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杂病源流犀烛 » 杂病源流犀烛全文在线阅读

《杂病源流犀烛》呃逆源流

关灯直达底部

呃逆,火病也。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是也。呃逆一证,古名哕,后名咳逆,又名吃忒。其故有三:一曰热逆,胃火干气上逆,脉洪大而数,必口干舌燥,面赤便秘(宜平胃散加清火药)。阴火上炎而呃,其气从脐下逆上,盖上升之气至肝而出,中挟相火也(宜山栀、黄连清火,木香理气,茯苓、半夏理脾)。胃中停痰阻塞,致痰火郁遏,不得疏泄,亦呃(宜参用二陈汤、半黄丸)。温病发呃,乃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而气逆,逆而呃,或大下,胃中虚冷,亦致呃(宜茅葛汤)。一曰气呃,劳役过度,努伤中焦,丹田之气,逆而上行,故呃,急调气(宜调气平胃散、人参利膈汤)。中气大虚,不时发呃,急补益(宜补中益气汤)。元气不足,胃虚而呃,非培元不可(宜人参理中汤)。肺气郁痹,面冷频呃,总在咽喉不爽,当开上焦之痹,盖心胸背部,须藉在上清阳舒展,乃能旷达也(宜枇杷叶、川贝、郁金、射干、通草、淡豉)。痢后发呃,极为险证(宜六君子汤)。伤寒汗吐下后,或泻利日久,或大病后气呃,为中气极虚(宜十全大补汤,兼热加竹茹、丹皮,兼寒加丁香、附、桂,脉沉数大、便秘,宜稍加大黄)。男女伤寒,及一切杂病,手足逆冷而呕且呃(宜姜橘汤)。呃逆之甚,至于短气,急疏导之(宜紫苏二钱、人参一钱,煎服)。食伤脾胃,复病呕吐,发呃下利,两脉微涩,是阳气欲尽,浊阴冲逆,急候也,舍理阳驱阴无别法(宜干姜、吴萸、人参、茯苓、丁香、柿蒂、炮熟附子)。病后气逆,不能归元,致呃呃连声不止,声闻屋外(宜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温病饮水过多,气滞,呃逆不止(宜枇杷叶、茅根各半斤煎水,徐徐服)。呃而心下悸,盖缘水气停郁(宜二陈汤加木香、竹沥、姜汁)。痰气滞,其气从胸中起中州,元气郁也(宜气郁汤)。或脉小舌白,气逆吃忒,畏寒微战,胃阳虚,肝木上犯,必议镇肝安胃理阳法(宜代赭石、人参、丁香、橘皮、茯苓、淡干姜、半夏)。若无别证,忽然发呃,气从胃中而起,只是气不顺(宜木香调气散)。若痰结碍逆而吃忒,乃为痰呃(宜先用盐汤探吐法,后服导痰汤)。阴火从少腹上冲呃逆,夜分转甚,乃荣血亏伤之故(宜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竹茹、陈皮、茯苓)。呃而专由于火,则曰火呃(宜干柿生姜煎服)。呃而音高连声,尚为有力,为实,可治。若呃一二声而音低者,中气稍绝,而不能接续,则虚之极,旦发夕死。病后大发呃,亦由真元之气绝,不治。一曰胃寒,手足冷,呕吐,无热证,脉迟涩,为胃寒之候(宜丁香柿蒂汤)。胃虚寒,致胸满而发呃(宜丁香柿蒂汤)。胃家寒冷,久呃不能止(宜沉香散)。肾气自腹中赶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出,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伤胃脘,肾虚气逆,上乘于胃,与气相并。经云:病深者,其声哕也(宜吴茱萸散)。吐利后胃气虚寒,手足厥冷,必伤土气(宜理中汤加丁香、白术、枳壳)。或脉歇止,汗出呃逆,大便溏,此劳倦积伤,胃中虚冷,阴浊上干(宜人参、茯苓、淡干姜、炒川椒、代赭石、炒乌梅肉)。若为冷物所阻,或误投寒剂所遏,至阳不得上升而呃,阳证伤寒,胸中饮食未消,误服石膏、人中黄之类而呃,均宜散其寒,越其热,不使寒热抑遏(宜丁香柿蒂散)。以上三者,皆呃证之由也,故有谓呃证属寒多而热少者,又有谓呃证属热多而寒少者,皆一偏之见。盖呃之为证,总属乎火,即如胃寒诸证,亦必火热为寒所遏而然,若纯由乎寒,则必不相激而逆上矣。故人有寻常并无疾病,或一张口而寒气相袭,立时发呃者,俗名之曰冷呃,其得竟谓之冷病乎?盖相袭者寒气,而相袭之时,必阳气适当上升,故寒气一袭,阳即不得越而呃也。若阳当下降,而非上升之时,虽寒袭之,亦必不呃也。然此偶然感发,不足为病,非若前文三因之证,必须调治也。至如《活人书》所载呃逆阴证,胃寒脉细虚极(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汤)。呃逆阳证,发热口苦,胸满脉数(宜橘皮竹茹汤,或小柴胡汤加橘皮、竹茹)。《入门》所载痢后呃逆(宜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元散顿服,自止)。痢后胃阳衰,气弱不相续而呃逆(宜补中益气汤加竹茹、生姜、附子)。饮食填塞胸中,或食物太甚,噎而不下,发为呃逆(宜三香散或二陈汤加枳壳、砂仁、苏叶)。《正传》所载痰闭于上,火动于下,无别证,忽发呃逆,从胸中起(宜二陈汤加芩、连、桔梗、姜炒山栀)。痰挟气虚而呃逆(宜六君子汤)。《纲目》所载胃中虚冷,不能食,饮水则呃逆,或饮水太过,或水结胸而呃逆(宜小陷胸汤)。或但饮水多而呃逆,别无恶候(宜五苓散)。《回春》所载过笑而呃逆(宜灯草探鼻取嚏)。皆所当究者也。总之,呃逆甚危,不得视为寻常易瘳之证,倘寻常视之,危毙立见。

〔脉法〕 《医鉴》曰:呃逆之脉,宜浮缓,若弦促代急微结,难治,散大者必死。

〔呃逆证治〕 《入门》曰:呃逆当分有余不足:不足者,因内伤,及大病后发,其证胃弱面青,肢冷便软。有余者,因外感冒燥,及大怒大饱而发,其证面红体热,便闭。便软者泻心汤主之,便闭者大承气汤主之。《纲目》曰:《灵枢》云呕以草刺鼻令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已。详此三法,正是治呃逆之法。今人用纸捻刺鼻取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立已,此以哕为呃逆,正得经旨也。谓之哕者,呃声之重也。谓之呃者,哕声之轻也。皆因病声之轻重而名之也。又曰:呃声频密相连者为实,可治。若半时呃一声者为虚,难治,多死,死在旦夕。呃至八九声气不回者,难治。呃逆小便秘涩,或腹满者,不治。脉见沉微散者死。泻痢后呃逆,及伤寒结胸发黄而呃逆,俱难治。

【治呃逆方二十七】

平胃散 〈热呃〉

苍术  厚朴  甘草  陈皮

二陈汤 〈痰呃〉

茯苓  陈皮  甘草  半夏

半黄丸 〈又〉

半夏  南星  黄芩

姜汁浸,蒸饼丸,食后姜汤下七十丸。

茅葛汤 〈热呃〉

茅根  葛根(各半斤)

水三升,煎升半,每温饮一盏,哕止即停。

调气平胃散 〈气呃〉

木香  檀香  乌药  蔻仁  砂仁  藿香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人参利膈汤 〈又〉

木香  槟榔  人参  当归  藿香  甘草  枳实  厚朴  大黄

补中益气汤 〈虚呃〉

人参  黄芪  归身  白术  陈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人参理中汤 〈胃虚〉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

六君子汤 〈痢后〉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半夏  陈皮

十全大补汤 〈虚极〉

肉桂  炙草  白芍  黄芪  当归  川芎  人参  白术  熟地  茯苓  姜  枣

姜橘汤 〈病后〉

橘皮(四两)  生姜(一两)

水煎,徐呷乃止。

木香调气汤 〈忽呃〉

木香  藿香  砂仁  蔻仁  甘草

导痰汤 〈痰呃〉

南星  半夏  茯苓  枳实  陈皮  甘草

四物汤 〈血亏〉

川芎  当归  地黄  白芍

丁香柿蒂汤 〈胃寒〉

丁香  柿蒂  人参  茯苓  良姜  橘皮  半夏(各五钱)  甘草(二钱半)

生姜(七钱半)

共为粗末,每三钱,煎服,或调苏合丸服亦可。一方七味各一钱,甘草五分,煎服。

沉香散 〈久呃〉

沉香  紫苏  白蔻仁(各一钱)

共为末,每柿蒂汤服五七分。

理中汤 〈吐痢后〉

白术  干姜  炙草

气郁汤 〈郁呃〉

香附  茯神  藿香  桔梗  木香  枳壳  厚朴  砂仁

丁香柿蒂散 〈寒呃〉

丁香  柿蒂(各二钱)

共为末,生姜五片,煎汤调下。如治伤寒呃逆,每末一钱,人参汤下。本方洁古治虚人呃逆,加人参一钱。《三因方》加贝母、甘草等分。《卫生方》加青皮、陈皮。《易简方》加半夏、生姜。

羌活附子汤 〈胃寒〉

羌活  附子  茴香  炮姜  木香  丁香(各一钱)

入盐一撮,同煎服。

橘皮竹茹汤 〈阳证〉

橘皮(三钱)  人参(二钱)  竹茹(四钱)  甘草(一钱)  姜(五片)  枣(二枚)

加白术、枳壳尤妙。

小柴胡汤 〈又〉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益元散 〈痢后〉

滑石  甘草

三香散 〈食呃〉

沉香  木香  蔻仁  苏叶  藿香

小陷胸汤 〈水结〉

黄连  半夏  瓜蒌实

生姜泻心汤 〈便软〉

生姜  黄连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干姜  大枣

大承气汤 〈便闭〉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