 率旧螺髻梵志等

 今已度脱.解脱人

 度脱者.入王舍城

 此如金镮.金世尊

 住于十居十力盈

 了知十法十具足

 千人拥入王舍城

(一四)

诸人见释提桓因曰:“此孺童美丽端正、此孺童甚可爱、此孺童甚殊妙,此孺童随于何人耶?”如此言时,释提桓因向彼诸人说偈曰:

 勇猛一切调御己

 世间无有伦比者

 佛陀应供是善逝

 我乃随侍奉事彼

(一五)

时,世尊至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住处。至已,与比丘众俱坐所设之座。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向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亲手供奉殊妙嚼食、啖食,令充足饱满。[知]世尊食讫,洗钵与手已,而坐一面。

(一六)

坐于一面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心生思念:“世尊可住止何处耶?宜离都邑不远、不近,往来便利,所有希求诸人易往,昼少喧闹、夜少音声、绝人迹、离人众、幽静,而适于宴默之处。”

(一七)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心生思念:“我此竹林园离都邑不远、不近,往来便利,所有希求诸人易往,昼少喧闹、夜少音声、绝人迹、离人众、幽静、适于宴默。我当施竹林园于佛为上首之比丘众。”

(一八)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取金澡瓶献世尊曰:“我施竹林园与世尊为上首之比丘众。”世尊领受此园。时,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使之庆喜,即从座起而去。

时,世尊以此因缘说法,告比丘等曰:“诸比丘!许受僧园。”

二三

(一)

尔时,删若梵志住王舍城,大梵志众二百五十人俱。尔时舍利弗、目犍连随梵志删若修习梵行,约定:“若先得不死者,必告。”

(二)

时,具寿阿说示于早晨时着下裳,持钵、衣,入王舍城乞食。彼心庆乐,行止若即、若离;若瞻、若顾;若屈、若伸,眼视地上,具足威仪。梵志舍利弗见具寿阿说示于王舍城乞食,彼心庆乐,行止若即、若离;若瞻、若顾;若屈、若伸,具足威仪。见已,对彼心生思念:“若世间有阿罗汉、阿罗道具足者,此人即彼比丘中一人,我应至此比丘处请问:‘汝依谁出家耶?以谁为师?爱乐谁教法耶?’”

(三)

时,梵志舍利弗心生思念:“此比丘行入民家乞食故,今非问时。我当随此比丘后,彼知希求者所需之道。”时,具寿阿说示步行王舍城乞食,取施食而还。时,梵志舍利弗至具寿阿说示处。至已,与具寿阿说示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而立一面。立于一面已,梵志舍利弗言具寿阿说示曰:“汝诸根澄清,汝肤色清净、皎洁。汝依谁出家耶?谁为汝师?爱乐谁教法耶?”

(四)

“有从释种出、出家大沙门释子。我乃依此世尊出家,以彼世尊为师,爱乐彼世尊教法。”“具寿尊师教法者何?彼教示者何耶?”“我尚幼稚,出家日浅,新进此法与律。我不能广延示法,但能略说其义。”时梵志舍利弗言具寿阿说示曰:“唯!多少请说,唯说其义,我所希求,唯义而已,何用有多文句!”

(五)

时,具寿阿说示为梵志舍利弗说此法门:

 诸法因缘生

 如来说其因

 诸法灭亦然

 是大沙门说

时,梵志舍利弗闻此法门,得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彼又言曰]:“若唯有此,亦足为正法。汝等已悟无忧处,其为我等经多那由多劫中所不曾见者。”

(六)

时,梵志舍利弗至梵志目犍连处。梵志目犍连见梵志舍利弗从远方来,见而言梵志舍利弗曰:“汝诸根澄清,汝肤色清净、皎洁。汝得不死否?”“然!得不死矣。”“如何得不死耶?”

(七)

“我今见比丘阿说示,步行王舍城乞食。彼心庆乐,若即、若离;若瞻、若顾;若屈、若伸,眼向地上,具足威仪。见而我生思念:‘若世间有阿罗汉,或阿罗汉道具足者,此乃其比丘中一人。我应至此比丘处请问:“汝依谁出家耶?以谁为师,爱乐谁教法耶?”’

(八)

时,我生思念:‘此比丘行入民家乞食故,今非问时。我当随此比丘后,彼知希求者所需之道。’时,阿说示于王舍城乞食,取施食而还。时,我至比丘阿说示处。至已,与比丘阿说示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立于一面。我立于一面,言比丘阿说示曰:‘汝诸根澄清,汝肤色清净、皎洁。汝依谁出家耶?以谁为师?爱乐谁教法耶?’

(九)

‘有从释种出、出家之大沙门释子,我依世尊出家,以彼世尊为师,爱乐彼世尊教法。’‘具寿尊师教法者何?彼教示者何耶?’‘我尚幼稚,出家日浅,新入此法与律。我不能广延示法,但能略说其义。’‘多少请说,唯说其义,我所希求,唯义而已,何用有多文句!’”

(一〇)

时,比丘阿说示教示此法门:

 诸法因缘生

 如来说其因

 诸法灭亦然

 是大沙门说

时,梵志目犍连闻此法门,得远尘离垢法眼,[谓:]“凡有集法者,皆有此灭法。”[彼又言曰:]“若唯有此,亦足为正法。汝等已悟无忧处,其为我等经多那由多劫中所不曾见者。”

二四

(一)

时,梵志目犍连言梵志舍利弗曰:“我等往世尊处,以彼世尊为我等师。”“此处有二百五十梵志,依止我等,瞻仰我等而住此处。且告彼等,令随其所思而行。”时,舍利弗、目犍连至诸梵志处。至已,告诸梵志曰:“我等至世尊处,以彼世尊为我等师。”“我等依止具寿,瞻仰具寿而住此处。若具寿于大沙门处行梵行者,我等皆于大沙门处行诸梵行。”

(二)

时,舍利弗、目犍连至梵志删若处。至已,言梵志删若曰:“我等往世尊处,以彼世尊为我等师。”“止!勿往!我等三人并领此众。”舍利弗、目犍连再次…乃至…三次言梵志删若曰:“我等往世尊处,以彼世尊为我等师。”“止!勿往!我等三人并领此众。”

(三)

时,舍利弗、目犍连率二百五十梵志到竹林。梵志删若于是处口吐热血。

世尊见舍利弗、目犍连从远方来,见已,告诸比丘曰:“彼处来二友,乃拘律陀、优波提舍也。彼等成我声闻一对上首双贤也。”二人于甚深智境,灭执得无上解脱,而到竹林。时,师授二人记别:“来此处二友,乃拘律陀、优波提舍也。彼等成我声闻一对上首双贤也。”

(四)

时,舍利弗、目犍连诣世尊住处。诣已,以头面礼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愿于世尊处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来!诸比丘!所善说者法,为正灭苦尽,故行梵行。”此为彼等具寿具足戒。

(五)

尔时,摩竭国诸有名族姓子于世尊处行梵行。众人忿怒、非难:“沙门瞿昙来夺[我]子,沙门瞿昙来夺[我]夫,沙门瞿昙来断绝[我]族姓。今彼令千螺髻梵志出家,令二百五十删若梵志出家,令摩竭国诸有名族姓子,于沙门瞿昙处修梵行。”又见诸比丘以如此偈句非难:

 来此摩竭国义利巴奢大沙门

 已诱删若徒众矣今复诱何人

(六)

诸比丘闻彼众人忿怒、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诸比丘!此声应不久存,唯存七日而已,七日过后当消灭矣。是故诸比丘,若以偈难汝等曰:

 来此摩竭国义利巴奢大沙门

 已诱删若徒众矣今复何谁人

汝等即以偈反难之:

 大雄如来尊

 正法诱循循

 以法诱智者

 何生嫉妒心”

(七)

尔时,众人见诸比丘以如此偈非难:

 来此摩竭国义利巴奢大沙门

 已诱删若徒众矣今复诱何人

诸比丘即以如此偈反难:

 大雄如来尊

 正法诱循循

 以法诱智者

 何生嫉妒心

众人[知]“沙门释子以法而不以非法诱导。”此[非难]声唯存七日。七日过后则消灭矣。

———舍利弗、目犍连出家[因缘]终———

———诵品四终———

二五

(一)

尔时,诸比丘无和尚教导、教诫,上衣、下裳皆不整齐,威仪不具而往乞食。彼等于众人供食时,于啖食上出钵,于嚼食上出钵,于味食上出钵,于饮料上出钵,自定汁、饭而求食。于食堂亦出大声、高声而住。

(二)

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上衣、下裳皆不整齐,威仪不具而往乞食,众人供食时,于啖食上出钵,于嚼食上出钵,于味食上出钵,于饮料上出钵,自定汁、饭而求食。于食堂亦大声、高声而住,如婆罗门食时之婆罗门耶?”

(三)

诸比丘闻彼众人忿怒、非难。诸比丘中少欲知足、怀惭知悔而好学者,忿怒、非难:“如何诸比丘上衣、下裳皆不整齐,威仪不具足而往乞食,众人供食时,于软食上出钵,于嚼食上出钵,于味食上出钵,于饮料上出钵,自定汁、饭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声、大声而住耶?”

(四)

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由此因缘,于此时机,令集会比丘众,问诸比丘曰:“诸比丘!比丘等上衣、下裳俱不整齐,威仪不具而往乞食,众人供食时,于软食上出钵,于嚼食上出钵,于味食上出钵,于饮料上出钵,自定汁、饭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声、大声而住,真实否?”“世尊!真实也!”

(五)

时,佛世尊呵责曰:“诸比丘!此等愚人所为非也、非随顺、非相应、非沙门之法、非威仪、不应为。诸比丘!如何此等愚人之上衣、下裳俱不整齐,威仪不具而往乞食,众人供食时,于啖食上出钵,于嚼食上出钵,于味食上出钵,于饮料上出钵,自定汁、饭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声、大声而住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有所增益,且令未信者不信,若已信者所以离反者也。”

(六)

时,世尊以诸多方便呵责彼等比丘,说示难扶养、难教养、多欲、不知足、参与众中懈怠之非;以诸多方便,说示易扶养、易教养、少欲、知足、渐损、好头陀行、行信心、损减障碍、精进。为诸比丘说其相应、随顺法,以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许有和尚。诸比丘!和尚见弟子时,当思如儿子;弟子视和尚,当思如父亲。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合而住者,则令此法与律增益广大。

(七)

诸比丘!请和尚当如此行:偏袒上衣,礼足,蹲踞,合掌,如此唱曰:‘尊者!请为我和尚!尊者!请为我和尚!尊者!请为我和尚!’若彼曰:‘善哉!’‘诺!’‘唯!’‘相应!’‘以信心勉之!’或以身报,或以言报,或以身、言报者,则为和尚。若不以身报,不以言报,不以身、言报者,则不为和尚。

(八)

诸比丘!弟子于和尚应正当奉事,正当奉事者如此:晨起后应脱履、偏袒上衣、奉杨枝、奉漱水、设坐具。若有粥,即当洗钵奉粥。粥已饮时,奉水取钵,于下方洗,不令毁坏,善洗收藏。和尚起时,应收坐具,若其处有尘垢,应清扫其处。

(九)

若和尚入村时,应奉裙、取副裙、奉衣带,叠、奉僧伽梨,洗钵、盛水以献。若和尚欲随从沙门,则应遍着下裳,覆三轮,结带,叠僧伽梨、缠而结纽,洗钵携持,作和尚随从沙门。

(一〇)

和尚言谈时,不应中断其言谈。若和尚言似有犯,应行遮止。还时先回以设坐具,取来洗足水、足台、足布,迎取钵、衣,奉副裙、取裙。若上衣为汗所湿时,应暂于热处烘干,但上衣不应收置热处。应叠上衣。叠上衣时,由端余四指宽,以叠上衣,心念:不使中间有所损坏。衣带应置于[上衣]襞间。若有施食而和尚欲食时,应与水而奉施食。

(一一)

应问和尚要水否。若食已当奉水,取钵于下方洗,不令毁坏,善洗去水,暂于热处烘干,但钵不应放置热处。应收藏钵、衣。收藏钵时,一手取钵,一手摩触床下,或小床下,收藏钵盂。钵不得置于露地。收藏上衣时,一手取上衣,一手拂衣架、或衣绳,端外襞内而藏上衣。和尚离去时,应收坐具,去洗足水,收藏足台、足布。若其处有尘垢,应清扫。

(一二)

若和尚欲洗浴时,即应设浴。若欲冷[浴],即设冷者。若欲热[浴],即设热者。若和尚欲入浴室,应捏细面湿以粘土。持浴室用椅与随从和尚,奉浴室用椅,取上衣置于一面,奉细面,奉粘土。若可能应[俱]入浴室。入浴室时,应以粘土涂脸,妥覆前后入于浴室。

(一三)

不得推挤长老比丘而坐,不得拒新参比丘入座,应于浴室奉侍和尚。从浴室出时,持浴室用台,妥覆前后而出浴室。水中亦应奉侍和尚。欲出时,先出拭己身之水,着下裳、再拭和尚身上水,奉下裳,奉僧伽梨,持浴室用台,先行以设座,置洗足水、足台、足布。应问和尚要水否。

(一四)

若欲[和尚]受请说教,当请说法。若欲[和尚]受问,当问。若和尚所住精舍尘污,能则令净洁。净扫精舍时,应先出衣、钵置于一面,出坐具、敷具置于一面,出褥、枕置于一面。

(一五)

置床于下,勿撞门、楣,妥善取出,应置于一面。置小床于下,勿撞门、楣,妥善取出,应置于一面。出床脚置于一面,出唾壶置于一面,出枕板置于一面。出地敷具,思惟如何敷张而置于一面。若精舍有蛛网者,应观察而拂之。应清扫窗户及角隅。若涂红土色墙壁有尘垢者,应湿绞杂巾而拭之。若作黑色地面有尘垢者,应湿绞杂巾而拭之。若地未经处置者,应浇水而清扫之,思:‘为使精舍无尘垢污故。’应集清扫所出,弃于一面。

(一六)

应晒干、洁净、抖打地面敷具而搬入内,如昔所敷张而敷之。应晒干、净扫床脚而搬运入内,放置原处。应晒干、洁净、打扫用床,放置于下,勿撞门、楣,妥善搬入,如昔所置设而置之。应晒干枕、褥,净、拍而搬入,如昔所置设而置之。应晒干坐具、敷具,净、拍而搬入,如昔所铺陈而陈之。应晒干唾壶,拭净搬入,放置原处。应晒干枕板,扫洁搬入,放置原处。

(一七)

应收藏衣钵。收藏钵者,应一手取钵,一手摩触床下,或摩触小床下以藏钵。钵不得收置于露地。收藏上衣者,应一手取上衣,以一手拂衣架、或衣绳,端外襞内而藏上衣。

(一八)

若由东方风吹尘来时,应闭东窗。若由西方风吹尘来时,应闭西窗。若由北方风吹尘来时,应闭北窗。若由南方风吹尘来时,应闭南窗。若寒冷时,应于昼间开窗夜间闭窗。若暑热时,即昼间闭窗夜间开窗。

(一九)

若房间有尘垢时,当清扫房间。若库间有尘垢时,当清扫库间。若勤行堂有尘垢时,当清扫勤行堂。若火堂有尘垢时,当清扫火堂。若厕房有尘垢时,当清扫厕房。若无饮料时,当备饮料。若无食物时,当备食物。若洒水瓶无水时,当盛水于洒水瓶。

(二〇)

若和尚生不欣喜时,弟子应[自]除,或令[他人]除之,或为此而说法。若和尚生恶作时,弟子应[自]灭,或令[他人]灭之,或为此而说法。若和尚生成见时,弟子应[自]离,或令[他人]离之,或为此而说法。

(二一)

若和尚犯尊法,应受别住时,弟子应使僧伽与和尚别住。若和尚应受本日治时,弟子应使僧伽与和尚本日治。若和尚应受摩那埵时,弟子应使僧伽与和尚摩那埵。若和尚应受出罪时,弟子应使僧伽与和尚出罪。

(二二)

若僧伽欲为和尚行呵责、依止、驱出、下意、举罪之羯磨时,弟子应使僧伽勿为和尚行羯磨,或使减轻。又或僧伽为和尚行呵责、依止、驱出、下意、举罪之羯磨时,弟子应使和尚正行、顺从、乞求除罪,使僧伽解其羯磨。

(二三)

若应洗和尚上衣时,弟子应[自]洗,或使[他人]洗和尚上衣。若应作和尚上衣时,弟子应[自]作,或使[他人]作和尚上衣。若应为和尚调染料时,弟子应[自]调,或使[他人]为和尚调染料。若应染和尚上衣时,弟子应[自]染,或使[他人]染。染上衣时,应妥善反覆返转而染之,若滴未止时不应离去。

(二四)

未问和尚,不得与钵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钵;不得与上衣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上衣;不得与资具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资具;不得剃除他人头发,不得使他人剃除头发;不得奉事他人,不得使他人奉事;不得侍候他人,不得使他人侍候;不得为他人随从沙门,不得使人作随从沙门;不得搬送他人[所得]施食,不得使人搬送[自得]施食。不问和尚不得入村,不得往冢间,不得赴他乡。若和尚患病,但有生命时,应近侍以待快愈。”

———奉事和尚品终———

二六

(一)

“诸比丘!和尚对同修应正当承事。应如此正当承事:诸比丘!和尚应依说示、质问、教导、教诫,以摄护、增益同修。若和尚有钵同修无钵时,和尚应与同修钵或使[他人]与同修钵。若和尚有上衣同修无上衣时,和尚应与同修上衣,或使[他人]与同修上衣。若和尚有资具同修无资具时,和尚应与同修资具,或使[他人]与同修资具。

(二)

若同修患病时,晨起应与杨枝、与漱水、设坐具。若有粥时,应洗钵、与粥。饮粥已,应与水,取钵于下方洗,不令毁坏,妥善洗净收藏。同修起时应收坐具,若其处有尘垢时,当清扫。

(三)

若同修欲入村时,应与裙、取副裙。与衣带、叠僧伽梨。洗钵,应盛水与之。若料彼还时,应设坐具,置洗足水、足台、足布,出迎而取钵、衣,与副裙,取裙。若上衣为汗所湿时,应暂于热处烘干,但上衣不应收置于热处。应叠上衣。叠上衣时,由端余四指宽以叠上衣,不使中间有所损坏。衣带应入于[上衣]襞间。若有施食,同修欲食时,应与水、与施食。

(四)

应问同修要水否。若食已当与水,取钵于下方洗,不令毁坏,妥善洗净拭水,暂于热处烘干,但钵不应收置于热处。应收藏钵、衣。收藏钵时,应一手取钵,一手摩触床下,或小床下,以收藏钵盂。钵不得置于露地。收藏上衣时,应一手取上衣,一手拂衣架,或衣纲,端外、襞内而收藏上衣。同修起时,应收坐具,去足水,收足台、足布。若其处有尘垢时,应清扫之。

(五)

若同修欲洗浴时,应设浴。若欲冷[浴]时,应设冷者。若欲热[浴]时,应设热者。若同修欲入浴室时,应捏细面湿以粘土。持浴室用台,与浴室台。取上衣置于一面,与细面、与粘土。若可能应[俱]入浴室。入浴室时,应以粘土涂脸,妥覆前后入于浴室。

(六)

不得推挤长老比丘而坐,不得拒新参比丘就座,当于浴室承事同修。从浴室出时,持浴室用台,妥覆前后而出浴室。于水中亦应承事同修。欲出时,先出拭己身之水,着下裳,再拭同修身上水,与下裳,与僧伽梨,持浴室用台,先行以设座,置洗足水、足台、足布。当问同修要水否。

(七)

若同修所住精舍有尘垢,可能时当清扫。清扫精舍时,应先出钵、衣,置于一面…[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一四)~(一九)]…若洒水瓶无水时,应盛水于洒水瓶。

(八)

同修生不欣喜时,和尚应[自]除,或使[他人]除之,或为此而说法。若同修生恶作时,和尚应[自]灭,或使[他人]灭之,或为此而说法。若同修生成见,和尚应[自]离,或使[他人]离之,或为此而说法。

(九)

若同修犯尊法应受别住时,和尚应使僧伽与同修别住。若同修应受本日治时,和尚应使僧伽与同修本日治。若同修应受摩那埵时,和尚应使僧伽与同修摩那埵。若同修应受出罪时,和尚应使僧伽与同修出罪。

(一〇)

若僧伽欲为同修行呵责、依止、驱出、下意、举罪之羯磨时,和尚应使僧伽勿为同修行羯磨,或使减轻。若僧伽为[同修]行呵责、依止、驱出、下意、举罪羯磨时,和尚应使之正行、顺从、乞求除罪,使僧伽解其羯磨。

(一一)

若同修上衣应洗濯时,和尚当教之曰:‘如此洗濯。’或勉力思惟:‘同修上衣应如何洗濯。’若同修欲作上衣时,和尚当教之曰:‘如此作。’或勉力思惟:‘同修上衣应如何制作。’若欲调染料时,和尚当教之曰:‘如此调。’或勉力思惟:‘同修染料应如何调理。’若同修欲染上衣时,和尚当教之曰:‘如此染色。’或勉力思惟:‘同修上衣应如何染色。’染上衣时,应妥善反覆返转而染之,滴未止时,不得离去。若同修患病,但有生命时,应近侍以待快愈。”

———承事同修品终———

二七

(一)

尔时,诸弟子不正事和尚。少欲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诸弟子不正事和尚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诸弟子不正事和尚真实否?”“世尊!真实也!”佛世尊呵责曰:“诸比丘!如何诸弟子不正事和尚耶?”呵责、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弟子不可不正事和尚,不正事和尚者堕恶作。”

(二)

犹不正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正事者,许摈出。诸比丘!摈出应如此行之:‘摈出汝!’‘勿还此处!’‘持汝衣、钵去!’‘不得近侍我!’或以身示,或以言示,或以身、言示之,以摈出弟子;不以身示,不以言示,不以身、言示者,不得摈出弟子。”

(三)

尔时,弟子被摈出而不悔过。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悔过。”犹不悔过。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被摈出者不可不悔过,不悔过者堕恶作。”

(四)

尔时,诸和尚不受悔过,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受悔过。”犹不受悔过,诸弟子离去、还俗、入于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可不受悔过,不受悔过者堕恶作。”

(五)

尔时,诸和尚摈出正事者,不摈出不正事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摈出正事者,摈出者堕恶作。诸比丘!不可不摈出不正事者,不摈出者堕恶作。

(六)

诸比丘!应摈出具足五分之弟子,谓:对和尚无最上爱敬、无最上信心、无最上惭、无最上畏敬、无最上修习也。诸比丘!应摈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诸比丘!不得摈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谓:对和尚有最上敬爱、有最上信心、有最上惭、有最上畏敬、有最上修习也。诸比丘!不应摈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

(七)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弟子者宜摈出,谓:对和尚无最上爱敬、……无最上修习也。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宜摈出。诸比丘!具足五分之弟子不宜摈出,谓:对和尚有最上爱敬……有最上修习也。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不宜摈出。

(八)

诸比丘!不摈出具足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违越;若摈出者,则无违越。谓:对和尚无最上爱敬……无最上修习也。诸比丘!不摈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违越;若摈出者,则无违越。诸比丘!摈出具足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违越;若不摈出者,则无违越。谓:对和尚有最上爱敬……有最上修习也。诸比丘!摈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违越;若不摈出者,则无违越。”

二八

(一)

尔时,有一婆罗门到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等不欲使彼出家。彼于诸比丘处不得出家,而致瘦弱粗丑,渐渐身黄色恶,露出脉结。世尊见是婆罗门瘦弱粗丑,渐渐身黄色恶,露出脉结。见已,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如何婆罗门瘦弱粗丑,渐渐身黄色恶,露出脉结耶?”“世尊!彼婆罗门到比丘等处请求出家,比丘等不欲使彼出家。彼未得于比丘等处出家,以致瘦弱粗丑,渐渐身黄色恶而露脉结也。”

(二)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何人有忆念彼婆罗门所为耶?”如此言时,具寿舍利弗白世尊曰:“我于彼婆罗门行为有所忆念。”“舍利弗!如何于婆罗门行为有忆念耶?”“我于此处,于王舍城行乞食时,彼婆罗门令一匙施食,我于彼婆罗门如此行为有所忆念。”

(三)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士知恩知报。舍利弗!故汝宜令彼婆罗门出家,授具足戒!”“我如何使彼婆罗门出家,授与具足戒耶?”时,世尊于此时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我先许以三归依为具足戒,今日以后弃之。诸比丘!许依白四授具足戒。

(四)

诸比丘!授具足戒时,应如此行之: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曰:‘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当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此为表白。

(五)

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僧伽当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我再次说此义,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僧伽当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

(六)

‘我三次说此义,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僧伽当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僧伽已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寿听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二九

(一)

尔时,有一比丘,受具足戒未久而行非行。诸比丘言曰:“勿如此行!此非威仪。”彼言:“非我请具寿而受具足戒,何以非请而授我具足戒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受请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诸比丘!许受请授具足戒。

(二)

诸比丘!请时应如此行之:愿受具足戒者,应到僧伽处,偏袒上衣,礼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我向僧伽请具足戒。僧伽!哀愍济度我。’应二请…乃至…三请…乃至…

(三)

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某甲请僧伽以某甲为和尚,受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与某甲。此乃表白。

(四)

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欲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某甲请僧伽以某甲为和尚,受具足戒。僧伽应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与某甲。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与某甲,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我二次说此义…乃至…我三次说此义…乃至…僧伽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与某甲已。具寿听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三〇

(一)

尔时,于王舍城备行赓续[供养]殊胜诸食。时,有婆罗门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戒易、行易、进食美食、卧风不入之卧具。我应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时,彼婆罗门到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令彼出家,授与具足戒。

(二)

彼出家后赓续[供养]美食停止。诸比丘曰:“来!往乞食。”彼言曰:“我非为乞食而来出家,汝等若施我即食,若不施我即不出家。”“汝为腹而来出家耶?”“然!诸比丘!”

(三)

诸少欲比丘忿怒、非难:“如何于如此善说之法、律,有为腹而来出家之比丘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比丘!汝真为腹而来出家耶?”“世尊!真实也!”佛世尊呵责曰:“愚人!如何汝于如此善说之法、律,为腹而出家耶?愚人!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为之呵责、说法,告诸比丘曰:

(四)

“诸比丘!许授具足戒者说四依,[谓:]‘出家依乞食,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僧次食、别请食、请食、行筹食、十五日食、布萨食、月初日食也。出家依粪扫衣,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亚麻衣、绵衣、野蚕衣、褐衣、麻衣、纻衣也。出家依树下坐,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精舍、平覆屋、殿楼、楼房、地窟也。出家依陈弃药,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熟酥、生酥、油、蜜、糖也。’”

———诵品五奉事和尚终———

三一

(一)

尔时,有一孺童,至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为彼豫说[四]依。彼言曰:“若我已出家后,若说[四]依者,应不爱乐。我今不出家,我嫌厌不爱乐此[四]依也。”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豫说[四]依,说者堕恶作。诸比丘!许于授戒等无间说[四]依。”

(二)

尔时,诸比丘以二人或三人僧众授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满十人僧众,不得授与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诸比丘!许以十人或十人以上僧众授具足戒。”

(三)

尔时,比丘一戒腊者二戒腊者授弟子具足戒。具寿优波斯那崩犍多子亦一腊而授弟子具足戒。彼过安居后届二腊,率一腊弟子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与诸客比丘俱相庆慰,乃佛世尊常法也。

(四)

时,世尊言具寿优波斯那崩犍多子曰:“比丘!忍乎?足乎?从远道来疲倦乎?”“世尊!忍!世尊!足!我从远道来不倦。”诸如来知而故问,知而不问。知时而问,知时而不问。诸如来于利志事即问,非利志事不问。诸如来毁非利志事之桥。佛世尊依二相问诸比丘,谓:为说法、为施设声闻学处。

(五)

时,世尊言具寿优波斯那崩犍多子曰:“比丘!汝几腊耶?”“世尊!我二腊也。”“此比丘几腊耶?”“世尊!一腊也。”“比丘是汝何人?”“世尊!是我弟子也。”佛世尊呵责曰:“愚人!非也!非随顺、非相应、非沙门法、非威仪,不应为之。愚人!惟汝自身应受他人教诫、教导,如何教诫、教导他人耶?愚人!汝堕奢侈,如此过速集众。愚人!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呵责而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未满十腊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诸比丘!十、或过十腊者许授具足戒。”

(六)

尔时,诸比丘曰:“我十腊也!”“我十腊也!”愚痴、暗昧而授具足戒。故有和尚愚痴,弟子贤明;有和尚暗昧,弟子聪明;有和尚劣慧,弟子具慧。有一旧外道,于和尚为顺次说法时,论难和尚而还旧外道处。

(七)

少欲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诸比丘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愚痴、暗昧而授具足戒耶?有和尚愚痴……弟子具慧。”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诸比丘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愚痴、暗昧而授具足戒。有和尚愚痴……弟子具慧。事真实否?”“世尊!真实也!”

(八)

佛世尊呵责之曰:“诸比丘!如何诸愚人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愚痴、暗昧而授具足戒耶?有和尚愚痴……弟子具慧。诸比丘!此令未信者不信…乃至…”呵责而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愚痴、暗昧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诸比丘!许聪明贤能之比丘十腊或过十腊者授具足戒。”

三二

(一)

尔时,诸比丘于和尚离去、还俗、死亡、归于外道时,无阿阇梨,无人教导、教诫,上衣、下裳不齐整,威仪不具足而往乞食。彼等于众人施食时……[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一)~(四)]……“世尊!真实也!”呵责而说法,告诸比丘:“诸比丘!许有阿阇梨。诸比丘!阿阇梨视侍者当如儿子,侍者视阿阇梨当如父亲。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合而住,则当增益、广大此法与律也。诸比丘!若届十腊前依止而住,届十腊者许为依止。

(二)

诸比丘!请阿阇梨者,当如是行:应偏袒右肩,礼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为我作阿阇梨!我依止具寿!为我作阿阇梨!我依止具寿!’若彼曰:‘善哉!’‘诺!’‘唯!’‘相应!’‘以信心勉之!’或以身报,或以言报,或以身、言报者,可作阿阇梨;若不以身报,不以言报,不以身、言报者,不得为阿阇梨。

(三)

诸比丘!侍者于阿阇梨应正奉事,正奉事者当如此:晨起后应脱履、偏袒上衣、奉杨枝、奉漱水、设坐具。若有粥者,应洗钵奉粥。食粥已时,奉水,取钵于下方洗,不令毁坏,妥善洗濯而收藏之…[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八)~(二四)。‘和尚’改为‘阿阇梨’,‘弟子’改为‘侍者’]…若阿阇梨患病,但有生命时,应近侍以待快愈。”

———奉事阿阇梨品终———

三三

(一)

“诸比丘!阿阇梨于侍者应正行承事,正承事者应如此。诸比丘!阿阇梨应依说示、质问、教导、教诫、摄护、摄受弟子。若阿阇梨有钵,弟子无钵时,阿阇梨应以[自]钵与弟子,或令[他人]以钵与弟子。若阿阇梨有上衣…[同第一 大犍度二六(一)~(一一)。‘和尚’改为‘阿阇梨’,‘弟子’改为‘侍者’]…若侍者患病,但有生命时,应近侍以待快愈。”

———承事侍者终———

———诵品六[终]———

三四

(一)

尔时,诸侍者于阿阇梨不正奉事…[同第一 大犍度二七(一)~(八)。“和尚”改为“阿阇梨”,“弟子”改为“侍者”]……不摈出者无违越。

三五

(一)

尔时,诸比丘愚痴、暗昧,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与人依止。故有阿阇梨愚痴而侍者贤能,有阿阇梨暗昧而侍者聪明,有阿阇梨少闻而侍者多闻,有阿阇梨劣慧而侍者具慧。诸少欲比丘忿怒、非难:“如何诸比丘愚痴、暗昧,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与人依止耶?有阿阇梨愚痴……侍者具慧。”

(二)

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诸比丘愚痴、暗昧,言:‘我十腊也!’‘我十腊也!’与人依止,事真实否?”“世尊!真实也!”佛世尊呵责而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愚痴、暗昧者不得与人依止,与依止者堕恶作。诸比丘!许聪明、贤能比丘,十腊、或过十腊者,许与人依止。”

三六

(一)

尔时,诸比丘于阿阇梨离去、还俗、死亡、归依外道时,不知是[否]丧失和尚依止。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丧失和尚依止有五:和尚离去、还俗、死亡、归依外道、与命令。诸比丘!如此五者成丧失和尚依止。诸比丘!失阿阇梨依止有六:阿阇梨离去、还俗、死亡、归依外道、与命令,此等为五,又或与和尚同住一处。诸比丘!如此六者为失阿阇梨依止。

(二)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具足无学戒蕴,不具足无学定蕴,不具足无学慧蕴,不具足无学解脱蕴,不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三)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得与依止,得蓄沙弥,[谓:]具足无学戒蕴……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得与依止,得蓄沙弥。

(四)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自不具足无学戒蕴,亦使他人不具足无学戒蕴,……自不具足解脱知见蕴,而亦使他人不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五)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自具足无学戒蕴,亦使人具足无学戒蕴,……自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而亦使人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六)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七)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有信、有惭、有愧、精进、不失念。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八)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于增上戒破戒,于增上行破行,于增上见破见、寡闻、劣慧。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九)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于增上戒不破戒,于增上行不破行,于增上见不破见、多闻、具慧。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一〇)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侍者或弟子生病,不能[自]近侍或使[他人]近侍之;生不欣喜,[不能自]除或使[他人]除之;生恶作,[不能]依法[自]灭或使[他人]灭之;不知犯;不知出罪。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也。

(一一)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侍者或弟子生病,能[自]近侍或使[他人]近侍之;生不欣喜,能[自]除或使[他人]除之;生恶作,能依法[自]灭或使[他人]灭之;知犯;知出罪。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一二)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能令侍者或弟子学增上行仪之学,不能令于调顺初梵行学,不能令于调顺增上法,不能令于调顺增上律,不能令于依法[自]离或令[他人]灭离。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一三)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能使侍者或弟子学增上行仪之学,能令彼等调顺初梵行学,能令调顺增上法学,能令于调顺增上律学,能令依法[自]离或令[他人]灭离。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一四)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轻犯,不知重犯,不善审知两部波罗提木叉,不善分别,不善转,不善决择经文。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一五)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善审知两部波罗提木叉,善分别,善转,善决择经文。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一六)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轻犯,不知重犯,未满十腊。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

(一七)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谓:]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十腊或过十腊。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与依止、蓄沙弥。”

———授具足戒之五分十六事品终———

三七

(一)

“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谓:]不具足无学戒蕴,不具足无学定蕴,不具足无学慧蕴,不具足无学解脱蕴,不具足无学解脱知见蕴,不满十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与依止,不得蓄沙弥,…[以下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二)~(一五),但加‘未满十腊’和‘十腊或过十腊’]…”

———授具足戒之六分十六事品终———

三八

(一)

尔时,有旧外道者,和尚为说顺法时,以论难和尚而还旧外道处。彼再来诸比丘处请具足戒。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和尚为旧外道说顺法时,以论难和尚而还旧外道处者,虽[再]来不得授具足戒。诸比丘!若彼旧外道希望依此法与律出家,希望具足戒者,当与四月别住。

(二)

诸比丘!与此[别住]时,当如此行之:先剃须发,令着袈裟衣,偏袒右肩,礼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再次……三次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三)

诸比丘!彼旧外道至僧伽处,偏袒上衣,礼拜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我某甲为旧外道,希望于此法与律[受]具足戒。我请僧伽与四月别住。’再次请愿,三次请愿,聪明贤能比丘告僧伽曰:‘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旧外道某甲,希望于此法与律[受]具足戒,彼请僧伽与四月别住。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与旧外道某甲四月别住。此乃表白。

(四)

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旧外道某甲,希望于此法与律[受]具足戒,彼请僧伽与四月别住,僧伽应与旧外道某甲四月别住。今与旧外道某甲四月别住,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僧伽与旧外道某甲四月别住已。具寿听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五)

诸比丘!旧外道适于僧意者如此,不适僧意者如此。诸比丘!如何是旧外道不适僧意耶?诸比丘!此处为外道者,入村落过早,归来过迟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不适僧意也。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与淫女亲近,与寡妇亲近,与年华童女亲近,与黄门亲近,与比丘尼亲近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不适僧意也。

(六)

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不堪任梵行弟子之种种当为,不勤勉,不具足其为方便之观察,不能[自]作,不能导他。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不适于僧意也。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于质问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之教说,无志欲之愿望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不适于僧意也。

(七)

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闻毁訾前外道处旧师之见、忍、喜欲、执,忿而不乐、不欣。闻毁訾佛、法、僧,则乐而欣、喜。有闻赞叹前外道处旧师之见、忍、所欲、执,乐而欣、喜。闻赞叹佛、法、僧,则忿而不乐、不欣。诸比丘!如此乃决定为旧外道者不适于僧意之所以也。诸比丘!如此乃为旧外道者不适僧意也。诸比丘!如此不适僧意之旧外道来时,亦不得授具足戒。

(八)

诸比丘!如何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耶?诸比丘!此处为旧外道者,入村落不过早,归来不过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也。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不与淫女亲近,不与寡妇亲近,不与年华童女亲近,不与黄门亲近,不与比丘尼亲近。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也。

(九)

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堪任于梵行弟子种种当为勤勉,具足其为方便之观察,能[自]作,能[导他]。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也。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于质问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之教说,有利志欲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也。

(一〇)

复次,诸比丘!为旧外道者,闻毁訾前外道处旧师之见、忍、所欲、执时,乐而欣、喜,闻毁訾佛、法、僧时,忿而不乐、不欣。闻赞叹前外道处旧师之见、忍、所欲,执时,忿而不乐、不欣,闻赞叹佛、法、僧时,乐而欣、喜。诸比丘!如此乃决定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之所以也。诸比丘!如此为旧外道者适于僧意。诸比丘!如此适于僧意之旧外道来时应授具足戒。

(一一)

诸比丘!为旧外道者若裸形而来者,乞请衣则依于和尚。若不断发而来者,乞僧伽剃发应许可。诸比丘!若火教徒、螺髻梵志来时,当授具足戒,不得与别住。何以故?诸比丘!彼等赞业,赞所当作故。诸比丘!生于释迦族而为旧外道者来时,当授具足戒,不得与别住。诸比丘!我与诸亲族此不共之特典。”

———旧外道因缘终———

———诵品七终———

三九

(一)

尔时,摩竭国盛患五种病:癞、痈、疹、肺病、癫狂也。众人患五种病者,到耆婆童子处曰:“师!愿治我等[病]。”“我甚多当作、甚多当办。我于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及后宫,于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等]。”“师!一切所有归于汝,我等将为汝奴仆。师!愿治我等。”“我甚多当作、甚多当办。我于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及后宫,于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等]。”

(二)

时,彼众人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戒易、行易、食美食、卧风不入之卧具。我等当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若尔,诸比丘应看护[我等],耆婆童子应治[我等]矣。”时,彼众人到诸比丘处请出家,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诸比丘为之看护,耆婆童子为之治疗。

(三)

尔时,诸比丘看护甚多患病比丘,多所乞、多所求曰:“与病者食,与看护病者食,与病者药物!”而耆婆童子因治此众多患病比丘故,时舍王事。

(四)

有一人患五种病,到耆婆子处曰:“师!愿治我[病]。”“我甚多当作、甚多当办。我于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及后宫,于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师!一切所有归于汝,我当为汝奴仆。师!愿治我[病]。”“我甚多当作、甚多当办。我于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及后宫,于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

(五)

时,是人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戒易、行易、食美食、卧风不入之卧具。我当到诸沙门释子处出家。若尔,诸比丘应看护[我],耆婆童子亦应治[我],我至无病则还俗。”时,是人到诸比丘处请出家,诸比丘令彼出家受具足戒,诸比丘为之看护,耆婆童子为之治疗。彼病愈还俗,耆婆童子见是人还俗。见已,言是人曰:“汝非至诸比丘处出家耶?”“师!乃尔!”“既尔,何作如此事耶?”时,是人以此事告耆婆童子。

(六)

耆婆童子忿怒、非难:“如何诸尊者令患五种病者出家耶?”时,耆婆童子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耆婆童子白世尊言:“世尊!愿不令患五种病者出家。”

(七)

时,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耆婆童子令之欢喜。时,耆婆童子欢喜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即从座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时,世尊由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患五种病者不得令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〇

(一)

尔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境内反乱。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命令将军、大臣曰:“汝等往镇国境!”“唯!唯!大王!”将军、大臣应诺摩竭国洗尼瓶沙王。

(二)

时,著名军士心生思念:“我等若喜战而往,则为恶而多积非福。将依何方便以脱恶为善耶?”时,彼诸军士又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说真实、持戒、有善法。若我等往诸沙门释子处出家,则我等脱恶为善矣。”时,彼诸军士即至诸比丘处请出家,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

(三)

将军、大臣问王臣曰:“如何某甲等军士不在耶?”“某甲等军士于诸比丘处出家矣。”将军、大臣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令王臣出家耶?”将军、大臣以此事告摩竭国洗尼瓶沙王。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问司法大臣曰:“以使王臣出家者当于何罪耶?”“大王!应断和尚头颅,拔表白师之舌,半折会众之肋骨。”

(四)

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诣世尊住处,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洗尼瓶沙王白世尊曰:“世尊!于诸王中有无信心、无净心者,以琐事烦恼诸比丘,愿世尊不令王臣出家。”时,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使摩竭国洗尼瓶沙王欢喜。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庆喜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已,即从座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时,世尊以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不得令王臣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一

(一)

尔时,盗贼鸯崛摩罗于比丘处出家。众人见之惊惧而逃、避路、背面、闭门。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令强盗出家耶?”诸比丘闻彼等忿怒、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不得令强盗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二

(一)

尔时,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下令曰:“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者,得不作任何事,但善说法、行梵行、正作苦边际!”尔时,有一人,为盗被系于狱舍,破狱舍逃脱,于诸比丘处出家。

(二)

众人见曰:“此乃彼破狱舍盗贼也!应捕之!”或言:“不得如此说,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下令:‘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者,得不为任何事,但善说法、行梵行、正作苦边际。’”众人忿怒、非难:“彼诸沙门释子得无畏,彼等得不为任何事,如何令破狱盗贼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破狱盗贼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三

(一)

尔时,有一人为盗而逃至诸比丘处出家。于王后宫张贴告示,谓:“若见应即杀。”众人见而言曰:“此乃彼告示中盗贼也!应杀之!”或曰:“不得如此言……作苦边际。”众人忿怒、非难:“彼诸沙门释子得无畏,彼等得不为任何事,如何令被告示之盗贼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被告示之盗贼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四

(一)

尔时,有一受笞刑者于诸比丘处出家。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令受笞刑者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受笞刑者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五

(一)

尔时,有一受烙刑者于诸比丘处出家。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令受烙刑者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受烙刑者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六

(一)

尔时,有一逃债者于诸比丘处出家。诸债主见曰:“此乃我等债务人!捕之!”或曰:“不得如此说,摩竭国洗尼瓶沙王下令:‘到沙门释子等处出家者,得不为任何事,但善说法、行梵行、正作苦边际。’”众人忿怒、非难:“彼沙门释子等得无畏,彼等得不为任何事,如何令负债人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负债人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七

(一)

尔时,有一奴仆逃于诸比丘处出家。诸主人见曰:“此乃我等奴仆!逮捕之!”或曰:“不得如此言……正作苦边际。”众人忿怒、非难:“彼沙门释子等得无畏,彼等得不为任何事,如何令奴仆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奴仆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四八

(一)

尔时,有一秃头锻工,与父母争而往[僧]园于诸比丘处出家。时,彼秃头锻工之父母,为寻彼秃头锻工,到[僧]园问诸比丘曰:“见如此童子否?”诸比丘不知而言曰:“我等不知。”未见而言曰:“我等未见。”

(二)

时,彼秃头锻工之父母,寻彼秃头锻工,见于诸比丘处出家,忿怒、非难曰:“此诸沙门释子无惭、妄语破戒。知而言不知;见而言未见。此童子已于诸比丘处出家也。”诸比丘闻彼秃头锻工之父母忿怒、非难。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应于僧伽求剃发之许可。”

四九

(一)

尔时,王舍城有一群童子十七人为好友,以优波离童子为其上首。时优波离父母心生思念:“我等死后,优波离依何方便得以安乐生活而无困苦?”时,优波离父母心生思念:“若令优波离善学书,我等死后,优波离可得安乐生活而无困苦。”时,优波离父母心生思念:“若令优波离学书,于指即痛苦。若令优波离学算数,我等死后,优波离可得安乐生活而无困苦。”

(二)

时,优波离父母心生思念:“若令优波离学算数,于胸即痛苦。若令优波离善学画,我等死后,优波离可得安乐生活而无困苦。”时,优波离父母心生思念:“若令优波离善学画,于眼即痛苦。彼诸沙门释子戒易、行易、食美食、卧风不入之卧具。若令优波离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则我等死后,优波离可得安乐生活而无困苦。”

(三)

优波离童子闻父母如此言谈。时,优波离童子即至彼诸童子处。至已,言彼诸童子曰:“来!我等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若汝出家者,则我等亦出家。”时,彼诸童子至各自父母处言曰:“许我离家而出家。”时,彼诸童子之父母及彼诸童子皆同有善意趣志愿,故许焉。彼等到诸比丘处请出家。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

(四)

彼等于夜未明凌晨早起而唤曰:“与粥!与食!与啖食!”诸比丘曰:“应待至天明,有粥即饮,有食即食,有啖食即食之;若无粥、食、啖食时,应往乞食而食焉!”诸比丘虽如此说,彼等唯唤:“与粥!与食!与啖食!”[而]濡污卧床。

(五)

世尊于夜未明凌晨时,起而闻童子声。闻已,告具寿阿难曰:“阿难!何故彼童子声?”时,具寿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诸比丘知未满二十岁而授与具足戒事,真实否?”“世尊!真实也!”佛世尊呵责曰:“诸比丘!如何愚人知未满二十岁而授与具足戒耶?”

(六)

“诸比丘!未满二十岁者,不堪忍耐寒、热、饥、渴、蚊、虻、风、热、虫、蛇所触;[不堪忍耐]骂詈恶口言语;身不堪忍受苦、猛、粗、利、不悦、不可意而夺命。诸比丘!二十岁者,堪忍耐寒、热……。诸比丘!如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呵责、说法,告诸比丘曰:“诸比丘!知未满二十岁者,不得授与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应依法断除。”

五〇

(一)

尔时,有一家族,因蛇风病而死,唯遗父子。彼等于比丘处出家,俱往乞食。时,彼童子当受其父施热粥言曰:“父亲!亦与我!父亲!亦与我!”众人忿怒、非难:“彼沙门释子非梵行者也,此童子乃比丘尼所生也。”诸比丘闻彼众人忿怒、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令未满十五岁童子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五一

(一)

尔时,有一归依阿难家族有信心、有净心。因蛇风病而死,唯遗二童子。彼等依旧习,见有比丘即趋近前,诸比丘等叱退之。彼等为诸比丘所叱退而仍叫唤。时,具寿阿难心生思念:“世尊规定不得令未满十五岁童子出家,而此诸童子皆不满十五岁,依何方便得不丧失此诸童子耶?”时,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阿难!此诸童子能驱乌否?”“世尊!能!”时,世尊依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许令未满十五岁童子为驱乌人而出家。”

五二

(一)

尔时,具寿跋难陀释子有二沙弥,谓骞荼与磨竭也。彼等更相行淫。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沙门行如此非行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一人不得蓄二沙弥,蓄者堕恶作。”

五三

(一)

尔时,世尊于王舍城既过雨季,又过夏、冬。众人忿怒、非难:“有诸沙门释子,四方无路而盲闇,彼等不知四方。”诸比丘闻彼众人忿怒、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二)

时,世尊告阿难曰:“阿难!持键往告各房舍诸比丘言:‘世尊将游行南山,欲从者来。’”“唯!唯!”具寿阿难应诺世尊,即持键往各房舍告诸比丘言:“世尊将游行南山,欲从者来。”

(三)

诸比丘曰:“阿难!世尊规定于十腊间依止而住,过十腊后,可与[人]依止。若我等当往彼处而取依止,住短时间复还来时,则不能不再取依止。若我等阿阇梨、和尚往,我等亦往;若我等阿阇梨、和尚不往,我等亦不往。阿难![不然]我等知为轻率也。”

(四)

时,世尊与少数比丘众俱,游行南山。时,世尊于随意间住南山后,复还王舍城。时,世尊告具寿阿难曰:“如何如来游行南山,唯与少数比丘众俱耶?”时,具寿阿难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依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许聪明贤能之比丘依止五年,暗昧者乃至命终应依止而住。

(五)

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不具足无学戒蕴…[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二)]…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无学之…[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三)]…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六)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不信…[同第一大犍度三六(六)]…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五分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有信…[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七)]…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七)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于增上戒学…[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八)]…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九)]…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八)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四)]…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五分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五)]…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九)

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六)]…未满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七)]…五腊或过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一〇)

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无学之[同第一大犍度三七(一)]…未满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无学之[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二)]…五腊或过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一一)

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不信…[同第一大犍度三七(五)]…未满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有信…[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六)]…五腊或过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一二)

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七)]…未满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八)]…五腊或过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一三)

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谓:]…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一三)]…未满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无依止而住。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谓:]…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一四)]…五腊或过五腊也。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无依止而住。”

———无畏诵品终———

五四

(一)

时,世尊于随意间住王舍城后,往迦维罗卫城,顺次游行至迦维罗卫城。时,世尊住释迦国迦维罗卫城尼拘律园。时,世尊于早晨时着下裳,持钵、衣,至释氏净饭王住处。至已,坐于设座。时,罗睺罗之母王妃言罗睺罗王子曰:“罗睺罗!彼汝父也,往求余财!”

(二)

时,罗睺罗诣世尊住处。诣而立于世尊之前曰:“沙门!欢喜汝之形影。”时,世尊即从座起而去。时,罗睺罗王子随往世尊之后言曰:“沙门!与我余财,沙门!与我余财。”时,世尊告舍利弗曰:“舍利弗!汝令罗睺罗出家!”“我如何令罗睺罗出家耶?”

(三)

时,世尊依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许以三归依令出家为沙弥。诸比丘!令出家者,应如此为之:先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偏袒上衣,礼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二次……三次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诸比丘!许以如此三归依令出家为沙弥。”

(四)

时,具寿舍利弗令罗睺罗出家。时,释氏净饭王诣世尊住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释氏净饭王白世尊曰:“我有一愿求世尊。”“瞿昙!诸如来已超所愿。”“[我愿]相应无过也。”“瞿昙!请言!”

(五)

“世尊出家之时,我不少痛苦,难陀之时亦然,及至罗睺罗而极大。想对子之爱由如割皮,割皮而切肤,切肤而割肉,割肉而断筋,断筋而粹骨,粹骨而彻体。愿不令父母不许之子出家。”

(六)

时,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令释氏净饭王庆喜。时,释氏净饭王于世尊说法、教示、劝导、奖励已,敬礼世尊,右绕而去。时,世尊由此因缘,于此时机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不得令父母不许之子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五五

(一)

时,世尊于随意间住迦维罗卫城后,向舍卫城游行,顺次游行至舍卫城。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尔时,有一家族归依具寿舍利弗,送具寿舍利弗一童子,请长老令其童子出家。时,具寿舍利弗心生思念:“世尊制定一人不得蓄二沙弥学处。我已有罗睺罗,我如何令[此童子]出家。”彼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聪明贤能之比丘一人蓄二沙弥,只要能教授、教诫,许蓄[沙弥]。”

五六

(一)

时,诸沙弥心生思念:“我等学处有几何耶?我等应学何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沙弥有十学处,许沙弥学此,[谓:]不杀生、不偷盗、不行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观听歌舞伎乐、不用鬘香涂饰、不睡高广大床、不受金银。诸比丘!沙弥有如此十学处,沙弥应学此。”

五七

(一)

尔时,诸沙弥不尊敬,不恭顺,不与诸比丘和合住。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诸沙弥不尊敬,不恭顺,不与比丘等和合住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罚具足五分之沙弥,[谓:]图谋令诸比丘无所得,图谋令诸比丘不利,图谋令诸比丘无住处,诽谤诸比丘,离间比丘与比丘。诸比丘!许罚具足如此五分之沙弥。”

(二)

时,诸比丘心生思念:“应如何行罚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禁止。”时,诸比丘皆禁止沙弥[入]僧园。诸沙弥不得入园,或离去,或还俗,或归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禁止全僧园,禁止者堕恶作。诸比丘!许禁住处或归处。”

(三)

尔时,诸比丘禁止诸沙弥进食。众人作粥或僧食,言沙弥曰:“来!请饮粥。来!请进食。”诸沙弥言:“我等不能,比丘禁止矣。”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大德禁止诸沙弥饮食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禁食,禁止者堕恶作。”

———罚事终———

五八

(一)

尔时,六群比丘未问和尚而禁止沙弥。诸和尚寻[思]曰:“何故我等沙弥不在耶?”诸比丘言曰:“为六群比丘所禁止。”诸和尚忿怒、非难:“如何六群比丘不问我等而禁止我等沙弥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不问和尚而为禁止,为者堕恶作。”

五九

(一)

尔时,六群比丘带走诸长老比丘之沙弥。诸长老自取杨枝、漱水而疲倦。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带走他人会众,带走者堕恶作。”

六〇

(一)

尔时,具寿跋难陀之沙弥骞荼污染比丘尼康达迦。诸比丘忿怒、非难:“如何沙弥行如此非行仪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摈灭具足十分之沙弥,[谓:]杀生、偷盗、非梵行、妄语、饮酒、谤佛、谤法、谤僧、邪见、污染比丘尼也。诸比丘!许摈灭具足如此十分之沙弥。”

六一

(一)

尔时,有一黄门,于诸比丘处出家。彼至诸年青比丘处言曰:“来!与我行不净法。”诸比丘斥退而言:“黄门!灭去。黄门!丧去。何用汝耶!”被诸比丘所斥退而至诸长大、肥胖沙弥处言曰:“来!与我行不净法。”沙弥等斥退而言:“黄门!灭去。黄门!丧去。何用汝耶!”被诸沙弥所斥退而到放象人、放马人处,言:“来!与我行不净法。”放象人、放马人与之行不净法。

(二)

彼等忿怒、非难:“彼诸沙门释子乃黄门也。彼等之中非黄门者污染黄门,如此,彼等皆非梵行者。”诸比丘闻放象人、放马人之忿怒及非难。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黄门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二

(一)

尔时,有一旧族姓子,家道衰落而其身柔弱。时,彼家道衰落旧族姓子心生思念:“我身柔弱,不能得未得之富,使已得之富增大。依何方便得安乐生活而无困难耶?”时,彼其家断灭旧族姓子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戒易、行易、食美食、卧风不入卧具。我当自备钵、衣,除去须发,着袈裟衣,往[僧]园与诸比丘共住。”

(二)

时,彼家道衰落旧族姓子,自备钵、衣,去须发,着袈裟衣,往[僧]园敬礼诸比丘。诸比丘曰:“汝何腊?”“何腊者何?”“汝之和尚为谁耶?”“和尚者何?”诸比丘言具寿优波离曰:“优波离!请寻问此出家者。”

(三)

时,具寿优波离询问彼家道衰落旧族姓子,彼告以此事。具寿优波离以此事告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贼住者未受具足戒将不得授具足戒,已授具足戒者当摈灭之。诸比丘!归外道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三

(一)

尔时,有一龙悲叹、羞耻、嫌恶龙生。时,彼龙心生思念:“依何方便脱离龙生,速得人性耶?”时,彼龙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说真实、持戒有善法。我若到诸沙门释子处出家时,应脱离龙生,速得人性。”

(二)

时,彼龙现为孺童形,至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令彼出家授具足戒。尔时,彼龙与一比丘俱住边隅精舍。时,比丘于夜未明凌晨起身于露处经行。时,彼龙于比丘外出安心入睡,现龙身遍满精舍,局蜷出于窗外。

(三)

时,彼比丘欲开门入精舍,见有龙身遍满精舍,局蜷出于窗外。见而怖畏举声。诸比丘跑来言彼比丘曰:“何以举声耶?”“有龙身遍满精舍,局蜷出于窗外。”时,彼龙为其声惊醒而坐于座。诸比丘曰:“汝为何耶?”“我乃龙也!”“如何汝现如此形耶?”时,彼龙以此事白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四)

时,世尊依此因缘,于此时机,集会诸比丘而告彼龙曰:“汝诸龙于此法与律不增长。龙!离去!应持上半月十四日、十五日、八日之斋戒,如此,汝可脱龙生,速得人性。”时,彼龙[知]于此法与律,不增长,苦恼悲叹、流泪举声而去。

(五)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现龙自相有二因缘,[谓:]与同类者交会时及安心入睡时也。诸比丘!现龙自相有如此二因缘。诸比丘!畜生于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四

(一)

尔时,有一孺童,夺母之命,彼以其恶业故而悲叹、羞耻、嫌恶。时,彼孺童心生思念:“依何方便出离此恶业耶?”时,彼孺童心生思念:“彼诸沙门释子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说真实、持戒、有善法。我若于诸沙门释子处出家时,可出离彼恶业。”

(二)

时,彼孺童至诸比丘处请求出家。诸比丘言优波离曰:“优波离!前有龙现孺童形,于诸比丘处出家。优波离!询问此孺童。”时,具寿优波离询问彼孺童,彼告其事。优波离以此事告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杀母者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五

(一)

尔时,有一孺童,夺父之命。彼以其恶业故…[同第一 大犍度六四(一)~(二)]…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杀父者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六

(一)

尔时,有甚多比丘,行于娑竭陀至舍卫城道上。路上诸贼出,强夺一部分比丘,杀戮一部分比丘。王臣由舍卫城来,捕捉一部分盗贼而一部分逃走。诸逃走者于诸比丘处出家。诸被捕者,以受死罪而拘去。

(二)

彼诸出家者,见拘去受死罪诸贼。见而言:“我等善逃,若被捕时,我等亦将如此被杀。”诸比丘曰:“汝等作何事耶?”彼诸出家者以此事白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彼诸比丘乃阿罗汉也。诸比丘!杀阿罗汉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与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七

(一)

尔时,有甚多比丘尼,行于娑竭陀往舍卫城道上。路上诸贼出,强夺一部分比丘尼,污染一部分比丘尼。王臣由舍卫城…[同第一 大犍度六六(一)~(二)]…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污染比丘尼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诸比丘!破和合僧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受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诸比丘![出佛身]血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八

(一)

尔时,有一人二根者,于诸比丘处出家。彼自行之亦令他行。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二根者未受具足戒时,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应摈灭之。”

六九

(一)

尔时,比丘等授不请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请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二)

尔时,诸比丘授以僧伽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以僧伽为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三)

尔时,诸比丘授以众人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以众人为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四)

尔时,诸比丘以黄门为和尚而授具足戒…乃至…以贼住者为和尚……以归外道者为和尚……以畜生者为和尚……以杀母者为和尚……以杀父者为和尚……以杀阿罗汉者为和尚……以污染比丘尼者为和尚……以破和合僧者为和尚……以[出佛身]血者为和尚……授以二根者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以黄门为和尚者具足戒,不得授以贼住者为和尚者具足戒……不得授以二根者为和尚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七〇

(一)

尔时,诸比丘授于未具钵者具足戒,彼等以手受而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钵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二)

尔时,诸比丘授于未具衣者具足戒,彼等裸形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三)

尔时,诸比丘授于未具钵、衣者具足戒,彼等裸形、以手受而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钵、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四)

尔时,诸比丘授于借钵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还钵,以手受而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借钵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五)

尔时,诸比丘授于借衣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还衣,裸形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借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六)

尔时,诸比丘授于借钵、衣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还钵、衣。裸形、以手受而往乞食。众人忿怒、非难:“犹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授于借钵、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堕恶作。”

———不得授具足戒二十种人品终———

七一

(一)

尔时,比丘等令手被割截者出家…乃至…足被割截者……手、足被割截者……耳被割截者……鼻被割截者……耳、鼻被割截者……指被割截者……大指被割截者……腱被割截者……手如蛇头者……佝偻者……侏儒者……瘿者……受烙印刑者……受笞刑者……被标记罪状者……象皮病者……恶疾者……毁辱众者……瞎子……瘤手……跛者……半身不遂者……残废者……老弱者……盲者……哑者……聋者……盲哑者……盲聋者……聋哑者……盲聋哑者出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诸比丘!不得令手被割截者出家,不得令足被割截者出家……不得令盲聋哑者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

———不得令出家之三十二种人品终———

———余财诵品终———

七二

(一)

尔时,六群比丘与无耻者依止。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与无耻者依止,与者堕恶作。”尔时,诸比丘依止诸无耻者而住,不久,成为无耻恶比丘。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不得依止诸无耻者而住,依止而住者堕恶作。”

(二)

时,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不得与无耻者依止,不得依止无耻者而住,我等如何知有耻及无耻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待四、五日以知比丘习性。”

七三

(一)

尔时,有一比丘在拘萨罗国游行旅途中。时,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无依止不得住。我应依止而在旅途中,我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旅游途上比丘不得依止时,许无依止而住。”

(二)

尔时,有二比丘在拘萨罗国游行旅途上。彼等至一住处,而于是处有一比丘生病。时,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无依止不得住。我应觅依止但有病,我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病比丘不得依止时,许无依止而住。”

(三)

时,彼看病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无依止不得住。我应作依止,但此比丘有病。我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看病比丘不得依止时,许无依止而住。”

(四)

尔时,有一比丘住森林,于其坐、卧处得安稳。时,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无依止不得住,我应寻得依止,但住森林而于此坐、卧处得安稳,我应如何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于森林安稳住之比丘不得依止时,许无依止而住;但与依止相应者来,应依止而住。”

七四

(一)

尔时,有愿从具寿摩诃迦叶受具足戒者。时,具寿摩诃迦叶遣使言具寿阿难曰:“阿难!来为此人诵[具足戒文]。”具寿阿难曰:“我不能唱长老名,长老乃我所尊重者故也。”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唯称姓诵[具足戒文]。”

(二)

尔时,有二人愿从具寿摩诃迦叶受具足戒。彼等争言:“我先受具足戒!我先受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一次诵文而与二人同[授具足戒]。”

(三)

尔时,有甚多愿从长老受具足戒者。彼等争言:“我先受具足戒!我先受具足戒!”诸长老言:“我等一次诵文而悉与[授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一次诵文而与二人或三人悉[授具足戒],但应依同一和尚,不得依其他和尚。”

七五

(一)

尔时,具寿鸠摩罗迦叶从入胎算至二十岁受具足戒。时,具寿鸠摩罗迦叶心生思念:“世尊规定未满二十岁者不得受具足戒,而我从入胎算起满二十岁。我算受具足戒或不算受具足戒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于母胎生第一心而现第一识,由此有生。诸比丘!许从入胎算至二十岁授具足戒。”

七六

(一)

尔时,受具足戒者有癞、痈、疹、肺病、癫狂等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授具足戒者询问障法。诸比丘!询问时应如此为。谓:汝有癞、痈、疹、肺病、癫狂等病否?汝是人否?是男人否?自在否?非负债者否?非王臣否?父母许否?满二十岁否?钵、衣圆满否?何名耶?和尚之名为何耶?”

(二)

尔时,诸比丘对愿受具足戒者未与教诫而问障法。愿受具足戒者困惑、羞愧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先教诫而后问障法。”

(三)

于其僧伽中行教诫。愿受具足戒者困惑、羞愧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于一边教诫之后问障法。诸比丘!教诫者应如此为之:应先令选择和尚,选和尚后,应示钵、衣,曰:‘此是汝钵,此是僧伽梨,此是郁多罗僧,此是安陀会,往立彼处。’”

(四)

有愚痴、暗昧者与教诫,愿受具足戒者,受教诫时困惑、羞愧而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愚痴、暗昧者不得与教诫,与教诫者堕恶作。诸比丘!许聪明贤能之比丘与教诫。”

(五)

有未当选者与教诫。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未当选者不得与教诫,与教诫者堕恶作。诸比丘!许当选者与教诫。诸比丘!选时应如此为之:或选自己,或选他人。如何选自己耶?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某甲愿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当与我教诫某甲。’如此,选己也。

(六)

如何选他耶?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曰:‘诸大德!请听我言!某甲愿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当令某甲与教诫某甲。’如此,选他也。

(七)

当选比丘应至愿受具足戒者处言彼曰:‘某甲请听!今汝[语]真时,[语]实时。于僧伽询问时,有应言有,无应言无,勿困惑、勿羞愧。当如此问汝:汝有病否?……和尚之名为何耶?’

(八)

[教诫者及受者]相偕而来,不得相偕而来。教诫者应先来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某甲愿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我与彼教诫已。若僧伽机熟者,令某甲来。’应言:‘请来!’即偏袒上衣,礼诸比丘足,蹲踞,合掌,请受具足戒:‘我请僧伽授具足戒,僧伽哀愍济度我。二次……三次……我请僧伽授具足戒,僧伽哀愍济度我。’

(九)

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愿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我问某甲障法。某甲!请听!今乃汝[语]真时,[语]实时也。我问汝事,有应言有,无应言无。汝有病否?……和尚之名为何耶?’

(一〇)

聪明贤能比丘应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愿从具寿受具足戒。无有障法,钵、衣完备。某甲请僧伽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若僧伽机熟者,僧伽应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此乃表白。

(一一)

诸大德!请听我言!此处某甲愿从具寿某甲受具足戒。无有障法,钵、衣完备。某甲请僧伽以某甲为和尚授具足戒。僧伽应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寿听者默然,不听者请言。

(一二)

我二次说此事……我三次说此事……不听者请说。僧伽以某甲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已。具寿听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具足戒羯磨终———

七七

(一)

“其次,应量[日]影、告时季、告日分、告法式。应告四依,[谓:]出家依乞食,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僧次食、别请食、请食、行筹食、十五日食、布萨食、月初日食也。出家依粪扫衣,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亚麻衣、绵衣、野蚕衣、褐衣、麻衣、纻衣也。出家依树下坐,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精舍、平覆屋、殿楼、楼房、地窟也。出家依陈弃药,于此乃至命终应勤行。余得者:熟酥、生酥、油、蜜、糖也。”

———四依品终———

七八

(一)

尔时,诸比丘授一比丘具足戒,唯留其一人而去。彼以后独往而于途中遇其旧妻。彼女言曰:“汝今出家耶?”“然!我出家矣。”“出家者难得淫法,来!行淫法。”彼与彼女乃行淫法,甚久始来。比丘等言曰:“汝为何迟来耶?”

(二)

时,彼比丘以此事告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授具足戒者,许与同伴而告四非事。受具足戒之比丘,即对畜生亦不得行淫法。比丘以行淫法者,非沙门,非释子也。犹如有人一经斩首,其身命即绝。如此比丘若行淫法,其沙门释子[戒命]亦绝。此即至命终不得为也。

(三)

受具足戒比丘,不与取即偷盗,乃至盗一草叶亦不得为之。为五钱、或五钱物、或过五钱物不与取偷盗者,乃非沙门、非释子。犹如枯叶离枝不[复]绿色,如此比丘行五钱、或五钱物、或过五钱物不与取偷盗者,亦非沙门释子矣。此至命终不得为也。

(四)

受具足戒比丘,不得知而夺去有情乃至蝼蚁性命。比丘知而夺命乃至堕胎者,即非沙门、非释子。犹如巨石破为二分,不得复合,如此比丘知而夺人身命,非沙门、非释子。此至命终不得为也。

(五)

受具足戒比丘,不得称上人法乃至言:‘我于空屋受快乐。’比丘有恶欲,为恶所迫,称非真非实之上人法、禅、解脱、三昧、正受、道、果者,乃非沙门、非释子。犹如多罗树截去其心者,不能复生,如此比丘有恶欲,为恶所迫,称非真、非实上人法者,亦非沙门、非释子。此至命终不得为也。”

———四非事品终———

七九

(一)

尔时,有一比丘,不[自]见罪被举而还俗,彼再还来向诸比丘请求受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自]见罪被举而还俗,再还来向诸比丘请求受具足戒。应言彼曰:‘汝见彼罪耶?’若言见者可令出家;若言不见,不得令出家。

(二)

令出家后,应言:‘汝见彼罪耶?’若言见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见,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后,应言:‘汝见彼罪耶?’若言见者可与解羯磨;若言不见,不得与解羯磨。与解羯磨后,应言:‘汝见彼罪耶?’若言见者善;若言不见者,若得僧和合可再举之;若不得僧和合者,与[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有罪不忏悔而还俗,再还来向诸比丘请求受具足戒。应言彼曰:‘汝忏悔彼罪耶?’若言忏悔者可令之出家;若言不忏悔者不得令出家。令出家后,应言:‘汝忏悔彼罪耶?’若言忏悔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忏悔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后,应言:‘汝忏悔彼罪耶?’若言忏悔者可与解羯磨;若言不忏悔者不得与解羯磨。与解羯磨后,应言:‘汝忏悔彼罪?’若言忏悔者善;若言不忏悔者,得僧和合时可再举之;若不得僧和合者,与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舍恶见,被举而还俗,再来向诸比丘请求受具足戒。应言彼曰:‘汝舍彼恶见耶?’若言舍者可令出家;若言不舍者不得令出家。令出家后,应言:‘汝舍彼恶见耶?’若言舍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舍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后,应言:‘汝舍彼恶见耶?’若言舍者可与解羯磨;若言不舍者不得与解羯磨。与解羯磨后,应言:‘汝舍彼恶见耶?’若言舍者善;若言不舍者,得僧和合可再举之;不得僧和合者,与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诵品一〇终]———

 律乃于大义 赍乐善美者

 折伏恶欲人 摄受有耻者

 持教者而为 悉知胜者境

 无疑善施设 不异境安稳

 于犍度附随 篇并毗尼母

 如义而行善 能者如理觉

 若人不知牛 不能保牛群

 不知戒律者 安护律仪行

 经.论纵亡失 律存教常存

 是故乃为总摄随智进

 次第摄颂我说请倾听

 事.因.理趣.广说等皆是

 虽难遍尽但可依理知

 于菩提树下 阿阇波罗树

 罗阇耶他那 索诃主梵天

 阿罗逻迦罗 郁陀迦罗摩

 比丘.优波迦 憍陈如.婆颇

 跋提.摩诃男 乃至阿说示

 耶舍及四人 五十人.诸方

 由一切罗网 事.魔.三十人

 与优楼频螺 及螺髻梵志

 火堂.与大王 帝释及梵天

 祠祭之和合 粪扫衣.池.石

 及迦休树.石 阇浮.庵婆树

 阿摩勒.取波 利质多罗华

 迦叶应折薪 迦叶应燃火

 迦叶应灭火 沈之.火炉.云

 伽耶.杖林园 以及摩竭国

 以优波提舍 乃至拘律陀

 为有名.出家 下裳不齐整

 乃至以出钵 瘦丑婆罗门

 而以行非行 满腹.及孺童

 二人或三人 众授具足戒

 法腊.而愚痴 授与具足戒

 和尚之离去 法腊十.依止

 不奉事.驱出 愚痴.失依止

 五分之比丘 六分之比丘

 其他旧外道 裸形.不断发

 髻梵志.释子 摩竭国五病

 臣.盗贼鸯崛 摩竭王下令

 狱.标记.笞刑 烙印刑.负债

 奴仆及秃头 优波离.蛇病

 一家有信心 骞荼.无路去

 迦维罗卫城 童子及受处

 不和合而住 如何行罚耶

 所有之僧园 食不问和尚

 带走.及骞荼 黄门贼住者

 及归外道者 蛇.杀母.父者

 以杀阿罗汉 污染比丘尼

 以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者

 乃至二根者 不请和尚者

 僧伽为和尚 以众为和尚

 黄门为和尚 及不具钵者

 借者有三人 手被割截者

 足被割截者 手.足割截者

 耳被割截者 鼻被割截者

 耳.鼻割截者 指被割截者

 大指割截者 腱被割截者

 手如蛇头者 佝偻人.侏儒

 瘿者.笞刑者 受烙印刑者

 标记罪状者 及象皮病者

 恶疾.瞎子者 毁辱大众者

 瘤手.及跛者 半身不遂者

 断威仪路者 老.弱.盲.哑者

 盲哑.盲.聋者 盲聋.哑.聋者

 及盲.哑.聋者 为无耻依止

 不为无耻者 依止.旅途中

 请者及希望 来者争先后

 依一人和尚 鸠摩罗迦叶

 受具戒者病 不受教诫而

 使困惑.教诫 僧伽中教诫

 愚痴之教诫 非当选教诫

 教诫.受者来 谓请济度我

 之具足戒.依 留一人.三人

 此犍度有一 百七十二事

———第一大犍度摄颂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