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什么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万能的“保健品”、“膳食补充剂”或者“健康食品”们总会跳出来“大显身手”。在平时,以防“电脑辐射”、“手机辐射”、“太阳辐射”为诉求的各种“健康常识”广为流传。记得万众关注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时候,那些“防辐射食品”迅速华丽变身,纷纷具有了“防治”核辐射的功能。
实际上,这不是中国人的爱好,国外网站上也很容易找到“防辐射食谱”。一般来说,国外的“防辐射食物”比较广泛,只是列出若干类食物,比如矿物质、抗氧化剂、绿色蔬菜、发酵食品、膳食纤维、海生植物、必需脂肪酸等。这些食物基本上原就属于通常所说的“健康食品”,不管它能否防辐射,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都应该吃。
而中文版的“防辐射食物”一般就比较具体,往往是那些老牌的、万金油似的“保健品”,比如螺旋藻、蜂王浆、花粉之类。这大概也符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防辐射”这么重要的功能,怎么也得是那些“高档”的东西效果才好;而既然这些东西这么“高档”了,那总归“没准能够”防一下辐射。
在健康领域,食品成分降低“辐射”对于身体损伤的研究还真是不少,不过一般是针对紫外线、X线这样的辐射,对于核原料放射性还真是不多。有许多食物成分,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甚至多糖等,有一些初步动物实验,显示“可能有作用”。只是这些作用一直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而且它们本来就是人体需要的常规营养成分——不管能否抗辐射,人体都是需要的,但吃太多也没有显示出额外的好处来。所以,它们的“抗辐射”功能,也就一直处于“你想它们有,它们就可以有”的状态。
跟核电站泄漏有相似之处的辐射是癌症病人的放疗。在靠谱的放疗指南中,确实有放疗中和放疗后的饮食注意事项。不过这些饮食指南并不是治疗手段——甚至连“辅助治疗”手段都不是。放疗中和放疗后,人体会受到一些损伤,病人的食欲、吞咽、消化等身体功能会变得与平时不同。这些饮食指南的目标,是帮助病人正常进食,保证充分的营养摄取。
对于放射性治疗的病人,额外补充维生素以及其他抗氧化剂是“影响放疗效果”还是“减轻放疗副作用”,都没有尘埃落定,医学界尚有争议。2007年,一本探讨癌症的“替代与传统疗法”的杂志《癌症综合治疗》上发表了一篇文献综述,认为目前公开发表的实验证据多数支持“不影响放疗效果而减轻副作用”的结论。那么也就是说,如果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以及其他抗氧化剂的食物,或许会有一定效果。不过这其实跟什么都没说差别也不大——那些富含维生素或者其他抗氧化剂的食物,本来就对健康有利,有没有辐射来袭都应该多吃的。
面对灾难的恐惧,使我们极为希望自己能够做点什么来对抗灾难——至少在心理上,这可以减轻“听天由命”的无力感觉。这样的心态本来无可厚非,不过如果有人利用公众的这种心态推销东西就比较可恨了。到底有没有什么食物吃了就可以有效“防辐射”?现实比较残酷,在靠谱的学术资料或者核灾难应急程序中,都没有用食物来防治辐射的内容。积极有效的方案只能是——“避免食用被辐射污染的食物”。
即使是写进了标准手册的碘片抗辐射,也并非完全有用。首先,它只对放射性碘有效,而对其他放射性物质无能为力。其次,服用过多的碘本身又会带来其他的健康风险。美国政府曾经囤积了大量碘制剂,预备在核电站遭到恐怖袭击或者熔毁之后发放给附近居民。2008年1月,他们却决定改变方案,不为核反应堆10英里(大约16公里)之外的居民发放。当时总统小布什的科学顾问说:碘片给核反应堆10英里之外的居民提供的保护可以忽略。核管理委员会一直反对广泛发放碘片,他们认为“撤离居民”和“避免被污染的食物”是更加有效的途径,而广泛发放碘片会给公众带来困扰。
参考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其实公众大可不必恐慌。日本的核反应堆距离他国本土都相当遥远,核辐射的扩散情况完全处在严密监测之下。即使有足够强度的辐射能够扩散到其他地方,人们也有足够时间来撤离。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力量之下,保证被扩散地区的居民及时撤离,和避免被放射性污染的饮食,都不难做到。
所以即便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大家要做的就是:该干嘛就干嘛,该吃啥还吃啥,关注事态发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