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闭癃,肝与三焦及督脉病也。言三经而不及膀胱者,以膀胱但主藏溺,而不主出溺也。经云:肝脉过阴器,病闭癃。又云:女子督脉入系廷孔(廷孔,正中直孔,即溺窍也),男子循茎下至篡(阴jing之端也),病不得前后。又云:三焦下腧并太阳正脉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据经观之,闭癃之证,舍三经何属哉?虽然,其致病之由,实各有异,膀胱藏溺,气化则出,而主气化者,肺也,若燥则不能生水,气化不及膀胱,法当清金润肺(宜紫菀、麦冬、车前、丹皮、茯苓)。如脾湿不运,水谷不精,不能上输于肺,使肺得行其津液以生水,法当燥湿健胃(宜茯苓、半夏、白术、苍术)。如肾水燥热,以致膀胱不利,法当滋肾涤热(宜知母、黄柏、茯苓、通草、泽泻)。又或水液只渗大肠,小肠因而燥竭,宜以淡渗之品分利之(宜茯苓、猪苓、通草、泽泻)。又或气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必以顺气为急(宜枳壳、木通、橘红、苏子)。又或心火盛,以致小肠多热,急当清心(宜黄连、犀角、天冬、麦冬)。又或由乎大虚,须与温补以行其水(宜金匮肾气丸)。又或忿怒气结,闭遏不通,须开郁破气(宜郁金、槟榔、桔梗、枳实)。至若三焦实热,则惟用纯阴之品,以化其阳而已(上焦热,宜山栀、黄芩;中焦热,宜黄连、黄芩;下焦热,宜知母、黄连)。此治闭癃之大法也。乃丹溪独以吐法通小便,盖亦犹滴水之器,上窍通,下窍自出之意,其旨微妙,有可参用。其法气虚者,先服药(宜补中益气汤),后用吐。血虚者,亦先服药,后用吐(宜芎归汤)。痰多者,亦先服药(宜二陈汤),后吐。气闭者,用药为探吐(宜香附、木通)。血瘀小便闭者,则以牛膝、桃仁为要药。尝采其法,用之颇效。虽然,闭癃之异,究何如哉?新病为溺闭,点滴难通也,久病为溺癃,屡出而短少,《纲目》谓即癃病也。此二证之实也。若夫溺有余沥,全由于肾气之虚,须当补益为要(宜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沙苑蒺藜、益智仁、莲须、山萸、牡蛎、龙骨、芡实)。
〔脉法〕 仲景曰:肾脉滑实为癃闭。《脉诀》曰: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医鉴》曰:少阴微者,气闭膀胱。《纲目》曰:癃病脉细,不治。
〔小便不利〕 仲景曰:阴虚,则小便难。丹溪曰:小便涩者,血因火烁,下焦无血,气不得降,而渗泄之令不行也,宜补阴降火。《入门》曰:小便难者,出不快也。经曰:阳入阴分,则膀胱热而小便难。《直指》曰:肾虚,小便数而沥,如欲渗之状,宜温补。《纲目》曰:小便数而不利者有三:若大便泄泻,而津液涩少,一也,宜利而已。热搏下焦,津液不能行者,二也,必渗泻乃愈。若脾胃气涩,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三也,可咽气令施化而出,如茯苓琥珀散,用泽泻、滑石、赤苓、白术、猪苓、琥珀、肉桂、炙草者是也,不得混治。
〔小便不通〕 《内经》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尿血。元素曰:热在下焦,填塞不通,其证小便闭塞而不渴,时见躁者是也。东垣曰:小便不通,有气血之异,如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上焦气分,宜清肺。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宜滋肾。又曰:血涩致气不通而窍塞,宜导气除燥。《纲目》曰:小便不通脐下状如覆碗,痛闭难忍,治法有二:如气不能化而不通,则用陈皮茯苓汤调木香、沉香末二钱空心服,兼用吐法以提之。如血瘀于下而不通,则用桃仁承气汤之类。《回春》曰:呕哕而小便不通者,难治。中满臌胀,病小便不通者,难治。《正传》曰:老人气虚短,作小便不通,为下焦血气干者死(鼻头色黄者,小便必难)。
〔闭癃宜吐泻〕 丹溪曰:水道不通,属气虚、血虚,有实热,有痰气闭塞,皆宜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盖气承载其水也。又曰:实热癃闭,用八正散,盖大便动,则小便自通矣。《直指》曰:水道不行,其本在肾,合用牵牛、泽泻,其末在肺,合用葶苈、桑皮,更以木通、滑石佐之,又能透达。虽然,大便小便,脉络相贯,人有多日小便不通,但使大泻数行,则小便自通。
〔尿色〕 《内经》曰: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资生》曰:小便有五色,惟赤白色者多,赤色多因酒得之,白色乃下元虚冷。
〔导引〕 《保生秘要》曰:搓小纸捻入鼻中,俟打嚏喷,小水自通,此治闭塞。若迟塞,多搓掌心及涌泉穴,退火安静,或再行运功法,自效。
〔运功〕 《保生秘要》曰:及小肠证同法,从归元法旋运,而下旋至病处,多运数十回,复绕而上,撤而散之,周而复始,如法渐行谷道,去浊,提回守静。
小便黄赤 实热病也。凡脏腑皆能为之,而下焦更甚。经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宜火府丹)。又曰:胃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宜凉胃汤)。此二条言肝胃有实热,故黄赤也。又曰:肺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又曰:冬脉不及,令人䏚清脊痛,小便变(宜温肾汤)。此二条言肺肾虚寒,故黄赤也。又曰:厥阴之胜,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宜青皮、赤芍、防风、柴胡)。此一条言气运之属风而黄赤者也。又曰:少阴司天,热淫胜,病溺色变(宜黄柏、山栀)。又曰:少阳之胜,溺赤,善惊(宜山栀、黄芩)。又曰:阳明司天,燥气下临,暴热至,阳气郁发,小便变(宜黄芩、石膏)。此三条言运气之属热而黄赤者也。又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此一条言脾家虚,故黄赤也。又曰: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此则言下焦之热,不可不清之利之者(宜四苓散)。然下焦之热,岂但是哉,或由肾虚有火(宜补阴丸),或由膀胱蓄热(宜葵子汤),亦或由小肠燥结(宜赤茯苓汤),固当分别治之。
〔小便黄赤形证〕 《得效》曰:上盛下虚,小便赤涩,必致成淋。
〔尿色〕 《内经》曰:足阳明之脉病,气盛,则尿色黄。仲景曰:疸证小便如黄柏汁。《正传》曰:下焦无血,小便涩数而黄色。
遗溺 肾小肠膀胱三经气虚病也。而经又推及肺肝督脉,缘肺主气以下降生水,输于膀胱,肺虚则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宜补中益气汤,不愈,当以黄柏、生地、麦冬清其热)。肝督二经之脉,并循阴器系廷孔,病则营卫不至,气血失常,莫能约束水道之窍,故遗溺不止也(肝病宜川芎、归身、泽泻、白芍,督脉病宜荆芥、黄连、防风)。若夫肾上应于肺为子母,母虚子亦虚,其遗数宜也(宜菟丝子散)。小肠主传送,故其气虚,亦患遗溺也(宜茯苓、泽泻、赤石脂、白芍、生地)。膀胱者,水泉所藏,虚则不能收摄,而溺自遗也(宜菟丝子散、固脬丸,如挟寒,宜家韭子丸,挟热白薇散,滑脱牡蛎丸)。以上皆小便不禁之由于诸经者也。至如小儿睡中遗尿,多由于实热,而间或因寒(宜沈氏閟泉丸,挟寒,去山栀,加萸肉、巴戟、干姜)。老人淋漓不禁,多由于虚寒,而间亦有热(宜大菟丝子丸为主,酌其寒热以为治),不可不审也。妊妇尿出不知,或由脬热(宜加味逍遥散),或由脾肺气虚(宜补中益气汤),或由肝肾阴虚(宜六味丸),不可不审也。产后小便不禁,或由脬损(宜沈氏固胞汤,或用八珍汤、补脬饮),或由膀胱气虚(宜加味补中益气汤),或由膀胱阴虚(宜补肺肾),不可不审也。果如是,遗溺之病,亦何足虑哉?
〔遗溺原由证治〕 《内经》曰:膀胱不约为遗尿。又曰: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直指》曰:肾与膀胱俱虚,内气不充,故脬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遇夜而阴虚愈多。又曰:下焦蓄血,与虚劳内损,则便尿自遗而不知。又曰:下焦虚寒,不能温制水液,则尿出不禁。又曰:经云水之本在肾,其末在肺,则知天一之水自上而下,相为贯通也。丹溪曰:小便不禁,属热、属虚,热者五苓散合黄连解毒汤,虚者五苓散合四物汤加山萸、五味子。又曰:下虚内损而不禁,宜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入门》曰:伤寒热病,及风温狂言直视遗尿者,不治。
〔尿色〕 丹溪曰:小便不禁,赤者有热,白者气虚。
饮后即便 精气耗散病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灵枢》曰:人饮酒,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盖酒者,熟谷之液,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以是知饮入胃而遽觉至脐下,即欲小便者,皆精气衰耗,不能输于脾、归于肺也。东垣以为不输脾归肺,心火必上攻,使口燥而咽干,旨哉言矣(宜补中益气汤)。
〔便溺原委〕 东垣曰:溲尿者,水也,水之下流,其性则然也。饮入于胃,其精气虽上升,其本体固不能上升,则岂可谓小便独为气化所成哉?
交肠证 阴阳失度病也。此证惟妇人多有之,或因病后,或因嗜酒,血枯气耗,阴阳失于传送,故大小肠错乱,往往小便中出大便,亦大便中出小便,而成此证也(宜五苓散,如不愈,以旧袱头烧灰酒服)。
〔交肠证治〕 丹溪曰:一妇人嗜酒,常痛饮,忽糟粕出前窍,溲尿出后窍,六脉皆沉涩,与四物汤加海金沙、木香、槟榔、桃仁、木通,服之而愈。此人酒多,气升不降,阳极虚,又酒湿积久生热,煎熬其血,阴液大虚,阴阳俱虚,而暂时活者,以其形实,而酒中谷气尚在故也,三月后必死,果然。《回春》曰:一妇人病愈后小便出屎,先服五苓散二剂,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治闭癃方六】
金匮肾气丸 〈大虚〉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补中益气汤 〈气虚〉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升麻 柴胡 炙草 陈皮 姜枣
芎归汤 〈血虚〉
川芎 当归
二陈汤 〈痰多〉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桃仁承气汤 〈血瘀〉
八正散 〈实热〉
大黄 木通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 甘草 车前 灯心(各一钱)
【治小便黄赤方七】
火府丹 〈肝热〉
黄芩(钱半) 生地(三钱) 木通(四钱)
空心服。
凉胃汤 〈胃热〉
黄连 甘草 陈皮 茯苓
食远服。
加味补中益气汤 〈肺寒〉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升麻 柴胡 甘草 陈皮 茯苓 车前 姜 枣
温肾汤 〈肾寒〉
附子 肉桂 熟地 牛膝 茯苓 生姜
空心服。
补阴丸 〈肾火〉
黄柏 知母 龟板 枸杞子 杜仲 侧柏叶 砂仁 五味子 甘草
猪脊髓、地黄膏为丸。
四苓散 〈下热〉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葵子汤 〈膀胱热〉
冬葵子 赤茯苓 猪苓 枳实 瞿麦 滑石 木通 黄芩 车前子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
【治遗溺方十七】
补中益气汤 〈肺虚〉
方详上。
加味补中益气汤 〈膀胱虚〉
方详上。
菟丝子散 〈肾虚〉
菟丝子 五味子 肉苁蓉 杜仲 牡蛎 鸡肫(去黄皮,微炒)
共为末,每服二钱。
固脬丸 〈膀胱虚〉
茴香 附子 戎盐 桑螵蛸 菟丝子
酒糊丸。
家韭子丸 〈挟寒〉
韭子 鹿茸 牛膝 熟地 归身 肉苁蓉 菟丝子 金石斛 巴戟 杜仲 肉桂 干姜
酒糊丸。
白薇散 〈挟热〉
白薇 白蔹 白芍(等分)
牡蛎丸 〈滑脱〉
牡蛎 赤石脂
酒糊丸。
沈氏閟泉丸 〈小儿〉
益智仁 茯苓 白术 白蔹 黑山栀 白芍
此余自制方也,用之颇效。
大菟丝子丸 〈老人〉
菟丝子 泽泻 鹿茸 石龙芮 肉桂 附子 金石斛 熟地 茯苓 牛膝 山萸 川断 肉苁蓉 杜仲 防风 补骨脂 荜澄茄 沉香 巴戟 茴香 川芎 五味子 桑螵蛸 覆盆子
加味逍遥散 〈脬热〉
六味丸 〈肝肾虚〉
沈氏固胞汤 〈脬损〉
酒炒桑螵蛸(二钱) 酒黄芪(五钱) 沙苑子 萸肉(各三钱) 酒炒全当归 茯神 茺蔚子(各二钱) 生白芍(钱半) 升麻(二钱)
羊小䐗子一个,洗净,煎汤代水煎药。此余自制方也,屡用神效。
八珍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生地黄 川芎 当归 白芍
补脬饮 〈又〉
生黄绢(一尺,剪碎) 白牡丹根皮(一钱) 白及(一钱)
将二味为末,水一碗,煮至绢烂如饴,空心顿服。服时不得作声,如作声,即不效。
五苓散 〈因热〉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黄连解毒汤 〈又〉
黄连 黄柏 黄芩 山栀(等分)
四物汤 〈因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治饮后即便方一】
补中益气汤 〈总治〉
方详上。
【治交肠证方三】
五苓散 〈总治〉
方详上。
补中益气汤 〈又〉
方详上。
四物汤 〈又〉
方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