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伦·霍尼的《我们内心的冲突》(Our Inner Conflicts)一书中,有一章讲的是人性中的虐待狂趋势,霍尼在这里提到的虐待狂趋势,主要是指精神上而并非是肉体上的虐待,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惯于向他人施暴的人,已经属于比较严重的神经症病患。看完霍尼的解读后,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爱相杀,以及现在让大家都很无奈的网络暴力,于是闲抄几段,逐一点评一下。这些人也许是你自己,也许是你身边的人,或者你在网上遇到过的陌生人,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属于一种精神虐待的行为,也许我们可以说,人类正常的行为和病态的行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1.“虐待趋势的一个典型特征,不是吝啬小气,而是虽然无意识但却非常主动活跃的冲动——挫败他人,粉碎别人的快乐,使别人失望和扫兴。受虐的一方的任何满足或兴奋都会激起施虐者的恼怒不快,他会以某种办法挫败或者瓦解受虐者的快乐。
点评:那些在网上不断地挑衅攻击别人的人,他们选择攻击的目标时,并非一定是权威或者对他们造成伤害的人,有时候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文章或者微博上表达自己的生活观念和晒一下幸福,也会引起这些人的怨恨。他们不会屏蔽对方的朋友圈或者取消对对方的关注,而是要对对方展开攻击。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并不喜欢你,但仍然持续地关注你,时不时会语气嘲讽地故意说一些话来激怒你。网络给很多这样有虐待狂趋势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发泄场所,特别是一些名人博客,如果他们经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就会更加激起这样一些人的不满。相对于挫败那些普通人的快乐来说,想到能够挫败和恶心到一个公众人物,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快感。围观的人越多,这种满足感就越大。
2.还有一种倾向与上述虐待表现具有同样的意义,那便是患者处处想轻视和侮辱他人。他特别热衷于找别人的毛病,发现别人的弱点并津津乐道这些弱点。他从直觉上就知道别人的敏感处和薄弱点。他倾向于运用直觉无情地贬斥和苛责别人。他可能把自己这种行径合理化为坦率诚恳,意在助人……假如他因为自己的言行使别人不安,他马上会留意到别人的反应,甚至鄙视别人的这种情绪波动。假如受威胁的一方对他不太坦率,他会严厉斥责别人的保守秘密和撒谎。
点评: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段子,说是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单身的姑娘,人长得不错,工作收入也不错。一天,小明问她:“你条件这么好,怎么还没结婚啊?”姑娘回答:“我小时候田径队的,一次受伤,脚底留了一疤。”小明问:“脚底有一疤,跟你有没有结婚有什么关系呢?”姑娘答:“对啊!那我结不结婚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种事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小明这样的人也很常见。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攻击方式和施虐手法,有些攻击倾向是攻击人假借一些借口和掩饰,比如以“关心你”和“为你好”等名义展开的攻击。但是连施虐者自己都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恨意以及攻击他人的欲望,或者虽然知道,但依然坚称自己只是出于关心提出一个问题。被提问的姑娘之所以感到非常不快,亦未必是真的因为被戳到了痛处,而是也同样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施虐者的敌意。并且感到对方在留意和观察自己的反应,他们在潜意识里希望看到自己的言行使别人不安,因此展开了反击。
正常的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关心,要建立在彼此之间有某种社会关系,已经达到了某种信任和默契的基础上,基于这样的关系,人和人之间彼此谈论对方的私生活,才不会显得缺乏礼貌和行为唐突。而小明为什么会毫不顾忌姑娘是否信任自己,强行展开关于对方私人生活的讨论呢?卡伦·霍尼一语道破了这样一种行为的潜在动机:小明通过直觉,认为自己发现了姑娘的“弱点”,并很乐于向她指出这些“弱点”,他是在利用当下对未婚大龄女性普遍轻视和贬低的社会价值观,去挫败这位姑娘的幸福感,以便轻视和侮辱这位姑娘,并使这位姑娘自我轻视,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如果这位姑娘表现出情绪波动,他们便可以鄙视对方,并且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3.当施虐者的这些趋势受阻受挫,或局面倒转过来的时候,他又会觉得自己是在受压,受利用,被蔑视,从而怒不可遏地发作出来。在他的想象中,无论怎么报复得罪了他的人,都不解恨。他恨不得又踢又打,将对方碎尸万段。
点评:霍尼的这一段话,可以解释另一个我们常遇到的现象,比如你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博客,一个陌生人对你出言不逊,可是当你予以还击时,对方却会勃然大怒,好像自己受到了天大的委屈,却完全忘记了是自己首先攻击他人的事实。这样的读者在一些知名博主那里尤其多见,人们成群结队地去某个大V的微博下谩骂,但假如这位被鞭挞的博主进行反击,意图挫败他们试图施虐的趋势,他们便会更加怒不可遏,认为对方是在利用话语权优势欺压自己。即便是对那些态度很温和的博主,也一样如此,只要这些被攻击的博主稍微表示出一些不满,使施虐者的意图受阻受挫,便会激起施虐者极大的愤怒。施虐者潜意识里认定了这些人是有义务去接受自己的所谓“批评”的。而被施虐的一方,由于身份、形象等掣肘的因素,不便于进行反击这一点,对于施虐者来说也是一种安全保护,可能他们在生活中攻击他人受到打击的危险性很大,所以才在网上选择更好的打击对象。这些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内心的攻击性和虐待狂倾向。因此当被对方察觉并予以还击的时候,他们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无辜与愤怒。
4.我们可以认识到,只有感到自己生活无用又无意义的人,才会发生明显的虐待狂倾向,生活带有意义的任何可能性几乎都谈不上了。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找不到妥协的退路,必然会变得忌恨一切。他感到自己永远受排斥,永远打败仗。由此,他开始憎恨生活,憎恨生活中一切积极正面的东西。但他对生活的恨又带有一种燃烧的嫉妒。他不能原谅“他们”那种幸福。他必须把他人的快乐踩在脚下。在虐待狂身上表现出的挫败和破坏他人情致的这种倾向,通常是深藏于无意识之中的。但其目的就是,让别人来分担自己的不幸。如果别人像他一样被击败并从而堕落下去,他便感觉好多了。因为他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受罪。
点评:我相信霍尼所描述的人,已经是病理上比较严重的精神症患者。现实生活中的人未必会严重到如此程度,但是这种隐形虐待趋势,人际关系中微妙的隐性攻击,据我个人的观察,他们未必是生活中的不成功者,有些人甚至比别人更富足,更安定,但是出于某些原因,他们就是对自己的生活无法满意。有时候这是心理问题,和有车有房无关,令他痛苦的,是他无法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因此他憎恨他人的快乐。所以即便对方是一个与他完全无关的人,哪怕对方毫无攻击性,和自己没有丝毫的过节,只要是对方表现出了幸福快乐的样子,就是对这些人的冒犯。他们无法忍受你的快乐。即使你实际的生活可能过得并不比他们好,哪怕你表现出安贫乐道的样子,这种平静的幸福,也是对他们的冒犯。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你怎么都会冒犯这些人,如果你愤而退出网络世界,他们会很快将你忘记,继续去寻找其他让他们觉得冒犯的人来代替你。因此你并不重要,他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一个靶子。
最后需要特别一提的是,霍尼在整本书中,都没有对任何人进行道德批判,她只是分析了这些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霍尼说,那些有虐待倾向的人,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病态的心理致使他们与人沟通出现问题,这阻碍了他们与他人之间正常交往,也造成了他们事业、工作上发展的障碍。所以,读完此书,我们也不做任何道德上的评判吧。也许这就是人性中的一些小恶,你了解了它是怎么形成的之后,虽然也谈不上原谅谁、怜悯谁那么伟大的地步,至少也没那么恨了,也不必烦恼和害怕了。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性,它就是那么回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