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 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全文在线阅读

《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语言能力与大脑发育

关灯直达底部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本章开头的谜团了:为什么婴儿生下来不会说话呢?我们知道其中的部分答案:婴儿只有听到自己的声音才能学会使用发音器官,也只有在聆听大人的说话中才能学会母语的音素、单词以及短语次序。有些知识的掌握取决于其他知识的获得,这使得语言的发展总是依次进行:首先是音素,然后是单词,最后才是句子。但是,既然我们的心智能够学会这些东西,那么它也应该可以在几星期或几个月内就全部学会,那为什么要花上3年的时间呢?它不能更快一些吗?

恐怕不能,因为复杂的设备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组装完毕。在大脑尚未充分发育之前,婴儿就被母亲的子宫挤出了体外。毕竟,人是一个顶着硕大脑袋的动物,而女性的骨盆却只有那么大。如果以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怀孕时间推算,人类婴儿本应该在18个月大的时候才出生,而这正是婴儿开始组词造句的年龄。从这个角度来说,婴儿的确是一生下来就会说话的!

我们知道,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会发生许多变化。在婴儿出生之前,几乎所有的神经元(神经细胞)都已经形成,它们被分配到大脑的合适部位,但是头围、脑重以及大脑皮质(即脑灰质,负责心智运算的神经突触所在的区域)的厚度却在出生后的一年内急速增长。长距离的神经连接(脑白质)要等到出生后的第9个月才能发育完成,而且在整个童年时期,它们都在不断生长并成为传导速度更快、且具有绝缘作用的髓鞘。

神经突触也在不断增长,并在9个月到2岁之间达到峰值(依据大脑区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在此期间,儿童的神经突触比成人多50%。在9~10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大脑的代谢活动达到了成人的水平,而且很快就会超过这个水平,最终在4岁达到峰值。大脑的塑造不仅包括神经物质的增加,还包括神经物质的死亡。大量的神经元在子宫里就已经死亡,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岁左右,然后在7岁时逐渐稳定下来。婴儿的神经突触从2岁开始逐渐减少,并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此时孩子大脑的代谢率已经降到成人水平。因此,语言的发展就像牙齿的生长,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也许只有等到脑容量、长距离连接以及特殊的突触(尤其是大脑语言区的突触,我们在下一章将做详细讨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孩子才能咿呀乱语、说出单词和掌握语法。

可见,一旦孩子的大脑具备了处理语言的能力,语言就迫不及待地发展起来了。为什么要如此着急呢?为什么语言的发展如此迅速,而心智的其他部分却可以不紧不慢?在《儿童的语言进化》(Children’s Language in Evolution,此书被认为是继达尔文之后最为重要的进化论著作)中,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George Williams)推测道:

我们可以假设有两个小孩,一个叫汉斯,另一个叫弗里茨。星期一,大人告诉他们“不要去水边”,但是两个人都跑去玩水,结果都挨了一顿打。星期二,大人说“不要在火边玩”,但他们还是不听,结果又一次遭受体罚。星期三,大人又说“不要去惹剑齿虎”,这一次汉斯听懂了大人的话,并且牢牢记住了违抗的后果,于是他小心地躲开了剑齿虎,因此免去了皮肉之苦。而可怜的弗里茨虽然也免了一顿打,但却是由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原因。

即使到了今天,意外死亡也是儿童早夭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小孩在玩电线或者冲到大街上捡球时,即便他们平时很少管教小孩,此时也会忍不住要打他一顿。但是,如果幼儿能够理解并记住大人的教导,并能够有效地将语言符号转化为生活经验,那么许多意外事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这在原始社会也是一样。

幼儿大概在15个月左右就能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自己走路,而此时也正是词语激增、语法出现的阶段,这或许并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