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尔机场下飞机,进入航站才几步,我就被一块天花板下悬着的指示牌吸引住了。这是一个指明通往迎宾厅、出口和签转柜台的方向指示牌,鲜亮的黄颜色,长2米,高1米。指示牌设计也简单,铝制的箱框,镶着塑料的指示牌,通过小钢柱连接,从电缆线和空调管路密布的天花板挂下来。指示牌很简单,甚至太过普通,但它却让我快乐。用“异国情调”来形容这种快乐也许有些不同寻常,却是合宜的。指示牌上有好几处显出这种异国情调,如Aankomst(荷兰文,迎宾厅)一词中的两个并置a;Uitgang(荷兰文,出口)一词中字母u和i连在一起;除了荷兰文,指示牌上还标有英文副标:用balies(荷兰文,柜台)来表述desk(英文,柜台)的意思,还采用了一些实用新潮的字体,如Frutiger体或Univers体等。
这个指示牌之所以让我快乐,原因之一在于它是第一个肯定的见证,表明我已经到达了一个“别的地方”。它是异国的一个标志。也许对那些不太注意的人来说,这指示牌并不显眼,但在我的国家里,这类指示牌是决不会以此种形式出现的。首先,它的黄色不会如此鲜亮,上面的字体可能会柔顺些,并更多怀旧色彩;其次,它也不会考虑外国人是否会弄不清方向,不会加上其他语言的提示或副标,而且单从语言上看,指示牌上也不会出现并置的字母a,这种特别的重复,说不清为什么,让我感觉到自己正置身于另一种历史和另一类民族心态之中。
一个电源插座,一只浴室水龙头,一个果酱瓶,或是一个指示牌传递出的一些信息,可能连它的设计者也没有想到,譬如说,它可能会表明其制造者的国籍。显然,制作斯希普霍尔机场指示牌的民族似乎同我的民族相距甚远。一个大胆的、具有民族性格和特色的考古学家也许会将指示牌上字体的影响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风格派运动[1],从醒目的英文副标考求出荷兰人对外来影响的开放性,进而追溯到1602年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并从指示牌整体上简单的风格看出加尔文主义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16世纪尼德兰联邦[2]和西班牙交战期间就已成为荷兰国民性的一部分。
从一个指示牌便能看出两地间巨大的差异,这正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却让人愉悦的想法的注脚:一旦跨越国界,脚下便是一个不同的国度,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亦必大异其趣。然而仅有差异,尚不足以引发快感,即便是有了快感,也不会长久。只有那些有助于我们自己国家自我完善的差异方可引发长久的快感。我认为斯希普霍尔机场的指示牌具有异国情调,是因为它隐约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信息:制作这个指示牌的、就在uitgang之外的国度,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比我自己的国家更投合我的性情与兴趣。这指示牌预示着我在这个国度里的快乐。
2.
从传统意义上看,异国情调一词更多地是同耍蛇人、闺阁、光塔、骆驼、露天集市,以及由一个蓄着八字须的仆人从高处倒进托盘上小玻璃杯内的薄荷茶等等联系在一起,它们远比上面提及的荷兰指示牌丰富多彩。
19世纪上半叶,异国情调一词成了中东的代名词。1829年,维克多·雨果出版了他的组诗《东方集》。在诗序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我们所有的人都比以前更为关注东方。东方已然是众多人魂萦梦绕的地方,也是本书作者向往之地。”
雨果的诗具有欧洲东方文学的基本题材,如海盗、帕夏[3]、苏丹、香料和托钵僧人等。诗中的人物用小玻璃杯喝薄荷茶。像《天方夜谭》、瓦尔特·司各特[4]的东方题材的小说以及拜伦[5]的《异教徒》等文学作品一样,他的诗作很快赢得了读者的喜爱。1832年1月,尤金·德拉克洛瓦动身去北非,期冀其绘画创作能捕捉东方的异国情调。到丹吉尔后,未及3个月,他就穿起了当地的服饰,并在写给他弟弟的信尾署名为“你的:非洲人”。
更有甚者,欧洲的一些公共场所看上去也越来越具有东方情调。1833年9月14日,鲁昂附近的塞纳河畔挤满了人群,他们在为法国军舰卢索赫号欢呼。该舰从埃及亚历山大港起航,正往巴黎方向逆水上行。军舰上有一座方尖碑,用专门的支架固定着。它来自底比斯神殿,人们把它吊运到船上,准备用它作协和广场前的交通岛。
在这群人中有一位心事重重的12岁男孩,他就是古斯塔夫·福楼拜[6]。福楼拜的最大梦想便是离开鲁昂,到埃及去赶骆驼,并在后宫中找到一位有着橄榄肤色,上唇带着一丝幽怨的女孩,并为她献出自己的童贞。
这个12岁的男孩对鲁昂——事实上,对整个法国——充满了轻蔑。他在写给学校时的朋友舍瓦利耶的信中表示,对这所谓的“优秀文明”他只有蔑视,尽管这个文明已经制造出了“铁路、监狱、奶油馅饼、忠诚和断头台”,并以此自傲。他的生活“徒劳乏味,毫无新意,并充满艰辛”。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常希望自己毙掉过路的行人。我太无聊了,实在是太太无聊了!”在创作中,他常常会涉及到在法国,特别是鲁昂生活的无聊。“今天我简直是无聊透顶了,”在一个糟透了的星期天行将结束时,他这样写道。“外省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是多么的有趣。他们谈论的是税费、道路的修整……。‘邻居’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字眼。为了强调‘邻居’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永远都应该是大写的‘邻居’(NEIGHBOUR)。”
就福楼拜而言,对东方的凝视能帮助他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暂时将那种富足却委琐的生活以及世俗的思维定势抛于脑后。对中东的描写充斥于他早期的创作和通信。1836年,他才15岁(他还在学校学习,但一直幻想如何刺杀鲁昂市长),便创作了小说《愤怒与无助》。福楼拜通过小说的主人公欧姆林先生表现出了他对东方的幻想和渴望:“啊,东方!东方热辣的太阳,东方澄碧的蓝天,东方金色的光塔……还有那跋涉在沙漠之上的骆驼商旅;啊,东方!……东方有着棕褐橄榄般肤色的女人!”
1839年(福楼拜当时正迷上拉伯雷[7]的作品,并想很大声地放屁,让整个鲁昂的人都能听见),他创作了另一部作品《一个愚者的回忆录》,小说带有自传色彩,其主人公在回顾年轻时对中东的向往时有这样的描述:“我梦想着穿越南方大片的土地,到遥远的地方旅行;在梦想中,我看见了东方,她有一望无垠的沙漠、宫殿,宫殿里满是挂着铜铃的骆驼……我还看见了蓝色的大海,碧澄的天,银色的细沙和有着棕褐色皮肤的女人,她们眼里射出热辣的火,她们和我交谈时有着天国美女的温柔。”
1841年(福楼拜已经离开鲁昂,遵从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他又完成了小说《十一月》。小说的主人公成天将自己想象成东方的商人,无暇关注铁路、资产阶级的文明和律师:“啊!骑在驼背上!前方,是红艳的天空,棕褐色的沙漠;在燃烧的地平线上,是起伏的沙丘,延伸到无穷的远方……夜幕降临,人们搭起帐篷,给骆驼喝水,生起篝火以驱走胡狼,但耳边还是能够听到在沙漠深处胡狼凄厉的嗷叫;到了早上,人们在绿洲给葫芦灌满水。”
在福楼拜看来,幸福和东方是可以互换的两个词。有一段时期,学业的压力,失恋的打击,父母的期望,以及一直可以听到农民抱怨的糟糕透顶的天气(连续两周不停歇的雨水冲没了鲁昂附近的田地,还淹死了几头牛),这一切都让福楼拜感到绝望。他在写给舍瓦利耶的信中说:“尽管我梦想的生活是如此美好,充满诗意,是如此的广阔,为爱所包围,但现实中,我的生活将会和别人一样,单调,愚蠢,中规中矩。我将到法学院念书,然后取得律师资格,最终在外省的某个小镇,如伊沃托或迪耶普,当上一名受人尊敬的地区助理律师……可怜的快要发疯的年轻人,还在梦想着荣耀、爱情、桂冠、旅行和东方!”
那些生活在北非沿海地区、沙特阿拉伯、埃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人们可能不曾料到,他们栖身的土地,在一位年轻的法国人眼里竟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朦胧化身。这位年轻人惊叹道:“万岁,太阳!万岁,橘树、棕榈树、莲花!还有那铺着大理石的凉亭,凉亭里有用木板隔成的小间,专供坠入情网的年轻人谈情说爱!……我是否永远看不到那古城里的墓群,在那里,薄暮时分,有成群的骆驼靠着墓穴憩息,还能听到地底下墓穴里国王们的木乃伊旁狼狗的嚎叫?”
他能够实现他的梦想,因为25岁时,父亲突然辞世,留给他一笔财产,使他得以摆脱那似乎早已命定的小资产者的生活,从此不必听那些关于淹死的牛的无聊抱怨。他立即着手安排一次埃及之旅,参与他的计划的还有坎普,他的好友,也是同学,和他一样对东方充满激情,并愿意将此种激情付诸实践,踏上通向东方的旅程。
两位东方迷1849年10月底离开巴黎,从马赛上船,经历了海上惊涛骇浪的颠簸后,于11月中旬抵达亚历山大。“船再过两个小时就要到埃及的海岸了。我们随军需官到了船头,可以看见阿拔斯王朝帕夏的宫殿,从蔚蓝的地中海望去,它像是一个黑色的圆穹,”福楼拜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太阳正从它的穹顶下落。我便是透过,或者说正是在这像是熔化在海面上的银色辉光里得获我对东方的第一眼印象。不久海岸变得清晰起来,最早看见的是岸上的两只骆驼,它们的主人牵着它们;随后,看见的是码头上一些安然垂钓的阿拉伯人。在一片震耳欲聋的喧嚣声中我们开始上岸了:你左右都能听到黑人男人的声音,黑人女人的声音,骆驼的叫声,缠着头巾的人的声音,棒喝的声音,还有粗嗄刺耳的喊叫声,总之,你能想象多闹便有多闹。还有那众多的色彩,我像大啖稻草的驴子般,狼吞虎咽着眼前的五光十色。”
3.
在阿姆斯特丹,我住在佐旦区的一个小旅馆。在一家快餐店吃过午饭后(夹着鲱鱼和葱头的全麦面包),我在城西各处散散步。在亚历山大,异域的色彩体现在骆驼、悠闲垂钓的阿拉伯人和粗嗄的叫喊声等方面。阿姆斯特丹同样有异域情调,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很多用淡粉色长形砖和奇怪的白色灰浆搭建成的房屋(同英国和北美以砖材为材料的建筑相比较,这里的建筑要规则得多;而从外观看,它们也不同于法国或德国的建筑);很多排狭长的公寓楼,建于20世纪早期,底楼有宽大的窗户;每家或每幢门口都停着自行车(让人联想到大学城);街道上的设施较陈旧,大众化;看不到华丽宏伟的建筑;街道笔直,点缀着一些小的公园,可以看出规划者试图建造社会主义花园城市的用心。有一条街,每幢公寓看来都一模一样,我在一户人家的红色大门口驻足,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在那里度过余生。头顶上的2楼,是一间有3个大窗户的房间,窗户都没有窗帘。房间的内墙都刷成白色,墙上挂着一幅画,画面上只是许多小的蓝色和红色的点。靠着一边墙,摆着一张橡木书桌,房间里还有一个很大的书架,一张扶手椅。在这样的环境里的生活便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我想有一辆自行车。我想每天晚上将自己的钥匙塞进这红色大门的锁孔里。我想在黄昏时分站在没有窗帘的窗前,看着对面一样没有窗帘的房间,在这铺有白色床单的白色调的房间里,在我躺到床上看书之前,我会吃点夜宵(一碗汤、培根和全麦面包)。
为什么会在异国被公寓前门这样微不足道的东西诱惑?为什么仅仅因为那里的有轨电车,因为那里的人们几乎不在家里装窗帘,我就深深地陷入对它的爱恋?不管这些由异国的细小(和无声)的事物所引发的强烈反应看上去是多么荒谬,这情形至少同我们的私人生活有相通之处。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一个人给面包抹黄油的方式而喜欢上他,也可能因为他对鞋子的品位而憎恶他。如果我们因注重这些细节的东西而自责,那么我们必将忽视生活中的细节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含义。
我对公寓房子情有独钟,因为这样的建筑让我感受到节制之美。它舒适,但不招摇。从这种楼房可以看出,这是个在财富上偏好中庸的社会。在建筑设计方面,也透出一种淳朴来。在伦敦,建筑物的前门通常倾向于模仿古典庙宇的外观,但在阿姆斯特丹,人们坦然面对生活,他们避免在建筑中采用石柱和石膏,选择的是整齐且不加任何装饰的砖石。这里的建筑最好地体现了现代意识,予人以整饬,干净,明亮的感觉。
异国情调一词包含有一些更细微、更让人捉摸不定的意义,异域的魅力源发于新奇与变化,譬如在异域你看到的是骆驼,而在家乡,你看到的是马匹;在异域你看到的是不加粉饰的公寓房,而在家乡,你看到的是带有装饰性石柱的公寓房。但除此之外,这一切还可能为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快乐,因为我们看重这些域外特质,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新奇,而且还因为它们更符合我们的个性,更能满足我们的心愿,相反,我们的故土并不能做到这一切。
我之所以对阿姆斯特丹表现出如此的热情,是和我对本国的不满相关的。在我自己的国家里,缺乏这种现代性,也没有这里素朴单纯的美感,有的只是对都市生活的抗拒和封闭保守的心态。
我们在异域发现的异国情调可能就是我们在本国苦求而不得的东西。
4.
先来考察一下福楼拜对法国的情感,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为何能在埃及发现异国情调应该是不无帮助的。在埃及,那些让他既感新奇又觉得有意义的异国情调的方方面面,在法国则往往让他觉得极度的愤怒。让他们感觉愤怒的也就是法国小资产阶级的信仰和行为。早在拿破仑王朝倾覆之前,小资产阶级便已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决定着法国新闻、政治、行为方式和公众生活的总体趋势。在福楼拜看来,法国小资产阶级是一个极端虚伪、势利、自鸣得意、虚夸和歧视其他种族的社会阶层。“奇怪的是,这些小资产阶级最陈腐的论调有时竟让我感到惊诧,”他强压愤怒,抱怨说,“这些小资产阶级让我觉得不可理解!我全然不能明白他们的一些手势、他们中一些人发出的声音,还有他们让我觉得眩晕的愚蠢论调……”尽管如此,他还是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来理解这一切,其努力体现在他的著作《成见词典》一书中。该词典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收录了法国资产阶级最明显的一些偏见。
这里只是按主题将词典中的一些词条进行归类,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法国不满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正是他对埃及充满狂热的根本原因。
对艺术事业的怀疑
苦艾酒:剧毒液体,一杯下去,即可致命。记者写报道时常喜欢饮用。因它而死的士兵远比流浪汉多。
建筑师:都很弱智;总是忘记在建筑物内设计楼梯。
对异国(及其动物)的偏执和无知
英国女人:对她们能生育漂亮孩子表示惊讶。
骆驼:有双峰,而单峰驼只有一个驼峰;也许是骆驼只有单峰,而单峰驼有双峰——没有人能记得清楚孰单孰双。
大象:因其记性和对太阳的崇拜而著称。
法国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酒店:只有瑞士才有第一流的酒店。
意大利人:都懂些音乐,都不可靠。
约翰牛:如果你不知道一个英国人的名字,叫他约翰牛。
古兰经:穆罕默德著述,全部内容都与女人相关。
黑人:对自己白色的唾液感到奇怪,并因自己能讲法语而诧异的人。
黑种女人:比白种女人更热辣的女人(请参见词条“黑发黑肤女人”和“金发白肤女人”)。
黑:前面总有“乌木般的”作为限定词。
绿洲:沙漠中的客栈。
共夫的女子:所有东方女人都是共夫的女子。
棕榈树:体现地方色彩。
男子气概,庄重
拳头:统治法国需要铁拳。
枪:在乡下切记带枪。
胡须:力量的象征;胡须过多会秃头;可以保护领结。
1846年8月,福楼拜写给路易斯·科莱的信中有这样的描述:我本质上是一个严肃的人,但是,我发觉自己非常荒谬,而且不是滑稽剧中的那类小的荒谬,我的荒谬几乎是人类生活中固有的,且体现在最简单的行为和最常见的手势之中,这使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严肃的人。比如说,我修面时总要发笑,这看起来很傻,但实际情形就是这样,很难解释。
多愁善感
动物:“动物能够开口说话就好了,它们中一定会有一些比人更聪明。”
圣餐:第一次圣餐: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诗的)灵感:源肇于视野中的大海、爱情、女人,等等。
幻觉:装出曾经有过太多,并抱怨自己而今一无所有。
相信进步,夸耀科技
铁路:有人喜形于色地说道:“先生,我现在可以同你交谈,可就是今天上午,我还在X地。我乘火车到X地,在那里处理完事务,到X点钟时,我又回到了这里。”
做作
《圣经》:世上最古老的的书。
卧室:在一个古老的城堡里,亨利四世总在那里过夜。
蘑菇:只能在市场里买到。
十字军:使威尼斯的商贸获益。
狄德罗:总是和达朗贝尔这个称呼连在一起。
甜瓜:主餐后谈话的好题材。它是蔬菜还是水果?英国人把它当饭后甜点,不可思议!
散步:饭后总要散步,这有助于消化。
蛇:都是有毒的。
老人:只要讨论洪水、暴风雨等,老人们都会说这是他们所见过的最猛烈、最糟糕的一次。
假道学,压抑的性欲
金发白肤女人:比黑发黑肤女人更热辣(参见词条“黑发黑肤女人”)。
黑发黑肤女人:比金发白肤女人更热辣(参见词条“金发白肤女人”)。
性:忌用语,以“发生过的亲密接触”来委婉表示。
5.
如果我们了解福楼拜的这些想法,我们就会明白他对中东有着特别的兴趣决非偶然,也不只是追求时尚。东方同他的性情有着逻辑上必然的契合。我们可以在他个性中的一些主要方面找出他强烈喜欢埃及的理由。他自身的一些想法和价值观念并不见容于他所生活的社会,但在埃及,这些想法和观念却能大行其道。
(Ⅰ)喧嚣中的异域情调
从下船登上亚历山大的第一天起,福楼拜就注意到埃及生活中的喧嚣。这种喧嚣既是视觉上的,也是听觉上的,如水手们的叫喊声、努比亚搬运工招揽生意的叫喊声、商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鸡被杀死时发出的声音、驴子被鞭打的声音、骆驼低沉的呻吟,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很自在。他说,在街上有“粗嗄的喉音,类似野兽的吼叫,有笑声,到处可见白色的衣袍,在厚唇间闪烁的洁白牙齿,黑人塌塌的鼻子、脏脏的脚丫、项链和手镯”。“那感觉就像沉迷于贝多芬的交响乐之中,铜管乐器声震耳欲聋,低音乐器声隆隆如雷,长笛声凄然欲绝,任意摆荡;每种声音都让你挥之不去,它们捏着你,你越是想让注意力集中在某处,你越是无法把握整体……在城中各处走动时,当你的视线落在停满白鹳的光塔之上,抑或是落在房屋露台上横躺在太阳底下、疲乏的奴隶们身上,或者是凝视靠墙生长的西克莫无花果树的枝杈,你会发觉,这里的色彩是如此的斑斓炫目,你如同在观看不停顿的焰火表演,而你贫乏的想象力完全无所适从。与此同时,驼铃萦绕耳畔,大群的黑山羊咩咩直叫,还有马嘶驴鸣,商贩吆喝,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