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快乐 » 学会快乐全文在线阅读

《学会快乐》第5章 快乐可能吗

关灯直达底部

外在的自由与内在的自由总成正比,倘若这个观点正确,我们就必须专注于内心的转化。

——莫罕达斯·甘地

我们都见过快乐的人,他们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充满了快乐,浑身上下洋溢的快乐之情让人无法忽视。有人毫无夸耀地坦言自己获得了深邃的快乐,无论生活有多少起伏,都能拥有快乐。罗伯特·密斯哈黑指出,对于这些人而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命,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是快乐的,而且也确实快乐地度过一生。”1

恒久圆满的快乐状态非常少见。但是调查显示,生活条件不很窘迫的地区,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感到满意(发达国家75%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生活幸福)。

这项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2年,调查了数十万民众,结论自然十分可靠。但是,被调查者所说的“幸福”到底指的是什么,确实是个问题。因为发达国家的生活条件普遍很好,民众对生活的满意度才比较稳定。但这样的快乐是极为脆弱的。一旦情况有变,比如丧亲、失业等,所谓的幸福感就会坍塌。此外,因为满意物质条件而表示生活幸福的人(所有参与该研究的国家中,瑞士人感到最“幸福”),内心深处未必快乐。在北美,人口中的15%在35岁前都经历过严重的抑郁。1960年以来,美国的离婚率翻了一番,强奸案件增加了3倍,而青少年犯罪率则上升了4倍之多。2

外在快乐和内在快乐的差别,解释了上述研究结论和佛学观点的矛盾。佛教认为“有生皆苦”。所谓“有生皆苦”,不是指人持续地处于痛苦中,而是说潜在的苦难随时随地都会出现,而人在苦难面前往往脆弱不堪。如果人不去除导致不幸的精神毒素,就始终都是脆弱的。

快乐是痛苦的间歇吗

很多人认为快乐是与痛苦截然相反的积极体验,是痛苦暂时的停顿。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认为,“一切快乐都是消极的……满意和满足本质上也仅是痛苦和贫穷的间歇。”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写道:“我们所说的快乐,严格意义上讲来源于压抑的需求得到满足,本质上不过是个小插曲。”4当痛苦消减,接踵而至的空隙便被所谓的“快乐”填满。故此,快乐只是风暴间歇虚假的平静。

举个例子。一次我去印度,要在火车上度过36小时,旅途的条件也混乱艰苦。虽然我提前订好了铺位,但是预定的那节车厢没来,临时调用的车厢人满为患,没有隔间,窗户上也没有玻璃。当时是1月份,我跟几个冻得瑟瑟发抖的旅客蜷缩在一张木质卧铺上,几百个乘客们挤满了座位和走廊。最糟的是我还发了高烧,并且犯了腰疼病。当列车开到强盗遍地的比哈尔邦时,车上的乘客都攥紧了自己的行李。我已习惯了在印度旅行,因为行李箱中装着手提电脑和我一个月的工作成果,于是早早藏到了比较安全的上铺。然而,到了晚上我发现行李箱还是不见了,大概是精明的小偷从邻铺用钩子顺走了。车灯熄了几个小时后,我蜷在睡袋中,听乘客们疯狂地咒骂小偷。他们只是想吓走小偷,希望自己的行李不被偷走罢了。突然间,我发觉自己心情轻快,没有沮丧,只有快乐和自由。你可能认为我被高烧烧坏了脑袋,但那时我的头脑无比清醒。我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心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滑稽的感受让我在黑暗中笑出了声来。我不想以此证明放松了心情就能得到快乐,而是想说明,即使外界条件纷纷扰扰,内在的平和仍然起作用。那一瞬间的“放下”(letting go)是一种深刻的内在满足感,和外部环境毫无关系。不可否认,我们都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官体验,但是它们与真实的快乐相比不值一提。这样的经历让我发觉,持久的快乐是能实现的。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我们就可以找出不快的原因,继而去解决它们。快乐不是坎坷生活路上的一时解脱,要得到快乐,我们必须彻底消除引发不快的原因,即无明和精神上的毒素。倘若快乐是生存方式、意识状态和内在自由,那么什么都不能阻碍我们获得快乐。

有人认为人生不可能得到快乐,这种观点显然受到人和世界“性本恶”观念的影响,原罪说则是其主要的理论来源。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指出:“弗洛伊德将原罪说引入20世纪的心理学,将文明(包括现代道德、科学、宗教和科技进步)简单定义为抵制幼儿性欲与攻击性等本能冲突的精致的防御系统。”这种解读误导了很多知识分子,使他们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即一切慷慨和善行都来源于负面的动机。多莉丝·基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曾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夫妇(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作传,她认为第一夫人致力于帮助有色人种,是为补偿母亲的纳粹观点和父亲酗酒的事实。塞利格曼指出,古德温从来就没想过罗斯福夫人的行为可能源自纯粹的善意!倡导积极心理学的塞利格曼认为,“力量和美德源于负面动机的主张,根本无从证明。”5

我们被媒体的负面消息轮番轰炸,使用暴力解决一切矛盾,社会学家称这种现象为“邪恶世界综合征”(Wicked World Syndrome)。举个简单的例子,1999年法国佩皮尼昂市举行了“影像通行证”(Visa pour l’Image)国际摄影节,我也参加了那个展览。36件展品中,只有两件反映了人性积极的一面,其他34件都是阴暗冷酷的题材,比如战争、巴勒莫(Palermo)黑手党犯罪、纽约市的毒窟,诸如此类。

“邪恶世界综合征”质疑快乐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在这场辩论中,质疑的人在争论开始之前就已经输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使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罩上了阴云,也让人怀疑是否每个人都拥有获得完满的潜能。如果没有这种潜能,快乐当然也就无从谈起。试图将本质糟糕的东西变得纯洁毫无意义,就像把一块碳漂白那样徒劳无功。相反,发掘人类追求完满的潜能,就如打磨一块金子,使之散发耀眼的光芒。

智者的真理

理论都是美好的,如何付诸实践呢?过去35年间,我不仅和佛教大师们一起生活,也接触到很多“平常人”。我目睹了他们凭借内心的宁静与快乐,度过了生活中的大起大落。这些人没有私欲,尽力帮助他人。我的朋友艾伦·华莱士也提到过一位隐士,他安静地隐居,对任何人无欲无求,他曾真诚地对艾伦说,20年来他始终处于一种“持续快乐”的状态中。6

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大家赞叹这些卓越的事例,或者宣扬佛法优于其他学说。我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智者能获得快乐,那么快乐就是可能的。事实上,懂得这点非常关键,因为太多人都不相信真正的快乐能够实现。

智者和他们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正是我们的好榜样,让我们看到获得快乐的可能性,知道自己同样能够成为快乐的人。我们不是要大家放弃现在的生活方式,而是要从智者们掌握的苦乐真谛中得到启发并受益。

幸运的是,“快乐的智者”虽然罕见,但不论西方还是现代世界对此都并不陌生。哲学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认为:“智者无欲无求。因为快乐,所以无求;因为无求,所以快乐。”7快乐不会从天而降。也许“快乐智者”的形象在今天有些过时(至少在西方世界如此),但这是谁的过错呢?我们为“快乐智者”的稀少罕见顿足捶胸,同时也对此负有莫大的责任。智者不是天生的,而是慢慢修炼成的。

从静室到办公室

你可能会说,智者的例子真是鼓舞人心,但是这么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我就过过小日子而已,有家人、有工作,我的环境和隐居的圣人完全不同。可是,智者的确和我们有关,他们开拓出一条道路,迈出不断充实自我的脚步,告诉我们未来是什么样子。让每个人都变成奥运标枪运动员是不现实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培养掷标枪的能力。并非只有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才能喜爱网球,并非只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才可以热爱音乐。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找到完美的榜样来学习,他们能够激发我们对未来的热情,而非打击我们的信心。这不正是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信仰坚定的人和英雄们为我们喜爱和尊敬的原因吗?

修心大有裨益。每日花些时间禅定,就是严肃的心灵修习。很多人都开始行动了,他们过着平常的家庭生活,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也每天练习禅定。这样的生活虽然会对时间安排造成一点儿压力,但是产生的益处大大超过了麻烦。如此,我们便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完成内在转化。

我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时生活在巴黎,坚持每天都花些时间禅修,这让我获益良多。禅定的益处好似花的芳香,留在生活的点滴中,赋予生活全新的价值。这里所说的禅修并不是片刻放松,而是将视线转入内心,观看念头如何生起,或消沉,或欣喜,继而意念在念头的薄纱之下,进入简单宁静的状态,这是非常有益的练习。禅修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复杂,你只需稍加练习,就能感受它的力量,并感恩其裨益。通过内省的体验,我们能了解念头如何生成,故此也就能明白如何抵御思想上的毒素。倘若我们逐渐寻得了内心的宁静,便更易过上快乐的生活。同样,释放了所有的不安全感和内心的恐惧(通常由过度自我造成),我们就不再害怕,能更坦然地面对他人,以及应对生活中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

任何国家、教会或君王都不能命令我们修炼心灵,只有我们自己下了决心,才能做到这一点。遗传和人口学家卢卡·卡瓦利-斯福扎(Luca Cavalli-Sforza)和儿子弗朗西斯科(Francesco)这样巧妙地阐述道:

除非我们被动或主动地加以限制,内心的自由没有边界。这种自由有着极大的力量,能够使个人获得转化,使其发掘潜能,乐享生活的每一刻。个体组成了世界。当个人的心灵逐渐成熟,世界也会随着发生转变。8

快乐练习

如何开始禅定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我们内心深处都一直拥有仁慈、慈悲、内心平和的潜能。这种潜能如同一锭金子,埋在我们内心深处。试着了解并体验这种潜能。

我们需要发展这种潜能,使它慢慢成熟,获得更为稳定的幸福状态。快乐不会自己产生。请将快乐视作一种技能,慢慢了解自己的内心。这是禅定的第一步。

以舒适平衡的姿态静坐。你可以盘坐在坐垫之上,也可以像平常一样坐在椅子上,保持后背直立,但不要紧绷。双手放于膝盖或大腿上,目光注视前方,自然呼吸。观看内心,注意念头来来去去。起初,你会觉得念头没有减少,反而如瀑布一般,倾泻而出。静静地观看念头,任其来去,不阻挡念头生成,也不要激发更多的念头。

最后,练习结束前用一点点时间,体味一下平静的内心带来的温暖及喜悦。

通过练习,不久以后你的念头就会化为平静的河流。倘若经常修习,你的内心很容易变得宁静,如同波澜不惊的海面。每当新的念头生起,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大海上卷起的浪花,来去有时,很快就会再次消失在大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