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出一本这样的书。
去年,姬十三问我有没有想过把写过的文章出成书,我说没想过,我既不知道怎么操作,也没有精力去做。他说,你把书稿给我吧。于是我把这些文章给了他。他后来还找来了小庄“华丽”地加盟,而我就甩手了。所以后来跟别人谈起这本书,我都不好意思说是我的,经常说是“科学松鼠会的第二本书”。
这是一本博客文集。开始写博客是因为2006年底在离家人五百公里之外的城市工作,下班之后无所事事,就写博客消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是写一些生活花絮,后来开始逐渐回答一些网友关于食品方面的问题。再往后就出现了“瘦驼”——写动物很有名的科普作家。他看过我的博客,把我介绍给了《新京报·新知周刊》的编辑拇姬,很久之后我才知道这个“拇姬”还有着其他几个相当有名的名字。
拇姬发了个纸条问我可不可以发一些文章在他的科普版面上,于是,我开始了和平面媒体的合作。那时候写的文章是典型的博客风格,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很多基本上就是资料的罗列——就像一块打理得很糟的菜地,荒草之中长了一些蔬菜。不过,拇姬是个很有耐心的编辑,他在荒草之中把可吃的菜挑出来,在盘子里装点好了再问我可不可以上桌。就这样和拇姬一直合作,时间长了,给他的东西逐渐从“有菜的荒草”向“有荒草的菜”转变了。
实际上,在给平面媒体写稿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觉得自己写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太多的“技术含量”,也经常说这些都是常识而已。拇姬则很严肃地说,在你看来是常识,公众却经常受到各种媒体的误导,我们要做的是把真正的常识传播开去。后来,一起与食品有关的事件的发生,使我认同了拇姬的这种看法:在食品领域,公众需要的不是最新最“尖端”的科学进展,而是可靠的“常识”!
这本书最后定名为《吃的真相》。对于真相,我很喜欢这样的一个解释:全部的事实和事实的全部才是真相,如果我们只得到了一部分事实,就成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在食品领域,被“部分的事实”和“事实的部分”所误导太容易了,而这也是不良厂商和不负责任的媒体忽悠消费者的“常规武器”。我们看惯了电视、报纸上的专家指南:为了推荐一种东西,会把那种东西说得近似灵丹;为了反对一种东西,会把它描述得近乎毒药。他们所说的不一定全无根据,但是在我看来,只是“部分的事实”。虽然许多人喜欢这样分明的“非黑即白”的简单结论,但是复杂的自然和科学的现状却不能给我们这样“赏心悦目”的东西。我一直坚持的原则是: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一种食物在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国际上权威性高的几个机构对它的意见。
这样的尝试有时候让人很沮丧。食物是一个人人都有切身了解的领域,人们对于许多东西有着固有的观念和坚持。当现代科学的结论与人们的固有看法不一致时,许多人的直接反应是“你错了”。我曾发表过一篇介绍味精的科学研究和权威机构管理规定的文章,在文中我只介绍了事实,而没有明确给出个人观点,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的成见一致或者不一致的地方。这篇文章在《新京报》博客上有十多万的点击量、两百多条留言。在这些留言中,有几十条是骂“被味精厂家收买”,而另有几十条却是骂“妄图搞垮民族味精产业”,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科学资料的留言,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谩骂之中。有生以来,第一次被人如此对待,我对所坚持的原则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拇姬安慰我说:除非不说话,否则总要挨骂的,坚持理念就行了。在这本书里,触犯了一些人利益或者“自尊”的地方可能很多,很多文章在科学松鼠会的群博上已经遭到过不少围攻。而我始终不对这样的谩骂和攻击作任何回应,只对科学事实和逻辑分析发出的疑问进行回答。
有一位读者读了我的一篇文章后留言:对于食品,我们有太多的人坚持“两个凡是”了——凡是“传统的”、“天然的”就是好的,凡是“现代工业加工出来的”就是有害的。在为这位读者的总结击节赞叹之余,我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说:动植物生来不是给我们吃的,成为人类的食物无助于它们获得生存优势,所以它们也就没有义务进化成我们的“完美食物”;“传统的食物”只是祖先们“不知道有没有害”,而不是它们“没有害”——慢性的、轻微的毒害祖先们是发现不了的。比如咸鱼,很“传统”很“天然”,但只有在现代科学的检测和调查之下,人们才知道其致癌性比苏丹红证据确凿得多。
经常有人问:“你的文章怎么没有明确的观点啊?”我的回答是:“我不能替你决定是否选择一种食物,我能做的只是提供可靠的信息,由你自己来做决定。”
人们对食物的选择至少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有什么营养成分?有多大的健康风险?卖多少钱?好不好吃?方不方便?每个人对这几个方面的重视程度都不一样,而我只介绍食物在营养方面的价值和健康方面的风险,尽力做到不夸大、不缩小。经常有读者看完文章后说:“原来这个东西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啊,我以后不吃了。”而科学松鼠会的小如则说:“为什么我看完你写的这些文章后吃得更安心了呢?”我说:“这就是现代食品科学的意义——明明白白告诉你它的好处和坏处,以及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然后你就可以安心地作出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