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只因目中无人 » 只因目中无人全文在线阅读

《只因目中无人》第二节 什么是限制性信念

关灯直达底部

前面三个故事中,前两个与我有缘,他们的生命轨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后一个是我学员的朋友,暂时还没有机会为她做些什么,不过我相信如果她有机会走进我的课堂,她的生命会发生改变。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并不是我有什么超凡的能力,只不过是我掌握了一门心理学的学问,叫作NLP。用NLP的方法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限制性信念,当一个人的信念改变了,他的行动就会跟着改变,而结果是由行动所创造的,行动改变后,人生当然会改变。

生命的改变有时真的很简单,只是一念之转,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相信。

什么是限制性信念?让我们先从信念谈起。

什么是信念

信念,从字面解释就是相信一种观念、概念。信念的产生最初是一个念头的形成,此时这个念头并不完全是深信不疑的,还需要经过一些体验之后才会形成一个信念。信念是一种指导原则和信仰,让人们明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信念是人人可以支取且取之不尽的;信念像一张滤网,安置在人们的思想中,过滤人们所看到的世界。人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世界,而是通过他自己的信念系统『再创造』的世界;信念也像脑子的指挥中枢,指挥着人们的大脑,按照这个人所相信的观念,去看待事情的变化。信念也决定着人们潜能的发挥程度,当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做某种事情的时候,他的潜能开关就打开了——他真有可能做到。因为信念可以激发潜能,潜能的大小决定着行动的力量,而行动的力量最终产生成效。

信念不断地把信息传给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期望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相信他会成功,信念就会鼓舞他成功;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会失败,这样的信念也就阻碍他,最终使他失败。这就是所谓的信念系统。

如果一个人能拥有积极信念,其所衍生的信心极有可能使他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那些别人认为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当一个人内心真的相信某件事情的时候,信念便会传送一个指令给神经系统,这个人便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信以为真的状态。所以,若能好好控制信念,它就能发挥极大的力量,开创美好的未来;相反地,它也会阻碍一个人前进的步伐,甚至给这个人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由于信念产生于一个念头,又经由经验之后才能牢固地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所以经验是信念产生的重要条件。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经历所有的事情,所以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中有很多信念其实是由某一特定经验产生的,这个信念也许适用于曾经某个情境,但在另一个情境中就不适用了。可是如果这个人的信念还没随之改变,就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这样的信念,我们称为『限制性信念』。

什么是限制性信念

通过前面三个故事,你可能对『限制性信念』已经有一些了解了。一个为房租而苦恼的行政人员,因为一念之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一个货车司机,事业起点很低,却因为一次『睡觉』而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一次次突破自己生命中的各种『不可能』,最终成就了不小的事业;但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女孩,拥有良好的学历背景,享受着让人羡慕的十分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虽然生活在常人所认为的『甜水』中,却一直活得痛苦不堪……

为什么有人一直活得苦不堪言,而又有人活得如鱼得水?是能力,还是机遇,还是天生基因欠缺,还是我们常说的『命运』?

当然,上述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但这些都不是主因,大多数人生活得不如意,都是因为大脑中有『限制性信念』,在NLP领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信念称作『思想病毒』。比如,前述三个故事,陆小美大脑中的『我不会做销售』,徐斌脑中的『我文化低,除了司机我什么都不会』,袁莉脑中的『我不值得拥有』,这些想法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却足以摧毁他们的一生!

这三个故事代表了三种典型的病毒性信念,它们分别是『无助』『无望』和『无价值』,下面我会详细跟各位分享这三种病毒。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被一些信念束缚,这些信念在我们探索一个新领域或者想对生活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会出现,有时它们会唤醒我们恐惧的感觉,让我们不能前进或者改变。

限制性信念大多形成于我们小的时候,并且往往是由我们最亲密的人——我们的父母安置在我们身上的。

一个小孩,当他出生的时候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期望探索和创造。但是父母出于保护的心理,希望孩子少遇到一些危险,往往会想办法阻止孩子的『出格』行为,在阻止的过程中,就给孩子种下了一个限制性信念,这种信念扼杀了孩子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限制性信念的种类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三种较为普遍的限制性信念——无助、无望和无价值。

限制性信念之一:无助

第一个最具破坏力的限制性信念我们称为『无助』。

所谓『无助』,就是这样一种想法:别人做得到,而我却做不到。

具有无助这种限制性信念的人,经常会产生莫名的无力感,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没有目标,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想得多,而行动得少。喜欢把原因归于外在的环境、其他人事物上面,常常会有一种受害者心理。当一个人有能力,却不被许可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无助感。

人生总是很难一帆风顺,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人会去尝试解决,哪怕结果是失败的也没有关系,但是有一些人连办法都不想就退缩了。在他们的信念中,不是觉得自己不可能成功,也不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而是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哪怕是一些极为简单的事情,他们从不去尝试,就断定自己做不到。他们往往觉得别人可以做到某件事情,但是自己做不到。就像曾经的陆小美一样,觉得别人可以做销售,但是她自己做不到。

这些拥有『无助』病毒的人,通常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过于包办了他们应做的大多数事情,或强行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思做事,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不允许他们挑战自己的权威。或者父母处处拿他们的弱项与别的孩子的强项作比较,让他们总感觉自己不如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我自己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但是我爸妈可以,或者别人可以。于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不会再尝试自己解决。

这些父母就像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说的那样——『他们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抱怨孩子不会飞』。

限制性信念之二:无望

对我们最具杀伤力的限制性信念就是『无望』。无望就是绝望,不对任何可能性的情况再抱有希望。有这种信念的人,他们的脑子就只会作出一个判断——任何尝试都是没有可能的。于是面对任何的可能性,他们也就不会再去做任何努力,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

对一件事情无望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别人也做不到,没有人可以做到。无望的人根本不会寻求帮助,既然没人做得到,为什么还要寻求帮助呢?

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限制性信念呢?

据说阿姆斯特朗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后院蹦蹦跳跳,他的妈妈问:『你在干什么?』

他说:『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妈妈没有泼冷水,骂他『神经病』或『异想天开』之类的话,而是说:『好啊,不要忘记回来吃饭哦!』

结果,他成了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但这个故事用来说明限制性信念最好不过了。假如阿姆斯特朗的妈妈当时直接跟他说:『这不可能!』一个天才小孩子伟大的梦想就会被扼杀,当太多太多的『不可能』一次次灌输进孩子的大脑时,这种观念就像诅咒一样困住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无望』思想病毒的形成。

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她想成为大明星,我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明星,但我并没有打击她说『不可能』,我只是告诉她:『成为明星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明星都是多才多艺的啊,你不光要会唱歌、会跳舞,还要会弹钢琴,而且成绩还要好。』充分利用她的梦想来激励她。我的女儿会不会成为明星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因为她的梦想,她喜欢上了唱歌和弹钢琴,我知道一个懂音乐的人的人生是幸福的。

我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我明白了这一点。但大多数的家长并不明白,他们往往会用现在的资源来判断未来,将自己以及孩子锁死在现在的时间框架中,现在资源不足,无法实现的事情,他们就会轻易地下结论:『这不可能!』这就是『无望』的根源。

每一个孩子都是梦想家,孩子小的时候总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如果一个孩子告诉父母自己对于未来的期望,父母总是打击他,告诉他不可能,渐渐地,这个孩子就会向『现实』低头。既然根本没有可能,谁还会去思考如何实现呢?

据说美国总统林肯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是他热爱读书。有次在邻居家发现了一本书之后,他就被深深吸引了,恳求邻居把书借给他,带回家废寝忘食地读。也就在童年时期,林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只要有可能,他都会不断地吸收书本知识。在艰苦的劳作之余,林肯始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他夜读的灯火总要闪烁到很晚很晚。在青年时代,林肯通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读了《美国历史》,还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25岁以前林肯都没有固定的职业,直到后来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律师。

试想,如果林肯小时候读书时,父母对他说,读书是没用的,我们这样的人只能通过好好做农活生存,林肯还有可能成为美国总统吗?

所以,不管情况有多糟糕,不管现实有多困难,都要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暂时做不到的事情,不等于未来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发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很多现在实现了吗?

人类没有翅膀,不可能飞,可是人类发明了飞机;人类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类可以发明宇宙飞船;人类没有顺风耳,可是人类发明了电话,可以和万里之外的人聊天;人类没有千里眼,可是人类发明了视频通话,可以及时看到地球另一边的人的一举一动……

也许今天人类还有很多不可能,但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变成可能呢。只有充满希望,人类才能不断发展,不是吗?

限制性信念之三:无价值

无价值的例子从第三个故事中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袁莉过着优渥的生活,但她的日子依然在痛苦中度过,因为她知道,这一切并不是她创造的,而且从小在与母亲的相处中,她的母亲反复地向她灌输了一种思想:她并不值得拥有这一切,因为她不配!

当然了,在无价值的人中,像袁莉这样的还算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至少她可以享受母亲为她创造的丰富物质生活。而大多数的『无价值』人,他们生活在贫困和内心痛苦的双重枷锁中无法自拔。

为什么内在的『无价值』也会影响到外在呢?2000多年前,古埃及的智者就在翡翠石板上刻下了『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这句非常智慧的话。如果我们内心贫乏,生活就会显现出来,并且会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

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内外贫乏交加的人,从匮乏到富足,这条路我走过,所以,我非常清楚。

之前章节我曾给大家讲过茶叶的故事,走进心理学的世界之后,我才明白,因为那时我的自我价值太低,别人的好意会被我看成『侮辱』。为了维护那点少得可怜的自尊,我不得不用尽一切办法,来证明我是对的。却不曾觉察,在我证明自己是对的同时,我把一包上好的茶叶推出了我的世界。

其实,被我推出世界的,又何止一包茶叶?

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为了保护那颗脆弱的心,通常都会在外面筑起一堵又高又厚的围墙,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独自挣扎求存。这堵墙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把一切美好挡于墙外。

学习心理学,其实就是一条自我疗愈的道路。一路走来,内心越来越丰富,你会神奇地发现,你的外在生活,包括你的有形财富,也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因为『存乎中』,自然会『形于外』,更重要的是,让你的下一代同样富足,因为『上行』就会『下效』!

这也是我19年来一直坚守在传播心理学这条路上的重要原因。学心理学的这个好处,你觉得够吗?

有无价值无资格感的人较容易逃避成功,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敢去追求,害怕自己没有资格,会配不上这些东西,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意识很难觉察得到。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一个母亲经常打骂自己的女儿。因为她的丈夫希望她能生一个儿子,但是她却生了一个女孩儿。她每次在丈夫那里受了气,就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一边打孩子一边说:『我这辈子被你害惨了!你生出来我就该把你弄死!』

试想一下,这个女孩长大以后将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她最亲近的母亲都觉得她是毫无价值、只会给别人增加负担的人,她以后的生活还会好吗?

有些父母会将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甚至会期待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父母就会责怪孩子『没用』。渐渐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就是『没用』,也形成了『无价值』的信念。一旦孩子形成『我没有价值』这个信念,会比『我不会成功』这个信念影响更大。

这种信念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与其他人的关系,他可能会害怕与别人建立任何情谊,因为他觉得自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他也很难与别人合作,因为一旦合作不成功,他就会自责,是因为自己『无能』造成的。

『我没有价值』这个信念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亲密关系』。如果找到一个伴侣,开始一段感情,他会把自己的人生托付在对方身上,期望对方照顾自己的人生。但是又有哪个伴侣能够负担这么重的责任呢?即便那个人真的很爱他,也会被他强烈的依赖和无休止的索取折磨得精疲力竭。所以,即便真的能和别人建立一段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也不会长久,对方会因为不堪忍受巨大压力而离开。当伴侣离开之后,他又会再次强化自己『没有价值』这个信念,很可能会想——看,我果然没什么价值,谁都不想和我在一起。

每个人总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大多数人会用他的一生来完成这件事!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我不值得拥有』这样的信念,他会用他的一生来证明这一点!

这三种限制性信念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这个人待在原地,难以进步。

有些人一生庸庸碌碌,羡慕别人的成功,哀叹自己的不幸。其实,他们的身上基本都能找出这三种限制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