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到只剩下钱了。”
以前听到这句话,我以为这是对有钱人的讽刺,或者是自我调侃。后来学了心理学,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越来越感觉到这是一句特别伟大的真理。一个人穷到只剩下钱了,那是真的很穷,比穷得没有钱了还要可悲。
我以前挺爱钱的,当然现在也很爱,只是不再是同一种爱了。
大约是物质上的贫穷已经让我怕了吧,也可能是我小时候爸妈对钱特别计较,总提醒我“省着花”“别乱花”,前些年我为了省着花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后来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我对钱计较的态度:赚了些钱和学了些心理学。
我以为人有了钱就会大方、快乐,我以为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会不再计较。事实上我也的确会快乐一些,但是这种快乐跟在钱上投入的心思根本不成正比,很不值。
朋友对我的评价是:只喜欢赚钱,不喜欢花钱。真是个好男人。
但是我却觉得很惨、很悲凉,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还是那么在乎省钱。后来学了心理学后,我发现因为对钱特别在乎,让我缺少了人生很多美妙的体验:
轰轰烈烈去爱的勇气。
敢于享受的心。
敢于敞开自己、袒露自己的真诚。
为他人大方爽朗、义不容辞的付出。
轻松自在的生活节奏。
等等。
是的。我不敢轰轰烈烈去爱。我很羡慕那种“用了半年的积蓄,只为漂洋过海来看你”的浪漫,我就做不到。那是一种“钱可以再赚,爱不可以再来”的气魄,而我的感觉却是:太浪费钱,我输不起。
我特别不喜欢买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不敢去好好享受生活,即使我有钱了,我也会过着精打细算、省了又省的生活。然后我会用“节约是美德”“还能凑合着用”来防御自己内心的匮乏。
他们称我是“经济适用男”,但我挺不喜欢的。
我也不敢让朋友好好享受。带他们去高级餐馆胡吃海喝,说“哪个贵你点哪个”的时候,内心会淌血挣扎。
我也不敢为了朋友毫不保留地付出自己。我会掂量自己的能力,会评估我们的关系,当我不敢的时候,我只能看着他身处水深火热中,然后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来防御自己的内疚。同理,我也不相信别人会为我付出自己。
我也不敢把自己的脆弱、无助交给另外一个人,甚至不敢放开来依赖别人。我很难从内心深处信任别人,那太危险。
我有很多朋友,但我仍觉得孤单。有时候我都没有时间感觉到孤单,因为我要忙着过日子,不,更准确地说是忙着生存。可是我从来没有反思过,这很有问题。
后来我在我的咨询师那里终于发现了我只是认识很多人,却没有一个深交的人,我甚至对恋人都不能交出自己。我特别善良,却从来没有勇气敢为另外一个人牺牲过。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保护自己。我从来都不相信,当我有难,会有人第一时间跳出来帮助我、保护我。
那么我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握住钱,就是计较。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安全的,是信不过的,是控制不了的。但是钱可以,钱可以控制在自己手里,可以保护自己,可以听自己的话。
握住钱,比握住一段关系,要安全多了。所以钱也比关系重要多了。
于是我只能在不显著损失钱的情况下,才敢去爱一点,才敢去交出自己一点,才敢去沉浸在关系里一点,才敢去有点活着的感觉。
或者说我也有很多感情,也有恋爱的美感、崇高感、敬畏感、对诗和远方的憧憬,但是我内心始终有根高压线不能突破:不能太浪费钱。
因为爱情、美感、快感等一系列的感情或感觉,虽然不是钱能换来的,但的确有时候需要一定的金钱付出。好好去爱,就是会出现很多不刚性的花销。我为了保护钱,就牺牲了部分情感体验。
情感的流动,还需要流过钱这个关口,被审核才能通过,所以不能畅快地流出来。这让我很是难受。
我的人生有意无意间只剩下了:这得多少钱?这值不值?
我是多么不相信这个世界,多么不相信他人,才会如此地想保护自己,以至于没有办法把自己交给另外一个人,不敢去依赖他人,不敢去相信自己一无所有了也还可以被这个世界爱着,不相信有人不会离开自己。我也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能力,不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的情感。
这来自于我的早年,就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客体关系。爸爸妈妈对我的忽视都很严重,我和他们之间也没有深交,我们只是很客气,有时候又很不客气。但我的需求是不被识别和满足的。所以潜意识里会形成:其实谁都靠不住,谁都不能及时响应你的需求。因此长大后,我也不能相信关系的稳定性,就只能跟钱建立稳定的关系了。
严重一点的人,跟银行、人民币也不能建立稳定的关系,怕会贬值,于是选择储藏黄金、外汇。
可是一个人活着,本身就应该是富足的。他可以相信自己是被这个世界爱着的——无论有钱没钱。他可以安心享受阳光雨露,可以安心流淌爱恨情仇,可以肆无忌惮体验活着的幸福。他有很多丰富的情感,包括爱情、美感、道德感、崇高感、快感……他的生活由很多交往深深浅浅的人组成,有很多丰富有趣的事,他体验着不同的感觉。他爱钱,但不会用钱去衡量这些情感。
人的贫穷有很多方面。有的人是钱穷,有的人是志穷,有的人是情感穷,有的人是关系穷,有的人是尊严穷,有的人是信任穷。穷的意思就是匮乏,就是很少或没有。当人连这些都没有的时候,就跟死了差不多。因为他体验不到人作为个体这一独特的存在。当人只能看到钱而看不到其他的时候,也跟死了差不多,因为他还是体验不到作为人的丰富性和情感性。
所以穷得只剩下钱了,真的好悲哀。阉割掉了人的情感、冒险、信任功能,只剩下物质消费和物质存储功能了。
如果你对钱非常在意,一定是你对生活失去了感觉。你的在意程度,直接对应着你失去感觉的程度。
一个敢于享受情感和美的人,在金钱不是很富足的时候依然可以有非常丰盛的体验;一个不敢的人却只能通过跟钱产生感情,来体验到一点点活着的感觉。
真正贵的东西都是与钱无关的,只是有时候需要付出钱来获得。就像人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虽然人活着必须要吃饭。但是一个人只会吃饭不舍得消耗,就有问题了。当你想着搬次砖多少顿饭就白吃了(每顿饭都花钱啊!)、走十公里消耗的饭值不值,你就没法全然享受搬砖和走路了。如果你总是在想下顿饭有没有的吃,这顿饭值不值这些钱,你将失去吃饭的乐趣或者和他人共进晚餐的情调。如果你不吃饭的时候只是忙着屯饭,可能就更有问题了。
“分答”(一个付费问答APP)上有人问王思聪:有什么是你买不起的吗?
王说:以正常可销售的东西来定义的话,我的身家是没有什么买不起的。但从哲学角度来说,很多东西是不售卖的,比如爱情、尊严,这些东西是买不到的。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礼物,但买不到爱情。但是家、健康、爱情等,又需要一定的金钱付出。你在多大面积上挂钩并计算得失,你就会失去相应面积的情感体验。
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相信流动、付出和情感的。一个人可以通过付出钱,得到崇高感、得到帮助别人的快感、得到去爱一场的体验,那才是富足的人生。而当你投注过多能量到生存问题上的时候,你就开始丧失生活的美好体验。
王思聪都知道,虽然有钱,但自己不能贫穷。还要追求尊严和爱情的富足。
本质上来说,太过于在乎钱,其实就是你不能跟钱建立安全的关系。
婴儿如果确认了妈妈是安全的,他就会开始走向世界,体验世界的精彩。妈妈不需要时刻在他身边,他只要相信妈妈会在就可以了。这叫安全型依恋。但是当婴儿无法确认妈妈一直在,就需要粘着妈妈,把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好地拥有妈妈上,就没有精力去管这个世界精彩不精彩了。这叫矛盾型依恋。
钱就是我们后来的妈妈,她不一定随时在,但只要我们相信她会一直在,我们就敢于去体验这个世界。我们不相信的话,就只能死死抱住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