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北游记 » 东北游记全文在线阅读

译后记

关灯直达底部

几年前的某一天,那时候Michael刚结束《再会,老北京》在中国的宣传不久,他给我写邮件,说在吉林,去林场看日军遗留化学武器的路上,遭到了警察的盘查。没有抱怨的意思,只是当成一件趣事跟我讲,就像他跟我讲有一次不得不拿老婆的身份证去坐火车一样。之后我们陆陆续续有一些邮件往来,他会发一些儿子的照片,讲讲soho奶爸的生活,中间也穿插着一些这本书的进展。最有趣的是让我帮他听几段录音并转化成文字,就是书中的三姨和三姨夫,主要讲“抗战那前儿”的事情。录音中间,Michael出门小解,于是也录下了三姨和三姨夫的议论:

(请用东北话朗读)

三姨夫:这孩子可真扛冻啊,让他在屋里上非要上外边儿去。

三姨:可不嘛。还给我带了又(肉)来。五花又啊。我问他带又干啥啊,他说炒啊,红烧啊。

……

可以想象戴着耳机的我捧腹大笑的样子。

在后来的一封邮件里,Michael告诉我书都写完了,要交给出版社了,邮件结尾,他写了句话:“It is even better than the Beijing book. I love it very much.”(比《再会,老北京》还要好,我很爱这本书。)

这句话,大概也能概括我对《东北游记》的感觉吧。

我第一时间读了这本书。北京,可能是作为“和平队”志愿者和纪实作家的Michael为了填补这个城市平民生活记录方面的空白做的一次尝试;而东北,则是有了家庭,做了爸爸的Michael为了给儿子寻根溯源的一次心甘情愿的苦旅。妻子在香港做律师,穿梭于高楼大厦;而他来到妻子童年时期的穷乡僻壤,做起了“留守丈夫”,个中奇妙,实在不可言说。书里不时有温情脉脉“秀恩爱”的文字,他与妻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感情,第一次见父母的经历,不经意间瞥见妻子的表情,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我一边笑说“真肉麻”,一边感动得眼眶泛泪。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Michael,似乎有种奇异的“平凡力量”。这个“一米八六,属鼠”的美国人,无论来到什么异国他乡,一开始可能挺扎眼,不久就能完全融入当地的环境中,从“卖儿”变成“小梅”。北京的小街小巷里,他就是住在大杂院的“胡同串子”;到了东北农村,他又成了下农田睡火炕的边关大汉。三舅三姨这些亲戚,毫不见外地催他赶紧生孩子,跟他抱怨大公司的政策,我猜那段时期Michael一开口说中文,是不是也会带点“大碴子味儿”呢?(直到现在,他还很爱说“哎呀我的妈呀”。)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平凡的力量,他笔下的东北与东北人,才这么亲切感人,丝毫没有某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在春分夏至霜降大雪等各个节气中流转的荒地村,既充满了农人的粗粝,也有着山水不言的美。稻田中的蛙声虫鸣,青黄更替,是朴素平实的描写,却比很多不切实际的抒情来得更加浪漫。有形形色色的东北人,叮嘱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丈母娘,咂吧着嘴喝白酒的三舅,爱看体育台的三姨夫,为路边种花而自豪的三姨,声称自己和外星人发生过关系的工人……Michael与他们真心交流,忠实记录他们的言谈举止,有点像文字版的《乡村爱情》,读来总让人有种他们就在你身边,扯着大嗓门,说着东北话的感觉。不知怎么的,在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起《长河》《边城》《湘行散记》,想起沈从文先生。他忠实地记录了湘西的风土人情,恰如Michael在荒地村,满怀着深情,既是积极的参与者,又是细致的旁观者。Michael和沈从文,这两个人的形象在我心中竟然重合了。他们都是温厚敏感的记录者,都为某一个地方,留下了宝贵的地方志。

《再会,老北京》记录的是城市的变迁,而《东北游记》则着重地讲述了农村的发展。读到最后,这场有趣的人类学和社会学似的探究,因为小本(他!超!级!可!爱!)的到来,戛然而止。我总归是有些遗憾的,总感觉Michael应该再经历一轮春夏秋冬的更替和二十四节气的流转(当然他后面又为了这本书重新走访了一些地方)。不过,就像书中那张签语饼纸条上写的,“生命的行程无法预测,没人能提前写就他的自传”。

翻译Michael的书,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经历。读着那些文字,我总会顿悟似的说:“咦,就是这样的呀!”也会不由自主模仿书中人物的说话和动作,体验他们的情感。另外,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邮件往来,Michael的目标读者是英语国家的人,而我的自然是中国读者。于是我们一起讨论,书里一些针对英语文化写的内容,如何能翻得让中国读者更能接受,用中文读出来更地道,更不露英语的痕迹。至于好不好,相信读者们自有评断。感谢Michael,作为我的良师益友,给我极大的发挥空间,也让旁人眼里寂寞冷清的翻译时光,变得妙趣横生,热闹非凡。(旁观我翻译的丈夫常说:“你翻译起Michael的书,经常乐出声来,手舞足蹈,有的时候还又哭又笑。说实话有点儿吓人呀。”)

还要感谢我那些东北的朋友们,最初说起这本书时,他们都两眼放光,表示随时可以做我的“民俗顾问”。特别是我最好的朋友小玉,你的爽朗和美好,让我对东北那片土地的好感增加不少。也感谢你耐心的解答,让我放心使用一些东北特色的方言。

从《再会,老北京》到《东北游记》,我从一个“中二女青年”,变成已婚少妇。我也有了自己的“弗朗西斯”,我们彼此独立,相互扶持,从恋爱到结婚,已经走过了将近十年的历程。他和我的家人一起,不仅给予我爱与呵护,也给予尊重和理解。谢谢你们,是这样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泱泱东北,大地无言,农民在改革的浪潮中一如既往地劳作,城市在历史的烟尘中日新月异地发展。我唯祈愿,这片土地恒久丰饶,荒地的三舅三姨三姨夫和所有淳朴热情的村民们,能在大时代的浪潮中,健康快乐地生活。

祝你们平安。

何雨珈

2016年7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