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快乐 » 学会快乐全文在线阅读

《学会快乐》第14章 向自由飞跃

关灯直达底部

人始终在苦难的世界里负重前行,若能卸下沉重又无用的负担,是多么令人宽慰的事情。

——龙钦巴尊者(Longchen Rabjam)

自由就是做自己的主人,一般说来包括行为、行动和观点的自由,以及实现自己设定目标的机会。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念头对人的操控,把自由定义在自身之外。事实上,这正是西方对自由的定义:自由意味着能做任何想做的事,只要一有冲动就立即行动。但是这种自由观很是奇怪,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被纷繁的念头玩弄于股掌之间,就像山顶的草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一位接受采访的年轻英国女性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说:“我认为,快乐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在边上说三道四。”毫不受限的自由只为即刻满足欲望,难道真能带来快乐吗?我深表怀疑。真诚随性难能可贵,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任由渴望、嫉妒、傲慢和怨恨像猎犬一样在心里东奔西突,内心很快就会被这些情绪霸占。与此相反,内心的自由是个辽阔、清晰、宁静的空间,能驱散痛苦,滋养平和的心态。

得到内心的自由,首先要从“我”和“我所”的魔爪中解脱。“我执”和自己不喜欢的一切都产生冲突,而觊觎的一切都要霸占。自由就是摆脱“我执”,因此,获得自由就是摆脱心中的枷锁,内心不再受烦恼控制和蒙蔽。获得自由意味着掌握自己的生活,不再受习惯倾向和内心迷惑的支配。水手解开舵柄,任凭大风吹动船帆,小船随风而走,这不能算作自由,而是随波逐流。真正的自由是握紧舵柄,朝着既定的目的地前进。

日常生活中,内心的自由让我们敞开心扉,对他人保持耐心,同时也能坚持既定的生活方向。保持方向感确实非常重要。当你在喜马拉雅山徒步旅行时,常常要步行数天甚至数周。忍受着寒冷、高海拔和暴风雪的折磨,但每一步都让你离目标更近。看着目标渐渐实现,内心会感到欢乐。如果你在一个未知的山谷或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勇气会立刻消失;疲惫和孤独的重担突然压在心头,人变得越来越焦虑,每走一步都是折磨。你不想走了,绝望得坐下来。同样,生活中没有方向的人无法把握自己内在变化的潜力,自然也会感到焦虑。

明白我们既不完美也不绝对快乐不是弱点,不是自怜,不是悲观,也不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是非常健康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激发出佛法所说的“出离心”(renunciation)。“出离心”一词常被误解,它实际上就是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出离心的矛盾

许多人认为,出离和放下(nonattachment)意味着禁欲主义和清规戒律的可怕牢笼。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剥夺了人们享受生活的自由,生活从此没了乐趣。有句谚语说:“跟别人谈出离心,好比用棍子打猪鼻子,没人喜欢听。”

但真正的出离更像一只冲出牢笼的鸟,直飞蓝天。无休止的、压抑的忧虑一下子全都消失了,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我们就像疲惫的旅客,行囊里装满了沉重的给养和石块。此时难道不该放下行囊,清理行李,把石块挑拣出来丢掉,减轻负担再重新上路吗?

出离心并不是放弃让人快乐和幸福的东西——那是十分荒唐的。出离心放弃的是困扰我们的无尽烦恼,是脱离让我们困苦的东西。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找到并确认痛苦的根源,并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留意。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容易忽略这些痛苦的根源,让它们继续蒙蔽自己。

因此,出离不是拒绝所有令人愉悦的事物,不是山间跋涉后对草莓冰激凌和热水澡说“不”。出离是针对生活中的问题,问问自己:“这能让我更快乐吗?”这里,我说的不是做作的狂喜,而是真正的快乐,经得起生活的起起落落,坎坎坷坷。出离是用勇气和智慧仔细审视那些通常意义上的欢乐,确定它们是否真能让我们更幸福。出离者不是否定一切美好的受虐狂,谁都不喜欢受虐狂。出离者会花很多时间审视自己的内心,然后放弃生活的某些方面。

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有次,我在印度大吉岭附近的古姆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正好有个人也来拜访他。这人一来就把自己过去的不幸一股脑儿地告诉了智者,又喋喋不休地诉说他对未来的忧虑。智者一言不发,静静地在面前的火盆上烤着土豆。等那哀伤的人说完,他才开口:“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那个人不再言语,在智者旁呆呆地静默了半天,不时从智者手里接过一个热腾腾的脆皮烤土豆。

内心的自由让我们尽情享受当下的清醒,不念过往,也不惧将来。不念过往,并不意味着不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有用的教训。不惧将来,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清醒地迎接它的到来,而是避免我们陷入毫无意义的烦恼。

内在的自由让人头脑清晰,也让我们平静地接受事物,享受快乐,不消极,也不软弱。它还促使我们在生活的一切顺境和逆境中,都努力转化自己的内心,得意时不骄不躁,失意时不懈不馁。

出离的智慧

出离心就是把握自己的生活,即不再像木偶一样被私欲操控,不再为权力和财产执迷,不再孜孜不倦地追求享乐。真正的出离者,并不消极避世,而对他周围发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出离者并不因为无法控制这个世界而选择逃避,他们明白烦恼不仅充满偏见,而且毫无意义,故此非常务实,不会为烦恼浪费半点时间。他们内心充满勇气,毫无惧色。

出离心也带给我们简单生活和深切幸福的美好滋味。一旦体验过它的好处,出离心就越来越容易被我们获得。但毫无疑问,强迫自己出离注定会失败。你必须首先清楚地认识出离的优点,内心真正渴望摆脱你想放弃的东西。做到这一点,出离就会带给你自由的体验。

我们和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完全可以摆脱在快乐和痛苦间不停穿梭的过山车状态。获得出离心,生活会变得更简单,而我们仍然拥有一切。

简单的膏油

美国作家、伦理学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写道:“生活被细节浪费……简化,再简化。”出离能简化我们的行为、言语和思想,摆脱多余的东西。简化生活并不意味着陷入懒惰,相反,它意味着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对抗最微妙的惰性:即明知什么才是生活的要义,仍然投身于万千琐事的冲动。这些琐事像水中的涟漪,一个还没消散,另一个又已经出现了。

简化言语就是减少无意义话,免得它们源源不断地从嘴里冒出来,其中最要紧的就是不要出口伤人。隐士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认为,平日的交谈都是“回声的回声”。只要打开电视,或者参加任何社交聚会,就会淹没在滔滔不绝的话语中。这些话不仅毫无用处,还会引发更多的贪婪、敌意和虚荣。你不必故意保持沉默,一言不发,但要明白什么是合适的言辞,懂得时间的价值。自私自利的谎言、冷言冷语、分散精力和引发矛盾的流言蜚语,这样的话都不该说。合适的言辞总能符合说话的语境,措辞温和,态度坚决,经过深思熟虑,而且照顾到周围人的感受。

简化思想和头脑简单可不是一回事,前者主要指思维的清晰度。正如清澈的湖水让我们对湖底的情况一目了然,简单的思想让我们能透过纷乱的思绪,看到心灵的本质。

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的描述鼓舞人心:

对简单的人来说,呼吸即生活,无须费力,也无须荣耀,不矫情,也不愧怍……简单就是自由,就是轻松,就是透明。像空气一样简单,也像空气一样自由……简单的人不太把自己当回事,也不会太悲观。他过得快活,内心轻松,灵魂平静,没有目标,没有怀旧,也不急不躁。世界就是他的王国,使他心满意足;当下就是他的永恒,使他心情愉悦。他没有伪装,故而不需要证明什么。他拥有一切需要的东西,故而没有什么可追求的。还有更简单更轻松的生活吗?简单是智者的美德和圣人的智慧。1

与众不同的流浪者

我非常愉快地和大家分享一下巴楚仁波切的故事。巴楚仁波切是19世纪的隐士,他所有的家当只有一根手杖、一只装着煮茶陶罐的小布袋、一本《入菩萨行论》(这是关于爱与慈悲的经典),以及他身上的衣服。他喜欢哪里就在哪里停下脚步,洞穴、森林、小屋,想待多久待多久。他到寺院停留并不事先告知,以免寺院为迎接他而大张旗鼓地准备。在寺中停留的日子,他就睡在普通的僧房,或者在户外露营。

有一天,巴楚仁波切向几千人弘法。他的讲席没有设在寺庙里或宝座上,就在长满草的土丘席地而坐。大家都知道他从不接受礼物,但在法会结束的时候,一位老人坚持送他一锭银子,离开前把银锭放在巴楚仁波切脚边的草地上。

法会结束后,巴楚仁波切背起包袱,拿起手杖出发了。一个小偷注意到了这一幕,便跟着仁波切,想把银锭偷走。仁波切漫无目的地独自走着,夜幕降临,便在星空下席地而卧。他一入睡,小偷就在黑暗中爬到他身边,翻了翻仁波切身边的小布袋和陶罐,什么也没找到,就开始在仁波切宽大的羊皮斗篷里翻找。

这时,仁波切被笨手笨脚的小偷吵醒了,喊道:“你为什么翻我衣服?”小偷压低声音说道:“那人给你的银锭呢?拿出来!”

“哦,天啊!”仁波切感慨道,“你像个疯子一样乱跑,日子可不怎么好过啊!跑了大老远的路,就为了那块银锭!真可怜!你现在原路返回吧,黎明时分你就能回到我坐的那个小土丘上,银锭就在那里。”

小偷虽然相当怀疑,但他费了半天工夫也没找到银锭,知道银锭不在仁波切身上,将信将疑地回到了小土丘,在四面的斜坡上搜索。那块银锭在草丛中闪闪发光,果然被小偷找到了。

小偷想道:“巴楚仁波切已经放下所有的执念,绝不是个普通的喇嘛。我若是偷了他的东西,就会遭到报应。”想到这里,他满怀悔恨,去找仁波切,最后终于追上了他。仁波切一见小偷又来了,便责备道:“你怎么又来了!每天都在奔波!我跟你说了我没有银子,现在你又想要什么呢?”

小偷眼里满含泪水,向仁波切认罪:“我不是来偷您东西的。我找到银锭了。当初我想揍您一顿,把您的东西都抢走。可您是一位真正的智者。原谅我吧!我愿意追随您,做您的弟子。”

仁波切安慰小偷道:“你不必向我忏悔,也不必请我原谅。你只要乐善好施、祈求佛陀、践行佛法,这就够了。”不久,人们知道了发生的一切,要把这个小偷痛打一顿。巴楚仁波切听说后,严厉地斥责了众人:“伤害他就是伤害我。你们让他去吧。”

为他人而自由

自由如果只对自己有益,那又有什么好处呢?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我们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

自由意味着踏上内心转化的道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要克服外部的困难,还要制服内心深处的敌人:懒惰、精力涣散、经常扰乱或阻止我们修心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享乐非常吸引人,但日久天长则让人生厌。修心和脱离痛苦的道路正好相反,先苦后乐。这条路往往开始的时候非常艰难,然后慢慢地容易起来,修习者逐渐受到鼓舞,一点一点地获得无可取代的成就感。慢慢放下心中的执念,困难逐渐减少,最后被深深的满足感取代。有执念的人,无法体会这种满足。真乐是一件盔甲,柔软无比但又刀枪不入。一位智者说:“马若受伤了,敌不过一只鸟的进攻;人若是心里害怕,也挡不住情势的胁迫。但情势再坏,也无法胁迫一个内心安稳的人。”内心安稳,便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