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不生气就不生病:郝万山说健康2 » 不生气就不生病:郝万山说健康2全文在线阅读

《不生气就不生病:郝万山说健康2》人类调控情绪所走过的路

关灯直达底部

当地球上今天已经拥有70多亿人口,人类通常面对的已经不是天敌大型食肉动物,也不是未知的自然灾害,而是要组成家庭、群体、国家,天天与人打交道。欲望无限而资源有限,情绪无限而自由空间有限。如果每个人都根据情绪反应,尤其是负向情绪反应来处事,完全被情绪所控制,就会失去理智,生病,严重者还会发疯、自杀、杀人,造成家庭失和、社会动乱。这就要求现代人必须学会控制情绪,驾驭情绪,不能让情绪泛滥。

如果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自己心爱的玩具被邻居的孩子抢走,他的情绪反应,从本能的角度来说,就会像那个被剑齿虎要抢去婴儿的妈妈一样怒不可遏,而他的旁边恰巧有一支现代武器专家制造的M16或者AK47突击步枪,而不是蛮荒时代的石块和树枝,那么一定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

人类早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探讨如何控制情绪,增强理性。

老子的《道德经》主张“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要使心灵虚空湛然到极点,要坚守清静寂然不动的心境。《庄子·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意思是古代那些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睡觉时不做梦,清醒时无忧虑,饮食清淡不求肥甘,呼吸深深而不表浅。为什么能做到睡觉不做梦,清醒无忧虑,是因为心静无牵挂,情绪稳定。可见,道家主张修心静心、把控情绪是由来已久的。

2000多年前,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意思是,在心理与精神上要保持清静安闲,不要被外界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所诱惑。这样就没有负性情绪的干扰,体内的真气就自然调畅,而不会受到损伤,疾病就不会发生。没有思想情绪上的忧患,总是保持着娴静愉快的心情,就能永葆健康。显然这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一脉相承,将控制情绪引入到修心养性、预防疾病中来了。

梁代医学家、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认为:“静者寿,躁者夭。”心情宁静淡定就会长寿,情绪躁动不安就会早夭,将情绪的稳定看成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克制个人的情绪和欲望。“礼”不仅仅是指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天理也就是自然规律,“复礼”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意思就是去情绪化,增理智化,塑造美好的心灵。

《中庸》倡导“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意思是有崇高品德的人必然能得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必然得到丰厚的俸禄,必然得到美好的名誉,必然得到长久的寿命。这与《论语》中“仁者寿”的说法一脉相承,就是不患得患失、心胸宽广的人才能长寿!

佛家的《华严经》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意思是一切生命,包括蚊虫蝼蚁,都原本具备诸佛如来的智慧、德能、相好,只是因为有妄想心、执着心、分别心、贪婪心、嫉妒心等等,遮盖、蒙蔽着他,使他的本心佛心不能彰显出来。所以学佛不是要学什么,而是要减什么、去什么,即去掉妄想心、执着心、贪婪心、分别心、嫉妒心等等负向情绪,这样才能彰显本心,才能明心见性。其实讲的还是要修心、调节控制情绪的问题。

可见,历代各个门派的养生家都在强调调控情绪是身心健康、社会和谐、人生幸福的关键。

现代人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与人文环境,制定颁发了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这也是叫人约束言行、控制情绪,将行为限制在集体社会允许的范围之内。

人类为了生存繁衍与适应环境而进化发展完善起来的情绪反应,在生存环境发生根本变化的当代,如果不学会控制,尤其是控制负性情绪,往往会造成健康的失调、疾病的发生、家庭的失和、社会的不安定。这就要求人们学会控制情绪,驾驭情绪,甚至需要去情绪化,增理智化。这真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此我认为,人有情绪反应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绪反应是本领,人人都要认识本能,但又要不断地提高管理控制情绪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