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心经热火病也。内热心烦曰烦。故烦者,但心中郁烦也。外热身躁曰躁。故躁者,并身外热躁也。内热属有根之火,其原本于热,凡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易治。外热属无根之火,其原本于寒,凡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难治。伤寒亦有烦躁证,其所主属肺肾二经,与此心经主病者不同。故伤寒之烦,气也,火入于肺也。伤寒之躁,血也,火入于肾也。若诸虚烦热,又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头皆不痛,脉不紧数耳,切不可汗下,误攻必害。兹即心经所主烦躁而历言之:有身不热,头昏口干不寐者,是心虚烦(宜人参竹叶汤)。有烦热误汗,热益甚,致呕者(宜陈皮汤)。有内热头痛,气短心闷乱者(宜竹茹汤)。有烦热,睡卧不宁者(宜远志汤)。有忧思成虚烦劳病者(宜小草汤)。有肾虚心躁烦,下部瘦弱,小便痛者(宜八味丸)。其不得一例视之也,明矣。若夫伤寒烦躁,另详本条。
〔烦躁原由〕 《内经》曰:夏脉者,心也,不及则令人烦心。又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健忘,心肾不交病也。心不下交于肾,则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则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故惟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自不健忘矣。其为证,可枚举也:或思虑过度而病在心脾(宜引神归舍丹、归脾汤),或素多痰饮(宜茯苓汤),或痰迷心窍,言语如痴而多忘(宜导痰汤送下寿星丸),或精神短少(宜人参养荣汤),或上盛下虚(宜养心汤),或上虚下盛(宜龙眼汤),或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志不宁(宜朱雀丸),或勤政劳心,读书刻若(宜安神定志丸),或禀赋阴魄不足,神志虚扰(宜定志丸、孔圣枕中丹),或年老神衰而善忘(宜加减固本丸),健忘之故,约略尽矣。而世俗相传,有治健忘秘法,用菖蒲、远志等分,为末,戊子日服二钱,令人不忘。又一法,择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着巾角中,为末服之,勿使人知,能不忘。未知何如,姑记以备采择。
〔健忘原由证治〕 《灵枢》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易忘也。又曰:肾盛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渐忘其前言。《内经》曰: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丹溪曰: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入门》曰:怔忡久则健忘,由心脾血少神亏也。《医鉴》曰: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尽心力思量不来也,主心脾二经,治法必先养心血理脾土,以宁神定志药调理之。
【治烦躁方六】
人参竹叶汤 〈心虚〉
竹叶 人参 甘草 熟半夏 麦门冬 石膏 粳米
或去石膏,加茯苓、淮小麦亦可。
陈皮汤 〈误汗〉
陈皮 甘草 人参 竹茹
竹茹汤 〈内热〉
麦冬 小麦 炙甘草 人参 熟半夏 茯苓 竹茹
远志汤 〈烦热〉
远志 黄芪 当归 麦冬 人参 金石斛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
甚者加竹叶、知母。
小草汤 〈忧思〉
小草 黄芪 当归 麦冬 金石斛(各一钱) 人参 枣仁(各钱二分) 炙甘草(五分)
加竹叶。
八味丸 〈肾虚〉
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茯苓 泽泻 肉桂 附子
治健忘方十三
引神归舍丹 〈心脾〉
胆星(二两) 朱砂(一两) 附子(七钱)
猪肉血丸,黍米大,每五十丸,萱草根汤下。
归脾汤 〈又〉
龙眼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茯神 枣仁 远志 木香 甘草 姜 枣
茯苓汤 〈痰饮〉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香附 益智仁 人参(各一钱) 乌梅(一个) 竹沥(二匙) 姜汁(二匙)
导痰汤 〈痰迷〉
半夏 南星 赤苓 枳实 陈皮 甘草 姜
寿星丸 〈又〉
姜远志 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当归 生地 白芍 茯苓 陈皮 肉桂 胆星 琥珀 朱砂 五味子
猪心血、姜汁糊丸。
加减固本丸 〈老人〉
熟地 天冬(各一两半) 麦冬 炙甘草 茯苓(各一两) 人参 石菖蒲 远志 朱砂(各五钱)
蜜丸。此方兼治中风后善忘。
人参养荣汤 〈神短〉
白芍(一钱半) 人参 黄芪 陈皮 肉桂 炙甘草 当归 白术(各一钱) 五味子 熟地 茯苓(各八分) 远志(五分) 姜 枣
养心汤 〈上盛〉
天冬 麦冬 菖蒲 远志 白术 熟地 人参 茯神 牛膝 当归 黄芪 木通
龙眼汤 〈上虚〉
龙眼 丹参 人参 远志 麦冬 茯神 黄芪 甘草 升麻 柴胡
朱雀丸 〈心肾不交〉
沉香(一两) 茯神(四两) 人参(三两)
蜜丸。
安神定志丸 〈劳心〉
人参 白术 茯苓 茯神 菖蒲 远志 麦冬 枣仁 牛黄 朱砂
龙眼熬膏加蜜丸,日三服。
定志丸 〈禀弱〉
人参 茯苓 茯神(各三两) 菖蒲 远志(各二两) 朱砂(一两半为衣)
蜜丸。
孔圣枕中丹 〈又〉
鳖甲 龙骨 远志 菖蒲