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 »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全文在线阅读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第五章 界线十律

关灯直达底部

试着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个外星人,你的星球上各方面的动作方式与地球上的都不一样。假如你的星球并没有地心引力,也不需要“钱”当物品交易的媒介。你的精力、动力都是由渗透作用而来,你不需要吃,也不需要喝。然后,没有任何预警之下,你发现你被送到地球上来了。

当你从旅程中醒过来,走下你搭乘来此的宇宙飞船,随即跌倒在地。“唉哟!”你呻吟一声,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跌倒的。等你站稳了,心神稍微安定一些后,你决定到附近看看,却发现因为新奇的地心引力的影响,你无法飞行了。你只好开始走路。

走一会儿后,很奇怪地,你发现你竟然会饿、会渴,你心想:到底怎么了?在你的星球上,你的身体一向会自动补足精力的。幸好,你遇到一个地球人,他帮你找出问题所在,说你只需要吃点食物就会好,他甚至推荐你到“杰克餐厅”用餐。

你遵循他告诉你的方向走进餐厅,设法点了些含有你需要的营养的地球食物。吃下去后,你立刻觉得好多了。可是,给你东西吃的人向你索取“七块钱”,你不晓得他在说什么。你们大吵一顿后,一些穿着制服的人进来把你带走,又把你关进一个有铁栅的小房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你一头雾水,完全想不通。

你根本没有任何恶意,却被关进那个叫做“监狱”的地方,你再也不能自由来去。你不服气,你又没妨碍到任何人,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而现在,你竟因为走路的关系,两腿酸软,觉得疲累,又因为刚刚一下子吃得太多,连胃也痛了。这个地球,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这个故事听起来太牵强附会了吗?在功能不良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或在没有遵守神的方式去发展界线的家庭,都会碰到与这个外星人相似的经历。他们发现自己进入成年人的世界,那里灵性的原则掌管着他们的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而这些原则是以前没有人教过他们的。于是,他们受伤了,他们饥渴了,而且可能被关到监牢时去,却不知有些原则可以帮助他们——不是与之作对——来与这现实的生活和平相处。原来,是他们的无知监禁了自己。

神的世界存有律法与原则。灵性的问题其实和地心引力一样的真实。假如你不懂得那些规则,将会自讨苦吃,绝不会因为以前没有学过这些生活或人际关系的原则,它们就不会影响我们。我们必须了解神规划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原则,而且遵照它们生活。好好学习以下的界线十律,可以帮助你开始用不同的方式去经历你的生命。

律法1:因果律

因果关系是生活中最基本的律法,《圣经》称此为撒种与收割的律:“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的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拉太书》六章7-8节)

神告诉我们:种什么,就收割什么。神不是要处罚我们,而是教导我们一些事实真理。假如你抽烟,你就很可能有老烟枪常干咳的毛病,甚至可能得肺癌;假如你乱花钱而透支,你很可能会有债权人常打电话来讨债,也很可能没有钱买食物而饥饿。反过来说,如果你总是节制饮食,运动规律,就比较不会感冒或生病;如果你能明智小心地平衡开支,量入为出,你自然会有钱付各种费用,也有钱买日常用品与食物。

可是,有时候,有些人却没收割他们所种植的,因为有人从旁介入,替他们收割成果。假如你每次花太多钱,你母亲都会寄钱给你,帮你解决透支缺钱的问题,或帮你支付信用卡的债务,你就不会尝到乱花钱的恶果,因为母亲保护你免于承受自然恶果,即:四周讨债声起,以及饥肠辘辘。

就像上面的例子那母亲所做的,因果关系有时会受到干扰。而都是那些自己没有界线的人来干扰的。就像一个玻璃杯从桌上掉下来,我们用手接住而干扰地心引力的作用一样,人也会出手干涉因果律,试图要解救不负责的人。拯救一个人免于他自己种下的恶果,不过是让他继续做不负责任的行为罢了。因果律并没有因此撤销,仍在进行中,只是种植恶因的人没有承受那个恶果,是别人在为他承担。

今日,我们称呼那不断在拯救别人或替人家收烂摊的人为共依人。事实上,共依人——也就是没有界线的人——为那位不负责的人“背书”,将自己变成要付那些“帐单”——肉体上的,情感上的、灵性上的。那位挥霍无度的人却不需要为自己的恶果负责,他那不负责任的行为只会持续失控下去。他将继续地被人爱着,被人宠溺着,被人温和对待。

建立界线可以帮助共依人在他们所爱的人身上不再干扰因果定律,而强迫那些撒种的人自己去收割他们的成果。

对不负责的人质问他们的问题并没有什么作用。一位来找我的心理辅导的病人常常跟我说:“可是,我真的向杰克当面谈到那个了。我已跟他讲过很多次我对他那些行为的想法,也要求他必须改变。” 这位病人只不过向杰克唠叨罢了,杰克不会觉得自己必须改变,因为他那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并没有让他受苦过。跟那些不负责任的人当面质问不会让他们痛苦,只有恶果才有那种作用。

假如杰克是个聪明的人,要他正视他的问题,他或许会改变,问题是那些陷入自我毁灭的人都不太聪明,往往必须自食其果以后才会改变行为。《圣经》教导我们说,向愚笨的人说教是不值得的:“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责备恶人的,必被玷污”(《箴言》九章7-8节)

共依者去找那些不负责的人质问,只会自取其辱或自找苦吃。其实,他们所须做的,就是不要干扰因果律就行了。

律法2:责任律

很多时候,人们一听到别人在谈论界线与自己的生活负责,他们就会说:“那样太自我中心了,我们应该彼此相爱”与牺牲自己。”或,“他们就真的变得很自私、很自我中心。”或,“当他们帮助别人一把,就自觉“愧疚”了。”事实上,这些责任观都是没有《圣经》根据的。

“责任律”包括爱别人。爱的戒命是基督徒的全部律法(《加拉太书》五章13节,14节),耶稣称它是“我的”命令,“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约翰福音》十五章12节)任何时候你不爱人,你就没为自己负责;你就变成“没心肝”的人。

责任的界线一旦混淆不清,问题就产生了。《圣经》要我们彼此相爱,不是要我们成为对方。我不能替你感觉,我不能替你思考,我不能替你表现,我不能替你承受界线所带给你的失望。换句话说,我不能替你成长;只有你自己才可以。反之亦然,你也不能替我成长。《圣经》指示我们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当恐惧战兢,成为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中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立比书》二章12-13节)你必须为你自己负责,我必须为我自己负责。

《圣经》里又说,我们要推已及人,以自己想要被人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假如我们陷入低潮、无助、绝望,我们当然希望别人能提供一些援助。这是对别人有责任感很重要的一面。

另一个我们要对别人负责的观念是:我们不只要能够给予,也要能够对别人毁灭性与不负责任的行为设立界线。光把别人从他犯错的恶果中拯救出来是没有益助的,因为你这一次救他,下一次还是必须再救;你的拯救只是加强他的恶性循环罢了(《箴言》十九章19节)。这和管教小孩的原则是一样的;不对他人设下界线是有害的,会使他们走向毁灭之地(《箴言》二十三章13节)

整本《圣经》都一再强调:你必须对那些需要你的人伸出援手,必须给予,但也必须对罪或败坏设下界线。界线可以帮忙你达成这此使命。

律法3:能力律

随着教会“十二个步骤”运动的发展,那些正在治疗或康复中的人都有相同的困惑。我对我的行为真的没有控制能力吗?若真没有,我怎么能够对我的行为负责呢?什么是我有能力去做的呢?

“十二个步骤”的自我反省以及《圣经》都教导:人必须承认自己在道德是非上的失败。染有酒瘾的人必须承认他们对酒精没有抵抗力,他们内心没有节制或自我控制的果实。他们对酒精瘾头的爱莫能助,就像保罗说的:“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我所愿意的善良,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罗马书》七章15,19,23节)这就是无能为力。约翰说我们都处于那种景况,如果我们否认这种说法,便是自欺,真理便不在我们里面了(《约翰一书》一章8节)。

虽然你内心或本身没有能力去克服这些重复出现的问题,但你确实有能力做一些事,以后会为你带来胜利的果实:

1. 你有能力同意那些问题的真实性。在《圣经》里, 这叫“认罪”。认罪的意思就是“同意”,至少你有能力同意或承认“那就是我”。你或许没有能力改变,但你有能力坦承问题与认错。

2. 你有能力在神面前顺服,坦承自己的无能。你永远都有能力向神求援助与顺服。你有能力在神的面前将自己谦卑下来,把整个生命都交手给他。你或许没办法医治自己,却有能力向医生求救!《圣经》所要求你们的谦卑总是带来指望。如果你做了你有能力做的事——认错、坚信、祈求神的帮助,神一定会帮你成就你能力不及之事——帮助你改变(《约翰一书》一章9节,《雅各书》四章7-10节《马太福音》五章3节,6节)。

3. 你有能力寻求神与别人,请他们帮助你看出什么是在你界线内的。

4. 你有能力弃绝那些你在内心发现的败坏。这叫做悔改。

不是说这样你就会完美无缺了;只是,你能看见你有罪的那部分,而希望有改变。

5. 你有能力谦卑自己,求神与别人帮你处理你在发展中所受到的伤害,或你在孩提时期不曾得到满足的需要。你许多的问题都源自内心的空虚,你必须求神与别人来帮你满足那些需求。

6. 你有能力去寻求那些你伤害的人而设法与他们和解。如果你想对你自己与你所犯的错误负责,你就必须先对那些曾经被你伤害的人负起责任才行。《马太福音》五章23-24节:“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你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

反过来说,你的界线也可以帮助你对你无能为力的事情下定义:那些在我们界线范围以外的事情。让我们来看看“静谧的祈祷文”这首诗是怎么说的。(这大概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一首界线祈祷文了)

主啊!求你给我静谧的心,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去改变我有能力改变的;也给我智能,去分辨两者之不同。

换句话说,神帮助我们看清楚与划清界线!你有能力使自己顺服下来,与神合作,恳求神来改变你。你没有能力改变外物;你不能改变天气、过去、经济,更不能改变其他人。很多人因为想要改变别人而尝到的苦头比自己患病时还要多。何况,那原本就是不可能的。

你所做得到的是影响别人,只是,其中另有玄机。你既然不能改变别人,你就必须改变自己,使别人那些有毁灭性的形态不再对你发生作用。改变你对付他们的方式;当他们的旧把戏再也无法影响到你,他们可能因此而改变。

回味一个可能发生的事,就是当你能够释放别人,你的身心将变得更健康,而他们或许会注意并羡慕你的改变,并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你所拥有的呢!

还有一件事,你必须很有智能地了解自己是什么,又不是什么。好好向神求颗智能的心,知晓什么是你有能力改变的,而什么是你没有能力改变的。

律法4:尊重律

人们在描述自己界线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名词会一再地出现:他们。“可是,如果我向他们说不,他们不会接受的。”“假如我向他们设下界线,他们会生气的。”“假如我对他们说出我内心真正的感觉,他们一整个礼拜都不会跟我讲话的。”

我们害怕别人不会尊重我们的界线。我们把重心会摆在别人身上而看不清自己。有时问题是我们论断了别人的界线,我们会这样想或这样说:

“他怎么可以拒绝来接我呢?根本就是顺路嘛!他如果真的想要‘一个人’清静,可以找其他时间嘛!”

“她不来参加我们的午餐实在很自私,毕竟其他的人也都为此做了很大的牺牲。”

“‘不要’?你这是什么意思!我不过暂时跟你借一下钱罢了。”

“我曾那样帮助你,难道你不能回报我一点吗?”

我们常常会论断别人划分界线的决定,以为我们最懂得他们“应该如何给予”。言中之意正是:“他们应该遵照我想要的方式来给我!”

但是,《圣经》说我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人论断(《马太福音》七章1-2节)。当我们怎么论断别人的界线,也必怎样被人论断。假如我们谴责别人的界线,我们也将同样地被人谴责。这就造成一种恐惧的恶性循环,使我们在必须对人设立界线时,却不敢。结果,我们只好顺服,然后感觉到不满或怨忿,于是,我们所给的“爱”,就变得既酸又臭了。

这就是尊重律发挥功用的时候了,正如耶稣所说的:“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么待人;因为这就律法与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七章12 节)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界线,喜爱别人的界线,才可能要求别人也尊重我们的界线。我们要别人怎样对待我们的界线,我们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界线。

假如我们喜爱或尊重向我们说不的人,他们自然也会喜爱与尊重我们的不。自由会生出自由,什么因就结什么果。假如我们走在圣灵中,就可以给别人自己选择的自由。“主的圣灵在哪里,哪里就得以自由。”假如我们一定要去论断别人,所依据的就必须是“那全备使人自由的律法”(《雅各书》一章25节)。

我们真正在意的不应该是:“他们做的,也是我会这样做的,或我要我们做的吗?”而是“他们确实是自由地做了选择吗?”当我们能够坦诚地接受别人的自由,在他们向我们设下界线时,我们就不会生气、愧疚,或撤回我们的爱。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别人的自由,我们对自己的自由也会更为坦然。

律法5:动机律

史坦感觉到很困惑。不管他从《圣经》读到的或是自教会学来的,都说施比受有福;他发现,事实却往往不是如此。他常常觉得别人对他的所作所为都不感激、不在意。他也希望别人能够更体谅他的时间与精力,可是,每次人家一对他有所要求,他无法拒绝别人。他以为这样很有爱心,而自己也想要当个有爱心的人。

最后,他的疲倦并变成沮丧后,他来找我。

我问他怎么了?史坦回答:“我爱得太多了”

“你怎么可能‘爱得太多了’呢?”我问:“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

“哦!很简单,”他回答说:“我对别人做得太多了,超过我所应该的,这让我很沮丧。”

“我不知道你到底做了些什么,”我说:“不过,我可以确定那绝对不是爱。《圣经》说真爱使人觉得尝到了神的恩典,让人感到喜乐。真爱应该只会带给人幸福,不可能使人沮丧的。所以如果你的爱使你沮丧,那应该不是真爱。”

“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呢?我这样为人做牛做马,我给,我一直给,拼命地给,你怎么可以说我没有爱呢?”

“我是依照你的行为所结出来的果实下结论的。如果那真是爱,你应该感到喜乐,不是沮丧。你到底为别人做了些什么事情?”

当我们花些时间深谈后,史坦发觉原来他的许多“作为”与牺牲并不是出自爱心,而是出于恐惧。史坦发现小的时候,如果他不遵照母亲所吩咐的去做,母亲就会把感情退缩。于是,史坦学到的是:勉强地给,给得心不甘情不愿。他给予的动机不是出自爱,而是害怕失去爱。

史坦也害怕别人的怒气。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他的父亲常常对他大吼大叫,他变得对那些会导致愤怒的敌对状况感到畏惧。那种恐惧感使他无法向人家说不。一些自我中心很强的人常常在别人向他说不时,特别容易动怒。

史坦怕失去爱与怕别人对他生气,所以老是向人家说好。这些错误的动机与一些其他的原因使我们无法好好的设立界线:

1. 害怕失去爱或害怕遭受遗弃。那些向人家说好而事后又很不甘心的人,是害怕失去别人的爱,这是他们牺牲受苦的主要动机。他们的给予是为了想得到别人的爱,因此,如果他们得不到爱,就觉得自己是被对方遗弃了。

2. 害怕别人的愤怒。有此人因为旧的创伤与不良的界线,无法忍受别人对他们生气。

3. 害怕寂寞。有些人降服于别人是为了“赢得”对方的爱,可以使他们免于孤独。

4. 害怕失去内心那“好的一面”。我们天生就是要爱人的,因此,不去爱的话,我们就会深感痛苦。许多人都不能向别人说:“我爱你,可是,我无法替你做那个。”这种话对他们根本没有意义,他们以为爱就是要永远对人家说好。

5. 愧疚感。很多人的给予,都出于愧疚的心里。他们以为多做好事就可以减除内心的愧疚感,也可以自豪。当他们对人家说不,心中就很难受,于是,不断地想要行好,好让自己安心。

6. 回馈。许多人得到东西都还附加会让他们愧疚的信息。比如他们的父母说:“我从来没有像你这么富裕过。”“你实在应该为你现在所能拥有的东西感觉到惭愧。”这些人常有一种负担——必须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一回报。

7. 寻求赞许。许多人觉得自己还是个喜欢被父母赞许的小孩子。因此,一有人向他们要些东西,他们就一定要给,以为这位像征性的父母就会很高兴。

8. 过于认同别人的损伤。很多时候,人们因为还未处理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失望与损伤,于是,当他们必须对人家说不的时候,总是加倍的“感受”到对方的伤心。因为无法忍受自己会那样伤害别人,他们只好乖乖地顺从了。

我的意思是: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会产生感恩,让爱充满内心并想要去爱别人。能慷慨地给予别人可得到很大的报偿。施绝对是比受更有福,可是,假如你的给予不能在内心结出喜乐的果实,你就必须重新检视这条动机律了。

动机律说的是:自由第一,服事第二。假如你的服事是想除去恐惧,那么你注定要失败。让神协助你拿掉内心的恐惧,帮助你设立对你身心有益的界线,保护你本应拥有的自由。

律法6:评估律

“可是,如果我跟他说我想那样做,他不会受伤吗?”杰生问。

当杰生告诉我:他想把他生意伙伴表现不好的工作接手过来,我鼓励他找对方坦诚地谈一谈。

“他的自尊确实可能受伤”我回答他:“到底你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不想伤到他啊!”杰生说,一副我早该知道的表情。

“我当然知道你不想要伤到他,”我说:“但这和你必须下的决定又有什么关连呢?”

“不想没有顾虑到他的感情就做决定,那太残酷了。”

“我同意那是残酷了些,可是,你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对他说清楚呢?”

“你刚刚不是说,我告诉他会伤到他的心,那是很残酷的,不是吗?”杰生一脸困惑不解。

“不,我可没有这么说哦!”我回答:“我说的是:如果你没顾虑到他的感觉就告诉他,是残酷的,这和你不去做你本该做的事,根本是两码事。”

“我看不出其中到底有何不同,我还不是一样会伤害到他。”

“可是,你不会害他,这就是最大的不同。事实上,那种伤痛反而会帮助他。”

“我真被你搞糊涂了,伤他又怎么可能帮他呢?”

“你看过牙医生吧!”我问。

“当然!”

“牙医师在你牙齿上钻洞补蛀牙,他伤到你了吗?你会痛吗?”

“会啊!”

“可是,他害了你吗?”

“没有啊!他让我觉得好多了!”

“所以,伤与害是不一样的。”我点明,“当你吃那些会让你蛀牙的糖,糖伤了你,让你觉得疼痛吗?”

“不会啊!糖,好吃得很呢。”他脸上露出笑容,他这个表情告诉我,他已经慢慢懂得我的意思了。

“但,糖害你了吗?”

“是的”

“重点就在这里。有些事情会伤到我们,却不会害我们;事实上,反而可能对我们有好处。有些事让我们觉得好得很,却可能害我们极深。”

你必须评估你设立界线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对别人负责。可是,这不代表因为别人会受伤或生气,你就要避免设立界线。杰生这个例子,设立界线——对他生意的伙伴说不——是要让他生活得到目标、有意义。

耶稣说这是一个“窄门”。经由“宽广毁灭这门”——在必须设立界线时持续不设——往往比较容易,可是,结果总是相同:毁灭。只有诚实在目标的生命才可能结出好的果子。决定设立界线是很艰难的,因为需要下定决心,以及正视问题的核心,在这种情形下,很可能使你所爱的人痛苦。

我们当然需要评估我们的选择所引发的痛苦,并存有同理怜悯心。例如,辛蒂决定今年的圣诞节与朋友去滑雪,不回家度假。她的母亲知道后很难过,也很失望。只是,辛蒂这样做,并没有害到母亲。辛蒂的决定让母亲感到难过了,但她不应该因此而改变决定。她可以很有爱心地说:“哦,妈,我们不能一起过圣诞节,我也很遗憾,但明年夏天我们仍然有机会相聚的,我期待那时再相见。”

假如辛蒂的母亲能够尊重辛蒂有自己的选择的自由,母亲就会回答类似下面的话:“虽然这一次你不能来过圣诞,我有点失望,可是,我仍真心希望你们有平安、快乐的假期。”她的母亲会坦承自己的失望,却也能够尊重辛蒂的选择——与朋友一起欢度假期。

我们所做的决定,如果别人不喜欢,当然会引起他(她)的痛苦。另外,如果别人犯错,我们要求他(她)去正视问题,也可能会引起他(她)的痛楚。只是,假如我们不能向别人坦承我们内心的怒气,我们将在心中积囤怨毒与愤恨。所以,我们应该彼此诚实无欺,告诉对方我们如何受伤了。“个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以弗所书》四章25节)

就像铁可以磨铁一般,借着正视问题与发觉真理,我们才能够成长。没有人会喜欢听到有关自己的负责评语,然而如果看远一点,这对我们都会有助益的。《圣经》说如果我们是聪明人,我们将可以从中学习。来自朋友的劝诫或许会伤痛,却也能帮助。

我们需要评估:与别人面对问题彼此质问时,到底会引发对方多少的痛苦。我们需要了解这痛苦如何对别人有所助益,而且了解有时这是为他们或为我们彼此的关系做出的最好的决定。我们需要以正面积极的观点来评估这些痛苦。

律法7:积极律

每个行动都有个平等的相对的反应。保罗说愤怒与恶欲是对律法的严厉所表现的直接反应(《罗马书》四章15节;五章20节;七章5节)。在《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中他又说:愤怒与醒悟可能是子女对父母的不公正的反应(《以弗所书》六章4节;《歌罗西书》三章21节)。

我们可能认识一些多年来都很被动、听话的人,突然间,他们的言行失控抓狂起来,让我们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怪罪在他们的心理医生或交友不慎上。

事实上,他们是顺服太多年了,内心压抑禁锢多年的怒气突然火山爆发。这种在设立界线时而有的反应阶段其实是有益的,尤其对那些受害者。他们需要从肉体上、性上的戕害,或情感上的被勒索与被操纵和那些使得他们成为无力的受害者的景况中挣脱出来。我们应该为他们的释放而欢呼。

但是,到底何时应该适可而止呢?要建立界线,反应期是必须的,可是,只靠这还不够。对两岁的小孩来说,往妈妈的身上丢豌豆很重要,可是,如果这种行为一直持续下去,到四十三岁还这样反应,就太过份了。让被虐待的受害者把他们的愤怒和怨恨发泄出来是很重要的,但一辈子都在嘶喊“受害者的权利”,就陷入一种“受害者情结”了。

就情绪上来说,反抗或反应的态度不会一直带来你所期待的响应。你必须在反应中寻求你自己的界线,只是,在寻求的过程中,你“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加拉太书》五章13,15节)你终究必须再重新加入你所反应的人群,建立平等的关系,爱你的邻居像你自己一样。

这就是超越反应期而建立起积极界线的开始。

你可以好好利用你从反应期所得到的自由,去爱、享受、服事别人。有积极界线的人能够表现出他们到底爱什么,他们要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的立场又是什么。这些人和那些只晓得恨什么,不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不会做什么的人是非常不同的。

那些仍停留在反应期的受害者主要以他们消极的“反对”出名。积极的人却不求权利,因为他们已活出权利了。力量不是你可以强求或你应得的,而是你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力量终极的表现就是爱——不表现力量,但可以克制力量的能力。积极的人能够“爱人如已”;他们可以互相尊重,“自我牺牲”,不会“以怨报怨”。他们已经超越对律法的反抗,能够积极地去爱,不是消极的反应。

让我们来看看耶稣如何比较那些身心自由的人,与那些仍受到律法控制而停留在反应期的人:“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去由他打。”(《马太福音》五章38-39节)

没有经历反应期与拥有你感情的自主权以前,你是无法得到自由的。虽然在反应期的时候,你不一定需要激烈反应,可是,你确实需要能够表露自己的感情,你需要不断地操练与得到自信。你需要与那些虐待狂的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护卫自己,以免受到对方更多的伤害。然后,你必须好好珍惜这些从你灵魂深处所找到的宝藏。

只是,也不要一直停留在反应的阶段,灵性的成长除了“寻找自己”以外,应该还有一些更高的目标。反应期只是一个阶段,并不是永远的身份;它虽是必须,却不足够。

律8:嫉妒律

《新约》强烈反对嫉妒之心。“你们贪恋,还是得不着;你们杀害嫉妒,又斗欧,也不能得……”(《雅各书》四章2节)

嫉妒和界线有什么关系呢?嫉妒是我们最基本的情感,是伊甸园亚当夏娃犯罪堕落直接的结果,是撒旦的罪恶。《圣经》上说撒旦“想要和上帝一样至高无上”,他嫉妒上帝,就引诱亚当与夏娃,让他们也有相同的坏念头——他们也能与神一样伟大。撒旦和我们的父母、亚当和夏娃,都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况以及神要他们成就的。他们要那些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结果,反而害苦自己。

嫉妒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的东西”定义为“好的东西”,而怨恨那些真正好的东西。你听过多少次有些人很有技巧的贬低别人的成就,而微妙地剥夺别人所得到的好东西呢?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嫉妒的成分,它特别具有毁灭性,因它保证我们永远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让我们永远贪婪与不满足。

渴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不对,神也说过他会赐下我们心中所渴望的。问题是:嫉妒把我们的渴望全集中在我们的界线范围以外,集中在别人身上。假如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别人所拥有的或他们的成就上,我们就会疏忽自己的责任,最后,就只剩下一颗空虚的心了。《加拉太书》六章4节便提到此中的分别:“个人应当察验自己的行为;这样,他所夸的就专在自己,不在别人了。”

嫉妒是一个人自我永无止尽的循环。那些没有界线的人觉得内心空虚与不能满足,他们一看见别人的圆满与成就便心生嫉妒,殊不知他们花在嫉妒的时间与精力应该拿来补足自己的缺失,设法有一番作为。行动为成功之母,也是惟一的途径,“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圣经》又添一句:“因为你不去行”。我们嫉妒的不只是别人拥有的东西和成就,还会嫉妒别人的个性与品格,却不按照神给我们的恩赐去发展《罗马书》十二章6节。

想一想以下情况:

一个孤独寂寞的人自己要与人保持隔绝,却嫉妒他人拥有的亲密关系。

一个单身妇女自己要躲开社交生活,却嫉妒朋友的婚姻与家庭。

一个中年妇女觉得自己被卡在工作里,想要追求她比较喜欢的工作,却老是拿“没错,但是……”为她不能做找借口,而厌恶嫉妒那些能够“追求自己梦想”的人。

一个自己选择要过公义正直生活的人,却怨恨嫉妒那些日子似乎过得欢乐无穷的人。

这些人都不论他们自己的行为(《加拉太书》六章4节),却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让自己陷牢笼之中,老是厌恶或怪罪别人。注意看看上面与下面的例子之间有何不同:

一个孤独寂寞的人承认自己缺乏人际关系,于是,他问自己也问神:“为什么我老是跟别人隔离呢?我至少可以找个专家谈一谈这个问题。即使我很怕社交,我还是可以找人协助的。没有人应该如此孤立生活,我会打个电话,试着去改变情况。”

那个单身女郎问说:“我不知道为什么都没有人要找我出去,或为什么别人老是拒绝跟我约会。我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什么地方不对劲?是不是我沟通的方式出了问题?我应该到哪里多认识一些人呢?我要怎样变成一个比较有趣味的人呢?也许我可以参加一个针对这类问题的支持或互助团体,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或参加一些类似‘我爱红娘’的活动,让他们帮助我找些志趣相投的人士认识一下。”

那位中年妇女问自己说:“我为什么对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举棋不定呢?为什么我会以为辞掉现在的职位而去做我比较喜欢的工作是自私的呢?我到底怕什么呢?其实,如果我很诚实,我会发现:喜欢他们的工作的那些人都曾冒险,有时还必须更加努力,重回校园修课,以便转换到另一个工作。也许,是我自己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那位义人则问自己:“假如我真的自己‘选择’要去爱神与服事神,为什么我还会觉得自己活得像个奴隶呢?我属灵的生活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为什么会羡慕那些生活败坏的人呢?”

这些人不去嫉妒别人,而反过来询问自己。嫉妒应该是一种征兆,代表你生活中有所缺失。这时候,你应该求神帮你了解:到底你怨恨的是什么?为什么你没有拥有你所嫉妒的那些东西?或,了解你内心是否真正渴望那些。求神帮助你如何达成心愿,或如何舍弃欲望。

律法9:活动律

人是反应者与发起者。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有界线问题,是我们缺少创始的冲力——缺少神赐全我们敦促自己进入生活的能力。我们除对外来的邀约有所响应外,同时也应该驱策自己主动投入生活。

最好的界线是小孩在外面很自由地碰到了问题,而外界对这个小孩设立了一些界线。在这种情形下,那个积极外向的小孩不只学到了界线,还不至于失去他(她)的学习精神。我们灵性上与情感上的健全,仰赖我们是否保有这种精神。

让我们来看看才干这个比喻的对比。那些成功的人都很活跃、充满自信心,是自动自发的创始者,然后一路鞭策自己去设法完成。失败的人则是一些消极、不爱动的人。

可悲的是许多消极被动的人并不是天生的恶人或坏人。只是,邪恶的势力是活动不停的,如果被动的心性不去和邪恶的势力对抗,终将和邪恶携手合作。消极或被动永远都不会成功。神只会让我们力上加力,绝不会替我们做我们份内的事情,因为那将侵犯我们的界线。神要我们有决断力,主动积极,寻求并敲叩人生的那一扇门。

我们都知道神对敬畏他的人是不刻薄的,《圣经》到处都显示出神的怜悯。可是,神也不会加能力给被动者,那位“又恶又懒”的仆人是消极被动的,他按兵不动,连试都不试。神的恩典允许我们在尝试后失败,却不会袒护被动者的无成。我们必须尽我们的本分。

神所谴责的罪不是“尝试以后的失败”,而是“败于不去尝试”。尝试了,失败,再试一次,这叫做学习。不尝试,就绝不会有好的结果产生;只会让邪恶获胜。神在《希伯来书》十章38-39节中对这种消极被动的精神曾表露出他的观点:“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我们却不是退后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至灵魂得救的人。”消极被动的人会“退后”,这是神无法容忍的,而当我们明白这种退后对我们灵魂的杀伤力有多大时,就可以了解神无法容忍的原因了。神希望我们能够“保护我们的灵魂”,这就是界线的角色———为我们的所有物、为我们的灵魂定位与保护。

有人跟我说:当一只雏鸟要孵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替那只幼鸟把蛋壳弄破,那只小鸟就会死去。雏鸟必须自己设法把蛋壳啄破,进入这个世界。因为这种主动的“运动”可以加强它本身的力量,协助它在世上的生存。剥夺雏鸟求取生存的责任,它就会死亡。

这也是神创造我们的方式。假如他在“孵化”我们时就帮忙我们做全部的工作,他就侵犯我们的界线了,我们将在此死亡。我们不能被动地“退后”,只有活跃、积极进取,借着祈求、寻找、叩门,我们才可能建立自己的界线。“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就给他开门。”(《马太福音》七章7-8节)

律法10:显露律

界线是我们所有物的地界,确定我们的主权与责任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我们一直都在讨论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条界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你不是活在真空中,你活在与神、与人的关系当中,界线可以确定你与他们的关系。

整个界线的观念必须与我们活在“关系”当中的事实有关。因此,界线说的就是“关系”,其终极目标就是爱。这就是显露律如此重要的原因。

显露律说的是:你的那些界线必须让人清楚看见,在彼此的“关系”中能够互相沟通。我们会有那么多界线的问题,源自我们在关系上的恐惧,害怕愧疚,害怕别人不喜欢,害怕失去爱,害怕失去关连,害怕不能获得赞许,害怕别人生气,害怕人知道等等。这一切都是在爱上的挫败,而神的计划就是要我们学习如何去爱。这些关系上的问题就只能在关系中得到解决,因为我们必须了解问题发生的情况,而身为基督徒,我们解决的方式就不同了。

因为这些恐惧,我们试着有隐密的界线。我们消极安静地退缩,不能诚实地向我们所爱的人说不。我们只是私底下偷偷地感觉到不满或怨忿,不敢直接对他们说出他们如何伤害了我们。我们常常暗自承受别人不负责任所带给我们的痛苦,不敢光明正大的道出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我们与其他人。事实上,那些真相对他们的灵魂是有帮助。

一些其他的情况,例如:一个女人可能二十多年来都默默地顺服她的配偶,不曾谈到自己的感情或提供自己的意见,等她突然表露出她的界线,往往就是她提出离婚的时候了。或是当父母的人表现“爱”的方式是:多年来一再屈服于子女,从来不向他们设立界线,却又因那些妥协而怨恨。结果,等小孩长大以后,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真诚,子女从不觉得父母爱过他们,父母也觉得困惑,想不通“我们这样为他们做牛做马,他们竟然还这样!”

这些例子都因那些没有表达出来的界线,而把人与人的关系弄坏了。要记得有关界线很重要的一项事实,即:不管怎样,界线都是存在的,而且不管我们是否把它们传达出来,界线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就像外星人不懂得地球上的规则而受苦一样,如果我们不把那些真实存在的界线问题都沟通清楚,我们一定会吃苦的。假如我们不把界线直接地沟通与显露,它们仍将以间接或操纵的方式表达出来 。

《圣经》很多地方都谈到这类问题。保罗说:“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书》四章25-26节)《圣经》明确地要求我们要诚实,光明磊落地行在光中。保罗进一步又说:“凡事受了责备,就被光显明出来 ;因为一切能显明的,就是光。所以,主说:‘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以弗所书》五章13-14节)

《圣经》一再谈到我们要活在光中,作光明之子,因那是我们能与神或与人亲近的惟一方式。可是,因为我们的恐惧我们把自己各方面都隐藏在黑暗中,使撒旦有机可乘。当我们的界线都在光中,即全部都可以向人坦诚沟通时,我们的人格开始第一次的整合。它们将变得“清楚可见”,套一句保罗的话,它们就都变成光,它们受到更新与改变。医治总是在光亮处发生的。

大卫如此说过:“你所喜爱的,是内里诚实;你在我隐密处,必使我得智慧。”(《诗篇》五十一章6节)神希望和我们有真正的关系,也希望我们和别人有那种真正的关系。真正的关系就是我们深知我的界线,以及那些难以跟人沟通的自我。我们的界线受到罪的影响,它们常有差错,过犹不及,需要在光亮中全都显露出来,让神来疗伤,也使别人因此得到益处。把你的界线公开地与人沟通,这才是真爱的途径。

记得外星人的故事吗?好消息是神把我们从外地带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忘记教导我们生存的方式。神当初把他的子民从埃及人手中拯救出来,曾教导他们他的原则与方法;后来这些也证实是他们的生命线。但是,他们必须学习、操练:常在心里争战,使这些信心的原则都可以牵牵记在心里。

神或许也把你从禁锢中拯救出来了。不论是从不健全的家庭、世界、你自己的信仰上的自我为义,或其他的迷失中释放出来,他一直都是你的救赎主。只是,耶稣为我们成就的是救恩,你必须好好持守。他领你进去的国度是在实情与原则上的,都可从神的话语来学习,你将会发现天国是个很美好的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