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永远是互动的,如果只有一个人说话,永远都算不上是交谈,更谈不上是得体的交际。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有效的互动,你一言我一语,才是交际成功的前提。为了能达到让自己说,也让别人说,自己掌握和控制谈话,你就要学会提问。提问是引导话题,展开谈话或话题的一个好方法。提问有三种功能:一是通过发问来了解自己不熟悉的情况;二是将对方的思路引导到某个要点上;三是打破冷场,避免僵局。总之,交谈,特别是陌生人之间的交谈,都是以问话开始的。如果想使交谈愉快地进行,巧妙提问是关键。
据传在某国的一个教堂,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熬不住烟瘾,就去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遇到了上司的斥责。后来又有一位教士,同样在祈祷时犯了烟瘾,却换了一种口气问他的上司:
“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同样的情况,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由于不同的问法,而得到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问话需要技巧,问话问得巧,不但可以占尽优势,同时也可以更顺畅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阿里森是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推销员。一次,他到一家公司去推销电机。这家公司前不久刚从阿里森手中买过电机,由于使用不当,电机的温度超过了正常的发热指标,所以,这家公司的总工程师一看到他就不客气地说:“阿里森,你不想让我多买你的电机吗?”阿里森在仔细地了解了情况之后,发现总工程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但他没有强行辩解,而是决定以理服人,让客户自己改变态度。于是他微笑着对这位总工程师说:“好吧,斯宾塞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一样,如果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已买的也要退货,是吗?”
“是的!”总工程师做了肯定的回答。
“当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是,你当然不希望它的温度超过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对方又一次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得到了两个肯定回答之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实质性的问题了。
他问斯宾塞:“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F,是吗?”“是的,”斯宾塞说,“但是你们的电机却比这个指标高出许多,简直让人无法用手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阿里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贵公司车间的温度是多少?”斯宾塞想了一下,说:“大约是75°F(约24°C)。”阿里森听了,点点头,恍然大悟地说:“这就对了,车间的温度是75°F,加上应有的72°F,一共是147°F(约64°C)左右。请问,要是你把手放进147°F的热水里,会不会把手烫伤呢?”对方不情愿地点点头。阿里森趁热打铁地说:“那么,你以后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热度是正常的。”就这样,阿里森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对方在一连串的“是”的回答中,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消除了疑虑。最后,阿里森在这场谈判中不仅取得了成功,而且还赢得了更多的生意。
可以说,巧妙地提问不仅能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信息,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还能令对方心情舒畅。
不过,提问也要掌握分寸和技巧,不合时宜的提问会引起对方的厌烦;不合适的问题也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一个好的交流者必定是一个好的提问者。在此,我总结了几个提问的注意点。
一是彬彬有礼,要注意问话的语气,要做到语言温和、态度谦恭,使被问者不感到唐突,愿意回答。发问时要恰当地使用表示尊重的敬语如“请教”“请问”“请指点”等,要恰当使用表示谦恭的谦语如“多谢您提醒”“您的话使我茅塞顿开”“给您添麻烦了”等。二是问答是双边活动,必须使对方乐于回答。问话后要察言观色,从对方表情中获得信息反馈。如果对方低头不语或答非所问,可能是表示他不感兴趣或不能回答,那你就要换个提法再问;如果对方面露难色或有疲劳厌倦感,就不能穷追不舍,应适时停止。一般不要冒昧地问人家的工资收入、家庭财产、个人履历等问题。
三是注意发问的方式。查户口式的一问一答只能窒息友善的空气。提问的人应对发问进行方式设计。比如家中来了一位东北客人,你若这样问“你是东北人吧”“你刚到北京吧”“东北比北京冷吧”,等等,对方恐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是”。这不能怪客人不健谈,而是对这种笨拙的发问,也至多能回答到这个程度。
四是在对方答话离题太远时,还要用委婉语控制话题,如“请允许我打断一下”“这些事您说得很有意思,今后我还想请教,不过我仍希望再谈谈开头提的问题”等,自然地把话题引过来。
五是提问要因人而异。对性格直爽者,不妨开门见山;对脾气倔强者,要迂回曲折;对平辈或晚辈,要真诚坦率;对文化较低者,要问得通俗;对心有烦恼者,要体贴、谅解,问得亲切。
如果你能在生活中注意这几点,就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提问而引起别人的反感了。提问是我们交流的一大部分,在提问中游刃有余,才能更自如地交往哦!恰到好处的提问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对方的语言闸门,引出源源不断的谈资,并且从中找到最佳的聊天话题,对聊天的作用非常大。
情景训练:提问时,注意两种类型问题的配合使用: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