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编
时事
○第一黑白忏摩篇(四法)
初先明悔过法
梵语忏摩。此翻悔过。谓犯罪之人。应如法悔过也。本云阿钵底提舍那。阿钵底。是罪。提舍那。是说。应云说罪。谓自知有罪。当向清净比丘。倾心吐露。如实而说也。又云忏悔。忏。是西音。悔。是东语。此乃华梵双众也。天台光明释忏悔品。不辨华梵。但直释云。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於王。伏欵顺从。不敢违逆。不逆为伏。顺从为首。应云首伏。犯戒之人。亦复如是。必须生大惭愧。具大怖畏。伏欵三宝足下。直心发露。顺从僧教。依法忏悔也。义净律师云。忏磨者。西音忍义。西国人误触彼身云忏磨。意是请恕愿勿嗔责。此方误传久矣。难可改张。谓顺此土之方规。故即云忏摩。乃大同小异也。应法师云。忏。讹略也。书无忏字。正言又摩。此云忍。谓容我恕罪也。律中正名忏悔。忏名白法。悔名黑法。谓黑法须悔而勿作。白法须企面尚之。取舍合论。故言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往日所作不善法。鄙而恶之。誓不再作。故名为悔。往日所弃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又翻云浣染成净。此乃以喻而显法也。大集经云。譬如百年垢秽之衣。若能一日尽心浣洁。以人工力故。即得鲜净。忏悔亦然。假使百劫世中。所集诸不善业。若能一日洗心发露。恳切忏悔者。以佛法力故。所有诸罪。即得消灭。故名浣染成净也。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粗。粗细皆恶。故当生重惭愧。至诚忏悔。净名疏云。今明罪灭有三。一。依毗尼门。作法忏灭违无作罪。二。依定门。观相忏灭性罪。三。依慧门。观无生忏。灭妄想罪。复次违无作罪。障戒。性罪。障定。妄想罪。障慧。然慧由定发。定由戒生。今作法忏。虽性罪不灭。而得清净尸罗。发生定慧。是故特须尊重於戒。而诸福中。忏悔为最。故论云。大石虽重。假舟航力。彼岸可登。针芥虽微。不借人持。莫能远去。犯者亦然。不怕罪重业深。但能惭愧改革。即得身心清净。只恐小过微愆。不肯倾心吐露。而地狱罪苦。终不能除。故经云。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不惭愧。与诸禽兽。不相异也。
二如律审戒法
准根本律云。若一界内惟比丘共住者。遇白半月。於十四日先忏摩。如黑半月(大小)。在二十(九八)日。斯有二义。一者。律制犯者不得诵戒。亦不得闻戒。犯者不得向犯者发露。犯者亦不得受犯者忏悔。故制於布萨之前。令尽集法堂。如律预问。大众决疑。自他两利。二者。犯罪之人。於布萨时。发露忏悔。仍恐羁迟说戒。听众疲劳。故预立此法也。同居大众。若於五篇戒相中。轻重有犯者。当以惭愧水。洗浴识尘。执发露刀。割覆藏网。凭僧先悔。令戒身具足。清净布萨。此乃是仗众僧拔苦。以见戒和同修也。若有智慧人。才犯之时。即生惶怖。稽首三宝前。倾倒过咎。志心忏悔。不待临时审问也。律云。时分将至。知事人应差求寂。或年少比丘。诣羯磨堂。扫洒令净。敷座然灯。於正座后。傍设一小桌。书记候录人事。仍恐名同事异以便详察。至初夜分开大静时。接揵搥(律论后改此椎字)。
(此是打鼓一通。计五十四下。初缓缓重打二十下。次渐紧。稍轻打二十一下。后紧收轻轻打十二下。复连椎重击两下。是为五十四也。余集僧打法准此。众僧〔间〕已。各搭七衣。持具。整肃威仪。雁行而出。至法堂已。先礼佛一拜。序立两傍。僧尽集已。一首颔执香。二引磬随后。请一堪能羯磨者。临堂为众作法。然彼师亦不得在寮中待其请至。此乃僧法羯磨。不同新戒忏悔。可时应迎到半途。其请者迎见即转身。二引磬前行。执香者随后。师至法堂。先展大具。礼佛三拜。诣座傍立。为首者上香。大众向上排班。作礼三拜已。师就位拈香三瓣。然后坐下。若有五戒十戒。及菩萨沙弥依住者。次序而问)。
知事人呼云。
诸沙弥。次第进堂。(沙弥〔问〕呼。整仪而入。向上排班已。呼云)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复云)问讯 长跪 合掌。
羯磨师抚尺云。
诸沙弥。汝等既舍五欲亲缘。受持(五十)支禁戒。为佛弟子。号曰息慈。理宜严护身口。业道过非。精学随律威仪教法。戒体若净。众善方生。少有染污。至道难入。今乃(白黑)半月布萨之前。大僧集会忏悔之际。汝等各将本所受持戒品。应当谛审忖思。从前半月审戒以来。乃至於今十(三四)日中。若有犯者。向我一一说露。以便依律作法浣染成净。若有犯而不言者。则自欺增罪。非释种子 抚尺问云。
诸沙弥。
第一。不杀生戒有犯否。(答)无(有。则言有。无。则言无。不得隐覆。下皆准此)。 第二不偷盗戒有犯否。 第三不淫欲戒有犯否。 第四不妄语戒有犯否。 第五不饮酒戒有犯否。 第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戒有犯否。 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戒有犯否。 第八不坐高广大床戒有犯否。 第九不非时食戒有犯否。 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戒。於中一一有犯否。
(如上一一答已。若总无犯者。羯磨师云)。
(五十)戒。既然无犯。可称清净沙弥。作礼而退(呼云)。
一拜起具 问讯 次第出堂。上殿俟候。随大众礼佛(问沙弥尼准此。五戒亦同。惟不问后五条为异 次呼菩萨沙弥仪式。亦同前)。
座上抚尺云。
菩萨沙弥谛听。我今问汝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相。应当如实而答。
抚尺问云。
第一杀戒有犯否。(答)无(有当言有。无则言无。不得虚妄而答。后皆准此)。 第二盗戒有犯否。 第三淫戒有犯否。 第四妄语戒有犯否。 第五沽酒戒有犯否。 第六说四众过戒有犯否。 第七自赞毁他戒有犯否。 第八悭惜加毁戒有犯否。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有犯否。 第十谤三宝戒有犯否。
(如上一一答已。若无犯者。即云)十重戒既然无犯。我今更问汝四十八轻。应当如实而答。
抚尺云。
第一不敬师友戒有犯否。 第二饮酒戒有犯否。 第三食肉戒有犯否。 第四食五辛戒有犯否。 第五不教悔罪戒有犯否。
乃至
第四十八不破法戒。於中一一有犯否。
(如前答已。若无犯者。即云)轻重戒相。既然无犯。可称清净菩萨沙弥。作礼而退。
知事人呼云。
一拜起具 问讯 上殿去。候大众同礼佛。
(此准菩萨戒相而问。轻重既然无犯者。则沙弥十戒。自雪耳。其小。大。二俱直言答竟。座上师称量人。事。及法。若小小有犯前四性业者。依律作不现前白四羯磨灭摈。不得共清净沙弥同事。亦不得依止比丘住。由非释子沙弥故。若作而不成。作者。犯应忏突吉罗。对首悔除。若遭命难因缘。律有明训。若有犯后六遮业者。故作。则有心轻慢佛语。犯应忏突吉罗。作对〔者〕法悔。无心悞作。则不善守律仪。与责心突吉罗罪。作心念法灭。其小大亦复如是。若有犯十重戒者。准小乘律法。如前灭摈。大乘虽许忏悔。必须要见先华种种瑞相。佛来摩顶。方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若有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除。不同重戒作法者。必须审定犯缘。仍分故悞。而与忏悔。方名为善。然兹法范。预立於斯有小大则用。若无者。惟集大僧忏悔耳)。
羯磨师抚尺云。
僧集否(答)僧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已出。(若无者。答)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忏悔羯磨。
(此集僧不问说欲者。律制发露。必须自言。若不自言。不应治罚。是以不问也)。
抚尺云。
诸大德。今乃(白黑)半月未布萨之先。我等和集一处。人各抚臆自忖三思。从前半月诵戒以来。乃至於今十(三四)日中。若有干犯佛制。污染戒身者。当生惭愧。速求清净。向我直言发露。切勿覆隐。故未曾有经云。前心作恶。如云覆日。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是知净染由心。忏悔凭律。若不能生深信之心。具大怖之念。纵佛在世亦难忏除。诸大德。汝等愿净五篇。成就五。分法身。冀严三聚。不系三界生死者。有犯。则出众说过。无犯则端立默然。知诸大德清净。(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有犯者否。
(若有犯者。次第出班。向上三拜。长跪合掌。说所犯事。羯磨师当详究因心及所犯事缘。书记师一一录明已。犯者一拜起具。问讯。归班。座上再问第二。第三遍已。而众皆默然者。维那举云)。
忏悔功德殊胜行(云云)。
(大众同念回向偈毕。殿上接鼓三下。羯磨起身礼佛一拜。或同大众齐拜亦可。拜已。迎请者云)。
送师传。(答)不劳(羯磨归寮)。
三上殿礼佛法
(大众齐上殿展具。鸣手磬接鼓三通。先礼佛三拜。问讯已举)。
普贤王菩萨摩诃萨(第二。第三称。加南无二字念。三称已。钟鼓煞完。再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拜)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三拜) 南无弥勒菩萨(三拜) 南无十方诸佛(三拜) 南无十方菩萨摩诃萨(三拜。三皈。各回)
(此乃是准菩萨戒师长位次礼也。若有倍加精勇者。各随方便。或通宵礼佛。或持诵咒经更好。而修行不厌其繁多。则愈为善矣)。
四呈罪称量法
(羯磨。同维那。书记。或即晚。或次日。将犯者至方丈门外立。执事入门左右立。维那知会侍者已。请出和尚到公位。羯磨合掌向和尚云)。
昨夜忏悔堂中。有(某)大德。犯(某)事发露。呈白和尚。
(说已。一拜左侧立。次维那书记。同礼一拜。呈罪单已。左右立定。和尚看明。维那呼发露者进来。脱屣展大具。顶礼三拜。问讯。长跪。合掌。和尚细问。犯者如实说已。然后依律制断。当与白四。白二。对首。心念。四种羯磨者。即应与之。然今人信根浮薄。恐自力不坚。仍令犯者。或兼礼诸佛万德洪名。或诵持灵感秘密神咒。仗佛菩萨慈悲力加被。羯磨忏悔力灭除。俾罪障氷消。善法日茂。如是教已。呼彼起立。礼谢三拜。起具。问讯。羯磨。维那。书记。如前礼辞而退。然忏列三门。此是律门。兼之於定。非慧门所摄也。今半月忏摩。菩萨僧仍依比丘僧法羯磨。而不另作者。宁有身戒不净而云心戒清白者也。非谓弃大就小。混乱僧规。故南山事钞云。欲得正法久住。大乘菩萨。善护僧制。若果是大机净信。於昼夜六时。真正持菩萨戒者。自然十重氷霜。余轻雪月。如偶尔习气突发。而於熟境难禁。适有犯者。方遵梵网。地持。二经。作大乘忏悔。此如大乘玄义十二门分别中所明。故不繁引)。
○第二半月布萨篇(十四法)
初先知净住法
律云。布萨者。即说戒也。秦言善宿。南山云净住。谓清净身心。如戒而住也。摩得勒伽论云。云何名布萨义。谓舍诸恶不善法。证得白净法。究竟梵行事。故名布萨义。十诵律云。布萨法者。半月。半月。诸比丘和合一处。筹量自身。昼作何罪。夜作何罪。犯。与不犯。若有过者。即应舍离忏悔。安住善法故。根本律中。半月说戒。名曰长净。义净律师云。每於黑白半月。日日之中。须以日数告众令知。或上座曰。或知事人云。诸大德。今是(黑白)月几日。此有二义。一。为知褒洒陀时。二。为防俗人来问。以便答故。所言褒洒者。是长养义。陀。是持义。由集众说戒。能长养善法。持自心故。善见律云。云何得知正法久住。佛言布萨法不坏是。
二起缘说戒法
按说戒揵度云。佛在罗阅城。时诸外道。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诸人往来。共为亲友。给与欣食。极相爱念。瓶沙王登楼遥见。问知其由。王即下楼。往礼世尊。白所见事。愿佛令诸比丘亦三时聚会。我及群臣。亦来聚会。佛即允已。王辞礼去。佛告诸比丘。从今以去。听汝等三时集会。彼时但是说法。未曾说戒。后於异时。佛在静处。作是思惟。我今为诸比丘结戒。应说波罗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闻戒。不知当云何学戒。我今宁可听诸比丘集在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毗尼母论云。佛在世时。听诸比丘。日日说戒。皆生疲厌心。囚集会疲极故。如来闻已。即集僧告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半月半月日。和集说戒。尔时有一住处说戒。僧坊既大。远者不闻。佛告诸比丘。若坊大僧多者。听敷座正中说戒。当高声朗诵。使得闻之。时诸比丘用歌音诵戒。佛言不应尔。但高声了了诵之。歌音诵戒有五种过失。一者未入道迹之人。闻音染着。二者。为世人所嫌。三者与世人歌调无异。四者。妨废行道。五者。妨入定。第二分云。时布萨日。有一比丘入房闭户而眠。诸比丘说戒已。起座而去。时眠比丘闻声即起。问言。诸大德。欲何处去。将非往作布萨耶。诸比丘报言。我等说戒已归来。汝向在何处。答言。我在房中闭户眠耳。诸比丘往白世尊。佛言。不得白日在房中睡眠。说戒日。听上座於小食大食上。作白已。然后诵戒(将结齐时。知事人先高声作如是言)。
结过齐。未受戒者先起座。客师先请回(齐毕。起座已。上座白)。
大德僧听。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白众僧於(某时分)集(某)处诵戒(一说)。
(十诵律云。单白有乎二种。有单是白。非羯磨。有单白即是羯磨。此乃是白。非羯磨也。若昼日有缘所羁。应白初夜分。若有因缘。应广一。略一。若无缘阻。两乘俱广。当作两时集。白。先作诵比丘戒白。次作诵菩萨戒白。一菩萨上座比丘。於大食。小食上。白云)。
大德菩萨僧听。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白菩萨众。於(某时分)集(某)佛殿。诵菩萨戒(一说。若有缘不能两乘广者。淮小乘白法)。
三净堂敷座法
说戒揵度云。於布萨日。为上座者。当教年少比丘。(初受戒者)扫洒(扫洒者。以地。喻心地。扫洒如忏愆。表半月。半月。布萨。清净身心也)。敷座。其座有二种。一。是高座(为说戒者登)。二。是低座(为听戒者设)。其高座上。宜列香花(以香。表信。花。表因。若非正信净因。则修证无从也)。备灯火。预防夜暗(此言昼日。布萨也。灯火表智。暗喻痴障。以显智起。则无明破。而惑业亡也)。具水器。於中分二。一。是洗足瓶(恐足垢秽。污僧地敷故。此方足有鞋袜。亦无地敷。少此亦得)。二。是洗手盆(谓入堂时。先当洁手。则礼僧无慢。以水。表定。垢。喻尘烦。若不藉定力。则尘情浑浊。莫能澄静也)。具舍罗(此云筹。乃记数之物。以见界内比丘有若干也)。以上等物。若上座不教年少比丘辨者。突吉罗。教而不依者。亦突吉罗。如上具已。受欲者回。(律制有三宝因缘。及看病事者。听至堪能持欲者所与欲。若有病重人。不能动者。听到彼处索欲。故须待受欲者回也)时至打揵椎(梵语臂〔咤〕。此云打。梵语揵椎此云所打之木。又翻为声。故律云。随有木。瓦。铜。铁。鸣者。皆号揵椎。此乃是如来信鼓。众僧号。令。名为集僧方法也)萨婆多论云。夫集僧揵椎。必有常准。不得互易(此乃是打钟一通〔某〕打法与忏摩同)。
四整仪入众法
(大众闻揵椎声已。各披大衣。整肃威仪。云集法堂。先礼佛一拜。序戒而立。不得戏笑杂谈。南山事钞云。凡入布萨堂时。应在门外褊袒右肩。敛衣当心。摄恭敬意。而拟堂内之僧。作佛想。菩萨。罗汉想。何也。以三乘法食皆同故。次则徐徐进堂。若在西坐者。从户外傍门西颊。先举左足。定心而入。若出门者。还从西颊。先举右足。次第而出。若在东坐者。反上可知。不得门外交过。步下参差。若欲坐时。先将右手按地而坐。以衣自覆。勿露形丑。须知五法。对治一心。一者。当怀恭敬。重法尊人。二者。应自[(白-日+田)/廾]下。如拭尘巾。三者。应知坐起。俛仰得时。四者。在彼僧中。不为彼杂。五者。不可忍事。应作默然。凡释子威仪。事在严整清洁。轨行可观。此乃是无言之教。堪发有情之信。所以程子观僧行而猗嗟云。三代礼乐。尽在於斯焉)。
五请师升座法
(众中为首者执香。二引礼鸣磬。如忏摩法。请一具德腊师入堂。脱履。展大具。礼佛三拜。升座侧立。首领上香毕。同迎请者展具。作礼三拜。起具。问讯。复位。说戒者就位。拈香三辨已。左右顾云)。
诸师请坐(说已。自亦跏趺)。
六诫勅小众法
(若有菩萨沙弥。及受十戒。并五戒者。先当勖勉。知事人呼云)。
诸沙弥次第进堂。(向上排班已)闻磬声顶礼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座上抚尺云。
诸沙弥谛听。人身难得。戒法难逢。时光易过。道业难成。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答)依教奉行。(座上云)既能依教奉行。作礼而退。(呼云)一拜起具。问讯 次第出堂 菩萨沙弥。候诵梵网经来听。
(其沙弥尼入堂礼拜仪式亦如上。出已。维那即举)。
香云盖菩萨摩诃萨(第二。三声。添南无念。众齐称已。击子遂煞下一阵完。次举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毕。即举开律偈)
别解脱经难得闻 经於无量俱胝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行者更难遇(出根本部)
七问和行筹法
(座上合掌。从稽首礼诸佛。高声朗诵。至半月半月说已。抚尺问云)。
僧集否。(答)僧已集(律云。僧者。从四人。十人。至百千人。皆名为僧)。和合否。(答)和合(南山事钞云。大凡作法之时。必须身心俱集。方名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答)已出(若无有来礼僧足者。答云)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律云。有四种具足。一。受具足。二。随具足。三。护他心具足。四。具足守持。五分律云。应遣沙弥着不见不闻处。以灯笼徧照。恐盗听大僧说戒。受具成遮)。
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有否。
(律云。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来。然欲有四种。二有缘与欲。二堪能者受欲。三僧中说欲。四有缘转与欲。四者并须如法。若犯一非。具招两过。是以如来大慈。凡作羯磨时。若果有三宝因缘。及看病等事。听彼与欲。应对一堪。能持欲徃僧中说者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律云。若为佛。法。病缘。应改其事。安居受筹时。应言与欲受筹。自恣时。应言与欲自恣。余一切法。皆言与欲羯磨。其与欲者。若是后戒。应对受欲者一拜。长跪。合掌向彼说已。一叩而起。若是同戒。或前戒者。但一拜已。对立作法作已。再拜。僧祇律云。不听与欲者多。集僧者少。亦不得相等。应与欲者少。集僧者多。亦不听无缘与欲。南山事钞云。结界。灭诤二种羯磨。纵有因缘。不开与欲。余一切羯磨皆听。律本云。与欲。受欲已若未作羯磨。不得出界。及至戒场上。亦不得明日作羯磨。今日与欲。违者皆突吉罗。时受欲比丘有因缘起。不得持欲徃僧中说。不知当云何。佛言。听转与余比丘欲。应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与众多比丘受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时持欲者。闻座上问已。於本位上合掌高声答云)有。(即出众。若说和尚欲者在先。只须一问讯。合掌对座。直立说之。说已再一问讯归位。持大众欲者。对座一拜。问讯。长跪合掌作如是言)。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座上云)善(答)尔(一叩而起。归本位坐)。
(律云。若能忆持名姓者。随意许受多少说之。如不能者。但云众多比丘。与欲清净。所言欲者。要也。谓闻揵椎声。本要徃僧中同作羯磨集其和合。因有三宝因缘及看病等事。故与欲也)。
谁遗比丘尼来请教诫。(若无答)此处无尼来请教诫(若有受嘱者。答)有(答已。即起座整衣。至众中。先礼僧三拜。长跪。合掌为尼代请。僧祇律云。於礼僧足下加与清净欲。当如是白)。
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半月半月顶礼比丘僧足与清净欲。求请教授尼人(三说)。
(一拜起具。准义加云。欲应至上座所。如是问言)。
大德慈济能教授比丘尼否。
(若答言不堪者。如是乃至二十夏已来。一一具问。若言能者。即还至座前。向上合掌。如是复云)。
(某)上座堪能。
(一问讯。复位。座上知已。即白二羯磨差徃。然后为僧说戒。其布萨诵戒。与夫盖徃教尼者。事法虽殊。作辨同时。不必更问。集和说欲。即当问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差教授比丘尼人羯磨(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羯磨已。准义如仪云。其受差者理宜离位。至於众前。三礼僧中上座已复位。彼受嘱者。亦应起坐至彼受差教授比丘尼者所。曲躬叉手而语教授期时。白云)。
大德慈济。能教授比丘尼僧。克何期时屈降彼处。愿垂示谕以便闻知候迎。
(一说。教授师酌量克就〔目〕期报受嘱者已。两相疑别各归本座。谛听诵戒。此乃是初差新教诫也。若座间有曾受差者。座上即问)。
众中谁能教授比丘尼。(已受差者。在本位合掌〔各〕)我比丘(某甲)堪能。
(答已。即出众礼上座足。其受嘱者。亦即如前询约徃期。更无羯磨可作。以法无重秉。人无二质故。此谓是有教授比丘尼人所作也。若受嘱人。如前徧问。为尼请竟。无堪能者。即应转身还上座前。先一问讯。合掌报云)。
我(某甲)徧问众僧。无有堪能者。
(问讯。归位。座上或再问众僧无堪任者。师应名彼受嘱者至座前。传略教诫法。彼受嘱者闻已。即当出位至座前。向上合掌而立)。
座上告云。
汝今。为比丘尼请教诫者。我已问僧。此众无堪能教诫人。明日尼来问可否时。当如我语。报言。昨日。为尼僧中请教诫师。众无堪任者。上座如律。已为汝等。传宣略教诫勅。尔比丘尼僧。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一说其受嘱者答)尔。
(一拜复位。此但明当时问请之法。若欲广知。当阅教诫比丘尼正范。倘有乍入伽蓝来礼僧足。求听戒者。尼应预告知事人。其知事人。先遣尼在门外立。闻座上问。应答)。
此处无尼来请教诫。但有礼僧足者。(座上云)唤进来。(呼云)诸比丘尼。次第进堂 问讯。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座上抚尺云(此准十诵略教诫法)。
诸比丘尼谛听。今乃(黑白)半月布萨之期。颁宣五篇圣章。生善灭恶之日。庆闻二部律与。此是非僧不与之地受具方得序趺。尔等以戒为师。依戒而住。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答)顶戴受持。(座上云)既能顶戴受持。作礼而退。(呼云)一拜起具 问讯。
(佛制大僧布萨之期。诸比丘尼应当请僧教诫。彼处若无别界。准律明制。方便许听。应於比丘之后。敷座而坐。彼问讯已。维那引至最后一行。序座听戒。此乃是礼僧足。求听戒之仪式也。若有请教诫。行堪能者。受嘱人问徃期竟。方行筹。诵戒。若有受嘱人请。无堪能者。传宣略教诫勅已。即云)。
欲说戒者。应当先行舍罗。众中已受差者。出班。为僧作法(若已差者。不必重差。若未差者。如是差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众多者。应差四人。羯磨作两番白。不得僧差僧故。律云。应差具五德人。为僧行舍罗。所为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行筹求行筹也。受差人先应出众。一拜复位。座上复口差二人。或四人收筹。若有八人。并定两班。行者前立。收者在后。若但四人。站一班。行者居中。收者两边。一拜。问讯。归位。首者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我(某甲)比丘。(某甲)比丘为僧行舍罗。白如是。
(若行者四人。羯磨序执事作两番白。收者不必白。白已。齐出位如前比班。向上一问讯。行者执筹盘在前。收者捧空盘随后。从座上起次第而行。若行者四人。二人从中左〔在〕分行。一人各徃后二行。或三行起。若听戒者是税坐。应起身取筹。若是地坐者。应蹲踞取一茎置空盘内。说欲者记明人数。代取彼筹。若人数多者。应向行筹人云。有若干人与欲。其行者亦应问彼。不得忘错。如上行已。俱徃屏处。细行数之。若有行别住者。亦算彼数。连行者。收者。总算记明有若干人然后收者前行。行者随后徃至座前。收者在前班或中立定。为首收筹者高声报云)。
康熙(某)年(某)分。第几(黑白)半月布萨。座中比丘(若干)人。
(报已。各放筹盘桌上。行者仍在前班。或中。为首者。如是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向上一拜。座上云)善。(行者齐答)尔。(拜已归位。若有行行者。呼云)。
行行的进来。(到已。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又云)。
两边合掌(拜已。长跪。合掌。白文三遍竟。座上云)。
众僧已知。如法行持。(答)尔(一叩而起。后坐听戒。若有二三人。应次第白)。
(○此乃是有受嘱人。有堪能教诫者。无堪能教诫者。及有礼僧足尼来求听戒者。集僧作法如是。若无受嘱人。及礼僧足者。如前答此处无尼来请教诫已。座上即问)。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诵戒羯磨。(座上云)既诵戒羯磨。应当先行舍罗。众中已受差者。起座为僧作法。
(此乃是律堂诵戒常所行事如是。若无请教诫尼人者。集僧皆准此。其未差者。差。及出班礼仪。并单白行筹等式。尽如前行。行者於此白僧。法亦同上)。
八白时诵戒法
(律云。其诵戒者。应先作单白和僧已。然后说戒。即当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今(〔无〕白)月十(四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若有因缘。欲一广。一略者。座上应告大众师言)。
和尚说今日有(某)事。广大略小。(或云)广小略大(说已)。
抚尺云。
诸大德。春分三月(季中有闰当言四月)日为一时。
(按西域国法。四月日为一时。从腊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春分。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夏分。八月十六日。至腊月十五日为冬分。无有秋分。西域三时。东震四季。期所改者。按此方国法也)。
半月日已过。
(依西域。腊月尽诵戒。则云半月日已过。正月半。则云一月日已过。正月尽诵戒。则云一月半日已过。余可准知。今顺此方。则正月十五日诵戒。为半月日已过。余例可晓。其夏秋冬。并如上)。
少一夜。余有(一半)夜。两月半日在。
(少一夜者。西域一年分三时。每一时中。一定第三黑半月少一夜。是正月小也。若第七黑半月少一夜者。是三月小也。夏。冬。准算可知。一年定少六夜。此方历数不定。须照月而言。逢月小诵戒。则云少一夜。若月大。则不必言矣。余有一夜者。若白日诵戒。则本日一夜还在。则可言余。若白日有缘。至初夜分诵者。应云余有半夜。若到中夜亥时诵者。此句则不必言矣。以布萨本日夜分尽去。更无可余故。律云。不得在后夜布萨。是也。两月半月在者。是正月十五日诵戒。谓春分既过半月。三月之数。惟存两月半日在矣。余可准知。此不繁例)。
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法。各趂强徤时。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须待老。欲何乐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白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德清净。若有他问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在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障道法。若彼比丘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应忏悔。忏悔得安乐。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抚尺云)。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广小。略大者。有八处问清净。一一皆如戒序问法。如是从初篇高声朗诵至卷终。即举诵菩萨戒佛名。及闻经偈已。即问和集白。略诵大乘。若略小。广大者。戒序问清净已。即如是诵)。
四波罗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诸大德是法僧常闻半月半月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众学戒七灭诤
说戒经中来。(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八处问清净已。即举诵大乘戒佛号。及开经偈。广诵大乘。若二部俱广者。诵已。即举诵戒功德殊胜行等偈。大众同和回向毕。其迎请者起座。先礼佛一拜。诵者下座。亦礼佛一拜。迎请者云)。
送师传归寮。(答)不劳(师出已。大众齐礼佛一拜。次第各散)。
(其知事人。将所辨具。或收举在衣处。或仍旧留在堂中。遣人照看。待诵大乘戒。勿令遗失)。
九续诵大乘法
(其日若无因缘所羁者。两乘广诵。准律明制。於布萨堂诵比丘戒竟。遵梵网经。移座佛殿说菩萨戒。若座上有佛供者。则不必移。就於彼处诵之。以诸佛道同故。若在一时诵者。准小乘集〔自〕法即是。大乘白法。不行亦可。时至鸣钟三下。或如前打法。菩萨比丘闻已。各披大衣。整仪入堂。仍如前序戒而立。首领执香。二引礼鸣磬。如前法。请一具德学菩萨比丘诵大乘戒。或是前人。或另请。师至堂中。及迎请等仪。一一如前。维那举云)。
香云盖菩萨摩诃萨(第二。第三。添南无念。三称已。次举)。
南无千华台上卢舍那佛(三称。再举)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抚尺问云。
菩萨比丘僧集否。(答)菩萨比丘僧已集 和合否。(答)和合 未受菩萨戒者出否。(答)此中无有未受菩萨戒者。(若两乘一座诵者。有单受比丘戒者遣出。座上问时。应答)已出 不来诸菩萨比丘。说欲及清净有否。(若有。答)有。(说法如前。惟加菩萨二字)。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诵菩萨戒羯磨(即单白和僧)。
大德菩萨僧听。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诵菩萨戒。白如是。
(白已。有菩萨沙弥。呼彼一齐进堂。向上作礼三拜。徃后序坐听戒)。
抚尺云。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谛听。佛灭度后。於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者得瘥。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戒。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於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堕。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生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归命卢舍那 十方金刚佛 亦礼前论主 当觉慈氏尊 今说三聚戒 菩萨咸共听 戒如大明灯 能消长夜暗 戒如珍宝镜 照法尽无余 戒如摩尼珠 雨物济贫穷 离世速成佛 惟惟法为最 是故诸菩萨 应当勤护持
诸大德。我已说菩萨戒序竟。(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然后高声朗诵。句义了然。若广诵者。从经题乃至八万威仪品当广明。抚尺问清净。其四十八轻。前三十逢十戒处问。后十八。至九戒已问。诵完。回向。各次第去。若略诵大乘者。戒序问清净已。即云)。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之下。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第二盗戒 第三淫戒 第四妄语戒 第五沽酒戒 第六说四众过戒 第七自赞毁他戒 第八悭惜加毁戒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第十谤三宝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第一不敬师友戒 第二饮酒戒 第三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 第五不教悔罪戒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第八背大向小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广明。(抚尺云)。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十一国使戒 第十二贩卖戒 第十三谤毁戒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第十五僻教戒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第十九两舌戒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二十一瞋打报雠戒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南无千华台上卢舍那佛。
诵戒功德殊胜行(云云) (其下座礼佛。及出散等仪。如前)。
十难缘略说法(出僧祇律)
(佛言。说戒之日。有八难事起。随缘远近。应略说之。若难事捉近。连戒序。亦不得说者。当如是白)。
诸大德。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时。各正身口意。莫放逸。
(说已。各散)。
告清净法
(律云。说戒日客比丘来若少者。当告旧比丘清净。应如是白)。
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清净(一说)。
(若说戒序竟。方陈此言。必有犯者。毕过告僧已。余者次第听)。
十一对首说戒法
(佛言。若一比丘住。於说戒日。至布萨堂。如前辨具已若客比丘来有五人。如僧法诵戒。若但四人。集白诵戒。不受欲。若但三人。各三语说戒。应具修威仪。对二比丘作如是言)。
二大德忆念。今僧十(四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三说)。
(余二比丘。亦如是互作此法。若但二比丘者。亦准此法作之。惟除二字。说已。随诵大小乘律)。
十二心念说戒法
(佛言。一比丘住处。於说戒日。如前辨具已。待客比丘。若无来者。应具修威仪。长跪。合掌。心念口言)。
今僧十(四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三说已。然后诵大小乘律)。
十三集结小界法
(律云。若布萨日。於道路中止。应和集一处说戒。或众僧不得和合者。随同师善友。下道各集在一处结小界说戒。此乃是开缘也。其众僧众一处已。应作前方便答云。结小界说戒羯磨。惟除说欲。及行舍罗等二法不作)。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云。小界并无外相。即身所坐之处。以为界体。羯磨文中牒之。自显标相。故云。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也。白羯磨已。所诵之法。一一皆如僧法中作)。
十四说已解界法
(律云。时说比丘结界。不解而去。佛言。不应不解而去应作白二羯磨解。当复作前方便问云)。
僧集。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僧今何所作为。(答)。
解界羯磨(答已。即应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此处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解此处小界。谁诸长老忍。僧解此处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解此处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解已。收拾供具毕。听各各去)。
律云。非羯磨地。行僧事者。得越毗尼罪。僧事已毕。小界不解而去者。突吉罗。
○第三受筹结夏篇(六法)
初洒扫敷座法
(准根本百一羯磨云。安居前一日。授事人应扫涂房舍。令清净已。於大食小食上。当告白云)。
诸大德。明日僧伽作夏安居。所有诸事。咸应思念(一说)。
(至日若不白者。方丈前悬牌一面。上书今日受筹。明日安居。八大字。具知事者。於集众处。令净人扫洒已。於正中上面。供娑婆教主本师释迦尼牟佛位。下面朝上左隅。供护法韦驮尊天位。并须香花罗列。灯烛帏煌。左右敷众僧座。上面左隅。敷和尚座。於正中设一低桌。看人多少可为辨筹几盘。应置二大筹。一者。先行佛位。二者。最后行护法韦驮尊天位。其筹不得粗恶曲戾。五分律云。极短并五极指。长一拳肘。簏不过小指。细不减粗箸。以香水洗过。放净盘中。鲜花覆上。应设二筹盘。二空盘。人多者。四筹盘。四空盘。放低卓上。整齐摆好。若伽蓝大者。先应差堪能者受欲。待彼回堂已。时至鸣椎。此是打钟三下。尽集界内僧)。
二安详聚集法
(时诸比丘。闻揵椎声已。各〔彼□〕多罗僧。肃静威仪。手持坐具。雁行而出。至作法处。先礼佛一拜。各序戒次端立。不得高声讲话。笑语喧哗。如兵奴法。若有行行人。应遣在最后一行。自取垫子而敷。其方丈侍者。亦俱先出到作法处。各序次而认位已。以坐具放在垫于上作记。然后着二人回方丈。随侍和尚出来。不然。众中序定位次。又要移〔动〕。彼此不怡。其自恣。非受功德衣两法亦如是。众僧集已。上座应问一声。大众可曾济否。有人答已。方去迎请)。
三次序迎请法
(大众齐集已。上座执香。二引请鸣磬随后。戒长者出众六人。或八人。少者四人。往方丈请和尚。其执香者走中门。余者傍退。对面而立。待和尚至公位前。迎请者前后两班。执香者站在居中。一齐向上。顶礼三拜。或一拜。问讯已。末后先行。引磬在后。序次而打。声尽方鸣。香又次后走出中门。到集众所。执香者在下面右边班尼对韦驮座立。请者各归本位前立。二引磬领和尚到佛位前。问讯。胡跪。拈香三辨。起身再一问讯。转身下先一两步。居中向上。礼佛三拜。二引磬站在佛座前。次第而鸣。礼已即转身下走。引和尚到韦驮前。先一问讯。拈香三辨。再三问讯已。和尚转身上行归位面立。引请。及侍者亦各归位。首领上香已。大众一齐向上排班)。
四礼拜归位法
和尚云。至诚作观礼拜。求诸佛菩萨慈悲加被。九旬之中。精勤辨道。无诸魔障。(大众礼佛三拜问讯已。上座云)转身向下问讯韦驮。和尚云。至诚问讯。愿为拥护。使我等内魔无娆。外障潜消。(三问讯已。知事者云)转身向上。顶礼和尚三拜。(尚云)礼佛。(或云)礼佛一拜。(拜已)和尚云。各序坐。
(说已。和尚坐下。众人归位。放下坐具。脱屣上垫。右手撩衣。左手按后垫子上。从容而下。跏趺端坐。以衣覆好。在大众中。威仪须肃。勿致招愆。和尚於此处开示已。乃至云)。
今差(某)大德。(某)大德行筹。(某)大德。(某)大德收筹。我今集僧后。次第作法。
五集白差使法
僧集否(答)僧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答)有。(即出位正中。向上一拜。长跪。合掌。高声说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受筹。(一说尚云)善。(答)尔(一叩而起。问讯。归位。若有第二人。亦如是说)。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受筹羯磨。
和尚云。作法者白(羯磨师起座。向上一拜。或免。即止。合掌白云)。
大德僧伽听。今僧伽十六日欲作夏安居。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日受筹。明日安居。白如是。
(作是白已。若行筹人未曾差者。如布萨法中。作白二羯磨差之。若已受差者。即齐起座作法)。
六白行舍罗法
(行筹。同收筹者。俱起坐。整仪。居中向上。行者前立。收者后站。前后两行。人少一班。齐礼一拜。若当时受差者。和尚说过。即应起坐。先礼一拜。归位坐下。待差过。再同收筹者齐出众如前一拜。仍复本位。为首行筹者。合掌作单白已。然后同收者起坐。如前站班一问讯。各人擎盘。行者前行。空盘随后。俱至佛前。左右对立。要恰好。不得太近佛桌。身背和尚。亦不得太远。使行者手不相及。第一收筹盘。在班头上立。维那以筹盘放空盘上。至诚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取一大筹。双手横捧。高声报云)。
康熙(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中天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
(说已。放在桌上。起立一拜。持自筹盘。收者以空盘放彼筹盘上。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双手收筹置空盘内。再礼佛一拜。然后〔待〕盘。先省和尚。次行大众。分其左右。从上座。起次第而行。受者应蹲踞取筹放空盘内。说欲者。代收。如多者。报数。如是行已。若有沙弥结夏。准律所明。彼和尚。或阿阇黎。代取。如多者。应先遣在一处候。待行筹已。令彼进来。呼云)。
诸沙弥。次第而进。(沙弥闻已。整肃威仪。至作法处。向上排班。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起具。问讯。
(引礼送彼徃末行序立。待行盘已。方坐。其筹盘俱徃韦驮前左右班立。维那仍以筹盘放收筹盘上。至诚三问讯。如前双手哲一大筹。高声报云)。
康熙(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护法韦驮尊天。受最后筹。
(说已。放在桌上。再一问讯。然后自捧筹盘。收筹者以盘放行筹盘上。向韦天三问讯已。双手取筹放盘内再一问讯。俱到屏处数明。看行行者几人。沙弥若干连行者。收者。共算多少。记清已。收者前行。至僧中前立一班。行者后立一班。为首收筹者。高声报云)。
康熙(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座中比丘(几)百(几)十(几)人。沙弥(若干人)(报已。各以盘放桌上。行者仍在前班。收者照旧后班。维那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尚云)善。(行者齐答)尔(一拜归位)。
和尚示云。同居大众。已知此处今夏有若干人安居。以后诵戒。期中不必行筹了。各人收摄身心。九旬之中。努力为道。受筹已竟。念偈回向(举云)。
受筹功德殊胜行(云云)。
(大众念回向偈毕。各人起坐。二引请仍到佛前立。和尚礼佛三拜已。二引磬前鸣。到韦天前。和尚三问讯。即回方丈。大众向上排班。礼佛三拜。转身向下。三问讯韦天已。为首者云)。
大众到方丈顶礼和尚。(尚云)免礼。(或云)各回。
(然后次第各散。其知事人。应遣年少比丘。或求寂。将所供佛位。及韦天像。礼拜问讯已。请送原处。其所辨之具。亦各收藏本处毕。自己方回。然招提僧物。体徧十方。当护如眼目。全在知事料理。用度仔细。如己物照管。便无过咎。适或遗落损坏者。则慢惰之愆。非浅鲜也)。
○第四依止安居篇(七法)
初鸣椎集众法
(安居日期。大众虽悉。恐不尽知。於方丈门前。再悬牌一面。上书安居二大字。侍者埋炉。敷座。在方丈中。其受事人。於方丈门外。傍设一小桌。预辨纸笔等於此。以便登记大众日课及戒腊次序。将二板时。先对大殿主。及韦驮殿主云点烛开中门。待二板鸣。教打钟三下。只安居者登殿)。
二拈香礼佛法
(同居大众。闻揵椎声。各搭七衣。手持坐具。整肃威仪。云集殿上〔如〕事者看内外尽集已。维那打磬二下。二引礼鸣击。走中间两颊门出。徃方丈请和尚。见时应礼一拜。若迎出门者。则不必礼。一侍者捧炉在和尚前行。二引磬又在前。和尚到殿门。迎请者仍进傍门。序左右班次立。侍者捧炉直进中门。放供桌上。和尚从容进门。维那抑磬举云)。
炉香作爇(云云)。
(香赞。鸣引磬唱。和尚问讯已。徃右边上。至炉前。再一问讯。跪下。拈香三辨。起立。问讯转身从左边下至居中。向上礼佛三拜已。香云盖菩萨三称随完。和尚徃佛座左边立。大众一齐向上排班礼佛)。
和尚云。至诚礼拜。恳祷诸佛。愿慈光加被。夏中精进修行。
(大众礼佛三拜已。二引磬先领大众出两傍门。徃韦驮殿前站班。具职事在后行。从小至大。二引磬仍在香炉前行。引和尚至韦驮殿前。侍者捧炉进中门。放供桌上。傍侧立。维那举)。
韦驮天将(云云)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众同唱。和尚近炉前问讯。拈香三辨。再三问讯。赞随完。和尚傍立。大众向上排班。至诚三问讯)。
和尚云。至诚问讯。仰祈护佑。使我等九旬修道。魔障潜消。(问讯已随掩中间首领云)顶礼和尚三拜。(或云)往方丈顶礼和尚。(尚或)免礼(或云)一拜。此所谓依止律师。求其指引。一切时中所作所为。修道用心之法。(拜已)和尚云。各人次序来安居。首领在外。大家照管(和尚进方丈。上座师。或羯磨师。一人随进)。
三对首安居法(复二)
初依处不依人
依处不依人者。谓主法者。及诸知律之上座也。大凡主司律法之人。为众所依。位居师承。不类余众。上座。乃众中之领袖。是知法之尊宿。虽不主法非依学辈。是以安居问答少异。谓但可依处。而不依人也。若不别列仪式。则临时无有定据。倘自谓居尊。不向他人对首白辞。则不名结夏。云何自恣。云何算腊。若自作心念安居。律制有人不得。所以对首安居法不可缺也。惟不问依人为异。故尔应如是作。主法者。先应安居已。然后受他安居。
(其所对之人。若非弟子辈。则彼此一拜已。对首立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僧伽蓝。前三月夏安居。(三说。所对者云)善。(主法者答)尔。
(仍彼此一拜。若所对之人是弟子者。惟受礼为异。其上座向主法者安居。答法亦尔。由彼此皆明律典。故不依人也。若仍依人安居者。便堕弟子之列矣。如律所明。授经阿阇黎者。乃至闻一四句偈。皆名师长。依止阿阇黎者。乃至经一宿。便名依〔比〕师。况九十日中。岂无一法而教诫耶。若不以弟子礼而待。便乖律制。如果能於毗尼藏通达无碍。令行弟子礼者。此或不伏。所以如是安居。则人情佛制。两不相违。是所宜也。若不知开遮持犯。为〔萨〕羯磨者。虽是上座。事不同科。当如后例)。
次依处必依人
依处依人者。谓不知律法之上座。及弟子也。本律云。夏中当依第五律师。一。诵戒序。乃至三十事。二。诵戒序。乃至九十事。三。广诵戒毗尼。四。广诵二部戒毗尼。五。广诵毗尼。若违。波逸提。余时当依四种律师。违者突吉罗。根本律云。若苾刍善明三藏。证会三明。已除三垢。未满五夏。亦须依止帅。若生年八十。满六十夏。於别解脱经。未曾读诵。不了其义。亦须依止小者。行弟子法。惟除礼拜。十诵律云。若复受戒多岁。不知比丘法者。应尽形寿依止他住。则知如是之人。皆不可不依人安居也。
(依止师即就坐。安居者随具一拜。长跪。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僧伽蓝。前三月夏安居。(三说。师云)知。莫放逸。(答)受持。(准律意。依止师应问)依谁持律者。(答)依(上)某(下)某律师。(师云)有疑当往问。(答)尔。
(一叩而起问讯。第二人从中间左颊门入。礼拜。白词亦如上。已安居者。从中间右颊门出。至上日课处。其维那。书记。见彼来。当问。汝师是那年的戒。春夏秋冬。是那一期。有多少腊。安居一夏。为一腊。念佛多少。礼拜。持诵多少。是某堂。或是某单。彼如上答已。待书记注明方去。余安居者。亦如上问答而注。所言序次安居者。先板堂。及学戒堂。次外寮首领。并各行单。后别住人安居。其小众文皆准上。惟改沙弥二字为异。若常住事冗者。堂内人应让彼先安几位。如或无缘。须依次序。不得取溷也。若安居人多者。应差首领。或上座。多几处作法。其所对之人虽别。而文中所称律师之名无殊。内外安居竟。其受事人。教打钟三下。大众普集佛殿前。礼佛三拜。转身问讯韦驮已。到方丈前顶礼和尚三拜。左右分班。和尚警策大众已。首领者云)。
大众向上排班礼谢和尚三拜。(尚云)一拜。(或言)免礼。
(说已。各回。待跪课后巡寮。其后安居者。随到随作。文亦如上。惟更后字为异)。
四注明日课法
(次日维那。同书记。序日课簿。写法亦有次第。先钟板堂。次学戒堂。然后外寮首领。及各行单。并诸沙弥。於每人名下。记念佛。持诵。多少。礼拜若干。上写一号。或某堂。或某寮。序已。知事人当执簿徃内外。及各寮对明人数。以使自恣查物。恐有缘出界者。须来去通知。以见身和同住也)。
五序记腊次法
(其日课簿成已。再书腊次牌。先写安居腊次四大字为题。其号乃是序戒面上。每人名下注明某年。某期戒。有夏无夏。从前至后。一一序竟。余一段写后安居者。然受再上行别住人。及菩萨求寂。五戒。十戒沙弥。其后安居人。随到随上。欵式如前。唯要注明日期以便满其日数。勿招破夏之愆也)。
六心念遥依法
时诸比丘住处。无所依人。不知当云何。往白世尊。佛言。若无所依之人。应心念安居(心依彼念。口自陈情。非谓不言也)。七日得往还处。遥依人(时至具仪。心念口言)。
我比丘(某甲)。今依(某)处僧伽蓝。前三月夏安居。遥依(某甲)律师(三说。此心念法。唯前安居开听。不可以中。后。二法为例也)。
七请依止师法(此随上例)
受戒揵度云。若新受具者。应恒依和尚。顺其教授。学持毗尼。时有比丘。和尚命终。若休道。若决意出界外。以无人教授故。种种破戒。作非威仪。佛言。听有阿阇黎。当求依止。如和尚法。阿阇黎看弟子如子想。弟子看阿阇黎如父想。当共相奉敬瞻视。便得正法久住增益广大也(彼求依止者。当具修威仪。如是请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求大德为依止。愿大德。与我作依止。我依大德住(三说。彼受请已。应报言)。
可尔与汝依止。汝莫放逸。(理应答云)尔。
(一叩而起。如满五夏。不能诵戒。羯磨。尽形依止。其执侍之法。如作持明 右比丘二字。准义应加)。
○第五悔过修净篇(二法)
初亲临审戒法
自恣前十余日。如先和尚成规。应打念佛七。於初起日前。先忏悔清净。以便入念佛堂。正显净戒为因。净土为果。欲净佛土。先净身心也。此是和尚忏摩。不同半月之式。
(是日午后。挂忏摩牌。授事人令沙弥。或年少比丘。扫洒处所。敷座燃灯。时至鸣椎。此乃是打钟三下。或五十四下亦得。大众闻已。各披七衣。持具。肃仪至作法处。内外集已。一首领执香。二引磬随后。再去首须四人。或六人。多者八人。往方丈请和尚。执香者走中门。余者侧门而进。左右序立。和尚〔问〕引磬声。即出卧室。至公位前。迎请者向上三拜。尚云一拜。末后先行。引磬在后。执香者在和尚前。至作法所。若〔俱〕佛者。礼三拜已。升座。其座一徃是不供佛。若论忏悔文中云。若有犯者。应对三宝前。发露忏悔。就供亦不妨。首领上香毕。大众排班。顶礼三拜。问讯已。然后分班站定)。
次具仪呈课法
(其受事人。将日课簿。先令一人捧之。然后出众脱屣展大具。至诚顶礼三拜。问讯。长跪。手捧日课簿。高声作如是言)。
我(某甲)奉和尚差将大众日课。登记簿册。今者九旬将终。呈白和尚。
(侍者接日课簿奉於座上。维那起立三拜。和尚应言一拜。起具。问讯复位。此不集和。由犯者自当来说罪故。和尚略着日课簿。并开导毕。有发露者。受事人应逐一记明罪相。令彼各各忏悔竟。方可自恣。问清净已。大众向上排班。礼谢而退)。
○第六自恣解夏篇(十一法)
初如制采艹法
(七月十四日。知事人应令沙弥或净人。采吉祥草。择去萎黄。取鲜好者用。以十二叶为一束。若逢闰年。则多一叶。束数随人多少备之。或两盘。或四盘。若人多者八盘。筹亦如是。如制备已。以便取用)。
二问缘索欲法
(十五日早晨接板已。在殿前。或於佛殿。大众对面而立。上座应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今白月十五日。众僧集某处自恣(一说)。
(问讯各回。若白日自恣者。在大食小食上白。若有三宝等事。及病缘者。听与欲。应差一堪能持欲者。界内各处受之。如界大。夜中要索欲者。应差一二人为伴。毗尼母论云。有五种与欲自恣法。一者今日僧自恣我与僧自恣。二者。我白自恣。三者。为我故自恣。四者若〔日〕不能言者。手作说相。亦得与自恣。五者。语虽不了。亦是与自恣。是名五种与欲自恣法。此是第一种与欲法。应对受者。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如法僧事。与欲自恣(一说)。
(律云。若佛。法。病缘。改事而说。如是各处受已。仍旧回堂)。
三敷座请师法
(其知事人。令年少比丘。或沙弥。於作法所。铺设众具。本律云。当於露地自恣。授事人应观大众多少。以便取垫子敷众僧座。仍於正中上面供。释迦佛牌位。下面朝上左隅供韦驮位。并须香花罗列。灯烛炜煌。左右敷众僧座。上面左隅敷和尚位。於中设二低。桌将艹盘置前低桌上。以鲜花覆之。将筹盘放后低桌上。亦以鲜花覆之。敷设已毕。索欲者回。鸣椎集僧。此。如诵戒法。打钟。大众闻知。各披七衣。手持坐具。整肃威仪。至作法处。礼佛一拜。序戒就位立定。授事人瞻视大众齐已。首领执香。二引磬随后。再去戒长者四人。或六。八人。徃方丈请和尚。执香者走中门。余人傍进。和尚出卧室。至公位前。迎请者。顶礼三拜。或一拜已。末后前行。至作法处。执香者在下班尾上立。迎请者归位。二引磬站在佛前。和尚至。先一问讯。跪下拈香已。起身再问讯转下。居中向上。礼佛三拜。侍者站和尚后。拜已二引磬领和尚至韦驮前。和尚到。先一问讯。拈香三辨。再三问讯。和尚转身上走。归位而立。引请。侍者。各归本位。首者上香已。大众向上排班。至诚礼佛三拜。首领者云)。
转身向下。问讯韦驮。(三问讯。复云)转身向上。顶礼和尚三拜。(尚云)礼佛。(或云)礼佛一拜。(拜已。和尚坐下云)各人序坐(人各脱屣。上垫跏趺)。
四集僧作辨法
(大众坐已。和尚於此开示毕。先作前方便。即问云)。
僧集否。(答)僧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答)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於座上合掌。答云)有(即起座。居中向上一拜。长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自恣。(一说。尚云)善(答)尔(一叩而起。归位坐下。和尚问云)。
谁遣比丘尼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若无者。答)此处无尼。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若有乍入伽蓝。欲随喜作法者。当如是答)。
此处无尼来请自恣。但有礼僧足者。(尚云)唤将来。(知事者呼)诸比丘尼来。(尼闻呼名。手持坐具。肃仪而进。维那呼云)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和尚略宣教诫。
汝等比丘尼谛听。今乃九旬夏罢之期。说罪除愆之际。五篇禁制。八敬森严。凡比丘尼。应当依随大僧安居。半月乞求教诫。岁终比丘随意。应须来请自恣。方不负受具登坛。阿难请度。不然。则乖违佛制。徒有其名。尔等当束敛身心。精修善法。以戒为师。谨慎莫放逸。(答)顶戴受持。(呼云)一拜而起。后边去序坐随喜。
(略教诫法。律本文缺。临事必须。理不容默。故录於此。斯乃是有尼来礼僧足。不请自恣人。如是而作也。若有尼来请自恣者。受嘱人问已。於本座上合掌。高声答云)有。(即起坐整仪至僧中。先礼僧足三拜。长跪合掌为尼代请。当作是白)。
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顶礼比丘僧足。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三说。一叩而起)。
和尚云。唤将来。(其授事人。唤尼至僧中。展大具。礼僧足三拜。长跪。合掌。曲身。低头。白云)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良久。大僧上座应云)。
徒众上下。各并默然者。实由尼等。内勤三业。外无三事。故不见犯。虽然上座有勅。勅诸尼众。如法自恣。谨慎莫放逸。(尼答)依教奉行。(此乃律文如是。若欲语词圆满而显足者。尼当如是白云)比丘僧夏安居竟。(某)处比丘尼僧夏安居竟。差我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语我。我等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良久)。
和尚勅云。
徒众上下。各并默然者。实由尼等。内勤三业。外无三事。故不见犯。虽然如是。汝传教勅。勅诸尼众。如法自恣。谨慎莫放逸。(尼答)依教奉行。
(即礼谢而退。还至本寺。鸣椎集尼僧已。当依大僧教勅宣示。一切仪式。俱如教诫正范中行。宣已。如法自恣。待尼出已。复问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自恣羯磨。(尚云)今差(某)大德(某)大德行筹。(某)大德。(某)大德收筹。羯磨者作法。
(此中仪式。俱如受筹法行。故不复出。盘到佛座前。行者礼拜竟。取一大筹。高声报云)。
康熙(某)年自恣会上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
(大众行已。至韦驮前。亦如前式。高声报云)。
康熙(某)年。自恣会上护法韦驮尊天。受最后筹 (收筹。报数。尽如前作)。
康熙(某)年。自恣会上。座中比丘(几)百。(几)十。(几)人。沙弥(几)人(报已。以盘俱放桌上。为首行者。高声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向上一拜。尚云)善。(行者齐答)尔(问讯归位)。
五差受自恣法
十诵五分。二律皆言并差二人以上。若众止五人。应前后单差。若六人以上者。一时双牒。而作羯磨。若众僧多。欲差四人。或六人。受自恣者。应两番作白彼此互差。一羯磨差二人。或三人。不得差四人。以满僧数故。
和尚云。今差(某)大德。(某)大德。作受自恣人。羯磨者。次第作白(二五德人。闻上说已。即应出众。向上一拜。各归本位。首者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六行艹敷坐法
(差已。二五德人起座一拜。各捧草盘。如前而立。高声齐说云)。
吉祥长者施软草 如来受已成正觉 我等比丘学佛慧 坐草自恣净三业
(三说。从和尚。及上座。次第散之。大众取具一齐起立。待行草者至。手接草打开。铺在垫子上。口诵此偈。坐具展开。敷草坐之。其行草人。到自己位次亦行一束在垫子上。各各行已。放盘桌上。照旧排班。向上一拜。为首者云)。
为僧行草竟。(尚云)善。(齐答)尔(各归本位。亦如上铺草念偈已。敷具而坐)。
七白僧随意法
和尚云。说戒自恣。应在后作。羯磨者。先作单白。牒事告僧。然后起座。为众自恣。
(律中佛言。僧自恣时。应知比丘。有来者。有不来者。听先作白已。然后自恣。作法者。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自恣。白如是。
(白已。应起。复礼一拜。若有过人。三根实者。先应作举。不可忏者驱摈。不可驱者。当停自恣。勿致破僧。无三根举者。反治。可忏者。应忏已自恣。若无事者。受差人即起。俱应暂立。第一受自恣人。先至和尚座前一拜。和尚问拜已。彼此长跪。合掌。和尚自恣云)。
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愿大德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彼云)善。(尚答)尔。
(一叩而起。然后从上座起。次第自恣。其二五德人。准僧祇律。各轮至本座位次。即来展转自恣再去。不得待僧竟。若五德人是上座者。自恣人一拜。长跪合掌。自恣已一叩而起。问讯。坐下。若五德人是同戒。或是后戒者。不得受礼。应彼此同拜。对跪。合掌。作法已。一叩而起。若第一座人作法。第二座人。即起俟之。如是从前至后。一一自恣竟。其知事人呼云)。
诸沙弥。次第而进。(到已。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 起具问讯。
(其知事人。应令沙弥徃最后一行。次第而立。五德者如前先行草。沙弥亦如上受草。诵偈敷具坐已。五德人至沙弥处。一一自恣。其文准上。惟改比丘为沙弥说之。如是作法已。其五德者。齐往僧中。照旧立定。为首者云)。
僧一心自恣竟。(尚云)善。(齐答)尔(一拜归位)。
八遵制结示法
和尚云。今日如法如律。自恣已竟。名为解夏。虽然如是。律制犹严。准安居揵度云。四月十六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方明解夏已竟。若明相未出。夜分未尽。更当精进。若出界去。及少日课者。仍名破安居。如律所明。不得衣施。各人照旧加工用行。勿得放逸。自恣已竟。念偈同向。
自恣功德殊胜行(云云)。
(大众同音回向已。一齐起座收具。二引磬仍至佛座前站。和尚礼佛三拜。引磬徃韦驮前立。和尚三问讯韦驮已。归方丈。大众亦礼佛三拜。及问讯韦驮已。首者云)。
大众到方丈顶礼和尚。(尚云)免礼(大众各散。其授事人收举众具已。方回)。
九难缘略说法
佛言。若有八难事来。及余缘起。不得各各三说自恣者。应略自恣。但对首有二略。单白已有三略。若难事可得广说者。便广说。若再说。若一说。若可作而不作者。应如法治。
众法对首第一略
(准自恣揵度云。若有难事不违。不得广说三语者。应作白已。当再说自恣。再说者。文说两遍也。羯磨者。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再说自恣。白如是。
第二略
(佛言。若难事再说亦不得者。应作白已。一说自恣。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一说自恣。白如是。
单白已有三略
(佛言。若难事迫近。一说亦不得者。应作白已。各共三语自恣。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各共三语自恣。白如是。
此由难事急迫。大众不得人各对首一说。又开众僧普向五德人。彼此互跪。准前僧法。一齐同声三说自恣。此复略其众法对首。再说。一说。故云单白已有三略也。
十展转忆念法
若界内只有四人者。不得受第五人欲。应展转对首自恣。时至共集一处。礼佛三拜。先问集单白已。一人礼余三人一拜。分上中下座。或立。或跪。作如是白。
三大德忆念。今日众僧自恣。我比丘(某甲)清净。(三说彼齐云)善。(答)尔。
(一拜而起。余三人次第作白亦如是。若本三人者。应云二大德忆念。若本二人相对者。去其二字。但云大德忆念。余词无异)。
十一一人心念法
(佛言。若一人独居者。至自恣日。如前一一办具已。若无客比丘来者。应具威仪。长跪。合掌。心念口言)。
今日众僧自恣。我比丘(某甲)清净(三说)。
(独住比丘。若欲余行者。应收举众具藏着已。待十六日明相出。方去)。
○第七德衣授受篇(十法)
初敷设集僧法
(比丘三月安居。七月十五日满。作自恣已。於十六日寅卯时。应悬牌一面。上书今日受迦絺那衣七大字。其受事人。应令年少比丘。或沙弥。扫洒净处上而正中敷和尚座。左右敷众僧座。於中设一低桌。取一净盘并袱。以功德衣放好盘中。取解花散覆。置於低桌上。一一完备已。待受欲者回堂。然后鸣椎。此如诵戒法打钟一通。大众闻已。各〔彼〕七衣。手持坐具。肃仪而趋。至作法所。序戒就位而立。其受事人。看内外大众集已。鸣二引磬。此不执香。上座去四人。或六人。八人。随后往方丈请和尚。到已左右序立。和尚闻引磬声。即出卧室至公位前。迎请者。随具三拜。或一拜已。末后先行。至作法处。就座而立。大众向上排班。顶礼三拜。各归本位)。
和尚云。各人序坐(和尚开示毕。问云)。
二问答和白法
僧集否。(答)僧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答)有(即起。居中向上一拜。问讯。长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羯磨。(尚云)善。(答)尔(一拜而起。问讯。归位)。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受迦絺那衣羯磨。
和尚云。羯磨者。先作单白。牒事告僧。次白二差人。然后羯磨付衣(作法者起座。向上一拜。或免。即止。归位白云)。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受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众僧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
三差人持衣法
十诵律云。有五种比丘。不得作持迦絺那衣人。一。无岁。二。破安居。三。后安居。四。灭[打-丁+(实-毌+尸)]。五别住人。若非此五种人。当作是白。
和尚云。今差(某)大德。为僧守功德衣。
(守衣比丘。闻上说已。即应起坐。居中向上。展具。顶礼三拜。起具。问讯。然后归本位坐)。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四羯磨付托法
(作法者。即起身将功德衣请在手中。归本位坐。羯磨付衣与彼受差者。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衣典(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於此住处持。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此衣典。(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於此住处持。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某甲)比丘受作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作法者。白羯磨已。即起坐付功德衣与受差者。守衣人亦即起身迎上。接衣放於桌上。居中向上。顶礼一拜。问讯已。然后双手持衣徃最下侧立。作如是言)。
五张衣示众法
此衣如法作成。其衣财。名体等义。和尚已为大众开示过了。我(某甲)此时。但张与大众看就是。
(根本律中。名张羯耻那衣。张者。开示也。此义文略。今准会正云。众僧如法羯磨与衣已。持衣者。应两手捉衣。先开张示。令大众皆要得知此衣相。是五条十隔四周安缘也。说已。持衣比丘。即以两手张衣。戒边向外。从右边从容而上。面向大众。侧身行之。口中恒作如是言)。
此衣五条十隔。四周有缘。
(如是至左边下一周行已。将衣折起。双手捧之。向上对众受云)。
六为僧授受法
此衣。众僧当受作功德衣(三说)。
此衣。众僧今受作功德衣(三说)。
此衣。众僧已受作功德衣(三说。至第三遍。加一竟字)。
(说已。双手捧衣。巡行众僧座次。先至第一座。其受衣者。即应蹲踞。双手提衣边。作如是言)。
其受者已善受。此中所有功德。名称属我。(一说。持衣者言)善。(受者答)尔。
(如是第一座受已。至第二座。乃至最下座。次第巡受左一行受已。至右一行。二。三。四。乃至若干行。亦如是受。其受者。各各仪式。文词。并皆如上。善见律云。有三种人。不得受迦絺那衣。一者。破安居人。二者。后安居人。三者。异住处人。如若有者。但令集和随喜。制无受衣之法。若衣至座前。应云。我是后安居。持衣者。即越之。大众逐一受已。仍至中间。以衣放桌上。合掌复云)。
为僧受功德衣竟。(尚云)善。(答)尔。
(向上一拜。持衣归位坐。和尚复开示五利赏德。及人事久衣。令其开解。以便出入卫防。乃至云)。
受衣已竟。念偈回向(举云)。
受衣功德殊胜行(云云)。
(回向已。大众起座。礼谢各散。迎请者。亦不必送。至晚巡寮。其奉差者。持此衣回堂。为众畜自身边。期满日舍。律摄云。持功德衣苾刍。不得出界外经宿。若经宿者。众僧失功德衣也)。
七四人受衣法
(若一界内。惟有四比丘者。既无余众可差。作法自不同前。亦无有欲可说。应如是受。其集僧问和。如常所行。亦应答云)。
受迦絺那衣羯磨(作法者。应如是白)。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受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众僧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白已。上座问云)。
谁能为众持功德衣。(答)我比丘(某甲)堪能(作法者。白余二人云)二大德忆念。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我等今持此衣与比丘(某甲)。此比丘当持此衣。为众受作功德衣。於此住处持。(二人答云)可尔。
(说已。为众持衣者。应起身礼上座足一拜。其张衣受衣等。仪式〔书〕同前。舍衣亦尔)。
八三人受衣法
(自恣惟三比丘者。有衣须受。既不满数。僧法俱不应作。但将衣先置公所。三人齐集已。一人白云)。
今日我等受功德衣。谁能为众持功德衣(若能者答云)。
我比丘(某甲)堪能(作法者。应白余一人云)。
大德忆念。此住处比丘得可分衣。现前众应分。我等今持此衣与比丘(某甲)。此比丘当持此衣。为我等受作功德衣。於此住处持。(余一人应答云)可尔。
(众中若有上座者。持衣人应礼一拜。若无则已。即取衣展开。令余二人看已。折起双手捧云)。
此衣我等当受作功德衣。(三说)此衣我等今受作功德衣。(三说)此衣我等已受作功德衣(三说。第三句加一竟字)。
(其诣第一位受。及所对语言。皆如僧法。二人受已。仍持至中间报云)。
我等受功德衣竟。(第一人云)善。(答)尔(须以衣畜自身边。待腊月十五日出)。
九对首受衣法
(若但二人受衣者。应先议定一人持衣。临时二人同一拜已。余一人向持衣者云)。
今日我等受功德衣。愿大德将此可分衣。持作功德衣。於此住处持。(彼应答云)可尔(其持衣张受等词。与前三人中受法无异)。
十独受德衣法
(若独住比丘受衣。准僧祗律云。作衣成已。应其修威仪。心念口言)。
我比丘(某甲)受此迦絺那衣(如是三受。其舍文。但易受为舍。余词无异)。
○第八出衣遮利篇(七法)
初净堂集众法
(腊月十五。乃冬分时尽之日。是比丘出衣之期。其早晨应悬牌一面。上书今日出迦絺那衣七大字。差人界内索欲。授事人。应令年少比丘洒扫净处。待受欲人回堂已。鸣椎。打钟三下。大众闻揵椎声。肃仪而集作法之处。其授事人。看大众集已。徃方丈请和尚至法堂。首领者云)。
大众向上顶礼和尚。(尚云)免礼。(或云)一拜。
二呈衣复上法
(其守衣人出位。居中向上展大具。顶礼三拜。问讯。跪下。若是上座。不必跪。其功德衣。应取一净盘。并袱。以衣放彼盘中。先令一人捧之在傍俟候。待拜已。传与守衣人手中捧之。高声复云)。
我(某甲)奉和尚差。为僧守功德衣。今者五月已满。呈白和尚。(尚云)守衣有功。大众均沾利益。接上来。
(即随便一人。接衣至白羯磨者后立。守衣人三拜。或一拜。起具。问讯。班立)。
三问答所成法
僧集否。(答)僧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答)有(即出班。居中向上一拜。问讯。长跪。合掌。说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羯磨。(尚云)善。(答)尔。(一叩而起。问讯。归位)。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出迦絺那衣羯磨。
和尚云。羯磨者作法。
四单白出衣法
(其作法者闻已。即出位向上一拜。若免即止。然后持衣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出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和合出功德衣。白如是。
(白已。侍者接衣。於和尚傍立。羯磨者仍应向尚一拜。或免止之)。
五严禁五事法
(和尚开示出衣缘起。及遮止五利。并警策大众。精进修持已。复云)。
六称量施衣法
善见律中问。僧持迦絺那衣与谁。应与衣坏者。若坏衣比丘多。坏衣比丘中老者与。若无老者。腊数大者与。但不得与悭贪者。今此众中谁人衣破。(若有出众求者。和尚复问大众云)汝等称量此人。可是真正淡泊者否。
(若大众齐答云。此人当与者。即便与之。彼比丘亦应出众。普礼三拜已。方持衣去。若无求者。或不应与者。持回方丈。或作桌衣。或为经袱。或改出长短田相。存於丈室。以俟成就衣破比丘受持。或在常住用力者与之。若三衣中。或安陀会。或郁多罗僧。或僧伽黎。随一顶受作功德衣者。则不必改。如上作已。知事人云)。
大众顶礼和尚。(尚云)免礼(人各次序而散)。
七三二独舍法
(若界中但三比丘。或二比丘居者。至腊月十五日。应集一处。守衣比丘。双手捧衣。作如是言)。
我比丘(某甲)守功德衣竟。今日当出(一说。以后五事。皆不得开)。
○第九舍受衣药篇(衣药受净。时逾招愆。故编时事。法有十三)
初正舍三衣法
本律云。有疑。当舍已。更受不出舍文。僧祇律云。有缘须舍者。具修威仪。加云。
(正者。对权而言。具修威仪者。若欲舍时。持衣至一知律师僧所。前人或是下座。或是弟子者。应一拜已。对立而说。若是上座。及前戒者。一拜已。问讯。长跪。双手捧衣。如是舍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僧伽黎是我三衣数。先受持。今舍。(所对者云)善。(答)尔。
(一说便止。以衣递与前人手中。作礼一拜已。持衣而去。或说净畜。或成就人。不得过十日。其下二衣。乃至尼五衣等。舍法亦尔。但更其衣名。余文如上。五分律云。所受三衣。不舍便受余衣。以先衣净施。及施人。得名更受。亦名净施。施人。但不舍。得突吉罗罪。其受时必三说。舍时但一说者。何也。以受衣之时。敬心重故。必须三说。舍衣之时。弃心轻故。只须一说。便成舍也)。
二正受三衣法
(授受之人。礼仪如上。若作法时。手持五衣。如是受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所对者云)如法受持。(答)尔。
(受者即起。置衣桌上。礼谢前人。然后持去。如三衣问受者。先搭五衣。长跪。手捧先衣。如是受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所对者云)如法受持。(答)尔。
(以七衣置桌上。一叩再手捧大衣。如是说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僧伽黎。二十五条衣受。四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所对者云)如法受持。(答)尔(礼谢已持衣去)。
三权受从衣法
(暂时应法曰权。从者。随也。如律所明。若三衣中。遇缘随缺一衣者。听有长衣。权受持应法。免离衣过。须如长衣守持。但从其名。不从其相。惟听随身。不听披着。今择取一法。余则可晓。只如安陀会有缺者。僧伽黎有长。则推受持。其仪式如前。应持衣至一清净如法比丘所。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安陀会。二十五条衣受。四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所对者言)如法受持。(答)尔。
(礼仪如上。乃至九条。七条。三。二。长短。摄叶。褋叶。及与缦作。随时所说。若缺余二衣。三衣互受。准上可知。至於五衣。有二十种从法。七衣有二十二种。大衣有六种。详阅作持。则可知矣)。
四舍尼师坛法
十诵律云尼师坛不应受单者。离宿。得突吉罗。摩得勒伽云。若离宿不须舍。但忏罪。律谕。制受阙文。准义应加。既有受法。亦必有舍。
(若尼师坛。随身坐卧。年久破坏脱落。欲作新者。应先舍。后受。如前仪式。持具对一比丘舍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先受持。今舍。
(一说所对者言)善。(答)尔(一拜而却)。
五受尼师坛法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所对者云)善。(答)尔(仪式如前)。
六舍钵多罗法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先受持。今舍。
(一说)。
七受钵多罗法
律无受法。准十诵云。若舍过受新。应如是说。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
(三说。其舍受等仪。尽如前例)。
八证受三药法
初非时药(仪式如前)
证者。据也。根本部云。其不滤者为时。其净滤者为非时。仍须以水滴之为净。律中有受无词。准以义加受法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渴病因缘。此是蜜浆。为欲经非时服故。今於大德边受。(三说。所对者云)善。(答)尔。
(拜已持去) 余浆准此。若无渴病。受饮犯罪。
二七日药
佛言。有酥。油。生酥。蜜。石蜜。世人所识。有病因缘。听时。非时服。按律摄云。受七日药。正服之时。应告同梵行者云。我已一日服药讫。余有六日在。乃至七日准知。若为好容仪。或着滋昧。或求肥盛。诈伪心服食诸药。皆恶作罪(服时。应如是受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热病因缘。此酥七日药。为欲经宿服故。今於大德边受。(三说。所对者云)善。(答)尔(拜已持去)如是受已齐七日服之。若过。犯舍堕。
三尽形寿药
佛言。一切咸。苦。酢。辛。不任食者。有病因缘。听尽形服。乃至灰土。大小便等。若服时。亦应受。当自手持口对前人受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寒病因缘。此姜椒。尽形寿药。为欲共宿长服故。今於大德边受。(三说。所对者云)善。(答)尔(作礼已。持药而去)。
若有余药。或白水散丸。汤膏煎等。但不任为食者。牒名加法准上。如不受而服者。犯失法突吉罗罪。
九请净施主法
佛言。长衣。长如来八指(佛一指二寸)。广四指。应净施。不者犯堕。萨婆多论云。应求持戒多闻者。而作施主。衣揵度云。有二种净法。一者真实净。二者展转净。真实净者。是净施与人也。展转净者。乃作方便法也。又萨婆多论云。九十六种。无净施法。佛大慈方便力故。教令净施。令诸弟子。得畜长财。而不犯戒。非真实净也。若欲请时。应具修威仪。先礼足已。长跪。合掌。作如是说。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请大德。为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愿大德。为我作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慈愍故。(三说。彼云)善。(答)尔(作礼而去)。
十衣药说净法
善见律云。若衣物众多。段段说之。欲总说者。并缚相着。加重法牒之(真实净施。用须闻主。展转净施。则不须也)。
(凡欲说净时。当至一如法持戒比丘所。作礼一拜。彼若是同辈。及后戒者。对立而说。若是上座。及前戒者。拜已。长跪。合掌。手持长衣。作如是说)。
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长衣(如未成衣。应言长衣财)。未作净。今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受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受者接彼衣在手中言)汝施与谁。(彼当言)施与(某甲)(受净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着用随因缘。(彼答云)尔(一说。作礼一拜。持衣而去)。
其长钵。残药。文并同准。
十一尼受二衣法
凡比丘尼。受舍等仪。准比丘法。亦分上中下座。
一僧祇支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祗支。如法作。我受持(三说。若舍时。但云此僧祗支。或云覆肩衣。先受持今舍。余文如上)。
二覆肩衣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覆肩衣。如法作。我受持(三说其式叉摩那。并沙弥尼。受四衣法。亦准此)。
十二勤策舍衣法
(其仪式皆同比丘。律本虽不出受法。今准十诵。及五分律中。持衣於上座前。应如法三说。若舍一说)。
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此缦安陀会今舍。(一说。比丘云)善。(答)尔。
十三勤策受衣法
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此缦安陀会受持。(三说。比丘云)善。(答)尔(礼足已毕。持衣而去)。
○第十心念舍受篇(八法)
初念舍三衣法
(五分云。独住比丘。三衣中须有换易者。具修威仪。心生舍衣之念。手捧所受之衣。应如是说)。
我比丘(某甲)。此僧伽黎(若干)条。今舍(一说)。
二念受三衣法
(然后受所长之衣。如前威仪。加法云)。
我比丘(某甲)。此僧伽黎(若干)。条受(三说。余二衣等。受舍亦尔)。
三念舍坐具法(仪式如前)
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先受持。今舍(一说)。
四念受坐具法
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
五念舍应器法
善见律云。若无人时。独受持钵。即准上文。先舍后受(仪式如前。应如是说)。
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先受持。今舍(一说)。
六念受应器法
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三说)。
七念受三药法
若独住比丘。有缘欲服三种药者。准义加法。亦应心念受之。则无缺法之咎。
一非时药(仪式如前)
我比丘(某甲)。今为渴病因缘。此是蜜浆。为欲经非时服故。今受(三说)。
二七日药
我比丘(某甲)。今为热病因缘。此酥七日药。为欲经宿服故。今受(三说)。
三尽形寿药
我比丘(某甲)。今为病因缘。此姜。椒。尽形寿药。为欲共宿长服故。今受(三说)。
八长衣说净法
准此心念唯听独住比丘。由无同侣。离喧远众。故听於出家二大。三小众中。但有亲厚知识者。任其称名与取。若非独住比丘。必依正说净法行持也。五分云。应偏袒右肩。胡跪。手捉衣。心念口言。
我比丘(某甲)。此长衣。净施与(某甲)。(於五众中。随意与之)。随彼取用。(得至十一日。复如前威仪言)我(某甲)。此长衣。从(某甲)取还(得至十日。复如初言)我(某甲)。此长衣。净施与(某甲)。随彼取用(如是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僧祗律云。施主若死等。不得过十日。更觅施主说净。
羯磨仪式卷上
音释
南山宗主
宣祖初居终南山。与发异尼。建立纲宗。故称为南山宗焉。
澄照圣师
讳道宣。字实相。唐懿宗朝。谥号澄照大师。尊称戒德。故曰圣。
摭
音职。取也。
析金杖
析。音昔。分也。金喻律意。
式微
衰替也。
核
实也。
典诰
作述篇章。
先型
遗范也。
怂[涌/心]
上音纵。下音勇。劝请义。
瀛渤
上音盈。下音孛。大海貌。
溯
音素。逆流而上也。
忏摩篇
梵语
谓天竺人语。同梵天故。
白半月
从初一。至十五。表智德渐圆故。
黑半月
从十六。至三十。表断德渐尽故。
羯磨
此翻为事。又翻所作。谓依事所作故。
问讯
讯者。言也。意取发言慰问以伸诚敬故。今时但有合掌。低头。而口不言。虽无实义。理亦无失。
长跪
根本羯磨云。双膝着地也。
合掌
于本左右。合而为一。表虔敬之至也。
沙弥
耶舍传。译为劳之。小者以修道为劳也。及翻息慈。谓息恶行慈也。奘法师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谓勤修策励。断烦恼而趣涅盘也。义净律师云。室罗末尼。译为求寂。谓欲求趣涅盘。圆寂之处。而永离诸患也。
五欲
色。声。香。味。触也。谓此五种。能生行人须欲之心故。
禁戒
禁。制也。戒。止也。谓能制止所起之恶故。
弟子
梵名室洒。南山云。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
忖
度也。
释子
佛言。四姓出家。无复本姓。但言释子。
性业
性。实也。纵不受佛戒。本来有罪故。
不现前羯磨
谓摈沙弥。不得使其现前。
突吉罗
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说也。身犯名恶作。口犯名恶说。母论云。犯身口律仪故。
遮业
因犯方遮。
僧集
凡作羯磨。先问僧集者。恐犯别众故。
大德
杂事云。年少苾刍。应称老者为大德。老唤少者为具寿。又称前戒。应言大德某师。称后戒。云某大德。
五篇
谓四弃。十三僧残。百二十波逸提。四可呵。众学法也。
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清净
洁白也。梵名梵摩。或翻为空。大论云。以人畏空。但言清净。
维那
梵语羯磨陀那。寄归传云。华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删去羯磨陀三字。译为事知。又翻次第。亦云悦众。盖谓知僧事之次第。而悦其众也。
书记
谓执掌翰墨司记文词故。
普贤
携李云。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
菩萨
此云觉有情。秦言大道心众生。
南无
此云归依。
释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唐言妙吉祥。
弥勒
姓也。此云慈氏。字阿逸多。或云阿耆多。此翻无能胜。谓慈。无能胜也。
方丈
唐高宗时。王元策使西域。至毗耶城。见维摩石室。以手板纵横量之。各得十笏。故曰方丈。
脱屣
音徙。履也。
白二
一白。一羯磨也。
白四
一白。三羯磨也。
对首
谓对面同秉法也。
心念
谓发心念境。口自传情。非谓不言而名秉法也。
身戒
比丘戒也
心戒
菩萨戒也。
正法
正法千年。人根淳厚。闻法即证。
像法
像法千年。虽似正法。闻法者多。修证者少。
末法
末法万年。斗诤坚固。邪见增长。无修无证也。
梵网
本源自性清净。故称为梵。慧命徧传尘剎。故称为网。
布萨篇
揵度
此云法聚。以气类相从之法。聚为一段也。
罗阅城
即王舍城。应法师云。是摩伽陀国之都城也
外道
谓心游理外故。
月八日
是日。四天王差使巡察人间善恶。二十三日间此。
十四日
是日。四王太子巡察人间善恶。二十九日同此。
十五日
是日。四天王自下人间巡察善恶。三十日同此。
瓶沙王
梵名频婆娑罗。此云影胜。未生怨之父也。
三时聚会
三时者。如前月八。十四。十五也。
波罗提木叉
律云戒也。亦名毗尼。律摄翻别解脱。又云保解脱。
世尊
谓竭烦恼海。断生死流。世出世间。共所尊重故。
佛
秦言知者。婆沙论云觉者。妙乐记云。对迷名知。对愚说觉。
睡眠
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放逸曰眠。
上座
梵名悉替那。五分律中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母论云。从无夏至九夏。名下座。十夏至十九。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方名上座。
知事人
亦名受事人。谓受僧差使。知僧事故。
阿罗汉
此云无生。亦名应供。或翻杀贼。谓已杀烦恼贼故。
三乘
声闻。缘觉。菩萨也。
程子
讳颢。字明道。乃宋时大儒。
猗嗟
叹辞。
三代礼乐
谓夏时起。商时盛。至周全也。
德腊
德者。得也。腊者。除也。谓除旧接新故。安居一夏。方算一腊。谓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称尊故。
俱胝
此云百亿。
稽首
稽。留也。谓下首至地。停留少久方起故。
和合
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由众僧和合。佛法方兴故。
比丘
此云除馑。或翻净命。又名破烦恼。
某甲
某者。谁也。乘也。甲者。名也。谓谁秉其法。即当牒其名也。
教诫
谓教住正念。遮无利益故。
教授
谓教住正知。与有利益故。
长老
谓年高腊长。学解广深故。
僧伽蓝
译为众园。如世园圃。能生果蔬。佛弟子所居。能生道芽圣果故。
蹲踞
上音存。谓尻不至地也。即是双足履地。两膝皆竖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言无上正徧知觉。
波罗夷
此翻他胜罪。律摄云。极恶义。多论云。名堕不如意处。僧祗律。名退没。堕落。律本中。名不共住。
僧伽婆尸沙
善见律云。僧残罪。谓僧中有残。应依僧伽而治其罪故。律摄云。众教罪。由奉众教。罪方除灭也。
不定法
律摄云。此罪体无定相故。
尼萨耆
翻为舍。
波逸提
翻为堕。前三十名舍堕。后九十名单堕。
波罗提提舍尼
义翻向彼悔。或言应说法。
众学法
谓此戒。难持易犯。时刻应当学故。
七灭诤
谓此七种毗尼。能灭四种诤故。
千华台
华含法界。表戒含诸法也。人中花有十余叶。叶。瓣也。天花有百余叶。佛菩萨花有千余叶。此但表戒度故。台。即座也。
卢舍那
此云净满。诸患都尽。故称为净。众德悉圆。故称为满。又翻光明徧照。
如来
如过去诸佛。行六波罗蜜。得诸法如相。来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来。故名如来。
归命
众生贪着有三。一财物。二身根。三性命。三者之中。性命最切。今行人作法曰归命者。舍其最切也。
金刚佛
谓能摧诸烦恼。名为金刚。体是无漏。表法身也。金取不变为义。刚取断截为义。谓金刚光明宝戒。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截断一切有漏惑业。十方如来。同证斯体故。
三聚
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摩尼珠
此云离垢。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从龙王脑生。又云出佛舍利。
心地品
万法之所集起。故称为心。凡圣之所依持。故称为地。品者。类也。
五辛
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兴渠。
九旬
十日曰旬
年少比丘
初受具者。
受筹篇
和尚
此云力生。谓由师之力。生我戒身故。
阿阇黎
此云轨范。谓能轨范后学故。
娑婆
或云索诃。此翻忍土。
韦驮
华言智论。姓韦讳琨。即南方天王八将之一臣。修童真业。不受天欲。面受佛嘱。护法安僧。
回向
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受筹功德。向诸众生也。
安居篇
安居
南山云。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
毗尼
此云善治。亦云谓伏。
苾刍
具含五义。一。体性柔软。二。引蔓旁布。三。馨香远彻。四。能止疼痛。五。不背日光。
三明
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三垢
贪嗔痴。
警策
谓警诸懈者。策进后昆。
自恣篇
自恣
谓自己有过。自不知非。恣他举明。令改过从新也。
众僧
华梵双举。报恩云。出三界之福田也。
阿难请度
此云度喜。会正记云。佛成道十四年中。姨每求度。佛不听许。阿难三请。佛令传宣八敬。彼答能持。方听出家。
八敬法
一。百腊尼见新戒比丘。当礼拜问讯。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式叉摩那学戒年满。应从大僧受具。五。尼犯僧残。应在三部僧中行半月摩那埵。六。半月布萨。当於僧中求教诫人。七。不应在无比丘处安居。八。安居竟当於僧中求教授人。
二五德人
一。举罪五德。谓不爱。恚。怖。痴。知自恣未自恣。二。自恣五德。谓知时。如实。柔软。利益。慈心。
吉祥
梵名始尸。本行经云。菩萨将成佛时。帝释化为佣力者。刈草以奉。
长者
谓年耆德艾。事长於人。乃有德之称。
正觉
言法无差曰正。破生死梦曰觉。
三业
身。口。意
三事
见。闻。疑。
三根
根有能生之义。谓於见闻中。随一生疑。而起其事。故名曰根。
迦絺那衣
此云功德衣。亦名庆赏衣。
五衣有二十种从法
谓大衣九品。听割截作。褋叶作。共十八。七衣亦听割截。褋叶。两种作法。是为二十也。
七衣有二十二种从法
谓大衣十八。五衣四种。谓割截。摄叶。褋叶。缦作。共为二十二种也。
大衣有六种从法
谓五衣四种作法。七衣二种作法。是为六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