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班达迦玛品
一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跋耆之班达迦玛。
于彼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由于不知四法,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与轮回。四法为何?
三
诸比丘!不知圣戒,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与轮回。诸比丘!不知圣三摩地,不获证悟故,……乃至……。诸比丘!不知圣慧,不获证悟故,……乃至……。诸比丘!不知圣解脱,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与轮回。
四
诸比丘!证知圣戒,证知三摩地,证知圣慧,证知圣解脱时,可断有爱,可尽有缚,更无后有。”
五
世尊语此,善逝说此已,师尊再说:
“戒与三摩地智慧 乃至无上之解脱
方能悟得此等法 声誉崇高乔达摩
依证智慧方知斯 而向诸比丘说法
诸苦已尽为人师 具足慧眼般涅槃”
二
一
“诸比丘!不能成就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四者为何?
诸比丘!不能成就圣戒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诸比丘!不能成就三摩地故,……乃至……。诸比丘!不能成就圣慧故,……乃至……。诸比丘!不能成就圣解脱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
诸比丘!不能成就此等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
二
诸比丘!能成就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四者为何?
诸比丘!能成就圣戒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诸比丘!能成就三摩地故,……乃至……
诸比丘!能成就圣慧故,……乃至……
诸比丘!能成就圣解脱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诸比丘!能成就此等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三
死堕者实是堕落 又于贪染复还来
作所应作好乐喜 悦豫由乐而达到
三
一
“诸比丘!成就四种法之愚者、昏昧不善之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是为有罪,是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四种法为何?
不予细察、不加明究,于不该赞叹之人,漫加赞誉;不细察、不明究,而诋毁应予赞叹之人;不细察、不明究,对于不应信任之事物,竟予信任;不细察,不明究,对于应予信任之事物,竟然不予信任。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是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能生多福。四种法为何?
细察、明究,不应赞誉之人,不予赞叹;细察、明究,赞叹应所赞誉;细察、明究,不应信任之事物,不予信任;细察、明究,应予信任之事物,予以信任。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能生多福。”
三
应毁反赞彼 诋毁应赞人
彼已积口过 为过而得乐
为赌输财产 己与一切俱
过重无逾此 于善则怒斥
此过且自重 尼剌岁十万
四一頞部陀 恶语意毁圣
乍起到地狱
四
一
“诸比丘!于四事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四种法为何?
诸比丘!于母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非福。诸比丘!于父施邪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施邪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弟子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将生多非福。诸比丘!于此等四事施邪行之愚者,……又生多非福。
二
诸比丘!于四事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之善人,刻意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四种法为何?
诸比丘!于母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善人,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诸比丘!于父施正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施正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弟子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之善人,[刻意]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将生多福。诸比丘!于此等四事施正行之智者,将生多福。”
三
于母又于父 或如来正觉
或于彼弟子 横施诸邪行
斯人数正多 是生非福人
于父母所行 是非法智者
在世为所呵 死后趣恶道
于母又于父 或如来正觉
或于彼弟子 善施诸正行
斯人数正多 是生幸福人
于父母所行 智者依正行
在世为人赞 死后喜生天
五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顺流行之补特伽罗,逆流行之补特伽罗,自住之补特伽罗,已渡到彼岸,住于陆地之婆罗门。
又,诸比丘!何者名顺流行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染习诸欲,造诸恶业。诸比丘!此名顺流行之补特伽罗。
又,诸比丘!何者是逆流行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不染习诸欲,又不造诸恶业,纵然有苦亦有忧,或泪流满面,亦力修圆满清净梵行。诸比丘!此名逆流行之补特伽罗。
又,诸比丘!何者是自住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由已尽五顺下分结而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不由彼世再退还。诸比丘!此名自住之补特伽罗。
又,诸比丘!何种补特伽罗是已渡到彼岸,住于陆地之婆罗门?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谓已渡彼岸,住于陆地之婆罗门。诸比丘!有此等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世间。”
二
倘不制诸欲 无论任何人
此世未离欲 犹受用诸欲
屡屡生老衰 彼等正所受
克服诸种欲 顺流之行人
人以贤明故 念此当唤起
诸欲及诸恶 一无稍染习
虽具诸苦痛 亦须断诸欲
逆流之行人 彼名为诸人
三
然者谁烦恼 五者俱已断
满足诸所学 当更无退还
置心得自在 诸根皆安定
确有斯人时 人说当自住
胜劣事是谁 智遍于见悟
破已复云亡 已然不存时
彼智者清净 于行令安住
穷世际彼岸 为说当至者
六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少学而未达成,少学已达成,多学而未达成,多学已达成等四者。
又,诸比丘!云何于补特伽罗,少学而未达成?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少学于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知解等,彼既学得少分,而不解其义,不识本文,不行法随法。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即谓少学而未达成。
又,诸比丘!云何而谓补特伽罗少学已达成?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少学于经……乃至知解等,彼虽学得少分,而能知解其义,识其本文,行其法随法。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即谓少学已达成。
又,诸比丘!云何补特伽罗多学而未达成?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多学于经,乃至知解等,彼虽多学,但不解其义,不识本文,不行法随法。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即谓多学而未达成。
又,诸比丘!云何而谓补特伽罗多学已达成?
诸比丘!世间一类补特伽罗,经……多学知解,彼既学得多分,而知其意义,知其本文,行法随法。
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谓多学已达成。诸比丘!有此等四类补特伽罗,存在世间。”
二
学得虽少分 若戒有缺失
因戒又学故 二者彼所呵
学得虽少分 于戒无缺失
因戒称赞彼 彼学不充足
学得方正多 于戒有缺失
因戒呵斥彼 彼学方充足
学得方正多 于戒遍具足
因戒又学故 二者称赞彼
多学善守持 正慧佛弟子
如阎浮檀钵 又有谁敢嗤
诸天亦赞彼 梵天岂不赞
七
一
“诸比丘!有四种人,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能行法随法,庄严僧团。四种为何?
诸比丘!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而能行法随法之比丘,庄严僧团。诸比丘!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又能行法随法之比丘尼,庄严僧团。
诸比丘!具聪明……等之优婆塞,亦能庄严僧团。诸比丘!具聪明……等之优婆夷,亦能庄严僧团。诸比丘!此四种人,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而能行法随法,以庄严僧团。”
二
聪明又无畏 多闻持法者
修行法随法 彼名耀僧团
具戒之比丘 多闻比丘尼
具信优婆塞 以及优婆夷
彼等耀僧伽 彼等耀僧伽
八
一
“诸比丘!此等是如来之四种无所畏,如来成就此等无所畏,明言是最胜地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能转法轮。四者为何?
有人责难:‘汝自称正觉者,于此等诸法,不获现等觉——于此等法,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任何人,我不见具足够条理,能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者。’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我尽知其原因,则得安稳、得无恐怖、得住无畏。有人责难:‘汝自称漏尽者,此等漏犹尚未尽——于此等漏,或沙门、或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者。’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我若尽知其原因,则得安稳、得无恐怖、得住无畏。有人责难:‘汝说此等乃障碍法者,习行于彼,未必为障碍——于此等法,或沙门、或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者。’诸比丘!我悉尽知……又或有人责难:‘为得益而汝说法,彼所实行,实未尽了苦——于此,或沙门、或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此即如来四无畏,如来成就此等无所畏,自称其最胜地位,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法轮。”
二
一切抗论等 为多人依止
沙门婆罗门 当依止此等
非为此等法 得如来位时
得无所畏诤 远超于路者
谁人亦无余 深通越法轮
能转于一切 怜悯诸有情
如斯者此人 天人最胜者
往过存在世 有情作归依
九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爱之起处,于其处比丘之爱便起。四者为何?
诸比丘!或为衣服故,比丘之爱便起;或为乞食故,……或为床座故,……。诸比丘!或为以上诸物更善,比丘之爱便起。
诸比丘!此等四者,为爱之起处,于彼等处,比丘之爱便起。”
二
人为爱所伴 永处轮回续
世世常彷徨 不得逃出离
了知此过患 爱是苦原故
离爱不取着 比丘正念僧
十
一
“诸比丘!此等为四轭。四者为何?
是:欲轭、有轭、见轭及无明轭。
诸比丘!云何是欲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欲之集、没、味、过患,不知如实出离;彼欲之集、没、味、过患,不知如实出离故,于诸欲,有欲贪、欲喜、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着与欲爱等现起——。诸比丘!此名欲轭。
以上是欲轭。又,云何是有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有……,不知如实出离;彼于有集……,不知如实出离故,于诸有,有贪、有喜、有亲、有闷、有渴、有恼、有着、有爱等现起,……。诸比丘!此名有轭。
以上是欲轭与有轭。又,云何是见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见集……,不知如实出离;彼于见集……,不知如实出离故,于诸见,有见贪、见喜、见亲、见闷、见渴、见恼、见着、见爱等现起,……。诸比丘!此名见轭。
以上是欲轭、有轭、见轭。又,云何是无明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六触处之集……,不知如实出离;彼于六触处之集……,不知如实出离故,于六触处,有无明、无智现起。诸比丘!此名无明轭。
以上是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
杂染而引后有,恐怖之所伴,有苦之异熟,当来有生老死,与恶不善法相应者,故名轭非安稳。诸比丘!此等是四轭。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离系。四者为何?
是:欲轭之离系、有轭之离系、见轭之离系、无明轭之离系。
又,诸比丘!何为欲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欲之集、没、味、过患,知如实出离;彼于欲之集……,知如实出离故,而于诸欲,欲贪、欲喜、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着、欲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名欲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又,云何有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有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有之集……,知如实出离故,而于诸有,有贪、……有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名有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与有轭之离系。又,云何见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见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见之集……,知如实出离故,而于诸见,见贪、……见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是名见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与有轭之离系与见轭之离系。又,云何无明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六触处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六触处之集……,知如实出离故,而于六触处,无明、无智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名无明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无明轭之离系。
杂染而引后有,恐怖之所伴,有苦之异熟,当来有生老死,离系于恶不善法者,故名轭安稳。诸比丘!此等是四离系。”
三
具欲轭有轭 有两者相应
见轭共相应 无明为上首
生死所迁流 有情轮回续
遍知一切欲 复明悉有轭
若遣除见轭 又远离无明
离系一切轭 彼等越轭行
于兹并有摄句:
不知、堕、二损伤与第五顺流。
少闻、庄严、无所畏、爱与轭为十。
第二 行品
十一
一
“诸比丘!于行,比丘起欲寻、恚寻或害寻,而比丘相许于心,不断、不遣、不破、不灭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行而不炽然、不愧,犹常懈怠不断,名缺精进。诸比丘!于住,比丘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许于彼心,……不令灭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住亦不炽然、不愧、犹常于懈怠不断,名缺精进。诸比丘!于坐,比丘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许于彼心,……不令灭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坐亦不炽然、不愧、犹常于懈怠不断,名缺精进。诸比丘!于卧,比丘寤而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许于彼心,……不令灭者,诸比丘!如是之比丘,虽卧亦不炽然……名缺精进。
二
诸比丘!于行,比丘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不许于心,断之、遣之、破之、灭之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行犹炽然、有愧、常不断发精进,名为不惜身命。诸比丘!于住,比丘……发精进,名不惜身命。诸比丘!于坐……发精进,名不惜身命。诸比丘!于卧,比丘寤而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不许于心,断之、遣之、破之、灭之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卧犹炽然,常不断发精进,名不惜身命。”
三
或步复或立 或坐犹或卧
基家恶寻思 人若起于此
彼乃行邪道 着迷无正气
斯比丘不得 最上正觉器
谁复行与住 或坐犹或卧
寻求思止已 乐意寻思见
斯比丘是得 最上正觉器
十二
一
“诸比丘!宜具戒而住,具波罗提木叉、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修学,见于微细罪而怖畏,应受学于学处。诸比丘!具戒而住,具波罗提木叉、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与亲近,见于微细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此上更无再作者。诸比丘!比丘行时,除贪与瞋,断惛与眠、掉与悔及疑,发精进不衰,起念不忘,身轻安不躁动,处心安定,集中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虽行而炽然,有愧、常不断发精进,名为不惜身命。诸比丘!比丘住时,亦除贪与瞋……心集中于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虽住而炽然、有愧、常不断发精进,名为不惜身命。诸比丘!比丘坐时,亦除贪与瞋……心集中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发精进,名为不惜身命。诸比丘!比丘于卧时,亦除贪与瞋……心集中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虽卧而炽然、有愧,于常不断发精进,名为不惜身命。”
二
行住亦自制 坐卧亦自制
比丘制手足 虽屈而自制
上中亦复下 至于世界涯
于蕴法生灭 应予正观察
心静于行道 常念于习学
比丘斯常恒 谓不惜身命
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正勤。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之不生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心、勉励。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心、勉励。为未生之善法生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心、勉励。为住已生之善法,为不忘、为倍增、为广大、为修、为满而生欲、精进、发勤、策心、勉励。诸比丘!此等为四正勤。”
二
正勤奋勉人 超越魔领域
出越老死怖 彼等无依住
克服恶魔伴 彼等无喜动
超一切魔军 斯人等最乐
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正勤。四者为何?
是:律仪勤、断勤、修勤及随护勤。
又,诸比丘!何谓律仪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眼于色,见已不取于相,不取所好。所以者何?不护眼根而住,易流入贪与忧之恶不善法,为防彼而修行,守护眼根,拥护眼根。耳于声,闻已……乃至……。鼻于香,嗅已……乃至……。舌于味,尝已……乃至……。身于所触,触已……乃至……。意于法,识已,不取于相,不取所好。所以者何?若不护彼意根而住,易流入贪与忧之恶不善法,为防彼而修行,守护意根,拥护意根。诸比丘!此名律仪勤。
又,诸比丘!如何是断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纳已生之欲寻,断之、遣之、破之、灭之。已生之恚寻……乃至……,已生之害寻……乃至……,不容纳所有已生之恶不善法,断之、遣之、破之、灭之。诸比丘!此名断勤。
又,诸比丘!如何是修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于灭,转变弃舍,修念觉支,……乃至……修择法觉支,……乃至……修精进觉支,……乃至……修喜觉支,……乃至……修轻安觉支,……乃至……修定觉支。依止远离、依止于灭,转变弃舍,修舍觉支。
诸比丘!此名修勤。
又,诸比丘!如何是随护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随护已生善定相之骨想、虫啖想、青瘀想、脓烂想、穿孔想、膨胀想。诸比丘!此名随护勤。
诸比丘!此等是四勤。”
二
律仪断修与随护 说此等四断日种
勤修此等世比丘 方能获得苦灭尽
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为最上之施设。四者为何?
诸比丘!于有自体者中,罗睺罗阿修罗王为最上。诸比丘!于受用诸欲者中,曼陀多王为最上。诸比丘!于增上者中,魔罗波旬为最上。诸比丘!于世间、天、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人民众中,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为最上。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最上之施设。”
二
罗睺是有体最上 曼陀多是受欲者
如意与荣誉辉煌 魔罗为自在最上
上中又复与下者 世界之涯穷无尽
佛陀乃天与人类 方名此间是最上
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洞察微细之智。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微细色成就最上洞察智。于微细色依最上洞察智,不见更妙色。又于其微细色,依最上洞察智,不希更妙色,不希更上智。于微细受成就最上洞察智,于其微细受依最上洞察智,不见更妙受。又于其微细受,依最上洞察智,不希更妙受,不希更上智。于微细想以洞察智……乃至……不希……,于微细行以洞察智……乃至……不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洞察微细之智。”
二
色微细与诸受因 想之起处与灭时
于其根柢了知已 而于诸行而无我
又于苦趣得知已 比丘正见是寂静
乐其寂处于其时 降伏魔罗与伴侣
正持最后一己体
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即:行贪欲不应行,行瞋恚不应行,行愚痴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
二
由贪瞋痴怖畏 法相违不论谁
彼荣誉尽退失 犹如黑分之月
十八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不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即: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瞋恚不应行,不行愚痴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
二
由贪瞋痴怖畏 法不违任凭谁
彼荣誉获充满 犹如白分之月
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即:行贪欲不应行,行瞋恚不应行,行愚痴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即: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
二
由贪瞋痴怖畏 法相违不论谁
彼荣誉尽退失 犹如黑分之月
由贪瞋痴怖畏 法不违任凭谁
彼荣誉获充满 犹如白分之月
二十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堕于地狱。四者为何?
即:行贪欲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生天国。四者为何?
即: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生天国。”
二
一切诸欲不制止 尊重非法者非法
有依贪瞋怖之行 彼等名之为泽众
有智沙门如是说 如此称赞斯善人
安住于法不为恶 依贪瞋怖概不行
于彼名为醍醐众 有智沙门如是说
此之摄句:
行、戒、勤、律仪等第五施设
微细智三不应行配食者此等为十。
第三 优楼比螺品
二十一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称:“大德!”于是世尊说:
“诸比丘!我初现等觉时,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阿豫波罗尼拘律树下。诸比丘!我独自宴坐,心中起如是思惟:住于不尊重、不从顺是苦。我当如何于沙门、婆罗门,住于恭敬、尊重、依止?诸比丘!我思惟: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戒蕴,于其他沙门、婆罗门,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然则我于天、魔、梵天、世中,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已具戒,更不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定蕴,于其他沙门、婆罗门,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然而,我与天、……人众中,自已具定,更不见于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慧蕴,……应住于……。然则,我于天、……人众中,自已具慧,更不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解脱蕴,应住于……。然则,我于天、……人众中,我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自已具解脱,更不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
诸比丘!我说……我于法现等觉,我即住恭敬尊重、依止此法。
二
诸比丘!当时娑婆主梵天,于心知我心中思惟,譬如具力士夫,伸其屈臂,或屈其伸臂,正亦如是,没于梵世,现我之前。
诸比丘!当时娑婆主梵天,一肩披上衣,右膝着地,合掌向我,而作是言:
‘世尊!诚然!善逝!诚然!大德!过去世有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于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大德!未来世有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于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大德!世尊于现在是应供、正等觉者,亦于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娑婆主梵天,如此说斯语已,更说:
一切过去正等觉 复有未来诸佛等
无复更有多忧虑 现前增上正等觉
咸共尊重于正法 曾住于今亦复住
且又当来更应住 此是诸法之教法
如是于己犹爱好 心希求望伟大者
常自思念诸佛教 诚宜尊重于正法
诸比丘!娑婆主梵天作如是说。说此既已,问讯于我,右绕之后,当座即消失其形。其时,诸比丘!我于梵天之劝请,了知于我现等觉法应,相当于自身,令恭敬、尊重、依止而住。诸比丘!又,僧伽亦具大性故,我于僧伽,亦深致尊重。”
二十二
一
“诸比丘!我初现等觉时,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阿豫波罗尼拘律树下。诸比丘!时有甚多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来诣我住处。至已,与我俱相庆慰,相互欢欣交谈值得铭心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向我云:‘尊者瞿昙!我等闻说:沙门瞿昙于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不予问讯,亦不起立,或不请座。尊者瞿昙!此事确实如此,仁者瞿昙于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不予问讯,亦不起立,或不请座。尊者瞿昙!此者诚然不如理。’
二
诸比丘!我说:
‘呜呼!此辈老年人,纵居上座,则不知作上座法。’
诸比丘!即使从生以来,已八十、九十、或百岁之老年,作非时语者、不实语者、无益语者、非法语者、非调伏语者,说出留于心底无益之语、不契时机、无原由、不着边际、无益于人之语,彼于此时,祇得自谓入于凡愚上座之数。诸比丘!纵然年幼,或强壮、年轻、发黑、正当青年,彼作时语者、实语者、义语者、法语者、调伏语者、说出留于心底有益之语,说出契合时机、有原由、著于边际,有益于人之语时,彼当下即入于智者上座数。
三
诸比丘!作此等四者,是上座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住于护持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正行与亲近,见微细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多闻,闻已不忘,积集所闻,宣示所有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诸法之纯粹圆满清净梵行。彼于诸法如是多闻、受持、读诵、作意思惟,于见善通达,获得四静虑增上心,欲得现法乐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由诸漏尽,已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作上座法。”
四
心处掉举杂秽语 数数作语任凭谁
于所思惟不稳重 欣悦非法如畜兽
了无尊敬是自恶 彼者显然非上座
圆具戒品无论谁 具足多闻与胜辩
强于诸善有自制 以智慧观察义理
探究一切之诸法 心无荒乱具辩才
生死已然付了断 于诸梵行了无缺
于彼我说是上座 于彼绝非诸般漏
比丘当以漏尽故 人称上座之盛名
二十三
一
“诸比丘!如来觉了世间,如来出离世间系。诸比丘!如来觉了世间集,如来断绝世间集。诸比丘!如来觉了世间灭,如来证悟世间灭。诸比丘!如来证悟趣向世间灭道,如来修趣向世间灭道。
二
诸比丘!天、魔、梵天、世间之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之所见、所闻、所觉、所了别、所得、所求、于意所伺察之一切,如来皆已觉了,故名如来。诸比丘!又,如来自觉悟之日,至于如来般涅槃日,于其中间,所说一切、所谈,乃至所解说者,祇是如而已,而非不如,故名如来。
三
诸比丘!如来行如所说,言如所行,唯行如所言,言如所行,故名如来。
四
诸比丘!于天、魔、梵天、世间之沙门、婆罗门、天、人之众,如来为胜,无能胜者,是遍见,转于自在,故名如来。”
五
与一切世之一切 世间之事无违失
了知一即离一切世 一切世间无取着
彼坚固人之一切 胜之了解一切结
彼是最后寂安稳 觉悟无畏之涅槃
尽于诸漏彼佛陀 断绝疑惑无粗暴
得以尽了一切业 所依灭尽成解脱
彼即是此佛世尊 彼即是无上师子
大转梵轮于天人 如斯人天之群类
虔敬归依于彼佛 敬礼伟大无畏者
调者之中最上调 寂止者中寂止仙
解脱者中上解脱 度脱者中最度脱
如斯于彼致敬礼 最是伟大无畏者
天中亦于人之中 犹无与之等至尊
二十四
一
一时,世尊住沙计多伽蓝园。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则答:“大德!”而世尊乃曰:
“诸比丘!天、魔……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之所见、所闻、所觉、所了别、所得、所求,于意伺察者,我皆了知。诸比丘!天、魔……天、人众之所见、所闻……之所伺察者,我皆了知,皆是如来所了解。如来于其(或依爱或依见)不为所动摇。诸比丘!天、魔……与天、人众之所见、所闻……之所伺察者,我若谓知者,应是我过失,若言不知,亦是过失;若言非知非不知,亦是我之过失。诸比丘!如是如来于所见见已,于已见不思惟,于不见不予思惟,于得见不予思惟,于见者不予思惟;于所闻闻已,于已闻不予思惟,于不闻不予思惟,于将闻不予思惟,于闻者不思惟;于所觉觉已,于已觉不思惟,不觉不予思惟,将觉不予思惟,觉者不予思惟;于所了别了别已,于已了别不思惟,于不了别不思惟,于将了别不思惟,于了别者不思惟。诸比丘!如来如是见、闻、觉、了别,于诸法中确实宛然一如,又复具一如,更上于他人,我说无有更殊胜者。”
二
人人见闻复执持 作是真实之思惟
其等居于自负中 此当是真他是妄
一如之者不信受 人人固执所系着
既然曾见其箭已 我所知见与其同
固执当非诸如来
二十五
一
“诸比丘!为诡骗于人,为说服于人,为博得利养、恭敬与名誉,为规避诸般恶评,而趋己利,为罔知于人之议己,(比丘)不住此梵行。诸比丘!反之,为律仪,为断除,为离贪,为灭除,(比丘)则住于梵行。”
二
为律仪复为断除 不依他缘之梵行
彼薄伽梵之所说 达到涅槃之底处
此是尊贵之大仙 随所宜行方是道
佛之教法是宛然 有人实行此道者
善自护持师之教 当达灭苦之境地
二十六
一
“诸比丘!一切比丘行诡诈、顽强、虚谈、淫猥、傲慢,于心不得安定者,诸比丘!此之比丘,非近于我。又,诸比丘!彼等比丘,违背于此法律;又,彼等于此法律中,不达增进、增长、广大。诸比丘!又,比丘不行诡诈,不事虚谈,于坚固不顽强,善处此心于安定,诸比丘!此之比丘,接近于我。又,诸比丘!彼等比丘,于此法律不相违背。又,彼等于此法律中,达于增进、增长、广大。”
二
诡诈顽强与傲慢 虚谈淫猥心不安
彼等于法中不增 正等觉者之所说
无诡无虚谈坚固 善于定力无傲慢
彼等于加增法中 正等觉者之所说
二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小而易得,又彼等是无罪。四者为何?
诸比丘!衣服之中,粪扫衣小而易得,又,彼是无罪。诸比丘!食事之中,乞得抟食,小而易得,又,彼是无罪。诸比丘!床座之中,树下小而易得,又,彼是无罪。诸比丘!药物之中,陈弃小而易得,又,彼是无罪。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小而易得,又,彼等皆是无罪。诸比丘!比丘以小者易得为满足,是故,我说此是彼沙门支之随一。”
二
无罪之小与易得 满足之者于其人
就饮食床座与衣 于心所会并非苦
亦非拘于一方处 顺从沙门之性情
所说之法一切俱 少而知足之学人
具有令于满足中
二十八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圣种,须知是第一,须知永远之所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舍,现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随得衣服生喜足;又,赞叹于随得衣服之喜足;又,为衣服,不作不应为、不相当事,又,于不得衣服,亦不懊叹;又,衣服得已,无有贪爱,不令迷闷,不耽嗜,见于过患,受用知所出离;又,由于随得衣服之喜足;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人。诸比丘!是名安住于古第一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复有比丘,于随得饮食生喜足;又,赞叹于随得饮食之喜足;又,为饮食不作不应为、不相当事;又,纵不得饮食,亦不懊叹;又,既得饮食已,无有贪爱,不令迷闷,不耽嗜,见于过患,受用知所出离;又,由于随得饮食之喜足;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人。诸比丘!是名安住于古第一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复更有比丘,于随得床座生喜足;又,赞叹于随得床座喜足;又,为床座,不作不应为、不相当事;又,纵不得床座,亦不懊叹;又,既得床座已,无有贪爱,不令迷闷,不耽嗜,见于过患,受用知所出离;又,由于随得床座喜足;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诸比丘!是名安住于古第一居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复更有比丘,爱修、乐修、爱断、乐断;又,复由于爱修、乐修、爱断、乐断,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人。诸比丘!是名安住古第一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须知此等四者是第一圣种,须知永久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已有,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
二
诸比丘!更复成就此等四圣种之比丘,纵住东方,彼胜不乐,不乐不胜于彼:纵住西方,彼胜不乐,不乐不胜于彼;纵住南方或北方,彼胜不乐,不乐不胜于彼;何以故?苦然,诸比丘!坚固人是胜于不乐与乐者。”
三
不乐不胜坚固者 不乐已得坚固制
胜于不乐坚固故 坚固必胜于不乐
既舍一切业累已 谁将遮止除遣者
一如阎浮檀金钵 谁人得能予嗤斥
诸天亦将赞誉彼 梵天纵赞亦不尽
二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迹,须知是第一,须知是永远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舍,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四者为何?
诸比丘!须知无贪法迹是第一,须知是永远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舍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诸比丘!无瞋法迹……无从呵毁。诸比丘!正念法迹……无从呵毁。诸比丘!正定法迹……无从呵毁。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迹者,须知是第一,须知永远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舍,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
二
应无住于贪 于心亦无瞋
心一境正念 内心诚安定
三十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甚多名闻当时之遍历者,住于萨毗尼(河)畔之遍历者园,谓:安那吧拉、越罗达罗[运搬食物、游行者]沙屈如达依[善生优陀夷]遍历者,及余闻名遍历者。
尔时,世尊晡时,从宴坐起,去叶毗尼河畔遍历者园。至已,敷座请座,世尊坐已,告彼等遍历者说:
二
“遍历者!须知此等之四法迹者是第一,须知是永远所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有之,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舍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四者为何?
遍历者!无贪法迹,须知是第一,须知是永远所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舍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遍历者!无瞋法迹……无从呵毁。遍历者!正念法迹……无从呵毁。正定法迹……无从呵毁。
遍历者!此等之四法迹者,须知是第一……无从呵毁。
三
遍历者!若谓如是:我斥无贪法迹,有贪于诸欲,有剧染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我应对彼如是说:来!说!讲!我见其威德。但是,遍历者,彼斥无贪法迹,有贪于诸欲,有剧染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无有是处。遍历者!若谓如是:我斥无瞋法迹,有于意中有憎恶思惟,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我应于彼如是说:来!说!讲!我见其威德。但是,遍历者!彼斥无瞋法迹,于意中有憎恶思惟……所当知,则无有是处。遍历者!若谓如是……我斥正念法迹,失念不正知,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我应于彼如是说……来!说!讲!我见其威德。但是,遍历者!彼斥正念法迹,有失念不正知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无有是处。遍历者!若谓如是……我斥正定法迹,有不定迷乱心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我应对彼如是说:来!说!讲!我见其威德。但是,遍历者!彼斥正定法迹……无有是处。
四
遍历者!若于此等之四法迹,思予呵毁、排斥之人,具此理由,四反论已于现法,具为应呵毁之原因。四者为何?
若汝呵毁、排斥无贪法迹,则贪于诸欲,有剧染着之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养,汝应称赞者。若汝呵毁、排斥无瞋法迹,则瞋恚心,于意中有憎恶思惟之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养,汝应称赞。若汝呵毁、排斥正念法迹,则失念而不正知之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养,汝应称赞。若汝呵毁、排斥正念法迹,则不定乱心之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养,汝应称赞。
五
遍历者!若有于此等之四法迹,思予呵毁、排斥之人,具此理由,四反论已于现法,是具为应呵毁之原因。遍历者!纵然郁迦罗住民禹舍、班涅亚是无因论者、无所作论者、无有论者,彼等于此等四法迹,亦不思是应所呵毁,应所排斥者,所以者何?畏于嘲笑、轻侮、非难故。”
六
不瞋恒正念 内心固安定
致学调伏贪 名不放逸者
此之摄句:
二优楼比螺、世间、伽蓝梵行于第五
诡诈、满足、种、法迹及遍历者。
第四 轮品
三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轮。成就此之天、人,转有四轮;成就此之天、人,不久于财位得大与广。四者为何?
住适宜之地,于善士所服事,使己于正,及作前福。
诸比丘!此等是四轮,成就此之天、人,转有四轮;成就此之天、人,不久于财位得大与广。”
二
住适处圣人 亲服事端正
事前预作福 于人有谷财
称誉名声及 安乐庇援彼
三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摄事。四者为何?
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摄事。”
二
布施爱语与利行 各自适宜付运作
对事则称是同事 宛似转轮之枢纽
是此世中之摄取 假若不具此摄取
母于子供养义务 又如父得子义务
智者正当以摄取 观察之余乃得大
于彼方得是称赞
三十三
一
“诸比丘!兽王狮子于晡时,出离居处;既出居处已,奋迅哈欠;奋迅哈欠已,遍眺四方;遍眺四方已,作三声狮子吼;作三声狮子吼已,往求食物。诸比丘!但一切傍生有情,闻兽王狮子吼声现大怖畏,顿起战栗、恐惧,栖穴者入穴,栖水者入水,栖林者入林,鸟归虚空。诸比丘!又,所有国王所属之象,于村邑王都,为坚固绳所缚者,截断其缚、突破,怖惧而大小便溺,想尽一切办法脱逃。诸比丘!兽王狮子,于傍生有情中,如是有大力,如是有大名声,如是有大威德。
二
诸比丘!诚然如是。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出生于世时,彼说法:此是己身,此是己身之集,此是己身灭,此是趣己身灭之道。诸比丘!又,一切长寿诸天,美丽而多乐,永住高广殿中,听如来说法,起大怖畏,战栗、恐惧……呜呼!我等是无常而谓常住,我等处于不坚而谓坚固,我等处于无常而谓常住,作常想。诸比丘!如来于天人中,如是有大力,如是有大名声,如是有大威德。”
三
天与人师无比伦 觉者现前证见悟
己身与灭己身集 八支圣道苦灭道
令转教法之巨轮 具足荣誉美如许
长寿诸天怖畏惧 犹如野兽之狮子
已解脱之应供者 聆听言语哀我等
不越己身是无常
三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第一信。四者为何?
诸比丘!或无足、或二足、或四足、或多足、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非想非非想,一切有情中,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于彼等中名第一。诸比丘!凡信仰佛陀者,则信仰第一;复次,于信仰第一者,有第一异熟。
二
诸比丘!于所有有为法中,八支圣道名彼等第一。诸比丘!凡信仰八支圣道者,则信仰第一。复次,于信仰第一者,有第一异熟。
三
诸比丘!或有为,或于无为之所有法中,离欲于彼等诸法中名第一,是于憍无憍,渴爱已调伏,爱着已永害,轮回已绝,爱尽、离欲、寂灭、涅槃。诸比丘!凡信仰法者,则信仰第一者;复次,于信仰第一者,有第一异熟。
四
诸比丘!所有僧伽,或于众中,如来弟子僧伽,名彼等中第一。即是四双士夫,八大士夫。世尊之弟子僧伽,应予供养,极应供养,应予施与,应须合掌,是世人之无上福田。
诸比丘!凡信仰僧伽者,第一……有第一异熟。诸比丘!此等是第一信。”
五
了别第一法 信乐是第一
无上应施与 信乐第一佛
离欲寂静安 信乐第一法
无上福田地 信乐第一僧
布施第一施 增上第一福
寿命色称誉 赞颂力安乐
施智者第一 专心第一法
是天亦又人 得第一欢喜
三十五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栗鼠饲养处。尔时,摩揭陀国大臣禹舍婆罗门,诣往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俱相庆慰,欢谈感铭之话已,坐在一面。坐于一面之禹舍婆罗门白世尊言:“尊瞿昙!我等名成就四法者,为有大慧大士。四者为何?
二
尊瞿昙!于世应多学诸学,复当知诸所说义。此说之义如是,此说之义如是,云云。复当具念:念昔所作,念昔所说、随念。复于所有在家所作,巧而不怠,就此具方便与思虑,成就充分处理。尊瞿昙!我等,于成就此等四法者,名有大慧大士。尊瞿昙!若应随喜于我者,尊瞿昙请随喜于我。但是,尊瞿昙!若应论难于我者,请尊瞿昙予论难。”
三
“婆罗门!我于汝亦不随喜,亦不论难。婆罗门!我令成就四法者,名大慧大士。四者为何?
婆罗门!于世间为众多者之益,为众多者之乐,而起修行,彼于众多有情令住圣理,所谓妙法性,善法性是。彼欲作寻思,作其寻思;不欲作寻思,不作其寻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如是于寻思之路,得心自由。四静虑之增上心,如所欲得现法乐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由诸漏之尽,已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婆罗门!我于汝亦不随喜,亦不论难。婆罗门!我于成就此等四法者,名有大慧大士。”
四
“希奇之尊瞿昙!未曾有之尊瞿昙!尊瞿昙具此善说,又我谓成就此等四法,为尊瞿昙。尊瞿昙!实为众生之益,众多者之乐而修行。仁者!令众多有情住于圣理,所谓妙法性,善法性是。尊瞿昙!实欲作寻思,作其寻思;不欲作寻思,不作其寻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尊瞿昙实于寻思之路,得心自在。尊瞿昙四静虑之增上心,如所欲得现法乐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尊瞿昙!由诸漏之尽,已于现法……令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
五
“婆罗门!应比较于汝相近之语,且又我为汝解说。婆罗门!我实为众多者之益,为众多者之乐而修行,众多有情,我令住于圣理,是即妙法性、善法性。婆罗门!我实欲作寻思,作其寻思;不欲作寻思,不作其寻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婆罗门!我实于寻思之路,得心自在。婆罗门!我实于四静虑之增上心,住现法乐……不梗涩。婆罗门!我实由诸漏之尽,已于现法……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
六
一切有情死之索 知所应遁避之人
于天与人有利益 宣说正法令宏明
善自明判道非道 已所作作漏之尽
人之见闻于群众 信乐正是彼佛陀
最后之身所受者 具有是名大慧者
三十六
一
一时,世尊行于郁迦罗与制多毗耶间之大道。尔时,头那婆罗门亦行于郁迦罗与制多毗耶之间。头那婆罗门于世尊足痕,见具千辐辋毂,一切相圆满轮(相)。彼既见已,谓曰:“呜呼,奇哉!呜呼,得未曾有!此等足迹,应非人间之者。”
二
时,世尊从离道外,坐一树下,结跏趺坐,端身以置,住对面念。时头那婆罗门,追踪世尊足迹。见世尊于一树下坐,现起欢喜,令起欢喜,诸根寂静,意寂静,得最上调伏、安静。如能予调练、能防、守护诸根之象,即往世尊之处。至已,白世尊言:
“仁者当非天耶?”
“婆罗门!我非天。”
“仁者当非乾闼婆耶?”
“婆罗门!我非乾闼婆。”
“仁者当非夜叉耶?”
“婆罗门!我非夜叉。”
“仁者当非人耶?”
“婆罗门!我非人。”
“问:仁者当非天耶?‘婆罗门!我说:非天。’问:仁者当非乾闼婆耶?‘婆罗门!我说:非乾闼婆。’仁者当非夜叉……答说。问:仁者非人耶?‘婆罗门!我说:非人。’然则,今仁者该是何者?”
三
“婆罗门!有诸漏,若不予断此,我应是天;而我已断其漏,切断其根,如截断多罗树头,予破坏,当来令不生。婆罗门!有诸漏,若不予断此,我应是乾闼婆、应是夜叉、应是人;我已断其漏……令不生。婆罗门!譬如:或青莲、或红莲、或白莲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为水染,犹自出水挺立,正是如是。婆罗门!我生此世中,长此世中,胜于世间,住于不染。婆罗门!我是佛陀。
四
应受天之生 空行乾闼婆
复应是夜叉 又应受人性
我之漏灭尽 破了而解缚
色鲜之白莲 犹不为水染
不为世间染
婆罗门!故我是觉者。”
三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无有退堕,祇有接近涅槃。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具足,守护诸根门,了知食物之量,勤勉觉醒。
二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是戒具足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护住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正行与亲近,见微细罪怖畏,受学于学处。
三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是护持诸根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眼见色已,不取于相,不取于状。由于住不防护眼根时,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而来,为防护斯作而修行,护持眼根,作眼根之防护。于耳闻声已,……乃至……于鼻嗅香已,……乃至于舌尝味已,……乃至……于身触所触已……乃至……于意识法已,不取于相,不取于状。由住于不防护意根时,贪、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而来,为防护斯作而修行,护意根,作意根之防护。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护诸根门。
四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而知食物之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摄取食物,不为戏,不为醉,不为饰,不为美,乃至祇为此身之住;为活,为息害,为修净行,如是我灭旧受,当不令生新受。又,我当生存,当无罪,当住安稳。诸比丘!比丘当如是知食物之量。
五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奋勉觉醒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昼间经行,(又)坐时心不留覆障法;夜间初更经行,(又)坐时心不留覆障法;夜至中更,右胁于下,如狮子卧,两足重叠,正念正智作起想;夜至后更,奋起而经行,(又)坐时不留覆障法。诸比丘!比丘当如是奋勉于觉醒。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无有退堕,惟近趋于涅槃。”
六
比丘依住戒 防护一切根
又知食物量 奋勉于觉醒
昼夜斯炽然 不挠懈勤行
修习于善法 方得轭安稳
比丘见逸怖 欣悦不放逸
唯近于涅槃 均为不退返
三十八
一
“诸比丘!比丘遣除各别之见取,正确舍弃一切爱,身行轻安,名谓独处。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遣除各别之见取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多沙门、婆罗门,具众多各别之见取。所谓:或世间是常,或世间是无常,或世间是有边,或世间是无边,或命者即身,或命者异身,或如来死后有,或如来死后非有,或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或如来死后非亦有,非亦非有。此等一切,彼皆当遣、极遣,当予舍、吐、离、断、弃舍。
诸比丘!比丘如是遣除各别之见取。
二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正舍一切爱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断欲爱,断有爱,调伏梵行爱。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正舍一切爱。
三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身行轻安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乐断故,又,于苦断故,前已灭喜与忧故,不苦不乐之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身行轻安。
四
诸比丘!又,比丘当如何独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断我慢,切断其根,如截断多罗树头,令灭亡,当来不生。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独处。
诸比丘!比丘遣除各别之见取,正舍弃一切爱,身行轻安,名谓独处。”
五
欲爱有爱更 与梵行爱俱
若执持此谛 高举其见处
离却一切贪 爱尽解脱人
各别舍其爱 见处普遍灭
比丘诚具念 寂定而轻安
无负于观慢 觉者名独处
三十九
一
一时,郁阇耶婆罗门,诣往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庆慰,欢叙,交谈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郁阇耶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是不称赞祭祀耶?”
二
“婆罗门!我于一切祭祀,非一向称赞,但是,婆罗门!我并非不称赞一切祭祀。婆罗门!如祭祀时杀牛、山羊、杀羊、杀鸡豚,多杀有情,如是伴随劬劳之祭祀,当非阿罗汉或入阿罗汉道者所近趋。又,婆罗门!如不杀牛、山羊、不杀羊、不杀鸡豚、不杀众多有情,如是不与劬劳相伴随之祭祀。婆罗门!我予称赞。所谓:常施、随(族)祀,何以故?婆罗门!如是不与劬劳相随伴之祀,阿罗汉或入阿罗汉道者,是所近趋。”
三
献马献人与力饮 投掷杖与无锁钥
劬劳允大无大果 山羊与羊又牛只
杀戮诸种之有情 不成祭祀之大仙
履修于正当行持 一切祭祀无劬劳
平时常随习惯行 祀时以山羊与羊
不杀牛等诸畜牲 如斯祭祀正行者
是大仙人所营作 智者斯祀方云祀
当得盛大之熟果 致于此祀之行者
只有善事无恶事 诸天欢喜祀之大
四十
一
一时,优陀夷婆罗门,诣往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乃至……坐于一面之优陀夷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是不称赞祭祀耶?”
二
“婆罗门!我于一切……(乃至)……近趋。”(参阅三十九之二)
三
远离杀戮依于时 善调施物之适宜
谨慎深奥梵行者 精选如是之祭品
彼既于世无覆障 已越族姓与其趣
觉醒善巧作福善 如斯之祀方称赞
不论本性施先亡 善调适宜之施物
梵行之者犹良田 以清净心为祀施
奉献于可供养处 善供善祀与善得
祀乃普广天欢喜 一如信心智者是
以宽大心作祀施 于无恼害之安乐
贤者受生此世界
此之摄句:
轮、摄、狮子、信、禹舍于第五
头那、无退堕、独处、优阇迦、优陀夷乃为十。
摄句
第五 赤马品
四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修定。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现法乐住。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获得知见。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正念正知。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漏尽。
二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现法乐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以此是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现法乐住。
三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获得知见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住昼想,于夜如昼,于昼如夜,如是以显了无缠之思,令具光辉修心。以此是修定……名能获得知见。
四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能得正念正知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明受之生、明住、明灭,想之生……乃至……明寻之生、明住、明灭。
诸比丘!以此是修定……名能得正念正知。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修定……能得漏尽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住观五取蕴之生灭,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灭;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灭;如是行,如是行之集,如是行之灭;如是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
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漏尽。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修定。又,于此,我在波罗延中富怜尼迦所问之中,宣说此事:
思择世间胜与劣 世之何处亦无动
寂静无烟无损害 无欲越了生与老”
四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记问。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应一向记问。诸比丘!有应反诘记问。诸比丘!有应舍置记问。比丘众!有应分别记问。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记问。”
二
一是说一向 他是分别言
三者应反诘 又第四舍置
任何于此四 若能知相当
斯比丘人等 善巧言四问
不受驳论伏 甚深而无遁
如是损益何 彼是贤明辨
避无益贤人 取利益觉义
名坚定智人
四十三
一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四者为何?
即:重于忿,不重正法;重于覆,不重正法;重于利养,不重正法;重于恭敬,不重正法。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
二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四者为何?
即:重于正法,不重于忿;重于正法,不重于覆;重于正法,不重利养;重于正法,不重于恭敬。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
三
忿与覆是所重视 重于利养与恭敬
此等比丘不滋养 是正觉者之说法
一切皆重于正法 又所推重之诸人
正自觉者之所说 于教法中为滋养
四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不正法。四者为何?
即:重于忿,不重于正法;重于覆,不重于正法;重于利养,不重于正法;重于恭敬,不重正法。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不正法。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正法。四者为何?
重于正法,不重于忿……重于正法,不重于恭敬。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正法。”
三
忿与覆是所重视 重于利养与恭敬
比丘于朽种良田 一如之于此正法
于其中间不滋养 既是如此重正法
以往曾住今亦住 彼等于法多增长
犹如药草依于水
四十五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尔时,赤马天子于后夜时分,作绝妙容色,遍照祇多林,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赤马天子,白世尊言:
“大德!不生、不老、不死、不殁、不再生世界之边,大德!前往者或知、或见,或能达耶?”
“友!不生、不老、不死、不殁、不再生世界之边,前往者当知、当见,当可达,我不作如是说。”
二
“希奇,大德!得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往者当知、当见,当可达,我不作如是说。大德!我于过去世,名是赤马仙,是包迦子而有通力,行于虚空。大德!我有如是势速,譬喻:即使有善巧弓术之弓师,学得充分、熟练、发必中的,如以轻矢轻易通过多罗树荫,犹如我由东海跨至西海。大德!我具如是势速,又具如是跨越,起有如是欲望……我当达往世界之边。大德!我具食、饮、嚼、味之外,大小便利之外,排遣睡气与疲劳之外,有百岁之寿,存活百年之间,百年既往,犹不穷世界之边,终死于半途。希奇,大德!得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友!不生……不再生世界边,前往者当知、当见、当可达,我不作如是说。”
三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前往者当知、当见、当得,我不作如是说。又,友!我不穷究世界之边而说苦之尽,但,友!我祇作施设:此一寻量有想、有意之身为世界,为世界之集,为世界之灭,为趣世界之灭道。”
四
已往几何世之边 当得兴作穷尽事
已得世边犹是苦 亦非得免于出离
是世间解聪慧者 勤修梵行觉悟世
寂者了知于世边 不希求此世他世
四十六
一
尔时,世尊于当夜过之时,告诸比丘:
“诸比丘!今夜,赤马天子于后夜,作绝妙容色,遍照祇陀林,诣往我处。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赤马天子,向我言:
‘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大德!前往者当知、或见、或能达否?’
诸比丘!彼作如是语时,我告赤马天子曰: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已往当知、当见、当达,我不作如是说。’
诸比丘!我作是语时,赤马天子向我言:
‘希奇,大德!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者:友!不生……不再生……已往其边,当达,我不作如是说。
大德!于过去世,我……[乃至]……不作如是说。’(参阅四十五之二经文)
诸比丘!彼作如是语时,我告赤马天子曰: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已往当知、当见、当得,我不作如是说。又,友!我不穷究世界之边而说苦之尽。但,友!我祇作施设:此一寻量有想、有意之身为世界,为世界之集,为世界之灭,为趣世界之灭道。
二
已往几何世之边。
……(乃至)……此世他世。’”(参阅四十五之四)
四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极远而远。四者为何?
诸比丘!天与地者,此是第一极远而远。诸比丘!大海之此岸与彼岸者,此是第二极远而远。诸比丘!日之升处与没处,此是第三极远而远。诸比丘!善士之法与不善士之法,此是第四极远而远。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极远而远。”
二
天远地亦远 远名海之岸
日照出没处 准此更善人
不善人法远 人人如实言
善士伴无变 历时犹如是
不善人之伴 忽而破灭尽
如是不善人 违隔善士法
四十八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尔时,半阇罗子具寿毗舍佉于供养堂中,无滞、无失、无漏,能了解其义,属(无流转),不依止(流转),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尔时,世尊晡时,从宴坐起,赴供养堂。至已,设席请坐。世尊坐已,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供养堂中,谁无滞……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
“大德!半阇罗子具寿毗舍佉,于供养堂中,无滞……不依止(流转),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
尔时,世尊语半阇罗子具寿毗舍佉:“善哉!善哉!毗舍佉!善哉!汝毗舍佉!无滞……不依止(流转),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
二
无说人不知 愚者杂贤人
教示不死处 有说知斯人
光大教法辉 树揭仙人幢
仙幢是善说 仙人幢为法
四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四者为何?
诸比丘!以非常谓常,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以非苦谓苦,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以非我谓我,是想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以不净谓净,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二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非想颠倒、非心颠倒、非见颠倒。四者为何?
诸比丘!以非常谓非常,非想颠倒……。诸比丘!以苦谓苦,非想颠倒……。诸比丘!以无我谓无我,非想颠倒……。诸比丘!以不净谓不净,非想颠倒、非心颠倒、非见颠倒。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想颠倒、非心颠倒、非见颠倒。”
三
以非常作常想人 以苦作乐想之人
以非我作我想人 以不净作净想人
令起邪见是有情 心迷乱想称是邪
彼等为魔轭所系 为轭不得安稳人
有情转生于轮回 于生及死中具有
作光觉者若出世 彼等所示是此法
苦之寂灭应达到 有智之人宜听此
泛起个己之意想 非常当见是非常
于苦见知当是苦 之于非我见非我
不净即见是不净 即当具足此正见
一切之苦不超越
五十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日月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四者为何?
诸比丘!云是日月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诸比丘!雾是日月之翳……。诸比丘!烟与尘是日月之翳……。诸比丘!罗睺阿修罗王是日月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日月所不照。
二
诸比丘!诚然如是,沙门、婆罗门有四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辉、不照。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饮谷酒,饮米酒,由于饮谷酒、米酒之不脱离,诸比丘!此是第一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辉、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习淫欲法,由于淫欲法之不脱离,诸比丘!此是第二沙门、婆罗门之翳……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嗜好金银,由于执取金银之不脱离。诸比丘!此是第三沙门、婆罗门之翳……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由邪命而存活,不离于邪命。诸比丘!此是第四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辉、不照。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辉、不照。”
三
一类沙门婆罗门 为贪与瞋所卷缚
于人为无明所碍 爱乐于可爱之色
贪饮果谷所酿酒 男女交会之邪行
彼等可谓愚痴作 且嗜好于金与银
一类沙门婆罗门 依于邪命度生活
此等是翳之日种 乃由觉者之所说
一类沙门婆罗门 已为此等所覆隐
不光不照而不净 烟尘蒙蔽有如兽
昏闇所覆于渴爱 为使引导所牵连
增长可畏之自体 更将轮回于再生
此之摄句:
定、问、二忿更于赤马二,
极远、毗舍佉、颠倒、翳为十。
初之五十,至此已竟。
第一 福生品
五十一
一
缘在舍卫[城]。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令生天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四者为何?
诸比丘!若有人,彼之衣服,予比丘受用,住于具足无量心解脱时,于彼生无量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诸比丘!若有人,彼之饮食,予比丘受用,……得安乐。诸比丘!若有人,彼之床座,予比丘受用,……得安乐。诸比丘!若有人,彼之病缘药、资具,予比丘受用,……具足无量心解脱时,于彼生无量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
二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等之四种福生,衡量其福,实非容易,即谓生此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令生天界,能生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者。……其成无数无量大福聚数。
三
诸比丘!譬喻大海中水,计量非易。是即,此水或是阿罗迦;或此水之百阿逻迦;或此水之千阿罗迦;或此水之百千阿罗迦,祇成无数无量水聚数。诸比丘!诚然如是,圣弟子成就此等之四种福生,计量其福,实非容易。是谓生此福、生乐、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能生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其成无数无量大福聚数。”
四
鱼群常集栖 河大水无边
宝聚处怖畏 如大量注海
食衣与床座 施智者福流
注向海河川 其流亦如注
五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福、生善,……得安乐。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圣弟子,成就佛证净。谓:此世尊,是: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此是第一生福、生善……令得安乐。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法证净。谓:法为世尊所善说,现见、应时、来观、引导、内证智者。诸比丘!此是第二生福、生乐,……令得安乐。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僧证净。谓: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质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是即四双士、八大士人。世尊之如此弟子僧,是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诸比丘!此是第三生福、生善,……令得安乐。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圣所爱戒,无缺、不穿、无斑、无纹、有益,是智者所称赞、是无执取。诸比丘!此是第四生福、生善、引乐、给与殊胜物、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生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
诸比丘!此等四者,生福,生乐,……得安乐。”
二
如来不动信 确立其斯人
称赞圣所爱 持善良戒身
于僧伽有信 所见之直人
彼活命不空 人言非贪者
如是信戒净 奋勉于法见
念智者佛教
五十三
一
一时,世尊行于摩偷罗与毗兰若间之大道,又有众多居士及主妇行于毗兰若与摩偷罗间之大道。尔时世尊由道外离,于一树下设席而坐。居士及主妇见世尊在树下坐,见已,前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即告坐于一面之居士及主妇言:
二
“居士!此等是四住。四者为何?
尸男与尸女俱住,尸男与天女俱住,天与尸女俱住,天与天女俱住。
三
居士!又,云何尸男而与尸女俱住耶?
居士!世间有主人,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语虚诳,耽于谷酒、果酒之有酒分之放逸处;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彼妻亦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语虚诳,耽于谷酒、果酒之有酒分之放逸处;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尸男与尸女俱住。
四
又,居士!云何尸男与天女俱住耶?
居士!世间有主人,杀生……乃至……骂詈沙门、婆罗门。但彼妻则远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于谷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尸男与天女俱住。
五
居士!云何天与尸女俱住耶?
居士!世间有主人,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谷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但彼妻杀生、……乃至……耽于谷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天与尸女俱住。
六
居士!又,云何天与天女俱住耶?
居士!世间有主人,离杀生、……乃至……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彼妻亦离杀生……乃至……不骂詈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天与天女俱住。
居士!此等是四住。”
七
两人无戒而悭吝 有夫妻行为威吓
彼等实如死尸具 共俱造作于住居
主人无戒于悭吝 以威吓言相叱责
妻则具戒不悭吝 善察乞言之意义
在彼天女为尸具 与夫共同居住是
主人具戒不坚吝 善察乞言之意义
其妻无戒而悭吝 以威吓言相叱责
斯尸实则是彼夫 是与天俱共相住
两人有信慎将事 乞察斯言之深义
如法生活夫与妻 彼此相互共爱语
彼等之福利丰裕 安稳与乐自生来
两人若同共具戒 怨敌之意与不安
世间二人之禁戒 履修平等之教法
于天之国犹庆幸 之所求欲亦欢喜
五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住。四者为何?
尸男与尸女俱住,尸男与天女俱住,天与尸女俱住,天与天女俱住。
二
诸比丘!又,云何尸男与尸女居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语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贪、瞋、邪见、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威吓;彼妻亦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瞋、邪见、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
诸比丘!如是为尸男与尸女俱住。
三
诸比丘!又,云何尸男与天女俱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杀生、不与取、骂詈、威吓……;但彼妻则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不贪、不瞋、持正见、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诸比丘!如是为尸男与天女俱住。
四
诸比丘!又,云何天与尸女俱住?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离杀生……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但彼妻则杀生,……持邪见、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诸比丘!如是天与尸女俱住。
五
诸比丘!又,云何天与天女俱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离杀生,……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彼妻亦离杀生、……持正见、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诸比丘!如是为天与天女俱住。
诸比丘!此等是四住。”
六
两人无戒又悭吝
……(乃至)成欢喜。(参阅五十三之七)
五十五
一
一时,世尊住婆祇尸收摩罗山[恐怖]林中鹿苑。时,世尊于日前时分,着内衣、持钵、披衣,去往那拘罗父居士家。至已,坐于所设座。时,那拘罗父居士与那拘罗母主妇,至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那拘罗父居士,白世尊言:
二
“大德!那拘罗母主妇是我自幼相处,年轻时即已迎娶,我从来不知,尚有能胜悦意于那拘罗母主妇者。况且,更能以身[胜过]者。大德!我等已于现法得互遇;又,想于当来亦能更复互遇。”
那拘罗母主妇,亦复白世尊言:
“大德!我当那拘罗父居士青年时,年轻时即已嫁许,我不知尚有能胜悦意于那拘罗父居士者。况且,复能以身[胜悦意]者。大德!我等已于现法得互遇;又,想于当来亦能更复互遇。”
“居士!若两家主,皆已于现法得互遇;又,希望于当来亦能更得互遇。须两人共具同信、同戒、同舍、同慧;两人已于现法得互遇;又,亦于当来能更复互遇。”
三
两人具信且慎行
……[乃至]成欢喜。
五十六
一
“诸比丘!若两家主皆已于现法得互遇;又,希望于当来亦能更复互遇,两人须共具同信、同戒、同舍、同慧。两人已于现法能互遇;又,于当来能更复互遇。
二
两人有信具慎行。”
……(乃至)成欢喜。(参阅五十三之七)
五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名沙迦涅拉之拘利人城镇。时,世尊于日前时分,着内衣、持钵、披衣,赴往拘利女尸婆瓦沙家。至已,坐于所设座。时,拘利女尸婆瓦沙亲自以手供献世尊悦意之嚼食、啖食,令得满足。用食既,时拘利女尸婆瓦沙[见]世尊食讫手已离钵持一低座,坐于世尊之一面。世尊告于坐一面之拘利女尸婆瓦沙说:
二
“尸婆瓦沙!布施食物之圣弟子女,以四处授与受者。四者为何?
授与寿,授与色,授与乐,授与力。复有:授与寿已,得天或人寿;授与色已,得天或人色;授与乐已,……与力已,得天或人力。尸婆瓦沙!布施食物圣弟子女,授与受者此等之四处。”
三
具净胜美味 巧调理食物
行具足质直 与大士施物
施福福积重 大果世间解
赞斯布施物 根绝悭吝垢
斯行喜于世 不讥行天界
五十八
一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给孤独言:
二
“长者!施食物之圣弟子,以四处授与受者。四者为何?
授与寿,授与色,授与乐,授与力。复有:授与寿已,得天或人寿;授与色已,得天或人色;授与乐已,……授与力已,得天或人力。长者!布施食物圣弟子,四处授与此等受者。”
三
谨慎身语于他施 随时恭敬于生活
布施食物者其人 以寿及色与安乐
力之四处是施与 授及彼寿并与力
施与安乐与色者 从属众多寿亦长
不论当来生何处
五十九
一
“诸比丘!授与食物之施者,以四处授与受者。四者为何?
授与寿,授与色,授与乐,授与力。复有:授与寿已,得天或人寿;授与色已,……授与乐已,……授与力已,得天或人力。
诸比丘!授与食物之施者,于四处授与此等受者。”
二
身语谨慎于他施
……[乃至]……任何处。(参阅五十八之三)
六十
一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成就四法之圣弟子得称誉,能生天界,行在家随顺行。四者为何?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发心向比丘僧伽(兴念施与)衣服,发心向比丘僧伽(兴念施与)饮食;……乃至……床座……乃至……(兴念施与)除病药、资具。
长者!成就此等四法之圣弟子,得称誉,能生天界,行在家随顺行。”
二
智者适宜于在家 行如法行具戒者
于正行者衣与食 奉献床座与除病
彼等之福夜与昼 恒常增长诸善业
造福终致到天界
此之摄句:
二福生与二共住乃至二共命
是尸婆瓦沙与善施食物顺随在家。
第二 适切业品
六十一
一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二
“长者!此等之四法,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四者为何?
我愿如法得财,此谓第一可爱、可乐、可意,是世间难得法;如法得财已,愿亲戚、亲友俱称誉于我,此谓第二……是世间难得之法;如法得财已,得亲戚、亲友俱称誉已,保持久活长寿,此谓第三……世间难得之法;如法得财已,亲戚、亲友称誉已,保持久活长寿已,身坏而死后,生于善趣、天界,此谓第四可爱、可乐、可意,是世间难得之法。
长者!此等四法,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
三
长者!世间有四法,令能获得此等可爱、可乐、可意,难得之四法。四者为何?
即: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
四
长者!又,云何是信具足?长者!世间有信心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谓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长者!此名信具足。
五
长者!又,云何是戒具足?长者!世间有圣弟子,离杀生……乃至……离谷酒、果酒之有酒分放逸处。长者!此名戒具足。
六
长者!又,云何是舍具足?长者!世间有圣弟子,以离悭吝垢之心住家,容易舍,净手、好乐舍弃、易乞、欣颁施物。长者!此名舍具足。
七
长者!又,云何是慧具足?长者!以贪、恶欲所蔽心住,作非所应作,背所应作,作非所应作,背所应作,失称誉与安乐。长者!以瞋所蔽心住,……失。长者!以惛眠所蔽心住,……失。长者!以掉悔所蔽心住,……失。长者!以疑所蔽心住,作非所应作,背所应作,作非所应作,背所应作,失称誉与安乐。
八
长者!彼圣弟子,知贪、恶欲是心杂染,断除心杂染之贪、恶欲。知瞋是心杂染,断除心杂染之瞋。知惛眠……断除……。知掉悔……断除……。知疑……断除。长者!圣弟子知贪、邪欲是心杂染,断除心杂染贪之邪欲故;瞋是……断除故;惛眠是……断除故;掉悔是……断除故;疑是……断除故。长者!此圣弟子名大慧、广慧、明见、具慧。此名慧具足。
长者!此等四法,是可爱、可乐、可意,世间难得之四法,能令获得。
九
长者!如是圣弟子,奋发淬励、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财,能作四业。四者为何?
一〇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奋发淬励、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财,强使自身欣乐,拥护正乐,强使父母欣乐,拥护正乐,强使妻子、奴仆、佣人欣乐,拥护正乐,强使朋友、同僚欣乐,拥护正乐,此是彼第一机会,造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一一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奋发淬励、流汗、如法臂力,以依德得财,当遇水、火、王、贼、敌相续者之灾害,乃至所有灾害时,由财可防御,以幸福自身。此是彼第二机会,造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一二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奋发……依德得财,能作五种献供。即:于亲族献供、于宾客献供、于失亡[亲族]献供、于王献供、于天献供是。此是彼第三机会,造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一三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奋发……依德得财,施与所有沙门、婆罗门中之离狂醉放逸、安住忍辱柔和、调伏自己、寂静自己、安泰自己者,于沙门、婆罗门中,彼得最上、生天、有乐异熟、招天[胜妙]之果,此是彼第四机会,造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一四
长者!如是圣弟子,奋发淬励、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财,能作此等四种适切业。长者!除此等四种适切业,尽所有财,长者!此等财是非用处、非造福,名非正确因所受用。长者!由此等四种适切业,尽所有财。长者!此等财是用处、是造福,名正确因所受用。”
一五
财物是为所受用 当我有灾害之时
被佣扶养者皆散 进献上位作布施
更亦五种之献供 于戒具足有自制
梵行者是当亲近 当住于贤人家时
令求财之所求者 我今已达无悲悼
人当随念于此事 体践领得人圣法
现世于彼人赞慕 死后欢欣生天国
六十二
一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世尊告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二
“长者!此等之四乐,是受欲在家众,逢时遇机会之所体味。四者为何?
即:所有乐、受用乐、无债乐、无罪之乐是。
三
长者!云何是所有乐耶?
长者,世间善男子,有如法之财,奋发、淬励、流汗、以臂力、依德而得,彼思我有如法之财,……如法而得,作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所有乐。
四
长者!又,云何是受用乐耶?
长者!世间有善男子,奋发、淬励、流汗、以臂力,受用依德而得如法之财,又依财作福。彼思我奋发、淬励……,受用如法之财,又依财作福,作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受用乐。
五
长者!又,云何是无债乐耶?
长者!世间有善男子,不论何人,或多或少,一无少许所负荷,彼思我于任何人,或多或少,曾无少许负荷,作此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无债之乐。
六
长者!云何是无罪之乐耶?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有无罪身业、无罪语业、无罪意业。彼思我有无罪身业……有无罪意业,作此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无罪之道。
长者!此等之四乐,是受欲在家众,逢时遇机会之所体味。”
七
了知无债乐 忆念一切乐
善体财物乐 人与慧观察
智者察双方 不及无罪乐
是十六之一
六十三
一
“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尊重父母,是梵天在。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是先轨范师。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是先天神在。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尊重父母,是应请者在。
二
诸比丘!梵天者,此是父母之称。诸比丘!先轨范师者,此是父母之称。诸比丘!先天神者,此是父母之称。诸比丘!应请者,此是父母之称。何以故?诸比丘!父母对子,施与多大恩惠,爱护、抚养于子,一如此世所见者。”
三
父与母与梵天……[乃至]
死后天处有欢喜。
六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补特伽罗,则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杀生,不与取,行邪欲,语虚诳。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补特伽罗,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杀生不与取 取复口虚诳
尚与他妻通 不称赞贤人
六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即:以色为量,满足于色;以声为量,满足于声;以粗为量,满足于粗;以法为量,满足于法是。
诸比丘!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二
量于色或复 寻声而信认
具备欲贪力 人人不知彼
不知内见外 凡愚而遍覆
祇为声所导 不知内见外
固守外果报 彼复为声导
内外知又见 离覆见于彼
无导而于声
六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即:有贪、有瞋、有痴、有慢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二
贪染可贪物 不乐可爱色
劣有情昏迷 增长为戒缚
由贪瞋又痴 为生犹不知
苦伴引苦果 造具不善业
人为无明覆 无眼为盲引
我等犹如是 不想此常相
六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一比丘被蛇咬死。于是,甚多比丘诣至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诸比丘,白世尊言:
二
“大德!此舍卫[城]有一比丘被蛇咬死。”
“诸比丘!此比丘未以慈心,令四蛇王族舒遍。诸比丘!若此比丘以慈心,令四蛇王族舒遍,诸比丘!此比丘被蛇咬,则不致于死。以何为四蛇王族耶?
即:毗楼博叉蛇王族、伊罗钵多蛇王族、尸婆弗多蛇王族、黑瞿昙蛇王族是。诸比丘!此比丘未以慈心,令四蛇王族舒遍,若此……,则不致于死。诸比丘!我为防己、为护己、为救己,以慈心容许此四蛇王族舒遍。”
三
我慈于毗楼博叉 我慈于伊罗博多
我慈于尸婆弗多 我亦慈于黑瞿昙
我并慈于无足者 我更慈于二足者
我慈于彼四足者 亦复慈于多足者
无足者不致害我 二足者亦勿害我
四足者亦勿害我 多足者亦勿害我
一切有情皆为生 一切存活无均遗
一切有幸得遇善 任谁亦将不临恶
佛乃无量,法是无量,僧亦无量。匍行、蛇蝎、百足、蜘蛛、蜥蜴、鼠等乃有量,我令作护,我令作救,有情还去,我归命世尊,我归命七正自觉者。
六十八
一
一时,世尊住提婆达多离去不久之王舍[城]中鹫峰[山]。世尊于此处,以提婆达多,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坏自己。诸比丘!譬如芭蕉生果而害自己,生果而坏自己,正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坏自己。诸比丘!譬如竹生果害自己,生果坏自己,正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坏自己。诸比丘!譬如芦生果害自己,生果坏自己,正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之……能坏。诸比丘!譬如骡受胎则害自己,受胎则坏自己,正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能坏自己。”
二
伐芭蕉者正为果 果实如竹亦如芦
恭敬为恶足杀人 胎于骡马如加杀
六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勤。四者为何?
即:防护勤、断勤、修勤、随护勤。
二
诸比丘!又,以何谓防护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起欲、发勤、精进、策心、受持。诸比丘!此名防护勤。
三
诸比丘!又,以何谓断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起欲、……受持。诸比丘!此名断勤。
四
诸比丘!又,以何谓修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未生之善法令生,起欲、……受持。诸比丘!此名修勤。
五
诸比丘!又,以何谓随护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已生之善法令住,为不忘、为信增、为广大、为修、为满,起欲、发勤、精进、策心、受持。诸比丘!此名随护勤。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勤。”
六
防护与断又修习 断此等四与随护
此乃日种之所说 现前比丘奋励此
诸苦焉得不灭尽
七十
一
“诸比丘!不论在何时,王者行非法时,王之代官亦非法;王之代官非法时,婆罗门、在家众亦非法;婆罗门、在家众非法时,城市村落人亦非法;城市村落人非法时,日月运转失度;日月运转失度时,则星宿运行错序;星宿运转错序时,则昼夜回转亦非正;昼夜回转非正时,则月半之月转替亦不正;月半之月转替不正时,则年季循环亦不正;年季之循环不正时,则风吹于非时、不平等、乱方向;风吹非时、不平等、乱方向时,则神祇怒;神祇怒时,则天不正常降雨;天不正常降雨时,则谷不成熟。诸比丘!吃不成熟谷,则人人寿短、色恶、力弱,又多病。
二
诸比丘!不论在何时,王者行如法时,则王之代官亦如法;王之代官如法时,婆罗门、在家众亦如法;婆罗门、在家众如法时,城市村落人亦如法;城市村落人如法时,则日月运转有度;日月运转有度时,则星宿运转不错序;星宿运转不错时,则昼夜回转循正;昼夜回转循正时,则月半之月转替正;月半之月转替正时,则年季之循环正常;年季之循环正常时,则风吹以时,平等、方向正常;风吹以时、平等、方向正常时,则神祇不怒;神祇不怒时,则天正常降雨;天正常降雨时,则稻谷成熟。诸比丘!进食成熟稻谷,人人之寿长、健美、力壮,又无病。”
三
渡河水牛群 为首若曲行
群牛概随曲 首导曲行故
斯亦人间中 为第一恭敬
人若行非法 余人则尤更
王若行非法 国土概沈苦
渡河水牛群 为首若直行
群牛概直行 首导直行故
斯亦人间中 为第一恭敬
人若行正直 余人则尤更
王若有正行 一切国土受
此之摄句:
适切之业、无债梵天在、地狱于色第五,
有贪、蛇、提婆达多、勤及非法。
第三 无戏论品
七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又,彼为漏尽,决定圆满。四者为何?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多闻、发精进、有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又,彼为漏尽,决定圆满。”
七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又,彼为漏尽,决定圆满。四者为何?
二
即:出离寻、无恚寻、不害寻、正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又,彼为漏尽,决定圆满。”
七十三
一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者,当知是不善士,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有不善士,于他人之不德,不问即暴露,何况于问耶?
复次,被询问不细查,不遗漏、不踌躇,尽述他人之不德。诸比丘!当知,彼是不善士。
二
复次,诸比丘!不善士,于他人之德,纵然有问,不显露,何况不问耶?
复再,被询问,简漏而踌躇,于他人之德不愿承认,简略而语。诸比丘!当知彼是不善士。
三
复次诸比丘!不善士于己不德,纵然有问,不显露,何况不问耶?
复再,被询问,简漏而踌躇,于己不德不愿承认,简略而语。诸比丘!当知彼是不善士。
四
复次,诸比丘!不善士于己之德,不问即显露,何况于问耶?
复再,被询问,不遗漏、不踌躇,于己德充分、详评尽而语。诸比丘!应知彼是不善士。
诸比丘!若成就此等四法,应知是不善士。
五
诸比丘!若成就此四法者,当知此是善士。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善士,于他人不德,纵问亦不暴露,何况不问耶?
复再,被询问,漏而踌躇,于他人之不德,不愿详述,简略而语。
诸比丘!当知彼是善士。
六
复次,诸比丘!善士于他人德,虽不问亦显露,何况于问耶?
复再,被询问,不遗漏、不踌躇,于他人德愿承认、详尽而语。诸比丘!当知彼是善士。
七
复次诸比丘!善士于己之不德,不问亦显露,何况于问耶?
复再,被询问,不遗漏、不踌躇,于己不德充分、评尽而语。诸比丘!当知彼是善士。
八
复次,诸比丘!善士于己德,纵问亦不显露,何况不问耶?
复再,被询问,简漏而踌躇,不愿充分、详尽语己德。诸比丘!当知彼是善士。
诸比丘!若成就此等之四法,应知是善士。
九
诸比丘!譬喻娶进养女,或昼或夜之时,于养母或养父或丈夫,乃至奴仆或劳作佣人,彼之坚强与惭愧,现前即有;及至后来,彼为共住,为信赖,不论于养母或养父或丈夫,均将离去,不知其去处,如是所说,正是如此。诸比丘!世有一类比丘,出家趋于非家,或昼或夜之时,对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守园人或新学沙弥,彼之坚强与惭愧,现前即有;及至后来,彼为共住,为信赖,即使是轨范师或亲教师亦应离去,不知其去处,作如是说。
一〇
诸比丘!故应如是学。谓:我今当以如过门养女之心而住。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七十四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四者为何?
即:戒第一、定第一、慧第一、解脱第一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
七十五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四者为何?
即:色第一、受第一、想第一、有第一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
七十六
一
一时,世尊住般涅槃时之拘尸那揭罗(城)末罗族沙罗双树间。世尊于此处,对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则答:“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为一比丘,于佛或于法、或于僧、或于道、或于迹、或于意、或有疑虑而问。诸比丘!及至后来,我等之师,现已不存,如今,不能诣访世尊,勿作此后悔。”作如是语时,彼等诸比丘皆默然。
二
世尊再度向诸比丘言:
“诸比丘!为一比丘,……[乃至]……勿有后悔。”彼等诸比丘再次又复默然。
三
世尊三度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为一比丘,……勿有后悔。”彼等诸比丘,三度默然。
四
时,世尊告诸比丘:
“复次,诸比丘!为尊敬,若不请问于师,诸比丘!同僚应告诸同僚。”作如是语时,彼等比丘默然。
五
时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我于诸比丘中相信如是。于诸比丘中,无有一比丘于佛或于法、或于僧、或于道、或于迹、或于意有疑虑。”
六
“阿难!汝由信而语。阿难!如来于此则由智。于此诸比丘中,无有一比丘于佛或于法、或于僧、或于道、或于迹、或于意有疑虑。阿难!此等五百比丘其最后者,得预流,不退堕法、决定、是正觉者。”
七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于此等者,得狂乱、痛苦。四者为何?
二
诸比丘!诸佛之佛境界,是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诸比丘!修定者之定境界,是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诸比丘!业异熟是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诸比丘!世界之思惟是不思议,无须思议;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
诸比丘!此等四种之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
七十八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清净施物。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施物,依施者为净,依受者则非。诸比丘!有施物,依受者为净,依施者则非。诸比丘!有施物,不论依施者或受者,均不净。诸比丘!有施物,不论依施者或受者均净。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依施者为净,依受者则非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具戒,是善性;受者无戒,是恶性。诸比丘!如是有施物,依施者为净,依受者则非。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依受者为净,依施者则非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无戒,是恶性;受者具戒,是善性。诸比丘!如是有施物,依受者为净,依施者则非。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不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无戒,是恶性;有受者,复无戒,是恶性。诸比丘!如是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不净。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具戒,是善性;有受者,复具戒,是善性。诸比丘!如是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是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清净施物。”
七十九
一
一时,具寿舍利弗,……乃至……坐于一边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而失败?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不如所期?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能如所期?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能超越所期?”
二
“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需要物开示。彼于自恣处不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经商,其商业必将失败。
三
复次,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需要物开示。彼于自恣却不如预期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经营商业,其商业不如所期。
四
复次,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需要物开示。彼于自恣如预期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不论如何经营商业,其商业将如所期。
五
复次,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需要物开示。彼于自恣如预期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经营商业,其营业必将超越其所期。
舍利弗!此世有一类人,同营商业,失败是因、是缘。复次,舍利弗!此……经营不如所期是因、是缘。舍利弗!此……经营如所预期是因、是缘。复次,舍利弗!此世有一类人,同营商业,超越其所期是因、是缘。”
八十
一
一时,世尊住憍赏弥瞿私多园,时具寿阿难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何缘,不令女人坐法庭?不令从事产业?不往剑蒲阇?”
“阿难!女人有忿懑。阿难!女人嫉妒,女人悭吝。阿难!女人乏慧。阿难!此是女人不令坐法庭,不令从事产业,不令往剑蒲阇之因、之缘。”
此之摄句:
勤、见、善士、养女、二之第一
于拘尸那揭罗、不思议、施物、剑蒲阇为品。
第四 不动品
八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杀生,不与取,行邪欲,语虚诳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八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即: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八十三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不经查询、探究,而予不可赞誉之人,擅加赞誉;不经查询、探究,而于应赞誉之人,予以诋毁、盘问、探究;于不可信认处,起信;不经查询、探究,而于应信认处,不起予信。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历经查询、探究,而于不可赞誉之人,不予赞誉;历经查询、探究,而于应予赞誉之人,予以赞誉;历经查询、探究,而于不可信认处,生起不信;历经查询、探究,而于可信认处,予起信。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八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重于忿懑,不重于正法;重于覆蔽,不重于正法;重于利养,不重于正法;重于恭敬,不重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重于正法,不重于忿懑;重于正法,不重于覆蔽;重于正法,不重于利养;重于正法,不重于恭敬。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八十五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即:闇而趣闇,闇而趣明,明而趣闇,明而趣明者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闇而趣闇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或生旃陀罗家、或生兽猎家、或生竹匠家、或生车匠家、或生尘芥净除家之下贱家,贫穷、缺乏饮食、生计困难、辛劳得衣服。又,彼血色恶劣、容貌衰颓、矮小、多病、或遍盲、或手不具、或跛、或躄,不得食物、饮食、衣服、车乘、鬘、香、涂香、床、宅、灯具。彼身行恶行……意行恶行。彼身行恶行已……,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闇而趣闇。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闇而趣明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或生旃陀罗家,……乃至……不得床宅、灯具。彼身行妙行,……意行妙行。彼身行妙行已……,意行妙行已,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闇而趣明。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闇?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生刹帝利大家、婆罗门大家、或长者大家、尊贵家,丰裕而多货、有大禄、有多金银、有多资产与杂具、有多财、有谷。又彼健美、见而可人、令人喜悦、成就最上姿色,得食物……灯具。彼身行恶行,……意行恶行。彼身行恶行已……,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闇。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明?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生刹帝利大家,……乃至……得灯具。彼身行妙行,……意行妙行。彼身行妙行已,……意行妙行已,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明。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八十六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今]于下,而[当来]趣下者;[今]于下,而[当来]趣上者;[今]于上,而[当来]趣下者;[今]于上,而[当来]趣上者。
诸比丘!有此等四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八十七
一
“诸比丘!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是:不动沙门、白莲沙门、红莲沙门、作沙门中之柔软沙门。
二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不动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学而向果,希无上之轭安稳而住。诸比丘!譬如刹帝利浇头王长子,应予灌顶而未为灌顶,亦得不动,正是如此。诸比丘!有比丘,有学而向果,希无上之轭安稳而住。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具足自知作证而住;然而,身于八解脱,不住触证。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白莲沙门。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漏尽,……具足住,又,身于八解脱,住触证。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红莲沙门。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劝乞方受用多衣,若不劝乞则少[受用衣];劝乞方受用多食,若不劝乞则少[受用食],劝乞方受用多床座,若不劝乞则少[受用床座];劝乞方受用多治病药、资具,若不劝乞则少[受用治病药、资具]。复次,所有与彼同住之梵行者,于彼现行可意身业多,非可意[现行]身业少;[于彼]现行可意语业多,非可意[现行语业]少;[于彼]现行可意意业多,非可意[现行意业]少;[于彼]献可意晋物,[献晋物]非可意者少。复次,一切所受[即:]或由热起、或由痰起、或由风起、或由[三]和合起、或由季节变易生、或由不平等姿势生、或由侵害生、或由业异熟生,此等于彼决不生多,少病。迳欲得四静虑增上心现法乐而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由诸漏之尽,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六
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有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说我是沙门中柔软沙门。诸比丘!我劝乞方受用多衣,不劝乞时,则少[受用衣];劝乞时,方多受用食,不劝乞时,则少[受用食];劝乞时,方多受用治病药、资具,不劝乞时,则少[受用治病药、资具]。复次,与我共住之诸比丘,于我现行可意身业多,非可意……,现行可意意业多,非可意[现行意业]少;[于我]献可意晋物,非可意[献晋物]少。复次,一切所受[即:]或由热起、或由痰起、或由风起、或由[三]和合起、或由季节变易生、或由不平等姿势生、或由侵害生、或由业异熟生,此等于我决不多生、病少。复次,我如所欲得四静虑增上心现法乐而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由诸漏之尽,具足住……。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有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说我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八十八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不动沙门、白莲沙门、红莲沙门、沙门中之柔软沙门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三结尽故,成为预流,为不退堕法,是决定、趣正觉。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不动沙门。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三结尽故,贪、瞋、痴薄故,成为一来,祇来此世一次已,作苦之边际。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白莲沙门。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不再退还此世。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诸漏之尽,具足住……。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八十九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不动沙门、白莲沙门、红莲沙门、沙门中之柔软沙门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正见、……乃至……正定、正智、正解脱,然而,身于八解脱,不住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正见、……乃至……正解脱,身于八解脱,住已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红莲沙门。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劝乞方受用多衣,不劝乞时,……乃至……[八十七之六]……。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说我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九十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不动沙门、……乃至……柔软沙门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学而思惟[应得]未得,希无上之轭安稳而住。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随观五取蕴生灭而住,谓: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色受,……此是想……此是行……此是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然而,身于八解脱,不住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随观五取蕴生灭住。谓:此是色,……此是色灭。又,于身八解脱,住于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劝乞方受用多衣,不劝乞时,少[受用]……乃至……。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谓我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此之摄句:
杀生、虚诳语、称赞、忿、闇、下
子、又结、见、蕴、此等有十。
第五 阿修罗品
九十一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阿修罗而以阿修罗为眷族,阿修罗而以天为眷族,天而以阿修罗为眷族,天而以天为眷族。
二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阿修罗而以阿修罗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彼之徒众,亦是无戒恶法。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阿修罗而以阿修罗为眷族。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阿修罗而以天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然彼徒众,是具戒善法。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阿修罗而以天为眷族。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天而以阿修罗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然彼徒众,是无戒恶法。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天而以阿修罗为眷族。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天而以天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彼之徒众,亦具戒善法。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天而以天为眷族。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二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内心止,未得增上慧法观。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增上慧之法观,未得内心止。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未得内心止,未得增上慧法观。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亦得内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观。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三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内心上……[乃至]……得增上慧法观。
二
诸比丘!此中,得内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住内心止,须勤修增上慧法观。彼于后时,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观。
三
诸比丘!此中,得增上慧法观,不得内心止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得增上慧法观,须勤修内心止。彼于后时,亦得增上慧法观;又,亦得内心止。
四
诸比丘!此中,亦不得内心止,又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为得彼等之善法,应起增上欲、勤、勇与努力,以及不退转念与正知。
诸比丘!譬如有人衣燃、头燃时,为灭其衣或头[火],须起增上欲、勤、勇与努力,以及不退转念与正知。正是如是,诸比丘!其补特伽罗为得彼等善法,须起增上欲……正知。彼于后时,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五
诸比丘!此中,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补特伽罗。诸比丘!即住彼等善法,更为竭尽诸漏,须勤修。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四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世间。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内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观。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增上慧法观,不得内心止。复次,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亦不得内心止,依增上慧,亦不得法观。复次,诸比丘!正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二
诸比丘!此中,得内心止……[九十三之三]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往访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已,应如是言,谓:友!诸行应如何见?诸行应如何取?诸行应如何观察?于是,彼如见彼,如知记说,[谓:]友!诸行应如是见,诸行应如是观察。于是,彼于后时,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三
诸比丘!此中,得增上慧法观,不得内心止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往访得内心止之补特伽罗已,应作如是言,谓:友!心应如何致住?心应如何致静?心应如何致一趣?心应如何致定?于是,彼如见彼,如知应记说:友!心应如是致住,心应如是致静,心应如是致一趣,心应如是致定,于是,彼于后时,得增上慧法观,得内心止。
四
诸比丘!此中,不得内心止,又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往访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已,应作如是言,谓:友!心应如何致住?……应如何致定?诸行应如何见?……如何观察?于是,彼如见彼,如知须记说,谓:友!心应如是致住,……致定,诸行应如是见,……观察,于是,彼于后时,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五
诸比丘!此中,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即为彼等住于善法,更为竭尽诸漏须勤修。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五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既不行自利,亦不行利他;为利他而行,不行自利;为自利而行,不行利他;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二
诸比丘!譬如冢间火槽,燃其两端,中间涂粪,村不作材用;又,于林亦不作[材用]。诸比丘!我以如是喻,说此补特伽罗谓:此补特伽罗,既不行自利,又不行利他。
三
诸比丘!此中,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于此等二补特伽罗中,是更善、更妙。诸比丘!此中,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于此三补特伽罗中,是更善、更妙。诸比丘!此中,有补特伽罗,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是此等四类补特伽罗中,是第一、最胜、上首、最上、极胜。
四
诸比丘!譬如由牛始有乳,由乳有酪,由酪有生酥,由生酥有熟酥,由熟酥有醍醐,说是此中之第一。正是如是,诸比丘!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于此等类四补特伽罗中,是第一、最胜、上首、最上、极胜。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六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所行为自利,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既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为调伏自贪而行,不劝导调伏他贪,为调伏自瞋,……为调伏自痴而行,不劝导调伏他痴。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为调伏自贪而行,劝导调伏他贪,不为调伏自瞋而行,……不为调伏自痴而行,劝导调伏他痴。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更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为调伏自贪而行,亦不劝导调伏他贪,……不为调伏自痴而行,不劝导调伏他痴。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既不为自利而行,更不为利他。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亦为自利而行,又可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为调伏自贪而行,又劝导调伏他贪,……乃至……为调伏自痴而行,又劝导调伏他贪。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既为自利而行,又可为利他。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七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诸善法,有速谛察忍,具受持所闻法质,又,已能观察受持法义、知义意,知本文,行法随法。然而不调善言词,不善良语音,不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不示现同梵行,不劝导、不赞励、不庆慰。诸比丘!如是者,补特伽罗,是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诸善法,无有速谛察忍,又不具受持所闻法质,又于已受持法义,不能观察,又不知义意、不知本文、不行法随法。然而,调善言词,善良语音,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示现同梵行者,劝导、赞励、庆慰。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而行。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而行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诸善法亦无有速谛察忍,又不具受持所闻法质,又不能观察已受持法义,又不知义意、不知本文、不行法随法。又不调善言词,不善良语音,不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又不示现同梵行者,不劝导、不赞励、不庆慰。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又不为利他。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比丘,于诸善法,有速谛察忍,又具受持所闻法质,又能观察已受持法义,又知义意、知本文、行法随法,又调善言词,善良语音,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又示现同梵行,……。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八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既不为自利而行,又亦不为利他。”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九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既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既为自利而行,亦为利他。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离杀生,于他不劝导离杀生;自离不与取,于他不劝导离不与取;自离邪欲行,不劝导……,自离虚诳语,不劝导……,自离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不劝导……。诸比丘!如是者,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不离杀生,于他劝导离杀生;自不与取,……乃至……自虚诳语……乃至……自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乃至……。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既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不离杀生,于他亦不劝导离杀生,……乃至……不劝导离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离杀生,又于他劝导离杀生,……乃至……劝导于他离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
一
一时,遍历者晡多利,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互相庆慰,……乃至……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遍历者晡多利说:
二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于应赞者,却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复次,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赞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于应毁者,却不应真、应实、应时以说毁。复次,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复于应赞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复次,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晡多利!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汝好乐何者?以何为最善?何为最妙耶?”
三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尊瞿昙!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于应赞者,却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尊瞿昙!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赞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于应毁者,则未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尊瞿昙!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不应实、应真、应时说毁:又于应赞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尊瞿昙!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又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尊瞿昙!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有补特伽罗于应毁者,不应实、不应真、应时以说毁;又于应赞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我好乐于此补特伽罗,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为最善、最妙。何以故?尊瞿昙!舍者斯为善。”
四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晡多利!……乃至……应实、应真、应时而说。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晡多利!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有补特伽罗于应毁者,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又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彼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是最善者、最妙者。何以故?晡多利!无论在何处,知时[而区别]斯为善。”
五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尊瞿昙!……乃至……应实、应真、应时而说。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尊瞿昙!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有补特罗,于应毁者以说毁,……乃至……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斯补特伽罗是我所好乐。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是最善、最妙。何以故?尊瞿昙!无论于何处,知时[而区别]斯为善。尊瞿昙!是绝妙。尊瞿昙!是未曾有。尊瞿昙!譬如揭起所覆,……乃至……见彼灯光,正是如此。尊瞿昙!以种种方法开示法要,我归依尊瞿昙!……由今日始,心存是念:毕生归依为优婆塞。”
此之摄句:
于阿修罗、三定、冢间、火槽于第五
于贪、谛察忍、自利、学、晡多利此等为十。
第二之五十竟
第一 云品
一百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答称:“大德!”世尊告彼等比丘言: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云。四者为何?
即:鸣而不雨,雨而不鸣,不鸣又不雨,鸣而又雨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云。
三
诸比丘!正是如是,为喻此等四云,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鸣而不雨,雨而不鸣,不鸣又不雨,鸣而又雨是。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耶?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语而不作。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诸比丘!犹如此云,则鸣而不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者。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雨而不鸣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作而不语。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雨而不鸣。诸比丘!犹如斯云,雨而不鸣。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者。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语又不作。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雨。诸比丘!犹如此云,不鸣又不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者。
七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既鸣又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既语又作。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既鸣又雨。诸比丘!犹如斯云,既鸣又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云,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云。四者为何?
即:鸣而不雨,……乃至……既鸣又雨。诸比丘!有此等之四云。
二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云,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鸣而不雨,……乃至……既鸣又雨。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不如实知,……乃至……此是趣苦灭之道,不如实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诸比丘!犹如斯云,鸣而不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雨而不鸣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经……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此是趣苦灭之道,如实了知。诸比丘!有如是补特伽罗,是雨而不鸣。诸比丘!犹如说斯……。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经……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雨。诸比丘!犹如说斯……。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既鸣又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经……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既鸣又雨。诸比丘!犹如斯云,既鸣又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诸比丘!有此等之四云,应喻斯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瓶。四者为何?
即:空而闭者,盈而开者,空而开者,盈而闭者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瓶。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可以瓶喻之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空而闭者,盈而开者,空而开者,盈而闭者是。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空而闭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前观、左右视、屈、伸,着持僧伽梨、衣、钵,[皆]是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空而闭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空而闭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盈而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着持僧伽梨、衣、钵,[皆]不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盈而开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盈而开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空而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着持僧伽梨、衣、钵,[皆]不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空而开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空而开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六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盈而闭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着持僧伽梨、衣、钵,[皆]是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盈而闭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盈而闭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瓶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湖水。四者为何?
即:浅而见深者,深而见浅者,浅而见浅者,深而见深者是。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湖水。
二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应以四湖水为喻之补特伽罗,住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浅而见深者,……深而见深者是。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深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着持僧伽梨、衣、钵,[皆]是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深。诸比丘!犹如浅而见深之湖水。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深而见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着持僧伽梨、衣、钵,[皆]不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补特伽罗,是深而见浅。诸比丘!犹如湖水之深而见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于此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浅。诸比丘!犹如湖水之浅而见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六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深而见深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于此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深而见深。诸比丘!犹如湖水之深而见深。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湖水,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庵罗。四者为何?
即:生而有熟色,熟而有生色,生而有生色,熟而有熟色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庵罗。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四种之庵罗,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生而有熟色,熟而有生色,生而有生色,熟而有熟色是。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喻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熟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熟色。诸比丘!犹如庵罗生而有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生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不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是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生色。诸比丘!犹如此种之庵罗,是熟而有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生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不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是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生色。诸比丘!犹如斯种之庵罗,是生而有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熟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往、来、乃至……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是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熟色。诸比丘!犹如庵罗之熟而有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庵罗,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六
一百七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鼠。四者为何?
即:挖穴不住,住穴而不挖,既不挖穴又不住,挖穴而又住。诸比丘!此等是四种鼠。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之鼠,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挖穴而不住,……乃至挖穴而又住。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挖穴而不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经……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挖穴而不住。诸比丘!犹如斯鼠之挖穴而不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是住穴而不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经……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住穴而不挖。诸比丘!犹如斯鼠之住穴而不挖。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既不挖穴又不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经……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不如实了知。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既不挖穴又不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六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挖穴而又住?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经……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如实了知。诸比丘!有如是补特伽罗,是既挖穴而又住。诸比丘!犹如斯鼠之既挖穴而又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鼠,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八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牛。四者为何?
即: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不暴;于他牛性暴,于自群牛不暴;于自群牛暴,于他牛亦暴;于自群牛不暴,又于他牛亦不暴。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牛。
二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之牛,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不暴……于自群牛不暴,于他牛亦不暴。
三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不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自家徒众,令战栗;于他家徒众,则非。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则不暴。诸比丘!犹如斯牛,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则不暴。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于他牛暴,于自牛不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他徒众令战栗,于自徒众则不。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于自群牛暴,又于他牛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自徒众令战栗,又令他徒众亦战栗。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于自群牛不暴,又于他牛亦不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令自徒众战栗,又于他徒众亦不。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于自群牛不暴,又于他牛亦不暴。诸比丘!犹如斯牛,于自群牛不暴,于他牛亦不暴。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牛,应喻补特伽罗。”
一百九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树。四者为何?
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不坚而以坚为眷族,坚而以不坚为眷族,坚而以坚为眷族。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树。
二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之树,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乃至……坚而以坚为眷族。
三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彼徒众亦是无戒、恶法。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诸比丘!犹如斯树,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不坚而以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但彼徒众,则是具戒、善法。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坚而以不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但彼徒众,则是无戒、恶法。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坚而以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彼徒众亦具戒、善法。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坚而以坚为眷族。诸比丘!犹如斯树,坚而以坚为眷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树,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十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蛇。四者为何?
即:出毒而非剧毒,剧毒而不出毒,出毒又是剧毒,不出毒又非剧毒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蛇。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四种蛇,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出毒而非剧毒,……乃至……不出毒又非剧毒是。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出毒而非剧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频发忿怒,然彼忿则不长续。诸比丘!有如是补特伽罗,出毒而非剧毒。诸比丘!犹如斯蛇,出毒而非剧毒。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剧毒而不出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频频忿怒,然彼忿则长续。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出毒而又剧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频频忿怒,彼忿又长续。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不出毒又非剧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既不频频忿怒,彼毒又不长续。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既不出毒,又非剧毒。诸比丘!犹如斯蛇,不出毒又非剧毒。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蛇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此之摄句:
云、瓶有二、湖水亦有二
庵罗、鼠、牛、树、蛇,此等有十。
第二 只尸品
一百十一
一
一时,应调马之骑御师只尸,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应调马之骑御师只尸曰:
二
“只尸!汝名应调马之骑御者,然,只尸!汝云何调伏应调之马耶?”
“大德!我或柔软调伏应调之马,或粗涩调伏,或柔软粗涩调伏。”
“只尸!汝若于应调之马,以柔软调伏无其效,粗涩调伏亦无其效,柔软粗涩调伏,亦无其效时,汝将如何?”
“大德!我若于应调之马,以柔软调伏无其效,粗涩调伏亦无其效,柔软粗涩调伏仍无其效时,大德!我将杀之。何以故?因于莫耻辱我师家。大德!世尊亦为无上士调御丈夫;复次,大德!世尊是如何调伏应调丈夫?”
三
“只尸!我亦以柔软调伏应调丈夫,亦以粗涩调伏,亦以柔软粗涩调伏。
只尸!此中,以柔软者,当如次之谓:此是身妙行[导致]此为身妙行之异熟;此是语妙行,[导致]此为语妙行之异熟;此是意妙行,[导致]此为意妙行之异熟;谓天与人是。
只尸!此中,以粗涩者,当如次之谓:此是身恶行,此为身恶行之异熟;……乃至……意恶行,……异熟;谓地狱、傍生、饿鬼是。
只尸!此中,以柔软粗涩者,当如次之谓:此是身妙行,此为身妙行之异熟;此是身恶行,此为身恶行之异熟;……乃至……意妙行,此为意妙行之异熟;此是意恶行,此为意恶行之异熟;谓天、人、地狱、傍生与饿鬼境是。”
“大德!仁者,若以柔软调伏应调丈夫无效,粗涩调伏亦无效,柔软粗涩仍无效时,对彼将如何?”
“只尸!我以柔软调伏应调丈夫无效,……以柔软粗涩调伏无效时,我应杀之。”
四
“大德!世尊!莫非不应杀生耶?纵然如是,世尊则曰:‘我须杀彼!’”
“只尸!实则如来不应杀生,但若一切应调丈夫,以柔软调伏无效,……乃至……以柔软粗涩调伏无效时,如来于彼,不认作是应说示者、应教诫者。又,有智同梵行者,亦[于彼]不认作是应说示者、应教诫者。只尸!圣者于律中,不认作是如来应语,应教诫。又,有智同梵行者,亦不认作是应语,应教诫,此即是杀。”
“大德!如来不认作是应说示、应教诫;有智同梵行者,亦不认作是应说示、应教诫,其实于彼,诚然即如同被杀。大德!奇哉,大德!奇哉!……乃至……大德!世尊,我自今后,心中存念,终生归依。”
一百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国王之善骏马,适当于王,堪王使用,可谓是王之股肱。四者为何?
即:正直、势速、堪忍、柔和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之王之善骏马,适当于王,堪王使用,谓是王之股肱。
二
诸比丘!正是成就如此四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供施,是应合掌,是世人无上福田。四者为何?
即:正直、(智)势速、堪忍、柔和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人无上福田。”
一百十三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骏马,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影已,惊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骑御者将如何措施于我耶?于彼应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骏马。比丘众!此是第一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影已,不惊悚,然刺㦸毛孔则惊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骑御者将作何措施于我耶?于彼将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骏马。诸比丘!此是第二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影已,不惊、不悚,又刺㦸毛孔亦不惊、不悚,然裂其皮,则惊且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骑御者将作何措施于我耶?于彼将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骏马。诸比丘!此是第三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已,不惊、不悚,又刺㦸毛孔亦不惊、不悚,又裂其皮亦不惊、不悚,然坏其骨,则惊且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骑御者将作何措施于我耶?于彼将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骏马。诸比丘!此是第四之善骏马,而存在于世中。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五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之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善吉祥士,闻云某名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由之惊悚,生厌离心,如理精勤,不惜身命,而于身作证最胜谛,又于慧分析而看。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见刺轮影已惊悚。诸比丘!我说此善吉祥士,应如是喻。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一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吉祥士,虽不闻云某名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自见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由之惊悚,生厌离心,如理精勤,不惜身命,而于身作证最胜谛,又于慧分析而看。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毛孔为刺㦸而惊悚。诸比丘!我说……。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二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七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吉祥士,不闻云某名村……致死,又自虽不见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之亲戚或同族人病而致死。彼由之惊悚,生厌离心,如理精勤,不惜身命,又于身作证最胜谛,又于慧分析而看。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皮裂而惊悚。诸比丘!我说此善吉祥士,应如是喻。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三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八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吉祥士,不闻云某名村……致死,又自不见女人或男子病或死,又,虽不闻彼亲戚或同族人病或死,于身受触苦、猛、粗、刺、不悦、非可意、夺命。彼由之既惊且悚,生厌离心,如理……于慧分析而看。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为坏骨且惊悚。诸比丘!我说此善吉祥士,应如是喻。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四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一百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王者之象,适意于王,堪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或是能闻者,或是能杀者,或是能忍者,或是能行者。
二
诸比丘!如何王者之象,是能闻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应调象之骑御者有任何已作者、或未曾作者,于彼令作任何事,于事则希、作意、举全心致意、倾耳于听。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闻者。
三
诸比丘!又,云何王者之象是能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趣赴战斗,亦杀象、亦杀骑象者、亦杀马、亦杀骑马者,破车,亦杀乘车者、亦杀步兵。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杀者。
四
诸比丘!又,云何王者之象是能忍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趣赴战斗,忍受枪打、剑打、箭打、斧打、大鼓、锣、螺贝、罐鼓响声。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忍者。
五
诸比丘!又,如何王者之象是能行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应调象之骑御者,有任何已行者、或未曾行者,遣彼往任何地方,彼能速行。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行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王者之象……可谓股肱。
六
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人无上福田。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是能闻者,是能杀者,是能忍者,是能行者。
七
诸比丘!又,云何比丘是能闻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对如来所说法、律,于说时兴希、作意、举全心致意、倾耳听法。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闻者。
八
诸比丘!又,云何比丘是能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已生之欲寻,断之、除之、弃之、令不存;不容已生之恚寻……乃至……已生之害寻……乃至……之恶不善法,断之、除之、弃之,令不存。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杀者。
九
诸比丘!又,如何比丘是能忍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忍寒、热、饿、渴、虻、蚊、风、日、腹行之触,能忍苦、猛、粗、利、不悦、非可意、生夺命身受之骂、辱。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忍者。
一〇
诸比丘!又,如何比丘是能行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此长久(生死)之间,未有不曾到处,即一切行寂灭,舍弃一切(烦恼)依,渴爱已尽,能速直行离贪、灭、涅槃。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行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是世之无上福田。”
一百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处。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处,作时是非可意,又,其作能生无利。诸比丘!有处,作时是非可意,但其作能生利。诸比丘!有处,作时是可意,但其作能生无利。诸比丘!有处,作时是可意,又其作能生利。
二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非可意,而其作能生无利。此处,诸比丘!不思惟作两者。谓:于作时因非可意处,不思惟作此,作时能生无利,亦不思惟作此。诸比丘!此两者皆不思惟作。
三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是非可意,但其作能生利。诸比丘!依丈夫势力、丈夫精进与丈夫勇猛,当知愚者与贤人。诸比丘!愚者不作斯思惟,谓:此处作时
虽非可意,纵然如是,此处作能生利。彼不作此处,彼不作此处而导致失利。诸比丘!但贤人如斯思惟,谓:此处作时虽非可意,纵然如是,此处作能生利。彼作此处而生利。
四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是可意,但其作能生无利。诸比丘!依丈夫势力、丈夫精进与丈夫勇猛,当知愚者与贤人。诸比丘!愚者不作斯思惟,谓:此处作时虽可意,纵然如是,作此能生无利。彼作此,彼作此而导致失。诸比丘!但贤人作斯思惟,谓:此处作时虽可意,纵然如是,作此能生无利。彼不作此,彼不作此而不生无利。
五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可意,而其作能生利。其处,诸比丘!思惟两者皆应作,谓:于作时可意,为此思惟应作,作时能生利,为此亦思惟应作。诸比丘!此处两者皆思惟应作。
诸比丘!此等是四处。”
一百十六
一
“诸比丘!应于四处不放逸。四者为何?
诸比丘!断身恶行,修身妙行,而于此中勿放逸。诸比丘!断语恶行,修语妙行,而于此中勿放逸。诸比丘!断意恶行,修意妙行,而于此中勿放逸。诸比丘!断邪见,修正见,而于此中勿放逸。
二
诸比丘!比丘已断身恶行,已修身妙行,……乃至……已断意恶行,已修意妙行,已断邪见,已修正见故,彼于当来之死无所畏。”
一百十七
一
“诸比丘!为自己益,应于四处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四者为何?
于可贪物,我心不贪,为自己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于应瞋物,我心不瞋,为自己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于应迷物,我心不迷,为自己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于醉物,我心不醉,为自己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
二
诸比丘!比丘由离贪故,于应贪物,心不贪。离瞋故,于应瞋物,心不瞋。离痴故,于应迷物,心不迷。离醉故,于应醉物,心不醉。彼不畏、不动、不震、不陷于恐怖。又,以从沙门之言说而不动。”
一百十八
“诸比丘!此等四处,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四者为何?
诸比丘!于此处如来之出生,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诸比丘!于此处如来是无上正自觉、现等觉者,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诸比丘!于此处如来转无上法轮者,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诸比丘!于此处如来无余取,于涅槃界般涅槃者,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
诸比丘!此等之四处,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
一百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四者为何?
即:生畏、老畏、病畏、死畏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
一百二十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四者为何?
即:火畏、水畏、王畏、贼畏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
此之摄句:
于只尸、势速、刺轮、象、处第五
不放逸、守护、应生厌离及二畏。
第三 怖畏品
一百二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怖畏。四者为何?
即:自责怖畏、他责怖畏、刑罚怖畏、恶趣怖畏是。
二
诸比丘!又,如何是自责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作如是思惟,谓:若我于身行恶行、于语行恶行、于意行恶行,如此,自责宁非比戒更甚?彼便畏惧于自责,而断身恶行,修身妙行,……乃至……断意恶行,修意妙行,清净保护自己。诸比丘!此名自责怖畏。
三
诸比丘!又,如何是他责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作如是思惟,谓:若我于身行恶行、……乃至……于意行恶行,如此,他责岂非责斥其业比戒更甚?彼便畏惧于他责,而断身恶行,修身妙行,……乃至……断意恶行,修意妙行,清净保护自己。诸比丘!此名他责怖畏。
四
诸比丘!又,如何是刑罚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之一类人,王捕获犯罪贼,见而科其种种刑罚:鞭挞、杖挞、棍棒挞;又施截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又造粥锅状,造如贝(有滑泽)秃头状、造罗睺鬼口状、造火鬘状、造手灯状、造草衣状、造树皮衣状、造羚羊状、造钩肉状、作铜钱状、以盐分施糜烂,贯通横木回转,造藁座状,以极热油令浴,令(饿)狗咬食,活活以刀贯串,断首。
彼(见)而谓:恶业种种类状,依此,王捕获犯罪贼,科以种种刑罚,以鞭挞……乃至…以刀断首。
我若如是造恶业时,王亦捕我,科以种种如是刑罚,以鞭挞……乃至……以刀断首。彼恐惧于刑罚,不以夺取他人之物而生活。诸比丘!是名刑罚怖畏。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恶趣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作如是思惟,谓:由身恶行,于当来有恶异熟,……乃至……由意恶行,于当来有恶异熟。又,我以身行恶行,……乃至……以意行恶行,如此,身坏死后,岂不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彼恐惧于恶趣以断身恶行,修身妙行,……乃至……修意妙行,清净保护自己。诸比丘!此名恶趣怖畏。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怖畏。”
一百二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怖畏,是水浴者,所应预期。四者为何?
即:浪怖畏、鳄鱼怖畏、漩涡怖畏、蛟龙怖畏。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怖畏,是水浴者,应所预期。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世间有一类善男子,于此法、律中,由家趣于非家时,于此四种之怖畏,应所预期。四者为何?
即:浪怖畏…乃至……鳄鱼怖畏是。
三
诸比丘!又,如何是浪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善男子,起信,由家而趣非家……我沉沦于生、老、死、忧、悲、苦、愁、恼,沉沦于苦,为苦所围。呜呼!了知此是纯苦蕴之尽,而作是思惟。尔时,同梵行者,于彼出家者予教授、教诫:汝应如是往,汝应如是还,汝应如是见(前方),汝应如是见(左右),汝应如是屈,汝应如是伸,汝应如是持僧伽梨、钵、衣。于是,彼谓:我等曾于居家时,亦教授余物,亦教诫,然此等不过应是我等之子,不过应是孙,此等作此思惟:须教授、须教诫。于是彼则生愤、不喜、拒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有此比丘,因浪怖畏而拒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浪怖畏,即是忿、恼之异名。诸比丘!此名浪怖畏。
四
诸比丘!又,如何是蛟龙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男子,起信,由家趣非家……我了知生、老、死……乃至……作此思惟。尔时,同梵行者于彼出家者,予教授、教诫:汝应嚼此、汝不应嚼此;汝应啖此,汝不应啖此;汝应味此,汝不应味此;汝应饮此,汝不应饮此;许汝物应嚼,不许汝物,不许嚼;许汝物应啖,不许汝物,不许啖;许汝物应味,不许汝物,不许味;许汝物应饮,不许汝物,不许饮;汝于时应嚼,汝于非时不许嚼;汝于时应可啖,汝于非时不许啖;汝于时应可味,汝于非时不许味;汝于时应可饮,汝于非时不许饮。于是彼谓:我等曾于居家时,凡所欲者嚼之,凡所不欲者,不嚼;凡所欲者啖之,凡所不欲者不啖;凡所欲者味之,凡所不欲者不味;凡所欲者饮之,凡所不欲者不饮;所许亦嚼,不许亦嚼……所许亦饮,不许亦饮;于时亦嚼,非时亦嚼……于时亦饮,非时亦饮。有信家主,于昼非时,施甘美嚼食或啖食,我思惟,彼等给与闭口如马衔之物,彼将生愤、不喜、拒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有如此比丘,因于蛟龙怖畏拒学,转复下劣。诸比丘!蛟龙怖畏者,即此饱食之异名。诸比丘!此名蛟龙怖畏。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漩涡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男子,起信,由家趣非家……我于生、老、死……乃至……了知。彼即出家,于日前分着内衣、持钵、披衣,为乞而入村或邑,不护身、不护语、不护心,正念不现前,不护诸根。彼于彼处,见家长或家长子得五种欲,具备享受。彼谓:我等曾于居家时,得五种欲,具备享受。而我家有财、受用财,又能作福,我宁肯抛学,转复下劣,受用其财。于是,彼则抛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有如此比丘,名因漩涡怖畏,拒学而转复下劣。诸比丘!漩涡怖畏者,此是五种欲之异名。诸比丘!此名漩涡怖畏。
六
诸比丘!又,云何是鳄鱼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善男子,起信,由家趣非家……我于:生、老、死……乃至……了知。彼之出家,于日前时分,着内衣、持钵、披衣,为乞而入村或邑,不护身、不护心,正念不现前,不护诸根。彼于彼处,见披覆不正乱服装之妇人,见披覆不正妇人已,搅乱彼贪心,彼心为搅乱,抛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有此类比丘,名因鳄鱼怖畏,拒学而转复下劣。诸比丘!鳄鱼怖畏,是此妇人之异名。诸比丘!此名鳄鱼怖畏。
诸比丘!此等四怖畏,世间一类善男子,于此法、律中,起信,由家趣非家时,是应所预期。”
一百二十三
一
“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而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而生梵众天同类中。诸比丘!梵众天寿量是一劫,于彼处异生,尽其寿住已,渡过其天之全部寿命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然世尊弟子于彼处,渡其寿住已,渡过其天之全部寿量,即于其处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与生有。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内等净,心趣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极光净天同类中。诸比丘!极光净天寿命是二劫,彼处异生,尽其寿住已,渡其天之寿量全部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世尊弟子于彼处,尽其寿住已,渡其天之全部寿量已,即于其处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特伽罗,离喜贪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而受身乐,圣者是舍,有乐住,具足宣说第三静虑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遍净天同类中。诸比丘!遍净天寿量是四劫,于彼处异生……乃至……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断乐故,断苦故,先已灭喜、忧故,不苦不乐,具足舍念清净第四静虑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广果天同类中。诸比丘!广果天寿量是五百劫,于彼处异生……乃至……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二十四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于彼住,色、受、想、行、识,所有法皆认为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箭、是痛、是恼、是敌、是坏、是空、是无我,等随观见。彼身坏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而住。彼认为色、……乃至…所有法是无常,……乃至……是无我,等随观见。彼身坏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二十五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慈俱行心,住于一方遍满,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遍满住),如是于上、下、横、遍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慈俱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心遍满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梵众天同类中。诸比丘!梵众天寿量是一劫。彼处之异生……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悲俱行心,……乃至……与喜俱行心,……乃至……与舍俱行心,遍满一方而住,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遍满而住),如是于上、下、横、遍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舍俱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心遍满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极光净天同类中。诸比丘!极光净天寿量二劫,……乃至……生遍净天同类中。诸比丘!遍净天寿量是四劫,……乃至……生广果天同类中。诸比丘!广果天寿量是五百劫,于彼处异生,尽其寿住已,于斯天渡过全部寿量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而世尊弟子,于彼处尽其寿住已,斯天寿量全部渡过已,即于其处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别、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二十六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慈俱行心,……乃至……(一二五之一)……以无恼害心,遍满而住。彼于色……(一二四之一)……等随观见,彼身坏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
二
复次,诸比丘!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悲俱行心,……乃至……喜……乃至……与舍俱行心……以无恼害心遍满而住……乃至(一二四之一)……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与异生是不共者。”
一百二十七
一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出现,出现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菩萨由睹史多众中没,正念正知而入母胎时,于天、世间、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与诸民众中,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所有世界——无有被覆、无有涯底、闇黑,即使有大威神、有大威德日月不能照处,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生于彼处所有有情,由于其光,更知他有情亦生此处。诸比丘!由如来、应供、正觉者之出现,令此第一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二
复次,诸比丘!菩萨正念、正知而出母胎时,于天、世间、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与诸民众中,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所有世界……其处亦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生于彼处所有有情……(一二七之一)……知其所生。诸比丘!由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第二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三
复次,诸比丘!如来现等觉无上正自觉时,了知天、世间……乃至(一二七之二)……其生。诸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第三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四
复次,诸比丘!如来转无上法轮时,了知天、世间……(一二七之二)……其生。诸比丘!由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第四希奇有曾有法出现。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等第四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一百二十八
一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情爱乐(阿赖耶)所执处、欣悦所执处、欢喜所执处,如来说示非所执处法时,彼进听、倾耳,知唤起心。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第一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二
诸比丘!有情爱乐慢、欣悦慢、欢喜慢,如来说示慢之调伏法时,彼进听、倾耳,知唤起心。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第二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三
诸比丘!有情爱乐非寂静、欢喜非寂静,如来说示能寂静法时,彼进听……唤起。诸比丘!如来……由于出现,此第三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四
诸比丘!有情有无明,致盲,普遍为缠。如来说示无明之调伏法时,彼进听、倾耳,知唤起心。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第四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等第四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一百二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是阿难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若诸比丘为谒阿难而来访,彼等见阿难而欢欣;于其处,阿难或当面陈辞,彼等亦欢欣;诸比丘!阿难默然时,诸比丘无有厌足。
二
诸比丘!若比丘尼为谒阿难来访,彼等见阿难而欢欣;于其处,阿难或当面陈辞……默然[……]。
三
诸比丘!若优婆塞……默然[……]。
四
诸比丘!若优婆夷众为谒阿难来访,彼等见阿难而欢欣;于彼处,阿难或当面陈辞,彼等亦欢欣;诸比丘!阿难默然时,优婆夷众无有厌足。
诸比丘!此等是阿难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
一百三十
一
“诸比丘!此等是转轮王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若刹帝利众,为谒转轮王而来者,彼等见王而欢欣;于其处所,转轮王或所陈辞,彼等亦欢欣;诸比丘!转轮王默然时,刹帝利众无有厌足。
二
诸比丘!若婆罗门……默然。
三
诸比丘!若居士……默然。
四
诸比丘!若沙门……默然。
诸比丘!此等是转轮王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
五
诸比丘!正是如是,于转轮王……[乃至]……四种希有未曾有法。”(参阅一二九)
此之摄句:
自责、浪、二殊异及慈有二
又、二希有更有二未曾有法。
第四 补特伽罗品
一百三十一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尚未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又,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又,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又,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已断有得结。
二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未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耶?
是一来。诸比丘!此类之补特伽罗,尚未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三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耶?
是往上流色究竟者。诸比丘!此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
四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耶?
是中般涅槃。诸比丘!此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
五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已断有得结耶?
是阿罗汉。诸比丘!此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已断有得结。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二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相应辩而非自在辩,自在辩而非相应辩,相应辩而又是自在辩,既非相应辩,又非自在辩是。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三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略闻即知者、广演知者、须引导者、文句为最者是。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四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于精勤果活,于业果则不活;于业果活,于精勤果不活;于精勤果活,又于业果亦活;于精勤果不活,又于业果亦不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五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有罪、多罪、少罪、无罪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有罪?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成就有罪身业,……乃至……成就有罪之意业。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有罪。
三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多罪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多成就有罪身业,少于无罪[成就身业]……乃至……多成就有罪意业,少于无罪[成就意业]。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多罪。
四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少罪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多成就无罪身业,少于有罪[成就身业]……乃至……多成就无罪意业,少于有罪[成就意业]。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少罪。
五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是无罪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成就无罪身业,……乃至……成就无罪意业。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无罪。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六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不圆满、于定不圆满、于慧不圆满。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不圆满、于慧不圆满。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圆满、于慧不圆满。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圆满、于慧圆满。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七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不尊重、于戒为上主不尊重;于定不尊重、于定为上主不尊重;于慧不尊重,于慧为上主不尊重。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尊重、以戒为上主;于定不尊重、不以定为上主;于慧不尊重、不以慧为上主。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尊重、以戒为上主;于定尊重、以定为上主;于慧不尊重、不以慧为上主。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尊重、以戒为上主;于定尊重、以定为上主;于慧尊重、以慧为上主。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八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即:身出而心不出,身不出而心出,身既不出、心亦不出,身出心亦出。
二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身出而心不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亲近于山岩林薮中设床座,彼于其处,亦起欲寻、亦起恚寻、亦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身出而心不出。
三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身不出而心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岩……不亲近,彼于居处,亦无起欲寻、亦无起恚寻、亦无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身不出而心出。
四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罗,是身亦不出、心亦不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山岩……不亲近,彼于居处,亦起欲寻、……亦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罗,是身亦不出、心亦不出。
五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是身亦出,又心亦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亲近于山岩,……彼于彼处,亦无起欲寻、亦无起恚寻,亦无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身亦出,又心亦出。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九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说法师。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少语而不称要。又,彼徒众亦不知于称要或不称要。诸比丘!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少语而称要。又,徒众知于称要不称要。诸比丘!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多语而不称要。又,彼徒众亦不知于称要不称要,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多语而称要。又,彼徒众知于称要不称要。诸比丘!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说法师。”
一百四十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论师。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论师者,义失而文不失。诸比丘!有论师者,文失而义不失。诸比丘!有论师者,义、文俱失。诸比丘!有论师者,义、文俱不失。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论师。
二
成就四无碍解者,于义、文俱失,是无是处,是无可能。”
此之摄句:
结、辩、略开知者、精勤,
有罪、二戒、出、法是论者。
第五 光品
一百四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光。四者为何?
即:月光、日光、火光、慧光是。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光。诸比丘!慧光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光明。四者为何?
即:月光明、日光明、火光明、慧光明是。”
一百四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明。四者为何?
即:月明、日明、火明、慧明是。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明。诸比丘!慧明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照。四者为何?
即:月照、日照、火照、慧照是。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照。诸比丘!慧照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炽。四者为何?
即:月炽、日炽、火炽、慧炽是。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炽。诸比丘!慧炽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六
“此等是四种应时。四者为何?
即:应时听法、应时谈法、应时止、应时观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应时。”
一百四十七
一
“诸比丘!正修此等四种应时,若正随转者,能次第竭尽诸漏。四者为何?
即:应时听法、应时谈法、应时止、应时观是。
诸比丘!正修此等四种应时,若正随转者,能次第竭尽诸漏。
二
诸比丘!譬如山上大粒雨滴,自空而降时,其水则向低随流,充满山溪、峡谷、沟渠;充满山溪、峡谷、沟渠,则充满小池;充满小池,则充满大池;充满大池,则充满小河;充满小河,则充满大河;充满大河,则充满大海水,正是如此。诸比丘!正修此等四种应时,若正随转者,则能次第竭尽诸漏。”
一百四十八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恶语行。四者为何?
即: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是。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恶语行。”
一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语妙行。四者为何?
即:是谛语、不离间语、柔软语、聪慧语是。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语妙行。”
一百五十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实。四者为何?
即:戒实、定实、慧实、解脱实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实。”
于此之摄句:
光、光明、明、照、炽、二应时
二行(?)、实(?)、品中有十
第三之五十竟
第一 根品
一百五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根。四者为何?
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根。”
一百五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一百五十三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即:慧力、精进力、无罪力、能摄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一百五十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即:念力、定力、无罪力、能摄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一百五十五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即:简择力、修力、无罪力、能摄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一百五十六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无数劫。四者为何?
诸比丘!劫坏时,几岁、或几百岁、或几千岁、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劫坏已住时,……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劫成时,……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劫成已住时,几岁、或几百岁、或几千岁、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无数劫。”
一百五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病。二者为何?
身病与心病是。
诸比丘!见于有情,能有一年亦称身无病,二年亦称身无病,三年亦……四年亦……五年亦……十年亦……二十年亦……三十年亦……四十年亦……五十年亦称身无病,或百年亦称身无病者。诸比丘!然而,于世间有称须臾无心病之有情难得,除漏尽者。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出家病。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大欲者,感匮乏之苦,于衣、食、床、座、治病药资具,均不喜足,彼大欲者而感匮乏之苦。衣、食、……均不喜足。为得称赞,为得利养、恭敬、名闻,心怀恶欲,彼为得称赞,为得利养、恭敬、名闻而奋起、勉励、勤劳,彼思择往诣权门,思择坐,思择说法,亦思择大小便利。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出家病。
三
诸比丘!故今应如是学,谓我等无有大欲,不认匮乏为苦,衣食……资具,均无不感喜足。不为得称赞、利养、恭敬、名闻,而怀恶欲;不为得利养、恭敬、名闻,而奋起、勉励、勤劳;应堪忍寒、热、饥、渴、虻、蚊、风、日、腹行之触,身受苦、猛、粗、利、不悦、非可意、夺命卑受、骂辱,应忍耐。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百五十八
一
于其处,具寿舍利弗,言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诸比丘亦以:“友!”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言: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退转善法,世尊说示于此。四者为何?
即:贪之广大,瞋之广大,痴之广大,复于甚深是非处,是慧眼所不能及。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退转四法,世尊说示于此。
二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不退转善法,世尊说示于此。四者为何?
贪之薄弱,瞋之薄弱,痴之薄弱,复于甚深是非处,是慧眼所能及。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此等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不退转善法,世尊说示于此。”
一百五十九
一
一时,具寿阿难住憍赏弥瞿私多园,尔时,有一比丘尼,告一余人言:“阁下!敢请去往阿难住处。至已,依我托咐,以头作礼,接圣阿难足谓:‘大德!有某名比丘尼者,烦恼、痛苦、病重,彼尼以头作礼,接圣阿难足’;又当作如是言……
‘大德!圣阿难哀怜垂慈,请往比丘尼住处,实感有幸!’”
斯人则曰:“法尼!(我)当允诺。”答允彼比丘尼之请,即诣具寿阿难住处。至已,问讯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此人,白阿难言:
“大德!有某名比丘尼者烦恼、痛苦、病重。彼尼以头作礼,接圣阿难足,并作如是言:‘大德!圣阿难哀怜垂慈,请往比丘尼住处,则实感幸!’”具寿阿难默然允许。
二
时,具寿阿难着内衣,持钵,披衣,去往彼比丘尼住处。彼比丘尼遥见具寿阿难来,见已,彼尼即蒙头横卧床上。时,具寿阿难,既来彼比丘尼处。至已,坐于设席,坐已,具寿阿难告诉比丘尼曰:
三
“姊妹!依食而生此身,食应依食可断。姊妹!依爱而生此身,爱应依爱可断。姊妹!依慢而生此身,慢应依慢可断。姊妹!依交会而生此身,交会而毁桥,是世尊所说。
四
姊妹!依食生此身,食应依食可断,虽作如是说,此又缘何而说?姊妹!世有比丘,如理思择摄食,而非为戏、亦非为醉、亦非为饰、亦非为美,乃至祇为身住、为活、为息害、为修净行。如是而我灭旧受,不应生新受。又,我须生存,须为无罪。又,须住于安稳。彼于后时,依食断食。
姊妹!依食生此身,食应依念而断,作如是说者,是缘此而作斯说。
五
姊妹!依爱生此身,爱应依爱可断,虽作斯说,此又缘何而说?姊妹!世间有比丘,名某比丘,诸漏尽故,已于现法,自己了知、作证、具足而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彼言,我将于何时得诸漏尽,故……乃至……作证,住于具足。彼于后时,依爱断爱。
姊妹!依爱生此身,爱应依爱可断,作如是说者,是缘此而作斯说。
六
姊妹!依慢而生此身,慢应依慢可断,虽作是说,此又缘何而说?姊妹!世间有比丘,名某比丘,由诸漏尽……乃至……作证,具足住,彼谓:彼具寿由诸漏尽……乃至……作证,住于具足,何况于我,彼于后时,依慢断慢。
姊妹!由慢生此身,慢应依慢可断,如是说者,是缘此而作斯说。
七
姊妹!依交会而生此身,交会而毁桥者,是世尊所说。”
八
尔时,斯比丘尼,从床而起,一肩着上衣,稽首具寿阿难足,白具寿阿难言:
“大德!我愚痴,昏迷,为不良所制而具过失,令我作如是。大德!圣阿难请容纳我过失,当来将防护。”
九
“姊妹!汝实愚痴、昏迷,为不良所制而具过失,令汝如是。而,姊妹!汝见过失如过失,如法悔除故,我当为容纳。姊妹!见过失如过失,如法悔除,当来防护,是圣者之律繁兴。”
一百六十
一
“诸比丘!或善逝、或善逝律之住世时,是为群众益、为群众乐、为天人利、为益、为乐。诸比丘!又,善逝者为何?
诸比丘!于世间生是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此为善逝。
二
又,诸比丘!善逝律者为何?
彼宣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梵行。诸比丘!此为善逝律。
诸比丘!如是或善逝、或善逝律之住世时,是为群众益、是为群众乐、是为哀悯世间、为天、人之利、益、乐。
三
诸比丘!此等四法,能忘失正法,使之隐没。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误解经,倒诵念文句。诸比丘!文句被倒置,其义亦难了知。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隐没之第一法。
四
复次,诸比丘!或有比丘,恶口具骂詈性,不容忍,逆解教诫。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隐没之第二法。
五
复次,诸比丘!或有比丘,多闻而持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而于他人不说经。于彼等过世后,于经断绝根本,失所依。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隐没之第三法。
六
复次,诸比丘!有长老诸比丘,生活丰富、[三学]缓慢,以销沉为先导,于远离废精进,不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从彼人等亦随[其]见而堕,彼等亦生活丰富、[三学]缓慢,以销沉为先导,于远离废精进,不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隐没之第四法。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令正法忘失、隐没。
七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住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隐没。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正解经典,文句不倒置念诵。诸比丘!不倒置文句,于义亦易了知。诸比丘!此是能住持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一法。
八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善语、具善语性,容忍,正顺解教诫。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二法。
九
复次,诸比丘!或有比丘多闻而传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者而于他人说经。不由于彼等过世,而断绝经根本,有所依。诸比丘!此是能住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三法。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长老比丘,生活不丰富、[三学]不缓慢,不以销沉作先导,于远离不废精进,而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从彼人等亦随[其]见,彼等生活亦不丰富、于[三学]不缓慢,不销沉而精进,于远离为先导,而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四法。
诸比丘!此等四法,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隐没。”
此之摄句:
根、三力、第五慧思择
劫、病、退转、比丘尼、善逝律为十。
第二 行品
一百六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即: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即: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二
诸比丘!又,何者是苦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炽盛,而屡受由贪所生之苦忧。又,本性瞋亦炽盛,而屡受由瞋所受之苦忧。又,本性痴亦炽盛,而屡受由痴所生之苦忧。彼显现此等软五根,[谓]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彼此等五根软故,为尽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迟通行。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苦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亦炽盛,……受,彼显现此等上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为尽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速通行。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乐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不炽盛,不屡受由贪所生之苦忧,本性瞋亦不炽盛……本性痴亦不炽盛,不屡受由痴所生苦忧,彼显现此等软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之此等五根软故,为尽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迟通行。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乐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不炽盛,不屡受由贪所生之苦忧。本性瞋亦不炽盛,不屡受由瞋所生之苦忧。本性痴亦不炽盛,不屡受由痴所生苦忧。彼显现此等之上五根,[谓]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彼此等之五根上故,为尽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速通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苦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不净,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间有不喜想,于诸行有无常想住。复在彼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学力住,[谓]是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彼显现此等之软五根,[谓]是信力……慧力。彼之此等五根软故,为尽诸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迟通行。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苦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不净,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界有不喜想,于诸行有无常想住。复于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学力住,[谓]是信力……慧力。彼显现此等之上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为尽诸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速通行。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乐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乃至……具足初静虑住,寻与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住。离喜之贪故……乃至……于身受乐,而圣者是舍,说有念是乐住,具足第三静虑住。又,断乐故,又,断苦故,前已灭喜、忧故,是不苦不乐,是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住。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学力住,(谓)是信力……慧力,彼显现此等之软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软故,为尽诸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迟通行。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乐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具足初静虑住……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住……乃至……具足第三静虑住……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学力住,[谓]是信力……乃至……慧力。彼显现此等上五根,[谓]是信根……乃至……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为尽诸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速通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即:不堪忍行、堪忍行、调伏行、寂静行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不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以骂报骂、以瞋报瞋、以戏弄报戏弄。诸比丘!此名不堪忍行耶?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以骂报骂、不以瞋报瞋、不以戏弄报戏弄。诸比丘!此名堪忍行。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调伏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状,由斯之作,犹不防护眼根住时,贪与忧之恶不善法,即流入来。由斯之作,为防护而修行,护眼根,作眼根防护——耳闻声已……乃至……鼻嗅香已……乃至……舌尝味已……乃至……身触所触已……乃至……意识法已,不取于相,不取状,由斯作而不防护意根住时,贪与忧之恶不善法,即流入来,为防护斯作修行,护意根,作意根防护。诸比丘!此名调伏行。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寂静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纳已生之欲寻,断之、除之、息之、远之、令灭亡,已生之恚寻……已生之害寻……随生恶不善法不容纳,断之、除之、息之、远之、令灭亡。诸比丘!此名寂静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即:不堪忍行……不寂静行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不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堪忍于寒、热、饥、渴、虻、蚊、风、日、腹行之触,苦、猛、粗、利、不悦、夺非可意命,生身受骂辱不能忍。诸比丘!此名不堪忍行。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堪忍于寒、热……乃至……能忍。诸比丘!此名堪忍行。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调伏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眼见色已,不取相……乃至[一百六十四之四]……。诸比丘!此名调伏行。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寂静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纳已生之欲寻……乃至[一百六十四之五]……。诸比丘!此名寂静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即:苦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二
诸比丘!此中苦迟通行,诸比丘!此者具有两种劣行之名。此行以苦故名劣;此行以迟故亦名劣。诸比丘!此行所具之两者,皆名劣。
三
诸比丘!此中苦速通行,诸比丘!此行苦故名劣。
四
诸比丘!此中乐迟通行,诸比丘!此行迟故名劣。
五
诸比丘!此中乐速通行,诸比丘!此两者皆名妙行。此行乐故名妙,此行速故亦名妙。诸比丘!此行两者皆名妙。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七
一
一时,具寿舍利弗,诣访具寿摩诃目犍连住处。至已,与具寿摩诃目犍连相互庆慰,交谈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告具寿摩诃目犍连言:
“友!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乃至……友!此等是四通行。
二
友!汝依此等四通行之何种行,无所取,令心由漏获解脱?”
“友舍利弗!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乃至……友!此等是四通行。友!此等四通行中,依苦速通行,我无所取,由漏心解脱。”
一百六十八
一
一时,具寿摩诃目犍连,诣访具寿舍利弗住处,……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诃目犍连,告具寿舍利弗言:
“友!此等是四种行……乃至……友!此等是四种行。
二
友!汝依此等四种行之何种行,无所取,由漏心获解脱?”
“友目犍连!此等是四种行……乃至……此等四种行中,依乐速通行,我无所取,由漏心获解脱。”
一百六十九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补特伽罗,存在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有行般涅槃。复次,诸比丘!复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无行般涅槃。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
二
诸比丘!又,云何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有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不净,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界有不喜想于诸行见无常。复次,在彼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学力住,[谓]是信力……慧力。彼显现此等之上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依此等之五根上故,已于现法有行般涅槃。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有行般涅槃。
三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于身……;复次,在彼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学力住,[谓]是信根……慧根。彼依此等五根软故,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
四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无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世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彼依此等五有学力……显彼上五根……上故,已于现法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无行般涅槃。
五
诸比丘!又,云何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彼显现此等……软五根……软故,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有此等之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七十
一
一时,具寿阿难住憍赏弥瞿私多园,于其处所,具寿阿难言诸比丘曰:“友诸比丘!”诸比丘则答称:“友!”具寿阿难言:
“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凡于我前,明示得阿罗汉者,悉是四支,或由其随一。四者为何?
二
友!世间有比丘,依止修观,于依止修观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三
复次,友!有比丘,依观修止,于依观修止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四
复次,友!有比丘,止与观一双统修,止与观一双统修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五
复次,友!比丘意离于法之掉举,彼坚持。友!彼安住正内、正止、趣一境、正持时,彼之道生,彼习此道……疏远。
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论是谁,凡于我前,明示得阿罗汉者,悉由此等四支,或其随一。”
此之摄句:
略、广、不净、二不堪忍及第二
目犍连、舍利弗、统为一双。
第三 故思品
一百七十一
一
“诸比丘!有身行时,由身行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诸比丘!或有语时,由语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诸比丘!或有意时,由意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或[祇]由无明缘。
二
诸比丘!自造作此身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此身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身行,其缘故,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造作此身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三
诸比丘!或自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而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四
诸比丘!或自造作此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而造作此意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五
诸比丘!于此等诸法中,恒有无明,若无明无余,离贪、灭,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身不存,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语不存,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意不存,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田不存,此事不存……乃至……此处不存……此所依不存。
六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得自体。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力非他思。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他思与力非自思。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他思与力。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他思均不与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得自体。”
七
作如是说时,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世尊之略说,如是解此之广义。大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力非他思;于其中,依自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他思与力非自思;于此中,依他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他思与力;于此中,依自思因,又依他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他思均不与力;于此中,此应见何天耶?”
八
“舍利弗!见此应是生非想非非想处天。”
“大德!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此身死后,是还来者,得还来其现状否?大德!复次,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此身死后,是不还,是不还其现状否?”
九
“舍利弗!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未断顺下分结,彼于现法,具足非想非非想处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而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同类中,彼由其处死,而成还来者,是还于现状者。
一〇
舍利弗!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彼于现法,具足非想非非想处住,彼于嗜此,希于此……不退下,死而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同类中,彼由其处死,成不还者,是不还于现状者。
舍利弗!有此因、此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是不还,不还现状。”
一百七十二
于此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具寿舍利弗:“友!”具寿舍利弗言: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义无碍解,我以其种种道理说、教、示、令知、起、开、分显。复就此有惑或犹豫者问我,我应记说,善知我等法,我等之师现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法无碍解……复就此有惑或犹豫者问我,我应记说,善知我等之法,我等之师现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词无碍解……乃至……现前。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辩无碍解,我其……现前。”
一百七十三
一
一时,具寿摩诃拘絺罗诣访具寿舍利弗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诃拘絺罗,向具寿舍利弗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有余何物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非有余何物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物是有又非有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耶?”
“友!不可作此言。”
二
“友!问: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有余何物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友:亦问: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之何物亦非有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问:六……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耶?答以:不可作此言。问:六……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然则友!于此所说义,应如何见耶?”
三
“友!六……灭后,此言有余何物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友!六……灭后,此言非有余何物之人,是戏论无戏论者。六……灭后,此言余物有又非有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六……灭后,余物是非有,又非非有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友!祇有六触处道,是戏论;祇有戏论道,是六触处。友!六触处无余离贪故,戏论灭、戏论寂。”
一百七十四
一
一时,具寿阿难,往访具寿摩诃拘絺罗处。至已,与具寿拘絺罗共相庆慰,欢叙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语具寿拘絺罗言:
友!以六触处……(乃至)……戏论寂。(参阅一七三之一.二.三)
一百七十五
一
一时,具寿优和洹往至具寿舍利弗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具寿优和洹,语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复次,友,舍利弗!可有由行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与行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与行以外者,而尽[轮回苦]否?”
“友!此,否。”
二
“友,舍利弗!或问:可有由明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复次,友,舍利弗!或问:可有由行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友!舍利弗!或问:可有明与行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复次,友舍利弗!或问:可有由明与行以外,而尽[轮回苦]否?友!汝答以:此,否。然而,友!尽[轮回苦]者,于意云何?”
三
“友!若有由明而尽[轮回苦]者,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友!若有由行而尽[轮回苦]者,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友!若有由明与行……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友!若有由明与行外,而尽[轮回苦]者,异生应尽[轮回苦],所以,友!异生是明与行外者。友!缺行者不如实知、不如实见;具足行者,如实知、见,尽[轮回苦]。”
一百七十六
一
“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舍利弗及目犍连者。
诸比丘!彼等舍利弗及目犍连,是我比丘弟子之秤、量。
二
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尼,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凯玛及莲华色比丘尼者。
诸比丘!彼等凯玛比丘尼及莲华色比丘尼,是我比丘尼弟子之秤、量。
三
诸比丘!有信心优婆塞,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当如质多居士及呵哆阿罗婆者。
诸比丘!彼等质多居士及呵哆阿罗婆,是我优婆塞弟子之秤、量。
四
诸比丘!有信心之优婆夷,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久寿多罗婆夷及难陀母者。
诸比丘!彼久寿多优婆夷及难陀母,是我优婆夷弟子之秤、量。”
一百七十七
一
一时,具寿罗睺罗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罗睺罗言:
“罗睺罗!所有内地界、所有外地界,祇是此地界,故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以此如实正慧见已,厌地界,由慧而心离贪。
二
罗睺罗!所有内水界,所有外水界,祇是此水界,故……厌水界,由慧而心离贪。
三
罗睺罗!所有内火界,所有外火界,祇是此火界,故……厌火界,由慧而心离贪。
四
罗睺罗!所有内风界,所有外风界,祇是此风界,故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厌风界,由慧而心离贪。
五
罗睺罗!有比丘,于此等四法界,不见我、我所、等随观时,罗睺罗!此比丘截渴爱,裂结,现观正慢,故名尽苦。”
一百七十八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有身灭时,于有身灭,心不进、不澄、不安住、不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望有身灭。诸比丘!譬如有士夫,涂胶于手执树枝,此手当着枝,当执,当结。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有身灭时,于有身灭,心不进……不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望有身灭。
二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有身灭时,于有身灭,心进、澄、安住、信解。诸比丘!然于有时此比丘望有身灭。诸比丘!譬如有士夫,净手执树枝,此手不应着枝、不应执、不应结。诸比丘!正如是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应望有身灭。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不进、不澄、不安住、不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望无明破坏。诸比丘!譬如聚落之傍,有多年泥池,士夫塞其池[水]入口,开其[水]出口,而天不降雨。诸比丘!如是时,不可望破坏此泥池(水)堤。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不进……。诸比丘!于有时比丘,不可望无明破坏。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进、澄、安住、信解。诸比丘!然于有时此比丘,望无明破坏。诸比丘!譬如聚落之傍,有多年泥池,士夫开其池[水]入口,塞其[水]出口,而天正降雨。诸比丘!如是时,应望此泥池[水]堤破坏。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进、澄、安住、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应望无明破坏。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七十九
一
一时,具寿阿难诣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言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不般涅槃耶?”
“友,阿难!世间有情,于此顺退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住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胜进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抉择分想,不如实知。友;阿难!依此因、此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不般涅槃。
二
友,阿难!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般涅槃耶?
友,阿难!世间有有情,于此顺退分想,如实知;于此顺住分想,如实知;于此顺进分想,如实知;于此顺抉择分想,如实知。友,阿难!依此因、此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般涅槃。”
一百八十
一
一时,世尊住菩伽城阿难陀支提。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则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我当说此等四大处,闻者善作意,我将说。”诸比丘答称:“唯然,大德!”世尊宣说:
“诸比丘!何为四大处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我从世尊现闻此,现受持,此即是法、此即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经中,应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得入经中、律中搜,于经中若不入,于律中亦不见,当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非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是此比丘所误解。诸比丘!是故汝等应舍此。
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我从世尊现闻此……是师之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若其文句得入经、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亦见,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是此比丘所正解。诸比丘!此为第一大处,应记忆。
四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有僧伽住、有长老、有上首,我从此僧伽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律中搜。若其文句入于经中、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于此处须断定,谓:此确实非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僧伽所误解。诸比丘!是故汝等应舍此。
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友!于名某者住处,有僧伽住、有长老、有上首,我从此僧伽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入经中、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能见,于此处应定,谓:此确实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僧伽所正解。诸比丘!此为第二大处,应记忆!
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有多长老比丘住,多闻而传承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我从彼等长老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应于此处断定,此确非此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彼等长老所误解。诸比丘!此故汝等应舍此。
七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者住处,……’……应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亦得见,应于此处断定,谓:此确是……语,而此等长老所正解。诸比丘!此是第三大处,应记忆!
八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谓:‘于名某住处,有一长老比丘住,多闻而传承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我从此长老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者,应于此处断定,谓:是确非……语,而此是长老所误解。诸比丘!此故汝等应舍此。
九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作如是语,谓:‘于名某住处,有一长老比丘……’……应搜,亦入于经中,若于律中亦得见,此处应断定。谓:此确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长老所正解。诸比丘!此是第四大处,应记忆!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大处。”
此之摄句:
思、分别、拘絺罗、阿难、优和洹第五
希求、罗睺罗、泥池、涅槃于大处为(一)品。
第四 战士品
一百八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战士,适宜于王,堪王使用,算为王之股肱。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战士,善知射程,能射远方,又能不误射,又能破大集团。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战士,适宜于王,堪王使用,算为王之股肱。
二
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法之比丘,是应请……是世人无上福。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善知射程,能射远方,又能不误射,又能破大集团。
三
诸比丘!又,云何比丘善知射程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诸比丘!比丘如是,能知射程。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比丘能射远方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所有远、近之一切色……此不属我,此皆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慧如实见此,所有受……乃至……所有想……乃至……所有行……乃至…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所有远、近之一切识……此不属我,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慧如实见此。诸比丘!比丘如是,能射远方。
五
诸比丘!又,云何比丘能不误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此是苦,能如实知……乃至……趣苦灭道,如实知。诸比丘!比丘如是者,能不误射。
六
诸比丘!又,云何比丘能破大集团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破大无明蕴。诸比丘!比丘如是,能破大集团。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人无上福田。”
一百八十二
一
“诸比丘!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或世中任何者,无有能保证四法者。四者为何?
保证不老之沙门……任何者亦非是。
二
保证不病之沙门……任何者亦非是。
三
保证不死之沙门……任何者亦非是。
四
复次,所有恶业杂染,而能招后有,苦患与俱、有苦之异熟,于当来有生、老、死者,不起异熟,能保证之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或世中任何者,亦皆非是。
诸比丘!能保此等四法……任何者亦非是。”
一百八十三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栗鼠饲养处。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乃至……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我如是语,如是见。谓:凡所见事,我云:如是见!无失。凡所闻事,我云:如是闻!无失。凡所觉事,我云:如是觉!无失。凡所了别,我云:如是了别!无失。”
二
“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见;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见。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闻;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闻。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觉;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觉。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了别;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了别。
三
婆罗门!有所见者而语,于此时,若增不善法,而灭善法,如是所见者,我不说其应语。婆罗门!有所见者而语,此时,若减不善法,而增善法者,如是所见者,我说应语。婆罗门!有所闻者,此说……。婆罗门!有所觉者,……此说……,婆罗门!有所了别者而语,此时,若增不善法,减善法时,如是所了别,我不说应语。婆罗门!有所了别而语,此时,若减不善法,而增善法,如是所了别,我说应语。”
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欢喜世尊之所说,随喜从座而起,离去。
一百八十四
一
一时,生闻婆罗门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乃至……坐于一面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如是说,如是见。谓:所有应死者,无不怖死、无不恐惧。”
“婆罗门!应死者有怖死、有恐惧者;复次,婆罗门!应死者有不怖死、有不恐惧者。
二
婆罗门!又,云何是应死而怖死、恐惧者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诸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焦、不离渴爱,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爱乐之诸欲将舍我;又我应舍[我]爱乐诸欲。彼忧、疲、哭、椎胸号泣、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怖死、而又恐惧。
三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身不离贪……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爱乐身将舍我;又,我应舍[我]爱乐身。彼忧……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而又恐惧。
四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不作福、不作善、不由怖畏出,作恶、作凶暴、作罪垢,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不作福、不作善、不作自怖畏出,作恶、作凶暴、作罪垢。呜呼!不作福、不作善、不作自怖畏出,作恶、作凶暴、尽情趣向作罪垢所,我死而趣向其处。彼忧、疲、哭、椎胸号泣、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怖死而又恐惧。
五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正法有惑、有疑、不决定,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于正法有惑、有疑、不决。彼忧、疲、哭、椎胸号泣、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怖死而恐惧。
婆罗门!此等四者,是应死者,怖死而又恐惧。
六
婆罗门!又,云何是应死者而又不怖死、又不恐惧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诸欲离贪、离欲、离爱……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离爱乐诸欲,我应舍;又,我应舍,[我]离爱乐诸欲。彼不忧、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死、而又不恐惧。
七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身离贪、离欲……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离爱乐身,我应舍;又,我应舍,[我]离爱乐身。彼不忧、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死、而又不恐惧。
八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不作恶、不作凶暴、不作罪垢,作福、作善、作从怖畏出者,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不作恶、不作凶暴、不作罪垢、作福、作善,尽情作自怖畏出者,所趣向处,我死趣其所。彼不忧、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死、而又不恐惧。
九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正法无惑、无疑、决定,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于正法无惑、无疑、决定。彼不忧、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死、而又不恐惧。
婆罗门!此等四种应死者而不怖死、又不恐惧。”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请存念我,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百八十五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众多高望遍历者,住叶毗尼[河]畔遍历者园,曰:安那巴拉与游行者善生优陀夷遍历者,及其余高望遍历者是。
时,世尊晡时,从宴坐起,往叶毗尼河畔遍历者园。复,是时集坐于彼等外道
遍历者之间,“相互交谈此为婆罗门真谛,此亦为婆罗门真谛。”
二
时,世尊来至遍历者处。至已,坐于所设座。坐已,世尊告彼等遍历者:
“遍历者众!如何为谈话而集坐耶?又,中断汝等谈话为何?”
“尊瞿昙!集坐此处,我等作如是对话。谓:如是亦婆罗门真谛,如是亦婆罗门真谛。”
三
“遍历者众!我于此等四婆罗门之真谛,自知作证宣说。四者为何?
遍历者众!世间有婆罗门,作如是说,谓:一切有情不可杀。作如是语婆罗门,是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说是沙门,不说是婆罗门,我不说更殊胜,我不说相等,我不说下劣,更于此中知有真谛,悉为有情哀愍,为悲愍而修行。
四
复次,遍历者,婆罗门如是说,谓:一切欲是无常、是苦、是应变易者。作如语婆罗门,是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说是沙门……不说,更于此中知有真谛,悉为厌诸欲、为离贪、为灭而修行。
五
复次,遍历者!婆罗门如是说,谓:一切有是无常、是苦、是应变易者。作如是语之婆罗门,是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说是沙门……,更于此中知有真谛,悉为厌有、为离贪、为灭而修行。
六
复次,遍历者!婆罗门如是说,谓:我非何处、任何者、如何者;又,何处、任何者、如何者非属我。如是语之婆罗门,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谓沙门,不谓婆罗门,我不谓殊胜,我不谓相等,我不谓下劣。更复于此中,知有真谛,全修行无所有之行。
遍历者!此等四婆罗门真谛,我自知、作证而宣说。”
一百八十六
一
一时,有一比丘,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边面,坐于一面之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世界为何者所引导?世界为何者所牵引?已生者随何力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发现贤明、辩才聪明、询问善巧。比丘!汝作如是问耶?谓:大德!世界为何者所引导?世界为何者所牵引?已生者随何力耶?”
“大德!诚然!”
“比丘!世界为心所引导,为心所牵引,已生者随心之力。”
二
“大德!善哉!”称后,彼比丘欢喜,于世尊所说,随喜已,再问世尊,谓:“大德!多闻持法者,说多闻持法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多闻持法者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发现贤明、辩才聪明、询问善巧。比丘!汝作如是问耶?谓:大德!多闻……持法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多闻持法者耶?”
“大德!诚然!”
“比丘!我说多种法,是: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知解。比丘!即使一四句偈,知义、知本文、行法随法,即是多闻持法者。”
三
“大德!善哉!”称后,斯比丘于世尊所说……更问,谓:“大德!具闻抉择慧者,说具闻抉择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具闻抉择慧者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发现……善巧所问。比丘!汝作如是问耶?谓:大德!具闻抉择慧者,说具闻抉择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具闻抉择慧者耶?”
“大德!诚然!”
“比丘!比丘闻‘此是苦’,以慧分析其义,而见苦;闻‘此是苦之集’,以慧分析其义,而见苦集;闻‘此是苦之灭’……见此是趣苦灭之道。比丘!如是方为具闻抉择慧者。”
四
“大德!善哉!”称后,斯比丘于世尊所说……更再问,谓:“大德!贤人大慧者,说贤人大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贤人大慧者?”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发现贤明……询问善巧。比丘!汝作如是问耶?谓:大德!贤人大慧者,说贤人大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贤人大慧者耶?”
“大德!诚然!”
比丘!世间有贤人大慧者,不想为自恼害,不想为他恼害,不想为两者恼害,祇作自利与他利两者之利,与一切世界之利思惟。比丘!如是,是贤人大慧者。
一百八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栗鼠饲养处。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不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否?”
“婆罗门!不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
二
“尊瞿昙!复次,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否?
婆罗门!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
三
“尊瞿昙!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否?”
“婆罗门!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
四
“复次,尊瞿昙!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否?”
“婆罗门!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
五
“尊瞿昙!希奇哉!尊瞿昙!是未曾有!尊瞿昙如是善说,谓:婆罗门!不善士知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婆罗门!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亦无是处,是无可能。婆罗门!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婆罗门!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亦有是处,是有可能。
六
尊瞿昙!曾于一时,于都提村婆罗门徒众中,有作非难于他者,谓:‘此耶励亚王是愚者,彼深信罗摩弗多;复,于沙门罗摩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谓: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又,耶励亚王彼等眷族:亚玛卡、毛迦拉、郁伽、那延达奇、犍达婆、阿吉耶沙亦是愚者,彼等深信沙门罗摩弗多;复,于沙门罗摩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谓: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
“都提村婆罗门如何以不正道理引导彼等[徒众],诸贤者皆谓:贤明之耶励亚王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尤为更能见义者。”
“尊者!诚然!贤明之耶励亚王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尤为更能见义者。尊者!沙罗摩弗多,比耶励亚王更贤明,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尤能更见义故,耶励亚王深信沙门罗摩弗多;复于罗摩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谓: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
“诸贤者云何思惟耶?耶励亚王贤眷族:亚玛卡、毛迦拉、郁迦、那延达奇、犍达婆、阿吉耶沙,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更能见义。”
“尊者!诚然!耶励亚王贤眷族:亚玛卡、毛迦拉、郁迦、那延达奇、犍达婆、阿吉耶沙,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更能见义。尊者!沙门罗摩弗多,比耶励亚王贤眷族更贤明,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更能见义故,耶励王眷族深信沙门罗摩弗多;复于沙门罗摩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谓: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
七
尊瞿昙!希奇哉!……尊瞿昙如是善说,谓:婆罗门!不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婆罗门!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复次,婆罗门!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婆罗门!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
尊瞿昙!我等今将离去,于我等多有所作,多有不办者。”
“婆罗门!由汝随意!”
时,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欢喜于世尊之所说,随喜,从座而起,离去。
一百八十八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时,文祁子优波迦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文祁子优波迦,白世尊言:
“大德!我如是说、如是见,谓:无论谁非难于他者,若一切非难于他[之理]不予成立,不予成立者,应诃、应毁。”
“优波迦!若非难他,非难他[之理]若不成立,不予成立者,应诃、应毁。优波迦!若汝非难他,非难他[之理]不予成立,不予成立故,应诃、应毁。”
二
“大德!譬如以绳索缚浮物,正是如此。大德!我此浮物,须由世尊之大索捆缚。”
“优波迦!此是不善,是我制定,此中有无量句、无量文、无量如来说法,谓:如是之类是不善。复次,优波迦!此之不善应断,是我制定,此中有无量句、无量文、无量如来说法,谓:如是不善之类应断。优波迦!此是善,是我制定……说法,谓:如是之类是善。复次,优波迦!此善应修,是我制定,于此中有……说法,谓:如是善类应修。”
三
时,文祁子优波迦,于世尊所说,欢喜、随喜已,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往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处。至已,报告与世尊对谈之始终。
作如是语时,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怒而不悦,告文祁子优波迦曰:“呜呼!此制盐[村]子!不过败[德]、不过饶舌、不过铁面皮,此类人想抗辩于世尊、应供、正自觉者,且去!优波迦!消失!我不[再]见汝!”
一百八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应证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身应证法。诸比丘!有念应证法。诸比丘!有眼应证法。诸比丘!有慧应证法。
二
诸比丘!云何是身应证法耶?
诸比丘!八解脱是身应证。
三
又,诸比丘!云何是念应证法耶?
诸比丘!宿住是念应证。
四
又,诸比丘!云何是眼应证法耶?
诸比丘!有情之死与生,是眼应证。
五
又,诸比丘!云何是慧应证法耶?
诸比丘!诸漏之尽,是慧应证。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应证法。”
一百九十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于布萨日,为诸比丘所围坐。时,世尊见诸比丘悉皆默然,乃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此会离于谈论。诸比丘!于此会无谈论者,清净、坚实住,于世间是难得一见之会。诸比丘!此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此会如是,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之无上福田会。诸比丘!此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此会如是。为躬逢[其]会自若干由旬,负粮食与会,诚亦可行。诸比丘!此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此会如是,此诸比丘如是。
二
诸比丘!于此诸比丘中,有比丘得天住。诸比丘!于此诸比丘中,有比丘得梵住。诸比丘!……得不动住。诸比丘!……得圣住。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者,比丘是得天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住……乃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天住。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者,有比丘是得梵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慈俱行心……乃至……住遍满,以悲……喜……舍俱行心遍满一方住,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方[遍满住],如是遍上、下,横遍于一切虑处,一切世界,与舍俱行,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心遍满住。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梵住。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者,有比丘是得不动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出过一切色想,不作意有对想、种种想故,具足空是无边,于空无边处住。出过一切空无边处,具足识是无边,于识无边处住。出过一切识无边处,具足无所有,于无所有处住。出过一切识无边处,具足非想非非想,于非想非非想处住。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不动。
六
诸比丘!又,云何者,有比丘是得圣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趣苦灭道。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圣住。”
此之摄句:
战士、保证、所闻、无畏、真谛第五
出现、禹舍、优波迦、作证、布萨。
第五 大品
一百九十一
一
“诸比丘!于语入耳令熟习,于意观察,于见善分析于法者,可望于四种胜利。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通达:经、应颂……知解法。该等法入其耳,于语熟习,于意观察,于见善分析。彼失念死后生随一天众,于彼处,彼安乐而想起法句。诸比丘![随念佛语]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此于语入耳……于见善分析于法,是可望之第一胜利。
二
复次,诸比丘!通达:经、应颂……知解法,该等法入彼耳……善分析,彼失念,死后生随一天众,于彼处安乐不想起法句,然比丘具通,得心自在,于天众中说法,彼谓:此必是法、律,我前世于此中行梵行。诸比丘!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譬如有善知大鼓声人,彼于行路之次,具闻鼓声,彼谓:是鼓声耶?或非鼓声耶?非惑亦非犹豫,得以直下决定,是鼓声。正是如此,诸比丘!有比丘,通达:经……知解法,彼等法,彼……乃至……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此入耳……于见善分析于法,是可望之第二胜利。
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不起[二]法句,又具通,得心自在,于天众中不说法,然有天子,于天众中说法,彼谓:此必是斯法、律,我前世于其中行梵行。诸比丘!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譬如有善知螺声之人,彼于行路之次,具闻螺声,彼谓:是螺声耶?或非螺声?非惑亦非犹豫,得以直下决心,正是如是。诸比丘!有比丘,通达经……趣胜进。
诸比丘!此入耳……第三胜利。
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通达经……乃至……不想起法句;又,比丘具通,心得自在,于天众中不说法;又,有天子于天众中不说法,然化生想起化生,谓:友!我等前世于何[法]中行梵行?请汝想起!友!请汝想起!彼如是言,谓:友!我想起,友!我想起。诸比丘!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譬如有二人伴侣,俱是聚沙游戏[旧友],或于处所,时而互相邂逅,其时一人向另一人言:友!汝曾想起否?友!汝曾想起否?彼如是言:友!我想起,友!我想起!正是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乃至……趣胜进。
诸比丘!入此耳来……是第四胜利。
诸比丘!入耳来……善分析于法,是可望之第四种胜利。”
一百九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四处,应由他四处而知。四者为何?
诸比丘!由同住而知戒;又,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间;由作意,而非不作意;由具慧者,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对谈而知有净;又,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间;由作意,而非不作意;由具慧者,而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艰难时应知刚毅;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论议而知慧;又,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由作意,非不作意;由具慧者,非无慧者。
二
诸比丘!由同住而知戒;又,由于长时……非无慧者。缘何而说此?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住,如是知,谓:此具寿者,于戒缺所作,穿所作,于所作有斑点,常不作,无恒行状,此具寿是无戒,此具寿不具戒。
复次,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住,如是知,谓:此具寿于戒不缺所作,不穿所作,所作无斑点,所作无斑纹,常作,有恒行状,此具寿具戒,此具寿非无戒。
诸比丘!由同住而知戒;又,由于长时,非短时;由作意,非不作意;由具慧者,非无慧者。如是说者,是缘此而说。
三
诸比丘!由对谈应知净;又,由长时……非无慧者。缘何说此?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对谈,如是知,谓:此具寿与一人俱,语一致,与二人、三人、多人则[语]有异,此具寿侵前言说,入后言说,此具寿是不清净言说,此具寿非清净言说。
诸比丘!由对谈而知清净;又,……乃缘此而说。
四
诸比丘!由艰难时而知刚毅;又,……非无慧者。缘何说此?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遭遇亲族厄难、或遭财产丧失、或遭病厄难,如是思择,谓:此世界住于如是体性,八世法随转世界;又,世界随转八世法,谓:利、衰、称、讥、毁、誉、乐、苦是。此世界住于如是体性,于是,彼亲族遭厄难……或遭病厄难而忧、疲、哭、椎胸号泣,迷乱。
复次,诸比丘!世有一类,亲戚厄难……遭病厄难,如是思择,谓:此世界住……如是体性,于是,彼遭亲族厄难……或遭病厄难,不忧、不疲……不迷乱。
诸比丘!由艰难时而知刚毅……是缘此而说。
五
诸比丘!由论议而知慧,又,彼……非无慧者。缘何说此?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谓:随此具寿所提[问];又,若随其作意思惟;又,若随其发问法,此具寿是无慧,此具寿不具慧,何以故?此具寿不说甚深、寂静、胜妙、非寻思境、幽微,不说智者应知义或句;又,此具寿说任何法,彼或略说、或广义说,教诫、施设、建立、开示、分别、不能显示故,此具寿是无慧者,此具寿不具慧。诸比丘!譬如有眼人,伫立湖岸,见浮跃小鱼,彼将如是谓:随此鱼之浮动,又,若随其打浪法;又,若随其势速,此鱼是小,此鱼非大。正是如是,诸比丘!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乃至……非具慧。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谓:随此具寿所提[问];又,若随其作意思惟;又,若随其发问法,此具寿具慧,非无慧者,何以故?此具寿说甚深、寂静、胜妙、非寻思境、幽微,说智者应知义或句;又,此具寿说任何法,彼能说,或略说、或广义说,教诫、施设、建立、开示、分别、显示故,此具寿具慧,此具寿非无慧者。诸比丘!譬如有眼人,伫立湖岸,见浮动大鱼,彼将作如是思,谓:随此鱼之浮动;又,若随其打浪法,又,若随其势速,此鱼是大,此鱼非小。正是如是,诸比丘!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谓:随此具寿所提[问];又,若随其作思惟;又,若随其发问法,此具寿,具慧,此具寿非,无慧者,何以故?此具寿说甚深、寂静、胜妙、非寻思境、幽微,说智者应知义或句;又,此具寿说任何法,彼能说,或略说、或广义说,教诫、施设、建立、开示、分别、显示故,此具寿具慧,此具寿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论议而知慧;又,由于长时,非短时;由作意,非不作意;由具慧者,非无慧者;斯说是缘此而说。
诸比丘!此等之四处,应由他四处而知。”
一百九十三
一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中重阁讲堂。时,离车人跋提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离车人跋提,白世尊言:
“大德!我闻此事,谓:‘沙门瞿昙有幻术,知诱引术,以诱引异道弟子。’
大德!‘沙门瞿昙有幻术,知诱引术,以诱引异道弟子。’如是言人,是正说世尊语耶?又,以无实而予诽谤世尊耶?又,是辩明法随法耶?又,论难同法者,不堕应诃毁地位耶?大德!我等非欲诽谤世尊者。”
二
“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藏[经]与教[合],勿信基于寻思,勿信基于理趣,勿信熟虑因相,勿信审虑忍许见[合],勿信[说者]是堪能,勿信[此]沙门是我等师。跋提!汝等祇自以为——是不善法,此法有罪,此法是智者所诃毁者,圆满此法,若自觉执取,则能引无益苦——。跋提!汝等当时应断[彼]。
三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贪为益耶?或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跋提!有此贪心人,蔽于贪,心为执,杀有命,不与取,通他妻,语虚诳,亦如是劝他人,此于彼是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四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瞋……乃至……人心内愤激,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跋提!复此愤激人,为愤激所蔽……是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五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此等法是善耶?或不善耶?”
“大德!是不善。”
“是有罪或无罪?”
“大德!是有罪。”
“是智者所诃毁耶?或智者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所诃毁者。”
“若圆满此法,自觉执取,能引无益与苦耶?或不然耶?或于此云何?”
“大德!若圆满此法,自觉执取,能引无益与苦,于此,我等所思如是。”
六
“跋提!是故,我语……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藏[经]教[合],勿信基于寻思,勿信基于理趣,勿信熟虑因相,勿信审虑忍许见[合],勿信[说者]是堪能,勿信[此]沙门是我等师。跋提!若汝等祇自以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所诃毁者,此法若圆满,自觉执取,能引无益与苦……。跋提!汝等当时应断[彼]。如是前所语,即是缘此而说。
七
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乃至……勿信是师。跋提!若汝祇自……此是善法,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所称赞,此法若圆满,自觉执取,能引益与乐……。跋提!当时具足而住。
八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无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跋提!此无贪人,不为贪蔽,心不为执,不杀有命,不与不取,不通他妻,不语虚诳,亦如是劝他人,此于彼是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九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无瞋……乃至……人内心起无痴……乃至……人内心起无愤激,为益?或为无益?”
“大德!为益。”
“复次,跋提!此无愤激人,不为贪蔽,心不为执,不杀有命,不与不取……。是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〇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此等法,是善?或不善?”
“大德!是善。”
“是有罪?或无罪?”
“大德!是无罪。”
“是智者所诃毁者?或智者所称赞者?”
“大德!是智者所称赞者。”
“若圆满,执取,能引益与乐耶?或否?或于此云何?”
“大德!若圆满,执取,能引益与乐,于此我等所说如是。”
一一
“跋提!是故,我语……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藏[经]教[合],勿信基于寻思,勿信基于理趣,勿信熟虑因相,勿信审虑忍许见[合],勿信[说者]是堪能,勿信[此]沙门是我等师。跋提!若汝自以为……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所称赞者,此法若圆满,执取,能引益乐……作斯觉者。跋提!其时具足住……如是先前语,是缘此而说。
一二
跋提!世中寂静善士,咸如是劝弟子,谓:应当知,汝伏贪而住,若住伏贪,于身语意不作由贪所生业;伏瞋而住,若住伏瞋,于身语意不作由瞋生业;伏痴而住,若住伏痴,于身语意不作由痴生业;伏愤激而住,若伏愤激,于身语意不作由愤激所生业。”
一三
如是说时,离车子跋提白世尊言:
“大德!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于我,从今日始,将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跋提!我曾为汝作如是语耶?谓:‘来!跋提!汝将为我弟子,我将为汝师。’”
“大德!否。”
“跋提!如是语,如是说我,乃是一类不深思量之沙门、婆罗门之诽谤,为虚妄不实,谓:‘沙门瞿昙有幻术,知诱引术,以引诱异道弟子。’”
“大德!是善良引诱,是美妙幻术。大德!是善良引诱,是美妙幻术。大德!我殷望以此诱引,诱导我所爱亲戚血族,我所爱亲戚血族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大德!若一切刹帝利为此诱引所诱,则一切刹帝利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大德!若一切婆罗门……毗舍……首陀为此诱引所诱,则一切首陀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
“跋提!此事确然。跋提!此事确然。跋提!若一切刹帝利须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则一切刹帝利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跋提!若婆罗门……毗舍……首陀应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一切首陀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跋提!若天、世间、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民众,应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则天、世间、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民众均有长夜利益与安乐。
跋提!若于此等大沙罗树有思惟,由此诱引应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此等大沙罗树得长夜利益与安乐,何况生于人者。”
一百九十四
一
一时,具寿阿难住拘利名沙布迦之拘利人邑。时,众多住于沙布迦之拘利子,诣访具寿阿难处。至已,问讯阿难……乃至……坐于一面,具寿阿难向彼沙布迦拘利人等曰:
“虎路住者!此等四清净精勤支,是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者、世尊,为有情之清净,为超越忧悲,为消灭苦愁,为证正理,为作证涅槃,所正说示。四者为何?
为戒清净精勤支、为心清净精勤支、为见清净精勤支、为解脱清净精勤支是。
二
虎路住者!又,云何是为戒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世间有比丘,具戒、受学诸学处。虎路住者!此名戒清净,如以上[所说]戒清净,或未圆满,我当圆满,或已圆满,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勤、勇,不退转念正知。虎路住者!此名为戒清净精勤支。
三
虎路住者!又,云何是为心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虎路住者!此名心清净,如以上之心清净,或未圆满……乃至……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正知。虎路住者!此名为心清净精勤支。
四
虎路住者!又,云何是为见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趣苦灭道。虎路住者!此名见清净,如以上见清净,或未圆满……乃至……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正知。虎路住者;此名为见清净精勤支。
五
虎路住者!又,云何是为解脱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斯圣弟子,为成就此戒清净精勤支,又,为成就此心清净之精勤支,又,为成就此见清净精勤支,于应起贪法,心离贪,于应解脱法,心解脱;彼于应起贪法,心离贪已,于应解脱法,心解脱已,触证正解脱。虎路住者!此名解脱清净,如以上解脱清净……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正知。虎路住者!此名为解脱清净精勤支。
虎路住者!此等四种为清净精勤支,是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者、世尊,为有情之清净,为越忧悲,为灭苦愁,为证正理,为作证涅槃,所正说示。”
一百九十五
一
一时,世尊住释迦种地迦毗罗卫尼拘律树园。时,释迦种和破是尼干之弟子,诣访具寿大目犍连处。至已,问讯具寿大目犍连……乃至……具寿大目犍连语于坐于一面之尼干弟子释迦种和破曰:
“和破!有处世护身、护语、护意者,彼为离贪无明,彼明生之后。于当来,有因缘,汝见诸漏(其)人入来处否?”
“大德!世间,我见前世造恶业异熟果尚未熟,由此因缘,其人当来应受苦,诸漏入来其处。”
二
复次,具寿大目犍连,与尼干弟子释迦种和破,于此谈话尚未终了,适值世尊日晡时,从宴坐起,去往讲堂。至已,坐于设座。坐已,世尊向具寿大目犍连语曰:
“目犍连!汝等今为何谈话而坐?又,汝等之对谈何以中止耶?”
“大德!我于此处,向尼干弟子释迦种和破,作如是语,谓:‘和破!世间,有护身、护语、护意者,彼为离贪无明,彼明生之后。于当来有因缘,汝见诸漏(其)人入来处否?’大德!作如是语时,尼干弟子释迦种和破,作如是语,谓:‘大德!于世间,我见前世造恶业,异熟果尚未熟,由其因缘,[其]人当来应受苦,应有诸漏入来其处。’大德!与尼干弟子释迦种和破之对谈,尚未完了,世尊适已来临。”三尔时,世尊语尼干弟子释迦种和破曰:
“和破!若汝于我,应予赞同者赞同,应予非难者非难;又,于我所说义不了知,就此……‘大德!如何而致此耶?此义云何?’更若问我,我等于此应有言论。”
“大德!若我于世尊应赞同者赞同,应非难者非难;又,我于世尊所说义不了知,就此……‘大德!如何而致此耶?此义云何?’若更问世尊,就此我等应有言论。”
四
“和破!于此云何?谓:依所有身之起动缘,所生诸漏、苦痛、烦热,离身之起动时,彼以如是,而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又,彼云不造新业,故业悉以[慧]触灭,[此]现见,应时、来观、引导,是智者应内证[烦恼]损灭[之道]。
和破!汝有因缘,于当来,于人见诸漏应入来其处否?”
“大德!此,否。”
五
“和破!于此云何?谓:依所有语之起动缘,所生诸漏、苦痛、烦热,离语之起动时,彼以如是,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又,彼云新业……触灭,[此]现见……是应内证[烦恼]损灭[之道]。
和破!汝有因缘,于当来,于人见诸漏应入来其处否?”
“大德!此,否。”
六
“和破!于此云何?依所有意之起动缘……乃至……离意起动时,彼以如是,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又,彼云新业……见其处否?”
“大德!此,否。”
七
“和破!于此云何?依所有无明缘,所生诸漏、苦痛、烦热,离贪无明,依明生之后,彼以如是,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又,彼于新业……见其处否?”
“大德!此,否。”
八
“和破!如是心正解脱比丘,证六恒住,彼眼见色已,不喜、不忧、住舍、正念、正知,耳闻声已……乃至……身触所触已,意了别法已,不喜、不忧、住舍、正念、是正知,彼身感边际受,了知身感边际受,命感边际受,了知命感边际受,身坏后,既由命尽,正于此处一切受不欢喜,当了知清冷。
九
和破!譬如缘树而知影,有人携斧笼来,彼将由其树根截断,截断根已,复挖,挖已,乃至挖出嗢尸罗草茎根;彼将其树寸断,寸断已,切成细片,成细片已,曝之风日,于风日下暴已,入火烧之,火烧已,成灰烬,成火烬已,簸之于大风,或漂河急流。和破!如是,缘树之影根断,如多罗树顶被切,不更生,无生于未来,正是如是。和破!如是心正解脱比丘,证六恒住,彼于眼见色……是正知,耳闻声已……身触所触已,意了别法已,不喜、不忧、住舍,是正念正知,彼以身为边际……乃至……当了知清冷。”
一〇
如是说时,尼干弟子释迦种和破,白世尊言:
“大德!譬如有人希富裕,欲贩马,然彼若不得到,终起疲劳、苦痛。正是如是,大德!欲利愚尼干事师,我不得到,终起疲劳、苦痛。大德!我由今日始,我于愚尼干徒之信心,尽悉簸诸大风,或散漂河急流。
大德!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我,由今日始,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百九十六
一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离车人沙留与离车人阿婆耶,俱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在一面。坐于一面之离车人沙留,白世尊言:
“大德!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因戒清净,又由苦行,由此二者,而说超出瀑流。大德!就此有何开示否?”
二
“沙留!我确实说戒清净,是沙门性支随一。沙留!但凡说由苦行[自我厌弃]为因,由苦行为至要,固执于苦行住沙门、婆罗门,不能超出瀑流。沙留!凡身行行不清净,语行行不清净,意行行不清净,活命行不清净之沙门、婆罗门,无正知见,不堪能无上正觉。
三
沙留!譬如有人欲渡河,取利斧入林,彼于其处得见大、直、新沙罗树,不须踌躇,从根伐之,从根伐已,伐顶,伐顶已,全去其根叶,全去其根叶已,用斧砍,斧砍已,用锯截,锯截已,用刨削,刨削已,砾磨取圆,砾磨取圆已,漂浮于河。沙留!于此汝意云何?斯人堪能渡河否?”
“大德!此,否。何以故?大德!彼于沙罗材外部,极善修治,于其内部却不适当处治,彼应预期于此……沙罗材当沉没于水,当遇灾难,当灭亡。”
四
“沙留!正是如是,凡说由苦行为因,以由苦行为至要,固执于苦行住之沙门、婆罗门,不能超出瀑流。沙留!凡于身行行不清净……活命行不清净之沙门婆罗门,无正知见,不堪能无上正觉。沙留!又,凡不说由苦行为因,不以由苦行为至要,不固执住苦行之沙门婆罗门,是堪能超出瀑流。沙留!又,凡清净身行行……乃至……清净活命行沙门、婆罗门,有正知见,是堪能无上正觉。
五
沙留!譬如有人,将欲渡河,取利斧入林,彼于其处,见大、直、新沙罗树,不须踌躇,从根伐之,从根伐已,伐其顶,伐其顶已,全去其根叶,全去其根叶已,用斧砍,用斧砍已,用锯截,用锯截已,取凿善治其内部,内部悉善治已,用刨削,刨削已,砾磨成圆,砾磨成圆已,造舟安装桌舵,造舟安装擢舵已,浮之河流。沙留!于此,汝意云何?斯人堪渡河否?”
“大德!唯然。何以故?大德!斯沙罗材外部,极善修治,内部亦极善作,造舟,并安装擢舵,彼应预期于此……舟当不致沉没,人当安稳渡到彼岸。”
六
“沙留!正是如是,凡说由苦行……固执住苦行,厌弃恶住沙门、婆罗门,不能超出瀑流。沙留!凡清净身行……清净活命行沙门、婆罗门,有正知见,是堪能无上正觉。
七
沙留!譬如有战士,纵然多通弓术,彼由三因而适当王位,堪为王使用,名为王之股肱。三者为何?
能射远方,又能不误射,又能破大集团。
八
沙留!譬如有战士,能射远方,正是如是。沙留!圣弟子,是正定者。沙留!正定者圣弟子,于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色皆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于色如实知,以正慧见,所有受、所有想、所有行、所有识之过去、现在……或远、或近、一切识,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内我,如是,以正慧如实见。
九
沙留!譬如有战士,能不误射,正是如是。沙留!圣弟子是正见者。沙留!正见者圣弟子,如实了知:此是苦……乃至……如实了知,是趣苦之道。
一〇
沙留!譬如有战士,能破大集团,正是如是。沙留!圣弟子是正解脱者。沙留!圣弟子是正解脱者。沙留!正解脱者圣弟子,能破大无明蕴。”
一百九十七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尔时,末利夫人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之末利夫人,白世尊言:
“大德!世间有一类夫人,无丽色、容貌丑、见极下劣,又贫困、无财产、乏资具、眷族少,是为何因?何缘耶?
大德!世间有一类妇人,无丽色、容貌丑,见虽极下劣,但却富裕、有大财、有大资具、有大眷族,是为何因?何缘耶?
大德!世间有一类妇人,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容颜殊妙,虽成就极美妙姿色,然贫困、无财产、乏资具、眷族少,是为何因?何缘耶?
大德!世间有一类妇人,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容颜殊妙、成就极美妙姿色,又富裕、有大财、有大资具、有大眷族,是为何因?何缘耶?”
二
“末利!世间有一类夫人,忿懑多扰恼,虽少事而激动、愤怒、失本性,顽强,示怒、瞋与不喜。彼于沙门或婆罗门,不施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住处、灯具;复有嫉妒心,于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供养,起妒、怨憎、嫉妒。若此女人,于此处死后,仍如其现状,彼无论生于何处,皆是无丽色、容貌丑、见极下劣,又贫困、无财产、乏资具、少眷族。
三
复次,末利!世间有一类妇人,多忿扰恼,虽少事……激动,示怒、瞋与不喜。彼于沙门或婆罗门,施食……床、住处、灯具;无嫉妒心,于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供养,不妒、不憎、不起嫉妒。若彼女于此死后,仍如其现状,彼不论生任何处,皆无丽色、容貌丑、虽见极下劣,是富裕……有大眷族。
四
复次,末利!世间有一类妇人,不忿、不多扰恼,不因少事激动,不怒、不失本性,不顽强,不示怒、瞋与不喜。彼于沙门婆罗门,不能施食……床、住处、灯具;复有嫉妒心,于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供养,起妒、憎、嫉妒。若彼女于此处死后,仍如其现状,彼无论生何处,虽然成就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容颜殊妙、极美妙姿色,但贫困……少眷族。
五
末利!世间有一类妇人,不忿、不多扰恼,不因少事激动,不怒、不失本性……不示怒。彼女于沙门、婆罗门,能施食……床、住处、灯具,复无嫉妒心,于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供养,不妒、不憎、不起嫉妒。彼女若于此处死后,仍如其现状,彼无论生于何处,成就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容颜殊妙、极美妙姿色,又是富裕、有大财……有大眷族。
六
末利!世间有一类妇人,无丽色……少眷族,是此因、是此缘。
末利!世间有一类妇人,无丽色……有大眷族,是此因、是此缘。
末利!复此,世间有一类妇人,形色端严……少眷族,是此因、是此缘。
末利!复此,世间有一类妇人,形色端严……有大眷族,是此因、是此缘。”
七
如是说时,末利夫人白世尊言:
“大德!于他生多忿、多扰恼,少事而激动,愤怒、失本性、示怒、瞋不喜故,大德!我今无丽色、容貌丑、见极下劣。大德!我于前生,能于沙门或婆罗门施床……住处、灯具故,大德!我今富裕、有大财、应有大资具。大德!我于前生,无嫉妒心,于他之利养……供养,不妒、不憎、不起嫉妒故。大德!我今有大眷族。
复次,大德!我于王家中,亦有刹帝利女,亦有婆罗门女,亦有长者女,我对彼等挥施主权。大德!我由今日始,不应再忿、不应多扰恼、多事亦不激动,不应怒、不应失本性、不应顽强,不应示怒、瞋不喜。于沙门或婆罗门,应施食……床、住处、灯具,应无嫉妒心,于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供养,不应妒、不应憎、不应起嫉妒。
大德!奇哉!大德!奇哉!……大德!世尊存念我,自今日始,当终生归依为优婆夷。”
一百九十八
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自苦、勤于自苦。诸比丘!世间复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令他苦、勤令他苦。诸比丘!世间复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苦、勤于自苦,亦令他苦、勤于令他苦。诸比丘!世间复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自苦、不勤于自苦,亦不令他苦、不勤于他苦。斯不自苦、不令他苦者,无渴爱,安稳,是清凉,承受于乐,住于自梵。
二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自苦、勤于自苦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裸体而为[人]之厌弃行,舔手,呼之不来,不住于待,不受持来,不受故作,不应请待,彼不受由瓮口[取出],不受自锅口[取出],隔门阀不受,隔杵不受,不受二人食时[由其一人],施由妊妇者不受,由授乳妇人者不受,由与男子相戏妇人不受,由布告[得]者不受,近狗居处不受,蝇群行处不受,不受鱼,不受肉,不受谷酒、果酒、谷类酸粥,彼一家[祇从受]一搏[而活],或二家[祇从受]二抟[而活]……乃至……或七家[从受]七搏[而活],一碗亦活,二碗亦活……乃至……七碗亦活,一日摄一食……乃至……七日摄一食,如是半月之间,循环勤食住;彼亦食生菜,亦食粟粒,亦食野生谷类,亦食削皮之屑、食鲜苔树脂、食糠、食丢弃焦饭、食折胡麻、食草、食牛粪、食林根、果实活命、食堕落果实;彼亦着麻衣、着尸衣、着杂衣、着粪扫衣、着树皮衣、着鹿皮衣、着破裂鹿皮衣、着结茅草衣、着结树皮衣、着结木屑衣、着人发褐、着尾毛褐、着鸺鹠翼衣,拔须发、勤拔须发,又直立却座,又蹲踞,又蹲踞者精勤,又处荆棘上,卧荆棘床,又修[朝、日中]晚三[时]入水行住,如上甚多种乖异身痛,修遍痛行住。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自苦、勤于自苦。
三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令他苦、勤于令他苦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有屠羊者、屠猪者、捕鸟者、猎兽者、残酷之捕鱼者,盗贼、魁脍、司狱、或复有余所有残忍行为者。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令他苦、勤于令他苦者。
四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自苦、勤于自苦;又令他苦、勤于令他苦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或是刹帝利浇头王、或是婆罗门大家,彼于城东造祠坛,剃除须发,披粗鹿皮衣,以酥油涂肢体,以鹿角楷磨背,第一王后及宰辅婆罗门俱入祠坛。彼于其处,又敷座,卧生青草地,有等[色]之犊,母牛以第一乳房乳,养活于王;以第二乳房乳养活第一王后,第三乳房乳养宰辅婆罗门,第四乳房乳,以祀火天,所余养活亲爱者;彼如是言,谓:为祭祀杀如是量牛王,为祭祀杀如是量犊子,为祭祀杀如是量牝牛,为祭祀杀如是量山羊,为祭祀杀如是量猪,为系缚牺牲于柱,伐如是量树,为敷祭场,须割如是量茅草;所有彼之从属,或奴或走使、或僮仆,皆怖责罚,胆怯恐怖,流泪,作悲泣事。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自苦、勤于自苦;令他苦、勤于令他苦。
五
诸比丘!又,云何有补特伽罗,自不苦、不勤于自苦;又不令他苦、不勤于令他苦。彼不自苦、不勤于自苦;又不令他苦、不勤于令他苦。彼不自苦,亦不令他苦,已于现法,无渴爱,安稳,是清凉,承爱乐,自住于梵。
六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诞生于此世,彼于此世间,说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人民众等自了知,作证已,彼宣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梵行。生于长者家或长者子,或随一家,闻其法,彼闻其法已,于如来得信。
七
彼成就获得其信,作此思惟,谓:在家迫迮,是尘秽处;出家是宽旷。染著于家者,殊不容易,于一向圆满,一向清净,如研珂贝行梵行。我今剃须发,着坏色衣,自家而出,趣于非家。彼于后时,或弃舍少财位聚,或弃舍多财位聚,或弃舍少亲属,或弃舍多亲属,剃除须发,着坏色衣,自家而出,趣于非家。
八
彼如是出家,具足比丘所学与同住,断杀生、离杀生、弃杖、弃刀、有耻,具悲、怜悯一切有情住;断不与取,离不与取,取与者,望与者,不盗,净己而住;断非梵行,是梵行者,是远行者,离淫秽法;断虚诳语,离虚诳语,谛语,续坚实语,不欺予信任者;断离间语,自彼闻已,不为破,不向此语,或自此闻已,不为破,不向彼语,如是已破坏者令和合,或赞叹和好者令坚固,爱和合,乐和合,喜和合,作和合语;断粗恶语,离粗恶语,所有清美,顺耳,可乐澈心,可爱,多人所爱,令多人快乐,发如是语;断杂秽语,离杂秽语,语应时,语真,语义,语法,语调伏,应留[心中]应时,譬喻具因缘,有边际,作能引义利语。
九
彼离害种子类、离害植物类,是午前食者,不作夜食,离非时食,远离舞踊、歌咏、音乐之与[圣教]背驰者,[作]者及见[此]者,持华鬘、香、涂香,远离作成[该等]及为饰。离高床、大床。离受金银、离受生谷、离受生肉、离受妇人与女子、离受奴婢、离受山羊与羊、离受鸡豚、离受象、牛、马、牝马、离受田与处、离递送通信、作使,离买卖、离伪秤、伪函、伪斗,离不当得利之欺骗,膺造行为,离割截、杀、缚、埋伏、掠夺、强盗。
一〇
彼[祇]以衣覆身,[又只]以食养腹满足,于出门时,[恒]携之出行。譬如有翼之鸟,飞翔何处,必以担翼飞翔,正是如是,比丘于覆身……之满足,无论出往何处,必将携[该等]而行,彼成就此圣戒蕴,感受内心无罪之乐。
一一
斯比丘,于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好,所以,彼若不防眼根住,是应流入贪、忧之恶不善法,为防彼而修行,护眼根,拥护眼根。于耳闻声已……乃至……于鼻嗅香已……乃至……于舌尝味已……乃至……于身触所触已……乃至……于意识法已,不取于相,不取所好,所以,彼若不防意根住,是应流入贪、忧之不恶不善法,为防彼修行,护意根,拥护意根,彼成就此圣根律仪,于内心,感受无罪之乐。
一二
彼于正知作往来,于正知观前,视左右,于正知作屈伸,于正知持僧伽梨及钵、衣,于正知食、饮、嚼、味,于正知大小便利,于正知行、住、坐、卧、眠、寤、语、默。
一三
彼成就此圣戒蕴,又,成就此圣根律仪,又成就此圣正念、正知,恒于空闲、树下、山窟、岳、洞、冢间、林薮、旷野、秆堆之离处起卧。彼食讫,自行乞还,结跏趺坐,端身而直,住对面念。彼断世中之贪,心离贪住,心于贪疏远;断瞋恚,住无瞋心,利益哀愍一切有命,心疏远于瞋恚;断惛眠,离惛眠住,有光明想,正念、正知、心远离惛眠;断掉悔,无掉而住,内心寂静,心疏远于掉悔;断疑,已渡疑住,于善法无犹豫,心疏远于疑。
一四
彼断此等五盖已,于慧心随烦恼弱,离诸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
一五
彼如是心定,清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能住,得无动时,心尽诸漏,趣向智。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知此是漏,如实知此是漏集……乃至……如实知此是趣漏灭道,如此知,如此见彼心,由欲漏解脱,由有漏解脱,由无明漏解脱,已于解脱者,云已有解脱智,于生已尽,已住梵行,已作所作,更知[不还]现状。
一六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不自苦、不勤于自苦;不令他苦、不勤令他苦。斯不自苦、不令他苦者,已于现法无渴爱,安稳,是清凉,承受乐,是自住于梵。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人,存在于世中。”
一百九十九
一
“诸比丘!为汝等说如网之流转、弥漫、胶着、渴爱,此世之人,为其所攻、所缠,如丝之所縺,如乱丝绕缚,如钩藤、刺萝,不越于无福处、恶趣、险难、轮回,闻之者,宜善作意,我应当说。”
“大德!唯然!”彼等诸比丘答世尊,世尊而说:
二
“诸比丘!何者如网,流转、弥漫、胶着、渴爱,此世之人,为其所攻、所缠,如丝之所縺,如乱丝绕缚……是不越者耶?
诸比丘!又,取内[五蕴],有此等十八爱行;取外之[五蕴][亦]有十八爱行。
三
云何是取内[五蕴]之十八爱行耶?
诸比丘!当我说有时,我如是,我如[彼],我异[与彼],我是常,我是无常,我应有,我如是应有,我如[彼]应有,我异[与彼]应有,望我能有,望我如是有,望我异[与彼]有,我应当有,我应当如是,我应当如[彼],我应当异[与彼],有此思想。
此等是取内[五蕴]十八爱行。
四
云何是取外[五蕴]十八爱行耶?
诸比丘!由此谓有我时,由此我如是,由此我如[彼],由此我异[与彼],由此我是常,由此我是无常,由此我应有,由此,我应如是有,由此我应如[彼]有,由此我应异[与彼]有,望由此我有,望由此我如是有,望由此我如[彼]有,望由此我异[于彼]有,由此我应当有,由此我应当如是有,由此我应当如[彼]有,由此我应当异[与彼]有,有此等思想。
此等是取外[五蕴]十八爱行。
五
以上是取内[五蕴]十八爱行取外[五蕴]十八爱行。诸比丘!此等名为三十六爱行,如是,有同形之过去三十六爱行、未来三十六爱行、现在三十六爱行,如是是百八爱行。
六
诸比丘!此者如网之流转、弥漫、胶着、渴爱,于此世人为其所攻,所缠,如丝之所縺,如乱丝绕缚,如钩藤、刺萝,不越无幸处、恶趣、险难、轮回。”
二百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生。四者为何?
即:由爱生爱,由爱生憎,由憎生爱,由憎生憎是。
二
诸比丘!云何而由爱生爱耶?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彼]补特伽罗所爱、乐、喜好者,他[亦]爱之、乐之、喜好思惟,彼如是想,谓:我爱、乐、喜好者,他[亦]爱、乐,喜好思惟,如斯,彼于彼等[他]生爱。诸比丘!如是是由爱生爱。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由爱生憎?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彼]补特伽罗所爱、所乐、所喜好者,他[亦]爱之、乐之、好思惟,彼如是想,谓:我所爱、所乐、所喜好者,他人不爱、不乐,不喜好思惟,如斯,彼于彼等[他]生憎。诸比丘!如是是由爱生憎。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由憎生爱耶?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彼]补特伽罗之不爱、不乐、不好者,他[亦]不爱、不乐、不好思惟,彼如是想,谓:我不爱、不乐、不好之人,他[亦]不爱、不乐、不好思惟,如斯,彼于彼等[他]生爱。诸比丘!如是者,是由憎生爱。
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由憎生憎耶?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彼]补特伽罗所不爱、不乐、不好之人,他则爱、乐、喜好思惟,彼如是想,谓:我所不爱、不乐、不好之人,他则爱、乐、喜好思惟,如斯,彼于彼等[他]生憎。诸比丘!如是乃由憎生憎。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生爱。
六
诸比丘!比丘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住时,由彼所爱生爱,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爱生憎,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憎生爱,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憎生憎,于彼亦不存。
七
诸比丘!比丘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静虑……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时,由彼所爱生爱,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爱生憎,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憎生爱,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憎生憎,于彼亦不存。
八
诸比丘!比丘诸漏尽故,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住时,由彼所爱生爱,于彼已断,绝根,如作截多罗树顶,不存在,作当来不生者,由彼所爱生憎,亦于彼已断……作不生者。由彼所憎生爱,亦于彼已断……作不生者,由彼之所憎生憎,亦于彼已断,如多罗树之已截顶,不存在,作当来不生者。
诸比丘!此名有比丘,不举,还不举,不起馆,不炽然,不嫌。
九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是比丘耶?
诸比丘!世间在比丘,以色是我,或我有色,或于我中有色,或于色中有我,见等随观。受是我,或我有受,或于我中有受,或于受中有我,见等随观。想是我,或我有想,或于我中有想,或于想中有我,见等随观。行是我,或我有行,或于我中有行,或于行中有我,见等随观。识是我,或我有识,或于我中有识,或于识中有我,见等随观。
诸比丘!如此者,有比丘是举。
一〇
诸比丘!又,云何而比丘是不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色是我,或我有色,或于我中有色,或于色中有我,不见等随观,受……想……行……识是我,或我有识,或于我中有识,或于识中有我,不见等随观。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不举。
一一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比丘,是还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人骂还骂,于人瞋还瞋,于人戏弄还弄。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还举。
一二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比丘,是还不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人骂不还骂,于人瞋不还瞋,于人戏弄不还戏弄。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还不举。
一三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比丘是起烟耶?
诸比丘!我云有时,我如是,我如[彼],我[与彼]异,我是常,我是无常,我应有,我应如是有,我应如[彼]有,我应[与彼]有异,望我有,望我如是有,望我如[彼]有,望我[与彼]有异,我应当有,我应当如是有,我应当如[彼]有,我应[与彼]异有,有如此思想。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起烟。
一四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比丘,是不起烟耶?
诸比丘!我不云有时,我如是:我如[彼],我[与彼]异,我是常,我是无常,我应有,我应如是有,我应如[彼]有,我应[与彼]有异,望我有,望我如是有,望我如[彼]有,望我[与彼]有异,我应有,我应如是有,我应如[彼]有,我应[与彼]有异,不有如此思想。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不起烟。
一五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比丘是炽然耶?
诸比丘!由此我云有时,由此我如是,由此我如[彼],由此我异[彼],由此我是常,由是我是无常,由此我应有,由此我应如是有,由此我应如[彼]有,由此我应[与彼]有异,由此望我有,由此望我如是有,由此望我如[彼]有,由此望我[与彼]有异,由此我应有,由此我应如是有,由此我应如[彼]有,由此我应[与彼]有异,有如此思想。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炽然。
一六
诸比丘!又,云何有比丘不炽然耶?
诸比丘!由此不云我有时,由此我如是有,由此我如[彼]有,由此我异[彼]有,由此我是常,由是我是无常,由此我应有,由此我应如是有,由此我应如[彼]有,由此我应[与彼]有异,由此我望有,由此望我如是有,由此望我如[彼]有,由此望我[与彼]有异,由此我应有,由此我应如是有,由此我应如[彼]有,由此我应[与彼]有异,不有如此思想。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不炽然。
一七
诸比丘!又,云何而有比丘是不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已断慢,绝根,如截多罗树顶,灭之,当来无有生。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不嫌。”
此之摄句:
入耳来、处、跋提、沙布迦人、和破、沙留,
末利夫人、身苦、渴爱、爱,此等为十。
第四之大五十[竟]
第一 善士品
二百一
一
“诸比丘!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闻者,请善作意,我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二
“诸比丘!又,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杀生者,是不与取者,是行邪欲者,是虚诳语者,于谷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者。
诸比丘!是名不善士者。
三
诸比丘!又,谁是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自身杀生者,又劝他亦杀生;又自身不与取者,又劝他亦不与取;又,自身行邪欲,又劝他亦行邪欲;又自身虚诳语者,又劝他亦虚诳语;又自身于谷酒、果酒之酒分放逸处者,又亦劝他于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
诸比丘!是比不善士,更说是不善士者。
四
诸比丘!又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者,离虚诳语,离谷酒、果酒之酒分放逸处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五
诸比丘!又,谁比善士更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自身离杀生;又劝他离杀生;又自身离不与取,又劝他离不与取;又自身离邪欲行,又劝他离邪欲行;又自身离虚诳语,又劝他离虚诳语;又自身离谷酒、果酒之有酒分放逸处,又劝他离谷酒、果酒之有酒分放逸处。
诸比丘!说此是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二
一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者,谛听!……乃至……
二
诸比丘!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失念、无慧者。
诸比丘!此名不善士者。
三
诸比丘!又,是谁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不信,又劝他不信;又自身无惭,又劝他无惭;又自身无愧,又劝他无愧;又自身少闻,又劝他少闻;又自身懈怠,又劝他懈怠;又自身失念,又劝他失念;又自身无慧,又劝他无慧者。
诸比丘!此名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
四
诸比丘!又,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信、有惭、有愧、多闻、发勤、具念、具慧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五
诸比丘!又,谁是比善士更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有信,而又劝他有信;又自身有惭,而又劝他有惭;又自身有愧,而又劝他有愧;又自身多闻,而又劝他多闻;又自身发勤,而又劝他发勤;又自身住念,而又劝他住念;又自身具慧,而又劝他具慧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三
一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且谛听!……乃至……
二
诸比丘!又,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杀生者,不与取者,邪欲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粗恶语者,杂秽语者。
诸比丘!此名不善士者。
三
诸比丘!又,谁是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自身是杀生者,而又劝他杀生;又自身不与取者,而又劝他不与取;又自身邪欲行者,而又劝他行邪欲;又自身虚诳语者,而又劝他虚诳语;又自身是离间语者,而又劝他离间语;又自身是粗恶语者,而又劝他粗恶语;又自身是杂秽语者,而又劝他杂秽语者。
诸比丘!此名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
四
诸比丘!又,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五
诸比丘!又,谁是比善士更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离杀生……劝他离虚诳语;又自身离离间语,又劝他离离间语;又自身离粗恶语,又劝他离粗恶语;又自身离杂秽语,又劝他离杂秽语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四
一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者,谛听!……乃至……
二
诸比丘!又,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杀生者……乃至……杂秽语者,有贪欲,有瞋恚心,是邪见者。
诸比丘!此名不善士者。
三
诸比丘!又,谁是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杀生者,而又劝他杀生……乃至……又自身有贪欲,又劝他贪欲;又自身有瞋恚心,又劝他瞋恚;又自身邪见者,而又劝他邪见者。
诸比丘!此名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
四
诸比丘!又,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离杀生……乃至……是无贪欲者,是无瞋恚心,是正见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五
诸比丘!又,谁是比善士更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离杀生,而又劝他离杀生……乃至……又自身无贪欲,又劝他无贪欲;又自身无瞋恚心,而又劝他无瞋恚;又自身正见者,而又劝他正见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五
一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者,谛听!……乃至……
二
诸比丘!又,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邪见、是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者。
诸比丘!此名不善士者。
三
诸比丘!又,谁是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又自身邪思惟,而又劝他邪思惟;又自身邪语,而又劝他邪语;又自身邪业,而又劝他邪业;又自身邪命,而又劝他邪命;又自身邪精进,而又劝他邪精进;又自身邪念,而又劝他邪念;又自身邪定,而又劝他邪定者。
诸比丘!此名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
四
诸比丘!又,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正见、是正思惟、是正语、是正业、是正命、是正精进、是正念、是正定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五
诸比丘!又,谁是比善士更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正见,而又劝他正见;又自身正思惟,而又劝他正思惟;又自身正语,而又劝他正语;又自身正业,而又劝他正业;又自身正命,而又劝他正命;又自身正精进,而又劝他正精进;又自身正念,而又劝他正念;又自身正定,而又劝他正定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六
一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者,谛听!……乃至……
二
诸比丘!又,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邪见……乃至……是邪智、是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不善士者。
三
诸比丘!又,谁是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乃至……自身邪智,而又劝他邪智;又自身邪解脱,而又劝他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
四
诸比丘!又,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正见……乃至……是正智、是正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五
诸比丘!又,谁是比善士更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正见,而又劝他正见……乃至……又自身正智,而又劝他正智;又自身正解脱,而又劝他正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七
一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恶,比恶更恶;善,比善更善者,谛听!……乃至……
二
诸比丘!谁是恶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杀生者……乃至(二〇四之二)……是邪见者。
诸比丘!此名恶者。
三
诸比丘!谁是比恶更恶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是杀生者,而又劝他杀生……乃至……又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
诸比丘!此名比恶更恶者。
四
诸比丘!又,谁是善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离杀生……乃至……是正见。
诸比丘!此名善者。
五
诸比丘!又,谁是比善更善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是离杀生,又劝他离杀生……乃至……又自身是正思,又劝他正见。
诸比丘!此名比善更善者。”
二百八
一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恶,比恶更恶;善,比善更善者。谛听!……乃至……
二
诸比丘!又,谁是恶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邪见……乃至……是邪智,是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恶者。
三
诸比丘!谁是比恶更恶者?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乃至……自身邪智,而又劝他邪智;又自身邪解脱,而又劝他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比恶更恶者。
四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正见……乃至……是正智,是正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善者。
五
诸比丘!又,谁是比善更善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正见,而又劝他正见……乃至……又自身正智,而又劝他正智;又自身正解脱,而又劝他正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更善者。”
二百九
一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恶法,比恶法更恶法;善法,比善法更善法者。谛听!……乃至……
二
诸比丘!又,谁是恶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杀生者,……乃至……是邪见者。
诸比丘!此名恶法者。
三
诸比丘!又,谁是比恶法更恶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是杀生者,而又劝他杀生……乃至……又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者。
诸比丘!此名比恶法更恶法者。
四
诸比丘!又,谁是善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离杀生……乃至……是正见者。
诸比丘!此名善法者。
五
诸比丘!又,谁是比善法更善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离杀生,而又劝他离杀生……乃至……又自身正见,而又劝他正见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十
一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恶法者,比恶法更恶法;善法,比善法更善法者。谛听!……乃至……
二
诸比丘!又,谁是恶法者。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邪见……乃至……是邪智,是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恶法者。
三
诸比丘!又,谁是比恶法更恶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乃至……又自身邪智,而又劝他邪智;又自身邪解脱,而又劝他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比恶法更恶法者。
四
诸比丘!又,谁是善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正见……乃至……是正智,是正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善法者。
五
诸比丘!又,谁是比善法更善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正见,而又劝他正见……乃至……又自身正智,而又劝他正智;又自身正解脱,而又劝他正解脱。
诸比丘!此名比善法更善法者。”
此之摄句:
学处、不信、七灭、又更、十业,
八支、十道、恶法、更有二。
第二 庄饰品
二百一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众污秽。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破戒恶法者,是众污秽。诸比丘!有比丘尼,破戒恶法者,是众污秽。诸比丘!有优婆塞,破戒恶法者,是众污秽。诸比丘!有优婆夷,破戒恶法者,是众污秽。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众污秽。
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众净饰。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有比丘,具戒善法者,是众净饰。诸比丘!有比丘尼,具戒善法者,是众净饰。诸比丘!有优婆塞,具戒善法者,是众净饰。诸比丘!有优婆夷,具戒善法者,是众净饰。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众净饰。”
二百一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是身恶行……意恶行,成就邪见。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是身妙行……意妙行,[成就]正见。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
二百一十三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是身恶行……意恶行,[成就]不知恩与不感恩。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是身妙行……意妙行,[成就]知恩与感恩。……”
二百一十四
……乃至……杀生、不与取……乃至……邪欲行、虚诳语……乃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是。
二百一十五
……乃至……是邪见、是邪思惟、是邪语、是恶业……乃至……是正见、是正思惟、是正语、是正业。……
二百一十六
……乃至……是邪命、是邪精进、是邪念、是邪定……乃至……是正命、是正精进、是正念、是正定。
二百一十七
……乃至……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乃至……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知言不知……
二百一十八
……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觉言不觉、知言不知、……乃至……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知言知,……
二百一十九
……乃至……是不信、是破戒、是无惭、是无愧,……乃至……是有信、是具戒、是有惭、是有愧,……
二百二十
……乃至……是不信、是破戒、是懈怠、是无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是有信、是具戒、是发勤、是具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
此之摄句:
众、见、不知恩、又杀生、二道,
说二语言道、惭及无慧是。
第三 妙行品
二百二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语恶行。四者为何?
即: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是。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语恶行。
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语妙行。四者为何?
即:谛语、不离间语、柔软语、聪慧语是。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语妙行。”
二百二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愚者,是不明之不善人,保护失坏之自己,又有罪,是智者呵毁,又多生非福。四者为何?
是身恶行……意恶行,邪见。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愚者,不明之……生。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智者,是聪明之善人,损伤,保护不失坏自己,又无罪,是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四者为何?
是身妙行……意妙行,正见。”
二百二十三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愚者,不明之……生。四者为何?
是身恶行……意恶行,不知恩与不感恩……乃至……身妙行……意妙行,知恩与感恩者。
二百二十四
……乃至……是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乃至……离杀生……离虚诳语者……。
二百二十五
……乃至……是邪见、是邪思惟、是邪语……是邪业……乃至……是正见、是正思惟、是正语、是正业……。
……乃至……是邪命、是邪精进、是邪念、是邪定……乃至……是正命、是正精进、是正念、是正定……。
二百二十六
……乃至……是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乃至……是不见言不见……乃至……是不知言不知者……
二百二十七
……乃至……是见言不见……知言不知……乃至……见言见……知言知……
二百二十八
……乃至……是不信、是破戒、是无惭、是无愧……乃至……是有信、是具戒、是有惭、是有愧者……
二百二十九
……乃至……是不信、是破戒、是懈怠、是无慧……乃至……
……是有信、是具戒、是发勤、是有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智者,是聪明之善人、损伤、保护不失坏自己,又无罪,是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
二百三十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诗人。四者为谁?
是思诗人、闻诗人、义诗人、辩诗人。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诗人。”
[此之]摄句:
恶行、见与、不知恩、杀生又二道,
二语言说、无惭及无慧、诗人。
第四 业品
二百三十一
一
“诸比丘!于此等之四业我自了知、作证、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诸比丘!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诸比丘!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诸比丘!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有诸业尽业者。
诸比丘!于此等之四业我自了知、作证、宣说。”
二百三十二
一
“诸比丘!于此等之四业,我自……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诸比丘!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诸比丘!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诸比丘!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有结业尽业。
二
诸比丘!云何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造有损害之身行……造有损害之意行,彼造有损害身行已,造有损害之语行已,造有损害之意行已,生于有损害之世间,彼生于有损害之世间,触有损害之触,彼既触有损害触者,受有损害之一向苦受,如地狱之有情。诸比丘!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三
诸比丘!云何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造无损害之身行……乃至……造无损害之意行,彼造无损害之身行已。……乃至……造意行已,生于无损害之世间。彼生于无损害之世间者,触无损害触,彼触无损害之触者,受无损害之一向乐受,如遍净天。
诸比丘!此名白而有白异熟业者。
四
诸比丘!云何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造有损害与无损害之身行……造有损害与无损害之意行,彼造有损害与无损害之身行已……造有损害与无损害之意行已,生于有损害与无损害世间,彼生于有损害与无损害世间者,触有损害与无损害触。彼触有损害与无损害触,受有损害无损害之相同相杂苦乐受。如居于人,一分天,一分险难。诸比丘!此名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是能尽诸业之业者耶?
诸比丘!此中凡思为黑而尽黑异熟业,凡思为白而尽白异熟业,凡思为黑白而尽黑白异熟业者。诸比丘!是非黑非白,无黑白异熟,能名尽诸业之业者。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自了知、作证、宣说。”
二百三十三
一
一时,尸佉目犍连婆罗门,诣访世尊在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乃至……坐于一面之尸佉目犍连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数日以前,邵那卡亚那儒童,来至我座前。至已,语我曰:‘沙门瞿昙制立一切业不作,制立一切业不作者,说世间之断灭,此世间以业为自性,由业之起动住立。’”
“婆罗门!我犹不知与邵那卡亚那晤见,何况作如是言论者。
二
婆罗门!我自了知是等之四业,作证、宣传。四者为何?
婆罗门!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婆罗门!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婆罗门!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尽黑白业之业者。
三
婆罗门!又,云何者,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有损害……乃至[二三二之二]……如地狱有情。
婆罗门!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四
婆罗门!又,云何者,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无损害……乃至[二三二之三]……如遍净天。
婆罗门!此名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
五
婆罗门!云何者,是黑白业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是有损害与无损害之……乃至[二三二之四]……如居于人与一分天与一分险难者。
婆罗门!此名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六
婆罗门!又,云何者,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尽诸业之业?
婆罗门!此中凡思为黑而断黑异熟业,凡思为白而断白异熟业,凡思为黑白而为断黑白异熟业者。婆罗门!非黑非白而无黑白之异熟,能名诸业之尽者。
婆罗门!此之等之四业,是我自了知、作证、宣说。”
二百三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黑而有黑异熟业,……乃至……能尽诸业之业者。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杀生者,是不与取者,是邪欲者,是虚诳语者,是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者。
诸比丘!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离杀生……离谷酒、果酒之有酒分放逸处。
诸比丘!此名白而有白异熟业。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损害与无损害者……乃至[二三二之四]……
诸比丘!此名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此中凡黑而黑之异熟业……乃至[二三二之五]……诸比丘!此名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名诸业之尽者。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自了知、作证、宣说。
六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黑而有黑异熟业……乃至……能尽诸业之业者。
七
诸比丘!云何是黑而有黑异熟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以瞋心出如来血,又破僧伽者。
诸比丘!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八
诸比丘!又,云何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离杀生……离杂秽语,无贪,无瞋心,是正见者。
诸比丘!此名白而有白异熟业者。
九
诸比丘!又,云何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造有损害与无损害身行……乃至[二三二之四]……
诸比丘!此名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一〇
诸比丘!又,云何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名诸业之尽者耶。
诸比丘!此中,凡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乃至[二三三之五]……诸比丘!此名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名诸业之尽者。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自了知、作证、宣说者。”
二百三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白……乃至……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造有损害之身行……乃至[二三二之二]……
诸比丘!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造无损害之身行……乃至[二三二之三]……
诸比丘!此名白而有白异熟业者。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损害又无损害之……乃至[二三二之四]……
诸比丘!此名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尽诸业之业者耶?
是正见……乃至……正定是。
诸比丘!此名非黑非白而……尽业者。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宣说。”
二百三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乃至……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黑而有黑异熟业……乃至[二三二之一]……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损害之身行……乃至[二三二之二]……。
诸比丘!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无损害身行……乃至[二三二之三]……
诸比丘!此名白而有白异熟业者。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损害与无损害之……乃至(二三二之四)……
诸比丘!此名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尽诸业之业者耶?
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此名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名诸业之尽者。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宣说。”
二百三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有罪身业、有罪语业、有罪意业、有罪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即:无罪身业、无罪语业、无罪意业、无罪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
二百三十八
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有损害之身业、有损害之语业、有损害之意业、有损害之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即:无损害身业……无损害意业、无损害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
二百三十九
一
“诸比丘!唯此[圣教]中有沙门,此[圣教]中有第二沙门,此[圣教]中有第三沙门,此[圣教]中有第四沙门。于彼异论中,无余沙门。诸比丘!如是为正师子吼。
二
诸比丘!云何是沙门耶?
诸比丘!世有比丘,尽三结故,得预流,是不退堕法、决定、趣等觉。诸比丘!此者是沙门。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第二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尽三结故,贪、瞋、痴薄故,是一来,祇还来此世间一次,为苦之边际。诸比丘!此是第二沙门。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第三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沙门,五顺下分结尽故,是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依此世界,是不退堕法。诸比丘!此是第三沙门。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第四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漏尽故,无漏心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住。诸比丘!此是第四沙门。
诸比丘!唯此[圣教]中有沙门,此[圣教]中有第二沙门,此[圣教]中有第三沙门,此[圣教]中有第四沙门,于他异论中,无余沙门。诸比丘!如是为正狮子吼。”
二百四十
“诸比丘!依善士,应可预期于四种胜利。四者为何?
即:圣戒增长、圣定增长、圣慧增长、圣解脱增长是。
诸比丘!依善士,应可预期此等之四种胜利。”
此之摄句:
略、广、邵那卡亚、学处、圣道
觉支、有罪、无损害、沙门、善士胜利。
第五 犯畏品
二百四十一
一
一时,世尊住憍赏弥瞿私多园。尔时,具寿阿难。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世尊告于坐在一面之具寿阿难说:
“阿难!斯诤已告止息否?”
“大德!斯诤应如何止息?大德!具寿阿那律同住者,名婆醯迦者,实为破僧而生存,当他存在时,曾谓不许具寿阿那律偶发一语。”
“但,阿难!阿那律于僧伽中诤事,时亦参与否?阿难!兴一切诤事,岂祇汝等或舍利弗、目犍连所能止息?
二
阿难!见于此等四种之因力,是恶比丘,欢欣于破僧。四者为何?
阿难!世间有恶比丘,破戒、恶性,不净,作招他疑讶行;隐覆所作,非沙门称沙门,非梵行者称梵行者,内心腐败,漏泄,等于尘芥。彼谓:若诸比丘,知我破戒,恶性,不净……等于尘芥时,[彼等]若和合,我则应失坏,但[彼等]若不和合,我则不应失坏。阿难!此是见第一因力恶比丘,是欢欣于破僧。
三
复次,阿难!有恶比丘,而成就边执见。彼谓:若诸比丘,知我邪见,而成就边执见时,[彼等]若和合,我则应失坏。[彼等]若不和合,我则不应失坏。阿难!此是见第二因力恶比丘,是欢欣于破僧。
四
复次,阿难!有恶比丘,邪命而以邪命活命。彼谓:若诸比丘,知我邪命,而以邪命活命时,[彼等]若和合,我则应失坏,[彼等]若不和合,我则不应失坏。阿难!此是见第三因力恶比丘,是欢欣于破僧。
五
复次,阿难!有恶比丘,欲于利养、欲于恭敬、欲于不为轻贱。彼谓:若比丘众,知我欲于利养、欲于恭敬、欲于不轻贱时,[彼等]若和合,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供养。若不和合,我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供养。阿难!此是见于第四因力恶比丘,是欢欣于破僧。
阿难!见于此等四种因力之恶比丘,是欢欣于破僧。”
二百四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毁犯怖畏。四者为何?
诸比丘!譬如捕获贼人、犯罪者,至王面前……应谓:王者!此是王者之贼、犯罪者。请王加罚于彼。尔时王者于彼应如是谓:去!将此人以粗绳缚手于背后,紧紧捆绑,剃其发,晓以死刑,擂鼓游街,牵曳于四衢,着即拖往南门城外斩首。尔时王者差官将彼粗绳缚手于背后,紧紧捆绑,剃其头,报以死刑,擂鼓游街至街,牵曳于四衢至四衢而牵四,拖往南门城外斩首。伫立该处之随一人,应如是想,谓:呜呼!此人应呵毁,应斩首,造恶业,故此,王者差官以粗绳缚手于背后,紧紧捆绑,剃其头,报以死刑,擂鼓游街至街,牵曳于四衢至四衢而牵回,拖往南门外斩首。呜呼!我实应如是呵毁,不造应斩首恶业。诸比丘!正是如是,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人,于波罗夷,有如是强怖思惟,现前时,彼应预期以下诸论,谓:尚未犯波罗夷法者,不应犯[波罗夷法],或已犯波罗夷者,应如法偿于[波罗夷法]。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着黑布,乱其发,肩荷杖,接近大众已,作如是言,谓:卿!我应诃毁,造作相当杖刑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伫立一面之随一人,应如是想,谓:呜呼!此人应诃毁,造作相当杖刑恶业,故此,着以黑布,乱其发,肩荷杖,于大众接近已,应作如是言,谓:诸子!我应诃毁,造作相当杖刑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呜呼!我实应如是诃毁,不造相当杖刑恶业。诸比丘!正是如是,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人,于僧伽提尸沙法,有如是强怖思想,现前时,彼应预期以下诸端,谓:未犯僧伽提尸沙法者,不应犯[僧伽提尸沙法],或已犯僧伽提尸沙法者,应如法偿于[僧伽提尸沙法]。
三
诸比丘!譬如有人,着黑布,乱其发,肩担灰器,于大众接近已,应作如是言,谓:卿家!我应诃毁,造作相当灰器刑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伫立一边随一人,作如是思惟,谓:呜呼!此人应诃毁,造作相当灰器刑恶业,故此,着黑布,乱其发,肩荷灰器,于大众接近已,作如是言,谓:卿!我应诃毁,造作相当灰器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呜呼!我实应如是诃毁,不造相当灰器恶业。诸比丘!正是如是,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人,于波逸提法,有如是强怖畏想,现前时,于彼应预期以下诸端,谓:未犯波逸提法者,不应犯[波逸提法],或已犯波逸提法者,应如法偿于[波逸提法]。
四
诸比丘!譬如有人,着黑布,乱其发,于大众接近已,应如是言,谓:卿!我应诃毁,应非难造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伫立一边之随一人,作如是思惟,谓:呜呼!此人应诃毁,应非难造恶业,故此,着黑布,乱其发……于大众接近已,应作如是言,谓:卿!我……造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呜呼!我实应如是诃毁,不应非难造恶业。诸比丘!正是如是,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人,于波逸提沙尼耶法,有如是强怖思想,现前时,于彼应预期以下诸端,谓:未犯波逸提沙尼耶法者,不应犯[波逸提沙尼耶法],或已犯波逸提沙尼耶法者,应如实偿于[波逸提沙尼耶法]。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毁犯怖畏。”
二百四十三
一
“诸比丘!为有胜利学,为最上慧,为坚固解脱,为增上念,住此梵行。
诸比丘!又,云何者,是为有胜利学耶?
诸比丘!我为未信者,令信;为已信者,令信进,为弟子,制立世间最上行学。诸比丘!我为未信者,令信;为已信者,令倍进,为弟子,应制立世间最上行学,彼于其学,不为缺,不为穿,不为杂,不为斑,受学于学处。
复次,诸比丘!我为遍尽正苦,为弟子,制立初梵行学。诸比丘!我应遍……制立初梵行学,彼于其学,不为缺,不为穿……受学。诸比丘!如是者,是为有胜利学。
二
诸比丘!又,云何者,是为最上慧耶?
诸比丘!我为遍尽正苦,为弟子,于世间设法。诸比丘!我应遍……说法,于彼等一切法,以慧观察。诸比丘!如是者,是为最上慧。
三
诸比丘!又,云何者,是为坚固解脱耶?
诸比丘!我为遍尽正苦,为弟子于世间说法。诸比丘!我应遍……说法,于彼等一切法,以解脱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是为坚固解脱。
四
诸比丘!又,云何者,是为增上念耶?
以上未圆满增上行学,应圆满;或已圆满增上行学随处,由慧应摄受,安立心内念。以上未圆满初梵行学,应圆满;或已圆满,初梵行学随处,以慧应摄受。安立内心念。以上未观察法,应以慧观察;或已观察法随处,应以慧摄受,安立心内念。以上未触证法随处,应以解脱触证;或已触证法随处,应以慧摄受,安立心内念。诸比丘!如是者是为增上念。
诸比丘!为有胜利学,为最上慧,为坚固解脱,为增上念,住此梵行,作如是说,是即缘此而说。”
二百四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卧法。四者为何?
即:死者卧法、受欲者卧法、师子卧法、如来卧法是。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死者之卧法耶?
诸比丘!死者多仰卧。诸比丘!此名死者之卧法。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受欲者之卧法耶?
诸比丘!受欲者多左胁而卧。诸比丘!此名是受欲者卧法。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师子卧法耶?
诸比丘!师子兽王右胁而卧,足足相重,置尾于腿中间,彼寤时起前身,观后身。诸比丘!若师子兽王,少见身乱,或不整时。诸比丘!师子兽王,因而不欣悦。但是,诸比丘!若师子兽王,见身不稍乱,或不整时,诸比丘!师子兽王因而欣悦。诸比丘!此名师子卧法。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如来卧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诸比丘!此名如来卧法。
六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卧法。”
二百四十五
“诸比丘!此等四者,适宜[造]塔婆。四者为何?
如来、应供、正自觉者、适宜[造]塔婆,独觉适宜[造]塔婆,如来弟子适宜[造]塔婆,转轮王适宜[造]塔婆。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适宜于[造]塔婆。”
二百四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增慧。四者为何?
亲近善士、闻正法、作意如法、法随法行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增慧。
二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于做人为大益。四者为何?
亲近善士……乃至……法随法行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于做人者为大益。”
二百四十七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圣者之言说。四者为何?
即: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者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圣者之言说。”
二百四十八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圣者之言说。四者为何?
即: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知言不知者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圣者之言说。”
二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圣者之言说。四者为何?
即: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觉言不觉,知言不知者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圣者之言说。”
二百五十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圣者之言说。四者为何?
即: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知言知者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圣者之言说。”
此之摄句:
二犯、学胜利、卧法、适宜[造]塔婆者,
慧之增、大益、两部四种言说。
第六 通慧品
二百五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知应遍知法。诸比丘!有知应断法。诸比丘!有知应修法。诸比丘!有知应作证法。
二
诸比丘!又,云何是知应遍知法耶?
是五取蕴。诸比丘!此名知应遍知法。
三
诸比丘!又,云何是知应断法耶?
是无明与有爱。诸比丘!此等是知应断法。
四
诸比丘!又,云何是知应修法耶?
诸比丘!是止与观。诸比丘!此等是知应修法。
五
诸比丘!又,云何是知应作证法耶?
是明与解脱。诸比丘!此等是知应作证法。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法。”
二百五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非圣寻求。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有己老法,寻求老法;有己病法,寻求病法;有己死法,寻求死法;有己染法,寻求染法。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非圣寻求。
二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圣寻求。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有己老法,知老法过患,寻求无老、无上、安稳涅槃。有己病法,知病法过患,寻求无病、无上、安稳涅槃。有己死法,知死法过患,寻求无死、无上、安稳涅槃。有己染法,知染法过患,寻求无染、无上、安稳涅槃。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圣求。”
二百五十三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摄事。四者为何?
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摄事。”
二百五十四
一
一时,摩路枳耶子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路枳耶子,白世尊言:
“大德!希冀世尊略说法要,我从世尊听其法,独隐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住。”
“摩路枳耶子!汝衰老、长大,请世尊略施教授,就此今向老年,我今应如何说示壮年诸比丘耶?”
“大德!世尊为我略说法要,善逝略说法要,容或我得了解,世尊所说义理,容或我是世尊所说相续者。”
二
“摩路枳耶子!此等者,是四种渴爱之生,于此中生比丘可生之渴爱。四者为何?
摩路枳耶子!或为衣服,生比丘可生之渴爱,或为饮食……乃至……或为床座……乃至……或如是有,又为非有。摩路枳耶子!生比丘可生之渴爱。”
摩路枳耶子!此等者,是四种渴爱生,于此中,生比丘可生之渴爱。
摩路枳耶子!比丘渴爱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顶,已亡,当来不生故。摩路枳耶子!此名比丘已断渴爱,根绝结,以正意现观,名已作苦边际。
三
尔时,具寿摩路枳耶子,领受世尊教授,由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
尔时,具寿摩路枳耶子,独隐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住,不久,斯诸善男子等,正出家,趣非家,于现法无上至极梵行,自知已作证、具足住、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复次,证知于现状无[还],而又具寿摩路枳耶子,成阿罗汉之随一。
二百五十五
一
“诸比丘!取得大财家,皆不长续,彼等[家]悉由四种原因;又,由其随一[原因]故[不长续]。四者为何?
不探求失落,不营缮古老,饮食无节制,令无戒女人或男子,司管财物。比丘众!取得大财家,皆不长续,彼等[家]悉由四种原因;又,由其随一[原因]故[不长续]。
二
诸比丘!取得大财家,皆得长续,彼等[家]悉由四种原因;又,由其随一[原因]故[长续]。四者为何?
探求失落,营缮古老,饮食有节制,令具戒女人或男子司管财物。诸比丘!取得大财家,皆得长续,彼等[家]悉由四种原因,又由其随一[原因]故[长续]。”
二百五十六
一
“诸比丘!成就四支者,王者之善良马,适宜于王,堪为王者使用,可谓王者股肱。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善良马,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又具足长广。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之王之善……可谓股肱。
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四者为何?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又具足长广。
诸比丘!又,云何是比丘具足于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诸比丘!如是者,是有比丘具足于色者。
诸比丘!又,云何是比丘具足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起精进住,为断不善法,为受善法,强、坚固、勇猛,为善法负荷不舍。诸比丘!如是是比丘具足于力。
诸比丘!又,云何有比丘是具足速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此是苦,如实知……乃至……此是趣苦灭道,如实知。诸比丘!如是比丘是具足速疾者。
诸比丘!又,云何有比丘是具足长广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得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资具。
诸比丘!如是有比丘,是具足于长广。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者。”
二百五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王者善良马,适宜于王,堪为王所使用,可谓王之股肱。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王之善良马,具足于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又具足长广。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之王之善……可谓。
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支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者。四者为何?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于色……又具足长广。
诸比丘!又,云何是有比丘具足于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诸比丘!如是有比丘是具足于色。
诸比丘!又,云何是有比丘具足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起精进住,为断不善法,为受善法,强、坚固、勇猛、为善法荷负不舍。诸比丘!如是有比丘是具足力。
诸比丘!又,云何是有比丘具足速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尽诸漏故,……乃至……作证,具足住。诸比丘!有如是比丘,是具足速疾。
诸比丘!又,云何是有比丘具足长广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得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资具。诸比丘!如是有比丘,是具足长广。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二百五十八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力。四者为何?
是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比丘!此等是四力。”
二百五十九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于空闲林薮、边陬行坐卧,不充实。四者为何?
即:欲寻、恚寻、害寻,无慧而痴呆哑羊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于空闲林薮,边陬行坐卧,不充分。
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于空闲林薮,边陬行坐卧,行充分。四者为何?
即:离欲寻、无恚寻、无害寻,是有慧而不痴呆不哑羊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于空闲林薮,边陬行坐卧,是充分。”
二百六十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愚者,是不明之不善人,损伤,保护失坏自己,又有罪,是智者所呵毁,又多生非福。四者为何?
即:有罪身业、有罪语业、有罪意业、有罪之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愚者,是不明……生。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智者,是贤明善人不伤,保护不失坏自己,又彼无罪,智者所不呵毁,又多生福。四者为何?
即:无罪身业、无罪语业、无罪意业、无罪之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智者,是贤明……生。”
摄句:
通慧、寻求、摄、摩路枳耶子,
财力之家、二良(马)、力、空闲、业是。
第七 业道品
二百六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自杀生,又劝他杀,又赞同杀生,又说杀生功德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即:自离杀生,又劝他离杀生,又赞同离杀生,又说离杀生功德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乃至……生天国。”
二百六十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即:自不与取,又劝他不与取,又赞同不与取,又说不与取功德。诸比丘!此等之四……乃至……
自离不与取,又劝他离不与取,又赞同离不与取,又说离不与取功德……”
二百六十三
……乃至……自行邪欲,又劝他行邪欲,又赞同行邪欲,又说行邪欲功德……乃至……
自离行邪欲,又劝他行离邪欲,又赞同离行邪欲,又说行离邪欲功德……
二百六十四
……乃至……自虚诳语,又劝他虚诳语,又赞同虚诳语,又说虚诳语功德……
自离虚诳语,又劝他离虚诳语,又赞同离虚诳语,又说离虚诳语功德……乃至……
二百六十五
……乃至……自离间语,又劝他离间语,又赞同离间语,又说离间语功德……乃至……
自离离间语,又劝他离离间语,又赞同离离间语,又说离离间语功德……乃至……
二百六十六
……乃至……自粗恶语,又劝他粗恶语,又赞同粗恶语,又说粗恶语功德……乃至……
自离粗恶语,又劝他离粗恶语,又赞同离粗恶语,又说离粗恶语功德……
二百六十七
……乃至……自杂秽语,又劝他杂秽语,又赞同杂秽语,又说杂秽语功德……乃至……
自离杂秽语,又劝他离杂秽语,又赞同离杂秽语,又说离杂秽语功德……
二百六十八
……乃至……自贪,又劝他贪,又赞同贪,又说贪功德……乃至……
自不贪,又劝他不贪,又赞同不贪,又说不贪功德……
二百六十九
……乃至……自瞋,又劝他瞋,又赞同瞋,又说瞋功德……乃至……
自不瞋,又劝他不瞋,又赞同不瞋,又说不瞋功德……
二百七十
……乃至……自邪见,又劝他邪见,又赞同邪见,又说邪见功德……乃至……自正见,又劝他正见,又赞同正见,又说正见功德。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而生天国。
毕品
二百七十一
一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四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身住、炽然、正知、具念,于世间应除贪与忧,于受……于心……于法,循观法住、炽然、正知、具念,对世间,应除贪与爱。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此等之四法。
二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四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持未生之恶不善法欲生、策励、发勤、策心,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乃至……为未生善法之生……乃至……为住已生善法、为不失、为信增、为广大、为修习、为圆满生欲,策励,最勤,策心,守持。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此等四法。
三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四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修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精进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修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此等四法。
四
诸比丘!为于贪之遍知、为遍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四法。
诸比丘!为于瞋之了知……痴、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傲、愤发、慢、过慢、憍、放逸之了知,为遍知、为遍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之四法。”
第五之五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