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是因为我们没有独立的个体,没有内心独立的精神和需要。”4月26日晚上七点,邓晓芒教授在人文馆报告厅为全校师生诠释了“中国人的信仰缺失”问题,这一精彩讲座为“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能够提高人们精神生活和自由水平的”,邓教授如是说,“它不仅仅关注人的温饱问题,更关注的是人的精神问题,而有时候它甚至不考虑温饱,只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
他还指出,信仰最初是从宗教产生的,而宗教又分为自然宗教、实用宗教和自由宗教。孔子把迷信、巫术的自然宗教提升到巩固统治的实用宗教,但真正的宗教是有超越性的,它超越物质生活,超越世俗。中国古代人相信“气”、“理”、“天道”,都不是一种真正的信仰,中国传统的儒教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至少是一种物质化了的精神。
邓教授强调,精神上的相通是信仰的关键。
我们从来没有过真正的信仰
“我们为没有信仰悲哀,并不是因为信仰的失落,而是发现了我们从来就没有信仰的真相。”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人文精神,只是如今失落了。邓教授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几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过人文精神,只有自然精神。古代的文人、君主虽多有理想,但其理想都很实际,最终要落实到能给百姓带来多少好处,正如张宰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的理想基点仍然是是世俗生活,没有超越性,也就无所谓真正的信仰。“爱国”、“忠君”这些古代理想的主题,终究只是个地方主义,虽然可敬,却也还是立足于世俗,不具有真正的超越性。
邓教授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没有给人们带来任何真正意义的信仰。
我们为什么没有真正的信仰?
“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只是表象,实质是中国人不具有个体独立的精神。”邓教授用这样一句精辟的话解答了问题。
中国人相信物质甚于精神,即使是精神也是物质化了的精神,如“气”与“天道”。儒教破除了迷信,整体的人是从自然中独立出来了,但个体的人并没有从整体里独立出来。中国人敬仰一种群体精神,一种浩然之气,主张“天人合一”。邓教授指出,信仰的前提是谦虚,中国人的这种“大我”思想也阻止了谦虚。人一旦换化为“大我”、“圣人”,他的意见就是天道,不能反对,不能商榷,圣人的思想是和别人不相通的,而圣人也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邓教授说,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多半是一种物质关系,即使家人也不上精神相通的。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在乎“礼”和“面子”,而这些均是伪精神。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群体里,相互之间精神又怎么能相通?
西方人认为,当他独立时,他就需要一个上帝了。邓教授认为没有独立的个体是中国人没有真正信仰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能有怎样的信仰?
“对‘真、善、美’这种人性绝对价值的信仰,可能成为中国人自己的追求。”邓教授对中国人信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邓教授认为基督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宗教,我们应该吸收那种超越的精神。因为绝对的真、善、美是追求不到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超越的目标。在这样一种目标追求之下,人的精神才会相通,才会有真正的信仰。
解析中国文化,邓教授认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将最有可能成为中国人真正的信仰。
邓教授的讲座引得台下掌声不断,观众也对“信仰”一词畅所欲言。历史学院的杨同学认为,信仰是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所影响和决定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会培养炎黄子孙特有的信仰。每个人都应该为毕生信仰而不懈追求。信管院的李同学则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信仰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现代人没有信仰,每天为物质而奔波,照样活得有滋有味,那只是个精神层次问题。
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邓教授的这次讲座,让他们收益匪浅,不仅了解了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更重要的是领悟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停下脚步来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