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个偶然的巧合,我上课时的一个视频,关于“孤独与寂寞”,被上传到网上,没想到很多人点击观看,反响良好,赞誉有加。之后就常常收到很多不相识的朋友从世界各地给我写的邮件、信件,甚至是不署名的可爱的小礼物。从此,每周三当我照常走进我上课的教室时,总会发现不少旁听的“新面孔”,有些人自远方来,据说是慕名而来。很多时候,在教室座无虚席的情况下,他们会安静地站着听完两节课,有时是在教室后排的走道里,有时则是在教室的窗外——他们的目光中时而是期待,时而是信任,时而星星般闪烁着理解和共鸣的光。每到那时,我总觉得幸福,同时深感荣幸。
无论是学生时代的我,还是在成为老师之后,我都曾多次像他们一样,站在复旦某一个教室的角落里,听上几个小时的讲座。对我而言,那是一段无比欢乐的时光,尤其是当他人的语言像一束光一样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某些潜伏了许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到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愉悦感,美不胜收。
我不确定听我上课的学生们是否从我这里得到过或者正在得到相似的美好感受,但是时不时,在与他们中的一些人课后的邮件交流、面对面讨论或散步闲谈时,我能感觉到,即使他们和我除了课堂里的对话或生活中的偶遇,几乎没有什么现实生活的交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认知上的共识和精神上的默契。虽然年龄、性别、职业、生活境遇的差异必然会影响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将我们引向全然不同的追求,但是作为“人”,我们的共同点似乎总是更多——我们年复一年穿梭于春夏秋冬,正如我们的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顺着自然的斜坡,缓慢滑过“幼年、少年、壮年、老年”的人世四季,和他人一样;我们进入生命如一个奇迹,我们走向死亡是一种必然,和他人一样;在相同的起点与相同的终点之间,虽然我们看似走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辉煌,有的黯淡,有的成功,有的平庸,但没有人真正摆脱了烦恼。
每个人总会在人生的此一时彼一时陷入此一种彼一种烦恼,无一例外,差别仅在于烦恼各有出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人窘迫于谋生的艰难、物质的匮乏,有的人困顿于灵魂的暗夜、精神的荒凉;有的烦恼源于饥饿难当却无以果腹,有的烦恼源于面对美食却全无胃口——看似不同的苦恼,却是一样的无助。
一个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独——他悲伤着他的悲伤,而周围的人却仍旧欢乐着他们的欢乐,“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1,阳光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少一分明媚,春天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迟迟不来,世界没有了他的微笑照样不紧不慢地匀速旋转……悲伤的人备感孤独,而孤独让悲伤者更悲伤。
这书写给那些孤独的悲伤者,因为这里面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你若从中读到了一个你,那么你至少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着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多少能消解你的孤独,并因此淡化你的悲伤。
此外,或许你在书里会看到一些常见的词语和很多不那么常见的观点。比如:孤独不一定那么不堪忍受,或许只有它能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好好相处;死亡不一定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阴森恐怖,或许它只是人辛劳一生后进入某个温柔的无梦之眠;人生的苦难不一定那么面目可憎,或许它富有某种异乎寻常的营养,使我们经历过后活得更强大……这些都是我在生活的起伏波动中一点一滴收获的心得,不一定正确,却发自内心。不为标新立异,只想借此与更多相似的灵魂分享。
最后,书里的篇章未必能给我们当下的人生困境指明一条具体的解脱之路,但或许可以在你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为你打开一扇小窗,让你透过它瞥见另一幅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有那么一些人,碰到与我们相似的生活处境,既不像我们那么焦虑不安,也没有我们的纠结不定,他们在顺境中大笑歌唱舞蹈,在逆境中依旧心平气和;他们迎向阳光,也安于黑夜;他们饱含深情地活,心怀诚意地死;他们享受一切生命的美好,也不辜负不可抗拒的苦难……
如果一不小心对作为读者的你有一星半点的启发,我将深感荣幸。
2016年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