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百货商店或者其他什么卖东西的地方使用试衣间,你一定要记住了:在你试衣的时候,店家监视你的行动是完全合法的,甚至这种做法是明显的例行公事。
我之所以知道这个,是因为手头上正在读一本题为《隐私的权利》(The Rightto Privacy)的书,作者是埃伦·阿尔德曼和卡罗琳·肯尼迪。书中写满了各种令人提心吊胆的故事,说的都是商家和店员如何刺探顾客的隐私,而且还乐此不疲。
监视试衣间行为于1983年被曝光,当时有一位顾客在密歇根州的一家百货商店试衣服,他发现一位店员居然爬到梯子上通过试衣间的金属通气孔窥视他。那位顾客当然极其愤怒,以侵犯隐私为由把商店告上了法庭。结果他输了官司,州法庭认为商店以监视的形式来防范偷窃,无可厚非。
这位顾客应该不会太惊讶,如今在美国,几乎每个人都处于某种形式的监视之下。有了各种新技术、偏执狂的老板和对财富的贪婪,也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美国人的生活已经被各种监视方式所渗透,这些方式在十几年前根本是天方夜谭,完全无法想象。
更糟糕的是,现在还有一大批“信息经纪人”——电子隐私调查员——靠在互联网上挖掘个人信息换钱来谋生。如果你曾经去登记投票,这帮人就能够得到你的地址和生日,因为投票登记表在大多数州都属于公共记录。有了这样两条信息,他们就能够(卖8块钱或者10块钱)提供你想知道的任何人的任何个人信息:法庭记录、医疗记录、驾驶记录、信用历史、嗜好、购物习惯、年收入、电话号码(包括没有在黄页上登记的号码),你想知道什么,他们就能挖出什么。
以前大部分个人信息也能查到,可是要花好几天去各类政府部门去打听。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在网上搞定,而且完全匿名。
很多公司就利用这样的技术便利,不择手段地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据《时代》周刊报道,马里兰州的某家银行将其贷款客户的医疗记录查了个遍——当然不违法了——找出那些患有重大疾病的,并且依据这个信息取消对他们的贷款。还有些公司不仅仅关注顾客,更关注自己的员工——比如说,调查员工们在吃什么处方药。一家著名的大型公司和一家制药公司合作对员工的医疗记录进行梳理,想知道谁有可能从抗抑郁药中获益。这个双赢的点子能让这家公司的员工更加安详恬静,也能让制药公司获得更多顾客。
美国管理协会称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公司通过某种方式对员工进行监视:有35%监听电话,有10%录下电话内容,有空再听。接受调查的公司中有四分之一承认浏览过员工的电脑文件且阅读过他们的电邮。
还有一些公司仍然秘密地监视员工工作时的一举一动。马萨诸塞州一所大学里的秘书发现,一台隐藏式摄像机每天24小时不停地对准她的办公室拍摄。天知道校方想知道些什么,他们所得到的不过是每晚这位女士换下工作服,穿上跑步装,准备下班跑步回家罢了。这位秘书正在打官司,估计能得到巨额赔偿。可是别的地方法院已经表示支持公司监视员工的权利。
1989年,一家大型日资电脑产品公司的某位员工发现公司定期阅读员工的电邮,而且表面上还对员工信誓旦旦说没有这么做。她向大家发出警报,立即就被开除。她以不正当解雇为由将公司告上法庭,结果还是输了官司。法庭不仅支持公司浏览员工私人通信的权利,而且还支持公司对此撒谎。哇!真是开了眼界。
公司老板们同样把毒品视为洪水猛兽。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在艾奥瓦州一家大型制造业公司找了份工作。公司街对面有一家酒馆,下班后大家经常去玩玩。某天晚上我那朋友正和同事们一起喝啤酒,某位女同事过来,问他知不知道谁能搞得到大麻。我朋友说自己不吸大麻,但是给了她一个偶尔卖大麻的熟人的电话号码把她打发走,因为她不得到答案不肯走。
第二天,我朋友就被解雇了,原来那位女同事就是公司雇用的间谍,专门清除公司吸毒员工。要知道,他根本没向她提供大麻,也没有怂恿她去吸大麻,而且还强调过自己不碰大麻。不管怎么样他还是被解雇了,理由是怂恿教唆使用非法药物。
现在已经有91%的大公司对员工进行药物测试,我觉得简直匪夷所思。有几十家公司引入了一种“烟酒药”(TAD)规则——TAD是“烟草、酒精及药物”的缩写——禁止员工在任何时候接触其中任何一种,即使是下班回家后。还有的公司甚至禁止员工在任何时候抽烟、喝酒——哪怕是一瓶啤酒,哪怕是周日晚上也不行——而且还要求员工提交尿液样本来检查规则的执行情况,信不信由你。
可是还有比这个更加险恶的。两家电子产品方面的领头企业合作研发出一种叫作“活性徽章”的东西,任何员工被强制要求佩戴上以后,他的行踪就尽在老板掌握之中了。这个徽章能每十五秒向中央电脑发出红外信号,这样就可以将每位员工现在和刚才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去了几趟洗手间、去冷水机那里打过几次水全部记录下来。简单点说就是,把他们工作日里的每一个行动都记录成日志。如果这不叫危险的话,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是恶兆。
不过,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目前有一点进步使得所有监视的努力有了点意义。新泽西州的一家公司为某种设备申请了专利,它能够探测出餐馆招待们用过洗手间后有没有洗手。这个东西我举双手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