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是李商隐非常特殊的一首诗,因为这一首题目非常清楚。也许李商隐作为一个诗人,忽然有很大的兴趣去了解人在什么时候流泪。或者如果我们把题目缩小一点,我想他是在问,他自己什么时候流泪。一个充满了情感的诗人,在这里提到了六个不同的落泪时刻。一个是“永巷长年怨绮罗”,“永巷”是古代宫殿里面囚禁有罪妃嫔的地方,这些女子年纪很轻,非常漂亮,穿着非常华丽的丝绸衣服,可是她们永远住在一个不可能见到人的最冷清的地方。对李商隐来讲,这大概是一个使人落泪的生命状态。“离情终日思风波”,第二个使他落泪的场景,大概是人与人的告别。告别之后,产生了很多思念。在思念当中总是牵挂着对方的船是不是碰到了巨大的风浪,会发生危险。这种心情上的牵挂,这种对于自己所眷恋的人的焦虑感,会使他落泪。
我们看到他一步一步点出泪可以在不同的状况流下来。在正统文学中,一般的男性文人不可能触碰这个题目,可是李商隐忽然给予大家可能认为代表柔弱、脆弱的“泪”很高贵的评价。泪与热情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要忘记“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者是“沧海月明珠有泪”都和“泪”有很大关联。李商隐在他的生命主题里面,一直把落泪这件事情作为最重要的情操来看待。生命里面的落泪并不完全因为我们狭窄的私情,很多生命的状态使人落泪,比如朋友的告别,比如一个女子的青春被耽搁。
“湘江竹上痕无限”,这里用到典故,李商隐常常在第三句、第四句时用到典故,这是唐朝律诗的习惯,到第三句、第四句的时候,构成一个对联的形式,是对仗最严格的部分。这一句是讲古代传说里面的舜在南边死去以后,他的两个妻子赶到江边,在湘江边哭悼他的时候,泪水流下来,使得湖南这一带的竹子成了所谓的“湘妃竹”,据说上面好像有泪的斑痕。这里面很自然看到民间传说的痕迹。在大自然当中,留着许多古代神话中的记忆与经验。这是为爱人的死亡哭泣。
“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碑前”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个典故,是有关古代一位叫羊祜的人的故事。他在一个地方做官做得非常好,当地老百姓对他很怀念,在他死去以后,为他立了一个碑,到了他的忌日,会带着祭品去祭悼,这个时候百姓们因为怀念他而哭泣,他的碑上常常有许多泪水。我们发现泪在很多不同的状况下流下来,不止是狭窄的所谓私情甚至是艳情,人在感动的时刻就会流下眼泪。
我相信对李商隐来讲,“泪”这个主题在这首诗里面是很有趣的一种思考方式。我相信所有的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大概也会有一些企图和愿望,会回想自己生命当中那些落泪的时刻。生命中的动情时刻,也许随着年纪的增长会越来越少,可是动情的那个时刻如何被看待,如何被珍惜是不一样的。就像李商隐曾经写过的“沧海月明珠有泪”,泪被当成珍贵的事物来看待。在这首诗中,泪的主题一直带出不同的事件。
接下来第五个事件出现了——“人去紫台秋入塞”。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女子被冤屈,被嫁到举目无亲的塞外,在秋天告别了自己原来所居住的紫台宫殿,去到大漠,这个时候会落泪,因为命运遭遇了巨大的孤独与坎坷。李商隐一步一步铺叙出生命落泪的情境,也对各种落泪情境做了不同的描述。共同的结果是泪。“兵残楚帐夜闻歌”,这个主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霸王别姬的故事,楚霸王在兵败如山倒之后,到了乌江边,四面楚歌,自己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刻,要跟他一生心爱的女子虞姬告别。虞姬舞剑,他唱了歌,最后哭泣了。这个泪是楚霸王的泪,前面是女子的泪,或者是百姓的泪。他连续写了六个事件,全部在讲泪。这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描写方法。
李商隐点出这个主题以后,不但回应了我们自己对于泪的再思考,同时也扩大到历史事件当中。到第七句,他忽然转了,转成他自己,所有的历史上的泪,对他来讲是他自己的泪的参证,他要讲的是他自己会在什么时候落泪。写了六个历史上的落泪经验以后,转回来变成“朝来灞水桥边问”,他忽然在早上站在唐朝送别高官的灞桥旁边,呆呆地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是讲一个身份非常低的小公务员,“玉珂”是讲手上拿着非常高贵的信物的高官。他忽然一转,变成李商隐对自己生命的感叹,觉得他这个时候落泪,不是因为要去送朋友,而是因为他的职业。李商隐有一个哀伤,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低层的小公务员,在送往迎来的高官当中有种言不及义的痛苦。
如果这个人是他的好朋友,那就是“离情终日思风波”。唐诗中时常写灞桥,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是写好朋友在灞桥告别。李商隐在这里送别的完全不是好朋友,他的痛苦也在于此。这个“泪”对于李商隐来讲,大概变成了最悲痛的泪。李商隐是非常有趣的一个人,他对自己的职业感觉到很痛苦,可是也不知道离开这个职业怎么办。“走马兰台类转蓬”与“未抵青袍送玉珂”中,都有他对自己职业的某一种厌恨,这里面又充满了很大的无奈。很多人都不重视这一首诗最后的两句,只提到李商隐怎么描述前面六种不同落泪的历史场景,其实这首诗最后是回到他自己。而他的落泪竟然是因为“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种感触在历史上很少被描写到。我想李商隐的痛苦,在于他完全没有办法融入他的职业,我常常觉得在他对“走马兰台”跟“青袍送玉珂”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在公事里得不到太多的快乐。这种送往迎来的应酬中,有时候说不定还要被高官们颐指气使地去命令他做一些什么事情,这会造成他心里面最大的委屈。李商隐有才华和才情,却要做一些秘书的工作,心里会觉得不平。问题是他没有机会在科举制度里面被赏识,得到一个自由度更高的工作。他在现实中的处境与他浪漫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生命发生了巨大的冲突。
可能刚开始读到“未抵青袍送玉珂”的时候,会觉得这有什么好哭的,也就是一般公务员必然的生活、工作状况。如果我们看到这个诗人是喜欢在“锦瑟无端五十弦”那样的意境中寄托他对于生命的精致追求时,的确会发现这种送往迎来的官僚生活,对他有非常大的伤害与打击。他大概常常会出神,他没有办法真正把他的工作做好。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成为《泪》最大的主题。我很希望大家对这首《泪》有不同角度的关心,这样就可以看到李商隐作为一个好的诗人,对于主题的设定,以及主题怎么样转回自身的过程处理得何等巧妙。
如果我们有机会、有兴趣在创作里做一点游戏,我想可以试试把历史中客观的东西铺排开来,比如找六个事件写泪。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作家名叫江淹,写过《恨赋》,通篇都在谈“恨”,就是历史上不同的恨的状态。这在作文当中,是一种很另类的题目,让你连贯地去理解什么样的事情会使人在生命当中产生恨,恨又是什么。“恨”就汉字结构而言有心情被阻碍的意思,因为“心”字边有一个“艮”,“艮”是山的意思。一座山把心挡住了,所以“恨”是心情被阻碍。什么样的状况会引发恨?江淹连续写了二三十个恨事,也就是心愿的不能完成,会变成恨。
这一类主题在正统的文学传统当中,被探讨得比较少。在李商隐最有名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同样可以看到他用“泪”这个字用得非常多。泪几乎也变成李商隐生命当中最大的主题。我们常常讲热泪盈眶,热泪盈眶其实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热情有非常大的关系,一个人没有热情是不会落泪的。落泪说明有热情的寄托,在热情受到挫伤的时刻,就会落泪。泪的主题,使李商隐开始对自己的生命有了不同的理解。这样的情怀与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的确是非常不同。我们很少看到李白、杜甫的诗里面,有这么多关于泪的描写。即使有,情怀是非常不一样的。可是我们可以看到泪变成了李商隐的某一种热情与无奈之间重要的关联。
我们读李商隐的诗,大概也感觉——形式太完美了,语言节奏上的稳定、华丽,字句的对仗工整,大概都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形式的完美说明艺术创作已经到了一个状态,必须在形式上做出改变。“词”于是出现。唐代在写诗的同时,词已经慢慢萌芽,把诗的句型打破后重新调整。我们一再提到说只有在文学史的观察里,才会发现形式的完美对创作只有伤害而不是帮助。形式太完美了以后,创作者就熟练了,熟练以后情感出不来,这个时候他为了表达情感,反而会去破坏形式。通常我们看到凡是文学史上开始破坏形式,甚至大胆地用粗糙的形式表达的时候,就说明旧的形式已经有一点过于成熟,到了僵化的地步。
我们再看一下李商隐著名的《天涯》。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李商隐把他生命经验里面最精华的感触直接书写出来。“春日在天涯”,如果把“在”拿掉,剩下“春日”与“天涯”两个词。然后他又重复“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有流浪、漂泊的意思,有一种无限的生命的茫然感。在茫然当中,太阳西斜——“夕阳”的意象出来了。在这样的时刻,黄莺一直叫,“莺啼如有泪”,“啼”这个字本身有哭的意思,所以“泪”又出来了。李商隐始终无法忘怀的真正的主题是“泪”,如果黄莺啼哭的时候也有眼泪,这个眼泪大概会滋润了最高处的花朵。“为湿最高花”这个“湿”用得极好,有一点像王尔德的小说里面把心脏贴在玫瑰刺上的夜莺,用泪来滋润生命,使花的颜色更艳丽,使花开放得更灿烂。
这二十个字,把李商隐的热情、激情全部描述出来,几乎是全部心血投入的感觉。这二十个字,是我这几年用毛笔字写了最多次的一首诗,非常简单,文字极精简,几乎没有典故,可是非常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