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写给内向者的沟通心理学 »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写给内向者的沟通心理学全文在线阅读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写给内向者的沟通心理学》第6章 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关灯直达底部

对于交谈来说,“样样都通”比“一门精通”更重要。所以,平时要多留意搜集信息,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这是有效沟通的秘密之一。

事先做好准备

在给很多企业做培训的时候,我会让自己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出门。这样,我就可以和与会人员提前打个招呼,找一找彼此的“共同点”了。这并不是什么“鬼把戏”,我感觉真的有必要了解一下参会的人,毕竟大家要共度一天的时间呢。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非常关键,我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

当然了,这对客户来说也很有帮助。我发现,在讨论开始之前,如果我和某位参会人员聊一聊,哪怕只是两三分钟,也能找到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气氛就会不一样了。还有一种身份转化的问题,你们彼此之间似乎已经有了某种的联系,不再是简单的老师/听会者这种角色了。

我还发现,你与对方的“共同话题”越多,在对方看来,你就显得更为有趣。

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为日常的交谈和会面做什么准备,交谈不顺时,往往弄不清楚问题出在哪儿。其实,事先为社交场合做准备,就好比野外探险前研究地图,你会因此建立方向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比较具体的观点才会一一浮现,这样,交谈中你才能不偏离轨道。这就是你的指南针,时刻指引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那如何为交谈做准备呢?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一看——

(1)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

会面前,准备一份“自我介绍”是必要的,注意介绍一定简要,因为你一旦成为主要的关注点,继续探索的能力就会减弱。

也可以准备两份“电梯演讲”式的简短介绍,其中一份大概30秒,主要介绍自己的概况和工作;第二份内容大致相同,只是不含工作介绍。第一份用得比较多,因为人们开始交谈时经常会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不过,相比较而言,第二份更容易开始交谈探索的崭新领域。

(2)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

提前准备一些开场白式的话题。想一下有哪些具体问题适合问,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对方会不会有尴尬感。不妨将这些问题写下来,以便加深记忆。

想一想接下来会遇到谁,你们会说些什么,将这些内容写下来。想一想,你对他们有哪些了解,比如说,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日、观点及背景信息等。可以向熟悉对方的人询问。如果对方是公众人物,不妨上网搜索,当然,我并不是说要你成为“人肉”高手,你只是从公开的信息中尽可能多地寻找自己需要的而已。

(3)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处的情境。

在健康友好的谈话氛围中,双方的信息输入应该是平衡的,注意力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失衡。因此,将注意力集中于你们所处的情景,是最为安全的做法,就是将问题和评论集中于彼此都感兴趣的大环境或外部事件。

不妨每天花一些时间浏览报纸的头版头条,了解人们可能谈论的事件。我和妻子就喜欢讨论彼此知道的新闻事件以及头一天重大体育赛事中的获胜方。我们知道,客户会讨论到这些问题,所以,对此有基本的了解有助于融入他们的交谈之中。

任何可以开阔你的视野,提供新的信息的事情都可以去尝试。参加免费的课程或俱乐部都是不错的选择。参加市政会议、阅读“新闻第一时间”等可以帮助你了解你所在的地区发生的最新事件。如果你暂时前往其他地区,不妨在网上浏览当地新闻,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对于交谈来说,“样样都通”比“一门精通”更重要。所以,平时要多留意搜集信息,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这是有效沟通的秘密之一。

如何准备开场白

要想加入一个交谈群体,你如何准备自己的开场白呢?首先要说什么呢?

记住:你的目标是找到共同兴趣点。刚刚加入一个交谈群体就想要控制整个交谈或者想要开始新的话题并非明智之举。更好的选择是继续你刚刚听到的话题,对他们所谈之事稍加评价,当然,这种评价最好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的结果,而非你个人的观点。

比如说,你刚刚加入一个交谈小组的时候,听到他们在谈论汽油价格,这个时候如果你接着说:“噢,这个价格比我们小区附近高50美分。”就不怎么样了,不妨这么说:“这个价格不错啊。在哪儿能买到这么便宜的汽油呢?”如果大家在谈论天气,你没有必要一五一十地唠叨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你应该仔细听一听他们谈论的地方,然后试着问一句:“你们都住在那里吗?”这样的话,你迅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说出了自己此刻的想法,只要等待他人继续你的话题就行了。这个时候,你无需展示自己的交谈技巧,只需和交谈群体里的人建立信任即可。

想一想你和他人正在交谈,这个时候有人插话,并把话题引向新的方向,你会是什么感觉?如果当时你正在说话,那么这种突如其来的打断会让你很沮丧,就算没人和“入侵者”交流,你也会愤愤不平,埋怨他们对于这种贸然闯入者坐视不理。

当你加入新的群体时,请牢记以下几点:

● 一开始不要只谈论自己,这样会显得很自我。

● 一开始不要谈论他们的观点。对于刚刚见面的人,就开始对其观点评头论足很冒险。初步接触之后,再深入探索当然没问题,但是,一开始就这么做不合适。

● 对于大家正在讨论的话题,稍作评论,以此“吸引大家的注意”。评论要简短,且尽量避免争议和武断。你的首要目标是和大家建立联系。这一步完成后,彼此之间才有足够的信任,才能继续深入交谈。

● 诚实坦然。问问自己,“我在贸然打断他人吗?”他们很可能会邀请你加入,不过,你一定要足够敏感。如果他们继续讨论明显只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那不妨借合适的时机优雅地离开。

● 开场白千万不可以使用讽刺性的话语。这太冒险了。

● 一开始不要对工作、运动、健康、政治或宗教评论。这个时候并不合适说服谁加入你的阵营,而应该通过交流建立联系和信任。

● 选择和当时情境相关的交谈开场白,例如:

——“嗯,你是怎么认识‘主持人’的?”

——“你们彼此都已经认识了吗?”

——“今天的交通特别堵。你们在路上遇到了吗?”

——“你们是怎么找到这里的?”

● 集中注意力于“此刻”。屏蔽周围发生的事,这样你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交谈对象身上。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有利于将注意力集中于交谈群体,而非你个人。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

一位从事执法工作多年的朋友曾经告诉我,警察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注意力。多数人都会被眼前发生的事情所吸引,从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而警察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他们可以密切关注周围的事件,不会因眼前的情境分心。

人际沟通也是如此,我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方身上,想知道自己是否给对方留下了良好印象,从而忽略了与交谈相关的有效信息。而“沟通达人”则善于通过听觉、视觉及其他感觉系统捕捉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往往会关注小细节,并以此调整交谈的方向。

当别人就我们的问题作答时,我们可以从中筛选信息,从而判断他们愿意进一步探讨的话题。比如说,你询问对方在哪里长大,他如果回答说,“哦,多数时间都是在美国东海岸。不过,自从爸爸参军后,我们搬家就比较频繁了。”从这句回答中,你可以继续以下问题:

● 他属于哪个军种?

● 你还在哪里居住过?

● 这么说来,你觉得哪里可以称得上“家”呢?

● 你们多久搬一次家?

● 对于孩子来说,没几年就要搬迁,重新开始,这意味着什么?

几周前,我在贝克尔斯菲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南部城市)的一个教堂给一些人做演讲,当时负责的是一位助理牧师,和他谈话的时候,我注意寻找彼此共同点的线索,后来发现,他之前在菲尼克斯做牧师,那里恰好是我的家乡。就这样,我们开始谈论体育,因为我们都是菲尼克斯太阳队(美国著名篮球队)的粉丝。彼此的谈话时间不长,但是却不乏话题,比如,菲尼克斯的酷热,房地产的价格,城市的迅速增长等,这些是任何一个生活在菲尼克斯的人都可能了解的。

只要我们学会观察,慢慢就会发现与共同兴趣有关的简单问题,比如说:

● 在婚礼上,你可以问,“你是怎么认识新娘/郎的?”

● 开会时,你可以问,“你参会的目的是什么?”

● 如果某人刚刚从手术中恢复,你可以问,“现在没有哪里不舒服吧?”(我之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境,对方说,这是她听到的最让她舒服的问题了。)

观察肢体语言有助于我们作出判断。多数的肢体语言都是无意识的,因此,这恰恰能反应出对方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眼神交流、手势及动作都为交谈的进行提供了一定暗示。一般来说,内向型人在倾听时和对方的眼神交流要多一些,自己说话时眼神就会移开。外向型人说话时往往会和对方进行眼神交流,因为他们很专注。不过,如果长时间只听不说,他们的眼神也容易移开。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事实,我们就可能错误地以为对方走神了,而实际上他们在认真关注我们所说的内容。

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运动衫的商标或某件珠宝都可能成为交谈的话题。观察对方家里或者办公室里的图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对方的价值观和经历。现在就可以试试,观察一下你的周围,看看哪些事物可以在交谈中使用。

真诚的赞美会为开始顺利交谈的双方架起一座桥梁。对方会因为你的细心观察而感觉良好,他们对自己也会充满信心,因而在交谈中会更放得开。对于那些真正打动你的事物给予赞美:比如,对方的家、装饰、食物等。指出你注意到的他们的优点,比如说,他们和客户或客人交谈的能力,这会让他们在交谈中自如且充满安全感。

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充满好奇的人往往都是“沟通达人”。 越是好奇,我们能够谈论的话题就越多。这并不是要我们对各个话题都精通,我们没有必要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但是,每个领域略知一二,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我们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自己的好奇心。注意各种性格的不同之处(性格分类以迈尔斯–布里格性格测量表为依据)或许会增强好奇心:

● 直觉情绪者:爱好思考,因此,好奇心会自然而然产生。他们会运用想象力及意象,依照新的方式看待事物。可能他们会选择记日志的方式,抓住并组织观察所得,关注信息输入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如果在迪士尼乐园待上一天,他们会不停地走动,关注每个设计的细节。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根据不同事情带给他们的感受将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记住。

● 理性思考者:爱好分析,因此,他们会对观察到的事物详细询问:这是谁?那是什么?什么时候?在哪儿?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要确定自己获取了所有的事实,然后再去分析这些如何暗含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如何将其应用于每一天的生活中。如果在迪士尼待上一天,他们会弄清楚在场的人数,队伍要排多久,并且根据所遇到事件的意义将其分别记住。

● 感性判断者:相较于抽象的概念,感性判断者更喜欢具体的观点。他们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观察周边的世界,然后思考内在的逻辑关系。较之于应用,他们更在意细节。如果在迪士尼待上一天,他们会如数家珍般告诉你一天的所有细节。他们知道每次排队的时间,行人交通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

● 感官感知者:擅长于同时进行多项任务,并且通过行动来学习。他们通过参与不同活动获得观点和看法。如果在迪士尼乐园,他们会急于享受一天的时间,根本顾不上分析发生的一切。如果一天结束之后还记得些许细节,那一定是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经历。

培养好奇心和摄影很类似。我曾经听到一位《亚利桑那州高速公路》杂志的摄影师跟我说过,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的作品会那么独特。他说,他看到的一切别人也都看得到,只是,他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比如,从更高、更矮的角度,借助日出或日落的光,再或者选择阴天等等。他会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找出不同于旁人的观察方法,因此,他的作品总会鹤立鸡群。当人们看到他的作品时,总会惊讶不已,因为景物并非不常见,只是,角度非常独特。

简单来说,好奇心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常见事物。

实际上,培养好奇心并不难。如果你的好奇心已经束之高阁很久,不妨尝试以下小练习,让其恢复曾经的锐利:

● 每天浏览报纸。阅读你感兴趣的文章,不过,对于不太感兴趣的也稍微关注。将注意到的关键条目写下来,然后向自己提问新闻的主要要素:谁?什么?什么时候?哪儿?如何?为什么?领悟文章的言外之意,寻找其中的原因和目的。这就是说,你和别人看到的信息一样,但是,却读出了不同于别人的内涵。

● 寻找周围你平时不怎么注意的事物。沿着繁忙的城市街道走一走,听一听自然的声音。即使身处拥挤的交通之中,你也有可能听到鸟儿的歌唱。

● 沿着街道前行的时候,尝试想象擦肩而过的人在想些什么。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想象他们这一天过得如何,将去哪里。

● 观察的同时,写下你的所得。并将无法回答的问题记录下来。下一次和他人交谈时,不妨将这些问题拿出来,看看对方有怎样的想法。

● 看电视的时候,也可以问自己一些新闻要素(谁?什么?什么时候?哪儿?如何?为什么?)。想象撰稿人为节目忙碌的场景。为自己看过的电视剧想象一个不同的结局。

● 像孩子一样,多问几次“为什么”。不要在交谈中反复使用某一个词语,应该让问题引领你去探索和讨论。培养自己的好奇心,从而得到你想要的信息是非常有力的交谈工具。

● 探索每次交谈中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心,去挖掘交谈一开始时你并不知道的信息。

好奇心派上用场无非有三个时间段:交谈前、交谈过程中和交谈后。如果有意去培养好奇心,在这三个时间段里你就会有所受益。请记住,你是在探索,你的面前有很多隐藏的宝藏,你的任务是找到这些宝藏。如果你觉得这些宝藏都不存在,那么谈何寻找和找到呢?

这就是交谈成功的秘诀:假设所有和你交谈的人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且很有趣的事情。弄清楚这些内容,并以此为目标。探索隐藏在表层之下他们真正的反应。无须在脑海中列出一堆的话题,其实对方才是你挖掘话题的源泉。如果你是真的充满好奇,想要弄清楚他们的兴趣所在,那和对方交谈就容易多了。

我们的好奇心去哪儿了

在研讨会上,我经常会在空白的便签纸上用马克笔点一个点,然后问他们,这是什么,多数人都回答说:这是一个黑点。可是,如果被提问的是一群孩子,几乎没人给出这样的答案,他们可能会说:

“这是地面上的一个洞。”

“这是一只南瓜虫。”

“从上面看这是电线杆。”

“这是一滴墨水。”

“这是一个球。”

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如果你和一群四岁的孩子相处,你就知道他们有多么喜欢问“为什么”了。因为这样的好奇心,他们才会很自然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一开始很可能只是玩耍,比如搭积木,运用想象力、字词以及各种物品等。随着经历的增多,一切都在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他们却因有了新的观点而愉悦不已。就这样,因为喜欢而反复,没有人强迫,只是内心的欢喜使然。不断反复最终也就有了精通,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随之而来了。有了自信心,他们就想继续探索周围的世界。你看,这个循环的开始和结束都和好奇心有关。

成年人就不同,已经具备的能力反而成了障碍。擅长做一件事之后,我们往往会丢掉最初的好奇心。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将工作做好,因此总觉得没有必要挑战不同的方式。工作中每日面对的挑战,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更是加速了好奇心的丢失。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因此,我们开始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最终只做那些我们熟知的事情。

要是在几年前,粉刷房屋这类事情我们肯定亲力亲为。虽然耗时耗力,可完成后心里却很满足。不过,对于这件事,人们现在的反应却让人吃惊:他们会想,明明可以请专业人士来做的事,居然自己动手做?有人甚至会说:“如果我自己动手粉刷,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有些事情确实太复杂。比如最近,我们买了一些厨房用品,有些商标明确注有严格的警示:任何维修非专业技工不得进行。也就是说,维修工作超出了买主的能力范围。可是以前并不是这样:我们会先自己修理,实在不行,才向维修店求助。今天却反过来了,自己动手之前我们就先寻求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