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害羞是我们刚才讨论的话题的反面。我们了解了人们会利用他人来抬高自己,相反的是,害羞的人会担心他人贬低自己。他们经常担心受到他人评价或者在社交场合遭遇尴尬。
人的害羞心理会阻碍人们交友和发展恋爱关系。在结识新朋友的时候,害羞的人说他们会感到焦虑,心跳加快,脸红,避免眼神接触,并希望这种互动尽快结束。在这些表象背后,害羞的人其实可能是一个很有意思、很棒的人,但在初识某人时,他们经常无法表现出自己的优点。而且他们自己也深知这一点。
关于害羞,思维模式会教给我们什么呢?为查明这一点,珍妮弗·比尔(Jennifer Beer)针对数百人进行了研究。她先是测量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评估了他们的害羞程度,然后将两个人分成一组,让他们互相结识。整个过程都被拍摄下来,之后,她让受过培训的评估者看这段影片,并针对他们之间的互动进行评价。
比尔发现,首先,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更容易害羞。这很好理解。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会让人们在意他人的评价,这同时也容易让人们怀疑自己并产生焦虑感。但这两种思维模式中都有很多害羞的人。比尔更进一步观察后,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
害羞心理会妨碍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社交活动,但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不会受到影响。观察员的评估显示,虽然在两种思维模式下害羞的人在与陌生人接触的最初 5 分钟内看起来都非常紧张,但之后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展现出了更好的社交技巧,更招人喜欢,创造出了更有意思的互动。实际上,他们看起来不再害羞了。
这种现象很容易解释。首先,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害羞者将这种社交场合当成一次挑战。即使感到焦虑,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欢迎这种结识新人的机会。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害羞者正好相反,他们不愿意去接触这些社交技巧比自己强的人。他们说,他们更担心自己会在社交过程中犯错误。所以,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同样的社交场合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态度。一方是去拥抱挑战,而另一方却害怕冒险。
正因为拥有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害羞者在社交过程中会表现得越来越不紧张,越来越不害羞,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紧张感并不会减少,他们还会继续做出一些很尴尬的社交举动,比如避免眼神接触或者避免和别人交谈。
你可以看到,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对人们的交友行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可以调节害羞心态,他们能走出去见新朋友,而且在紧张感逐渐消除后,他们和新朋友的关系会正常地发展下去。害羞并没有控制他们。
但对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害羞掌控了一切。害羞让他们无法在社交场合结交新朋友,而且身处社交场合当中的时候,他们无法卸下防备,消除心中的恐惧。
精神病学教授兼理疗师斯科特·韦茨勒(Scott Wetzler)描述了一位咨询者乔治的情况。乔治是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害羞者。他极其害羞,特别是和女性接触时,他急于表现得很酷、机智且有自信,但同时也担心自己看上去过于急切和笨拙,所以他表现得非常冷淡。当一位迷人的同事珍向他表示好感的时候,他非常慌张,开始躲避珍。后来有一天,在附近的一个咖啡馆,珍向他走过来,巧妙地暗示他请自己坐下来一起喝咖啡。乔治想不出什么能给珍留下好印象的聪明的回答,于是说:“随便你。”
乔治,你到底在干什么啊!他是在保护自己,因为不想被拒绝,所以他表现得对珍不太感兴趣。他也想尽快结束这种尴尬的互动。用这种奇怪的方式,他做到了。他确实表现得够冷漠,他们的互动也很快结束了,珍迅速离开了咖啡馆。乔治完全是珍妮弗·比尔研究中的那种人——被自己的恐惧控制,害怕受到他人评价,因此避免跟别人接触。
韦茨勒慢慢帮助乔治克服了他过于在意他人评价的毛病。乔治逐渐明白,珍并不是想评价或羞辱他,而是想试着认识他。乔治的关注点逐渐从害怕被关注转移到发展一段关系上,最终学会了如何去回应别人。尽管乔治依然很焦虑,但他主动走向珍,为自己的粗鲁行为道了歉,并约她一起吃晚饭。珍接受了。之后乔治发现,珍根本没有他害怕的那样喜欢挑剔地评价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