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全文在线阅读

第5章 萨特及其哲学思想

关灯直达底部

第一节 萨特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自海德格尔于1976年死去以后,萨特成为20世纪存在主义者队伍中最有声望的一个代表人物。

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1924年至1928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书。1929年后,在巴黎等地教授哲学。1933年至1935年,分别进入柏林法兰西学院和弗莱堡大学读研究生。1936年至1939年,萨特连续发表了小说及其他哲学小册子,其中最有名的是1938年发表的《呕吐》和《墙》(Le Mur,即Wall:Intimacy)。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他于1939年参加法军抵御希特勒军队的侵略。1940年,萨特成为德军俘虏。德法签订停战协定以后,他被释放。从此,一直到1944年,他继续在巴黎教授哲学。1943年,他发表了闻名于世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他坚持参加法国人民的地下抗德斗争活动。

战后不久,他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小说和戏剧,使他很快地成为闻名世界的作家。

与此同时,他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活动。

战后的法国是灾难重重的社会。在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的冲击下,整个法国笼罩着不安的气氛。一部分人悲观失望,一部分人趁火打劫,另一部分人则走上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的现实,萨特同自己的朋友一起创办了《现代》(Les Temps Modernes)杂志,企图从存在主义的观点研究社会政治和文学,寻求医治社会不安的药方。当时,同他一起创办这个杂志的,还有其他存在主义者,其中包括西蒙娜·德·波伏娃和梅洛-庞蒂。众所周知,前者是法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在创建存在主义伦理学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但是,萨特同他的朋友们创办的这番事业,并不长久。当萨特深深感到“孤独”的痛苦和“沉落”的彷徨的时候,他决心向共产党靠拢。

关于投靠法共一事,萨特自己作了这样的解释:

1952年我投靠共产党,那是一个突然的决定,是为了抗议美国的(韩战)政策,抗议法国政府对帝国主义行为的屈从,最主要还是为了抗议法国当局对国内示威行动的压制。①

就在萨特投靠共产党那一年,他发表了题为《共产党人与和平》(The Communists&Peace)的赞美共产党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表达了大多数法国人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灾祸的折磨后对世界和平的憧憬。

与此同时,萨特出版了《圣者热内:演员和殉难者》(Saint Genet:Actor&Martyr)一书。在这本预言性的著作中,他透过社会分析及一种特别的心理分析方法,讨论犯罪、监禁、同性恋,以及粗制滥造的道德与社会价值等问题。另外,他还发表了《魔鬼与上帝》(Lucifer and the Lord)。

可是,过不了几年,由于赫鲁晓夫公布了所谓“反对个人崇拜”的“反斯大林”的材料,萨特对共产主义的看法发生了动摇。1956年,前苏联出兵匈牙利使他毅然脱离了法共。此举使得那些因他加入法共而受窘的朋友们感到轻松了。本来大家觉得,萨特投靠法共,对法共来说,无异象征一次小型的文艺复兴。如今他一旦退出,对法共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雷蒙·阿隆(Raymond Aron)及其他冷战时期的批评家们都宣称,萨特脱离法共,无异是宣判这个小型文艺复兴的死亡。可是对萨特而言,回归到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营垒中,是短暂而不惬意的。他仍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继续发表一些自称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1960年,他的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辩证理性批判》发表了。接着,他又宣称:“我费了30年的时间,才脱离我的唯心主义。”②

从1956年到20世纪60年代,萨特在脱离法共以后,不但没有退出社会政治舞台,而且还更积极地参与各种政治运动。

当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战争转剧之时,他公开指责法国民众的缄默,尤其是法国左派;他们被官方收买,对此事摆出一副不闻不问的态度。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取代了法国在越南半岛的角色以来,为抗议美国的侵略行为,萨特在此后10年中,不断发表演说和写作,领导示威游行。他和罗素(Bertrand Russell)共同主持国际仲裁战犯法庭。继而,1968年5月,法国爆发学潮以后,萨特又集中他的智力与威望来批判戴高乐统治下的法国。在新的反抗活动中,他成为两份小型但极有分量的毛主义报纸《民觉》(La Cause du Peuple)与《解放》(Liberation)的社长。

若要把《呕吐》或《没有出路》的作者萨特,联想成一个毛主义者——或者任何一种教条主义者,似乎是不完全妥当。但是,萨特对于“知识分子”与“反抗”这两种角色,其实有一个相当复杂的看法。

起初,萨特同意接受两份小报的社长的职务,并非由于他赞同它们的世界观,而是出于他的一个信念。他认为他们应有表达意见的权利,而法国官方在当时是漠视舆论自由的。所以,萨特起先答允毛主义者的要求,只是想利用他个人的声望,来保证这两份报纸不致被查封或被勒令停刊。

在当时的情况下,萨特明确表示他自己仍然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然而他一点也不含蓄地表示,他瞧不起那些仍然相信渐进改良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知识分子。他对这批人的蔑视,特别表现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篇文章刊登在他自己办的杂志《现代》上,题目非常火辣:“选举——屁眼儿们的诡计”。

到此为止,我们所看到的萨特,并不是已经转变成与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完全不同的人。毋宁说,他已经磨炼成为老练的存在主义者。在他看来,如果悲剧与孤立仍是目前人类的情况,它们绝不再是投降的借口,而是战斗的理由。如果仅是接受人类的现状,而安之若命,则根本降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条件。这个时候的萨特,在他自己奋斗着去克服唯心主义的过程中,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唯心主义及作为其基础的冷酷的现实主义的潜流。

萨特自己曾经对人说过:“我们可以说,每一个人对他人而言,都是一个魔术师,别人所得的‘印象’,往往并不是真的他自己。”萨特的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倒是十分合适。

萨特的思想作风和生活态度,实践了他的哲学准则。他确实是一个“我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人,是“自由自在”的人。他不愿接受任何力量的束缚。但他有正义感。他酷爱自由,所以,他同情一切被剥夺了自由的人。

萨特的著作很多。他的著作可以分为文学和哲学两大类。由于萨特主要是哲学家,所以,他的许多文学著作都渗透着浓厚的哲学色彩。我们要了解萨特的哲学思想,就不能不大致了解他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调、风格。因此,我在这里也将概括地介绍萨特的文艺作品。

一、萨特的文艺作品梗概

萨特的文艺作品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他将人物的心情、思想变化、内心矛盾描写得非常细腻。这些心理刻划是存在主义哲学原则的最生动的写照,也是我们理解存在主义抽象概念的最好途径。

1937年,萨特发表了短篇小说《墙》。小说描述枪决前夕的恐怖,乃是存在主义的“恐惧”的生动体现。

1938年,发表了哲学性长篇小说《呕吐》。这本书,如果从内容来说,应该归入哲学著作,但如果从题材、语言、体裁来看,则是很好的小说。小说的主人洛根丁写了一部很长的日记记述自己在一个小镇的生活。其中有一段写得特别精彩,描述了洛根丁的空虚、烦闷、无可奈何、彷徨、厌世的情绪,所有这些都可以用“呕吐”两个字来概括。

洛根丁在日记中写道:

“呕吐”没有离开我,我想它可能还要在我身上待一段时候。但是,紧接着,我就感到麻木,一点也感觉不到它,它也不再是疾病或正在发作的痉挛,因为呕吐就是我自身。③

洛根丁从自己的经历中体验到,一切都是不可捉摸,连自己的一切都无从把握。“我的过去不过是一个很大的洞。”这样,一切都归结为“虚无”——像空洞那样虚无。

1943年,萨特写出三幕剧《苍蝇》,鼓吹人类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威,反对一切约束。他甚至蔑视上帝。他认为上帝也无权干预人的自由。

同年,萨特出版了《懂事的年龄》(L/'age de raison,即The Age of Reason)与《迟缓》(Le sursis,即The Reprieve)两部小说。这两部小说是《自由之路》三部曲之一、二部。该三部曲之第三部《死亡在灵魂中》(La mort dans L/'ame)是在1949年出版的。这部长篇小说是《存在与虚无》的文学表现。萨特通过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他在《存在与虚无》中对自由的哲学见解:自由乃是真正的虚无,它从无中来,又向无中去,它虚无缥缈,但又存在于我的存在中。自由乃是一种负担,每个人也必须承担这个负担,去创造自己的价值。小说的主人翁马舒(Mathien)是高级中学教师,生于1905年。显然,他是萨特自己的化身。他同他的情妇马塞尔(Marcelle)过着自由的生活,两人只是同居,不愿结婚。他们的生活有点像萨特本人同他的情妇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同居生活。据波伏娃在《年龄的威力》(La Force de L/'age,Gallimard,Paris,1963,即Coming of Age)一书中说,萨特没有一夫一妻制的观念;他喜欢和女人们在一起,因为他觉得女人不像男人那样狡猾。萨特和波伏娃情投意合(如前所述,他们俩合办了《现代》杂志),但两人都不愿正式结婚,只订立了“合伙”的契约。契约的内容只有两点:第一,两年以内两人同居,以后各走各的路;分离一段时间后再在一起生活;第二,两人间要开诚布公,互不隐讳。后来,他们又把契约改为30年后散伙。波伏娃认为,她同萨特的关系是成功的;两人相处30余年以后,彼此仍然谈笑风生。萨特在他的《自由之路》三部曲中描述了主人翁同他的情妇之间的这种自由的同居关系。主人翁马舒的最高理想是自由——自己做自己的原因;然而,最后却一切都落空:情妇马塞尔终于出走,投入同性恋者达尼尔怀中。马舒终于感到自己陷入孤独和彷徨之中,他觉得这世界乃是无底的深渊。什么是自由?这就是自由!自由=虚无。

1943年,萨特还写了独幕剧《密室》。这个剧本描写一个杀害婴孩的女人、一个同性恋女人和一个卖国贼。三个人关在一个房内生活简直就是“地狱”。因此,萨特得出结论说:“他人就是地狱。”④

1946年,萨特写出《可敬的妓女》(La putain respectueuse,Nagel,Paris,1946)。

1947年,萨特写出《波德莱尔》(Baudelaire)一书。波德莱尔是法国19世纪诗人。诗人和萨特一样,从小迷恋着母亲。波德莱尔在一封致母亲的信中说:“你只属于我一个人,你同时是我的偶像和朋友。”但后来母亲改嫁,把他送入寄宿学校,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一生也难以医治。所以,诗人在以后的写作中,格外地喜欢黑暗、罪恶、烦闷、绝望,并以酒和女人解闷,最后死于梅毒。萨特在该书中赞颂波德莱尔的生活态度,说:他“一开始就为自己作了选择”,“他选择为自身而存在……他要的是自己的自由”⑤ 。显然,波德莱尔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人生观的具体化。

1952年,萨特的《圣者热内:演员和殉难者》出版了。萨特在这本书中,通过介绍一个叫让·热内的作家,讨论了社会问题:犯罪、监禁、同性恋及道德等。让·热内何许人也?热内是私生子,从小被母亲遗弃,一生在堕落、犯罪、教养院和牢狱中度过。1940年至1942年,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小说。1949年,法国作家、电影导演兼画家让·考古多(Jean Coeteau)与毕加索(Pablo Picasso)、萨特三人联名写信给当时的法国总统奥里约,要求将热内释放出狱。萨特的《圣·热内:演员和殉难者》就是介绍热内的。

1960年,萨特写出五幕剧《阿尔多那的被关押者》。

从1947年到1971年,萨特将他的杂文出版成册,先后分九册出版,书名为《境况》。

1971年萨特出版了《家庭中的白痴》,对19世纪法国小说家古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作出评价。在谈到福楼拜时,萨特对访问他的法国《时事》杂志记者说:

福楼拜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他拒绝顺着潮流走。他拥护资产阶级的贵族政治,而1848年法国社会革命时,他站在反动立场上,公开反对民主政治。为什么他要那样做?他的想象与疏离感是如何影响着他?我希望从他的童年、家庭以及历史的线索中,得到答案。

除了以上文艺性体裁以外,萨特还写了一些评论社会政治的文章和自传性的书,其中最主要的是1946年写的抨击反犹太运动的书——《对犹太问题的思考》(Reflexions sur a question Juive)和1964年出版的回忆童年的书《话语》(Les Mots)。

二、萨特的哲学著作

萨特在1936年发表了《想象力》(L/'Imagination)和《自我的超越性》。1939年,萨特的《感情论概论》发表了。1940年,发表了《想象的现象心理学》一书。

以上四本书都是用胡塞尔的现象论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感情和“自我”的。这些著作对于我们研究萨特的存在主义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正是在这些著作里,萨特直截了当地用主观唯心主义,甚至唯我论的观点研究哲学。

1943年,萨特的著名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发表了。这本长达七百多页的书,系统地论述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他在这本著作中,虽然仍然以他的老师们——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观点和方法论为基础,但他远远地超出他们的现成体系,自成新统。

1946年,萨特将他的演讲词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即Existentialism&Humanism)为题发表成册。在该书一开头,萨特就明确宣布,他的这个讲演是为了维护存在主义而对来自各方面的抨击作答辩的。结果,萨特概括地论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他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是把着重点放在人的反应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之上的。他指出,存在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以马塞尔和雅斯贝尔斯为代表),另一种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以萨特自己和海德格尔为代表)。⑥ 萨特还明确地承认存在主义实际上就是主观主义。他说:

我们的出发点,实际上是个人的主观性;这是就其严格的哲学意义说的。

在出发点上,除了“我思,故我在”这个真理以外,不会有别的东西;而这个真理是意识的绝对真理……⑦

其次,萨特强调,存在主义是以尊重人权、尊重人的尊严为基础的。他说:“唯有这个理论是与人的尊严相吻合的;只有这个理论才不把人当作一个对象。”⑧

在哲学方面,萨特除了出版上述存在主义著作外,还出版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辩证理性批判》。上面已经提到,这本书是在1960年出版的,在这本书中,他一方面认为“历史唯物论提供了唯一站得住脚的对历史的解释”;另一方面,又说“存在主义仍旧是唯一能应付实际的具体步骤”。他的这种自相矛盾的结论,表明他抱着这样一种幻想,即把马克思主义同存在主义调和在一起,使存在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他的这一观点,使他的哲学体系更加显得不协调。今后,萨特的哲学朝着什么方向变化,现在还很难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